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浅谈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
——读<<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有感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困扰着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并且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由此许多教育学家从实际出发,树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面进行了扎实全面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这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中,我也受益非浅,看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的进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的这种定位,并没有否认模仿与记忆这两种方式的作用,旨在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完全批判了过去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少过问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中,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数学学习几乎全是解题训练。每逢节假日,试卷象雪片一样发下来,弄得学生唉声叹气,放假还不如不放假轻松,不少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讨厌至极。在这种氛围下,再怎么欲求学习结果也毫不结果。
现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材内容也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更多地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呈现方式活泼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地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
比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一年级的迟雪松老师就联系学生的生活,给同学们分发立体形状的“礼物”,抓住童心,激发兴趣,带领他们直接凭借生活经验将“形状相同的”礼物分组,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分别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这里他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比、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具体的物体到抽象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动中学".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小学课本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折叠出1/8的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氯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知识的积累,归根到底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我会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面积,并设计出一份用不同的面积单位的方砖铺设自家客厅所需地砖块数的报告。通过实地考察,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了认知面,对所学知识理解也深刻。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
三、自主探索,引导学生从主观上把握学习过程 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名词一直都层出不穷,如:“合作学习”、“超前学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等等,仔佃思考,尽管这些学习形式的分类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划分,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还比较淡薄,学习动机、策略、意志力都亟待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依靠教师和家长的毛病很严重,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我所理解的“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自主探索要成为他们主动的要求,教师只是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自主探索一定要带有目的性。最后可让学生提出疑问,再合作交流。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探索”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仍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数学教学提倡自主探索,并不是把所有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这一系列的自觉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让自学成为他们的一种好习惯,并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的空间,所有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再象老教材那样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而是力求从实际出发,用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展开学习。教学中,教师更应弹性地使用好教材,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这样,创设了一个开放性自主探索的环境,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去研究,去发现,有了“事”做。通过计算、观察、总结、验证、表达等多种数学活动,学生自己在知道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实现了数学学习“再创造”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我,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四、倡导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交往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但教师在让学生合作交流时需要掌握好度,不能把每一个问题都交给学生讨论。新教材提供了很多问题串,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它们,对于那些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让他们自己去摘,对学生独立思考后,仍有疑惑和困难的问题,方可组织讨论交流,防止把交流讨论形式化。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交流。无论哪种形式都注重全员参与意识,防止有的学生趁机开小差,光当观众不“演戏”。教师更要关注交流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以数学知识为中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发表对知识的认识,表达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在这几种不同层次的交流中,学生会澄清认识,增强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事物的本质。另外这种开放民主式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场地,创造了表达独特见解的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久而久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生活实际、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四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并不能只靠一种学习方式来完成,应视情况不同而具体运用。需要指出的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寻求多种学习方式的相互协作、相互融合,并不是要否定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被动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无论是设计问题情境,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练习题的处理,都要尽可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极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彻底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篇: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韩立福“有效教学法”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容摘要】 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参与度不够。而实行韩立福有效教学法之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过去的一人学习变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由过去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导;由过去的消极学习变成了积极主动学习。新课改已经逐步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一个个都成为新课改的受益者。
【关键词】 新课改;小组合作;先学后导;转变
犹记得传统的低效灌输式学习模式———老师首先在课堂中给学生传授知识,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然后定期考试和测评,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老师是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者,学生是老师执行教学任务的随从者。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却无精打采,尽管教学氛围很是热烈,然而教学效果平平。在这种“先教后学”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渐渐地变成了等待式、被动式学习,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主学习能力。
课改前的学习生活,简单来说,就可谓是——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呆若木鸡!然而,这一切在实行韩立福有效教学法之后,有了极大的不同!
首先,课改后实行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老师把班里六十余人进行分组,共划分了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的优中差比例为1:2 :1,同时选择一名负责任,成绩好,思维敏锐,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其余每人则担任自己擅长科目的学科长。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班上只设有班长、学习委员等,这样的角色只能让少部分人明确自己的角色,大多数却只能跟着别人走。在小组学习中每组都设有学科长,最后,还要集思广益起个能体现本组组员个性或者追求目标的组名。这样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自信心,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维护“差生”尊严,发扬合作学习精神。这有利于增加团对内部的合作精神,促使每位成员为团队荣誉而努力。小组评价不仅对小组合作结果评价,还对小组合作过程评价。体现了生生是“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学习理念。
课堂上,为了捍卫本小组的荣誉,各学科长争先恐后的上台展讲,一个个神采飞扬,引得一阵阵掌声。展讲者,兴趣愈浓;听讲者,思维活跃。且看,讨论问题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独到见解常使得同学们受益颇多。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每节课都是一场小小的辩论赛,亦是一个氛围浓烈的学习乐园。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也是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学生自己先参考资料预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预习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有着很大的不同,课改下的预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从而真正把知识融会贯通。遇到自己疑惑不清的地方,先用红笔进行标注,然后在组长及学科长的带领下踊跃讨论分析。若是遇到小组内成员间意见不合时,则交由老师在班里进行展讲补充。这就好像班里多了十个小老师,可以随时帮助老师解决学生疑问,督促学啥的学习,了解其他同学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并调动了大家独立学习、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多年来对教师角色概念的规范性解读,千余年来被视为“颠覆不破”的真理。然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进行互动。“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进行展讲”这句极富启发意义的话,成了每节课老师口中必不可少的课堂调节剂。
最后,新课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改前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上课时从来不勇于发言,更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新课改的理念是让学生走向展台,做回课堂的主人,所以老师们都竭尽全力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起初,学生在听到“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进行展讲”这句话时,都只是四下观望,窃窃私语,很少有人能够鼓起勇气走向展台。即使偶尔有人肯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也是面红耳赤磕磕绊绊。针对这种现象,老师们也绞尽脑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还会把每节课的展讲任务分配到人。这样几节课下来,学生看到有极少数人在展台上镇定自若侃侃而谈的神情时,心中不免羡慕。与此同时,老师则趁热打铁,一再鼓励学生并不断强调走上展台进行展讲的好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当老师再请人进行展讲时,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的走向展台,生怕不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比如,语文课上,每次讲授新课以前,老师总是利用课余或早读时间将学习目标及预习提纲展示给学生,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分析,再派出一个代表将本组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上英语课时,老师会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英语话剧表演,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课改之后一个人的学习变成了小组学习,一个人的课堂变成了一群人的课堂,一个人的探究变成了大家的团结协作,一个人的问题变成了大家的合作解决,一个人的成功变成了一群人的辉煌。课改前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讲授学习知识,课改后学生采用“先学后导”的先进理念,自己先学习大部分知识,仅有一小部分知识是老师讲授的。课改之后学生的消极被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我敢表现、我要表现的积极主动性。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源于我们的课改,课改已经逐步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一个个都成为新课改的受益者。
第三篇:新课改下自主学习方式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改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我组《新课改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经总校及一高各级领导的审核,与2013年11月1日正式开题,现将我组该课题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目前,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将受到严重的挑战。为了改革陈旧的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等多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课标”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另外当前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受的信息量已经大大超过以前,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传统的教育及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所以学生急需有一套高效灵活的学习方式。为此,我组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决定通过实践摸索的方式尽快找出一套这样的学习方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和现状
甘肃省开始新课改已经两年,各级教师前后经过了网络及在先进地区观摩学习等方式教育教学理念大大提升,同时学生经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的锻炼,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发展了学生对物理学科良好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挖掘教材资源、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方式逐步向自主、合作与探究模式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无不为下一步实验作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而且我校学生主要以底子教好的优秀学生为主,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贯彻执行力度较强,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教好的实验对象。
然而目前学生学习的方式仍然以被动的接受为主,课后主要的工作是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册或练习本上的作业为主,没有时间去了解知识的背景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学生的任务也没有难易差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却要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许多同学反映作业量太大或难度太大,每天总是在做作业,甚至晚上要熬到一两点,最后的结果却并不理想。有许多老师也仍然是“学生需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的思维方式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没有意义的作业,却忘了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趣味性很强的课程。
鉴于教育改革现状和以上认识,探索新课改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高效、灵活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组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建立统一的高效灵活多样的课后任务体系,该体系可以凸显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让学生乐于完成作业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
3、形成一套积极的课堂反馈体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能够快速的掌握。
四、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际意义
1、减轻学生的任务量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引发旧知与新知之间矛盾,产生问题意识,然后提出问题,并通过信息技术,搜寻资料,自主探究,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2、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减轻学生的习题练习量,重视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的应用性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往往能够在学生思考或动手的过程中实现习题无法实现的知识强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不在是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知识的应用不应该只停留在习题的解答上,当把一个物理规律放在实际生活中思考时往往能够使学生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见解。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同时辅之以实验法、对比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促进课题深入、圆满的完成。选取3个班作为实验以象。实验前先进行实验前检验,对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对象的各种变化情况,运用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方法检测和整理实验数据,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反复论证。
五、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及实验教师,申报课题,组织理论学习、培训,进行实验前检测,做好实验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试验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4月)
开展研究阶段,1月两次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和交流,随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归类整理,如教育叙事、实验数据图表、教师教学反思集、学生课后作业集、身边的物理知识等。
3、总结成果阶段(2014年4月——2014月6月)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展示实验教师个人成果,交流、推广实验研究成果,邀请课题组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验收。
六、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组长:陈召辉全面组织课题研究工作
组内成员分工:
许福善:负责从网上或课外资料上收集整理配合每节课的有助于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的小实验,小制作等。同时制定出具体的学生课后的任务及阶段性的评价体系。
赵强:负责收集整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完成研究报告。
七、条件和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均为高一物理组的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经验,曾承担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
2、课题的组织与管理规范、严谨,有保证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和奖惩办法。
目前,课题组经过紧张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先期准备工作,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了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通过了总校课题组的评审,和一高教研组批准并已进入实施阶段。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物学习方式的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物学习方式的探究
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深刻的影响和引导着生物教学实践的改变。生物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快乐事情,那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学中首要做到的事情,做不到这一点,以上所说的转变就很难实现,就是空谈。而农村地区有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更有利于教师在转变学习方式上做文章,因此,研究农村地区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教学改革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每个生物教师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生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农村地区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近几年来,农村初中生物教学形同虚设,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把生物课当作所谓的“豆芽课”,具体分析如下:
1、农村生物课的教学一般都采取“搭便车”的形式,由数学或物理教师兼任,并且区一级的教研员也很少顾及初中生物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学。这样导致生物教研信息无法下传,常规教研活动无人组织,更谈不上专题教研活动的开展。一般农村初中没有专门的生物教研组,而大多与化学合并在同一教研组,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主要讨论的也是统考科目的问题。另外不少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校不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课时上虽按上级要求安排,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时常被其他统考科目挤占,生物教师的工作量的认定与其他学科不等量问题,导致部分生物教师自信心不足,从而对生物教学失去信心。
2、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兼课教师过多,生物教学就成了老师现学现教,也没有下功夫去认真备课,课堂教学平淡无味,既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也不联系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教学模式陈旧,常常出现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如种皮与果皮不分,神经和神经纤维混为一谈等。任
课教师也不注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提问,问题的难易度,作业的量与度都只是照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只看高分率不讲合格率,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3、生物实验难以正常开展因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其他手段不能代替的。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所以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生物实验室,学生实验只能搬到教室上,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做生物实验,还有的学校实验室虽有但形同虚设,导致农村初中学生绝大部份不能正确使用显微镜,不能按正确方法制作生物切片等。由于初、高中生物衔接性还是很强的,初中生物的基础不好,也会直接影响高中生物的教学。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应为教师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实验尽量开足开齐。
4、生物学科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一方面学生从部分教师、家长平时谈话中,感觉到初中生物是门“豆芽课”,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这些学生考虑到升学的现实,同时也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于是慢慢地把学习生物放在次要的地位,生物课上缺乏热情、做“主科”作业等时常发生,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发挥农村优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为什么农村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具有优势?
1、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教学的方法除了课堂的理论讲授,新课程更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中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教材中很多探究活动所涉及到的实验材料、场地,环境并非是学校内部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就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是校外、社区、自然界的大环境才能提供和解决的问题。由理论、实验到课外调查实践,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2、农村学生对自然界丰富的感性认识确立了生物学科的学习优势
作为在农村环境生活了十多年的中学生,有不少人男孩自小就钩鱼摸虾捉青蛙,爬树捕蝉玩弹叉;女孩也少不了喂养鸡鹅鸭猪牛狗,喂养耕种勤动手。所以,对于农村自然环境中一定生物种类、部分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等具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讲到用鲫鱼来观察游泳,只要指导某调
皮捣蛋鬼、让他捉鱼剪鳍,保证手脚麻利。讲到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我只在讲课前提问那个调皮捣蛋鬼,他就可以告诉大家去哪能挖得到蚯蚓,哪是蚯蚓的头或尾,蚯蚓是怎样运动的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讲到食物链和食物网,你只要确定一种生物,农村中学生就能给你串成一条长长的食物链,小组组合起来就是一张复杂的食物网。讲生态平衡,某种生物数量猛减,农村学生就能马上答出那些生物数量会猛增,自然而然引导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
3、农村的生产环境、生态环境成就了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在我校门口周围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交易中等等,还有周边的农户生产模式的养鸡专业户、养猪专业户等等,都是我校开展生物课外参观学习,调查实践的基地,是我校开展生物学教学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另外,农村的农、林、牧、渔的生产环境,河流、池塘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等,都是农村中学开展生物教学的资源优势。
(二)、如何发挥农村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优势
1、把握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切切实实开展生物探究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信心
生物新课程列入了系列化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学生活跃好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农村中学生对某些自然现象的一知半解更容易激发其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寻根问底、科学地开展探究活动,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信心的有效途径。农村初级中学虽然面临着教育设施不完备、经费不足、学生素质偏低等种种困境,但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其阅历大大丰富于城镇学生,他们对现实环境的好困境,但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其阅历大大丰富于城镇学生,他们对现实环境的好奇心不亚于城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这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使学生融入探究学习的氛围。同时,农村有着比城镇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农村中遍布着大量的畜牧场和养殖场、野外具有野生动植物资源、树林中生存着各种鸟类等,田间也种植着很多农作物并生活着各种小动物,这些都为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农村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利用好学校现有材料,发掘农村的更多自然资源来丰富教学资源,使探究式学习能够在初中生物课堂广泛开展。
2、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学生对自然界的感性认知优势
初中生物新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有大部分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充分地利用这一优
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实验过程我只提一提要掌握蚯蚓的形态,而把重点放粘液、刚毛的观察及其运动上。并且,我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不同实验有不同的小组长,组员男女搭配(男女生对自然界生物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同,可起互补作用),每个实验都由实验小组自己定组长,由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有时男的,有时女的,自己自荐,自告奋勇,起到小老师的指导作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感性认知优势。
3、教学结合实践,学以致用尽体现
在我校的早期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确实由于学校场室、设备不足,影响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学校场室不足,缺少生物实验室,但学校却有大片的空地面积(这也是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资源优势),我向学校提出利用空地自筹自建生物园的建议得到肯定后,亲自设计、组织学生对校园内的现有植物进行分类、挖掘、移植;发动学生向学校捐献花草树木,同学生一起用木棒、竹子、饲料袋搭起阴生植物的棚子,用锄头、铁铲挖掘了水池,用每次回校时带来的一袋袋沙子铺出了沙漠区,利用学校费弃的门板、课桌架起摆放瓶子的平台,利用同学们收集的瓶子开展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践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个造价低廉、五脏俱全,布局科学合理的生物园终于展现在全校学生的面前,成为同学们散步、驻足的一景,更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乐园。
在信息发达、互联网的时代,生物学科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周围的环境。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生物新课程也要求学生到互联网浩瀚的知识海洋摄取更为丰富的知识,教师应制作更多的生物教学课件,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总之,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使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将结论、原理直接注入给学生的成果式教学,应尽量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试验“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通过精讲多练,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并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余地,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生物学世纪的到来,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越来越紧迫。中学生物教学,特别是初中生物的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中国的生物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让生物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学习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学习
新课程改革,有人感到不安,觉得新课程将难以适应;有人觉得无所谓,不管你怎么变,我只管学我的;还有人对新课程不理解,觉得新课程改革没有意义。有着这些想法的人多数对新课程的了解不够,所以才有这些错误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会影响进入高一后的学习。其实,高中课程改革是继义务教育新课程之后进行的改革,它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通过深入了解,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中的不足,适应了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促进了每一位同学更好地全面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透视新课改,为新学年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了解新课改
1.高中英语课程基本理念:
①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②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③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④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⑤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从这五个基本理念可以看出,新课程在培养每个学生使用英语所必需的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的同时,为我们提供可选择性的课程,改善学习方法,增强信心,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
2.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从英语课程的目标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情感态度如兴趣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可以看出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了以往英语学习者的困惑和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更加重视培养人文素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高中英语课程设置
高中英语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有5个模块,即模块
1、模块
2、模块
3、模块
4、模块5,每个模块有5个单元,每个模块学时10周,共5本教材,在二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段内完成;二年级上学期第二 1
学段开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两个系列,选修系列A为必选课程有3
个模块,即模块
6、模块
7、模块8,每个模块5个单元,共3本教材;选
修系列B为任意选修课程,分为三类: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应用、欣
赏,有模块
9、模块
10、模块11。高三下学期除了安排选修课程外可同
时安排高考备考复习。
从课程设置来看,每模块学习9周,复习1周的安排更有利于同学们
及时巩固语言知识,强化语言技能,调控学习策略,端正动机,锻炼意
志,树立信心,不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必修课程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程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更高水平而开设,同时满足了不同
学习水平、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的个性需求。给学生留下自主规划、自
主选择的空间,更加人性化。
4.高中英语课程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每本教材就是一个模块,有5个单元,每单元有warming-up, pre-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summing up和learning tip等部分。每本教材后面部分是workbook,对应有5个单元,有
listening, talking,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ing
structures, listening task, reading task, speaking task, writing task 和 project等部分。
从教材的特征来看,新教材每单元以话题为核心,以交际功能和语
言结构为主线,通过听说读写方面的任务型活动,逐步提高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新教材增加了听说活动量,有助于解决聋哑英语的问题。编排
顺序更加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和中国英语课堂习惯,突出了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拥抱新课改
新课改在培养同学们基本英语素养的同时,还帮助我们健全人格,培养我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给同学们提出了挑战:
1.学会发展
高中英语课程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我们基本语
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用英语进行思
维和表达的能力;为我们用英语进行跨学科学习做准备。在语言的学习
和运用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我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
学习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健全的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们未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高中英语课程除必修课程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我们可以
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来自主选择课程,充分发挥个性和挖掘自己的潜
能,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
价和家长评价更有利于我们学会及时分析自己,认真总结,及时反馈,进一步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与同伴相互督促,建立自信,不断进取,奋发向上。
2.学会知识
新课程对我们的语言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①新课程要求我们学会
语音、语调以及重音变化在实际口语交流中的运用,掌握自然规范的语
音语调。②词汇量要求提高了,模块1-5(七级)要求2500个单词和400
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模块6-8(八级)要求3500个单词和500个习惯
用语和固定搭配,模块9-11(九级)要求45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
用语和固定搭配。要求我们在特定情景和话题中,认知词汇,在真实语
境中领悟深层意义,掌握在特定语篇中的具体用法。不断提高词汇学习
和记忆策略,逐步积累词汇用法,准确辨别具体语境中的词汇含义。③
语法的内容没有更多的增加,但强调语法的运用而不是语法规则的记
忆,要求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和运用的方式来学习
语法,并加以适度循环和复习,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自主探究,而不是被
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传授。④语篇既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语篇能力是衡量英语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语篇入手,捕捉重要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把握语篇主旨,作者观点。在读
前、读中、读后活动中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会预测、略读、跳读、细读、猜测词义、推理判断的能力。
3.学会运用
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和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检验语言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准,听和读
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要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去实践,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尽可能将专
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4.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我们变成学习的3
主体,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抓住每个机会去实践知识。要求端正
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
规律,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创新地运用原有知识。
5.学会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
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尊重他国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和能力。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进一步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
力,促进英语素养的提高。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
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6.学会合作
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探索知识,实践知
识;在合作中克服困难,分享成功;在合作中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培
养健康阳光心态;学会感恩,回馈;拓宽国际视野,全方面发展自己。
(转载自《高中生学习》方春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