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时间:2019-05-12 05:1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摘 要: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历史情境教学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手段。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多样化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现新课程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加强专业发展,努力适应教材的新内涵

1.知识更新加快

新教材体现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果一个教师还用陈旧知识教学就会陷入知识陈旧的泥潭,这迫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综合意识和人文性内容加强

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专题性设计体现了综合的意识,而综合性教材的特点就是不求知识的深度,但求知识的广度与活度,这种强调“面、体”的编排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高。另外当今人文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材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如必修三《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孔子民本思想的介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就打破了以前教材只强调知识结构、重思想灌输等做法,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与思路。类似这样内容的增加也需要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传统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师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积极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如果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是不能让学生得出感悟的,这就需要通过合作与探究,体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意识,这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缺乏知识的积淀,而教研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是积淀知识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己的教研意识,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答案就是传人文之道,丰富人文素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养成对历史深刻思考的习惯,这对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应该确立“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新理念,甚至可以“文理渗透,综合创新”。

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隐涵其中的人文要素,给学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

把历史教学与人文熏陶紧密结合,对拓展教师视野,形成教研意识是非常有益的。

3.教师只有把科学教育的过程由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历史现象错综复杂,由于时代、观念的不同,每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提高自身的人文意识,获得人生的价值。

五、教师应培养学生用提问的方法学习

在教学中,如果问题不是有学生提出,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首先,鼓励学生联想生疑,从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其次,利用讨论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质疑,在历史的每一节课中都要有活动展开讨论,如孔子教学为什么要弟子到列国实践,他与我们现在的实践有什么不同。利用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历史教师不仅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还要“授人以渔场”,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愿意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充当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广大历史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改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标的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乌衣中学)

第二篇: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处于最前沿,其变化之大,前所未有。原来以时间顺序编排的通史体例教材现变成了专题式教材,并且中外历史混编在一起;原来比较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观一统江湖的局面现被多种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所冲击而发生改变。如此剧烈的变化,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历史教师的一种考验。在教学改革中,笔者几乎每天都在教学现场,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历史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感受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压力,同时也分享到了新课标改革所带来的累累硕果。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一线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心得,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教师要对新老教材熟练把握,将教材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新课标指导下编制的历史教材虽然版本众多,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不再按照传统的通史讲述方式呈现,而是以专题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相关历史问题编在一起展示给师生。这对高中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作为执行新课改的历史教师,尤其是没教过旧教材的新教师,要花大力气将老教材和新教材都吃透,做到融会贯通,甚至还要对初中历史教材做深入了解。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将历史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原本一头雾水的他们会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反之,如果历史教师只按照教材的顺序原封不动地教下去,学生原本的对历史一点儿兴趣可能也会消失掉了。例如,在讲授“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讲解上,还应该将教材中所提及的所有关于中美关系的部分都呈现给学生,如鸦片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中美关系、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中美关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美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解放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建国初期的中美关系乃至于今天的中美关系都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一目了然,特别清晰。当然若有时间,此处也可将中苏关系的发展脉络呈现给学生,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苏关系的恶化由不可分割的关系(五四运动与俄国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苏俄的关系、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与苏联关系。虽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材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素材和资源,但是在当前大的教育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有熟练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了无本之木,可以说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环节。

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标除了在历史知识的编排上有重大变化外,它所体现的史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如全球史观在新课标中的体现就十分明显。如岳麓版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内容的阐述,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材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讲述早期殖民扩张,再讲述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的解体等。这就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放在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全球史观整合了这部分内容,改变了原来用阶级斗争史观阐述历史的模式,这无疑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变革,更符合今天全球化趋势下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新的观念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储备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多阅读相关书籍。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尤其是下册即“1500年以后的世界”与高中历史教学甚至是高考息息相关,不可不读,正如该书序言所说,该书载读者登上月球,使读者能观察到地球全貌,使读者客观地了解到地球上诸种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本书是全球史观的典型代表,对我们理解和运用全球史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的《世界――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鸿篇巨制,共上下两册。作者下大力气表达一切文明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每一个章节中,都认真掂量篇幅的分配,大小文明权衡处理,谁也不显得比其他更重要(钱承旦――一个马赛克式的历史大拼盘)另外汤比恩、布罗代尔等人关于文明史观的书,钱承旦、罗荣渠等学者关于近代化史观的书籍都应该细读。同时,为了扩大知识面,相关的阅读也是必要的。历史方面的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列夫多斯基《斯大林与中国》、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袁伟时的《晚清大变局》等;经济学方面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等;文学方面的如雨果的《九三年》,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等。总之,历史教师要尽量地多读书,专业阅读与浪漫式阅读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从容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最后,教学中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工作方式,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因此任何方法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关系到学生的工作方式。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要活起来、动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不僵化,不死板。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命题。宋代张载也认为“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现代教学论提出演示法、参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陶冶法、鉴赏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探究法等,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两种方法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其一是悬念导入法,即导入新课前,设置合理的悬念,这项工作可以在一节课的课末提出也可在一节课的课初提出,均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勾起他们探究答案的愿望。如讲完抗日战争后,提出“日本人战败了,可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反省,并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人的这种态度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欲知答案,请听老师下节课讲解!”这样就吊足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当然有条件的学生也会在课下自己去查资料寻找答案,这也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其二角色扮演法。教师将相关的角色分配给学生去扮演,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如《百家争鸣》一课,由几位同学分别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跟随某一家,四组进行辩论。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有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各派的主张与其他派别的不同,而且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起到了一箭三雕的奇效。总之,教无定法,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是历史教学的上策。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教育的光荣与梦想。不管课程标准怎样变化,只要历史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不忘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熟练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始终站在历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就能实现这种教育的光荣与梦想。

第三篇:新课改历史教师要求

试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湖口一中

张鸣旭

最近几年,随着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一系列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兴起,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历史热。但让我们感到极为尴尬的一个事实确是:历史很精彩,但中学的历史课却仍是索然寡味。甚至被一些同学讥笑为无聊、无趣、无用的三无产品。历史课在中学里也是无人问津,不被重视。这里面可能有社会的偏见,时代的局限,但主要还是要归结于我们自己,我们僵化的历史课。

所幸的是,历史课程改革仿佛如一股涓涓细水,在饱经了岁月的洗礼、在屡历风霜的侵袭之后,带着烟尘、含着沉思、怀着憧憬迎面扑来。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遇,作为课改的实践者,我们能否与时俱进,超越自我,领悟改革的真谛;能否在鲜活的课堂上,在淡泊的教学中,渗透出炉火纯情的智慧灵光和华彩绚丽的雄辩哲思,这不仅是新课程下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明确作为教师为什么而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我们关注的不应再是我今天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历史教育首先是一种公民教育,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出合格的公民。具体说来则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人格即人性,指一个人的各项重要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简单形成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1]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所在。尤其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水准下降。自以为是,趋炎附势,惟利是图,可谓司空见惯。诚实正直的教书先生有铸就学生优良品格的可能。给学生一个洁身自好、正人君子的学生学习榜样。心胸宽阔,襟怀坦荡,这样的老师能使学生志存高远,成就事业。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人格都会有缺陷。我们很可能达不到学高德厚的人师标准,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专业知识、一般社会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前者是所有历史教学安身立命的东西,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而后者则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意义不言而喻。

在我看来,历史首先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大典的学科,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思想、文化,无一不涵盖在历史学科的范畴中。所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就必须博览群书。阅读对历史教师意义格外重大,在阅读中经常会发现令人悠然心会的阐述和命题,从中领悟到一种理智的美、深邃的美。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多些灵气少些匠气,多些生动例证,少些空洞说教。

但各种史料浩如烟海,史学著作更是多如牛毛。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由于有教学上的压力,所以只能选择性阅读。首先通史类著作是不得不读的。如中国史方面,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尽管每部著作都有他的缺点,如范氏的阶级斗争论、钱氏的文化自恋主义等,但通史著作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线索的明晰是大有裨益的。世界史方面,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应是必读之作。该书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在中国人写得历史著作中是很少能见到的,很符合当前的史观和历史新课改理念,当是必读之作。

其次,一些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研究杂志也应是必读的。此类杂志刊载的文章,比较集中反映历史的疑点,历史教学的难点和时代的热点。

但历史学科有着他的特殊性,历史知识是不断的在变动发展的。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成果丰硕,尤其是外国学术著作的不断翻译出版,更是开拓了我们不少的视野。我们如果不密切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及时改变自己的史学观念,是很难把握新课程内容变化的根源的。例如,讲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史,新课程强调的是从文明史的角度宏观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而如果我们仍花很大精力帮助学生分析战国时期中国如何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飞跃,还僵化在五种社会意识形态里,那就被同仁们笑话了。再如,如果我们依旧以为只有唯物史观才是正确的的,把其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甚至作为公式去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的话,那未免有点过时了。殊不知唯物史观确实有它的合理之处,但绝不是唯一的,时下比较热门的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也同样有它的意义之所在。随着当代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我们需帮助从世界文明走势这个大视野认识中国的现状,从而明确个体的价值和责任。不同的史观,其研究的切入点和方法论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结果又必然是殊途同归的,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人类文明的成果及其下来的走向。[2]

一些基本的社会文化知识也是作为一名优秀中学历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历史与文学、哲学、地理、艺术、宗教等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凸显出历史学科的人文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不但开拓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阮巧玲老师运用文学作品中有关历史人物的描写,引导学生辨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真理与谬误,从中领悟到真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在讲述南朝佛寺的盛行时,引用杜牧的《江南春》等。[3]如李惠军老师在讲述历史上铜为什么早于铁的出现时候引用的化学成分知识等。

作为一名教育者,教育科学知识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巧妙灵活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梯度的作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差生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从而拓展历史课堂的光度和深度。

三、正确处理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教师的舞台在于课堂,课堂的教学效果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如何上好课?正确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良好的教学形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也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好比西药在外层包裹的一层糖,里面的可能是苦涩的,但经过老师的一定包装,同学也许就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比如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以当时人的心态去理解历史。广东省夏辉辉老师设计“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以一个雅典公民一天的生活,来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从而大大了拉近了学生与艰涩生疏的概念的距离,极大了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另一方面,形式虽然很重要,但内容更不容忽视。现在有些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费尽心机,花样翻新,而不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即使教师讲的天花乱坠,但如果内容空洞,没有养分的话,那恐怕就有误人子弟之嫌了。

所以,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我们要思考的。我们既不能让自己的课堂枯燥乏味,更不能本末倒置。

四、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学,课堂有着自己的灵魂

听过一些名师的讲座,他们都讲究课堂的思想性,课堂要有自己的个性。细细体会,确实,我不可以改变这个社会,我确可以改变这个课堂。

历史知识,就教学而言,可分为史实性知识和智慧性知识。史实性知识陈述一个人物、一个过程、一种现象,是学生学历史的基本素材。史实性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有效接受,即可掌握。智慧性知识指导学生历史的方法,启迪学生获取历史智慧的借鉴。但历史智慧历史思维如何获得呢?我比较赞成全仁经老师的观点,来自思辨教学。即通过惊奇、观察、质疑,针对教材内容编织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思想的教学。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句话:讲究哲理智慧,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创新。还可以总结为四看:人看此面,我看彼面;人看一面,我看多面;人看表面,我看底面;人看正面,我看反面。总而言之,反弹琵琶,独成一家![4]

课堂的真正的生气和活力,课堂的灵魂与生命,绝不是来自与按部就班的传授知识,绝不是来自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而是来自与教师的思想。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批判性,而不是对教科书的盲从;应该具有自己的创见性,而不应成为教参或现存教案的搬运工;应该具有深刻性,而不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应该具有发散性,而不应走向思维的死胡同。

五、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共建,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是一种只识“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促使教师必须加强探索教育教学之路的研究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力,也是我们永葆教学青春的秘诀。

中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不可能像大学老师那样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和相当优越的学术研究条件,因此,选择一些大题做鸿篇巨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比如在教学的第一线,能够获得很多第一手的教学资料,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等。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写一些小的论文,写作目的也是为了直接解决中学历史教育的实际困难。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如果能够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六、结语

新课改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了我们一个舞台,让我们充分展露我们对于教学的预期蓝图,尽情展示自己智慧的灵光和雄辩的哲思;但另一方面,这也是给中学历史教师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加紧修炼内功,那只能被时代所唾弃,最终成为历史教学中的罪人。

[1]《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3日第1版

[2]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3)

[3]阮巧玲.总有书香萦心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9)[4]全仁经.耕读人生—我的心路[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

第四篇:浅谈高中历史新课改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改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课改的根本要求,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联系、精心设计课堂设问、多媒体历史教学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积极性

一、观今察古,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可以使学生获得现实的启迪,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思想解放,关心现实,如果历史教学只是“为历史而历史”,远离现实,他们就会感到无趣,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讲述历史知识时,一定要联系现实。例如,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在和平年代,青年学生如何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对比,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一些历史人物更加尊敬,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再如,在讲必修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搜集了很多80后的小孩从小吃到大的零食的图片,比如大白兔奶糖、大大泡泡糖、街头爆米花等图片展示给大家,学生们看到这些图片都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巨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的联系现实,不能牵强附会。只有那些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重大事件和现实问题,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联系现实。如果为追求形式而联系现实,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联系的事件和现实问题,就是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就需要我们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设问,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的情绪悄悄被点燃。例如,在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思想和实践》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中国发挥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作用?”如果直接把问题抛出,学生们肯定不感兴趣。于是我这样设计这一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你能从鲁迅的这段话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中国发挥了与西方不一样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吗?”经济的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你是如何理解的?"通过这样设问,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把遥远的问题变得实际,学生们思考的空间被打开,很多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很多的探究问题在课堂上、书本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学生们一生去寻找与探索。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在无形之中吸引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师要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理解

什么叫“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属于心理学范畴,它包含的因素是心理的、主体的,而不是非心理的、客体的。其概念可分为三个层次考察。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它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这是个最普遍的提法;二个层次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因素组成,有人还加上信念。这个提法也被普遍承认;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感、自尊心、好强心、自制性、独立性等因素构成。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界定众说纷纭。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这是就其广义来说的。从狭义来说,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而言。”在《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燕国材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察,第一个层次和上文的广义概念的定义相同。第二个层次把“非智力因素”具体为五个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个层次更具体为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顽强性、独立性等十二项因素。

接着,不少学者提出了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解。主要有: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品质,即我们所说的德行。非智力因素就是个性结构中,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构成的整体……非智力因素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它们是:①个性倾向性;②情绪和意志;③气质、性格与认识方式。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即价值性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能力以外的个性心理因素,包括个性倾向性、性格和气质。在意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就是非智力因素。

四、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中存在的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来弥补或提高,而且二者相互影响,结合在一起影响成就活动。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组成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或内容。非智力因素是学校教育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对于学习心理发展的发生、维持和调节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学业成就水平。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使一些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形象,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众多好处。但是,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辅助性教学,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仍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应适时、适量的加以运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五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1、每位老师写一篇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论文(时间2013.1)

2、看完下面的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写心得体会

下面是两篇学习内容

以上的过完2013年10月8日交到教务处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

时间定于2013年.1月

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重新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应成为一个多面手。

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应有系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广博的学识是培养教师威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拉近师生之间感情距离的桥梁。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从网络上随时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如果教师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将使学生对教师很失望,所以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应多注意学习,多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动态。现在暑假的时间很长,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黄金时节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多方涉猎,积极探索,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二、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观念陈旧、死板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学生的活动潜能和生命价值上来。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积极主动的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疏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的首席”。

三、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

① 前瞻性。② 全面性。③ 层次性。④ 创新性。

四、教师应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教材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课程体系,要使新教材能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和教学更容易体现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学生的个性,合理利用教材的开放题或根据教材知识点创设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问题。

五、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摈弃那种既“便捷”又“高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创立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力压缩单纯“讲”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的时间,实现从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他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教材,实质上是改造我们自身。每一位教师应主动的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形势下教师的定位》

时间定于2013年7月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类素质的重任。教师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 高尚的品德

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感、自信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必须时刻把尊严放在第一位,把振兴国家、民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群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如果在教学中偏离教学原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正确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用自己的实际教学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有榜样,学有所获。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二、渊博的知识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方式,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新形势要求教师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还要通晓其它学科知识;不仅要理解和领会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渊博的知识使人深刻、内敛、凝重而又充满活力,只有这样,“学高为师”才真正得以体现。

教师渊博的知识,精通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能使学生真正信其师,悟其道,从而更好的激励和鞭策学生,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终身学习理念在学生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精通业务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对所教专业要做到专心研究,唯有专心研究,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唯有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才不断开阔。教师要明确当今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是一专多能、多方向、多层次、能适应各项事务的全方位人才。教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促其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新形势下所需的优秀人才。因此新的教育形势迫切要求教师要具备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学科知识,还要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教师不断学习,专心研究,精通业务,从而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

四、注重形象

教师的形象是展示现代教育的一扇窗口,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衣着打扮要朴素自然、大方得体,坚决杜绝衣着时尚前卫,要一视同仁,坚决杜绝歧视或体罚学生的现象。教师要经常锻炼身体,强健体魂,塑造健康美丽、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方式。

五、兴趣广泛

教师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还要培养个人的良好兴趣,并且适当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自己教学以外的才华,学生就会更加佩服教师,尊重教师,这样无形中就会教给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塑造,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自觉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并逐步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强大动力,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总之,在我国教育深入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个人修养,养成良好习惯,树立良好形象,真正做到“倡师德、铸师魂、强素质、树形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许许多多的高素质人才!

下载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的要素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的要素 当今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教材功能也一改过去以知识......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小编整理)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五篇范文)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 一、关注课程改革 古语说的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的战,唯有正视之,才能攻克之。新课程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不及早关注、了解......

    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新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

    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5篇

    新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近两年来,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实验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三年了,虽然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本编排体例......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之我见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之我见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知识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思辨方法突出的历......

    求真务实、直击高中历史新课改

    求真务实、直击高中历史新课改 ——重庆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模块教学评价骨干教师培训 为提高一线历史教师对模块教学评价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