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3:1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摘要:在新课程中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传统教学继承者转变为研究性教学的开拓者;

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四、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五、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实践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六、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学校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因而课程改革就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2009年下半年,江西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因此,研究新课程下高中教师角色转换具有前瞻性,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基于此,我们十分有必要研究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那么,在新课程中,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该实现哪些转变,本文作以下简论。

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传统教学继承者转变为研究性教学的开拓者

根据笔者研究发现,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理念上,课程观取代了教材观,注重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价值及总体认识,体现了新的课程资源观,而不是单一地局限于教材;[1]内容上,呈现出诸如材料广泛、多样、新颖,社会生活史、地方史比例加重,更加关注热点问题,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引入等特点;[2]而目标上,除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外,更重视学生“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日趋明朗,如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爱国主义、世界意识等。毋须多言,如此的命题趋势,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没有现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不能适应高考命题的上述变化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着重培养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由传统教学继承者转变为研究性教学的开拓者。课堂教学应着重探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是否有实效?”三个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强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提供相关平台给学生以展示和讨论。

针对当前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学会知识的活用与迁移。例如:在讲“百家争鸣”时,我们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诸侯国国君”,四个小组分别代表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然后让学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话题向“国君”提出各自的主张,要大家来分析“国君”会采纳哪一家观点?为什么?假如我是一位小生产者,又会赞同哪一家观点?哪一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什么?这一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但是,我们要强调一点,研究性教学方法事实上与传统的讲授法并不矛盾。因为大家一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偏向知识的传授,新的教学法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统一体,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特点。现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一般性知识占绝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效果更好,学习效率更高,考试成绩也更理想。对于复杂的概念、性质、评价、历史客观规律等的掌握,则应通过新的探究性学习,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但这必须要老师作必要的讲授与分析。

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老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有人曾对某市10所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敢于向老师提问的仅占20%,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见,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疑问,而是因为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就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了。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的评价。由此造成的便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动授受,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老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老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老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重体验、重探究、重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理念,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准则。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证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但远不如动手行动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我们应

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新课标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的强制填鸭式的教学是不能产生其期望结果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各种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作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合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他们看来,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管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处于被管制被奴役的境地,基本上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这种模式化的管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极为不利,只是培养出了一批批的“标准件”。这与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违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新课标要求老师由传统的学生管理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老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老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新课标要求老师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要求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老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四、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正处于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尊重感,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和理解。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奠基阶段,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影响。所以,教师应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和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宽容、理解、关怀和支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和支持者,成为他们情感的归宿。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生命走向和谐与完善。

新课程要求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将教育新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如有的老师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在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

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材的实践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应迅速适应这个环境,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标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历史教材是师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文本素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桥梁和中介,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历史录像资料、历史文物、历史纪念场馆以及历史遗迹等同样都应该是学习历史的良好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应积极吸纳不同版本的教材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同时利用好地区的德育资源来丰富历史

课堂教学内容。在处理教材上应努力做到“有主有次,有增有删;有详有略,有深有浅”。

江西省龙南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自2008年秋以来,大胆创新,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说明,参照不同教材版本,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规范了不同教材版本的叙述,注意了每个专题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避免了教材上知识点的散乱,从而有利于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宏观把握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减轻记忆的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必修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校本教材中我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重点叙述儒学的兴衰过程,即春秋战国时期产生、西汉时确立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陷入困境、宋明时期复兴、明清时期受到批判并重新趋于活跃、最后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否定,使学生立即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叙述每个不同时期和阶段时,又重点列出了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落实了基本知识点。二是重点叙述了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便于学生正确看待儒家思想,弥补了教材缺少总体评价的缺陷。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了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要与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建构,还要承担起开发学校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任务。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的能力,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写适宜本地使用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六、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知识权威”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过去,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学科内容和相对稳定,再加上体制的因素,许多教师长年累月只念“一本经”,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了教书的套路之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周而复始地使用。这样,教师俨然成了“知识权威”。

而今天,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日新月异。那种想一劳永逸地学习知识然后坐吃老本的做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即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也很可能会因为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开发校本课程等都需要教师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通过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只有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泛丰富的学科外知识,才有可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知识更新异常迅猛的信息时代,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才能用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当好学生学习的楷模.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换并不是说说而已,它需要勇气,甚至于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我认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必须要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第二: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

1、主体与主体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新课程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同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对每一个,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能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将阳光灿烂。

2、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师生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教学相长。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第三、教师应该由演员转换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才是演员,教师绝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

第四、教师应由优秀的工人转换为出色的农民。

工人的工作是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性能相似的产品来,变不同为一致。而农民则不同,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该施肥的施肥,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该修枝剪叶的修枝剪叶。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的要培养成茵茵绿草,有的要培养成参天大树,有的要它花开四季,有的要它硕果累累。庄稼长不好,不会去埋怨庄稼,而会从自己对庄稼的管理上、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教师的工作应象农民一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对所有的班级所有同学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去教育。

总之,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新型的人才需要新型老师的培养,新型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关系祖国兴旺、民族发展的大事。

参考文献:〔1〕郭玉金《如何进行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换》〔M〕 〔2〕温州二十二中《新课程下高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和研究》〔〕 〔3〕钟启泉、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

〔5〕郭玉金《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M〕 〔6〕《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 〔7〕《新课改下教师行为的转变》〔C〕 〔8〕《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反思》〔J〕

〔9〕刘桂玲《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J〕

〔10〕扬州市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应对2010高考微调方案,构建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R〕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伊宁县二中刘成国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地传递者,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呈多元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应当加以转变。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知识的提供者;学生结果的评价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环境的重点应该放在给学生提供一个与本节知识、本节实验有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情景可以促进知识的构建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链接。例如:我们要学习化学能与电能时,许立老师上课时先给学生一些可以组成原电池的仪器,让学生自己根据已知条件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并根据自己的设置找到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学些什么,不再是由教师、学校整个教育体系决定;学生学些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其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创造性学习。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辅导者;发展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助成者。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各种能力。例如:在上海听的几节课,老师都会给学生在课前设计好导学案布置好学习的任务,明确学习的目的,而且学生都能出色的去完成任务。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所在,而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能否更好地实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教师就成为整个实验教学的组织者。例如:关于实验教学,教师选取操作简单、没有危险

性的实验:只给学生简单地讲述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例如:分液、萃取、盐溶液的酸碱性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在整个实验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做实验,而是间接地指导学生实验,教师由原来的演员角色退到幕后的导演,同时这样也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益。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而学生每完成一个活动,教师要对此活动进行评价。对学生在活动中有创意的地方予以赞扬,对活动中存在得到问题及时纠正,并寻找原因所在。例如:在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中,有少部分学生向试管中滴入过量FeCl3溶液,然后加入NaOH溶液量太少,刚开始有红褐色沉淀,后来沉淀又消失了。针对上述实验操作,教师予以评价:首先同学们操作程序上是对的,为什么沉淀又消失了呢?启发学生思考,最后终于发现由于FeCl3溶液显酸性,剩余的FeCl3溶液发生水解生成了盐酸,有使生成Fe(OH)3沉淀被溶解,因此,本实验我们应在碱性环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该实验中NaOH溶液必须是过量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验效果。

五、教师要成为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而要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更离不开教师对他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去感染学生,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很小,他们对自己老师模仿性很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当然不仅这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经常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同时也要在班中树立典型,以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健康成长。也可以用名人的先进的事迹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

新课改对一名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担子不轻,我们应当大胆创新改革自己的教法,在新型教育形势下,应当更快更好地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当然,课改的道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自己能大胆推新课改,使新课改的种子在教学的土壤中发芽生根,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山西省中阳一中乔建华

自2008年来,随着我省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教师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仅仅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很少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多应有的才能没有及时的被教师挖掘出来,以致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认同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走到学生中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并指导学生实践,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性指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由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提倡自主研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方式转变。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究,这种探究就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

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就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开发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应从课程开发的外围逐渐走向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四、教师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在开设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研究的项目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项目的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对教师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课程的研究者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进行发思讨论,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处于最前沿,其变化之大,前所未有。原来以时间顺序编排的通史体例教材现变成了专题式教材,并且中外历史混编在一起;原来比较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观一统江湖的局面现被多种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所冲击而发生改变。如此剧烈的变化,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历史教师的一种考验。在教学改革中,笔者几乎每天都在教学现场,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历史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感受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压力,同时也分享到了新课标改革所带来的累累硕果。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一线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心得,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教师要对新老教材熟练把握,将教材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新课标指导下编制的历史教材虽然版本众多,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不再按照传统的通史讲述方式呈现,而是以专题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相关历史问题编在一起展示给师生。这对高中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作为执行新课改的历史教师,尤其是没教过旧教材的新教师,要花大力气将老教材和新教材都吃透,做到融会贯通,甚至还要对初中历史教材做深入了解。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将历史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原本一头雾水的他们会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反之,如果历史教师只按照教材的顺序原封不动地教下去,学生原本的对历史一点儿兴趣可能也会消失掉了。例如,在讲授“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讲解上,还应该将教材中所提及的所有关于中美关系的部分都呈现给学生,如鸦片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中美关系、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中美关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美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解放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建国初期的中美关系乃至于今天的中美关系都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一目了然,特别清晰。当然若有时间,此处也可将中苏关系的发展脉络呈现给学生,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苏关系的恶化由不可分割的关系(五四运动与俄国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苏俄的关系、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与苏联关系。虽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材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素材和资源,但是在当前大的教育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有熟练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了无本之木,可以说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环节。

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标除了在历史知识的编排上有重大变化外,它所体现的史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如全球史观在新课标中的体现就十分明显。如岳麓版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内容的阐述,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材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讲述早期殖民扩张,再讲述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的解体等。这就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放在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全球史观整合了这部分内容,改变了原来用阶级斗争史观阐述历史的模式,这无疑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变革,更符合今天全球化趋势下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新的观念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储备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多阅读相关书籍。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尤其是下册即“1500年以后的世界”与高中历史教学甚至是高考息息相关,不可不读,正如该书序言所说,该书载读者登上月球,使读者能观察到地球全貌,使读者客观地了解到地球上诸种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本书是全球史观的典型代表,对我们理解和运用全球史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的《世界――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鸿篇巨制,共上下两册。作者下大力气表达一切文明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每一个章节中,都认真掂量篇幅的分配,大小文明权衡处理,谁也不显得比其他更重要(钱承旦――一个马赛克式的历史大拼盘)另外汤比恩、布罗代尔等人关于文明史观的书,钱承旦、罗荣渠等学者关于近代化史观的书籍都应该细读。同时,为了扩大知识面,相关的阅读也是必要的。历史方面的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列夫多斯基《斯大林与中国》、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袁伟时的《晚清大变局》等;经济学方面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等;文学方面的如雨果的《九三年》,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等。总之,历史教师要尽量地多读书,专业阅读与浪漫式阅读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从容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最后,教学中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工作方式,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因此任何方法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关系到学生的工作方式。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要活起来、动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不僵化,不死板。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命题。宋代张载也认为“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现代教学论提出演示法、参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陶冶法、鉴赏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探究法等,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两种方法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其一是悬念导入法,即导入新课前,设置合理的悬念,这项工作可以在一节课的课末提出也可在一节课的课初提出,均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勾起他们探究答案的愿望。如讲完抗日战争后,提出“日本人战败了,可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反省,并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人的这种态度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欲知答案,请听老师下节课讲解!”这样就吊足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当然有条件的学生也会在课下自己去查资料寻找答案,这也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其二角色扮演法。教师将相关的角色分配给学生去扮演,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如《百家争鸣》一课,由几位同学分别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跟随某一家,四组进行辩论。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有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各派的主张与其他派别的不同,而且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起到了一箭三雕的奇效。总之,教无定法,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是历史教学的上策。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教育的光荣与梦想。不管课程标准怎样变化,只要历史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不忘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熟练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始终站在历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就能实现这种教育的光荣与梦想。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建设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建设

摘 要: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着重于分析历史事件本身的意义,缺少从全局的视角去把握历史规律,从丰富的历史资源中凝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内涵,没有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对于高中生心理建设的作用。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分析历史课堂现状,教师要从培养历史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三方面强化历史课堂对于高中生心理建设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观;价值观;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7-01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74

传统的历史课堂呆板枯燥,以记忆历史事件及代表意义为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迎合考试而忽略了对高中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习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和考试方式没有本质改变,高中历史课堂并没有充分担负起提高综合素质、培育健全人格的责任。

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2],不仅可以开拓高中生的视野,锻炼思维,更是培育人格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陶冶人文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独有的优势。因此,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合理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往的历史课堂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对课本知识的灌输上,不重视锻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高中生无法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自然无法由内而外地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另外,这种强调知识记忆的教学目的导致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疲于记忆知识点,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新课标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着重引导高中生在学习、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历史发展,对有关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解读和评价,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首先,高中历史教学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借鉴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有助于高中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多元历史观[3]。其次,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传递历史观的概念,加强课堂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等过程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提炼成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实践观点、整体观点、辩证观点等;在对比分析、宏观考虑历史事件意义的过程中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生的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潜力,更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小到对日常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个人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操守,大到社会责任、民族发展,价值观无处不在。而如今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高中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高中历史课程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宗教、艺术等众多领域,记录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历史的评价就是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对自然发展规律的探索,即是非观和人生追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了解和运用史学方法的基础上,要注意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4]。高中历史教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把培育健康的人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首先,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价值观的培养,授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知识点的层面上,而是要组织高中生对丰富的历史资源进行评价与感悟,挖掘其内在精神,提取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要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在把握住教学主线的前提下,留有足够的课堂空间用于思考和讨论。因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只有充分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去体悟有关历史信息中的精神内涵,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生命个体对于存在意义的深刻认识。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强化高中生的人文体验,实现精神层面的启迪和引导[5]。历史是人类的活动记录,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大到经济、文化、军事反映出来的社会风貌,小到历史人物的个人际遇和情感抒发,无不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然而,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形式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授课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精神,种种原因导致高中历史课堂上人文精神培养的缺失。

新课改强调“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6]。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地进行教材挖掘,并搜集教材外的有关历史资料,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上整合相关资料,构建起完整的知识链,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同时配合课堂上的适当引导,实现对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另外,人文精神注重体验,相关资料要生动、典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展?F历史;情景再现、朗读比赛等课堂形式能够增加代入感,强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肖龙.大历史观与高中历史教育[J].吉林教育,2011(6):80.[2] 陈辉.重新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0):26.[3] 董兆玲.浅议多元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2(24):20.[4] 谭广兵.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5(15):7.[5] 张天赐.论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1):155.[6] 高月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小编整理)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递知识是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基本素质(合集5篇)

    河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基本素质 考生姓名:李敏英 考生所在单位:邯郸市肥乡县文教体局 准考证号:200496300112 导师姓名:于玲......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灵台一中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 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 冯万东(***) [摘 要]: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的要素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意的要素 当今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教材功能也一改过去以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