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源镇第二小学数学校本拓展课程纲要
大源镇第二小学数学校本拓展课程纲要
(试行稿)
课程名称:数学校本拓展课程 课程类型:基础类拓展课程 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两周1课时,共10课时
课程定义:《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
一、课程目标
(一)整体目标
1、数学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学生通过解答比平时学习难得多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体会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二)分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二、课程内容 数学学习不是追求要学会多少知识或是掌握什么方法,而是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汲取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将从文化渗透、知识延伸、方法提炼三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拓展。
(1)数学阅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人文性 现在不少学校和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学科外的知识拓展,但是学生对于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即便看到、听到也兴趣不大。在我们苏教版的教材上每个单元里基本都有这样的数学小故事,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它的存在和价值,很少有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即便有教师注意到了,也只是让学生在课的结尾或早读课中自己读一读,不曾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背后是怎样的。
(2)课堂延伸——让学生感受看得见的数学
做一做:这里是指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尤其是指操作类的,往往很多数学老师都是跳掉不上,因为它既不影响学科考查时的质量,又在操作时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局限性,所以怕烦的老师就自动把这样的课当做可上可不上的“活动课”了。
想一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自己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来源,要具有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善于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需要教师经常性地反思课本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经常问个为什么。
写一写:数学的过程也是数学交流的过程,但是学生对于描写学习的心得、感受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或者写下学数学的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形式可以撰写我的感想、数学童话或数学小论文等。
(3)数学游戏——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课本知识,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创设一些游戏,但是受到教材、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因此,数学的趣味性也就大打折扣。其实游戏未尝不可以成为课本知识的载体,只要有足够的智慧。我们可以以课本知识点为基础,积极开发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题性学习材料,以丰富课程内容。形式以各种数学游戏活动为主,逐步渗透、深化与巩固。
三、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原则
本课程的实施建立在教师们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下展开,教师要清楚每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数学素养进行教学。
2、课程实施准备
低学段学生对数学要有抽象的认识,高学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
3、实施方法与过程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学生对趣味数学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比较有热情,建议每一节由老师简单引导,结合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曲折感人的事情、人物等背景,与学生一起探讨。采用集体辅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学中一些有名的问题、定理、悖论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4、教学组织方式 以班级授课为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中,阅读与写作能力强或弱的学生实行分组教学。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原则
新课程中指出,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因此,本课程以学生互评为主线,尊重学生的评价。
2、具体评价方法
对于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建构阶段,因此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评价。
对于四、五、六年级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广。也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对这种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学生互评,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评价自己的子女、评价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第二篇: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红旗小学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语文同生活的联系,语文同美的建构,那么怎样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形态,而在生活里,在一切美的体验里呢?我们向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发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一、目标的确定
1、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拥有表达的自信,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际,讲究文明修养。
3、学生学会自主地参与实践,善于合作形成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热爱阅读,能在有个性的读书学习活动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较丰富的文学积累。
二、内容与实施
目前,我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了阅读、写作、表演(课本剧、演讲)、语文小常识四类:
1、阅读:主要推荐《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篇目,及适宜儿童的阅读书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扩大语言积累。
2、写作:主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写作,提高应用语文的能力。
3、表演:具有更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4、语文小常识:从学生的趣味性入手,让学生品尝多种文学美味。如:对联知识、歇后语、成语接龙、名胜提联、文人小故事等。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教师记分,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在数学特长和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开设数学校本课程。
一、目标
1、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
2、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奥数:
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践与综合应用:
通过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形式:①操作与制作②游戏与竞赛③实际测量④观察与调查⑤小课题研究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测试、竞赛。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反思、专题总结书写情况。②听课、评课。③教学质量监测。
红旗小学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
一、目标
1、不断加强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内容
1、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
2、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
三、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对教师的评价:
1、听课,评课。
2、及时做好校本总结工作。红旗小学艺术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音乐、美术、书法、陶艺等实践活动中体验、感知唱歌、画画、写字、捏制工艺品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2、学生养成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逐步形成节奏感、音乐情操、审美情趣、宏扬个性。
4、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
二、内容与实施
1、音乐:以大合唱为训练形式,通过选取适合的曲目,在训练合唱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提高合唱水平,培养生动的音乐感悟能力和合作能力。
2、美术:通过多种少儿趣味画的实践活动,体验、感知吹画、版画、剪纸等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3、书法:包括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修身养性,陶冶学生儒雅之情,感受中国汉字的神韵。
4、陶艺: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捏制各种小工艺品,让学生品尝独特的审美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比赛,常规性作品,教师记分,评定等级进行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是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认真实施,是否认真写好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红旗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纲要
为了增进学生对体育的活动兴趣,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开设校本课程。
一、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意识,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展示自我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2、通过体育活动获得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3、通过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增强健康意识。
4、引导学生在学与练过程中,体验参加不同活动时紧张与愉快、兴奋的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的心理感受。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意志品质。
5、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去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内容与实施
1、田径 :主要通过跑(短、中、长)、跳(高、远)、投(铅球、铁饼)项目活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运动规则。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2、篮球:是小学球类教材的重要内容。通过脚步动作、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球、打球、断球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使学生逐步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发展速度、灵敏、力量和弹跳的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等意志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3、足球:是 学校球类教学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踢球、接球、运球、头球、抢截球、掷界外球和守门技术等。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爱好。促进身体发展,掌握基本技术,获得足球技能,培养勇敢、果断、团结友爱的精神。
4、象棋:是国家体委规定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广大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通过象棋招术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钻研创新的精神。
三、评价
1、通过测验检查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通过比赛检查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获得的基本技能。
2、检查教学计划、备课、总结。
第三篇:校本课程纲要
《草珠集——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
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源于英文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开发课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实用性为目的
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其内容主要来自于学生自创的佳谣,在整个课题过程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内容是学生喜欢的,有实效的,并探索出一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路径。在琅琅上口的童谣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当学生创作的童谣再回到学生的手中,他们诵读,传阅,再创作,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化。
(二)体现以生为本
课题的开发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都是些学生喜欢乐见的东西,丰富有趣,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实际,不仅不会当成一种负担,相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活泼校园的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学生创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对生活的再认识,新童谣来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不失为一条创新思路。
(三)贯彻学生主体性
课题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组织、指导和调控,解决一些学生不能解决难题,保证了课题有序、有效性。除了确保学生主体性,更重要是使用中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学生既是开发者,又是享受者。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以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给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全新的创意。
(四)突出课程的持续发展
课题坚持生成发展观,做到无形无本是前提,有形有本不定型。童谣内容上涉及安全、卫生、礼仪等各方面,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随着征集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新的主题,不断补充丰富已有主题的内容,开发挖潜促使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促使课题动态发展,滚动前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创编童谣的基本知识,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初步掌握学习、观察和探究身边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道德,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课程目标可细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传唱童谣,儿歌获得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2、亲近、欣赏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联系;掌握简单的良好行为规范。
(二)提高目标:
1、了解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哪些行为规范,发现身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习惯;感受各行行为习惯或规范对人们生活和学习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加以总结。
2、在认真观察、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创编童谣,掌握创编童谣的技巧,并通过传唱童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体验目标:
1、学会观察,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激发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开展创编和传唱童谣的活动。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
(一)童谣教学活动的研究
设计和开展童谣诵读和童谣创作指导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童谣,初步掌握童谣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
在读童谣写童谣唱童谣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三)开展童谣操的创编
创编童谣操,使学在日常的做操过程中,内化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本童谣选编创作
通过不断的尝试、实践,逐步积累童谣素材,形成富有特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童谣集。
(五)加速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学素养,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整合能力的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教学建议
1、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生活环境,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和不良现象。
3、根据搜集的资料,尝试用童谣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总结。
4、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评价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提出改进设想。
5、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发现环境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
6、通过手工制作、广告设计或编小报等方式,汇集童谣创编成果。
7、围绕发现的重点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其原因、结果、设想解决办法并通过童谣形式进行叙述。
8、通过表演、漫画、制作标语等方式在校园、社区展示童谣创编成果
9、教师每学期按要求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计划。
10、任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12、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五、课程的实施
(一)第一轮: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第一轮实验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童谣收集活动;
继续充实整理图书室的书籍,建立了童谣书籍专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共同收集童谣,在收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和认识童谣,对童谣产生兴趣。
2.童谣朗读活动
教师对收集到的童谣进行分类整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童谣的诵读活动。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童谣,感知童谣的语言、韵律、特点、内容、形式,为创作童谣打下基础。(1)保证时间,每天的早读为童谣的诵读时间,加强检查,给予保证。(2)保证数量,每周背诵两首童谣。(3)建立童谣诵读记录本,首先建立班级童谣记录本,每个教学班有专用记录本由专人负责。此外,中高年级学生每人一个专用记录本,抄录童谣,积累童谣。
3、在诵读的基础上开展童谣创作
(1)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立体创作队伍
(2)全面展开童谣创作指导课的教研,编写出高质量的童谣创作指导课教案。(3)上好童谣指导课,为学生每周开设一节童谣课,采取游戏、节目等多种方式,将新式童谣传教给学生。
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月一个大主题一周一个小主题,一周一小结,每班一周出一版童谣专刊手抄报,一月整理一本班级童谣。引导学生进行新童谣的创作。
(4)使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结合,开辟“童谣快报”栏目,激发学生的投稿热情;童谣创作和班级评比挂钩机制,每周评出童谣创作优胜班,和每周童谣新星;举行各种形式的童谣发布会,班级发布会,个人发布会;评选童谣创作新星和童谣创作优秀家庭;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5)做好童谣的收集整理,每周编写的童谣,由教师负责收集整理,择优汇集成册。
4、推广传唱童谣
课内传唱童谣,如学习习惯、文明礼仪方面的童谣;课间游戏传唱童谣:同学们将童谣编排成皮筋舞、跳绳操等课间游戏,在课间进行活动。
5、督促落实行为习惯的养成。
(1)配合学校大队部设立的红领巾监督岗,班级中也配有相应的检查人员,随时检查,建立值日班长制,设有班日志,《学生园地》上开辟“表扬栏”等。
(2)、审核评定。在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后,即开始考核评定,考评工作做得细而实,针对争章的细则,哪几条小队长评,哪几条由老师评,哪几条由家长评,事先均安排好,要求大家评得公平合理,最后由中队委审核通过。
(3)、表彰。
表彰是对学生鼓励的一种手段,表彰形式多样,我们采用的是颁发小红旗的形式,每争一面旗,将它展示在教室墙上的活动阵地上。达标争旗活动使全体队员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产生一股奋发向上的合力。同时,大队部每月还进行一次优秀中队的评比,只要达标都能评上。
6、成果收集
(1)挑选一批学生创编的优秀童谣汇编成《福田小学行为习惯新童谣》(2)创作丰富的学生自编个人童谣集
这一轮的研究中学生创作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教师研究初步整理出相应资料。把学生创作的童谣优秀成果装订成册,编成使用教材,分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边使用,边创作,边共悟,并由学生带入家庭和社会。
(二)、课程开发持续滚动的开发研究(1)、第一轮童谣集的使用研究
对于第一轮已编写成册的童谣使用教材,怎样使用好,发挥其最大效应,力求跳出学科教材的使用形式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调查和研究。形式可以诵读比赛,小报展览,节目表演,开主题班队会等。
(2)、已有主题的在创作再研究
对原有的主题进行第二次的创作,提炼出更优秀的童谣作品。(3)新的童谣主题的再确定,再创作
根据季节变化的不同,重大节日文化传统,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学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等,确定新的创作主题,进行新内容童谣的创作。
(4)、形成以旧带新以新促旧的循环体系
原有主题的再创作,新的主题的确定又促进了原有主题的深化,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创作体系,使整个内容纵横深化发展。
(三)、第二轮开发研究成果的总结(1)、将首轮开发成果整理归类
对首轮开发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对使用中的新童谣,新主题创作的童谣整理成册。
(2)、对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归类,交流小结
由各子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整理资料,归类小结,将结果整理成册。
(3)、举办成果论证和展示活动(4)、研究成果编撰印刷修订成册出版
六、课程的评价:
1、教导处具体负责课程的阶段检查。
2、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国家要求方式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第四篇:武术小学校本课程纲要
《武术》学校课程开发课程纲要
一、基本情况:
(一)、课程名称:武术
(二)、开发教师:杨琳 佐伟艺
(三)、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四)、授课时间:每周二节课
二、课程的意义和背景:
(一)课程的意义: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竞技比赛,观赏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功能。武术发展至今,其特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功能,已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资源,武术魅力享誉全球。
(二)课程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
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随着这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三级课程管理为学校体现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沃土。在体育校本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校结合教师资源,对开发武术项目进行开发、研究,使之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精神文明,增强学生的体质。
我校拥有1000多学生,由于学生个人的活动时间十分有限,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也能够充分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学校决定开发结合本校特点的校本研究。我校体育教师4名,其中有一位教师是武术专业,结合这一师资特点,决定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武术的特点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作用改善和增强体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武术套路基础是我校开设的体育系列课程之一,其目标是: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增强体质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武术套路基本技术和一定的体育与健康、武术套路理论知识,提高运动兴趣和认识,为今后系统学习自己喜爱的武术套路运动知识,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科学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意识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初步了解武术的含义,初步了解武术的精神文化,初步了解学习武术的意义以及武术的健身和健心的功能。
(二)了解学习武术家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武术精神,培养学生爱国和爱家的情怀,激发学习武术的兴趣。
(三)初步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学会一套简单的武术操,了解并学会一些武术的练习方法,了解武术的一些常用术语。
(四)通过学习武术发展身体的柔韧、灵敏、协调、力量和平衡等素质;促进骨骼、肌肉、韧带的发育;培养勇敢、顽强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学习武术的自信心。
(五)通过活泼、有趣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在掌握基本功、基本动作和武术操的过程中,以自练、集体和小组的练习方式,体验学习武术的乐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七)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初步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的方法;学会在学习中与同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进步。
四、课程内容
(一)理论知识 1.武术的概述。2.武术的发展过程。3.武术动作的分类。
4.武术的基本步型、手型、动作名称。
(二)基本技术 1.基本动作
(1)武术基本步法(并步、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2)武术基本手型(拳、掌、勾手等)。
(3)武术基本手法(冲拳、穿掌、挑掌、撩掌、推掌等)。(4)五步拳基本动作(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冲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收式)。
(5)少年拳基本动作(并步抱拳、垫步弹踢、马步横打、弓步撩掌、虚步架打、震脚架打、蹬踢架打、跳步推掌、撩掌收抱等)。
2.身体素质:
(1)一般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协调性等。
(2)专项素质:腰腹、腿部、脚踝及拳掌力量、节奏感、动作表现力等。
3.套路练习(1)五步拳。(2)少年一、二路拳。(3)长拳。
五、课程实施策略与方法:
1、学科渗透法
武术特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武术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要求,造就身心和谐发展,志向高远,品行高尚,性格优良,知识
丰富,举止文明,体魄健美的人。
2、实践活动法
把武术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学校各项活动中,要求学生具有琴、棋、书、画、唱、舞等武术才能,促进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开展各种富有武术特色的活动,3、可控性与开放性结合法
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专长发展,提高学生武术素养的最优化条件,既要利用好学校内部的可控性教育条件,又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外部条件,使两者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武术素养全面提高,个性充分发展的最佳教育效果。
4、常规体现法
武术教育既需普及,又要提高,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抓好常规教学。
六、课程评价建议:
(一)技评:
内容:以各学期所学的武术套路。方法:5人为一组进行考试。要求:
(1)以各学期所学的武术套路中的基本步型、基本手型。(2)动作舒展到位,形神兼备。
(二)评分标准:
90—100分:
套路熟练,动作标准连贯,身体姿态协调,动作幅度大,有节奏、有力度,好具有较强表现力。
80—89分 :
套路熟练,身体姿态一般,动作较标准连贯,动作幅度较大,有节奏、有力度,具有一定表现力。
70—79分 :
动作较标准,动作幅度一般,动作不太连贯,有个别小错误,表现力一般。
60—69分 :
动作不太标准,能连贯完成,有个别明显错误。60以下:
套路有所遗忘,错误动作较多,连接有错误。
(3)平时成绩:根据平时测验、课堂表现、出勤等评分。
第五篇:小学英语口语校本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英语口语
主讲教师:任玉卓
教学材料:由教师搜集整理
课程类型:兴趣知识类
课程性质:学科延伸类
授课时间:每周五下午两节
授课对象:三四五六年级
二、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学习拼写简单常用的英语单词,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
2.学生掌握一些英语的语法小知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高。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增强学习的信心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学习并接受西方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2、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3、培养学生走向世界,与世界沟通,树立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课程内容:
第一课:英语日常用语---问候
第二课:英语日常用语---感谢
第三课:英语日常用语---道歉
第四课:英语日常用语---自我介绍
第五课:英语日常用语---自我介绍
第六课:英语日常用语---兴趣爱好
第七课:英语日常用语---兴趣爱好
第八课:英语日常用语---西方节日
第九课:英语日常用语---西方节日
第十课:英语日常用语---食物
第十一课:英语日常用语---衣着
第十二课:英语日常用语---问路
第十三课:英语日常用语---游戏活动
第十四课:英语日常用语---购物
第十五课:汇报展示
第十六课:汇报展示
(三)所达到的标准:
能理解和表达有关下列话题的简单信息: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等。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
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四)课程实施(1)实施形式:
1、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采取集中使用与分组使用相结合的办法。
2、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及个人活动
3、活动地点:六2 班教室
4、活动准备:大力宣传开发英语口语教学的重大意义,积极开展活动,撰写《校本课程纲要》,师生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开展活动。
5、成果展示:在校内汇报演出、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活动和各级开展口语比赛。
(五)课程评价:
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制作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具体评价方案如下: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 7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作品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品的完成情况。
(3)团结协作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40%。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