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文/许洪霞
摘 要:新课改下,对高中课堂的理解与要求也有所不同,那么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应该增加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是教学改革中必然的选择,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活动与专业进步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历史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实践要求;教科研究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学反省,对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进行反思,不断思索和更新教学方式、技巧等,使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历史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的实践要求
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这样良性的教学习惯,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且转变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更大发展。在历史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并且发现过去所忽视的教学问题,在众多教师的深入讨论与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华。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师对参与教科研究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资料,以后有精力的话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并且发表,这样教师成为一种教学经验的共享。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做这种历史教学活动反思是无用功,便会积极参与到教科研究中去,这样更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历史教学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将知识演绎到艺术的高度来加以理解,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成长并跨越。
参考文献:
刘志坚。试析中学历史反思性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会东县和文中学)《>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第二篇: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文/许洪霞
摘 要:新课改下,对高中课堂的理解与要求也有所不同,那么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应该增加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历史教学的反思是教学改革中必然的选择,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学活动与专业进步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历史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反思;实践要求;教科研究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教学反省,对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进行反思,不断思索和更新教学方式、技巧等,使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历史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师为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从而在思考中发现当下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把这一过程叫教学反思。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教学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据所查资料,《教育学》中说:“反思的思考对象就是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和已经得到的结果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分析。”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进行思考,对于教学中产生的一切活动以及学生给予的反馈进行解析。这表明,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领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够随着教学的发展与变革不断地成长与进步。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的实践要求
实践对于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重要的,因为做什么就靠理论是不行的,那是纸上谈兵而已。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应该进行教学活动的反思,这样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靠提升。都说“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一位教育学家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说明,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教师一定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进步,提升教育素养。
三、教学反思能促进历史教师的不断进步
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只有经过长时间体验和积累才会得到,也正如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专业程度=经历+反思”,其实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写课后感、教案、教学笔记等,反思历史课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惯,长时间下去就会成为一种教学札记,可以一个学期总结一下教学活动的不足和可以继续用下去的方式。这样良性的教学习惯,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历史教师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且转变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视野得到更大发展。在历史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使知识更加专业化,并且发现过去所忽视的教学问题,在众多教师的深入讨论与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华。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师对参与教科研究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资料,以后有精力的话将其加以整理形成论文并且发表,这样教师成为一种教学经验的共享。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做这种历史教学活动反思是无用功,便会积极参与到教科研究中去,这样更会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历史教学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将知识演绎到艺术的高度来加以理解,教学反思会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成长并跨越。
参考文献:
刘志坚。试析中学历史反思性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会东县和文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第四篇:教学反思·新课改下关于高中历史选修课的一点思考
新课改下关于高中历史选修课的一点思考
齐慧慧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除必修课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外,还包括选修六册内容。必修内容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历史内容,分专题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分裂,失去了三者内在的关联,使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为弥补通史的不足,于是以选修的课题弥补。
自这一学期开始,我校高二年级学生进入选修部分的学习,在教学中慢慢对有些问题有些思考。
一、考试问题。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考所涉及的内容中,有无或怎样体现历史选修课的内容,对历史选修课的开设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目前,其他课改省份对于选修课的考试主要是100分中占20分,显性分值看上去好像不是很高,但从从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关系看,是知识的螺旋上升,两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所以考试中还有很多隐性的选修部分的分值。从知识内容特点看,必修内容重内容的全面性,重基础,重纵向形成系统,另外选修内容重内容的重点性,重点上进行深化。
二、师资问题。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它要求教师掌握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懂得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确实使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拓展历史视野,发展个性。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办法只有一个,即“学习与培训”。今年我有幸作为新教师参加了孝感的一次新课改,收获颇丰。但类似的培训有点少,针对这一点,我想向学校提点建议建议:学校在做好“岗前培训”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岗中培训”,突破过去课改前“一次性”培训的框框,实行“问题培训”,即有问题就培训、就学习,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而言之,建立一支能开设选修课的师资队伍是上好选修课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的问题。高考对于选修内容的考查,题型是很多样的,从这一点出发,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做研究和尝试。如2010年的广东高考文综38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考察中国历史上几个社会群体的兴衰,其考察范围将高中历史必修的三个模块所涉及的主干知识融于一体,同时立意又贴近现实。因此,教师要创新教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方式学习,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能力。另外从必修与选修知识内容和发展关系看,两者是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能力发展的关系,必修面对全体学生,重在全体高中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养成。选修面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学生,重在这一方面学生个性化的需要,重学生能力发展。因而在具体实施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整体性阶段性和个性化,首先,针对高中三年历史学习中选修课的内容,结合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要提出一个整体的思路和设想;其次,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把六门选修课分学期、分学年分解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和目标,使其更有计划性和操作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
选修内容有利于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我校高二年级目前的历史课堂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经轻车熟路了,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一方法已经广泛使用于课堂,也逐步接受,成效颇为显著。
选修课的开设对于我校历史课堂来说是第一次,当中有很多的需要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之我见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之我见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知识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思辨方法突出的历史教育应该在此过程中肩负起重大的社会责任。经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把新旧课程进行深入对比,感受到高中课程新的特色:①课程目标能力化;②课程结构合理化;③学习知识广泛化;④实践活动针对化
可见,新课改更加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更体现了充分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来把持知识的外延。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这些特征,更好地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便成为每位教师深思审度的重点。
二、新课改中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有效的历史教育应当给人以思想,给人以眼界,给人以胸怀,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历史教育,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1.教学理念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以讲授为主,而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认识到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交流和分享兴趣和经验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相互促进学习的过程。所以,历史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应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应由居高临下的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就对教师有了全新的要求:①知识储备要充足;②课前准备要充分;③课堂引导要有序;④讲授技巧要精准。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孔子与老子》的授课。传统的教学是讲授的过程中穿插提问和总结,但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后,教师便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展示,创设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神秘,请同学们查找资料,选择适当的角度和适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并总结孔子精神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这需要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学情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其实新的教学理念中让教师的许多功夫也应下在课外。
2.教学实践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的恰倒好处的应用,是值得深思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要成为奔淌的河流,成为专家型教师。在备教材之外,更应该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教法、备延伸”。由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随之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新
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①总结成功经验;②查找不足原因;③记录学生情况;④改进教学失误。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宋明理学》的授课。备课时准备了很多资料,也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但在实践中却有了不尽人意之处。就拿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学术观点。但不论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哪一个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于“三教合一”更是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朱陆之辩,原本要从世界观的不同切入,但没有学习哲学的学生根本不太明白什么是世界观,更别说什么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了。所以课后自我反思,感觉到了三维目标的确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实。这就要求必须在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让学生便于破解难题,必须在知识积累、学科素养、教学资源上拥有更丰富的积累。
3.教学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听课被动,师生缺乏主动交流。这种教学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学生仅是“在学习”,没有“会学习”。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认识到真正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创设宽松和谐氛围的民主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道、授业、解惑”。
如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授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课改前四课内容的合并,而且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内容并吸收消化,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具有特色的问题并将全课内容高效整合,使教学内容条理清晰,要点分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懂得如何设计问题,更要努力让学生的思想火花迸发出来,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就该注意问题的指向,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3]
4.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培训后上岗,边学习边教学,难免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①新教材,取舍左右为难。由于历史的教材编写现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专题编写体例,而学生凭借自己的初中历史学习水平难以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学习相衔接,教学跨度和课时容量明显加大。以便出现粗讲不放心,精讲没时间,取舍时左右为难的窘境。②新课时,上课举步维艰。由于高一未分文理科,历史学科每周两课时,如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进度要求,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为了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任务,那么每堂课的容量就会增加,不仅无法实施新课改中的新的教学方法,更增添了学生们的学业压力。③新任务,学生不堪重负。就历史学科而言,每课课后习题都有“解析探究”,但课堂之外还会给学生留有研究性学习,学生会感觉到学业负担的加重。
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迷茫,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的改进和完善。“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得更好,教师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课程中的教学建议
1.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必须全面实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适应新角色,要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觉获取新知识。
3.建议教学形式多样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4.加强知识思想整合教学过程中多借鉴历史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成败得失,帮助学生体会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真谛,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使命不仅在于课程知识与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毋庸质疑,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是一次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全新变化,是真正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大规模尝试”[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进而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