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课程整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总结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
基于课程整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总结
一、基础临床医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教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在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交流,基础学科教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教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20世纪80、90年代的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教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医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2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背,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与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入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医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4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医学社会问题。
二、基础临床医学
教改的国内外的一些做法美国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随后的五十多年间,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措施。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最早提出围绕临床问题组织相关医学学科内容为课程,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试行NewPath-way课程改革,旨在综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课程内容,并加强对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教育。英国医学教育中心的RonaldMHarde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课程整合阶梯。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院在解剖学科和妇产科学课程上改变传统前、基础后临床的教育模式,打破二者的界限,有机结合地创建了“临床解剖学和妇女健康(ClinicalAnatomyandWomenHealth)”课程。在国内,中国医科大学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特别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NewPathway)课程体系,首先成立一个领导实施小组,小组组长由核心学科教研室的主任担任,原有的教研室建设制度不变。由实施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模块体系,并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了几轮的实验教学。在整合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病例或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效果大大提升。浙江大学医学院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材的总字数由430.9万字下降到285.5万字,课时由405学时降为320学时,减少了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节省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值得借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医学课程的能力。
三、建议及措施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体现在观念和认知有差别。国内大多数临床医生可能会认为只要看好病就行了,从而把基础理论的学习忽视了,而国外的临床医生更重视通过与基础医学的合作来研究他们的患者,比如在病理科,几乎每天都有临床医生到病理科同病理医生研究他们所经治的病人案例。在国外一些较好的杂志也经常会见一些文章中会有临床和基础医学共同研究解决的病例案例分析。因此无论是高校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还是临床医生都要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分,而且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脱离和分开的,为了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体系,我们必须要做好教育改革的规划工作。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医学科学的系统性、基础性、连续性,方便教学实施和管理,但是它已经不能反映当今医学科学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有的课程的内容陈旧、重复,学生负担过重,又不能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化课程,以某一器官或者组织系统为基础,将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相融合,利于精简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对实施以PBL为代表的多样化主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整体备课组成员为核心,建立课程整改小组课程整改是要把相似、相近、之间又有联系的学科进行融合整改成一门或几门课程,然后进行讲课传授。我们可以在已有的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课程整改小组,小组的成员不仅要包括备课的教师,还要有熟悉基础和临床教学工作的领导、教务人员、课程规划人员。集体备课组由备课组所有课程教师组成,组长由核心课程的带头人担任,共同讨论同一器官、系统或知识点在各自学科的授课情况,共同讨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衔接,进而整改修订各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革课程,编写相关的教材,最后进行实验教学应用并由整改小组定期对整改课程的教与学进行评估。这种方式结合的团队教室成员能够经常在一起学习交流,利于突破单课程的封闭性,推动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和链接,淡化各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师形成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临床和基础医学教学的交流,既注重理论也注重实践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二者应紧密结合。学科团队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比如在美国,一些医学院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是由在职的临床医生授课,而在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这样不但做到了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的整改过程中,要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上会出现新的变化,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转变以往的观念,二者是不能相互脱离,是相互融合的。第二,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整改,包括基础医学课程的相互整合、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整合及基础和临床知识的交叉融合。第三,对师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加强合作。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博学的教师。最后,设计新的选修课程。对选修课程提出新的要求,制订新的选课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篇:课程汉英对照表——临床医学
课程汉英对照表——临床医学 生理学physiology免疫学Immunology医用生物学Medical Biology药理学pharmacology诊断学Diagnostics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病理学pathology组织胚胎学Histoembryology药剂学pharmaceutics传染病学Lemology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外科学Surgery妇产科学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儿科学pediatrics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法医学Medical Jurisprudence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急救医学Emergency Medicine医药经济Medical Economics医用生物学Medical
第三篇:临床医学概述,主修课程
临床医学概述,主修课程
概述: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
业标务培养目: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
3.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手术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影像学、诊断学、局部解剖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核医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传染病学、耳鼻喉科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眼科学 主要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安排一般不少于48周。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相近专业:临床医学 麻醉学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 放射医学 视光学 康复治疗学 精神医学 医学技术 听力学 医学实验学 医疗美容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 法医学
想学好临床医学,上学期间要努力培养ASK能力。
第一要有A,A是指态度,做一个医生首先必须要知道怎么尊重人,也就是说要有医德。
第二要有S,S就是能力,技能,也就是我刚才讲的各种各样的能力,要有解决问题,能够治病,能够救死扶伤的能力。
第三是K,K是知识,知识就是你是某一专科的,那你要懂得这个专科所有国内外最新进展都很熟悉。
如果有色盲的人不太适合报考临床医学。另外视力非常差的话也不行。
第四篇:《儿科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儿科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儿科学》 英方名称:《Paediatrics》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78学时,其中:理论58学时,见习20学时 学 分:4.3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法医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及范围,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内容简介: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临床医学专业课中重要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儿科学的任务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学习儿科学应掌握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小儿疾病的预防及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为从事临床儿科工作及儿童保健、提高下一代的健康水平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奠定基础。
儿科学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和传统授课的教学方法,分课堂讲授、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课堂主要讲授教学大纲中所列各疾病的病理生理、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见习课主要通过到病房见习各个系统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体会典型体征,同时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总结、强化学习者的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 材:《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锡强,6版,2004年。参考教材:
1.《儿科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薛辛东,1版,2002年。2.《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胡亚美,7版 ,2002年。主讲教师:曹云涛 教授 束晓梅 教授 张义 副教授
路健 副教授 李娟 副教授
第五篇:《妇产科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妇产科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英文名称:《obsterics and gynecology》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8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见习:20学时
学分:5.2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产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简介: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
学、妇科学和计划生育。产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全
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
理的医学科学,是一门协助新生命诞生的医学科学。妇科学是一门研究
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计划生育部分包括避孕、绝育、优生及辅助生殖等内容。
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式或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并进
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妇产科学教材的同
时,安排相应比例的临床见习。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名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乐杰,6版,2004年。
主讲教师:孙丽君教授陈明 教授谭晓珊 教授刘俊霞 副教授
肖雁冰副教授胡琼 副教授王少军 副教授杨炳 副教授
叶贵丹副教授王东红 副教授刁英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