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杭州市九莲小学 祝晓文
内容提要:新课程在杭州市已经全面铺开,“自主、合作、探究”是新教改的教学新理念。人教社一年级语文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总量达500个字,比起原省编义务教材多了足足多了2倍。要让初入学的新生接受大识字量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当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趣味合作活动、优势的互补作用,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增强了识字的兴趣,而且从中也学会了交际与协作。
关键词:新课程 识字教学 一年级 小组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实验已全面铺开,低年级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加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识字教学实行了认写分开。省编义务教材在一上年级认写字共170个,每课为3——7个,而人教版一上年级总识字量为500个,其中认读字为400个,每课12——14个,会写字为100个,每课3——4个,新教材的识字量较之原来的省编义务教材的识字量多了2倍。针对低年级的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实效、学得愉悦,将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问题。
(二)在以往的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总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机械的认读和反复的抄写中,从而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记住生字的字形。学生识字能力的差异又使得识字的效果好差悬殊较大。一小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成了学习的“旁观者”,往往在识字教学中“走过场”——课结束了,字也忘了。因而在同一堂课上,天赋高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
(三)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课堂的学习行为很陌生,对大识字量的语文课堂来说,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不产生畏难、厌恶的情绪尤为重要。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产生较高的课堂效率,让学生会认会读更多的字;如何缩短学生的学习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合作学习将是一种较好的办法。集结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进行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识字的效率。发挥优生的引领作用,小组成员互教互帮,使得能力弱的学生得到更多巩固学习的机会。
(四)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新的语文程课标准开篇便指出了“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合作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这提示我们,合作不仅是有效的学习手段,它本身也是一种目的,一种现实社会特别需要的人的基本素质。而孩子们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只有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能从同伴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并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二、实施方法。
(一)了解识字基础,把握合作的起点。
识字教学中的合作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得,提高识字的效率。因此从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出发,适当调整教学的重点,有助于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有9个生字,“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识字时,我就让学生对着84页生字条内9个生字自己认读,并在认识的字下打“☆”,不认识的下打“△”。认读后发现“乌、石、办、法”四个字多数人都认识,“喝、渴”的区分依旧是认读的难点。我就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调整合作学习的内容。
(二)以基础为起点,有效实施合作。
学生是个自主能动的主体,并不是“零起点”的容器,从实际出发,合作学习将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合作的效果。
1、“重点突破”。
从自身的识字基础出发,把识字的重点、识字的精力、时间主要放在不认识的字上,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一课中所有的生字。合作学习的重点放在个别生字上,避免了“平均用力”、花费宝贵的时间。
以《乌鸦喝水》为例,按惯例进行合作学习,分析所有的生字,每个字花费1-1.5分钟,9个字约为10-15分钟时间;而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集中学习“鸦、喝、渴、渐、瓶”5个字,花费的时间约为9-10分钟,而且分析字形更为透彻、细化。
2、“优势互补”。
合作小组中个人的识字起点不一,基础好的学生识字量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很少。从每个人的认知起点出发,合作学习时充分的发挥“优势互补”的功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将自己识字的好办法教给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在教的同时又一次深化了对字的认识,而基础差的学生也在这些好办法的指引下,初步认识了生字。
还是以《乌鸦喝水》为例,基础好的学生认识了9个生字中的7-9个,那他就可以把自己认识这些字的办法教给同组同学,让他们能更快地掌握生字的字形。比如,有些学生说:我认识“饼干”的“饼”,把“饣”换成“瓦”就是“瓶”。“牙”加上“鸟”就是“鸦”。“鸭子”的“鸭”“甲”换成“牙”就是“鸦”等等。方法多,而且在基础好的学生的启发带动下,也能引起部分学生的认知记忆,找出和已有知识的嫁接点,学会这些生字。
3、“分层巩固”。
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怎样在合作学习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是我们要重视的。在课堂中,我对“合作学习生字”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如果还有字不认识,那就想想好办法,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即利用识字办法记住字形)
如果已经结交了生字宝宝,那就去认识一下生字宝宝的邻居(即读读课本中和生字结合成的词)。
如果还想认识更多的朋友,那想想生字宝宝还有哪些邻居。(即给生字组词)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在“教”与“被教”、“说”与“倾听”的过程中都有所得。基础差的学生能基本认识字形,基础好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字形而且增强了词汇量,提高了生字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正确运用方法,提高合作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采用生字卡游戏的形式,适时的运用,有助于提高识字的效果。
1、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字音上的困难。
例如上册《识字二——1》一课,生字量比较大,有12个。当中有后鼻音“黄、杏、苹”,翘舌音“少”,三拼音节“多、黄”等。学生在掌握字音上有难度,所以就采用了一些游戏的形式帮助巩固。
让学生在小组内将生字卡一字排开,“听音取字”(即由一个同学说读音,其余学生马上把这个字卡举起来);
“听音排字”(即由一个同学说几个字的读音,其余学生根据字的前后给他们排列队伍);
“摸牌读字”(即将所有生字卡背面朝上,组内同学轮流翻牌,翻到哪张就把字读出来,等等。)组内同学比赛竞争,也互当评判、老师,找找有没有读错的字,纠正读音、教读字音等等。
“认字前行”(即组内成员各自将生字排成某个图形,如“山形”、“方形”等,让其余的成员逐个认字前行)。
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合作,学生对生字的认读率大大提高。
2、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字形上的困难。
例如在学习下册《识字3》时,这课的生字笔画都比较多,结构较复杂,如“雾、霜、霞、蝶、碧、紫”等,于是我就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把自己认字的好办法说给组员听,让小组里同学更快更好地认识这些字。学生组内讨论积极,想出了不少好办法。
字 谜:多一半(夕)王同学、白同学,坐在石头上。(碧)
形声字认字:“雾、霜、霞”都跟天气有关,所以是“雨”字头。
“蝴蝶、蜜蜂”都是昆虫,所以“蝶”、“蜂”都是虫字旁。
画 图 法: 4
(霜)
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掌握了生字,就可以把“△”换成“☆”。
3、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字义上的困难。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字义的教学一般都结合在课文中进行,以学生的感悟为主。
例如下册《识字1》中,“复苏”、“争鸣”都较难理解,这是我就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试着给它们组组词、或联系一下以前学的课文。组内学生就召开交流,“苏醒”、“争抢”“鸣叫”等等词纷纷出现,帮助理解了两个词。
(四)通过合理分组,营造合作的氛围。
以班为单位,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固定座位来分
根据一年级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比较低等特点,依据学生固定座位分成4人小组,就近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是最佳、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学习小组类型在合作学习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课堂中普遍使用的。它能节约上课的时间,比较便捷,使学生能在较快时间里逐渐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掌握如何与人合作的基本方法。
例如上册《借生日》一课(教学片段):
师:把课文读一读,看谁把字都读准了,再把生字宝宝圈出来,划出生字邻居(即左右能与生字组合成词的字)。生:自读课文,圈字划词。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一起学习,任务:
(1)每个人都读读生字宝宝的名字。(生字:放、布、熊„„)(2)互相看看生字邻居找得对不对。(生词:放着、布熊、快乐„„)(3)找几个生字送它们回家。(即读读带生字的句子)。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座位马上前后围成圈,简单快捷,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秩序也易把握。
2、根据小群体来分
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已经有自然存在的学生小群体。他们根据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自由组成。小群体中的成员有着较为相同的行为模式,凝聚力也较强,在同一个小组中合作学习,气氛显得较宽松,没什么精神压力,更利于思维的活跃,想象的发展,个性化的展示,成员之间也能相互促进。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例如在学上册《操场上》一课生字时,考虑到本课有14个生字,学生的认字量很大,怎样使学生很快掌握生字的读音,认识这些字,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使用手中的生字卡片自己设计几种认读生字的字卡游戏。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与自己的好伙伴,展开想象想出了不少简单又有趣,有助于掌握生字读音的方法,比如:走方形认字、爬山认字、翻字卡认字等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3、根据学习资源的类型来分
有时在学习识字扩展时,我会根据不同的学习资源的类型让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
如在教学下册《语文园地三》时,学生课前收集了许多从食品包装、商标上认识的新字。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不仅会认自己收集到的字,还能自己去找同学,认识他们收集的字,以扩大学生的识字量。那课堂上就分成不同的小组,如:饮料区、调味品区、零食区等。小组内成员互相学习,然后再组与组之间交流,避免了学生逐个上台展示,认字的学生中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使识字条理化,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每个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4、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来分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这个角度还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交叉合作
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交差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例如:在学习下册《识字4》时,能力弱的学生面对14个结构较复杂的生字时,认字有困难,而此时我又不能在课堂上逐个去指导,合作组中优生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让他担当“小老师”的角色,找出生字种的规律(“蜻、蜓、蝴、蚯、蚓、蚂、蚁、蝌、蚪、蜘、蛛”都是形声字,都有虫字旁),用自己认字的好办法慢慢地教,就使全班的学生较快较好的掌握了这课生字。(2)同等生合作 ①“优—优”合作
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得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②“弱—弱”合作
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地使用“交叉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地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采取这种合作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有所不同的。
例如:上册《语文园地三》——“看看读读”(片断设计)
学习任务:(1)把图中的词语和图下的词语(组)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2)想想你还能说“一()”吗? 用上图下的词语(组)看图说一句话。*(3)看图用图下的词语(组)编个小故事。
学生依据能力不同,采用“优——优”、“差——差”的形式,在合作组内进行不同程度的交流,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会出现“优生表现,差生旁观”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五)合理引导,培养合作意识。
1、组织中的引导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还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合理的分工。
(1)“小组联络员”——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而学生又是初次进行这样形式的学习,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合作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由教师指定,我们称他为“小组联络员”,主要负责把老师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作一分工,协调好组内同学的职责。比如开始合作学生字时,“小组联络员”就马上指定谁先说,是“平均分配生字,一人说完再换另一个人”的形式,还是“一人先说一个生字,轮流着说”的形式。
(2)“时间分配员”——在合作学习时,让每个成员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要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也要避免学生争着说或同时说的现象,这就出现了“时间分配员”主要职责是协调好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比如学习生字时发现组里某个同学认的字比较多,一直在说,而其他人还没有机会发言时,“时间分配员”就可以及时提醒这名同学给其他同学说的机会。
(3)“内容审查员”——在合作学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判别哪些想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自己可以作补充,“内容审查员”就可以帮助组好这一工作,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比如一个同学在说某个生字的认字方法后,“内容审查员”就可以问问:“对这个字你们还别的办法吗?”或者发现同学在重复前一个同学认字方法时,就可以提醒说:“你的方法和刚才同学说的一样,还有不一样的吗?”
(4)“秩序协调员”——在合作学习时,时常会出现争着说某一个字的认字方法,或者发言的声音太吵、太轻的现象,“秩序协调员”就可以提醒组内同学及时调整。
以上的分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循序渐进,逐步细化,不能一蹴而就。另外,在自由组建合作小组时,很可能会出现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这时教师应该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
2、方法上的引导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没有进行过合作的学习,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1)合作学习前提供合作学习的简单模式。
例如上册《画》一课(片断设计):
师:今天,我们要在小组里学习生字,不仅要看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而且还要看看你们阻力的每个人是不是都记住了这些字,你可以把自己的认字好办法教给组里的同学,让它们能很快的记住生字。
师:比如“远”、“近”、“还”三个字,我用的办法是互相记,“远”中的“元”换成“斤”、“不”就是“近”、“还”。
师:“近”和“听”也可以互相记,还可以用偏旁区分两个字。“听别人说的话”,所以“听”是“口”字旁;“走路有远近”,所以“近”是“辶”字旁。简单的讲述“怎样进行合作学生字”,即把自己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说给组内同学听,可以是“加偏旁、去偏旁”,可以是猜字谜,可以是编顺口溜、小儿歌等等。运用直观、形象的,便于学生掌握的方法,让学生从最基本、最简单合作开始,逐渐知道怎样在组内合作学字。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合作无法顺利开展时,要适当点拨。这就要求我们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小组研究的进度,所取得的成果等,并运用各种点拨使学生的学习研究能顺利地开展或进一步的深入。①榜样式的点拨。
一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合作的最初阶段起的效果是很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学生合作时留意每个小组的合作的情况,然后在合作间歇或结束后,及时地进行表扬,鼓励每个学习小组都能学习他们。
例如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学生在小组合作间歇,我让学生暂停,总结了各小组学习的情况。师:“第二小组真不错,12个字每人说3个,分工合理!”
“第四小组也不错,一人说一个,一轮一轮接着说,真有秩序!” “第八小组的同学真会听,用同学记生字的好办法把字记住了!”
„„
这样的表扬之后再进行余下的合作学习,很多小组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学习效仿,学生也逐渐在主动学习时掌握了合作的技巧。②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应及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
例如下册《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在学习小组交流认字方法时,时常对“情”字提出不同的认字方法,但是说方法时没有条理,没有秩序,有时大家争着说,有时又是在间歇几个生字后再次提到这个字。这时,我就问学生:“我在说学‘情’的办法,而你有另一个办法,该怎么办?”学生们就会说:“等你说完,我再补充。”“那另一个同学还有办法呢?”“再继续补充啊。”这时我就小结:“对啊!同一个字你们有不同的办法,要放在一起一个个有秩序地说,学完一个字,再说另一个字,这样我们就能记住它们了。”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方法了。
四、取得的成效。
在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缩短了学生学会生字所需的时间,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尝试合作的乐趣。
1、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生字的习惯,如何表述自己的意见、如何在组内交流、如何听同学的发言等。
2、提高了识字的实效。让每课大识字量的学习内容不再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负担。单独让学生学习,一般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能认识4——7个字,而小组合作之后,80%的学生都能认识一课所有的生字。
3、学生熟练掌握了多种识字的方法,如:加、减、换偏旁认字法;加减部件认字法;分析字形认字法;象形字、形声字认字法;编顺口溜、字谜、儿歌认字法等等,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4、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了展现自己、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与人合作中进行了智慧共享,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并在合作中获取知识、体会愉快。
五、几点思考。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合作产生实效的前提,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站在“心中有墨”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还得进行探索。
2、在合作中,如何指导学生听,引导学生将听到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还需研究。
3、合作后,如何引导学生能消化所得,使合作学习产生更深的实效,还得积极挖掘好的办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不仅提高了语文识字教学的效果,也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我将继续实践,推进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王 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 2002.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3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03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与概念表述》 2003.9 王海莉《浅谈合作学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3.1
第二篇: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上传: 谢翠萍
更新时间:2012-6-13 15:25:51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没有进行过合作学习,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1、合作学习前提供合作学习的简单模式。例如在开始学习前:
师:今天,我们要在小组里学习生字,不仅要看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而且还要看看你们组内的每个人是不是都记住了这些字,你可以把自己的认字好办法教给组里的同学,让它们能很快的记住生字。师:比如“远”、“近”、“还”三个字,我用的办法是互相记,“远”中的“元”换成“斤”、“不”就是“近”、“还”。师:“近”和“听”也可以互相记,还可以用偏旁区分两个字。“听别人说的话”,所以“听”是“口”字旁;“走路有远近”,所以“近”是“辶”字旁。
简单的讲述“怎样进行合作学生字”,即把自己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说给组内同学听,可以是“加偏旁、去偏旁”,可以是猜字谜,可以是编顺口溜、小儿歌等等。运用直观、形象的,便于学生掌握的方法,让学生从最基本、最简单合作开始,逐渐知道怎样在组内合作学字。
2、教会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的方法。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语文教学的结构层次复杂,多数组长对如何带领组员进行有效学习还比较陌生,不是很熟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除了出示学生看的学习步骤之外,可另外出示一个小组长使用的“行动指南”,方便组长在小组合作中,能按照步骤稳扎稳打,带领组员尤其是弱小群体,将学习进行到底。如:在教学“我会认”的生字中:
我除了出示学生用的学习指导,还出示了组长用的指南:①带领组员把课文读一遍。②拼读生字。③带领组员找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等易错的音节,提醒小朋友注意。④带领找出结构复杂或易错的生字。⑤带领组员记住字形,并组词。⑥对你的组员进行测试。让他按“怎么读、怎么记、怎么组词”进行汇报。在教学中用上了“组长行动指南”感觉了多数组长的活动更具有目标性,过程更清晰,指导更到位了。
3、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合作无法顺利开展时,要适当点拨。
这就要求我们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小组研究的进度,所取得的成果等,并运用各种点拨使学生的学习研究能顺利地开展或进一步的深入。①榜样式的点拨。
一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合作的最初阶段起的效果是很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学生合作时留意每个小组的合作的情况,然后在合作间歇或结束后,及时地进行表扬,鼓励每个学习小组都能学习他们。
例如《荷叶圆圆》一课,学生在小组合作间歇,我让学生暂停,总结了各小组学习的情况。师:“第二小组真不错,12个字每人说3个,分工合理!” “第四小组也不错,一人说一个,一轮一轮接着说,真有秩序!” “第八小组的同学真会听,用同学记生字的好办法把字记住了!” ……
这样的表扬之后再进行余下的合作学习,很多小组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都会学习效仿,学生也逐渐在主动学习时掌握了合作的技巧。②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应及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
例如《胖乎乎的小手》一课。在学习小组交流认字方法时,时常对“情”字提出不同的认字方法,但是说方法时没有条理,没有秩序,有时大家争着说,有时又是在间歇几个生字后再次提到这个字。这时,我就问学生:“我在说学„情‟的办法,而你有另一个办法,该怎么办?”学生们就会说:“等你说完,我再补充。”“那另一个同学还有办法呢?”“再继续补充啊。”这时我就小结:“对啊!同一个字你们有不同的办法,要放在一起一个个有秩序地说,学完一个字,再说另一个字,这样我们就能记住它们了。”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方法了。
以上方法是针对小组合作建设初期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摸索和实践,初见成效。但随着实施的深入还会发现很多问题所在,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
谈小学生小组合作构建中的组织引导
上传: 谢翠萍
更新时间:2012-6-13 15:25:05
现在学校都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语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让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都感到举步维艰,我也在一年级课堂上进行艰难的课改。每一堂课教学下来,总感觉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深思过来,觉得除了一些学生学习习惯待提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小组合作构建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训练。这不由让我想到两次在外培训的经历…
一次是在ge培训中,培训教师在进行了一系列理论讲授之后,见我们听课兴趣不高,便要求我们以区域为单位分组讨论一个实现准备好的案例,要求有一个主持者和一个记录员,人人要发言有记录。当时对这种学习模式还是初次见面,自己对案例如何分析还不是很清楚,只是要求人人发言,所以只好硬着头皮毫无头绪的说了一通。
二次是在不久前的教育管理培训,上课的是一个北师大的年轻教授,每上完一段就要求分组讨论。要求有主持人、计时员(限制个人说的过长)、记录员、总结员。并根据每人发言记录进行评分。
任务明确、分工到位、评价激励等环节使得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认真对待,认真倾听,不重复别人说的话,三天培训下来,学员们交流一下都或多或少学会了一些知识。
因此,由这些案例引申下来,认为在小组合作中与其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如给每个成员安排一个任务,让他们在科学合理的小组共建中达到高效的合作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还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合理的分工。
(1)“小组联络员”——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而学生又是初次进行这样形式的学习,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合作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由教师指定,我们称他为“小组联络员”,主要负责把老师布置的小组学习任务作一分工,协调好组内同学的职责。比如开始合作学生字时,“小组联络员”就马上指定谁先说,是“平均分配生字,一人说完再换另一个人”的形式,还是“一人先说一个生字,轮流着说”的形式。
(2)“时间分配员”——在合作学习时,让每个成员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要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也要避免学生争着说或同时说的现象,这就出现了“时间分配员”主要职责是协调好每个人发言的时间。比如学习生字时发现组里某个同学认的字比较多,一直在说,而其他人还没有机会发言时,“时间分配员”就可以及时提醒这名同学给其他同学说的机会。
(3)“内容审查员”——在合作学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判别哪些想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自己可以作补充,“内容审查员”就可以帮助组好这一工作,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比如一个同学在说某个生字的认字方法后,“内容审查员”就可以问问:“对这个字你们还别的办法吗?”或者发现同学在重复前一个同学认字方法时,就可以提醒说:“你的方法和刚才同学说的一样,还有不一样的吗?”
(4)“秩序协调员”——在合作学习时,时常会出现争着说某一个字的认字方法,或者发言的声音太吵、太轻的现象,“秩序协调员”就可以提醒组内同学及时调整。
以上的分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循序渐进,逐步细化,不能一蹴而就。另外,在自由组建合作小组时,很可能会出现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这时教师应该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一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
(2009-05-19 23:13:29)转载▼ 标签:
杂谈
一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 十堰市柳林小学 卢敏
我近距离感受生本是李芳校长到任不久,由我校杨文和朱懿两位教师给我们全体教师展示的生本示范课,这两位教师是我校第一批去广州接受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平时和她们聊天对郭教授的生本印象只是一些生本碎片。但是,就是这些小小的碎片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渴望有一天自己能亲身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本课堂,所以那天我早早来到二(4)班教室选择了有利地形等候上课。她们的课堂和我们的课堂确实不一样,一节课老师几乎没有太多的话语,从头到尾都是学生在主持、在汇报、在补充。学生发言精彩、完整、大胆。我被这精彩的场面震撼了。心里想如果我的学生也能有这样精彩的课堂该有多好呀!课后我几乎是带着祟拜的心情向她们询问有关生本的一招一式。我决定在我的课堂上也来试验试验。
首先我也学她们那样按座位给学生分了4人一小组,让他们自己给小组起了组名,制作了小组名片,小组合作试验开始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学生不会合作。我经历过“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失败。经李校长和同事的点拨,原来是小组内的人数过多。改为2人一组,情况就变了,一人说,另一人听,并监督评价,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判,然后换位进行。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都说没人听的现象。例如,讲“6的组成与分解”时,每人只发给3根小棒,并启发学生:我们需要6根小棒,可每人只有3根怎么办呢?这就促使学生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使每个学生受到人人需要合作的教育。
一个月过去了,两人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了,我再次过渡到4人组,这次我根据前一个月的观察把学生按优、中、差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一个发言大胆、善于思考,会提问题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中上等水平的学生。优生组已具备一定的小组独立合作操作能力,放开让他们去自主合作,去探究。可使学生人人都有话说,能平等地说话。使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的合作学习过程,优生自主探究合作,进一步提高交往、协调、创新的能力,中下水平学生接受教师的启发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同样享受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新理念。„„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 “8和9的组成与分解”,由于学过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和6与7的分解与组成,学生对数的分解组成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学习经验,于是我对中上等水平的各小组大胆地放开,对他们提出要求:(1)3人一组合作(2人操作,1人记录“8能分解成哪几组?”);(2)先分解8;(3)再分解9;同时,对中下等水平的各小组提出要求:(1)3人一组合作;(2)摆小棒分解8(先分解前4组);(3)“想”后3组(教师巡回到各小组参与指导);当中下水平的各小组刚刚完成8的分解后,中上等水平各小组就几乎同时完成了“8和9的分解”。我赶紧安排中下水平的各小组独立合作,进行9的分解(可不摆小棒)。
然后,抽查中上水平的各小组8和9的分解情况,并继续提出要求:(1)互相说一说,由一组的分解能想到哪一组的分解?(2)讨论:怎样熟记8和9的分解?(让他们再提高,不能留空档时间。)接着,我再参与到中下水平的各小组,观察指导9的分解。
最后,全班各小组交流8和9的分解情况。中下水平各小组的学生兴致都很高,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平等、充分的参与机会,很满足,很成功。课外,我又调查了中上水平的各组学生,他们表示很愿意这样分组合作学习,不用老师讲就能学会。这样分组可扬长避短,能更好地调动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小组内学生的及时评价显得格外重要,记得我在试验初期在课堂上是顾此失彼,对学生的评价跟不到位,评价的语言不够丰富,经同事指点后我及时调整,更新评价方式,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表扬认真倾听的、表扬坐姿端正的、表扬汇报时声音哄亮的-------尤其是各小组之间,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求全班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纠正。让全班参与评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人人都有“活”干),这样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全员共享,又能使全员掌握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的主导方向,不掉队,还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乱说话。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初二语文小组合作教学反思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是对教师执教经验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打造成新理念的倡导者,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习问题设计不合理。为了使合作学习收到成效,设计的问题应中心明确、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针对性,最好是选择教材中的重、难点,或者学生比较关注 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说有所得。但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看似热闹,但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
2、学生学习个体化。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学生应当积极参与、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讨论的成果应该是合作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一些学习小组游离于小组 之外,他们有的做学科作业,有的坐得毕恭毕敬,心不在焉,更有的浑水摸鱼,谈笑风生。汇报合作成果时,学生往往是一家之言,小组合作成为优秀学生展示的专 利。
3、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为了应付公开课,有的教师把教学设计中的合作学习结果呈现给参与的小组,汇报成果时,合作小组成了“教师的代言人”。这样师 生脸上有光彩,却让合作学习形式化。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讨论学习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成 了优生表现的舞台,学困生少有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讨论就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 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 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 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 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 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 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 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 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 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 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 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语文教学中对于“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的思考
—— 以教授《琵琶行》为例 在我校推行“目标引领,四步导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效成为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个主题的衡量标准。因此,如何做到小组合作探究的高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在积极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是花架子,给人看的;
2、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不充分,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小组划分的不合理、组内分工的不明确等,都是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针对于此,在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安排:第一节课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第二节课精读课文,明确目标,自主完成;第三节课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完成目标。
在小组展示时,目标有三:
一、把握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结合第三、四段加以分析);
二、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认真品读第二段,说说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描写音乐的,体会其表达效果。(提示:可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修辞无所不在”);
三、找出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在表达内容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如文章中对于月色的描写)
1、明晰任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明晰小组学习任务,落实到小组,再下发到个人,力争做到个个参与、人人发言。这一阶段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在学案上,或是书上。为防止有的学生偷懒,就需要抽查或全面检查,以达到人人有思考,个个都参与的目的。我任教的两个班,每个班有九个小组,一共三个问题,由于第三个问题容易回答,故而把一、二题作为重点,第一题分三个小组,第二题四个小组,第三题两个小组完成。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分享他人的思考成果。
2、尊重成果:代表发言必须是在小组完成基础上达成统一意见,代表小组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个人成果;这就需要他们在个人成果的基础上,与小组间成员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书写规范,完成展示。展示时,需注意小组代表要发挥代表作用,在时间的把握和答题的规范以及纪律的维持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分析段落时,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分层次由小组内学生依次作主讲,其余学生听并做评价。有疑难问题,组内成员讨论解决,如若解读不了,则需要老师点拨。老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需要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巡视,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会 2 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在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后小组代表展示。
3、分工合理: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有分工,但又有交叉,以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补充前组学生考虑不足的地方;展示过程中,完成交叉任务的小组,由一小组先完成,后一小组作补充与展示自己与其思考有不同的地方(两个小组一致认可的地方不需重复写,那样会费时间),同时,代表发言时,要言简意赅,思路明确,有重点。(以防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效果不好),其余学生对比不同小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进行思考,分析,并作出评价。对于共性问题和学生思考欠缺处,教师要作出及时评价。对于是非问题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4、规范格式:展示时,小组要在各自展示区域内完成,以便于解读的清晰、条理;同时,由代表展示自己小组成果,并作小结发言。
在完成后,给学生时间补充、更正自己的答案。
5、小结课程:老师在以上基础上,做点拨、小结,并布置作业。以上是我在课堂改革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小组代表人选的选定如果不恰当,会导致小组学习任务的无法完成以致于拖延课堂;由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在分配任务时,如果不能顾及,则可能导致丧失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参与课堂等,这 些都会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以及学习任务的完成。那要使整个课堂达到高效,就需要做到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会做得更好。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从而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并未取得最理想的效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放任自流、教师缺乏准确定位等。相应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合理分组、甄别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存在问题
对策 【正文】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习近平几年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并非在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良好的运用,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把握不正确,意义理解不深刻,在实践中偏离、合作学习的初衷,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做到趋利避弊。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的一种改变,它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生生等交往为方式的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形式,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构成,组成结构及交往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
(一)、合作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搭建舞台,给他们表演的机会。合作学习就给了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舞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活了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提醒、指点、鼓励,使思路豁然开朗。(二)、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编对话、作调查、猜谜语、游戏等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内心积极体验,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我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
(三)、合作学习能培养集体意识
班级不等于班集体,作为一个班集体,就一定要有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合作学习就能培养集体意识。合作学习至少两人,一般四人,有时更多。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而这些不同的思维火花聚在一起时,就会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从而为教育教学开创了新的亮点。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不够,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了不良倾向,存有以下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看见执教教师为迎合听课教师的需要,打乱原有的座位秩序,将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或6人一小组,以“田字格”形式或“马蹄形”编排座位。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的很好,听课教师也纷纷点头称赞。这时,小组讨论即将结束,小组汇报即将开始。没想到这为教师居然抛开了刚刚进行的讨论小组,又回到了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课堂上回荡的是教师重复繁琐的讲解,听了让人生厌。此时,我们似乎才明白,刚才的小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过过场而已,为的只是向人们证明自己也进行了小讨论,开展了自主学习,至于效果就不用管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在课堂上用一次(有人听课更甚)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广义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二)、教师提出问题不当,难易无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目的性或针对性,一味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一教师在执教《丑小鸭》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什么?”话音刚落,便有学生举手了,可老师却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讨论。”于是,几十张小嘴便说个没完没了,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其实,这个问题只需1、2分钟,学生便能独立解决,何须小组讨论?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自大的主观想象,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讨论的问题太难,又使学生不着边际,结论胡谄八扯,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讨论的兴趣。
(三)、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但目前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由一个极端步入了另一个极端,即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旁观者”。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或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不能给小组学习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
(四)、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我们的教师往往是给好学生的。他们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好学生成了他们的依赖,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收益更少。除此之外,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些小组总会有个别少数同学仍只顾做自己的事情,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五)、评价的不科学
小组合作结束后,都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但在听课时,我们常发现,教师评价只着眼于整个小组的评价,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应。其次,教师评价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评价仍只把优秀的成绩给予少数的好生,无形中使评价变成一种固定过程。
三、解决的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合理分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实施组际对抗赛等等,通过这样相互之间的协作活动,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联系实际,改善分组方式,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三)、根据目标,确定学习方法和步骤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如在《林海》一文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读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读),我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合作研读的方法和步骤是: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特点; 2细细品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3小组交流补充;
4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后,各小组用什么方法、步骤来学习,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主确定,当然教师也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避免小组学习偏离轨道、远离目标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引导。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及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五)、筛选具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合作是一个主动、积极、有意识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围在一起就一定是合作学习或能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制定有利于展开合作的目标结构,精心设计学习题,使设计的学习题既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人人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都拿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中高年级字词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填空或是看图理解。朗读课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进行语感训练,只要符合实际就应给予肯定。
那么值得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因为合作学习的规模较大,所以要集中精力解决的就是课文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当考虑到哪些问题该合作学习学生才可能明白,哪些问题不必合作学习学生自己就能弄明白。例如:学生在自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同一事物可能存在多种不同角度的看法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但却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因此,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有必要拿来探究一番的。课堂上也要筛选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进行训练思维的问题。
(六)、以人为本施评价
教师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走出陈旧评价观。小学语文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具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以便“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方式可采取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四、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积极营造合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论文字数:约5600个 参考文献
[1] 黄政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 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
[3] 谢红兵.《小组合作学习的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