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课堂教学的“善导”策略
物理课堂教学的“善导”策略
【摘要】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完成从“教”到“导”的角色转变,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善导”的主要策略有:营造“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完善学案导学,提炼课堂教学内容;导学的过程,关键是“导思”“导法”“导学”; 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开朗乐观的教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促进师生互动。
【关键词】课堂
善导
策略
传统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教师本位基础上,以书本知识的传授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它使得教与学关系错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我们选择了教学中“善导”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就是要从教学关系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这一主要矛盾入手,在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中寻找新思路,取得新突破,构建起实施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精心营造“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大量分析,普遍认为,其以师生问答为主,思路是在老师限定的框架里。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不仅不会思考,而且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普遍缺乏问题意识。鉴于以上认识,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和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如故事情境、设计悬念、实验导入、谜语情境等。
例如,“物体浮沉条件”一课是这样导入的:
教师:请同学观察下个实验。体积相等的铁块和木块(出示实物),它们谁重?
学生:铁块重。
教师:现在把它们浸没于水中,请同学们观察将会出现的现象。(教师演示)
学生:铁块下沉,木块上浮。
教师:铁块为什么下沉,木块为什么上浮呢?(设疑)
学生:因为铁块比木块重。
教师: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呢?(设疑)大家看,这是一个小铁钉,这是木块,它们谁重?(让学生放在手里掂一掂。)
学生:木块重。
教师:现在把它们浸没于水中,(演示)结果是木块上浮而铁钉下沉。重的上浮而轻的下沉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略加思索后回答)因为铁的密度比木材的密度大。
教师:是不是密度大的物体一定下沉,密度小的物体一定上浮呢?请看,我把这个铁盒放入水中(演示,铁盒上浮)。铁的密度大,为什么铁盒却不下沉呢?
教师:上述实验表明,物体的浮沉既不决定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也不决定于物质的密度,那么物体浮沉究竟由什么决定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导入课题)
该例中,教师通过设问和实验展示了与学生已有的观念(不正确的)相矛盾的现象,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激起求知欲望。
综合我们的研究而言,教师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动机。一般要求在设疑时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时代性、信息科技,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善导”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教学材料。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善导情境的创设,确确实实地激起学生的疑团,学生感到需问一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也是此课题的一个亮点。
二、完善学案导学,提炼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学案导学的实施,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学生上,通过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综合研究组和学科组的几次研讨,我们为学案设计了这样一个框架,:学习目标——导学过程(含教学内容、问题、情境、方法、媒体设计及各环节所用时间等)——达标检测——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这一设计,我们配以范例,放给老师们,目的是给教师们一个规范和引导,但强调这不是公式,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提升,加入个性化的内容。
对于学案导学,我们提出了如下几项具体要求:
1.目标引导,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数据、现象、情景等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导学的过程,关键是“导思”“导法”“导学”
“导思”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导法”就是重在方法指导,“导学”就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点拨引导、方法指导: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学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2.质疑释疑,引导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以鼓励,增进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应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应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互动双赢。
四、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开朗乐观的教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说话”。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发言,如回答老师问题,小结学习收获、参与小组讨论等,也是教师积极引导的结果。我们研究发现,老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开朗乐观的教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决定课堂效果,课堂效果决定教学质量。“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势必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在师生互动、活跃生动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不仅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塑造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力。
“善导”符合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新课程标准》“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落实途径。这一方法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更“乐学、会学、想学”,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基于自身已有经验的知识重建和意义生成,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二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笔者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反问式,延伸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材设计的改变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多样化。然而,来自教研部门的大量调研证明:在一些中学,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也普遍存在。有些课堂时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其余时间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浪费掉了。可见课堂教学质量是不容乐观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学校物理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此愿与大家共享。
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获得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可是,在现实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演示的实验多,学生参与的少。事实证明教师演得再好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更有效率。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而且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把实验的权利留给学生,把创的机会让给学生,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亲和力。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还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力争做一个热情、期望、值得信任的教师。这样我们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才会知道学生想什么、怕什么、喜欢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4、精心设计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要坚持集体备课,通常按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一、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
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人次上课。多人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不同班级的情况,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5、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反问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常常反问学生,追问学生。学生们都不知所措,又重新审题,回顾所学的知识,甚至有时我肯定地把正确的结论回答成错误的,有好多学生就立即与我辨论,从而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延伸式”教学。
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掩盖课程思维过程是造成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初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中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是普通高中教学的优先目标,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因此贴近新课标,搞好初中与高一教学的衔接对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具有积极意义。
6、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效率(1)指导学生阅读
现行初中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丰富,阅读性强。我在每节新授课前都坚持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在自学前明确阅读内容及自学要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
住那些关键的知识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3)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从中可以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总之,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心理、关注学生主体、注重课堂设计、更新教学方法、讲究学习方法等,一定会使课堂教学最有效。
姓 名:杨志恒
工作单位:宁夏彭阳县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756500 联系电话:***
第三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三五X”教学策略
“三”指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五”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2)坚持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3)坚持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4)坚持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5)坚持基本功训练贯穿始终。
(1)坚持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X” 指各种课型实施教学的基本环节,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实效性,体现学科教学实施的特色。
1.初中物理新授课及探究课构建“三五五”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 创设情景──利用小实验、小故事、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由生活走向物理”。
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课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题目,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合作共建──将物理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共享成果和过程。
知能应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知识化,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诊断评价──精心选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诊断性评价,同时进行补偿。
2.物理复习课构建“三五四”教学策略
知识再现──将复习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
展示交流──重点知识以题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后,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观点与做法。
拓展提升──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解题规律。
体验成功──检测学生复习的效果,体验复习后获得的成功。
第四篇: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永泰县青云中学汪晓声
【摘 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
【关键词】教师、学生、毛坯、实验、兴趣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有效教学” 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设计呢?通过这几年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研究的实践和反思,我觉得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设计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内心体验。物理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前学习已经“走”到了哪里,这样才会使设计与学生的最近发展互相吻合,使学生的发展更加高效。
例如从“测量电功率”教学新课导入,上课前出示安装好的一个电能表与灯座示教板,并提问学生:如何测出家用白炽灯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学生讨论后会发现:利用电能表与秒表,测出白炽灯泡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然后根据电功率定义式P=W/t,即可求得。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实验室所用小灯泡,我们能利用电能表与秒表测量它某段时间内实际消耗的电功率吗?如果不行,是否还有其它测量电功率的方法呢?通过相互交流,大家都觉得实验室用小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太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极少,用电能表很难测出其某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那就必须另辟溪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计算电功率,除了依
据定义式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计算式呢?学生很自然就想到电功率最常用的计算式P=UI,即利用电压表与电流表,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再根据电功率最常用计算式P=UI,即可求得小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那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公式P=UI来设计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导入, 它既承接了上一节课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对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掌握,但没能体现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在新课程的导入时,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在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事物、现象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时应改变过去以课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供有探究价值的现象、实验及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科学探究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好开端。通过这次的教学设计、反思、再设计,我深刻体会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内心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
二、坚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这是符合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因为观察和实验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16.1磁是什么》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由于直接让学生认识磁场和磁感线有困难。于是设计让学生做两个小游戏,游戏一:让小磁针动起来(生)可能采用的方式: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用手拨手使小磁针动(看得见的),且手与小磁针接触;用嘴吹,空气使小磁针动(可感知的),且空气与小磁针接触。可见,要有物质(物体)直接接触小磁针并产生作用时,小磁针才会动起来,磁体靠近小磁针时,能使小磁针动,说明磁体与磁针间存在着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叫“磁场”,它是由磁体产生。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
以利用实验去感知它,包括感知它的某些特性。游戏二:让几只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感知磁体周围的磁场具有方向性。再让很多的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让学生用曲线画出小磁针排队路线。这时,教师指出,你们在无意之中已经找到了一种形象化地描述磁场的方法,你所画的曲线在物理学中叫做“磁感线”。不过,磁感线只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这是课前设计的,上完课后发现实际教学和预设几乎完全一样,磁场这个难点就在学生的活动中化解了,学生对磁感线和磁场理解的很好。
因此运用观察和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现象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同时由于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觉兴趣。另外,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欲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因而这一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只要我们本着这个原则去设计每一堂课,那这一定是一个有意义的课堂。
三、坚持“毛坯思想、启迪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知识内涵进行把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能力,而设计实验的能力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这项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就要有“毛坯思想”。所谓“毛坯”原指还没加工的原料,也可指成品未完成前的那一部分。在教学设计中的“毛坯思想”主要是指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选择相关的仪器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验中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具体实验方法的教学思想。例如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教学设计中:
师:同学们已经确定了采取控制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那么在实验前应该准备哪些器材?又如何来设计实验呢?
生:实验要探究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即必须准备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还要有电源,开关和导线。(毛坯)
师:下图提供的电路图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是否方便?能否优化?
生: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组中电池的节数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可以使用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的取值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
生:还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
师:使用滑动变阻器来也是一个好方法。与上述方法相比,它有什么优点呢?生讨论后:使用滑动变阻器除了可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还可以观察到电压连续变化的过程。另外,还能保护电路。
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最初的毛坯设计通过评价逐步逼近目标,最后得到最佳答案。坚持这样的教学设计理念,肯定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这一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坚持“建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实物、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物理课程的改革,很多地方的物理课时也随着调整,那要如何让学生在这短而少的45分钟内掌握好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练习,而能够调动初中学生积极性的就是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便是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氛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可分为两种:实物情境和故事情境。
实物情境又可分为实验情境与多媒体情境。新教材与旧教材想比,实验的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到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课件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机盎然的物理教学情境,为学生提高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故事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把握知识点,选取相关资料做“活化剂”,在上课发生或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备课时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挖掘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2)了解物理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家相关的轶闻趣事。(3)联系所学知识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北风刺骨,千里冰封,一个卖油郎沿冰过河,一不小心,“啪”一声摔倒了,这可惨了,油流了一地,更惨的是他怎么也爬不起来了,一起一摔,这时河岸上一只狗“汪、汪”地叫起来,卖油郎气不打一处来,捡起身边的空油桶向狗砸去,呵,奇迹出现了,(戛然而止,扫视学生),接着说:“他滑到了岸边,爬上了岸。”学生笑了,教师问:“这里涉及了多少学过的物理知识?下课后找出来。”一节课余味未尽,轻松愉快,印象深刻。
五、坚持“有效地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常态化的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具有实
效性。
有效地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常态化的教学。公开课在展示、传播某种教育教学理念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对于一些有欣赏价值的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可以说较为充分了,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不是靠那几节公开课,而是要靠平时持续的常态化课堂。因此我们应当多去探究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这些教学设计能够服务于常态化的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具有实效性。
最后介绍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常用备课方法与大家共勉,具体是一节课备三次: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如果我们都能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有效教学》,陈厚德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2]《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肖川,北师大教育学院.
第五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 要】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到最多的知识,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课前预习案”、“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的互换”等几个方面,并结合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总结了几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40分钟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抓住课堂,从课堂获取最多的知识呢?这是每一位教师要深思的问题。深思了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案的制定
在每一节课的最后,要发放下一节课的课前预习案,并在下一节课前检查。以前这种预习流于形式,并没落实,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做好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学习新课的基础。在预习时能发现以前学过知识的不足之处,利用上课前补上,为新课的学习扫清障碍。如果没有预习,那么老师讲什么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且上课很容易瞌睡或注意力分散,掌握不了新课的重难点。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对这节课的知识脉络有了了解,并带着目的性听课,会使听课的效率提高。
预习在字典中的注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因此预习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实很多学生,不会做题,有很大的原因是学生读不懂题,不能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说明学习时没有注重阅读能力。在上课时要适当的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能力。例如:汽车刹车问题中,学生很难想到末速度为零。还有在研究卫星运动时,忽略了月球。从而导致题无法解答。因此,能让学生自己阅读获取知识时,教师就没必要将,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中讲解人类对天体的认识过程时,就应让学生阅读科学足迹中的内容,提炼精华。比较教师讲解更好。
在上课时的习题讲解适应先让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结论后,再由教师讲解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到主动地探索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
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听戏,由于物理的枯燥乏味很多学生没兴趣听很容易走神。学生听课的效率就很低。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老师越教越气愤,学生越学越难。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主角,而老师只是引导者。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转变成自主的想要学习,主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多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讨论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的参与他自己体会到了参与的过程,更容易理解记忆,比教师讲解让学生死记好,而且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习题的设置
物理题多难,如何帮助学生在这些题中获得知识呢?那么,这个重任就要交给我们的教师。首先在选题的设置上,要遵守先易再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接受知识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在选题时要选代表性强的题,学生易错的题,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做题是为了训练学生对重点难点的进一步理解,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其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典型题,要规范的书写解题过程。特别是对高一的学生,由于才从初中进入高中,如何正确的解答,正确规范的书写解题步骤非常重要。经常学生把物理题写成数学题,其实物理的解题过程在于方法和思维的体现,而不是数学运算的体现,学生常常粉末倒置,所以教师必须在黑板上正确的书写解题过程。再次,学生解答一些题后,要引导学生归类分写,解题规律,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特别是物理中逻辑思维的体现,这就体现了教师要在总结中体现解题方法与思路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一节课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很重要。教师要精挑细选,让课后作业成为这节课的补充。高中学生时间有限作业繁重,如何让学生减负呢?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可以下功夫。以前教师都是在课后题中选择,其实有了导学案,可以在课后检测上安排更适合所带学生的题目。而不是一味的省事随便布置课后题。课后题对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做是一种浪费时间,而对学得不好的学生又有点难。所以课后检测提的挑选要逐层加深,难易结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总之,结合学情,教师当好导演,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成为课堂的主体。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物理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不断的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不足的过程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次一次的提高和飞跃。使学生从有限的课堂中获取无限的知识。
作者简介:
孙丹,女,(1980~)陕西商洛人,学历:本科,专业: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