第一篇: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校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教法上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信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2.精心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快乐创新舞台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即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其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其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强化训练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4.善于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中职学校语文课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师生互动氛围的营造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感性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2.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处,如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3.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
创新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规矩太多必然束缚学生思维,窒息其创新精神。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二)教学主体地位的凸现
1.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
敢于打破“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注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
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3.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不同的决定
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
一次上《药》一课讲到写作目的时,一学生突然问:“鲁迅明知道国民愚昧不可救药,还写这篇小说做什么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抱以极大的热情,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性。“怪”问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学生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
4.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
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
5.从错误中取得真经
允许和接纳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坦然面对错误,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接纳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法学法的灵活创新
例如,教法要因人、因课、因时、因地而多变,反对“满堂灌”“传送带”式的教法,尽量多给学生自由的时间空间去激发与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提问形式要多样化,内容呈开放性;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允许和鼓励学生利用绘画、音乐、手工、肢体运动等多种渠道,以喜闻乐见的或闻所未闻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改进作业设计、评价方法,反对单
一、机械的抄写式、推演式作业等等。
【参考文献】
[1]冯辉梅.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语文教学通讯,2003(15).[2]张巧文.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对策.广西教育,2004(07).[3]何英霞.浅议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之方向.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4]马铭.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科教导刊,2012(03).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个性愈来愈鲜明,优势愈来愈趋于明显,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其个性化特点。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广大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打造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基础与实际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语文教学要积极向课前延伸
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这就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学生语文基础相对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体现重难点引导方面的突破,而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学习应当放在课前进行。笔者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了课前环节的指导,对学生提出预习的明确要求,让他们自行解决能够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生字词、文学常识以及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初步分析思考题等等。这样教学活动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腾出空间用于重难点突破和技巧辅导,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相对于过去应试灌输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对学生而言既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对教师而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二、课堂之中要重视师生的互动
走进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完全是自己在唱独角戏,所以流传着一句“教师在讲台前戴着镣铐跳舞”。学生与教师互动效果不佳,这对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中职学生都要面临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协作意识,不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在互动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笔者一般是设计任务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按照清晰的思路、借助于思考题对课文展开分析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完全漫无目标的学习,使整个教学完全处于教师的有效掌控之下。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也强化了重难点的点拨,让学生在和小组内同学的分析交流中完善答案,提高思维的深度、广度,培养了协作学习的意识。同时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发挥思维启发点拨的作用。
三、学习要求要体现差异性原则
十个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学习基础的差异、能力的差异、技巧的差异以及情感的差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状况设置了差异性的目标要求,无论是知识性要求还是能力性要求都区别对待。在班级设置了三个层级,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无论哪一个层级的学生只要达到了规定的目标要求,都属于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差异性要求的引导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调动起来,特别是许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属于文化基础薄弱的类型,语文学习难度较大,现在有了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可以有效激发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他们在学习中的信心、积极性明显增强。整个教学活动都应当在差异性目标的引领下有效进行,无论是教学提问、作业设置还是过关考核、阶段检测,都应当与差异性目标一脉相承。
四、教学环节要强化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这一即将走上社会就业的群体而言。笔者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点传授,更重视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强化语文学习训练。如对学生强化书写训练,让学生一笔一画注意间架结构,提高书法水平,写得一手好字,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多一份自信。再比如强化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特别是与学生未来岗位相结合的各类计划书、总结等应用文体,教给学生办公室公文处理的一些基本程序方法。这些对学生而言可以有效增强就业竞争力,缩短进入岗位以后适应本职工作的时间周期,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强化一些交际礼仪方面的训练,特别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实用技能。
五、流程设计要整合课外的资源
中职学生校园生活非常丰富精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学习。语文教学工作可以针对这样的状况,将课外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例如对于课堂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可以在课后进行相应的拓展巩固,组织学生针对学习中的某一项难点进行专门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法,提炼出学习的技巧经验,在全班开展交流供大家借鉴吸收。这样的课外活动,既帮助学生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与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梳理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技巧。再比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教师可以针对某些社会现象包括校园的思潮等等,要求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既深入到生活之中观察了解,搜集整理素材,也经过共同努力对素材进行筛选整理,提炼出规律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观察、分析、研究的能力,同时较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能力培养也是学生未来岗位履职的重要基础。
一言以蔽之,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导,树立“服务职业”的意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将创新创优与提高教学效率完美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沈丹华
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226200)
第三篇:关于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的思考
关于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的思考
摘要: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虽然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莘莘学子,但中职教育变得越来越被接受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中职教育的主阵地——中职学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创新;影响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教育。这在中职教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育,本文就当今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德育教育的创新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中职教育中德育的重要作用
德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开展已经有了不短的时间了,理解其基本概念并不难,德为道德,品德,育取教书育人之意,教育的意思。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是拥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对于今天21世纪的新人来说,优良传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变得迫在眉睫。所以德育在今天又有了将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并推动发展的使命。因此,一直以来德育课都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之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规定: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的德育内容。并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原则。简而言之,德育教育就是对人性深层的一种教育,其所影响虽然不直接体现在专业水平上,但其地位和影响却是根本性的。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水平,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将来是要在生产生活第一线的。所以德育教育成功与否更加显得格外重要。
二、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中职教育中,中职学校一直是“主力军”和“主阵地”。在整个职业教
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而当今社会教育重心在普通教育上,这就出现了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发展有依赖乃至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倾向。因此“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自然屡见不鲜:教育思想呆板老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队伍不思进取。并且教育理念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系统性差、连贯性弱、目标定位太高、内容脱离实际、滞后、忽视实际情况、时代特征、甚至出现违反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的问题。这在德育课堂教育的问题上更加明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德育课作为必修课,结课考试理所应当成为整个课业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长时间来,中职学校教德育课的结课考试一直沿用专业课、文化课的考试方法,即试卷评分的方式,这只能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德育的认知与掌握几乎起不到考察的作用。德育课俨然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空架子”。
三、从创新的角度思考
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青少年思维方式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教育理念,特别是德育教育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理念的创新
职业教育已经不是新鲜的字眼,德育教育也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同样是中职生,同样是未来的可塑之才,但因时代的变化,如果继续沿用几十年前的教育理念,势必无法与当下实际相适应,也就无法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那一切的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要切实的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新思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做到这些,仅仅是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是无法达到的,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对于青少年为主的中职生来说,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课堂教育最好的辅助和推动。因此家长和社会也应该支持、帮助学校的德育教育。学校也要摒弃就业率第一位的理念,保证德育课的课时和质量。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
理念与时俱进还是远远不够的,好的理论需要更加实用的方法,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其课程本身就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树立实践第一的目标。还有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中职生本身,中职生属于青少年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都是中考失利的学子,普遍存在
着失落甚至自卑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更是加重了这种情绪。德育教育是对人性本质的指引,如果教育主体始终被负面情绪所左右则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还应注意到,广大中职生正值青少年,因此自我调节能力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更存在着一定的叛逆心理。这些都需要教育着的引导解决。因此,学校德育教育需要在新理论的指导下,更新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广大中职生进行贴近生活,重视实践,实实在在的德育教育。
(三)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考试模式的创新
善始善终方能成事,我们已经知道正值青少年叛逆期的广大中职生们存在着自律能力弱的缺点,作为教育的平台——学校和课堂,以及教育的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运用合理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考试制度。这已经在国外一些领域得到了证实。人都是有惰性的,但人也都是有兴趣和梦想的。特别是青少年,加以引导和推动,乃至适当的压力,会激发他们的潜能。德育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再完美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都无法达到效果,所以必须告别传统的试卷成绩决定一切的考试模式,将考核方式与生活实际和工作实践联系起来,例如在考核中加入职业道德的考核。考核方式也要多样化,例如除了基本知识考察之外,还对操作、领导、组织能力进行有效的考察。对整个德育教育实现完整的验收。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百年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作为特别人群的特别教育,更是无形中给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始终不忘创新二字,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2]邓泽民,刘文卿,陈庆合.职教中的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下的职教[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石秀敏.创新教育下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08,(5).
第四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教学论文)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161”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使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加强学生的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把课堂延展到课外,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模式 中职 “161” 合作探究 能力 综合素质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161”语文教改模式。
一、概述
“161”教学模式由三大基本框架构成,其中“6”为基本中心教学单元,包括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板书小结、双向质疑等环节。两个“1”则相对独立,前一个“1”是课前的个人展示单元,后一个“1”为语文活动课单元。
二、体例
(一)个人展示单元——亮出自我
通过课前的1~3分钟,以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形式进行。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2~3年时间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二)基本教学单元——锻炼自我(此过程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和核心)1.激趣导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2.整体感知:文章首先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性的初步认识与把握,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重难音形义过关、文章结构探析、总体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答案等。答题形式上可有个人、小组、全班齐答等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环节为下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
知识基础。
3.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合作探究”是教改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与传统教学的根本。通过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发现、探究的乐趣。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对本课的疑惑,比如现代文中对哪些句子不理解,文言文中哪个词语哪句话读不懂等,这些问题先以小组内部交流消化的方式进行,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全班共同商议解决;二是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观点,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明确、补充,必要时进一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与延伸。另外,此环节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题目设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拓展学生思维。本环节的关键词是“互动”,采取小组内部合作的方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切忌不可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提升、讲解在任何教学模式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知识力量、思想深度、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4.拓展延伸: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如:在注重新旧知识的知识迁移;注重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课文与中职学生实际的联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关注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如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一文时,在分析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观点后,可以用一系列图片展示洛阳的风物、民居、鼓楼、老城的胡同,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讨论我们洛阳的城市建设,思考我们在文化保护上还有哪些不足,我们在思想应该做哪些转变,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受到充分的感染,从而认识到文化保护的必然性,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并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洛阳的情感。
5.板书小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让学习者尽快回忆,尽快重复感受所学知识,有利于记忆的形成。板书小结环节由学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重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结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随后也应对文章进行总结性概括,再次点出本课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小结力求简洁明了、系统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作诗、作画、书画并行,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以word文档或幻灯片的方式展示。
6.双向质疑:质疑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双向质疑”包括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和学生向老师的质疑两个步骤。一是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即教师以提问、习题等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对课文中的重点文段、精彩段落进行1~3分钟的限时强化训练;二是学生向老师的质疑是让学生学完本文后针对本文内容和相关观点自主发问,教师答疑,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活动课单元——提升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等灵活挑选运用展开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 1、竞赛型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大家背、寓言新编、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等。2、表演型
课本剧表演、自创寓言故事表演、小品剧表演等。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可感,一方面能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如学习了《项链》、《警察和赞美诗》、《茶馆》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得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3、辩论和讨论型
“辩论出智慧”,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常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可以针对课本中的某种观点、时事话题、学生生活等。如学习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后,展开“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的大讨论。再如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展开“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的辩论。
4、文学赏析型
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适时开设一些赏析型的活动课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精神。一方面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文学欣赏,如相关影视剧欣赏、名家名著阅读、名人传记阅读等,学生可以写出报告、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内容,适时对相关部分进行补充、深化和评点。
5、综合型 综合型即把竞赛、表演、调查等各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如开展《传统节日》、《河洛历史》、《职场人生》等语文综合活动课。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职语文“161”教学模式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须使用全部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及实际需要程度灵活选用,顺序也可以随机调整。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成为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引导者。把语文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素养,充实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参考书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成功教育》 2008年08期
4.李文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06期
5.潘仲全:《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年09期
6.赵秀兰:《“参与型”课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1期
第五篇: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
教师:徐萌阳
语文是中职学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之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各行各业对中职毕业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根植于生活的沃土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使学习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脱离了生活,语文教学就会变得呆板枯燥。”职校语文也首先要树立学生的生活意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如生活交际中要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可以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可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错别字和病句;在各类活动中,演讲时学一次名家,晚会上做一回主持人;为学校花坛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或倡议书,介绍一个学校实习实训车间,写几名成功职校毕业生等。教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
二、夯实“精神的底子”
何谓“精神的底子”?《语文教学大纲》里说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就是最好的诠释。夯实“精神的底子”就是为了“立人”,就是为了“在他们长大以后,真正面对人生与社会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根本所在。简言之,语文要防止和救治学生的“精神缺钙”,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一座“精神灯塔”。
语文来夯实“精神的底子”,不能靠一味的道德说教,靠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精神。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应该“以精神培育精神”,“让高贵和高贵相遇”。二是优秀的作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品味教材中真挚的情感,美好的人格,精辟的哲理,同时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三是典型的生活事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访成功的毕业生,身边的优秀教师和技术能手等;可以和学生一起看“情感剧场”、“星光大道”;可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感恩文章,想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总之,典型的生活实例是学生人格精神教育的“活的教科书”。
职校语文课并不多,语文教师应努力立足课堂,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孕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使语文课程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引导学生多欣赏美景,感受生活,多阅读文章,在生活中实践,快乐地学习。
三、掌握灵活的尺度
职校语文必须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为就业服务,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要求,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应用与写作》、《演讲与口才》、《书法与写字》等都应归入语文范畴,根据专业看是否该开设,什么时间开设。
职校语文既然要体现“学以致用”,就必须在教学上突破听、说、读、写一起抓的旧有方式,做到有所侧重和创新。通过对毕业生的每年回访,笔者认为职校语文应立足于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敏捷、准确、高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中职学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与训练他们掌握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例如,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产品的售后服务,物流专业毕业生向客户介绍项目,办公室人员待人接物,凡此种种,都离不开口头表达能力。同样,数控、机电、电子电气等技术类毕业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技法,要会写类似产品说明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新产品实验报告等科技应用文。既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语文能力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中职毕业生大多在第一线从事技能性、服务性或管理性工作,他们的位置常常处于工作纽带的中间或联系环节。对用人单位来说,无论是上下情况的沟通与传达,还是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这条纽带的正常功能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很显然,一个羞于启齿或懒得动笔、害怕与人打交道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用中职毕业生时,都非常看重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要扎根于生活,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调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一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01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