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解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小学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实际教学中,每所小学都存在众多的数学学困生,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众多的困难。对此,教师应深入剖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对策。文章就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解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一、前言
当前社会愈发朝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愈加重要。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因而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十分严重。教师应意识到学困生认知结构的不同,并深入探究其认知规律,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对策,构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从而激发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分析
(一)陈述性知识认知不足
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知识理论、事实、态度、观点等,是一种由基本信息和类别组块结合而成的知识内容[1]。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将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存储进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与这些陈述性知识有关联的知识点。但是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认知结构中,陈述性知识十分散乱,无法找到与新陈述性知识相关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其中的关键性概念。这就使很多学困生认为数学知识过于复杂难懂,学习进度缓慢,难以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大部分学困生往往会在第三步计算错误,但是也有一些学困生将化成小数后能够计算正确。而当教师询问学困生为何要将这一分数化为小数时,学困生回答是因为用分数不会除。教师再询问若是将除以变成乘以能否准确计算时,学生的回答则是肯定的。经分析,教师了解到,学困生不会计算这一题目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对陈述性知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除数的倒数”和“倒数”的概念缺乏认知。这也表明,虽然学困生能够根据以往经验模仿计算步骤进行计算,但是陈述性知识十分缺乏,一旦题目出现变动,便无法顺利解决。
(二)体验性认知不足
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中也具有体验性认知明显不足的特点[2]。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学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习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他们认为数学是最头疼的学科,甚至有学生戏称数学课就是催眠曲。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确实有许多数学学困生在课堂伊始是精神饱满的,但随着教师教学的深入开始出现开小差,打瞌睡的现象。对数学学困生而言,数学课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学困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不愿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更无法通过体验认知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很多学困生由于自身数学知识不足,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因而不愿完成教??安排的数学学习任务,而选择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这就使学困生本身缺乏的体验性认知进一步减少。还有一些学困生面对数学学习时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害怕体验失败,因而经常逃避回答问题和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较为显著的是,在数学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或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时,学困生往往是在聊天或是做其他的事情,没有真正动脑思考。长此以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体验认知更加不足,数学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
(三)缺乏自我监控认知
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中,自我监控认知也相对缺乏。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小学数学学困生未能采取正确的学习策略,缺乏对数学学习的规划,未能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思量和安排;在学习新的内容过后,小学数学学困生难以主动对旧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学困生经常处于精神分散的状态,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效率较低;在课后,小学数学学困生更是难以主动复习数学知识,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练习,无法实现良好的自我监控,导致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较差,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三、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一)强调基本原理教学,补充学困生陈述性认知
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3],也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提示学困生对以往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回忆,深入剖析学困生现有知识结构,帮助其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点,从而促进学困生理解,补充其陈述性认知。
例如,在分数乘法的最初学习中,会涉及众多的陈述性知识,如整数乘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等。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先复习这部分陈述性知识,比如提出“2+2+2+2=?”等问题,请学困生将其转化成简便运算,并引出整数乘法的意义;随后利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两个分数,并引出分数的意义;最后再次运用画图的方式将2个、3个体现出来,使学困生通过图示实现意义迁移,深刻认知2×,从而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获得陈述性认知的有效补充。
(二)构建和谐课堂,丰富学困生认知体验
小学数学学困生体验性认知的不足,追根究底在于其自身心理问题的影响[4]。因而在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构建和谐课堂,化解学困生面对数学学习时的焦虑感、自卑感、抵触感、挫败感和逃避心理,通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为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学困生的认知体验。
学困生虽然面对数学学习看似漫不经心,浑不在意,实际上内心也十分渴望教师的关注。因而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学困生平等的地位,将数学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平等对待,同时还要尊重、关怀学困生,使其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如在作业批改中,不应仅仅用“对”“错”和“优”“良”“中”“差”进行评价,而应在作业本上多给予学困生诸如“字写得真漂亮”“这次作业完成得比上次好很多,继续努力哦”“虽然有点马虎,但是看到你的努力老师很开心”等正面的评价,从而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主动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丰富自身的认知体验。
同时,教师应为学困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性,避免给学困生施加压力。教师在上课前便告知学生,会随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不会,但是必须知道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当被提问的学困生无法回答时,教师要求其重复问题,并对学困生的认真听讲给予表扬,从而在吸引学困生注意力的同时,避免其因?o法回答问题而产生自卑感、挫败感,使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松愉快。另外,当前智能手机、电脑盛行,学困生对这些智能设备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困生开展课后数学网上活动,开展数学游戏,并渗透第二天要讲的数学知识,使学困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能够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主动增加自身认知体验。
(三)激发兴趣,为学困生提供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也是兴趣使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5]。小学数学学困生自我监控认知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本身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首先要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困生提供学习动力[6]。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演示数学解题过程;在讲解基本图形时,可以组织学生一同开展七巧板拼图活动;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商店、市场等教学情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请学困生担任小组学习任务检查员,引导小组成员有规划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并对检查工作进行定期总结,从而培养学困生的统筹规划意识,使其在学习中也能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逐渐形成完善的自我监控认知。
四、结论
小学数学学困生存在陈述性知识认知、体验性认知、自我监控认知不足的情况。教师应从心理、行为等多个角度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运用有效对策,加强基本原理教学,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学困生逐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松快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危淑玲,林伟贞.多元智能视野下小学学困生认知结构分析及干预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07):31-34.[2]张菊.小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转化微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126.[3]郭雪萍,李宁.数学学困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2):50-52.[4]梁晓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08):92-96.[5]张华玲.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因素调查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17):59-61.[6]吴水梅.解析“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3(22):68.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困生总结
一年级数学帮辅工作总结
这一个学期很快的结束了,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对于“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抓好学困生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端正其学习态度,二是传授学习方法,三是个别辅导。多数学困生有个通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缺乏上进心。
我针对其具体情况,提供帮助。我知道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仅凭一、二次或数次谈话是办不到的,需要做大量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而且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同抓共管。学困生中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针对这一少部分学困生,我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将事半功倍。无论是端正了态度的学困生,还是已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学困生,他们的知识层面离教学要求仍有一段距离,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仍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的帮助。
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抓紧一切时间为同学们辅导。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紧迫感,我也注重在学习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我渐渐地发现,他们不是学不会,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认真地去学习,也就是他们没有按部就班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听课,做练习,课后做作业、复习。只是随心所欲的想学就学点,不想学就连书本都不碰一下。学习态度端正了还愁他们学不会?我在辅导的过程中还经常给他们做思想工作,除了给他们讲清学习的必要性外,然后还要针对学生的辅导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做得好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还要持久关注这部分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心,让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是学的话,也能学会,只不过平时学不会,是因为自己的惰性引起的恶性循环。做的不够好的,在给予耐心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作为教师的一片苦心,唯一的目的就是:只要学生学好了,就是当老师的最大的欣慰!
真正把学困生当作学生,当作有无限潜力可发展的学生。多给他们爱心,多给他们温暖,多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多给他们更多的辅导,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体会到集体的帮助,使他们乐学、勤学、善学。
首先,我会降低他的作业难度,强化实例作用,以培养学习兴趣。这个学生基础水平很低,理解能力较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所以我会由易到难,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在课堂上我会对这个学生的表现和练习测试搜集反馈信息。根据信息,我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深浅度,对他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地纠正,并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其次,我应该坚定他的信心和毅力。这个学生的自卑感比较强,常轻视自己,较低地评价自己。教学中,我应多给他提供表现的机会,寻找他答问中的合理因素,提炼优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数学课上,他平时极少举手答问,于是我可以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如果回答对了,我便充分的表扬他,并给他以掌声,使他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注重学法的指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只有循序渐进,给学生以时间,特别是要多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慢慢地学得学习方法,再慢慢学得知识,掌握学习技巧,发展技能,提高学习成绩。
营造温暖的环境,创造良好的集体舆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往往比班主任苦口婆心、孤军奋战强得多。
创设机会,多给学困生展现自己的机会。总之,教师不但不能放弃学困生,更不能排斥学困生,而是应该更多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找准他们差的原因,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耐心地给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能让学困生无所适从,差上加差。在这学期里在我帮助下一部分同学的成绩都有了不同层次提高。我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阳光外国语学校王峰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训练学生对世界进行精确、简洁的表述;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可以训练学生推理获得可靠的知识和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基本方式之一,应该也能够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直接关系到其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足,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状况。显然,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着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让他们终身受益.然而,综观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则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为此,站在重新审视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立场上,我认为我们在课堂上更应关注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激情
1、从学生的认知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更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把孩子们带入数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在问题情
境中产生对新知的需要,并在兴趣的激励下,提高探索去掌握新知。
2、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提出要以激发学生解决的兴趣、需要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坐不住,欲解决而后快。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3只猴子得到了10个同样大小的桃子,然而它们在分桃子时却打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纷纷抢着发言:猴子不懂文明礼貌;10只桃子被3只猴子分,总会多出一只,猴子就此打起来了;因为10不能被3整除,所以猴子在分桃子时才会打起来。教师顺势接着问:“如果有几只桃子让猴子们分,它们就不会打起来了呢?”12只;15只;30只;„„桃子的只数只要是3的倍数,能让猴子们平均分配,这样就不会打起来了。学生以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数学学习,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二、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发现”的时空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我们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师生双方超负荷地付出,却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时空。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1)设置障碍,促合作。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要注意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问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创设条件,勤交流。教学中尽量地压缩教师讲解的时间,放手让学
生面对面地共同解决知识疑难,友好合作做实验,热烈讨论辨是非,学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学交往、学合作的过程。
2、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要设计过于完美的过程,要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因为,作为一个自立的人,学生的成长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我们面对的是能力、经验不尽相同的学生,提出同意的要求,不会适应所有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尽量根据显示自己的能力。如在作业布置上,分为必做和选做内容,既使所有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使能力强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不觉得是负担,反而正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3、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早就不再是局限在课堂和短短的35分钟之内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广阔的社会市场,时时吸引着师生。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在“做中学,做中教”正被更多的教师理解并接受。走出课堂,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了师生共同的追求。
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一下最新的商品信息;让学生到社区去,统计大楼居民的用水情况;让学生回到家里,记录一个月内的生活支出„„。凡此种种,学生学习的时空在延伸,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学数学、用数学,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会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三、鼓励“再创造”,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我们在头脑中正确树立创造观,要把握创造发展能力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继而给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这应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的观点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教学予很大的启示、他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
生进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勃发创新的欲望。
在开放教学中,给予学生创新的自由。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对,那不对,标准程序、标准答案只能培育出循规蹈矩的学生。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
开放教学方式。封闭的教学把学生的生命活动束缚在教师预定的教案轨道里,把课堂教学异化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剔除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该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2、创设“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方式
创设“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3、联系实际,注重数学的应用
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后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学意识的重要条件。鉴于此,应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作用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观察、分析具体事物的意识。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进而内化为再创造的动力,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与启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与启示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分析数学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并展开深入的反思与探讨,进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82-01
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面向全体小学生,密切关注并努力促进每一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反思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启蒙教育和入门教育的学科,能让小学生跨入科学的大门,初步感知和描述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为后续学习其他科学提供最基础的思想、知识方法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强调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是数学思考,侧重发展数学思维;三是解决问题,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四是情感与态度,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由上述四个目标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核心”,而是要密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形式与途径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重点不仅是自己该如何教,更应该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情况,重视让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
不少数学教师对小学生数学成绩和数学水平感到棘手,强化学生的知识灌输。教育学原理认为,热爱是教学的前提,尊重是教学的行为,激励是教学的手段。三要素在教学过程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者和实施者,担负着塑造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责任。因此,科学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不但是化解矛盾的溶剂,更是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助推器。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成效,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优生智商高,学习主动、学习好,其他方面也差不了。差生则相反。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割裂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用考试成绩去划分学生的等级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这是因为一个学生成绩的优劣高下,与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创业创新能力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还应该包括社会和家庭的融合、参与。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一定要正确树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观。
四、小学数学学习情感的反思
数学教师能否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热情,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学习热情不但关系到小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观能动性,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参与性和接受性的保障。从小学数学新课标所关注的不难看到,无论何种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而言,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思想行为特征。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一个教学方法与学习形式的相互统一的平台,这对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情感的反思表明,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要建立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无论是教育技能的习得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都要注重与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生活、情感、兴趣、爱好等相吻合。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小学数学习题布置的反思
眼下,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强化了常规教学的题海战术,而且毫不留情地加大了数学作业的量。然而,就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而言,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绝不是升学工具,数学知识的习得过程本身应该是充满了学习的趣味性及成功体验的过程,但现实中无法回避的是:“减负”口号喊得高,结果却适得其反――小学生在巨大的应试压力下,书包变得越来越重,作业变得越来越多。教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传授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对课本知识简单的机械性的重复,给学生布置的数学作业应具有举一反三之效,而不应该以作业为约束工具,作为限制学生贪玩的手段。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反思外,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有一些上层设计的因素也值得反思。一是现实中愈演愈烈的小升初大战,为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提供了用武之地;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各种考核的评价标准,还差强人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将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唯有不断反思、改进,才能促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日益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德利.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5(01).[2]朱志华,陈向党,王建龙.小学教育创新要立“七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02).[3]顾宏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之探究[J].陕西教育,2014(03).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说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和形的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习起来枯燥、单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创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合作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后,缓慢地闪动三下,动态地标出平行四边形边长的单位,然后让学生在心里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展开拉直,将会成为什么图形?有的学生会想到,这是一条线段。然后用计算机把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动态展开,慢慢拉直,闪动两下,学生就很容易看出“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就是要求这四条边的总和”,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优势,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知识的内涵,增强了“周长”这一概念的清晰印象,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静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⑴在操作中学 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在教学应用题“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正方形有几朵?”时,让学生在边摆图形的过程中边表述两个问题:①摆的三角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正方形的个数除了与三角形同样多的4个外,还多2个,也就是求比4多2的数,用加法计算。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⑵在观察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15+6)×4=15×4+6×4(10+20)×4= 10×4+20×4(5+3)×2= 5×2+3×2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三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习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如: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可以利用加法计算,可以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联系,可以用减法[1个9是10-1,2个9用20-2„„],甚至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学来)。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