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的要素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的要素
当今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教材功能也一改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传输的模式,而是变成了“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教材也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我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师,经过年两努力探索和实践,我想就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历史课,谈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共享。
1.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转换角色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新型师生观;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成为当务之急。
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史学功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史学界研究新成果,改善更新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课程整合和开发能力。
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
2.要认真研读和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1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简称《高中课标》。它立足于课程建设的高度,指导功能全面,它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它共有四个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包含三个具体内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二是课程目标部分,也包含三个具体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是内容标准部分,包含两个具体内容:必修课内容标准、选修课内容标准;四是实施建议部分,包含四个具体内容:教科书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高中课标》是课程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
2.2要正确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如何正确运用课程标准呢?第一,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历史教师对此应仔细钻研和领会,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各方面的规定出发,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二,要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目前教材是一标多本,不同教材在指导思想、体例、选材、侧重点上有着差异。不管教材有何差异,课程标准是“本”,教师应以此作为编写教案和从事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首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第三,重点研读课程标准的本体部分。课标的本体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在陈述时,使用了不同的行为动词,如“知道”、“了解”、“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了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第四,注意课程标准的弹性。《高中课标》是一份对历史教学宏观指导性的文件,它本身具有较大的弹性。如内容标准的叙述比较概括,都是原则性的话,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因此,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法上就不一样,给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又如《高中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内容很多,而所授历史知识多、课时少,因此这些活动不可能全部实施,这就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可见,历史教师在使用标准时,需要吃透它,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3.要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历史老师在备课时可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在某些课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备课:一是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是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是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年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习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4.要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突破单纯语言呈现的局限,教师可以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歌曲舞蹈、影视剧片段等通过如Flash、Powerpoint、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等,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4.2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养成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只有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提出1-2个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以是困惑自己的,或自己认为有疑问价值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很幼稚,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坚持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思维深度不断提高。
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问题要反映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带普遍性的和有深度的问题,二是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4.3创设活动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就可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事先安排三位同学查找美国总统、国会参议员、联邦法院院长的职责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在课堂上由这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的模拟表演,效果就特别好。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5.要耐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巧妙过渡上。所谓“留旧”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回家及时复习、完成作业和练习等,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留旧”却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新高一学生学法“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这条主线。
自学首先学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翻开人教版高中新教材,我们看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新教材在介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除了正文部分外,辅助部分提供了精美的历史图片、图表,以及一些丰富且有趣的栏目:如“学思之窗”“学习思考”“历史纵横”“模块链接”“本课要旨”,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读一点课外历史读物。如《历史学习》、《中学政史地》、《文史知识》等。同时还要开展各种除读书、做练习等学习活动以外的带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以展示、知识也逐步积累。
6.要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是每个初入高中的学生,也是每位从事高一历史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可以说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若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学习。作为起始阶段的教师应重视对初中教材和课标的钻研。通过钻研,教师对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起来。如教师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内容,完成知识的衔接工作,也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挖掘深入,在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解新知识。至于那些“跳了一跳”的知识(即初高中教材和课标间存在较大落差的内容),教师要适度为新高一学生“补课”。“补课”补什么,不能盲目补充教材以外内容,更忌把老教材内容搬迁到新课堂。适度 “补课”应以课标为度,以帮助学生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为目的,一补框架知识,二补概念解释。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针对目前新高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或增补、删减,或置换、重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课改目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进一步实践和努力探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材
道真中学历史组:陈玉
2010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内容之一就是改编教材,新教材的编排是按专题的形式呈现,这样的编排好处固然多,比如说它更接近大学教材,这样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另外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更加容易。但缺陷也非常明显。
知识分散,结构不紧凑。整套教材都一样,它将高中三年的教材分为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分别讲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把一个知识点分割开来讲述,必修一的内容,在必修二里有,在必修三里也有,往往在课文后面都写到,本课内容参考必修二或是必修三第几课,这样一个知识就散落在三本教材里,教师教学不方便、学生学习也不方便。
该有的知识没有,该回避的内容没有回避。同样以历史教材为例,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新教材里面根本找不到踪影,如安史之乱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不详或是根本就没有,而考试的时候却又会出现按时间排序的题目;还有一些数字不应该以大字的形式出现,甚至不应该把它写出来,如解放战争时期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数字,国民党的军队那也是人啊,更是中国人啊。
内容不完整。
第三篇: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处于最前沿,其变化之大,前所未有。原来以时间顺序编排的通史体例教材现变成了专题式教材,并且中外历史混编在一起;原来比较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观一统江湖的局面现被多种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所冲击而发生改变。如此剧烈的变化,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历史教师的一种考验。在教学改革中,笔者几乎每天都在教学现场,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历史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感受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压力,同时也分享到了新课标改革所带来的累累硕果。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一线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心得,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教师要对新老教材熟练把握,将教材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新课标指导下编制的历史教材虽然版本众多,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不再按照传统的通史讲述方式呈现,而是以专题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相关历史问题编在一起展示给师生。这对高中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作为执行新课改的历史教师,尤其是没教过旧教材的新教师,要花大力气将老教材和新教材都吃透,做到融会贯通,甚至还要对初中历史教材做深入了解。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将历史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原本一头雾水的他们会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反之,如果历史教师只按照教材的顺序原封不动地教下去,学生原本的对历史一点儿兴趣可能也会消失掉了。例如,在讲授“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讲解上,还应该将教材中所提及的所有关于中美关系的部分都呈现给学生,如鸦片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中美关系、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中美关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美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解放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建国初期的中美关系乃至于今天的中美关系都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一目了然,特别清晰。当然若有时间,此处也可将中苏关系的发展脉络呈现给学生,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苏关系的恶化由不可分割的关系(五四运动与俄国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苏俄的关系、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与苏联关系。虽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材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素材和资源,但是在当前大的教育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有熟练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了无本之木,可以说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环节。
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标除了在历史知识的编排上有重大变化外,它所体现的史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如全球史观在新课标中的体现就十分明显。如岳麓版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内容的阐述,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材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讲述早期殖民扩张,再讲述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的解体等。这就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放在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全球史观整合了这部分内容,改变了原来用阶级斗争史观阐述历史的模式,这无疑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变革,更符合今天全球化趋势下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新的观念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储备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多阅读相关书籍。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尤其是下册即“1500年以后的世界”与高中历史教学甚至是高考息息相关,不可不读,正如该书序言所说,该书载读者登上月球,使读者能观察到地球全貌,使读者客观地了解到地球上诸种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本书是全球史观的典型代表,对我们理解和运用全球史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的《世界――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鸿篇巨制,共上下两册。作者下大力气表达一切文明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每一个章节中,都认真掂量篇幅的分配,大小文明权衡处理,谁也不显得比其他更重要(钱承旦――一个马赛克式的历史大拼盘)另外汤比恩、布罗代尔等人关于文明史观的书,钱承旦、罗荣渠等学者关于近代化史观的书籍都应该细读。同时,为了扩大知识面,相关的阅读也是必要的。历史方面的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列夫多斯基《斯大林与中国》、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袁伟时的《晚清大变局》等;经济学方面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等;文学方面的如雨果的《九三年》,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等。总之,历史教师要尽量地多读书,专业阅读与浪漫式阅读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从容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最后,教学中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工作方式,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因此任何方法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关系到学生的工作方式。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要活起来、动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不僵化,不死板。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命题。宋代张载也认为“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现代教学论提出演示法、参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陶冶法、鉴赏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探究法等,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两种方法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其一是悬念导入法,即导入新课前,设置合理的悬念,这项工作可以在一节课的课末提出也可在一节课的课初提出,均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勾起他们探究答案的愿望。如讲完抗日战争后,提出“日本人战败了,可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反省,并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人的这种态度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欲知答案,请听老师下节课讲解!”这样就吊足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当然有条件的学生也会在课下自己去查资料寻找答案,这也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其二角色扮演法。教师将相关的角色分配给学生去扮演,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如《百家争鸣》一课,由几位同学分别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跟随某一家,四组进行辩论。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有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各派的主张与其他派别的不同,而且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起到了一箭三雕的奇效。总之,教无定法,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是历史教学的上策。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教育的光荣与梦想。不管课程标准怎样变化,只要历史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不忘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熟练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始终站在历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就能实现这种教育的光荣与梦想。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
时光飞梭,47天的兵二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已经结束,在学习的日子里,天天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而兵二所有的老师十分勤奋好学,精于钻研,专业功底强,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探索了历史教学的新路子。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在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兵二刘民老师的课有一大特色:授课时言简意赅,精讲精炼,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开学生的思路,时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又能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必修一、二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有利于高三时的复习,为以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二陆冲辉老师的历史课,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制作的课件比较精炼,史料十分的新颖、独到,针对性十分的强,结合史料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听了他讲授的《海湾战争》这一课,感受十分深刻。通过现代化的战争,使用大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重点知识的突破和强化,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远离战争,珍惜和平情感教育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高三漆志忠老师的课:讲练结合,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自成体系,形象直观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专题教学,便于难点知识的突破。另外使用自己总结的专题进行复习,自成体系,针对性强,能够锻炼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审题能力,尤其是材料题的审题和突破方法上,引导十分的到位,教会了学生做题的科学方法,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
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材料,吸引、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只是单一的讲述,同时能够紧紧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学习,引用材料再给以证实,做到了论从史出。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难易适中。重在课堂的设计上,新颖直观、形象逼真,即使观摩课,并不是老师在做秀,反而更能再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够循循善诱,一丝不苟的给以辅导和鼓励,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了一个好头,培养了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各位老师都十分的爱岗敬业,在培优工作上,做得十分的突出,单人单练,责任到人,默默奉献,老师的责任心强,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便于增强高三学生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学习动力。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各位老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在大多的历史课堂上,老师都能运用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育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刘民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时,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时刻启发学生的救国热情,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陆冲辉老师上《海湾战争》这一课时,结合最新的材料和形象直观的战争图片,能够培养学生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爱国情感和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理念,这些课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上体现的很到位,受到了广大听课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课堂容量大,并不是容量过大,课堂时间要延长,而是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重在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一个内容针对性强,将所学的内容能够及时落实,便于真正将学习的内容能够当堂讲,当堂消化,避免课后学生用大量时间再来消化的“马后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四十几天的学习,在教学生涯中,促进了我的成长,同时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用前沿的眼光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认识问题,教好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2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中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等多种形式,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正在以强大的力度向各省份全面推进。为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活动全面铺,作为第一批参加培训的教师。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感触很多,收获很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联系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如何有效地发挥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功能,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地组织高中历史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
一,提升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
新课改培训提到一个思考:西方国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念是“兴趣是不能培养的”。对这观念的理解也许存在东西方语言表达的差异,但更多地体现了东西方对受教育者的角色问题的观念差异:西方强调学生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的主动性,而中国传统教育反映了学生按教育者意愿被动接受培养对某学科兴趣,这是学生产生兴趣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区别,一种教育的人性化程度的差别。推行更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那么,每一门学科,尽可能地展现学科的魅力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是挖掘学生学科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回顾历史,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就是要做到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怎样把历史课上得精彩生动,把历史课打造成为魅力学科,我想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课前准备充足的教学素材。素材内容可以涵盖中外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也可以是浩瀚的史海中提炼出来的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使史实全面生动地再现。如讲到德意志的统一,抓住俾斯麦打败奥地利却没有攻陷维也纳的细节,表现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腕。讲到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关键时刻的犹豫,给了联军绝处逢生的机会,增强了战争惊心动魄的气氛。引用罗斯福记者招待会上以借给邻居水管为比喻的援英的新思路,展现了罗斯福杰出政治家的远见等等。
其次,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素材内容。一句睿智的名言,一个幽默笑话,一幅入木三分的漫画,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系列的数字,一张直观的示意图,一段震撼人心的影片,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如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马恩河,凡尔登战役双方兵力损失,用数字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课用图片形象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严重的经济困境。讲到对毛泽东的评价,引用名言:“老鹰有时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永远飞不了老鹰那样高”作为导入。总之,让学生用心贴近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辩证的分析思维,从领略历史的浩瀚和博大,到感受历史人物的远见卓识,感受充满智慧与气魄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把对历史的感悟,凝聚成一股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更好地发现自己学习历史的潜力。
第三,采用丰富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情景再现,分组讨论,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主动提问题,由学生利用黑板画图,列表展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活动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表现个体能力的机会,提供同学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通过在与他人的交流,感受到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从喜欢老师,同学,喜欢课堂,到喜欢学习,到自主探究课本以外的学科相关知识,不断丰富拓展自己的知识。这样,学习不再单纯是孤单的个人行为,更是有同龄人的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事业,而课堂成为了一个实现成功事业的重要平台。
二,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教学驾驭能力,提高教育指导水平。
提高综合素质,首先要有一个开阔的胸襟,一颗包容的心。新课改培训中提到美国“允许落后”,“包容失败”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让我深受触动。中国自古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成语,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的,按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学生的强大压力,而少有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发现和对其发展的提供的大力帮助和支持;看到更多的是对孩子成材的热切期待,却少有对孩子遇到困难的安慰和鼓励。
一.具备一颗宽容的心。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