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旧瓶装新酒体验数学课中的教学演示(最终版)
旧瓶装新酒体验数学课中的教学演示
旧瓶装新酒,往往可以让原本过时陈旧了的事物重新焕发新的活力,重现曾经迷人的魅力。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同样需要不断注入新鲜清醇的思想理念,用变化的观点分析课堂中的微妙变化,用效率的标尺衡量每一次教学上的革新,用学生的视线寻找人们所追求的教育。
多媒体演示在教学中曾经风光一时,但其华丽的外表模糊了教学的本质,部分或全部取代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而真正的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多样的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多媒体的演示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一次不经意的教学中,笔者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即使不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演示也可以是那样的多姿多彩。
【情景一】
高二下学期,在进行高考第一轮复习“导数”一节时,遇到这样一道题目:一个直角走廊宽为1.5 m,如图1所示,有一转动灵活的平板车宽为1 m,长为2.2 m,问能否推过直角走廊?
这是北京市首届“方正杯”数学竞赛初赛的最后一道题,有一定难度。笔者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预备从函数和图形两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
教师:这是一道数学应用题,寻找变量、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题的关键。那么,在这道题中,哪些量是在改变的?哪个量可以作为自变量?哪个量可以作为函数值?又如何与最后的问题联系起来?
学生努力思考2分钟,可仍然没有答案。
教师:这个问题确实和之前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同学们不妨画画图或者联想一下生活中的实际感受,也可以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教室热闹起来,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学生甲:平板车越小就越容易通过走廊,如果很大的话,就会被卡在某一个位置。
学生乙:如果平板车刚好能够通过走廊的话,它的长度会有一个临界值,是所有能够通过走廊的小车的最大长度。如果平板车的长度小于这个临界值,就能够通过走廊。
教师:很好!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深刻地分析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去求这个临界值,而这个临界值所对应的临界位置在哪里呢?
学生:45°的时候。
教师:45°是什么意思啊?
学生:就是平板车靠近走廊外角的边与走廊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图2中的△CDE1)。
教师:恩,很好!按照这个思路,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道题了。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能不能用函数的思想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注意到同学们提到了“最大长度”,还有一个所谓的“角度”,这些值是定值还是变动的呢?它们之间会不会有某种联系呢?
学生:哦,知道了。用角表示平板车一边的长度,角是自变量,边是函数值,求函数的“最大值”。
……
到这里,这节课的这个环节仿佛处理得很成功,但是最后要求的函数的最值是“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为了解释学生的这个疑问,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不同长度的平板车试图通过走廊的图像(图3),并解释道:“当平板车被卡在走廊里时,它的一边越长,与走廊墙壁的夹角就越小。小车的长与该夹角有着某种函数关系,而且具有最小值。如果平板车的长度小于这个最小值,就可以通过走廊了……”
但是学生又提出“为什么是平板车的长度改变而不是宽度改变”“平板车一定要摆成这种位置才能通过走廊吗”这样的问题,要解释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所以在当时,笔者只好悻悻作罢,而先前的解释仍然很让某些学生不解,最后竟然成为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缺憾。
不过,在这节课的最后,笔者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试探着布置了当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是,明天课上分小组展示关于平板车通过直角走廊的演示,最生动形象、最具说服力的小组为优胜组,给予加分奖励。希望同学们好好准备!”笔者知道,这节课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教学的演示上,都算是失败了。数学虽然是一种需要把具体的事物抽象为数字化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科,但数学教学中也绝对离不开必要的形象化的教学演示,而这节课的教学演示已经证明笔者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于学生思维理解上的需求了。怎么办?用多媒体改进演示效果吗?不,这一次笔者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情景二】
第二天的辅导课,笔者来验收作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一组】提供了一套相当精致的演示模型,按比例制作了直角的走廊,还有不同大小尺寸的平板车,演示效果比笔者在黑板上简陋的两幅图好了很多,既直观形象,又方便动态操作演示。
【教师评价】一套非常实用的演示教具,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小车是可以动起来了,不过变量间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明显,得9分。
【第二组】提议用课桌模拟走廊和平板车,可以改变走廊的大小。
【教师评价】考虑利用身边能够利用的道具,值得表扬。但是,费力而且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关键是代表平板车的课桌不能改变大小,得8分。
【第三组】用几何画板制作“平板车通过直角走廊演示”多媒体演示课件(图4),平板车的长和宽都可以单独锁定,当小车一边与走廊夹角改变时,另一边也随之变化,全方位地动态演示不同尺寸规格的平板车通过走廊时的变化规律。
【教师评价】演示效果出众,突出图像本身及运动中的变化,动态地使平板车具有自动拉伸的效果,临界位置时平板车的长宽变化规律也一目了然,得9.8分。
【第四组】没有设计演示,却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首先,该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法:临界位置法和函数法。函数法中共有3个量,固定其中任何2个量都可以用角度表示成第三个量的函数。然后,提出假设:“为什么不能把平板车竖起来或者倾斜一个角度通过?如果把该问题立体化,在三维的空间里就可以研究矿车在隧道里顺利通行的问题了。”
【教师评价】对问题做出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提出许多很有创造性的问题,非常好,但有些偏离今天的主题,得9分。
真没想到学生竟然如此投入,而且取得比预期还要好的效果。不仅解决了原先的问题,更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动口、动手、动脑多方面的能力,真正让学生自己的“多媒体”完美地展现在教师面前。没有教师预先的设计,学生有了更自由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没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有了更主动热情的参与,小组相互激励的竞争意识也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强。
【教学反思】
教学演示的特点是直观性、动态性、趣味性,恰当地运用教学演示可以使枯燥、晦涩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传统的数学课中,通常使用数形结合做图像和实物教具展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演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以后,多媒体成了教学演示的生力军,但是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被多媒体课件所牵制。新教学改革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多样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乐园。
教学演示除了要体现它的内容,还要注重它的目的和外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勇于应用于实践才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还少不了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媒体演示,让学生将问题情境再现(比如概率、算法等课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欢笑声成为下一个课堂中的最绚烂的媒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
第二篇:体验演示文稿教案
课题: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之初体验 教学设计者:吴江区桃源中学潘悦骅 【教材分析】
本课为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修订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第5章《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wps演示德基本操作。该课为下几节制作完整的演示文稿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一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WPS表格和文稿的一些技能,并且在上一节课已经解了wps演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了wps演示的软件界面,及一个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和要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对此内容进行引导,对个别慢热型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一如既往推行同组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和促进的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WPS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策策略与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策略,创设情境完成“无锡元素.dps”演示文稿;将重点与难点利用任务驱动方式呈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掌握知识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机房、学案、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使用《中国元素.dps》演示文稿作为教与学的主线,相关学习活动围绕此展开。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演示文稿的组成及包含的素材,并引导学生感受其浓烈的中国国风,使他们体会到设计对于制作演示文稿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模仿它来制作演示文稿《无锡元素,dps》,熟练“WPS演示”程序的基本操作,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一一提炼主题和小标题。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播放演示文稿“剪纸.dps”。配合讲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之一,京剧更被称为中国的“国粹”。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而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文房四宝”,作为书法、中国画的工具,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唐诗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对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孕育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将会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它会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
学生活动:观看“剪纸.dps” 教师活动:刚オ为大家播放的是一段关于《中国元素》的演讲。如果这段演讲只有口头陈述,没有演示文稿作为辅助,恐怕不管演讲者讲得多么精彩,同学们也会觉得枯燥、无趣。所以,演示文稿能让演讲更加生动活泼、直观清晰、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中国元素.dps”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对演示文稿的组成元素有更深刻的认识。体验演示文稿的魅力,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同时介绍演示文稿的作用。2.任务驱动,学习新知
揭示课题: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板书)(1)演示文稿的组成,包含的素材。教师活动:看过了“中国元素.dps”这个演示文稿后,谁能总结一下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演示文稿中主要包含哪当素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演示文稿的组成。封面标题页、正文页、目录页、封底总结页等。分析演示文稿包含的素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表格、图表等。
设计意图:对光盘提供的“中国元素dps”进行了一些改动,增加了目录页、封底总结页,声音、视频、表格等素材。学生通过观看作品,自然总结出演示文稿的组成、包含的素材。
(2)演示文稿的设计。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演示文稿的风格,浓烈的中国风,贴切主题三 教师活动:提问演示文稿“中国元素dps”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
教师活动:由此可见,演示文稿的设计不光包括内容和结构的设计,还包括版面和风格的设计、色彩搭配和图片的设计等。如果不重视后面这两部分设计,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也就无法体现出它的优势。
设计意图:分析整体设计对于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的重要意义。(3)“WPS演示”程序的基本操作。
教师活动:制作演示文稿常见的程序有 Powerpoint、“WPS演示”等,我们要学习的是WPS演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先掌握“WPS演示”程程序的基本操作,才能开始制作演示文稿。
学生活动:参考学案上活动3的学习内容,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WPS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
学习要求: ①在WPS演示中输入文本。
②在WPS演示中添加一张幻灯片。③在WPS演示中插入图片。④播放演示文稿。
⑤调整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顺序。⑥设置演示文稿的模板。学生活动:探究后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在这里进行温故,是为了给下面作品的制作打下基础。
(4)设计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流程。
教师活动:设计制作演示文稿就像拍一部电影,制作者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要干着剧组所有部门的活。所以,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也要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84。围绕主题,思考结构;梳理要点,提炼标题;整理内容,加工素材;选用模板,确定风格;添加内容,美化页面;效果预览,打包输出。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面两个步骤。
①教师活动:演示文稿是为演讲服务的,所以首先要根据演讲的目的、听众,明确主题、内容模块、呈现的先后顺序及重点。
教师演示“中国元素.dpes”。提问:这个演示文稿的目的和和听众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分为哪几个模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②教师活动:每个模块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集中体现在每个标题中。标题要醒目、简短、直接,用词要恰当,便于记忆。比如所有标题都采用“动词+名词”或“名词+形容词”的形式。例如:介绍茶文化可以用:品茗(动词+名词);介绍无锡的梅园:梅香(名词+形容词)。
再如:飞天(动词+名词),因为有了丝绸之路才有了敦煌艺术,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所以用“飞天”作为敦煌艺术和丝绸之路的标题很贴切;论语(动词+名词)。“中国元素dps”"的每一个标题都采用了一个词组,言简意赅。
设计意图:以“中国元素.dps”为例来讲解前两个制作步骤,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3.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个步骤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无锡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大家作为无锡的小主人,是不是有义务也有能力为那些想了解解无锡的朋友们介绍一下“无锡元素”呢? 学生活动:打开教师提供的“无锡元素”文件夹,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明确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内容模块,以及各模块的先后顺序、重点等,并为各模块提炼标题。
制作要求:
(1)做两张幻灯片
(2)第一张幻灯片(封面标题页):演示文稿的主题;第二张幻灯片(目录页):各模块标题(标题醒目、简短、直接,不需要配具体的模块内容)。
(3)为幻灯片配上合适的模板。
(4)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完成后,每位组员各自制作演示文稿,保存到E盘的“第5 章”文件夹中,文件名自拟。
设计意图:“无锡元素”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教师提供的素材也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演讲目的和听众确定具体的主题,进而选择模块内容,这样制作起来更容易上手。
4.小组交流,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交流各自设计的演示文稿模块内容和主题。教师活动:评价、补充、归纳、提炼。
设计意图:通过成果展示活动,让各小组进一步完善自自己的作品。5.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问题,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做好演示试验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做好演示实验
摘要:
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初中化学教学中处理好演示实验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准确处理、合理拓展演示实验,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探究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演示实验、实验观察能力、明显的正确的现象
正文: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研究化学的基础,为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更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九年级化学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中演示实验也占了一定的比例。我们这些化学教师在课时紧、课程内容又比较繁重的情况下,处理好演示实验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会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去达成的。化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也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才能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问题的科学素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抓住实验观察的目的和重点。比如新教材的第一节课就有关于碳酸氢铵加热分解的演示实验,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都是热情高涨,但若不对他们作一定的观察指导,还是“外行”的他们只能看个热闹。所以每次在做实验前,我会先让学生阅读一遍材料,引导他们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比如“夏天”、“刺激性气味变得浓烈了”、“碳酸氢铵变少了”、“没有密封”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学生自然会对碳酸氢铵的消失产生自己的推想,这样带着问题来观察这个实验,实验观察的目的性就得到了强化。同时,实验前有关材料的阅读分析,也能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对问题猜想的科学性和实验设计的针对性。在应试遇到探究题时,也能减少盲目猜想、不知如何实验的情况。
2.学会观察的方法。第一次演示实验,我会和学生讲明实验时观察哪些方面,主要包括:变化前物质原来的性状、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变化后物质的性状等。在实验前,我首先要把碳酸氢铵展示给学生看看,让学生对这种物质有一个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也培养他们要先关注反应物性状的习惯。实验时,我会请后排的学生代表到前面来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感受到的实验现象。一是前排的同学便于观察现象,经常轮流着请后排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增加他们近距离观察实验的机会,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防止有学生总看不到实验后放弃观察实验,游离于实验教学之外。二是由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往往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论是进行描述还是听取描述的学生,对实验的印象都来的更深。在教学之初,学生的实验描述总是不规范、不全面的,作为教师要注意指导纠正。而长此以往的锻炼,对于学生形成规范、简洁的实验语言也有很大帮助。
3.实验观察结合思维、记忆。恩格斯说:“观察所得的经验,是不能充分证 明必然性的”。他还说:“除了眼睛,我们不仅还有其他的感官,而且有我们的思维活动”。因此,思维活动要贯穿在观察的全过程中,同时,还要延伸到观察的前后。在观察中,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应对观察中出现的每一种变化都要打个问号,把这些对物质的感性认识通过动脑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我也要求学生注意用到哪些实验仪器。操作过程中我会抓住机会讲讲各仪器使用或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比较细碎繁琐,学生容易遗忘,利用好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不断强化这些内容,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一种基本功,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不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和重点,就会使观察走入歧途,影响观察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用好演示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准确处理演示实验
1.要有明显的正确的现象。演示实验必须要有明显的正确的现象,不然会误导学生。我们的演示实验在某些时候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现象往往会与教材的叙述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师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自己先做一下,找到与理想状态不同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第二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中,有一个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演示实验。使用教材的装置进行实验后,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很难接近理想现象。其实这是我们教材的实验装置难以保证气密性造成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了,很容易就把瓶塞冲击漏气;或是燃烧匙伸入过慢,空气受热逸出。这时,要和学生交代清楚,以免误导学生。也可以使用钟罩来代替教材的装置,那我们的实验现象将会比较接近理想现象。当然,实验不是表演,不可能每一次都出现理想的现象而不出意外。当出现非预期的现象时,千万不要视而不见,否则实验结论会显得没有说服力。此时,我们老师要引领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实验的本质。这样,我们的某一次演示实验是失败了,但我们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成功的。
2.控制好实验时间。演示实验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要为一个演示实验而浪费大半节课。我们上课时往往遇到实验耗时过长的问题,其实这主要是我们实验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如果有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的话,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错误,否则也会浪费时间的。最浪费时间的是实验现象不明显,教师需要重新演示,这样的话就会打乱原来的时间安排,更有可能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在演示实验时要有熟练的技巧,更要有十足的把握,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有效的完成实验和教学内容。
当然我们在做实验时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实验现象出现太慢,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造成反应缓慢的原因,反应温度、反应浓度、压强等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都是我们要考虑的,甚至是药品部分变质等因素的。比如,我们在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可能遇到用手捂了几分钟后那个气泡也没有跑出了的情况,这个原因很简单的就是外界温度高了点,体温和外界温度相差不大造成的。只要先将试管放到水槽中冷却,使用时再拿出来,或事先将手搓热就行了。
三、合理拓展演示实验
在“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有一个用紫色石蕊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碳酸的实验。我在这个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比实验。用蓝色石蕊试纸分别与水、二氧化碳,以及稀盐酸接触,学生观察发现单独的水、二氧化碳都不能 使石蕊试纸变红,而将石蕊试纸遇到稀盐酸,或先润湿再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试纸会慢慢变成红色。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既明确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又对利用紫色石蕊的特性检验酸性物质的方法有了生动的感知。这种对比的实验方法还可用于验证“分子运动”的实验中,蒸馏水、浓氨水各自与酚酞试液的关系。而且,在学习第五章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中,学生同样可以用这种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处理好演示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探究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篇: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演示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演示实验
尹洪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行的物理教学大纲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也是学生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典范。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实验目的,具有针对性。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 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 概念和规律。
演示实验一定要明确目的,达到实验要求。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培养学生能 力,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没有针对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现象直观,注重实验真实性 首先,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仪器摆放的位置适当,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其次,仪器简单,过程一目了然,多种感官并用。
3、准备充分,安全可靠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和差错,不仅会耽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对所得结论的怀疑。课前教师必须作好准备,在实验室必须先试验一次,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
成功的演示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实验原理,它是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准确的抓住关键,成功的进行演示。其次,要注意环境条件。有些实验的成败与环境等外界条件很有关系。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提高演示的成功率和效率,但不能保证课堂上一定不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一是要镇定,切忌手忙脚乱,应认真思考和分析,尽可 能及时找出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二是要实事求是,实验失败不可简单地用“仪器不行”或“实验教师未准备好”来搪塞过去,更不能编造数据,欺骗学生。应当引 导学生一起,共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这种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必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 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展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运用演示引发的问题,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虽然它是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的突破口,但要推进思维的展开,仍需有教师不断的引导。
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不应成为学生模仿教师的机械手,不应成为教师思维的执行者,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不能忽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以培养学生能力着手,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
总之,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重要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 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指导观察活动的进行,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才能使我们的物理 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第五篇:浅议烹饪教学中演示操作的特点
浅议烹饪教学中的演示操作
【论文摘要】教学示范的导向性;形式的针对性;内容的典型性;动态的直观性;循环的渐进性。
【关键词】演示操作 烹饪教学
烹饪教学的演示操作,在当前烹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提纲挈领的主导作用;演示操作在学校属于教学法中的实验演示,它是通过由教师做示范性操作实验来向学生传授烹饪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为此研究演示操作的规律是提高烹饪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做为烹饪操作指导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其烹饪教学中的教师演示操作的特点进行探讨,在此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它以形象的动作语言,熟练而规范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把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感性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为学生学习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演示操作是当今烹饪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特有的环节。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演示操作在烹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烹饪的导向性
在教师向学生传授操作技能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基本操作功底及其动作的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学生技能动作通常是指教师动作的再现,所以作为操作指导教师必须在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演示操作,如:烹饪教学中的翻勺演示,看似简单,但在演示过程中,若不能将关键的手法演示和讲解清晰,学生则难以快速学握。因而指导教师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形象地、准确地讲明操作要领和须注意的问题。为便于记忆,讲解要努力做到通俗化,口诀化,演示动作要标准化、规范化。当然在教学演示操作过程中要向学生经常提示,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我们现知的一些名厨,他们的操作技能都是长期实践和不断钻研的成果。勉励学生为提高操作技能要刻苦地钻研,要勤学苦练,才能获得良好的扎实的操作技能。
2.形式的针对性
烹饪教学中演示操作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指导
教师针对一些典型菜例(如:鱼香肉丝,既可体现刀功,又可体现调味和火候、色泽等操作功底,在向学生传授基本操作技能时,可在讲解中演示,在演示中讲解,讲、演结合,使学生把观察到的操作过程形象地在头脑中定影重现,再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规范动作。
(2)演示
针对学生演练中出现的情况重复或重点演示,对于从学生练习中反馈的不良动作或多余动作,教师应予反复演示,强化主要操作技能的讲解和解析,从而引 起学生的注意,达到学生及时控制和修正不良操作习性的目的。
3.内容的典型性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中国烹饪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艺术,其用料之广,操作及烹饪方法技能之多是无与伦比的。因而烹饪教学中演示操作的实例菜肴只能在丰富的菜点中精选出典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特点的菜肴进行演示操作。这样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归纳处理来理解和掌握其规律和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在练习中融汇贯通,举一反三,逐步达到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
4.动态的直观性
教师在烹饪教学中演示操作是将烹调技艺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状况形象地、艺术地表现出来,因而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指导教师一个鲜明具体而又能充分体现技能的高超动作,能给学生以启迪和经久难忘的印象,如:准确、娴熟的刀功法和烹饪菜肴之时的翻勺及雕刻装饰菜肴之技巧的演示,将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烹饪操作技能的钻研和培养。
5.循环的渐进性
烹饪操作具有着较为复杂的手工操作技能又需要大脑智力技能。我们知道烹饪操作中其刀、勺、味、火称之为四大基本技能,若要达到“刀技高超,运勺自如,调味巧妙,精用火候”的境地,则必须经过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交替阶段,动作协调阶段等,而这是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为此教师在进行演示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所授课题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由单项技术到综合技术进行演示。如刀功法演示时,从站立和握刀的姿态开始,先演示直刀法,然后再演示平刀法,斜刀法,花刀法等。做到讲、演示、练习相结合,逐步掌握,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便于理解,便于记忆和巩固。
运用“示范教学法”讲求的原则是:强调对烹饪生产实习教学时,旨在通过对菜肴的简要讲解和示范操作,使烹饪实习学生明白实习时“做什么”、“怎样做”,并引导烹饪实习学生认真地观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时动作的发生和动作变化的全过程,使他们能够获得清晰的视觉影像和印象,最终使烹饪实习学生能够掌握“中餐三级烹调师”、“西餐初级烹调师”菜肴制作的操作方法、要领及正确的操作姿势,从而避免烹饪实习学生发生过多尝试过程中的错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缩短练习的过程与时间。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首先:实习指导教师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使语言的讲解和示范的动作具有一致性、协调性;二是:妥善安排示范程序,一般按先分解后连贯、先慢速后常速的顺序进行,并考虑何时、何处重点重复及边讲解边示范;三是:进行改错纠偏示范,即当实习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实习指导教师应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和直到结束时,要及时地发现他们所产生的共性偏差,若出现上述现象,我们就采取集中示范指导、集中纠偏;对个别实习学生出现的不规范的现象,我们则分别采用个别的示范纠 偏,即在烹饪实习学生的生产实习过程中随时进行纠偏。我们在做纠偏纠错示范的同时,必须使烹饪实习学生明白:造成偏差的原因及危害的后果,从而避免今后重现或重犯(如“单拼码面”的“垫底——围边——盖面”,垫底的当中形状的定型,围边当中的片的长度、片的数量、边的排列角度、边的倒角以及盖面的最后一片要切掉二分之一等的具体做法等),最终使他们形成对菜肴规范的形状和规范的操作动作等。四是:在菜品的示范(或演示)过程中,指导烹饪实习学生认真地观察和模仿,使他们的视觉与触觉密切地结合,做到心脑合一,并充分地利用烹饪生产实习的环境和条件,使实习学生参与直观的、且又形象的教学活动。
中、西餐烹饪生产实习中运用“示范教学法”的种类: 在中、西餐烹饪生产实习中运用“示范教学法”(即“演示教学法”),能够使实习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产生理性认识,从而使他们从理性的角度更进一步地明确操作要领的关键环节,进而在理性的认识上再产生一次飞跃。实习指导教师在讲清实习意义、目的与要求后,烹饪生产实习便进入边讲解边示范的阶段。其示范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六种,即:
1、慢速分解示范:就是指实习指导教师把正常而完整的菜肴制作过程分解成为几个简单动作阶段进行演示示范。这样有助于烹饪实习学生品味出实习指导教师操作时的每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双手的配合以及协调性等等。采用这种直观的慢速分解示范教学方法,可以使烹饪实习学生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明白,易于他们的感知。例如:我们在中、西餐烹饪生产实习和技能训练教学中,对实习菜品、刀工、勺工的教学时就采用这种“慢速分解示范”的方法,也就是烹饪实习指导教师将实习学生需要学习的菜品等,利用实物演示示范,特别是新高二的实习学生由于第一次上灶实习菜肴品种,他们往往心情有些激动、紧张抑或无所适从,在烹饪生产实习过程中极容易发生烧伤和烫伤事故(如实习学生难以掌握灶具的点燃、油温的高低、糊、浆、芡的厚度和火候以及火力等等),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在演示示范时,首选的教学方法就是“慢速分解示范法”。
2、重复示范:就是指对中、西餐烹饪生产实习和基本功训练操作过程中的关键部分进行多次反复的演示示范,目的是以加强实习学生对菜肴品种制作过程的理解并强化他们的记忆,尤其是对动作的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多次示范,可以让实习学生在观察、揣摩的基础上,真正地“心领”、“神会”“手会”。例如:我们在中餐烹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对实习菜品 “单拼码面”时就采用了这种“重复示范法”。因为“单拼码面”是《青岛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工人技术技能鉴中心>的必考品种,为了能够使实习学生掌握该菜品制作的全过程,我们在制定高
二、高
三、高一的《学期中、西餐烹饪生产实习与技能训练计划》时,就首先考虑将“单拼码面”作为每轮实习当中的必练品种。在烹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我们任课教师就采用了“重复示范教学法”,即从“垫底——围边——盖面”入手重复示范,要求实习学生重复练习,最终掌握该菜品成品的造型以应考。
3、边讲解边示范:就是指实习指导教师把动口讲解和动手操作两部分结合、交错或穿插进行,不仅让实习学生看清动作的特点和要领以及操作的关键,还要讲清在生产实习操作过程中如何防止出现菜品在选料、刀技加工、配菜方法、油温的掌握、火候、火力的运用、调味的时机、糊、浆、芡的厚度和菜肴的盛装以及如何防止发生烧伤、烫伤等事故。在中、西餐烹饪生产实习和基本功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烹饪技能教研组的全体任课教师一贯采用的是“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法。
4、常速操作示范:就是指实习指导教师按照烹饪生产实习的正常速度操作给实习学生看,这时烹饪实习指导教师的动作应指向操作规范、配合紧密、协调迅速,这不但能促使实习学生掌握其要领、练就技能,而且有利于使实习学生获得菜肴制作的完整的总体概念。在烹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我们烹饪技能教研组的任课教师始终坚持采用“常速操作示范”教学方法。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西餐烹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给学生演示“黑胡椒牛排”(Black pepper steak)时,因为这道菜的成熟方法是在平扒炉上煎制成熟的,所以我们就采用了“常速操作示范法”,这样就使得实习学生能产生比较直观的整体影像和印象。
5、改错纠偏示范:就是指当实习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时,实习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和结束时,对实习学生发生的不规范的操作动作、行为,要及时的发现、及时地作出纠偏示范。一般来说,当我们发现上述现象时就立即针对他们的共性偏差而采取集中示范指导,集中纠偏;对个别实习学生发生的个别现象,我们则采用的是个别的示范纠偏。我们在做“纠偏纠错示范”的同时,必须使实习学生明白造成偏差的原因以及产生偏差的危害后果,从而避免他们今后重现或重犯,最终使他们形成规范的操作动作。例如:有不少的实习学生在菜肴制作成熟后装盘不符合要求,更有甚者,装盘后再用排勺压一压,将菜肴成装成一个平平的造型,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出菜的方法不正确。我们对这些现像一般采取“改错纠偏示范法”来处理,既有“集中改错纠偏示范法”,又有“个别改错纠偏示范法”。经过这样相辅相成的“改错纠偏示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纠正了上述的不良做法。
6、分解操作示范:就是指中、西餐烹饪生产实习当中的一般连续操作过程,尤其是复杂的操作过程,而这些过程都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简单动作组成的。如果我们烹饪实习指导教师将其一股脑地灌输给他们,不但实习指导教师感觉言无所指,就是实习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是一头雾水。特别是某些菜肴当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很容易被实习学生所忽视或忽略,若是这样,实习学生就难以将菜肴做好,所以我们就采用了“分解操作示范法”,把菜肴操作全过程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片断,每个片段再分解成为几个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动作,即——“单元动作”,最后再把“单元动作”作为最小的烹饪生产实习的教学单位,然后实习指导教师从“单元动作”教起,要求实习学生从“一个单元”到“一个单元”的学习。这样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完整而清晰影像,最终使实习学生有了模仿的样 板和学习、仿效的尺牍。特别是他们对实习指导教师示范动作的细节看得越仔细,就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其掌握和运用各种动作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水平就越高、越快、越好。
例如:在西餐烹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演示“黑胡椒牛排”(Black pepper steak)时,对牛排的加工:如要加工成扒型,撒上盐、胡椒粉,在平扒炉上煎制成熟后装盘、摆上配菜后,用黄油把葱、姜末炒香,再放入黑胡椒稍炒,烹入白兰地,加入布朗少司烧开烧透,再调入鲜奶油、精盐、烧开,即是“黑胡椒少司”,最后将“黑胡椒少司”浇在牛排上即好。我们将牛排的加工成扒型、腌制入味,“黑胡椒少司”的制作过程等,采用的是“分解操作示范法”,这样实习学生就会获得比较完整的影像和印象,在他们独立操作时就可以避免出现舛误。又如中餐生产实习在演示“芫爆鱿鱼条”时,先将鱿鱼进行初步加工(怎样去掉内脏、剥掉内外膜)、刀工(“十字花刀”的剞法)、配菜、焯水、兑汁、烹调(时间极短、迅速成菜)、盛装(怎样出菜、盛装的形状等),经过上述的“分解操作示范”,使实习学生完整地看到这道菜的制作全过程,又使他们将这道菜肴的单元工艺流程看得更加清楚、明了,这样就为他们的烹饪生产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演示操作是烹饪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需有效的把握好这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烹饪教学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