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新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注重抽象思维,知识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更为突出,高一教师的应对策略尤为重要,建议用适当方法进行衔接。
关键词:新教
抽象
新课改
差别
衔接
过渡复习
新课程中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就造成了初高中知识的断层。另外,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注重抽象思维,知识难度加大。高中新课程的《必修1》,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直接按教材编写教授新课,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学生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从而影响成绩的提高,甚至逐渐对化学失去兴趣。我认为,新教高一化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新教高一化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从所教知识来讲,存在以下几个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简单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制法,简单的化学反应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如仪器的使用,简单实验装置,常用的实验操作如称量,过滤,蒸发等、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甚至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2.知识体系的差别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 1
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总结归纳→理性认识”来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3.教材内容编写的差别。
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要求定量分析,除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
二:注意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加强学法指导。正因为所学知识的变化,学生的成长与行为特点也存在一个过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加以指导,而不是过度指责学生不会听课或太懒与太蠢。初中生的学习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还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去获取知识,要求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由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创新转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①教师要告诉学生怎么去记忆和理解这一知识点;②教师的讲解应该透彻,不要让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③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习题,最好是该知识点的变式,或者调换知识点所处的习题环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判别。只有通过思考和辨别,知识点才会真正掌握,记忆才会有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会主动采用这一方法对待以后新学知识点,高中化学学习才真正入门。在此基础上适当教给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重要方法如: 预习法,类比法,归纳法,实验法,温习法.典型习题法.探究活动法等。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课题。,三:注重教法研究,注意引导新生适应教师。刚接高一,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教师的授课方法,包括语言,重要语句的重复,知识点的强调,甚至复习等。有些老师尤其是刚从高三下来的老师,受高三复习课的习惯影响,语速快,语句基本没有重复,表达某一问题时只有几个关键词,没有板书,没有知识总结,甚至没有巩固练习。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大多只有十四.五岁,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所欠缺,理解能力也不太强,一旦没有重要语句的重复,没有关键词的强调,没有知识总结,甚至没有板书,有学生就会觉得这一节课不知道学了什么。同时,我们也知道初中老师的讲课风格与高中老师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肯定不需要我们高中教师去学习初中教师的讲课方式,但至少要有引导学生适应你的教学的过程。还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和课外、书本和媒体、师生和生生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参观、访问、讲座、实习和查教育网站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四:注意高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与初中化学教材有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太合理与清楚之处。我觉得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安排一个过渡复习。过渡复习可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①备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有些教师不熟悉初三教材,不知道初中教了什么;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同时教师要尽快了解和熟悉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交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以及今后教学的授课方法。
②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过渡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初中知识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授课应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学科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要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③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如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有些内容的适当加深;有些选学内容的处理。
④.划分专题,用练习作为巩固的手段。
过渡复习不应占用太多时间。所以最好以专题划块复习为主,每个专题都应配备巩固练习,既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可达到检验的效果,如时间实在不够,无法集中进行过渡复习,也可以使用分散渗透复习。分散渗透复习可以贯穿在高中教学的始终,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在新课教学中,灵活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知规律。五.通过对比分析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有以下内容。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衔接
(二)物质的反应类型初高中衔接
(三)化学反应规律的衔接
(四)物质结构基础知识的衔接
(五)化学实验方法的衔接
(六)化学计算方法的衔接
(七)有些实验如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等可根据学生层次决定是否补充,以适应高考或拔尖生的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抱怨新课改下的初三毕业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一届比一届差,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越来越淡,排除其他的因素,恐怕也与我们高一教师的应对措施不当脱不了关系,只有了解初高中教学目标,化学知识体系,教材编写方式的不同,清楚高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开始就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从而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能为最终学好高中化学知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郑长龙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张嘉玮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化学教学论》:刘知新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探析及对策
湖南城步一中 夏清国
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教育阶段后的高中高一层次的教育。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她们是否能继续深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在化学的学习上一蹶不振,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习困难的原因
2.1 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 “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2 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出,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3 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诱惑,不专心学习。
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她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3.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
3.2转变观念、钻研教材、更新教育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教材、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和方法。
3.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 “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加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3.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综上所述,克服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是:教师要不断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加强师德修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高中的衔接,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中、高中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她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的基础。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也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课程也相应进行了改革,新课改后的高中物理教材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呢?
一.高中新课改物理教材分类更加合理
改革后的教材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选修和必修又分模块,每一模块设计者都有不同的编写理念和要求,适合于不同授课对象。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按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去编排教材,降低了物理学知识的难度,使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更加自然。从而为学生学习后面章节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这样更加合理化。
二.新课改物理教材第二个变化是与当今科技和国际教育接轨
国际化信息化的元素非常明显,教材里面列举了许多的网站供教师和学生查询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大大扩展了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学到更加丰富的物理学知识。
三.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物理联系实际
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五.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
—1— 力.新课程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手段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实施新课改,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树立新的师生观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人。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一个有指导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以平等的心态去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在新课程下,要求老师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者、探索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师应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学习需求,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较少参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思维、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2— 交流、思考、对话,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旧的教学方式以老师教为主,学生机械的接受,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而新课程要求以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究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具体体验,这对新概念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
2)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
只有创建了唤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境,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动他们进一步研究的积性。
3)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探究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探究的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来设计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脱离具体的学习背景去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探究过程的经历与科学结果的获得是同样重要的。
4)促进学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其次,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让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促进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培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课改下物理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有一些同学感到不适应而造成学习上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学习方法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3—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重在理解,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中阶段首先要去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程教学中要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教材的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对于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教会学生听课和记笔记
听课过程中做到五到:耳到,即专心听老师对新课的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听老师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导思考和探索、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及动作,以加深对关键点的印象。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对于重要的东西做好笔记,在自己某些知识遗忘时,有笔记可查,做到温故而知新。
—4—
第四篇: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摘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在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获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专业化
发展策略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并受到许多
国家的重视,也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一、教师专业化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一)教师应适应新课改人性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应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
首先,教师应具有厚重的德性、丰富的人性。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人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的道德标本。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这就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走进了教师的生命历程。教师应首先教学生做人,怎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那他本身必须是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教师应充满丰富的情感和人性的色彩,使课堂充满着激情和诗意,从而发挥着以崇高的品德塑造人的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教师应具备亲近社会、施利他人的素质。这种亲近社会的素质就是用向善的心态看待社会,教育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建设社会、亲近社会、有利社会,而不是教学生如何否定社会、抱怨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这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冲突。在价值冲突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宣传社会的积极主流思想,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
再次,教师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具备做人的思想底色。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说,它可为各个学科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教师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同时,还应具备辩证的思维。在对待具体问题时就能一分为二,能用现代哲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新课改的种种现象,正确应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课程改革。
此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应把自己放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考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提升自己的理念和素质,以发挥自己的潜质。而这也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所在。
(二)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越精深,讲课时越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三)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1)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包括课程资源的选择(如教材不仅指课本,也包括音像制品及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课程参与、重构、研究、创新、开发、评价、积累的意识等等。(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并使用信息,发挥信息效益、加强信息协作、增强信息免疫能力等等。(3)改变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过程应稳中有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能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并能驾驭课堂,应对教学突发事变的能力。(4)具有教学机智,富有幽默感,能熟练发挥语言(特别是肢体语言)功能的能力,具有极高的语言素养,善于反思、总结,并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多阶段、多形式下完成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历来把职业从业能力看作是个人生活中特定时期职业行为的静态的观点,明确指出人的职业从业能力是人一生中一系列连续性的行为过程,职业培训应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后培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二)岗位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实践
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岗位实践中逐步完善的。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会自发地把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重心和出发点放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实践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岗位实践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过程,是形成教学技艺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及不断超越自我的主要舞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能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凭直觉进行,靠经验把握的。这种事实让很多教师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为此,教
师应在平凡的岗位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感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教师岗位实践能力应包含三部分:一是对教学内容进
行科学处理的能力。把教学内容,甚至是动态的知识结构网络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生动鲜活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二是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制作、运用教学课件乃至开发教育软件系统的能力
;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广大教师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教学岗位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
学能力。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进程中,需要广大教师迅速提高教育
教学技能,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岗位实践。岗位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后培养的重要基础。
(三)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保证。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再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来源和权威,要用理论学习来提升专业化水平。终身学习成为促进职后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教学相长”到“终身学习”的历程,是教师个体成为教学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必由之路。终身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应成为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毕生追求。
(四)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环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大多都是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书匠”,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既能体现教师专业的自主性,又能不断促进教书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育人风格,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活动所体现的教育研究能力有所不同。教师的研究活动是紧密联系教师岗位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能力体现。
(五)系统进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后培养的重要形式。
系统进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政策支持力度并逐步改善教师待遇,我国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尽管我国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较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
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上有不少差距。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特别是教育研究能力明显不足。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带给我们崭新的感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传统的在职培训、学历达标等继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挑战的需求。为此,系统进修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要形式。
总之,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主阵地,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主观个体对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的诉求下,辅之以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雁
王学兰
合作平等共生——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体会
天津教育
2015年第6期
[2]钟智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构建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3]郑友训
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辽宁教育研究
2003年第8期.作者简介:安宁实验石江学校
陈月
***
第五篇: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应对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处于最前沿,其变化之大,前所未有。原来以时间顺序编排的通史体例教材现变成了专题式教材,并且中外历史混编在一起;原来比较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观一统江湖的局面现被多种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所冲击而发生改变。如此剧烈的变化,既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历史教师的一种考验。在教学改革中,笔者几乎每天都在教学现场,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历史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感受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压力,同时也分享到了新课标改革所带来的累累硕果。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一线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心得,希望能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教师要对新老教材熟练把握,将教材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新课标指导下编制的历史教材虽然版本众多,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不再按照传统的通史讲述方式呈现,而是以专题的方式将古今中外的相关历史问题编在一起展示给师生。这对高中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作为执行新课改的历史教师,尤其是没教过旧教材的新教师,要花大力气将老教材和新教材都吃透,做到融会贯通,甚至还要对初中历史教材做深入了解。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将历史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原本一头雾水的他们会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反之,如果历史教师只按照教材的顺序原封不动地教下去,学生原本的对历史一点儿兴趣可能也会消失掉了。例如,在讲授“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讲解上,还应该将教材中所提及的所有关于中美关系的部分都呈现给学生,如鸦片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八国联军侵华时的中美关系、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中美关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美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解放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建国初期的中美关系乃至于今天的中美关系都呈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一目了然,特别清晰。当然若有时间,此处也可将中苏关系的发展脉络呈现给学生,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与中苏关系的恶化由不可分割的关系(五四运动与俄国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苏俄的关系、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与苏联关系。虽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材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素材和资源,但是在当前大的教育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能对教材有熟练的把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了无本之木,可以说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首要环节。
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标除了在历史知识的编排上有重大变化外,它所体现的史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如全球史观在新课标中的体现就十分明显。如岳麓版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内容的阐述,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教材讲述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讲述早期殖民扩张,再讲述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的解体等。这就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放在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全球史观整合了这部分内容,改变了原来用阶级斗争史观阐述历史的模式,这无疑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变革,更符合今天全球化趋势下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新的观念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储备的最便捷途径就是多阅读相关书籍。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尤其是下册即“1500年以后的世界”与高中历史教学甚至是高考息息相关,不可不读,正如该书序言所说,该书载读者登上月球,使读者能观察到地球全貌,使读者客观地了解到地球上诸种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本书是全球史观的典型代表,对我们理解和运用全球史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的《世界――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鸿篇巨制,共上下两册。作者下大力气表达一切文明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每一个章节中,都认真掂量篇幅的分配,大小文明权衡处理,谁也不显得比其他更重要(钱承旦――一个马赛克式的历史大拼盘)另外汤比恩、布罗代尔等人关于文明史观的书,钱承旦、罗荣渠等学者关于近代化史观的书籍都应该细读。同时,为了扩大知识面,相关的阅读也是必要的。历史方面的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列夫多斯基《斯大林与中国》、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袁伟时的《晚清大变局》等;经济学方面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等;文学方面的如雨果的《九三年》,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等。总之,历史教师要尽量地多读书,专业阅读与浪漫式阅读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从容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最后,教学中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工作方式,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因此任何方法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关系到学生的工作方式。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要活起来、动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历史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不僵化,不死板。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命题。宋代张载也认为“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现代教学论提出演示法、参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陶冶法、鉴赏法、读书指导法、发现法、探究法等,纷繁复杂,不一而足。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以下两种方法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其一是悬念导入法,即导入新课前,设置合理的悬念,这项工作可以在一节课的课末提出也可在一节课的课初提出,均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勾起他们探究答案的愿望。如讲完抗日战争后,提出“日本人战败了,可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反省,并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人的这种态度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欲知答案,请听老师下节课讲解!”这样就吊足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当然有条件的学生也会在课下自己去查资料寻找答案,这也达到了历史教学的目的。其二角色扮演法。教师将相关的角色分配给学生去扮演,学生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如《百家争鸣》一课,由几位同学分别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跟随某一家,四组进行辩论。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有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各派的主张与其他派别的不同,而且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起到了一箭三雕的奇效。总之,教无定法,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是历史教学的上策。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教育的光荣与梦想。不管课程标准怎样变化,只要历史教师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不忘提升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熟练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始终站在历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我们就能实现这种教育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