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摘 要: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关键词:传统教学;认知规律;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中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等多种形式,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马韬.全面内战的爆发.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案,2014(11).作者简介:陈英伟,男,1975年11月生,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现工作于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担任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S编辑 李建军
第二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
时光飞梭,47天的兵二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已经结束,在学习的日子里,天天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而兵二所有的老师十分勤奋好学,精于钻研,专业功底强,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探索了历史教学的新路子。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在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兵二刘民老师的课有一大特色:授课时言简意赅,精讲精炼,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开学生的思路,时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又能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必修一、二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有利于高三时的复习,为以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二陆冲辉老师的历史课,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制作的课件比较精炼,史料十分的新颖、独到,针对性十分的强,结合史料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听了他讲授的《海湾战争》这一课,感受十分深刻。通过现代化的战争,使用大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重点知识的突破和强化,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远离战争,珍惜和平情感教育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高三漆志忠老师的课:讲练结合,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自成体系,形象直观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专题教学,便于难点知识的突破。另外使用自己总结的专题进行复习,自成体系,针对性强,能够锻炼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审题能力,尤其是材料题的审题和突破方法上,引导十分的到位,教会了学生做题的科学方法,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
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材料,吸引、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只是单一的讲述,同时能够紧紧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学习,引用材料再给以证实,做到了论从史出。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难易适中。重在课堂的设计上,新颖直观、形象逼真,即使观摩课,并不是老师在做秀,反而更能再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够循循善诱,一丝不苟的给以辅导和鼓励,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了一个好头,培养了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各位老师都十分的爱岗敬业,在培优工作上,做得十分的突出,单人单练,责任到人,默默奉献,老师的责任心强,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便于增强高三学生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学习动力。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各位老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在大多的历史课堂上,老师都能运用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育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刘民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时,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时刻启发学生的救国热情,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陆冲辉老师上《海湾战争》这一课时,结合最新的材料和形象直观的战争图片,能够培养学生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爱国情感和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理念,这些课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上体现的很到位,受到了广大听课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课堂容量大,并不是容量过大,课堂时间要延长,而是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重在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一个内容针对性强,将所学的内容能够及时落实,便于真正将学习的内容能够当堂讲,当堂消化,避免课后学生用大量时间再来消化的“马后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四十几天的学习,在教学生涯中,促进了我的成长,同时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用前沿的眼光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认识问题,教好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2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中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等多种形式,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第三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正在以强大的力度向各省份全面推进。为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活动全面铺,作为第一批参加培训的教师。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感触很多,收获很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联系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如何有效地发挥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功能,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地组织高中历史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
一,提升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
新课改培训提到一个思考:西方国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念是“兴趣是不能培养的”。对这观念的理解也许存在东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但更多地体现了东西方对受教育者的角色问题的观念差异:西方强调学生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的主动性,而中国传统教育反映了学生按教育者意愿被动接受培养对某学科兴趣,这是学生产生兴趣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区别,一种教育的人性化程度的差别。推行更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那么,每一门学科,尽可能地展现学科的魅力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是挖掘学生学科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回顾历史,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就是要做到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怎样把历史课上得精彩生动,把历史课打造成为魅力学科,我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课前准备充足的教学素材。素材内容可以涵盖中外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也可以是浩瀚的史海中提炼出来的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使史实全面生动地再现。如讲到德意志的统一,抓住俾斯麦打败奥地利却没有攻陷维也纳的细节,表现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腕。讲到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关键时刻的犹豫,给了联军绝处逢生的机会,增强了战争惊心动魄的气氛。引用罗斯福记者招待会上以借给邻居水管为比喻的援英的新思路,展现了罗斯福杰出政治家的远见等等。
其次,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素材内容。一句睿智的名言,一个幽默笑话,一幅入木三分的漫画,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系列的数字,一张直观的示意图,一段震撼人心的影片,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如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马恩河,凡尔登战役双方兵力损失,用数字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课用图片形象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困境。讲到对毛泽东的评价,引用名言:“老鹰有时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永远飞不了老鹰那样高”作为导入。总之,让学生用心贴近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辩证的分析思维,从领略历史的浩瀚和博大,到感受历史人物的远见卓识,感受充满智慧与气魄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把对历史的感悟,凝聚成一股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更好地发现自己学习历史的潜力。
第三,采用丰富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情景再现,分组讨论,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主动提问题,由学生利用黑板画图,列表展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活动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表现个体能力的机会,提供同学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通过在与他人的交流,感受到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从喜欢老师,同学,喜欢课堂,到喜欢学习,到自主探究课本以外的学科相关知识,不断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这样,学习不再单纯是孤单的个人行为,更是有同龄人的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事业,而课堂成为了一个实现成功事业的重要平台。
二,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教学驾驭能力,提高教育指导水平。
提高综合素质,首先要有一个开阔的胸襟,一颗包容的心。新课改培训中提到美国“允许落后”,“包容失败”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让我深受触动。中国自古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成语,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按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学生的强大压力,而少有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现和对其发展的提供的大力帮助和支持;看到更多的是对孩子成材的热切期待,却少有对孩子遇到困难的安慰和鼓励。
一.具备一颗宽容的心。
二.
第四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与推进,对课堂教学改革更加关注。扭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得高效、让学生兴趣浓、动力强、参与积极性更高,主动思考、积极思维,这是新课改对各学科教学的要求。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只重教师教学地位、只重知识传递的状况,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独立思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教学。就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而言,教师要树立新观念,学习新思想,进行全面改革,这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成功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活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整个课堂教学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学生只是听众与看客,只是在欣赏教师自导自演的看似完美的剧目。教师与学生处于教学的对立面,师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疏远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排斥心理,而降低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首先就需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喜爱,这样学生才能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才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堂才能是活泼而愉悦的。
1.尊重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体,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尊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心理需求,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活动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过程都能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这样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性,进而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2.信任学生。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有着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我们要充分地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不要急于将知识全部抛给学生,而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使得自身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鼓励下,能够以更强的信心与勇气参与到教学中来,勇于面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学有成效。
3.热爱学生。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一个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没有情感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使师生关系陷入合理化状态。我们要热爱学生,用爱与微笑来换取学生心理的放松与情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就不会再只是枯燥干巴的知识互动,而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微妙而神奇的情感互动。这样更能拉近师生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二、图说历史,增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历史学科记录的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其内容包罗万象,其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如诗词、字画、史书等等。其中图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承载着文字所不能描述的信息。同时现代社会也是一个读图时代,图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文字描述与讲解,要更加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发挥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图说历史的全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以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
1.利用课本插图。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图片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些课本插图,让学生将插图与文字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让学生获取更多直观信息,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2.发挥现代媒体的功效。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受篇幅等限制,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古画、历史遗迹、影视剧片段等展现给学生。为枯燥的文字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深刻地感受历史。
例如,关于北宋经济的繁荣,教师只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而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展现课本插图并展现相关的影视剧片断,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北宋的繁荣。事实证明采用图说历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作为历史学科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识记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历史,在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历史能力与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历史学科横向与纵向发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联系。要打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结合,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学会以全面的眼光来进行审视,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将历史学科作为一门识记学科来进行简单的记忆,这正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向与目标。
2.深入挖掘,向历史学科纵深发展。就历史学科的纵向发展而言,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入鲜活的历史,走进生活,走入社会。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来审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构建高效课堂涉及的方面很多,教师要从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着手进行,但无论如何改革,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突出学科教学特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形势与新课改,坚持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全面发展,加强实践与探索,以为学生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推进历史教学改革进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责编 金 东)
第五篇:高中历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4、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推行素质教育,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新课程改革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