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专著读后感
让阅读成为跨越理论实践的桥梁
——阅读《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教育专著的读后感
这个假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根据海门市教育局研修中心培训的统一要求,利用假期阅读了《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这本教育专著。书中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变与思辨、课程理解与课程改进视角的建构、校本课程创生一个新的教育教学空间、写出自己的《课程标准》、回归课程价值、铺陈课程内容、重在课程实施与评价、在教学中绽放光彩等问题,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和实施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这本书给了我不同的精神滋养,现分别谈谈其中的重要论述带给我的收获与感悟。
该书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历史进程、现状及走向,做了详细的梳理,重点探讨了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该书使我更加了解校本课程提出的由来,以及现状校本课程发展的成绩与问题,虽然我在本校进行过相关调查与分析,经过学习,我知道我的研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问卷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提升,另外,该书对校本课程的理论支撑,如复杂科学观点、解释学观点、情境理论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观点、交往理论观点等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都是我首次学习到的,弥补了我在基础理论的不足。
该书用了占2/3的篇幅论述了有关学校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学校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的内容,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与作用等,以往,我没有关注过学校文化建设,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学校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也很深厚。我以前只是片面理解学校文化就是环境文化,就是学校硬件环境建设,读过该书后明白,学校文化的表现形态还可以体现在校风、校训、校徽、学校制度等思想认识方面,甚至学校的行为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呢,比如教学的课堂文化、师生的活动所体现的行为文化等,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方面。而校本课程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方方面面,融汇其中,如是对学校观念文化的形成、制度的完善,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等,反之,学校文化建设对校本课程发展与创新也带来保障。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机制也必然会为学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校本课程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于学校文化建设之外的,如果想让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必然得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各方面的综合体,是各种特色主题的凝聚,而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办学的课程载体,所以,校本课程的发展是与学校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根深蒂固。
该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有用到调查研究法,一个个小问卷、一份份数据统计表,无不说明了参与老师求是求实的治学态度,由此我看出,他们山东教育者非常重视实证研究,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样影响着一代代山东人,踏实务实之风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读了该书,我不仅了解了他们校本课程领导建设的点点滴滴,而且对他们的治学之风也多有感悟。这是一支努力钻研、勤奋好学,底蕴丰厚,同时,有时脚踏实地、朴实无私的在校本课程建设之路上坚定探索的领路人!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虽然能够记住的知识不多,但获得的体会却是足够深刻,每本书都是作者在向我展示他的认识与体会,这是和该领域大师的深情对话,在今后我会时常复习一下书中精华,争取做到博闻强记,丰富我的知识储备库。
海门的教育在我的眼中一直是南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我们开发区中学的排球、体育、艺术等的方方面面都成为我们的楷模,读完此书,愿我们在校本课程的路上互相共勉!
开发区中学 黄蕴玉
第二篇:校本课程专著读后感
让阅读成为跨越理论实践的桥梁
——假期阅读三本教育专著的读后感
这个假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根据全市培训的统一要求,利用假期阅读了三本教育专著:《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校本课程论 发展与创新》、《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这三本书从三个维度来提高我们关于校本课程的认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来构建我们的理念,使之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校本课程论 发展与创新》则是从理论的角度来架构我们关于校本课程基本知识素养,《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则是从实践的层面来为我们做出行为示范的引导。这三本书给了我们不同的精神滋养,现分别谈谈其中的重要论述带给我的收获与感悟。
第一本书是由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该书分别从核心素养内涵的演变与定位、国际比较、传统文化内核的挖掘、现实需求的归纳、现实课标的渗透及实践探索等六个方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自从2012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来,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并提出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的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至此,全面上下教育者都开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指标体系。
该书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列丛书的第一册,该书用大量篇幅从国际视角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比照,比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以及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历史演变、框架体系、实践探索等等,同时也挖掘了我国传统文化在该领域的渗透。在书中第四章,是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的调查分析,内容详实,数据庞大,表现出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专家对核心素养五大评价项目及各级指标的提及率都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内容、结构、理念,逐项分析了核心素养在现行课标中的分布情况,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各学科课标对讨论稿中学生核心素养某些指标不同程度的忽视,这对我们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由此,我想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立将会成为今后我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风向标,目前实施的各学科课程教学其实并非像统计那样,没有丝毫体现,但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学生的某些核心素养是在隐性传递着的,只是由于所占地位比重较弱,而没有被明面提及而已,所以,需要做出的较大动作是修改课程标准。当然,不可否认,由于课标的导向作用,教师授课安排也会有所倾向,有的老师真的会因为课标没有提及而忽视某些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这是毋容置疑的。教育要肩负起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人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就要把这些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融入到平日的学科教学中,对于没有涉及的核心素养,为了学生未来发展,也要在全局规划中,在课标中尽量给予充分的关照。
第二本书为《校本课程论 发展与创新》,该书是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书系”中的一套,该书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历史进程、现状及走向,做了详细的梳理,重点探讨了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该书使我更加了解校本课程提出的由来,以及现状校本课程发展的成绩与问题,虽然我在本区进行过相关调查与分析,经过学习,我知道我的研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问卷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提升,另外,该书对校本课程的理论支撑,如复杂科学观点、解释学观点、情境理论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观点、交往理论观点等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都是我首次学习到的,弥补了我在基础理论的不足。
该书用了占2/3的篇幅论述了有关学校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学校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的内容,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与作用等,以往,我没有关注过学校文化建设,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学校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也很深厚。我以前只是片面理解学校文化就是环境文化,就是学校硬件环境建设,读过该书后明白,学校文化的表现形态还可以体现在校风、校训、校徽、学校制度等思想认识方面,甚至学校的行为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呢,比如教学的课堂文化、师生的活动所体现的行为文化等,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方面。而校本课程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方方面面,融汇其中,如是对学校观念文化的形成、制度的完善,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等,反之,学校文化建设对校本课程发展与创新也带来保障。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机制也必然会为学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校本课程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于学校文化建设之外的,如果想让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必然得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各方面的综合体,是各种特色主题的凝聚,而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办学的课程载体,所以,校本课程的发展是与学校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根深蒂固。
第三本书是《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是由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主编的一本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书。校本课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厚积薄发,该书是“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成果之一,该项目一共三年,经过三年的坚定前行,提炼升华为系列丛书,我有幸拜读了其中一本,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看到了前辈的执着与睿智、踏实与亲切。
上海的教育在我的眼中一直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成为我们的楷模,由此我认为,他们出版的书也一定会是“高大上”的作品,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都是研究型学究式的学者。看了这本经验集,我心中的疑惑不由得被解除,反而被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感染。该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有用到调查研究法,一个个小问卷、一份份数据统计表,无不说明了参与老师求是求实的治学态度,由此我看出,他们上海教育者非常重视实证研究,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样影响着一代代上海人,踏实务实之风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另外,从语言文字的应用上,文字表述中,我发现,虽然也能看到类似“课程晚宴”、“创智延伸”、“擒贼擒‘王’”等经过提炼、暗喻等修辞手法的词句,但也常常看到如“感受与思考”、“第一次研讨”、“故事
一、故事二”等文章小标题,也有没有小标题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用词并不追求华丽、对仗工整,只有能够为主题服务即可,有自己的特点都是好文章,刻意堆砌辞藻,其实是智力浪费,华而不实之文风实在应该遏制。
课程领导故事一般以叙事手法写作,简洁朴实,把心中当时的困惑都写了出来,毫不避讳,然后谈到问题的逐项解决,具体详细,但也不啰嗦,简洁明了的行文风格是我们要学习的,好像我们写材料不能大白话,不能写内心的困惑与踌躇,只能写成绩,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只能把“高大上”的东西呈现给他人,这让人读起来反而有个隔阂感,读者看不到发展的历程,看不到成功的途径,觉得与作者相去甚远,而这本书恰恰相反,平实的语言,更加让我们感到贴“地气”,看到了他们为了共同目标而不断做出的努力。文章结尾处也没有什么口号式大话,都是自然的情感流露,画龙点睛之笔,没有丝毫的做作。
读了该书,我不仅了解了他们校本课程领导建设的点点滴滴,而且对他们的治学之风也多有感悟。这是一支努力钻研、勤奋好学,底蕴丰厚,同时,有时脚踏实地、朴实无私的在校本课程建设之路上坚定探索的领路人!
这三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假期,虽然能够记住的知识不多,但获得的体会却是足够深刻,每本书都是作者在向我展示他的认识与体会,这是和该领域大师的深情对话,在今后我会时常复习一下书中精华,争取做到博闻强记,丰富我的知识储备库。
2016-8-23
第三篇: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办学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办学特色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全面发展,特长育人”这一办学理念,结合实施省教育厅下达的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激发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现就去年以来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不成熟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一、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开发意识
为了进一步整合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全体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2009年8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门培训,学习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工作手册》和《甘肃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示范建设项目研修手册》等文章,观看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主讲的《关于校本课程的几个问题》的视频光盘,邀请高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课改专家和我校骨干教师一起,根据省教育厅课程教材中心的要求和有关资料,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细致的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学校对负责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人员做了专题培训,切实发挥课程教学领导者的作用。
二、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我校校本课程正常有序开设,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参与的校本课程开
2345-
第四篇:开发校本课程 打造学校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
——****中心小学特色工作汇报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一种课程类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它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中与学校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级课程。是根据学校环境和发展特色的实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使课程校本化,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实施显得尤其重要。
学校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或在某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优秀的、突出的和领先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办学特色的概念既有其绝对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的一面。
学校特色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点:首先,两者的目标一致。其次,两者都体现一种个性化教育。再次,两者都具有多元培育特色。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特色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学校特色建设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两者可以互相作用,互相推动。
因此,我们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特色建设的实践,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并逐渐合理科学地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互相作用,互相推动,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学校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特色建设更上新台阶找到科学的依据。
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子孙生生不息,他们将朴素的思想、情感、习俗和技艺隐沉于包括剪纸在内的古老文明之中。中国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因此,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 1
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开展剪纸课程,从小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不但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艺术,更能为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鉴于以上的原因和学校具备的条件,我们选择了手工剪纸,以它为切入点,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使这项特色活动能够更加普及、持久地开展,我们确立“剪纸艺术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品行”为指导思想。在全校普及剪纸教学活动,把剪纸艺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的风俗的特点,把“趣味剪纸”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目录下的一个特色课程。通过以日常生活随时可见的内容为题材的剪纸课程的学习,让全校学生知道剪纸的基础知识,利用工具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剪出家乡的风貌,剪出对未来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参加比赛,让师生从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多角度、深层次地丰富教与学的经验。
一、剪纸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环境的开发
加强宣传,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良好的校园剪纸艺术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把剪纸文化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开辟剪纸文化的专用宣传窗,建立剪纸制作专用教室、学生剪纸作品陈列室,各班级设立剪纸作品专栏,教学楼三楼全部是师生剪纸作品展出,校园内处处充盈了富有乡村特色的剪纸文化韵味,从而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培养师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剪纸由陌生到感兴趣。
(二)教材的开发
编写剪纸校本教材,利用教材作为载体真正实现剪纸的规范化和普及化。编写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使校本课程在我校真正开展落实,并有效地进行规范和普及。我校的剪纸教材主要分为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教材内容包括:低年级的对剪纸的基本认识、简单的技能技巧;中年级的剪纸的种类、剪纸的技法和简单的创作;高年级的剪纸的历史、剪纸的基本刀法、作品的创作和集体创作以及对于剪纸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为编写校本教材,我们收集了许多相关材料,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发挥大家的智
慧,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编写教材这一艰巨的任务,编写了第一套适合低年级使用的剪纸校本教材。
(三)师资的开发
发挥本校教师长处,承担教学任务。我校的****老师兴趣广泛,对剪纸艺术情有独衷,所以学校在2009年把校本课程的试验课交给了他。通过半年的教学,效果不错。不但带动了学生的剪纸积极性是,还带动了一批老师的剪纸积极性,使大家认识开设剪纸艺术课程的目的意义,了解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于是我们请王景文老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剪纸的基本知识、剪纸基本技能和剪纸基本创作手法等。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剪纸的方法、技巧和技艺,提高教师剪纸教学的能力。
二、剪纸纳入常规的教学计划管理
1.课时的安排:学校每个星期都固定安排一节剪纸课,一般一学期上十六课时。将剪纸教学活动引入课堂。并列入课程表,专课专用,将剪纸教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每节课40分钟时间,由剪纸教师组织教学管理。学校提出了“备好剪纸课教案,指导好剪纸实践活动,上好剪纸作品讲评课”的要求,保证了剪纸教学持续有序地进行。
2.内容的确定: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持剪刀的正确方法,练习基本线条的剪刻,摹仿简单的剪纸样式及单色剪纸。三四年级: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剪纸方法,剪纸要领上:先剪刻最细致最要紧的部位,然后由中间向四周扩散,以有效地把握作品整体,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繁到简,循序而进;五六年级:主要学习分色剪纸、染色剪纸、剪影;学会对要剪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夸张变形;能围绕主题进行创作与集体创作。
三、优化教学方法,让剪纸艺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我们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剪纸特色教学方法,我们将各种较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去发现、探索,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剪纸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示范法
为使学生快速学会剪纸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我们从简单常用的、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范品中着手,示范有:①对称式,如《贻贝》;②自由式,如《鲳鱼》;③花边式,如《螃蟹》等三种形式的剪纸过程,并强调剪纸艺术的关键在于反复折叠剪刻,图案形象美主要在于“对称”和“连续”,这两个特点几乎全部或分别体现在所有的图案之中。如在学剪“花边式”的《螃蟹》时,我们用比学生大三、四倍的示范纸在黑板上将“说”(方法)、“折”(折纸方法)、“画”(轮廓画法)、“剪”(剪刻方法)、“贴”(贴在对比强烈的纸上)等五个具体操作过程一一示范,让每位学生都看清剪纸的方法技巧,并一环扣一环地跟着画剪,这些方法既直观又简练,学生看得见,印象深,产生较强的感受与共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自主发现法
长期以来“灌输法”以教师为中心,而使学生失去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自我创造的机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剪纸教学活动也同样要还给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情地抒发对艺术的感受。教师可以把剪好的作品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发现剪纸的奥秘,因为问题最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剪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
3、游戏贯穿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可以故意创设一些游戏情节,通过游戏这座桥梁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发现折叠剪纸的有趣,孩子们在不断地将纸折叠一次或多次,剪出相连的鱼类、人物、花边时,学习情绪高涨,在叠叠、折折、剪剪中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剪纸作品。
4.自由组合法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剪纸技能,确定一个主题,根据所确定的主题,剪、刻相应的作品,如:大海、礁石、海鸥、渔人、各种鱼类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剪贴,拼成一幅幅内容丰富的图案,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根据成品进行作文小
练笔。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想象,创造出颇具风格的精美的图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更能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四、开展各种剪纸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1、剪纸作品展览。把标上题目、作者所在班级、作者姓名的作品在学校操场上展出,让全校学生排队观看,学生在比较中,提高了自己的剪刻技能和欣赏水平。
2、现场剪纸比赛。分低、中、高段年级进行,竞赛分限定内容和自由发挥两种,评委当场打分,评出优胜者,并发给奖状;邀请本县区的专家和有剪纸特长的家长到学校进行剪纸指导,让学生了解民间的剪纸艺术,对提高自己的剪纸技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上街头。观察体会剪纸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并了解民间剪纸朴素的表现手法、娴熟的剪纸技艺。
4、一年一次的艺术节活动,“剪纸”庆佳节活动。如庆祝劳动节、六一节、元旦、迎世博等,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剪纸作品装点、美化自己的班级。尤其是迎世博活动,让学生通过画、剪、贴,懂得世博知识和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形成,从而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扎扎实实创建,实实在在收获。
学校自2009年起开设剪纸特色校本课程以来,形成了浓厚的剪纸氛围,使学校在打造自己特色的道路上,稳步发展。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所选择的,则必然会抱着认真的态度去主动地探索,克服一定的困难去完成。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学生们心里甜滋滋的,感到十分高兴,真正体味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下一次的剪纸内驱力。
2.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剪纸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自己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剪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每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学生经过多次实践,反复推敲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学生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和意志力。通过反复实践,精心剪纸,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具有一定的好处。
3.促进了学生独立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这时除了要开动脑筋,学生之间还需互相帮助、学习、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合作。因此,剪纸过程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还能练习怎样向别人请教,当两人或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会幻想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拥有教育的良方。实践证明,剪纸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对我们学校而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剪纸教学资源,不断探索剪纸教学的新途径。继续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让剪纸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深深地扎根于在学生心中,真正使剪纸特色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使学校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资源,让校本课程为特色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为增强新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习办学的独特性,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本学期开始,教务处确定数学史话为校本课程。数学史话是对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名家、趣味数学、数学奇闻轶事、古典数学名著、经典名题的研究。这门课程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开设在七、八年级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数学史方面的典型资料,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详实的笔录;第二阶段,搞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数学小园地、演讲、专题会、传阅读书笔记等方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扩大知识面;第三阶段,教师组织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修改、编撰成一本《数学史话》小册子,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成果。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使课程更符合地方和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生的素质能得到深层次的延伸和拓展。我校数学文化底蕴深厚,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有力的保障,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