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时间:2019-05-13 02:0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第一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能结合向客商介绍你的社区、给老师的朋友购房当小参谋、给学生创造了一次有目的地了解生活小区的各种设施的生活体验的机会。由于学生带着任务去切实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所以始终热情高涨,感受真切自然,课堂气氛也显得活跃。

小组学习发挥了作用,教学任务的设计促成了学生真正的合作、交流、帮助。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幸福生活的地方》一课的学习。还记得孩子们课堂上争论不休的情景,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天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的空间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课后的延伸有机融合,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这就是我这一节课下来最大的收获。考虑到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可学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围还不够广阔。我就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搜集资料?”就每一个课题,我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样,就使学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操作性,使学生知道了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向家长、老师询问了解等,均可获取所需的信息。让我们伴随着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体验幸福生活的地方吧!

第二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

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

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

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第三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

东德归小学

崔慧艳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

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

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

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在活动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快乐成长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

李佼姣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性质,又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亲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小经验: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教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大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行为。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这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反思。不论是老师或学生的在第一次活动的结束时,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让反思成为下一次课取得成功,进步的前奏。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并采取生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我深知,如果教师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只有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以他们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快乐成长。

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1.在邮局工作的人

活动主题:在邮局工作的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材分析:

活动目标:

1.知道邮局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了解邮局的人所从事的工作。

2.了解邮局的设施及服务项目。

3.知道一封信要经过许多邮政人员的分工合作,体会邮政人员工作的辛苦。

4.懂得如何尊重邮政人员的劳动,不给工作人员添麻烦。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图片资料,可前在父母的带领下去邮局调查访问;卡纸。

教师准备:信件、报刊、包裹等邮寄物品。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寻找绿衣使者

1.教师谈话:

有一种工作人员每天穿着绿衣服,用绿色的交通工具,为人们传递信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被人们称为绿衣使者!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在邮政局工作的人们:(1)亲人、邻居中在邮局工作的人。(2)说说为自己服务过的绿衣使者(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初步了解邮政人员的工作)。

二、走进绿衣使者,了解他们的工作

1.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行归纳整理)。

(1)邮局里都有哪些设施?(2)邮局都有哪些服务项目?(3)如果没有邮政人员会怎样?

2.帮助学生根据选择的内容分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学习

(1)确定研究内容

(2)把个人搜得的信息进行整理

(3)选择本组队员喜欢的形式汇报

3.分组行动并填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调查课题

调查的方式或途径

调查对象

调查的过程和收获

不明白的问题

自我评价

二、汇报研究成果

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汇报、交流。

1.对于邮局里的设施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并加以解说。

2.服务项目可以用解说的形式介绍。

3.第三个题目可以大胆的假加以设想,感受绿衣使者工作的重要性。

4.可以将填好的调查报告向大家展示。

四、活动延伸

1.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亲自投一次,了解有几种投递方式。

2.调查访问一封信的旅程。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故事:星期天的时候,丁丁跟爸爸一块去邮局给舅舅寄信。爸爸到了邮局,把信投进绿色的信箱,对丁丁说:“好了,信很快就会送到舅舅的手中的!”丁丁听了爸爸的话,不解的问:“爸爸信是怎么到达舅舅的手中的呢?”小朋友们你能帮丁丁这个忙吗?一封信到底是怎样到达收信人手中的呢?

2.学生发问,提出自己的方法。

3.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作了大量的调查访问,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帮好丁丁这个忙!

二、汇报形式,讲述一封信的经历

5.小组讨论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汇报。

6.确定汇报形式:(1)可以用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封信的经历;(2)可以用“我是一封信”为开头,讲述自己的旅行经过:我是一封信,主人把我投进信箱里,我就展开一次旅行。

(3)可以用图示进行解说:

投递---邮政人员取信---盖邮---分区分拣---送各地---再分拣---送信---收件人

7.教师引导:同学们讲得这么生动,丁丁一定会感谢大家的。通过了解一封信的经历,你有什么体会?

8.小结:别小看一封信,他只有经过了许多人的分工合作,才能到达了收信人的手中。

三、开展“我是小小邮递员”的比赛

1.教师事先准备好活动用的报刊、包裹、信件等物品若干。

2.教师讲清活动要求(1)按物品的类别进行分拣;(2)以完成任务的时间先后顺序确定比赛优胜者。

3.比赛开始。

4.教师谈话:通过分拣邮寄物品的活动比赛,你有什么感受?(分拣邮件只是众多环节的一项,同学们都觉得辛苦。可见,要完成整个邮递任务,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邮递人员工作是多么辛苦呀,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

四、制作爱心卡片

1.教师谈话:邮政人员是传递友爱的使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我们每个人设计一张爱心卡送给他们好吗?

2.学生制作爱心卡,协商自己最想说的话。

五、活动延伸

把自己制作的爱心卡送给身边的邮政人员,送上你的祝福。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谈话:前天,小明写了一封信,寄给远在上海的姑姑。可是今天却被退了回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找出问题,指导行动

1.猜一猜信被退回的原因。学生提出种种假设,如:写错地址、邮资不足、没写邮政编码、不是标准信封等情况。

2.教师:只要出现上述各种情况的一中,信件就难以顺利到达收件人的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信件顺利送达而不给邮政人员添麻烦呢?

3.学生发言。

4.教师小结:不给工作人员添麻烦,按要求去做,是我们尊重邮局工作人员的最好表现。

三、活动体验,纸上投递游戏

1.教师可见或挂图出示一组新建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判断能否直接投递。

图一 邮资不足,应为0.80元,不是0.60元,不能投递。

图二 挂号信,要在窗口办理,不能直接投递。

图三 没写邮政编码,不能直接投递。

图四 字迹潦草看不清楚,不可投递。

图五 信内夹带现金及物品,不可投递。

2.教师引导:从以上游戏中尼得到什么启示:

四、知识拓展

1.教师引导:对于本主体的内容,除了课本上的指示,你还了解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补充:

(1)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2)未经别人允许不得撕去别人的邮票、私拆他人信件使违法的。

(3)邮寄现金等其他物品应注意的事项(对于学生想了解的内容,教室可作适当补充,也可以将部分内容留到课外进行探究)。

五、我的收获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2.把自己的收获填在收获卡上,收藏在成长记录袋里

六、课外延伸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信服务以其迅速、即时、可视听等特点逐渐代替了部分邮政服务的内容。是否会代替所有的邮政服务项目呢?我觉得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请同学下课进行调查访问,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教后反思: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家的劳动。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习惯。

3、尊重并感谢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重点难点:

1、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家的劳动。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习惯。

活动方法:

调查、讨论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分组调查访问某一行业的工作者。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过家家的游戏吗?(玩过)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玩得?

师:其实,过家家就是小朋友们扮演不同角色的一种游戏。同学们想玩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告诉你们吧,咱们三年级二班的全体同学就是这座城市中的市民,由你们来组成一座城市好不好?

好了,市民们,咱们这座城市要想正常运转起来,你觉着哪些行业的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说,老师帖)生:环卫工人、理发师、医务工作者、教师、超市售货员、厨师、民警、交警、出租车司机、电视、电台工作人员、纺织工人、服装设计加工人员、建筑设计施工人员、水、电安装设计维修人员……

二、体验交流

1、这么多的行业都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离开哪个行业的工作者我们这座城市都无法正常运转。那在这些职业中,市民们你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职业吧。选好之后可以与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因。最后,把写有你名字的卡片帖到你选择的工作那一栏当中。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我们这座城市的分工情况吧。指名说这样选择的原因。

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选择做清洁工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少呢?既然同学们都不愿做这项工作,那咱把这个行业去掉吧,行不行?为什么?

那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吸引大家去做清洁工呢?

各行各业都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光荣的。你觉得这些劳动者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什么?(鱼和水,谁也离不开谁)

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正是有了这些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享受着那么多普通劳动者给我们的服务,将来我们也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为他人服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和他们平凡的工作呢?

(学生纷纷表示要尊敬劳动者,要尊重劳动。)

3.我能为大家做什么

分析教材:

本课为小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中的第3框题。教学目标:

1.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劳动。

2.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作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并达到乐于其中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自己能做到的事,其实有很多。靠自己积极努力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有益于身心发展。

教学过程:

一、现在我能做什么

1.导入:上课以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首歌,大家猜一猜歌的名字,如果会唱的可以一起唱。(播放音乐《劳工真光荣》)

2.同时播放准备好的课件,播放一组小学生劳作的图片。

3.谁来猜一下歌的名字

4.刚才看的图片上有好多小学生,他们都在干什么?

5.平时你为大家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6.你有没有参加过像图片里小学生一样的活动呢?有什么感受?

7.你怎样对待别人的劳作成果,怎样做是尊重他人的劳作成果?(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组织活动:

可以以一次校园内实践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们积极的发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做,记录此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实施怎样的行动,最后总结劳作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交流体会。(出示活动表格,让学生们参照着填写)

小结:

大家看着自己完成的每一项工作开心吗?看着因为你的劳动而绿化的校园,心里甜吗?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让我们将这种开心进行到底,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快乐的光荣的小学生。

二、将来我想做什么

1.导入: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憧憬,同学们,你们大家将来都打算做什么呢?为什么?

总结:

听大家说完自己的理想,老师很高兴有这么一班积极向上的学生,遇到困难,开动脑筋去解决它,而不是放弃,逃避,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才一步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着。为的是实现它,而不是说说罢了。如今我们还小,不要急,站稳脚下的每一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希望大家拥有最美好的明天,上扬着嘴角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去完成属于自己的将来!

4.一次卖报的体验

教材分析:

本课为小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中的第4框题 活动目标:

1.通过一次卖报的亲身体验,体会挣钱的辛苦。

2.设身处地的站在卖报者的角度体会卖报的不容易。

3.为他人提供方便。

课前布置:

1.课前要求学生先进行一次小采访,采访路边的卖报亭,询问他们卖报的经过,步骤。

2.在征得家长同意或帮助下进行一次卖报亲身体验。

3.认真记录好卖报的过程与步骤。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填写。

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做好活动准备。做到不慌张不忙乱。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2.体会卖报不易。

组织活动: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分区域进行卖报体验,教师可跟踪调查。记录小组成员的各个表现。写总结报告,观察学生的认真态度以及对工作的热诚和良好的服务。

活动后讨论:

各个小组汇报卖报成果,卖报过程。以及时间地点,经历的事。

教师总结:

老师知道大家都很辛苦,终于卖光了所有的报纸,我们可以把卖报纸挣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这是大家第一次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老师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很多感受与心得,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卖报的不容易与辛苦,看大家累的满头大汗可却依然笑的这么甜,老师猜想大家一定帮助了好多人顺利的买到了当天的报纸,大家为他人提供了不少方便,老师为你们感到开心与骄傲!

课后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记录这难忘的一天,记录这第一次实践,第一次体验,第一次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我们为他人服务,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他人开心的笑脸,幸福的表情,所有的汗水都会化为喜悦映照在红润的小脸儿上,因为我们做了最光荣的事——为人民服务!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Health/spysh/61819.htm

下载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2016—2017年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测试卷(秋)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分:一、填空。(30分) 1.游戏规则是由( )的人共同制定的。 2.规则有大有小,( )就是最大的规则。 3.邻里之间的( ),令人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

    第一课 爱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目标:1、2、3、 知道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注意用眼、用脑的卫生,防止过度疲劳。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自觉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防止受......

    2017学年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2017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合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又有了新的工作,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好的工作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卓尼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勤奋好学,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基......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承当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