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幼儿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
让幼儿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提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而在学习纲要之前,我们的教育活动并没有做到形式多样,去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现在回想起,会有种不称职的感觉。我们班级有一名小女孩,名叫丁雯婧,性格很内向,入园三个多月了,在班级几乎不怎么说话。询问家长后,才知,宝宝在家的性格很活跃,并不像幼儿园这样,这时便对她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组织了幼儿最喜欢玩的呼啦圈,孩子们都很有秩序的排着队去玩,可丁雯婧小朋友却呆站着一旁。我轻声走过去,询问道:“丁文婧,你为什么不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呢?”她看着我,没有任何的表情。我轻轻的拉过她,又询问了一次:“你喜欢玩这些呼啦圈吗?”我以为她会依旧不说话,却出乎意料的听到她说道:“这个,上次玩过了,我不喜欢玩了。”听到这些,我顿时傻眼了,这个几乎平时不说话的小女生,一开口却让我失措,不知该如何往下接。活动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一下:原以为这样彩色的呼啦圈,会让小班的孩子特别的喜欢,殊不知,任何一样事物,都有它的新鲜感与难易度,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如果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充分的考虑幼儿,注重活动的趣味性,那么就不会出现我与孩子对话的那一幕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将呼啦圈与其他的晨间材料相结合,让彩色的呼啦圈在红色的木板上滚动起来,幼儿瞬间就觉得很新奇,在说明游戏的规则与玩法后,就请幼儿示范,孩子们玩的可开心了,站在一旁的我,偷偷的向丁雯婧的方向瞄了一眼,竟发现她也玩的不亦乐乎,嘴角还不时的露出了微笑,这样的结果是我未预料到的。
由此说明,任何一节教育活动,教师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然后再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去进行设计与创新。
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而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弯下身段、平视孩子,以孩子的语言去学会倾听,去学会了解,去学会走进,去学会感悟,让我们真正地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工作,有时会因为缺乏耐心,而未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很“特别的孩子”,他的名字叫胡泽宇,入园的三个多月,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哭,只要一起床背上书包,哭声就开始了。因为是小班,在入园前,我已经做好了孩子哭声一片的准备,但没想到时至今日,依旧如此,渐渐的我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
记得一次区角活动,孩子们都在拿区角牌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幼儿在玩鸡蛋宝宝找朋友、有的幼儿在玩喜洋洋吃饭、而有的幼儿在玩桌面玩具,整个班级的秩序都很仅仅有条。可刚没一会儿,不远处就传来了哭声,条件反射的我,立即向胡泽宇小朋友的座位望去,果不其然,他又开始“特别”了。我轻轻的走过去,俯视着问道:“胡泽宇,你怎么又哭了,为什么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不问还好,这一问,哭声就更大了,班级其他幼儿也跟着起哄了,一下安静的班级,瞬间开始嘈杂了起来,心里莫名的火气一触即发。为了让他的哭声能停止,我再一次的说道:“不许哭了,在哭晚上就不要回家了。”我以为会有预想的效果,却不曾想,哭声再一次提升了一个分贝,整个班级顿时变成了一个“交响乐团”,哭声笑声一片,心里的火气也一下窜到了头顶,气冲冲的把他拉到一旁,抱在了怀里,拍了拍背,咦,哭声竟然小了许多,我很惊奇,小声问道:“你喜欢玩这些游戏吗?”“喜欢”他也小声说道。“那你为什么哭呀?”“我想玩那个”。看着他泪汪汪的大眼睛,心里突然扑哧笑出了声,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接着我又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潘晨昊与臧嘉睿小朋友正在玩喜洋洋吃饭的游戏,顿时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在设计区角牌时,生活区的喜洋洋吃饭游戏,是为了让小班孩子在游戏中,以竞赛的方式比比谁吃的多,以此来达到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在进餐时的速度与多少,所以只设计了两张区角牌袋,而这个游戏已经被幼儿选走了,所以胡泽宇小朋友就没有玩到,不善言表的他只能一个人哭了起来。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的只看眼前美好的,而忽略了那些即将成为更美好的人或事。如果在区角游戏开始时,我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合理的去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相信班级的孩子都可以成长的更优秀。事后,我与胡泽宇小朋友一起,以商量的口吻去与潘晨昊和藏嘉睿小朋友交谈,问他们什么时候玩好,我们排队也想玩这个游戏,他们也很大方的说道,“胡泽宇,给你玩吧”,这时的胡泽宇小朋友脸上才出现了笑容。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在我心里,却有了很深的感触:胡泽宇小朋友的哭声为什么从大到小,这与教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我以一个成人的姿态去俯视他,呵斥他,无形中也就与孩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聪明的教师就应该与孩子平视,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安全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去倾听幼儿,学会细心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并适当的给予指导,既不让孩子感到我们在干涉,又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相信在《纲要》的学习与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活动会开展的越来越好,让每位幼儿都能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
单位:向山镇中心幼儿园 姓名:朱丽丽 年龄:25岁
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第二篇: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幼儿是在环境中学习,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环境的作用,我国现代着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大家都知道,儿童爱模仿。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毫无疑义,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
一、环境创设的标准以幼儿为主
许多幼儿园也重视环境的创设和教育作用,经常开展环境创设的考核活动,活动中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一双双灵巧的手制作出了美丽精细的环境陈设。开学之初某幼儿园的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环境,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孩子们在生活老师的看护下有的在看图书、有的坐在小椅子上东张西望、还有的跑到了老师身边看老师做东西。宁宁看着老师手中的美人鱼说:“我觉得美人鱼戴上金色的头发更好看。”老师头也不抬地说:“你懂什么?黑色的头发配上五颜六色的鱼鳞才好看。”听了这话宁宁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老师开始往美人鱼身上贴鱼鳞了,那是一些涂了五颜六色的贝壳,宁宁看了很喜欢,想去摸摸贝壳,伸出的小手还没碰到贝壳就被老师拦了回去:“哎,这可不能碰,颜色碰掉了就不好看了”。说完这话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其他孩子说:“这些美人鱼贴到墙上以后大家能不能用手去摸?”孩子们听懂了老师反问句里的否定意义,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听到回答,老师满意地笑了。宁宁失望地看了看老师,掉头走开了。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制作,美轮美奂的美人鱼诞生了,因为害怕孩子们触摸破坏美人鱼的美丽,老师们决定把美人鱼贴在墙的上方—孩子们碰不到的地方,这样美人鱼就可以长时间保持美丽了。刚开始的几天孩子们还挺新鲜,经常抬起头看墙上方的美人鱼,可是没过几天,可能是因为仰着脖子看东西太累了,很少有孩子再去看美人鱼了,大家都忽视了美人鱼的存在。老师觉得很委屈:现在的孩子真难伺候,费这么大劲做出这么美丽的东西,居然没人欣赏。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出:老师们因为忙于布置环境,将幼儿的活动放于次要位置。环境创设的过程及标准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成人化倾向,环境布置的标准由教师制定。当幼儿就美人鱼的头发提出异议时,老师想都没想就给否决了,这无疑让孩子感到很沮丧。幼儿的创造力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幼儿的参与热情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采取了“一言堂”的形式,什么事教师说了算,儿童只是一个被动的观赏者、旁观者。幼儿不但不可以随意玩耍触摸环境陈设,而且还要远离美丽的环境陈设。那么试问,这些美丽的适合于成人眼光的环境对儿童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幼儿每天到园看上几眼,记住这些美丽的东西是××老师做的,××老师的手有多巧?显然这些不是我们创设环境的初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艺术教育中要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幼儿园环境是属于孩子们的,因此在环境创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不妨蹲下身子听听幼儿的喜好,不要越俎代庖,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和兴趣来决定幼儿的欣赏范围,从而于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创作激情和能力。只有让幼儿发挥环境创设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幼儿从环境中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再美的环境陈设也只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摆设,幼儿从中得不到任何的乐趣和学习经验。那么如何定位以儿童为主体的环境创设呢?从幼儿的生理和学习特点来看,幼儿喜欢新奇的、变化的东西,因而环境创设要富于变化和新意;从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的创作激情创设出符合幼儿兴趣的环境;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注意听取幼儿的想法,切忌实行“格式化”“一言堂”,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意志、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付诸于实际作品中。另外还有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幼儿的身高局限了他们的视域,因而环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视线。上面案例中教师把美人鱼贴到高处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高处不胜寒”,再美的环境陈设如果不被幼儿欣赏分享,那只能算是一堆废物。综上所述,教师在酝酿环境创设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把幼儿看成环境的主人,那么我们的环境创设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二、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
今年上半年我班准备创设和春天有关的主题墙,主题的活动内容有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手工、绘画等。创设环境前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活动,讨论中幼儿得知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创作主题墙,现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主题墙上应该布置些什么东西?怎么布置?讨论中幼儿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的想法和建议。教师一一给予了肯定,尽管其中有些想法建议不太合理,但我们没有加以否定,因为那样做的话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创作积极性,我们决定在实际操作中让幼儿自己认识问题,从而加深印象。首先根据大家的建议把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的内容搬到主题墙上,孩子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的用彩笔画起了小雨点,有的用橡皮泥捏起了小雨点,还有的用剪刀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小雨点。手工折花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经过他们的创作和发挥,牵牛花有了各种颜色和形状,就连篱笆墙也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了墙上,转眼间一面色彩斑斓的主题墙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孩子们满足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我又询问孩子们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贴到春天的主题墙上,孩子们有的用皱纹纸做了一朵桃花贴到墙上,有的用纸折了一只小鸟送到主题墙上的大树上,还有的在主题墙上画了几只小蝌蚪、几只蝴蝶、几只蜜蜂„„就这样一面主题墙被大家布置得满满的。
一面主题墙如果单靠老师一个人来实施,不但工作量大,时间消耗长,而且因为老师忙于布置主题墙,不会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孩子们能做的就是盲目等待与观望,从而形成了幼儿活动时间的隐形浪费。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环境创设,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显然聪明的老师都知道选择哪种做法。通过师幼合作、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而且是在进行实际的学习和操作,这样环境创设就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幼儿的学习机会和锻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幼儿得到某些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环境,推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这样是不是就挖掘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呢?其实不然,我们要把静止不动的环境陈设变成幼儿的学习伙伴,形成环境和幼儿间的互动,这才完全挖掘了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园互动活动中,几个巧手妈妈编织了一些小毛衣、毛裤、帽子、鞋子„„,老师把这些编织物挂在了活动室显眼的地方。按照预定的活动目标,老师猜想幼儿看到这些东西,肯定会猜测是不是自己的妈妈编织的,从而引出交流讨论:我的妈妈手真巧,我的妈妈真能干,激发对妈妈的崇拜、热爱之情。可是一整天下来,只有几个孩子跑过来看看,并没有更多的孩子对妈妈们的作品感兴趣,更别谈提问、交流了。这个案例中,教师在环境创设前没有和幼儿有任何的沟通交流,在环境创设后没有给予幼儿任何的指导和提醒,致使环境成为一种摆设,没有达到预设的环境教育目标。如果老师在活动前就和幼儿进行谈话,让幼儿知道老师请他们的妈妈编织衣物,并且还要把这些衣物展示在活动室内。通过谈话,幼儿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期待感,这种期待感会一直延续到环境的完成,随之而来的新鲜和好奇会引导幼儿进行下一个由环境而引发的交流讨论活动。由此我们看出,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2.环境陈设要有利于引导幼儿活动
(1)不要让环境陈设成为幼儿活动的绊脚石
环境创设决不仅仅是幼儿和教师兴致所至的摆放和罗列,它需要教师有运筹帷幄的思考和统揽全局的能力。环境布置能不能让幼儿深入而又有序地进行活动,幼儿能不能在活动中放开手脚、不受环境陈设的限制,这些问题在环境创设前教师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尽量不要在幼儿和环境进行互动时才发现问题给予补救,从而影响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效果。例如老师在布置区角游戏“动物天地”环境时,在“动物天地”门口贴上了四双小脚印,这就意味着只能有四个小朋友进入到“动物天地”里面游戏。当四双小脚印上放满了四双小鞋子以后,轩轩也想进去玩,可是他知道自己的鞋子没地方放了,所以轩轩只好在“动物天地”门口观望、徘徊,始终没有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设计小脚印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游戏环境的趣味性,她可能没有考虑到小脚印会成为限制幼儿活动的“罪魁祸首”。幼儿进行游戏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是老师通过的语言告知幼儿的,还有的则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布置中。这样就要求老师在环境创设前就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幼儿游戏时出现的各种和环境陈设有关的矛盾和冲突,环境陈设力求做到既美观又合理,既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引发幼儿投入地进行游戏活动。只有这样,环境创设才能在幼儿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还是那句话,环境创设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真实需求展开,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2)环境创设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游戏环境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时间阶段陈设出来,比如在陈设区角游戏环境时,如果把比较热闹的角色游戏“美食天地”和比较安静的益智游戏陈设在一起,势必会造成游戏间幼儿的相互影响。益智区的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益智活动,在“美食”的诱惑下,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益智游戏,加入“美食天地”的游戏活动,这样又会打破“美食天地”的人数规则,从而影响“美食天地”的游戏效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老师在环境创设之初考虑到这点,将热闹的“美食天地”和同样热闹的“美美发廊”陈设在一起,那么游戏中不但不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还能促进这两个游戏间的互动,“美食天地”的孩子在品尝过美食以后,可以到“美美发廊”做个漂亮的发型。同样“美美发廊”的幼儿也可以在做完发型以后到“美食天地”品尝美食。不但如此,诸如此类的游戏环境都可以陈设在一起,这样就会促进游戏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游戏环境空间上的合理陈设可以提高游戏的教育作用。
有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幼儿对她们辛苦创设出来的游戏环境不感兴趣,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环境陈设不够美观,不能吸引幼儿的眼球;还有的是因为游戏项目本身就不能吸引幼儿; 但是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游戏环境陈设在时间上的一成不变,教师没有随着时间阶段的变化而更换各种游戏环境。例如游戏“玩具超市”连续陈列了一周,孩子们连续玩了一周,等到第二周老师再将“玩具超市”陈列出来,你说孩子们还会对它感兴趣吗?就象每天都吃同样的菜,胃口都没了,当然就不愿意再吃了。如果我们把各种游戏罗列出来,统筹规划、制定出一个计划,每天都能布置出不同的游戏环境,将各种类型的游戏全面而又不雷同地穿插于每一周的每一天,不断更换花样,不断给孩子以新鲜感,那么孩子的活动兴趣又怎么会消失呢?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但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灵活机动地从空间和时间上加以考虑,力求环境创设更加有利于引导幼儿的活动,更加有利于促进幼儿和环境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我们预想的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如果说幼儿教育是一扇大门,那么环境创设就是一把重要的钥匙,我们只有把幼儿当成幼儿教育的真正主人,才能用环境创设这把钥匙去开启幼儿教育的新天地,收获意想不到的奇葩!
第三篇: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
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
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而户外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户外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户外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每个幼教工作者都非常熟悉的道理和时刻努力的目标。于是我针对幼儿好游戏、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的特点在户外中创设音乐游戏化的环境和采用游戏化的组织方式让幼儿在户外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从情感上喜欢音乐。但是,有时我们在探索设计自主性游戏时常常会一味追求户外音乐游戏内容的新颖,而超越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或者相反使得户外音乐游戏内容太过老套,久而久之幼儿也便失去兴趣。如何让幼儿真正成为户外游戏的主人,让游戏成为孩子快乐的向往呢?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老式题材新式创意的户外音乐游戏内容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原则。”生活化的游戏内容更容易激起幼儿的共鸣,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班幼儿的家庭情况,大部分幼儿的祖父母一辈老家都在农村,节假日经常要到农村,所以我在户外活动时设计了农家、超市、银行、手机店、小舞台等音乐游戏,贴近生活的游戏使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为基础。虽然这些游戏都比较传统,没有什么时代气息,但是,我们把老式的音乐游戏内容稍加分类组合,根据户外场地的结构特点,把这些小游戏分成了两大内容,即“农家乐”和“快乐城”。游戏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扮成乡下人和城里人,增添了新鲜感。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兜着头巾、戴着袖套、系着围裙的小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而城市里却又别有一翻景象。这些音乐游戏内容结合了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理,又充满了生机。
游戏过后,幼儿还常常沉醉在角色中,如吃饭时“乡下人”会和“城里人”比谁吃得快;睡觉时比“乡下人”先睡着还是“城里人”先睡着„„
二、在户外指导方式音乐游戏化。
1、插入式的音乐游戏形式
根据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音乐游戏,提高户外活动的有效性。在户外活动中让幼儿学唱歌或歌表演,枯燥乏味的技能培养常使孩子感到是“老师要我学”,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也很费劲。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幼儿存在的问题插入游戏。例如,在玩《小鸭小鸡》,老师在游戏开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绿草地(地毯)上开了小花小草,老师说:“今天小朋友来做小鸭小鸡,一起到草地上做游戏。”幼儿戴上头饰开始音乐游戏。这里把音乐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活动出现,幼儿在音乐游戏中获得一定的经验,随后的活动帮助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理性升华。老师还可以在活动后插上游戏,把游戏作为教学的后继活动,例如,在玩《迷路的小花鸭》,在送小花鸭回家的游戏的时候加上音乐,使幼儿能够练习和巩固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另外游戏还可以在户外活动中反复出现,使幼儿不断获取经验、知识,巩固练习等。
2、融合式的音乐游戏形式
融合式是整个户外活动时先设计好一个完整的游戏,当游戏结束后,幼儿便自然获取相关的有益经验,达到户外活动所要求的目标。例如:歌表演《学做解放军》,老师把户外场地布置成小军营,活动开始时,老师说要和小朋友到军营里去玩,并引导幼儿观察军营里的各种物品如军帽、军装、玩具枪等启发幼儿说说这些东西是谁在用的等等。并鼓励幼儿也来学当解放军,同时引导幼儿创编了动作,老师始终隐形控制着幼儿的活动。以这个音乐游戏的方式进行,让幼儿轻松地学会了歌曲,在户外活动时得到愉快的心情.三、丰富多样全面发展的音乐游戏功能
幼儿的知识技能都应在游戏中获得,即要遵循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原则,这样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游戏所担负的使命不容忽视,在经过了对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等的探索阶段,我觉得现在的户外自主性游戏应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以往的音乐游戏较多的是单纯性地模仿、交往;这种形式主义的改变对幼儿的发展有害而无益。我们在设计时形成了以音乐游戏为主线,渗透幼儿对各种音乐的熟悉,从而确定了丰富多样,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音乐游戏功能。培养幼儿
音乐方面的能力相当重要,同时还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而通过幼儿最喜欢的音乐游戏,让幼儿在听音乐时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等,在不同的音乐中体验各种场合、类型的交往,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的提高。幼儿在游戏时,自己就是小农民、银行营业员、超市收银员、手机销售员、小演员等,在户外游戏时可自由交往。
在户外游戏中并能保持良好的秩序,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工作可做,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地交往,自然地发展。
四、充分自由主动创造的音乐游戏空间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更清晰地听到孩子们的呐喊声“还我自由!”自由是什么?其最外现的标志便是行动上的自由,是教师平等视野下无限制的自由。其实在户外游戏时,教师往往会限制幼儿玩规定的游戏.要幼儿跟着老师走.其实在户外游戏时,尽量不要去干涉幼儿的游戏方式,要始终明确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老师更多时候只作为一个旁观者,任务是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或指导幼儿解决一些难题,推动游戏发展。例如:在玩音乐超市游戏中,几个营业员刚开始听到音乐游戏就宣布暂停营业,说要重新排放货架,一会儿横放,一会儿竖放,乱七八糟。这时,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扮演顾客去等购物品,听到哪些音乐适合去买什么,并劝导其他顾客也耐心地等一等,在等待的过程中适当给他们一些建议,终于整理好了,一位营业员还到材料箱里找来一个塑料把手当价格探照器,不一会儿超市又重新开张了。
外部行动的自由只是一个前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自由的核心是精神的自由,是幼儿主体性真正的外现,要保持幼儿独特的视角,让幼儿用童心来看世界。例如:在“农家乐”游戏中,开始孩子们在户外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几天过后,“猫”和“老鼠”一起去钓鱼,再过几天没有人做这个游戏了,对幼儿自己创造、确定的游戏主题或内容,老师都给予支持和帮助,成人文化对于幼儿文化的由衷的赞赏,使幼儿把思想包袱彻底抛弃,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由,才能催发无穷的创造意识。如果机械地要求幼儿按教师确定的主题或方法开展游戏,最终只会培养出机械式的孩子。
音乐游戏的宗旨是让幼儿快乐,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使幼儿得到发展。如何发挥音乐游戏的最大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潜心研究的。坚持以人为本,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这是我研究的起点。
第四篇:让幼儿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论把“时间、空间、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幼儿
一、权利回归的意义:把时间、空间、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幼儿
1、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就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课堂教学是否优化,不能单看教学效果好不好,还要看教学时间和空间分配是不是符合规定的标准或低于标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幼儿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我想说,如果在教学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就会成为幼儿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要营造出幼儿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幼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无限延伸自己的思绪,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2、要把提问权还给幼儿,激发幼儿思考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大多数幼儿是“疑而不问”。可能传统课堂教学中,提问权往往掌握在教师手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统治”了很长的时间,幼儿没有提问的权力。而我们都知道幼儿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另外,很多教师并非给予所有幼儿同等的话语机会。一般来说,教师往往倾向于给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幼儿、干部幼儿和人际地位高的幼儿以更多的话语机会。这在课堂提问中有明显的体现:有的幼儿在一节课中会被教师多次提问,有的幼儿则“无人问津”。这种差别还体现在一次交往所能持续的时间上。教师在与学业成绩差的幼儿交往中容易缺乏耐心,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在与学业成绩好的幼儿话语交往中表现出较多的耐心,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这种差别也体现在话语交往的内容上,教师分配给不同幼儿的话语问题存在着深度和难度上的差异。另外,教师在与不同幼儿进行话语交往时,表现出的期望、采用的方式方法等也有很大差异。总的来说,不同幼儿获得课堂话语机会的多少固然与幼儿自身因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观念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树立起了面向全体幼儿,给予幼儿同等话语权的教育意识。
因此,教师要尝试把提问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由被动思考者转变为积极提问者,引导幼儿从多思想问,逐步向爱思能问、深思善问过度。
3、把评议权还给幼儿,消解教师的话语中心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而想要幼儿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就要让他们拥有课堂话语权力,把评议权还给幼儿。教师的权力不是一种强制和支配力量,而是幼儿学习的力量之源。教师的职责也由此越来越少地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人生活在世界中,世界是人的根基,人在世界中展开思想与话语、展开生命的历程。教师和幼儿都生活在世界中,因此,师幼双方的“教”“学”活动和师幼双方的话语交往都应从属于幼儿的生活世界和实际需要,幼儿的实际需要才是教学的根基。所以,教师必须将评议权还给幼儿,因为只有幼儿才最清楚自己的需要。
要实现幼儿课堂评议权的回归,就必须消解教师话语中心,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使教学活动由等级的、封闭的、单向度的形态转向平等的、活跃的、开放的形态。在这种关系中,师幼双方都有话语表达的权利,并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建构彼此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权利如何回归: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时间、空间、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幼儿,其实质精神就是要突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摆正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以幼儿为中心,最重要的是激发和利用幼儿的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要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与活动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完成具体学习目标,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1、精心组织生活活动,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的重要活动类型,它对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饮食起居,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等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幼儿园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作息时间安排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从而使原本产生自幼儿生理需要的生活活动成为一种刻板的制度安排。幼儿在这种被安排的生活活动中谈不上自主性的发挥,其个性也被压制,必须听从教师的统一安排。要打破这种现状,教师就需要改变以往生活活动的组织方式,努力为幼儿创设家庭式的生活环境,营造家庭般的生活氛围,因为只有家庭才是让幼儿心情放松、感觉自在的活动场所。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以往固定早点时间的作息安排,将早点活动变为一种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自主确定用早点的时间。这样早入园的幼儿可以先用早点,晚入园者可以晚用早点。在这段自主活动时间内,幼儿完全是自由、放松的,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边用早点,边轻声聊天,也可以选择独自游戏,如此既满足了幼儿的生理需要,又为其同伴交往或独处提供了机会,让其个性在自主选择中获得了充分展
现。对于卫生间或活动室的生活区,教师只要为幼儿提供小镜子、小梳子、餐巾纸、牛皮筋、夹针、头花等生活用品,就可以使这些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主选择的活动。如起床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对着镜子尽情地梳妆、打扮,充分展现自己的审美个性,并学会欣赏同伴。再如餐后散步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幼儿园一般会要求教师带着全班孩子进行集体散步,并且不允许幼儿在散步时自主、自由地活动。实际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活动能力,完全可以让大班孩子以自主散步为主,让他们在充分享受在家一般的惬意的同时增强自我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和关心同伴,使其个性的发展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获得统一。
2、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让幼儿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幼儿园教育应“保护并珍爱每一个孩子欢乐的童年,使孩子在素质启蒙中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十分关注幼儿的心理需要与情感体验,多给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探索的机会,让幼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策略、操作材料、任务难度及合作伙伴等,使学习真正成为自主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教师应能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动手能力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供幼儿自主选择。对幼儿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让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组织折纸活动时,教师至少可以提供以下四种不同的学习策略:看图示学着折、研究实例后学着折、看分步折纸实例后学着折、跟着老师或同伴学着折;又如在组织散文、儿歌等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提供看图谱学习、倾听录音学习、与同伴一起学习、跟着老师学习等多种策略。如此,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就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用担心失败被人嘲笑,从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每个幼儿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与智能强项,能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为他们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与材料,使他们有自主选择和自由探索的空间与余地。为此,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应善于围绕相同的目标而允许幼儿采用不同的学习内容与途径,以激发有着不同智能强项的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有关“江南名塔”的认识活动中,教师允许幼儿大胆、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使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有的学习如何画塔,有的学习如何用折纸的方式来再现塔,有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拼塔,有的尝试用橡皮泥捏塔,有的阅读关于塔的图书,等等。幼儿选择的学习内容与途径虽然不同,但都达到了认识塔的造型与结构的学习目的。在此过程中,学习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并有机会学习如何尊重差异、尊重他人。
再次,教师在学习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材料的层次性,以真正使每个孩子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如在组织小班“找影子”的科学学习活动时,教师投放的材料就应有不同的层次。如“影子”的图片应包括有完整动物形象的影子图、有半个动物形象的影子图,只有动物某个局部特征的影子图等,以便不同能力与经验水平的幼儿充分感知影子的特征。同时,应允许能力较弱、动作较慢的幼儿只操作一两份作业卡就可以了,而对动作快、能力强的幼儿则不必限制其完成作业卡的数量,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应注意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体现个别化与层次化的特征,以方便幼儿平常操作时能够随时找到适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材料或工具。
3、精心组织游戏活动,让幼儿成为自己游戏的主人
游戏本就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会自主发起的一种活动。这也就是说,按其本性来说,游戏本就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但在教学游戏化、游戏教学化的口号下,幼儿园的游戏往往成为“教师要我玩”的游戏,而非“我要玩”的自主游戏。所谓精心组织游戏的本质也就要恢复游戏的自主性本质,让幼儿真正成为自己游戏的主人,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内容、方式、途径、材料与同伴等,从而真正实现游戏对幼儿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多重价值。
为此,教师要处理好游戏内容的计划性与幼儿自主选择之间的矛盾,充分尊重幼儿自己的游戏意愿。教师之所以要规划游戏的内容,主要是为了配合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也有机会继续主题学习活动的内容。但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规定每天必须玩什么、先玩什么后玩什么,而可以以周为单位制订游戏计划,由幼儿自主决定每天游戏的内容与顺序。只要幼儿把必要的学习内容包含在其游戏活动中了,教师就应尊重幼儿自主游戏的愿望。
游戏自然少不了材料,教师在准备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应积极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并把材料布置在开放式的玩具架上,使之类似一个自选超市,让幼儿完全可以按照游戏所需取材。大到各类包装盒子、游戏牌,小到锅碗瓢盆,幼儿都可到这个超市去自由取放。在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后,幼儿通常会自由结伴选择活动场地,布置游戏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教师不应随便介入、干涉或打断幼儿的游戏,以培养幼儿稳定的游戏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与同伴合作开展游戏。教师最好引导方式是在幼儿游戏结束后,开展以表扬、鼓励和肯定为主的诱导式讲评、展示式讲评或讨论式讲评,引导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快乐、积极学习他人的创新之处、合作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相似问题,以促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发展。
总之,只有当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把时间、空间、提问权、评议权还给幼儿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彰显。
第五篇: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柏拉图说:“音乐的学习比其他学科是更有力的一种手段,因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面去,并在那里深深扎根,使灵魂变得优美。”“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词汇,喜欢音乐活动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注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方式,积极地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和审美情趣,提供幼儿自主表达的音乐空间,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技能和能力,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由此可见: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不仅是为了能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技巧和表现能力,更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观,让音乐成为幼儿自由表达和情感陶冶的神圣殿堂。要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幼儿步入音乐殿堂的一个阶梯,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让音乐活动回归生活
“音乐活动回归幼儿生活”,就是在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1.内容选择生活化
音乐活动的内容支撑着音乐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实际的需求是带有童稚的、孩子气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舞、童龄妙画。他们追求天然的、游戏的、趣味性的学习内容。因此我们从选择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入手,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及音乐活动来充实和调整原有的音乐教学内容。如《拔萝卜》、《小兔乖乖》里歌词比较口语化,旋律上口易唱,生动活泼,富有动感,反复吟唱,非常适合幼儿的口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求知欲的增长,我们又选择了一些谜语歌曲,幼儿边唱边猜,增添了情趣。一些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也能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歌曲的内涵,结合对幼儿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学内容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幼儿易懂易学,提高了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
另外,我们还从幼儿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帮助幼儿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如幼儿经历、体验过的刮风、下雨、打雷的自然现象;愉快的远足活动;快乐的运动会等内容,引导幼儿用艺术的手段(绘画、乐器演奏、唱歌、敲击节奏等)再现,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活动方式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让音乐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既体现对幼儿权力的尊重,又能够发挥出音乐教育最大的发展效益。教师除了教给幼儿一些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外,关注更多的是幼儿的兴趣、好奇心、创造能力等等。用游戏的方式来设计、组织音乐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发挥创造的潜能,是当前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走向,也是我们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
二、让音乐活动融入主题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目标以及综合主题活动这一学习的呈现形式,我们对幼儿园音乐活动有了新的思考,即将“生活”“游戏”“主题活动”这几个关键词结合起来,三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1.活动内容与主题目标的融合
在主题教育背景下,各领域的内容需要融合。我们在主题活动前,先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主题的中心,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核心经验点是什么;哪些是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所需要的,它可以通过哪些音乐活动来积累,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体验和解决;会形成哪些知识和技能,孩子会有怎样的问题与表现。然后再寻找合适的、相关的经验点与知识技能的内容,帮助孩子建立多种经验的扩展、提升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使必须发展的经验与可能发展的经验都紧紧围绕主题中心,自然地进行整合。在《我们的祖国》主题中,核心经验点是“接触民俗民风,乐意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歌曲是典型的新疆风格”。于是在主题中就安排了集体音乐教学活动《娃哈哈》。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新疆风格,它能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学习新疆舞的基本动作――垫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知识体系的发展,就把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融入了主题的开展中。《吉祥三宝》这首歌曲大家都比较喜欢,在主题中,老师把这些能引起孩子关注的话题、内容也补充到主题中去。同时又根据孩子音乐体系发展的特点把它进行了合理的定位,让活动成为了以感受民族音乐特点、进行音乐角色表演为主的活动。
2.活动形式与幼儿经验的整合
主题教育给予孩子积累经验的更好途径。我们用音乐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丰富知识,培养音乐素养为重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主题活动 《我们身边的科学》中,孩子们对物体大小变化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围绕孩子们的这一热点,老师选用了气球这一孩子们在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物体,并引发讨论:“气球充气和漏气时会怎么样?”基于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们都兴奋地说:“会变大,会变小!”在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身体做气球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加入两段不同变化的音乐:一段由低到高,力度逐渐增强的音乐,一段由高到低,力度逐渐减弱的音乐。让孩子们在倾听中思考:“哪段音乐是气球在变大?哪段音乐是气球在变小?”借着对气球的变化这一特征的表象记忆和已有音乐能力的再现,孩子们马上对这两段音乐产生了共鸣,并随着音乐的力度、高低的变化扭动起身体,使“气球”变大、变小。在这些古怪精灵的表演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音乐的强、弱这一特有的知识要素,体验了强弱变化与肢体动作之间的联系,更在音乐的表达表现中获得了大和小的概念。
三、让活动评价更趋合理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课程的方向。为此,我们在建构课程中,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师,努力尝试从新的视角去评价每一个活动,评价每一位幼儿。评价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注重幼儿表现能力培养到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体现
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幼儿是否掌握教师所给的知识和技能,如歌曲会唱了吗?节奏敲齐了吗?舞蹈动作优美吗?等等,而较少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其实,幼儿通过活动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态度以及个体自信心的增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效果。如:在一次大班音乐欣赏《我心中的太阳》活动中,老师先让幼儿欣赏感知音乐,并启发提问:“你听了音乐有什么感受?乐曲中所表现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心中的太阳又是什么样的,再请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告诉大家,激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然后引导幼儿把自己想到的用绘画作品表现出来。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的太阳有树叶形的,有人脸形的,还有各种水果状、动物样的等等。太阳的颜色也不一样,红、黄、绿、橙、紫等各种颜色都有,想象力的丰富足以使我们感叹不已。
2.从关注音乐活动呈现形式的变化到侧重活动目标的实际达成度
过去,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在研究教材,即研究准备使用什么教材?如何把自己准备好的材料信息分在每一周每一天教给孩子?一切问题全凭教师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加以假设,使幼儿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现在,幼儿的思维参与状态,引发幼儿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看看幼儿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索等方面,都是一个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标准。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幼儿多少思维火花的活动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已经将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幼儿的“学”,转向了教育教学主体――幼儿上来。
3.从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到注重幼儿的纵向发展
哲学家阿郎说:“播好种子,应该播在土壤里,而不是沙地上……”教师要了解不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适时评价,保护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节奏乐《小鞋匠》教学时,教师让三组幼儿分别按意愿选择模仿剪刀、锤子、针的声音进行分组演奏,但有一部分幼儿总不能和大家合拍,但教师不急于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请出两组幼儿分别演奏,然后引导幼儿共同进行评价。通过全班幼儿的观察比较,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幼儿通过观察辨析,解决了自己在节奏上的错误。在评价中,教师尊重幼儿的独特见解,接纳所有幼儿的音乐创作方式,对不同差异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增加成功的信心。
总之,音乐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它在为幼儿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发展奠定了基础。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欢快的节奏伴随孩子们蹒跚的脚步;让跳跃的音符充满孩子们快乐的童年。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区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