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2第1-5章教学反思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教学反思1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在授课过程中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的环节:
1.本节内容中相对应的概念很多,如:纯合子和杂合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如果老师只是把这些概念做简单的讲述、罗列,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的。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分析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假说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概念,同时适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抽象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
2.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不能采用简单讲授方式,而是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每一步的实验现象解释,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能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一部分的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让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得以再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要充分用好“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特别是对实验结果,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差很大?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更加接近?切实学会用数学的可能性和概率问题理解分离比例,从而加深对分离现象的理解,为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基础。
总之,课堂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反思2: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质疑和推理展开学习活动,重点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研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反馈、思考中进一步突破难点,还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之处就是对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关注不是很够,所以要增加“章节基础知识的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和“典型例题讲解”环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形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教学反思
在这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领悟 “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让学生活动代替一切,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当位出色的“导演”。
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借用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以突破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可以用以下的记忆口诀:
有丝同源不配对,减二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一 受精作用教学反思
受精作用作为减数分裂与新生命形成的桥梁,对学生了解整个生命过程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本节课以受精作用为重点,以问题导引,师生互动,教师主讲等多方式,在染色体层面分析了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物受精过程是复杂的,通过学生知识的扩展,可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使他们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运用多方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避免了单纯由教师讲授所带来了知识繁重,学生疲劳等弊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逻辑推理性较强的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知识要求能力较高,需要较好的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所应用的假说演绎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条主线“基因在染色体上”连接起两种科学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及时应用。而假说演绎则是在回顾的同时达到再次应用加深理解的目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类比推理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另一个是独立设计测交实验。所以在难点问题上需要 教师的有效引导。伴性遗传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以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为背景,要求学生能分析配子的形成、性状的显隐性、亲子代的基因型及概率。较难的以期在子代中根据性状判定性别或根据性别推知其将来性状要求是要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突破口设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从各种题型中总结解题方法,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如伴X隐性遗传是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伴X显性遗传是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伴Y遗传是限雄遗传,父传子,子传孙,仅限雄性个体发病。教学反思2 《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必修②第2章第3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内容基础上安排的。以人类红绿色盲遗传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对教材适当做了处理,通过进行色盲测试、学生社会调查以及我的讲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本节课前让同学们调查红绿色盲。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答检测学生们课前预习的效果,同时根据道尔顿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认识科学研究所具有的科学品质。
在讲解六种婚配方式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绘制各种遗传图解,思考讨论,初步认识了色盲遗传的一些特点。最后将四种重要的遗传图解组合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再次从总体上认识伴性遗传,总结色盲遗传的规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好,兴趣浓厚,能够互动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分析婚配类型时,老师应大胆放手,主要分析典型婚配情况,以节约时间,这样也可以在课堂练习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2)子女患病的概率这部分知识可以另作为了一个板块学习,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整节课内容就不会显得稍有些零乱。
(3)在分析各种婚配情况时,应首先分析学生在黑板上的图解,然后再将其他学生的作业展示,让同学们讨论以指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主要是鼓励。(4)在讲解各种类型比例时,为什么会是1:1,男性为什么多于女性应该再深入些,讲解清楚,必须要让学生理解。(5)本节课中出现群问群答较多,这些问题毫无价值。老师课前应考虑好,提出有效问题。(6)教学中教师语言清晰,但声音过小,过于平淡,没有起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必须注意。
(7)注意过渡时要衔接自然流畅,便于学生学习。
(8)应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再接再厉,多听课,多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尽快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极可能地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我准备让同学们课前预习,上一节讨论课,让学生们上讲台讲解;在DNA分子结构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在制作中理解分子结构;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挖掘学生们学习的潜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讨论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还通过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本节课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实验过程分步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但是本节课在时间和细节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教学反思2:
本节课内容抽象,许多概念学生不宜理解。对于生命的奥秘,学生既神奇又陌生,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开始,教师展示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人物学生一看觉得很像,但是细细看来,又有不同。引出遗传,导入新课。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让学生自己看实验,交流讨论,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生难懂的问题,在讨论中解决了。
2、基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很适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设计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能检查出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及时训练,巩固说学知识。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2、难点地方,给学生留的时间偏少,不能深入思考,教师急于说答案。
3、没有很好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教师语言不够简练,要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1 DNA分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重要。教材中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的资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改的科学素养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由里及表,由浅到深,逐步发散,帮助学生构建DNA分子形成的网络知识系统,达到掌握主干知识的目标。另外,在相应内容结束时要及时“点题” 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觉得通过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后,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学生在实践中能准确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而且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和数量关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学难点也能轻松的突破。但从时间安排上内容有些多,需要一节半的时间方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节和DNA的复制结合在一起,继续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探究DNA的复制规律,组成两节实验连排的课,这样知识比较完整,而且有知识深度的递进,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比较大,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科研意识。
在准备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时,我无数次的被科学家的机智、聪慧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所打动,作为教师我不只要激励我的学生勇攀科学的高峰,同时也要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有所建树。DNA的复制教学反思 1 从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对放射性元素标记的DNA复制过程中,含放射性元素的DNA占后代DNA总数的比例,及含放射性的DNA链占后代DNA总链数的比例掌握不好,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我觉得有两点没有给学生讲解清楚,一是在培养基中完成对大肠杆菌的标记过程,这里要给学生强调大肠杆菌是在培养基中繁殖很多代以后才用来做实验的,也就是说,从培养基中取出的大肠杆菌的DNA中均含有了放射性元素,而不能理解成有部分大肠杆菌的DNA一条链含放射性,另一条不含;另外一点就是DNA在试管中分离的原理,这点应联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大肠杆菌与上清液离心分离的给学生讲解。在给学生讲完DNA复制的过程后,应注意给学生归纳DNA复制过
n程中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要从简单到复杂总结出2,同时要利用图给学生展示,亲代DNA的两条链始终在子代中连续传递;对于复制过程中各代所需核苷酸数量的计算,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看各代有多少“新”的DNA出现。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索DNA复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直观地展示了DNA复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自己发现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DNA复制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知识,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教学,设置大量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科学事实的能力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反思:
本节课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逐步的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得DNA片断;同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学生的讨论时间紧张,有点流于形式。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学反思1 一.课前反思 从教材来讲,是针对遗传信息的表达进行讲解。该节教学是第4章内容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理解模块2《遗传和变异》的理论基础,因为它围绕“中心法则”这个生物界的规律进行具体介绍的。所以,作为教师,对该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的地位要有清楚的认识。备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细读,弄明白教学整体内容,然后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计2节课时的教学安排。其次,对文字教案的准备,参考相关教参,作到尽量的细致、具体,并且在上课前已经熟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第三,借助幻灯片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梳理,准备好教学课件。
在这些理解过程中,笔者反思认为,第一,往往由于时间不够的关系,对于教参关于该节教材的补充内容、举例内容的阅读还不够细致深入,而这些内容如果做一些适当的剪裁,往往会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第二,文字教案的内容虽然详尽,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适当去掉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密切联系的部分,而笔者在讲课中忽略了这点,这样就容易使主题不明确,枝叶过于散漫,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待改进。
二、课时反思
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来克服仅凭传统知识讲述的弊处,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但是,笔者在本节教学中,涉及概念的内容较多,因此幻灯片制作过程时有大片大片的文字型说明出现,经过反思,认为尽可能减少这样的画面,可以改善成文本逐条呈现,增加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或者利用多媒体引用更多直观的图片、音像资料,提纲性的文字说明来增强效果。另外,应该适当做板书,增强学生认知的同步感。
三、课后反思
我认为以2节课时来完成该节教学内容是比较合理的,在整个教学程序中,对于各部分的衔接比较自然。经过反思,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一、应该加强提问的质量,引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
二、适当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不要“一言堂”,注意增加课堂活跃气氛;
三、应该一定适当时间于学生消化、理解、记忆教学的知识,切忌“满堂灌”,增强教学效果;
四、对重点内容应该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他们对内容教学到底掌握了多少?能力是否提高?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占全班同学比例多少?不断调节教学进度。
四、总结性反思
教学思维的建立我认为是必要的,因此时时锻炼自己应该在上课进教室前快速在头脑中“扫”一遍: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部分等等。认为课堂讲解中,存在表达不精炼的讲解现象,这个跟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关,因此认为应该谦虚地学习备课组其他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听老教师课活动,从中学会总结、体会,不断改进教学表达,向语言的精炼、清楚方向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加强与青年教师的交流,相互学习长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2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且内容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总结,同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地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反思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将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利用教材及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分析、讨论活动,学生自主、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充分利用本节“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释中心法则,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同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完善的,树立学生科学的发展观,较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理解和评价“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依然存在个别学生参与活动不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自主性不强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尚存在总结点评不到位之处,这是今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要克服和完善的地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学习者自身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探索.体验,仅仅依靠语言的传递是不够的。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精神。本节知识非常抽象,在学习时一定注意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联系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去理解基因突变这个概念。
(1)在学习基因重组的概念时,应联系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同时注意与基因突变进行比较,可采用列表方式,使两种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晰。
(2)在学习基因突变时,重点是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研究内涵即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延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在学习基因突变的本质时,要联系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有关知识。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的解旋使碱基对暴露,因而使碱基对易发生替换.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成为一个新的基因,即原基因的等位基因。该基因在表达时,由于引起mRNA上密码子的改变使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都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体的性状也可能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所以基因发生突变后,所编码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发生改变。(3)任何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内因和外因在共同起作用,基因突变也不例外。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有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这三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进行归纳总结。染色体变异教学反思:
从整体上讲这节课前复习和后新授衔接,整体思路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讲解过程中,采用设疑和谈话式教学,课堂气氛有所改观。但语言不够精练和准确。细节问题上,处理较好的是染色体组的概念。采用实例入手,导入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而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了,直接了介绍了分类(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简洁和多样化的处理;在重难点设疑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多。但是在难点处理的时候,并没有处理妥当,染色体组概念的讲解虽然清楚但是我在讲解的时候,将比喻和染色体组整合,感觉不是很顺畅,所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这节课处理的还可以,方法比较新颖,这是优点。在重难点处,处理的不够细腻,语言不够准确,主要是备课时间不充分引起的。这是能改的毛病,以后给自己规定,最少要在讲课的前一天处理好课。必须达到随时上课都很流畅的地步。
人类遗传病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是老师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会受到赏识;在学生的讨论与辩论中,师生共同获得思想的启迪,并进行反思,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性。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既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学习融为一体,也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区别,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典型事例,并能主动探究,加以创新利用,避免将学习与实践生活脱离开来,成为高分低能的人;通过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收放欠自如。
第二篇: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綦世艳
在接近本学期期末之际,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我深感有很多收获,其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之处,正是对这些不足的反思和改进使得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及课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有了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解与认识,更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2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
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2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生物必修2反思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教学反思1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在授课过程中有一些值得特别注意的环节:
1.本节内容中相对应的概念很多,如:纯合子和杂合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等。如果老师只是把这些概念做简单的讲述、罗列,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的。所以,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分析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和假说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概念,同时适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抽象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
2.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不能采用简单讲授方式,而是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每一步的实验现象解释,以及下一步该如何做才能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一部分的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让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得以再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要充分用好“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特别是对实验结果,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差很大?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更加接近?切实学会用数学的可能性和概率问题理解分离比例,从而加深对分离现象的理解,为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基础。
总之,课堂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反思2: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以问题为线索,通过质疑和推理展开学习活动,重点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研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反馈、思考中进一步突破难点,还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之处就是对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关注不是很够,所以要增加“章节基础知识的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和“典型例题讲解”环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形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教学反思
在这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领悟 “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学习。但探究性学习不能让学生活动代替一切,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当位出色的“导演”。
关于不同对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知识的情况下,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更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借用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行为,以突破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可以用以下的记忆口诀:
有丝同源不配对,减二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一
受精作用教学反思
受精作用作为减数分裂与新生命形成的桥梁,对学生了解整个生命过程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本节课以受精作用为重点,以问题导引,师生互动,教师主讲等多方式,在染色体层面分析了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启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物受精过程是复杂的,通过学生知识的扩展,可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使他们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运用多方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避免了单纯由教师讲授所带来了知识繁重,学生疲劳等弊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逻辑推理性较强的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知识要求能力较高,需要较好的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所应用的假说演绎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条主线“基因在染色体上”连接起两种科学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及时应用。而假说演绎则是在回顾的同时达到再次应用加深理解的目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类比推理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另一个是独立设计测交实验。所以在难点问题上需要 教师的有效引导。
伴性遗传教学反思1
本节内容以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为背景,要求学生能分析配子的形成、性状的显隐性、亲子代的基因型及概率。较难的以期在子代中根据性状判定性别或根据性别推知其将来性状要求是要以伴性遗传的特点为突破口设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从各种题型中总结解题方法,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如伴X隐性遗传是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伴X显性遗传是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伴Y遗传是限雄遗传,父传子,子传孙,仅限雄性个体发病。
教学反思2 《伴性遗传》是高中生物必修②第2章第3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内容基础上安排的。以人类红绿色盲遗传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对教材适当做了处理,通过进行色盲测试、学生社会调查以及我的讲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本节课前让同学们调查红绿色盲。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答检测学生们课前预习的效果,同时根据道尔顿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认识科学研究所具有的科学品质。
在讲解六种婚配方式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绘制各种遗传图解,思考讨论,初步认识了色盲遗传的一些特点。最后将四种重要的遗传图解组合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再次从总体上认识伴性遗传,总结色盲遗传的规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好,兴趣浓厚,能够互动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分析婚配类型时,老师应大胆放手,主要分析典型婚配情况,以节约时间,这样也可以在课堂练习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2)子女患病的概率这部分知识可以另作为了一个板块学习,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整节课内容就不会显得稍有些零乱。
(3)在分析各种婚配情况时,应首先分析学生在黑板上的图解,然后再将其他学生的作业展示,让同学们讨论以指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主要是鼓励。(4)在讲解各种类型比例时,为什么会是1:1,男性为什么多于女性应该再深入些,讲解清楚,必须要让学生理解。(5)本节课中出现群问群答较多,这些问题毫无价值。老师课前应考虑好,提出有效问题。(6)教学中教师语言清晰,但声音过小,过于平淡,没有起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必须注意。
(7)注意过渡时要衔接自然流畅,便于学生学习。
(8)应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我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再接再厉,多听课,多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尽快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极可能地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我准备让同学们课前预习,上一节讨论课,让学生们上讲台讲解;在DNA分子结构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在制作中理解分子结构;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挖掘学生们学习的潜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讨论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本节课师生共同经历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还通过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假设和猜想。本节课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实验过程分步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但是本节课在时间和细节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教学反思2:
本节课内容抽象,许多概念学生不宜理解。对于生命的奥秘,学生既神奇又陌生,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开始,教师展示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人物学生一看觉得很像,但是细细看来,又有不同。引出遗传,导入新课。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让学生自己看实验,交流讨论,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学生难懂的问题,在讨论中解决了。
2、基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师设计的自学提纲很适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3、设计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能检查出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及时训练,巩固说学知识。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2、难点地方,给学生留的时间偏少,不能深入思考,教师急于说答案。
3、没有很好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教师语言不够简练,要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反思1
DNA分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重要。教材中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的资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改的科学素养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由里及表,由浅到深,逐步发散,帮助学生构建DNA分子形成的网络知识系统,达到掌握主干知识的目标。另外,在相应内容结束时要及时“点题” 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觉得通过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后,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学生在实践中能准确理解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双螺旋结构的,而且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和数量关系以及DNA的排序等教学难点也能轻松的突破。但从时间安排上内容有些多,需要一节半的时间方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节和DNA的复制结合在一起,继续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探究DNA的复制规律,组成两节实验连排的课,这样知识比较完整,而且有知识深度的递进,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比较大,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科研意识。
在准备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时,我无数次的被科学家的机智、聪慧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所打动,作为教师我不只要激励我的学生勇攀科学的高峰,同时也要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有所建树。
DNA的复制教学反思 1
从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普遍对放射性元素标记的DNA复制过程中,含放射性元素的DNA占后代DNA总数的比例,及含放射性的DNA链占后代DNA总链数的比例掌握不好,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我觉得有两点没有给学生讲解清楚,一是在培养基中完成对大肠杆菌的标记过程,这里要给学生强调大肠杆菌是在培养基中繁殖很多代以后才用来做实验的,也就是说,从培养基中取出的大肠杆菌的DNA中均含有了放射性元素,而不能理解成有部分大肠杆菌的DNA一条链含放射性,另一条不含;另外一点就是DNA在试管中分离的原理,这点应联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大肠杆菌与上清液离心分离的给学生讲解。在给学生讲完DNA复制的过程后,应注意给学生归纳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要从简单到复杂总结出2n,同时要利用图给学生展示,亲代DNA的两条链始终在子代中连续传递;对于复制过程中各代所需核苷酸数量的计算,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看各代有多少“新”的DNA出现。
教学反思2
本节课通过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索DNA复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直观地展示了DNA复制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自己发现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DNA复制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知识,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教学,设置大量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科学事实的能力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反思:
本节课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注意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逐步的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得DNA片断;同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学生的讨论时间紧张,有点流于形式。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学反思1
.课前反思 从教材来讲,是针对遗传信息的表达进行讲解。该节教学是第4章内容比较重要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理解模块2《遗传和变异》的理论基础,因为它围绕“中心法则”这个生物界的规律进行具体介绍的。所以,作为教师,对该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的地位要有清楚的认识。备课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细读,弄明白教学整体内容,然后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计2节课时的教学安排。其次,对文字教案的准备,参考相关教参,作到尽量的细致、具体,并且在上课前已经熟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第三,借助幻灯片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梳理,准备好教学课件。
在这些理解过程中,笔者反思认为,第一,往往由于时间不够的关系,对于教参关于该节教材的补充内容、举例内容的阅读还不够细致深入,而这些内容如果做一些适当的剪裁,往往会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第二,文字教案的内容虽然详尽,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适当去掉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密切联系的部分,而笔者在讲课中忽略了这点,这样就容易使主题不明确,枝叶过于散漫,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待改进。
二、课时反思
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来克服仅凭传统知识讲述的弊处,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但是,笔者在本节教学中,涉及概念的内容较多,因此幻灯片制作过程时有大片大片的文字型说明出现,经过反思,认为尽可能减少这样的画面,可以改善成文本逐条呈现,增加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或者利用多媒体引用更多直观的图片、音像资料,提纲性的文字说明来增强效果。另外,应该适当做板书,增强学生认知的同步感。
三、课后反思
我认为以2节课时来完成该节教学内容是比较合理的,在整个教学程序中,对于各部分的衔接比较自然。经过反思,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一、应该加强提问的质量,引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
二、适当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不要“一言堂”,注意增加课堂活跃气氛;
三、应该一定适当时间于学生消化、理解、记忆教学的知识,切忌“满堂灌”,增强教学效果;
四、对重点内容应该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他们对内容教学到底掌握了多少?能力是否提高?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占全班同学比例多少?不断调节教学进度。
四、总结性反思
教学思维的建立我认为是必要的,因此时时锻炼自己应该在上课进教室前快速在头脑中“扫”一遍: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部分等等。认为课堂讲解中,存在表达不精炼的讲解现象,这个跟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关,因此认为应该谦虚地学习备课组其他教师,应该经常进行听老教师课活动,从中学会总结、体会,不断改进教学表达,向语言的精炼、清楚方向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加强与青年教师的交流,相互学习长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2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且内容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总结,同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地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反思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提倡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将知识目标通过设计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利用教材及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思考、分析、讨论活动,学生自主、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较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充分利用本节“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解释中心法则,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同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完善的,树立学生科学的发展观,较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理解和评价“基因决定生物性状”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依然存在个别学生参与活动不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自主性不强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尚存在总结点评不到位之处,这是今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要克服和完善的地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学习者自身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探索.体验,仅仅依靠语言的传递是不够的。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精神。本节知识非常抽象,在学习时一定注意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联系所学过的有
关知识去理解基因突变这个概念。
(1)在学习基因重组的概念时,应联系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变化。同时注意与基因突变进行比较,可采用列表方式,使两种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晰。
(2)在学习基因突变时,重点是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研究内涵即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延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结合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对性状控制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研究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带来性状的改变。在学习基因突变的本质时,要联系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有关知识。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的解旋使碱基对暴露,因而使碱基对易发生替换.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突变。突变后的基因成为一个新的基因,即原基因的等位基因。该基因在表达时,由于引起mRNA上密码子的改变使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目都可能发生变化,生物体的性状也可能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有多种密码子,所以基因发生突变后,所编码的氨基酸也可能不发生改变。(3)任何事件的发生总是有内因和外因在共同起作用,基因突变也不例外。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有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于这三种因素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来进行归纳总结。
染色体变异教学反思:
从整体上讲这节课前复习和后新授衔接,整体思路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突出,时间分配合理。讲解过程中,采用设疑和谈话式教学,课堂气氛有所改观。但语言不够精练和准确。细节问题上,处理较好的是染色体组的概念。采用实例入手,导入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而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了,直接了介绍了分类(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简洁和多样化的处理;在重难点设疑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之处也很多。但是在难点处理的时候,并没有处理妥当,染色体组概念的讲解虽然清楚但是我在讲解的时候,将比喻和染色体组整合,感觉不是很顺畅,所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这节课处理的还可以,方法比较新颖,这是优点。在重难点处,处理的不够细腻,语言不够准确,主要是备课时间不充分引起的。这是能改的毛病,以后给自己规定,最少要在讲课的前一天处理好课。必须达到随时上课都很流畅的地步。人类遗传病教学反思: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不是老师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会受到赏识;在学生的讨论与辩论中,师生共同获得思想的启迪,并进行反思,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性。在教师精心地组织下,既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与课下的学习融为一体,也认识到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区别,主动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典型事例,并能主动探究,加以创新利用,避免将学习与实践生活脱离开来,成为高分低能的人;通过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收放欠自如
第四篇:高一必修2化学《苯》教学反思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反思
牟伦芬
五月份学校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高效课堂展示赛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代表化学组参赛,根据教学进度,我的参赛课题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回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有精彩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进行总结。
一、猜谜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我选了一则“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雄。(打一字)”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了解苯的物理性质时,我安排了学生从观察、实验、查阅三方面去全方位认识、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对于苯的结构,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要求对结构进行推导,九直接从课本得出苯的结构——凯库勒式。结合之前学习的甲烷、乙烯的化学性质,去猜测凯库勒式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并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确实明白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原则。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实验结果中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否定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从而得出苯的真正结构。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化学的思想将结构和性质联系在一起,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未能做到立足课内,联系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在本节课中我只注重了笨的知识教授,没有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激励不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展示,我的评价比较随意,激励性不够,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三、课堂结尾不够完美。在课堂小结中我设计了“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开始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方面进行小结。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从化学方法、化学思想上进行小结。到后面下课铃响了,自己就有点慌,自己做了个简单评价就结束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不足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不足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第五篇:必修一教学反思
《沁园春 长沙》 教学反思:
从教学意图说,我上这一课的目的是想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欣赏词的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按照教材意图来教的话,是学不到多少东西的,空泛的人文很难内化为学生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必须通过语文来做实。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
《雨巷》
教学反思:
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再别康桥》 教学反思:
“诵读”是诗歌教学无可争议的最佳手段。《再别康桥》这堂课,我仍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在指导诵读和赏析要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生动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案。我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反思:
1不能做到合理的取与舍
每到文言文板块,我就想把课文里涉及到的每一个字,词,句都讲到,讲透,恐怕学生落下哪个知识点,感觉处处都是肉,处处都舍不得扔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本来可以三课时讲完的东西实际上却讲了三课半乃至于四课时,耽误了进度不说,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的,听得很多,但是消化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
2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因为前面疏通课文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于是就开始把讲解课文的时间压缩,压缩的结果就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反应过来就开始提问。
3导入和背景介绍部分浪费的时间过多
对《左传》体裁和文学常识的介绍过多了些。另外对于本文的背景只是引申得过多。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只是看学生当时听得很专注,很感兴趣,随即就讲了起来,完全可以节省些时间的。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安排好一节课的重点问题,大胆取舍文本材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中逐步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荆轲刺秦》 教学反思:
作为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此时应该更多的还权利于学生。但是在面对这样一篇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的时候,我有些茫然。到底教师该不该有些引导,并且引导的度该如何恰当把握。
文言文,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以朗读的时间,让他逐渐的形成对于文言文文字的语感,逐渐的学会句读停顿,逐渐的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展,我依然有些迷茫,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分析,逐渐的清醒一些吧!
《鸿门宴》 教学反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反思:
教师应帮助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
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小狗包弟》 教学反思:
鉴于现代的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缺乏了解,这就给他们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文本的研读上,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说故事)——合作探究(品故事)——拓展探讨(讲故事)”。首先是我给他们讲一个文革中荒唐的故事,接着让他们研读文本,以复述故事的方式,认识小狗包弟,弄清它的遭遇,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探究主旨,体验情感。再用一些类似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探究,研读了本文之后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过错,引发或喜或悲的情感是情理中事了。口头表达和课堂总结就会让他们受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还有点遗憾:那就是没能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最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这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重点放在演讲稿的格式和细节描写上,通过文章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演讲稿,怎样写一片演讲稿,然后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其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其实细节描写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在作文里却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所以这节课重在知道,理解,运用上,在课文结束之后也布置了学生任务,先摘抄课外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然后仿照作者,自己尝试写一段,效果比较理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在奋飞杯教学竞赛上讲的内容,总结教学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堂内容单薄,容量小,不能够旁征博引。
二、课堂语言要精练,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内容不是对学生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高屋建瓴的将内容拔高。
三、上课要有激情。本篇新闻,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题材,本可以借助这篇文章进行几分钟的激情演讲,课堂效果会更好。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启发的作用。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反思:
本文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对“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这样的概念还很模糊。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辛德勒名单》,并试着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学生对那样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并在影片中已经和影片导演斯皮尔伯格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就能将影片中观看到的内容和在预习本文时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有了探究本文主旨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探究的作用。于是我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找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同学小组内交流材料,并选代表课上展示最让本组同学震撼的一张图片,体现了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既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动的作用,也锻炼了表达、解说、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加深对文本学习的深刻性。
《包身工》 教学反思:
《包身工》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片典型的新闻报道,可以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 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以学生为主题教师辅助点拨。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题中几个重大意义的时间,直观生动地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过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在激动和兴奋之余,要想到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