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5篇

时间:2019-05-13 20: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第一篇: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

监督体系的研究

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市财政局地方财政监督课题组 当前,财政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快速推进和拓展,而与之相配套的财政运行机制却还没及时得到健全和完善,财政制度的建设明显“滞钝”于改革步伐的“弊端”已在不少的地方及不少的方面都暴露和凸显了出来,并已成了影响和阻碍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症结,甚至于障碍,特别是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三者职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摆布”才能使他们既相互分离牵制,而又保持协调一致的综治合力,是关系到财政改

革措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改革成果的关健所在。对此,我们选择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浅薄的观点,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起到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保障财政改革成果的目的和效果。

一、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现实意义”

大家都很清楚,研究和探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是提高财政工作运行效率、规范财政行为、提升财政工作整体合力的关健举措,对解决财政预算编制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防范预算执行中的一些苗头或倾向性问题等,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实际工作中,有些预算编制机构对其年初编制的预算,经常发生“调整”现象,“追加”也较为频繁,且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从而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变相

地逃避了严格的预算监督,同时也使得预算的编制因此而丧失了严肃性和原则性。从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来看,不仅有《预算法》及国家各项任务、方针、政策的约束,而且又有完善严格的“两上两下”编制操作程序,同时,编制的预算还得通过同级人大机关的审查通过,可见,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是相当严格的,更是公开而透明的,可以这么说,在预算编制阶段,财政预算编制部门基本上用的是同一把刀子,使的是同一把尺子,财政预算“一碗水”端得是比较公平的,各个预算单位也是比较心服口服的。可这公平合理的预算在其执行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预算单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是“打报告”,就是找关系,千方百计地要求“追加”预算,或“调整”预算支出的规模或用途等,并且,不少的“追加”预算,其操作人员的范围很小,人大部门也不清楚,其他相关的兄弟部门更是一无所知,透明度较低,这种形式的追加预算,从纵向上讲,使财政预算编制丧失了严肃性,从横向上讲,使财政预算失去了公平合理。在有些地方,靠这种“追加”预算等措施来变相调整年初预算,以逃避人大等部门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对其加以规范和制约,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地方财政部门的形象。

=、财政预算在执行中,有的随意性很强,擅自或变相调整支出项目,有的在发现年初编制的预算偏离了实际,却又不及时建议或要求调整预算而仍教条地执行等等,从而导致财政预算的执行丧失了原定的目的和宗旨,迫切需要加以全面地规范。财政预算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要严格地遵守执行,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预算单位采取“偷梁换柱”等手段,变相调整其支出项目,如,财政预算安排其采购电脑等必备办公设备的,预算单位却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与供应商“串谋”采购空调设备等;有的预算单位将其征收的行政性收费等,擅自放入私设的

银行账户中,以截留或挪用;有的预算单位在其预算执行过程中,明知财政预算执行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却不及时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情况,不提出修定预算的建议等等,导致该追加预算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追加,该削减或停止执行的预算却在继续浪费等等,从而使得财政预算的执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丧失了预算的经济发展功能。=、不少地方的财政监督职能,其目的和宗旨不够科学明了,责任不够强化,就事认事或甚至于任务式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弱化或错位,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对此迫切需要加以充分、全面和彻底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查阅了不少的地区有财政检查报告,结果发现不少的检查结论都是针对具体违纪问题提出的,很少有针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的,或预算执行进度上存在问题的等等,如有的地区仅对不少被查单位将费用挂列暂付款的问题提出了整改

意见,却从未分析其中的实质性成因,是财政预算编制得太紧而不切实际呢,还是预算单位乱花滥支,不能严肃执行预算开支标准而浪费了财政资金呢?等等,对这些实质性的分析不够,从而使得实施财政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而检查,而与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等相对独立了起来,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依存监督关系,结果造成了财政职能行使的效率大打折扣,财政监督为财政资金保驾护航的功能也无法发挥出来。=、在不少的地方,其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块职能之间有时缺乏相互沟通的合力,有时缺乏相互分离的制约力度,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第二篇: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市财政局地方财政监督课题组

当前,财政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快速推进和拓展,而与之相配套的财政运行机制却还没及时得到健全和完善,财政制度的建设明显“滞钝”于改革步伐的“弊端”已在不少的地方及不少的方面都暴露和凸显了出来,并已成了影响和阻碍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症结,甚至于障碍,特别是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三者职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摆布”才能使他们既相互分离牵制,而又保持协调一致的综治合力,是关系到财政改革措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改革成果的关健所在。对此,我们选择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浅薄的观点,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起到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保障财政改革成果的目的和效果。

一、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现实意义”

大家都很清楚,研究和探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是提高财政工作运行效率、规范财政行为、提升财政工作整体合力的关健举措,对解决财政预算编制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防范预算执行中的一些苗头或倾向性问题等,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实际工作中,有些预算编制机构对其年初编制的预算,经常发生“调整”现象,“追加”也较为频繁,且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从而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变相地逃避了严格的预算监督,同时也使得预算的编制因此而丧失了严肃性和原则性。从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来看,不仅有《预算法》及国家各项任务、方针、政策的约束,而且又有完善严格的“两上两下”编制操作程序,同时,编制的预算还得通过同级人大机关的审查通过,可见,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是相当严格的,更是公开而透明的,可以这么说,在预算编制阶段,财政预算编制部门基本上用的是同一把刀子,使的是同一把尺子,财政预算“一碗水”端得是比较公平的,各个预算单位也是比较心服口服的。可这公平合理的预算在其执行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预算单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是“打报告”,就是找关系,千方百计地要求“追加”预算,或“调整”预算支出的规模或用途等,并且,不少的“追加”预算,其操作人员的范围很小,人大部门也不清楚,其他相关的兄弟部门更是一无所知,透明度较低,这种形式的追加预算,从纵向上讲,使财政预算编制丧失了严肃性,从横向上讲,使财政预算失去了公平合理。在有些地方,靠这种“追加”预算等措施来变相调整年初预算,以逃避人大等部门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对其加以规范和制约,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地方财政部门的形象。

=、财政预算在执行中,有的随意性很强,擅自或变相调整支出项目,有的在发现年初编制的预算偏离了实际,却又不及时建议或要求调整预算而仍教条地执行等等,从而导致财政预算的执行丧失了原定的目的和宗旨,迫切需要加以全面地规范。财政预算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要严格地遵守执行,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预算单位采取“偷梁换柱”等手段,变相调整其支出项目,如,财政预算安排其采购电脑等必备办公设备的,预算单位却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与供应商“串谋”采购空调设备等;有的预算单位将其征收的行政性收费等,擅自放入私设的银行账户中,以截留或挪用;有的预算单位在其预算执行过程中,明知财政预算执行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却不及时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情况,不提出修定预算的建议等等,导致该追加预算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追加,该削减或停止执行的预算却在继续浪费等等,从而使得财政预算的执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丧失了预算的经济发展功能。

=、不少地方的财政监督职能,其目的和宗旨不够科学明了,责任不够强化,就事认事或甚至于任务式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弱化或错位,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对此迫切需要加以充分、全面和彻底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查阅了不少的地区有财政检查报告,结果发现不少的检查结论都是针对具体违纪问题提出的,很少有针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的,或预算执行进度上存在问题的等等,如有的地区仅对不少被查单位将费用挂列暂付款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却从未分析其中的实质性成因,是财政预算编制得太紧而不切实际呢,还是预算单位乱花滥支,不能严肃执行预算开支标准而浪费了财政资金呢?等等,对这些实质性的分析不够,从而使得实施财政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而检查,而与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等相对独立了起来,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依存监督关系,结果造成了财政职能行使的效率大打折扣,财政监督为财政资金保驾护航的功能也无法发挥出来。

=、在不少的地方,其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块职能之间有时缺乏相互沟通的合力,有时缺乏相互分离的制约力度,从而导致财政工作的整体运行效果处于低效、混乱的无序状态。任何一项财政职能的行使都应围绕财政服务于经济的大局开展,只不过是每项职能的行使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其作用和效果的,因而,财政职能的行使,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合力”,以协调管理所有财政职能,否则,财政职能的行使,不但漫无目标,没有方向性,还很容易滋生舞弊行为等等。如,有些地方的预算编制部门,在其编制财政预算时,变相拒绝预算执行机构的参与,而自己却又不知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不切实际;同样,有的预算编制机构,自己编制预算,自己又管理预算的执行,同时又实施事后监督等,从而使财政职能的行使混杂在一起,不但责任不清,丧失了责任感,又容易导致各种暗箱操作

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影响财政职能的公正行使。

二、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的“基本切入点”

=、从明晰和分离财政职能的角度上去健全财政监督体系,要以财政监督去制衡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对任何部门来说,因其职责范围很广,只有明确划分各个内设机构的职能才能使各个环节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牵制力。就拿财政预算职能来说,其编制、执行、监督职能由一个机构也能完成,由两个机构实施也行,由多个机构分别运作也可,但,若由一个机构去操作,我们虽不能肯定地说行使这些职能滋生腐败或违纪问题,不过,职能不清,或交叉行使,不但无法提高工作效率,也难以明确责任,更无法达到规范财政行为的弊端是明显的,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要将财政预算的编制职能完全分离于执行管理机构,同时,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职能也要集中行使,这样,明确由三个专设机构分别行使这三块职能,要求三者之间必须相互独立和分离,不得既管理预算执行,又同时行使监督权,也不得既编制预算,又同时核审监督其编制等等。同时,将这些职能由专职机构去行使,还可以充分发挥专职职能机构专项从事于本职工作能力,更便于他们集中精力发挥专长,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入手,去研究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新思路,以切实增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制衡关系。研究“制衡”问题,其实质就是研究有关职能行使时的内部牵制监督制度问题。因此,我们探讨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一个最有效、最明显的思路就是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出发,找出三者职能之间的内在牵制环节,同时明确各职能机构相互配合协调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预算的编制必须要有预算执行管理机构的参与,同时,还离不开监督机构的事中监督,以增强预算编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对预算执行机构来说,必须要以既定的预算为依据,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而随意否定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而对监督机构来说,必须要以财经法律法规为依据,必须要有明确的服务于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目标和任务,不能独立于预算编制与执行职能以外,所有这些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应“升华”为制度规定,以便强制其执行到位。

=、从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政务公开的角度去促进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对任何一项行政行为来说,公开透明是增进各个办事环节之间的牵制力度,提高办事工作公正性的重要举措。财政工作更是如此,只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就能有效地保持和促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相互牵制。具体来说,对预算的编制职能,其编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依据必须要明确,其指标编制的标准、测算的依据等必须要公开,预算编制的程序、核心步骤环节等必须要透明,预算编制的结果必须要公示,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议和监督等。对预算的执行来说,预算资金的支付进度、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必须要定期地公开。而对财政监督职能来说,其执法结果必须要透明,以防执法标准不统一、查处力度不一致等。只有这样对预算资金的各个周转与使用环节进行全程的公示、监督,才能有效地促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自觉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协调配合机制,才能避免和遏制各种暗箱操作行为。

=、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出发,增强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健全财政监督体系。日前,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在深入开展声势浩大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党员的先进性明确要求,每位党员干部一是要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先进性,这就要求财政干部必须要在财政工作中切实增强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坚持做到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动心,在亲情面前不动摇,在政策面前不变通。二是要突出保持“爱岗敬业”的先进性,在本职岗位工作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乐于奉献。三是要突出保持“客观公正”的先进性,要公平正直,没有偏袒,工作中既不得搀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也不能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四是要突出保持“坚持原则”的先进性,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财经法律规章制度。五是要突出保持“主动接受监督”的先进性,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全部用于为人民谋利益上,自觉地、虚心地接受来自于各有关方面的评议和监督,只有这样主动接受牵制、主动接受监督,才能达到防范和遏制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从财政业务流程上去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从财政业务上来看,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职能是财政工作中联系得比较紧密的,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在职能行使上,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职能还有一定的次序性和连续性,先编制,后执行;而他们与监督职能之间也都有一定的相容性,有事前监督,也有事中监督等,因此,从财政业务的流程上去分析他们之间的牵制环节,更能找出制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实质性措施。

三、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根本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财政监督体系的途径渠道、方法方式、措施手段等还有很多,我们在此仅对其中最基本的措施作一些浮浅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财政监督职能的行使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宗旨,必须要落实其通过检查对预算编制质量提出校正建议的责任,同时,明确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并定期进行“预警”分析的义务。财政部门任何机构的设置都必须要围绕财政的职能,为提高财政工作效率服务,作为财政部门的专职监督检查机构,也不应例外,如检查职能仅仅局限于为了查处几个单位或问题,就将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必

须要为提高财政工作运行效率服务,为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保驾护航。具体来说:

一是要明确财政监督机构对已执行的预算的编制质量提出客观评价,以为下一财政的预算编制提供决策和参照依据。财政预算都是编制人员通过和根据预算单位实际情况而编制出来的,不可能对预算单位方方面面的情况考虑得全面、彻底,因而,在其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轻微的“不切”实际的情况,而自己编制出来的预算,自己更是难以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或弊端,这就需要我们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通过其检查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等,以使以后的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能尽量考虑到所发现的问题,这个责任就必须要作为检查机构的重要职能,予以落实。

二是要明确财政监督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责任。财政预算在其执行中,是否超计划、超序时拨款,是否存在超范围和超标准开支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浪费、挪用,是否达到规定使用效益和效率等,必须要进行必要的事中检查和监督,通过对照财政预算总结其执行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从而起到一定的事前“预警”作用,从而为事中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避免预算执行的结果突破年初预算或避免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等,而这个重任同样要落实给专职检查机构去行使,一方面有利于预算执行机构在平时能够认真去管理预算的执行;另一方面给监督检查工作施加压力,提高其监督工作效率。

=、财政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主动邀请执行机构参与,并接受他们的建议或意见,同时,还要接受专职监督机构的事前监督评审。我们知道,财政预算是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公共支出需要,而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财政资金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财政预算一经各地人大部门的讨论通过,即具有法律效应,因而,财政预算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客观公正就直接关系到财经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贯彻实施,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等等,为此,必须要对财政预算编制实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以确保其能够发挥和体现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具体来说:

一是对财政预算的编制依据要进行必要的方向性审查,以确保其符合各有关政策规定。财政预算的编制实质,就是要根据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目的而集中筹集和分配财政资金,必须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预算的编制首先必须要符合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符合财经法规的要求,坚持合法合理地“取之于民”,高效快捷地“用之于民”的指导原则,既不能违反规定乱收税费,也不能不应收尽收;既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束手束脚,又不能乱收滥支;既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又要积极培植财源,大力坚持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等等,总之,财政预算的编制必须要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这就需要审查、监督。

二是对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原则要进行事前监督,以确保其具有科学合理性。按要求,财政预算的编制要实行零基预算,一切指标值都应从“零”开始考虑和编制,但这以“零”为基础,并不是说就可以随意给各个指标“赋值”,而不考虑或不参考各个指标在以前的实际执行情况,判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有一个最基本的方法:首先,对前一个预算的预算收支情况进行分析,看上年的收入是否已做到应收尽收,支出是否达到应拨尽拨的要求,整个预算的收支执行情况是否正常,收支业务是否存在偶然的不可比的因素,或特殊情况等等;其次,要看当年的经济态势,如物价因素、社会因素、济发展的补养环境等,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到影响经济发展的种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从而找出影响本预算收支的各种因素,最后,在此项工作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影响本预算收支因素,制定出适合于本年预算收支的目标,只有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才有现实意义,才能有可操作性,而不致于“背离”实际而麻木去集中或分配财政资金。

三是对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等要进行必要的审查,以确保其既合法又合理。按规定,在编制正式的财政预算之前,必须首先编制草案,并且财政预算草案的编制还要严格执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上下结合、逐级汇总的程序实施,即通常据说的“二上二下”原则,并由同级政府审查后,再提请同级地方人大部门审查批准,只有“经历”这样严格复杂的程序编制出来的财政预算才能真正成为合法有效的财政预算,而非经“正式”或“法定”程序编制出来的预算不得执行,也不具有法律效应和约束力。

=、财政预算的执行管理既要受财政预算的约束,又要受专职监督机构的事中检查。对已批准的财政预算,一般应由财政部门的国库管理机构与相应的业务职能机构共同完成其执行工作。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财政预算草案一经同级地方人大部门的审查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应,相关机构必须要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严格将其执行到位。对此:

一是要以既定的预算来规范和约束其预算的执行机构的行政行为。预算执行机构的职责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将批复的财政预算严格管理和执行到位。因此,财政预算就是执行机构发挥其职能的“依据”,具体来说,对收入预算的执行,财政部门要牵头各收入征收机关,包括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对照预算,分解和落实收入征收任务,确保收入的足额、按时完成,并按规定的时间、预算级次解缴入库;对支出预算来说,财政部门要牵头,并与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一起,严格按预算将财政支出项目执行到位,对财政部门来说,必须要以批复的预算及时、足额地为用款单位核拨预算资金,既不得超过或延时拨付财政预算资金,又不能截留或克扣应拨的预算或项目资金。必须坚持四项原则,第一是坚持按计划拨款,要以财政预算为依据,分期、分批拨款,堵绝各种无预算、无计划、超预算、超计划等变相脱离预算约束行为的发生。第二是按事业进度拨款。对一些支出规模较大的项目来说,一次性全额拨款,就会浪费财政资金,降

低资金的使用效率,而推迟拨款,则会造成或影响事业行为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根据事业的活动开展情况和进度逐渐支付。第三就是按“项目”拨款,打破按月平均拨款的“惯例”,对未实施的项目暂不拨款。第四就是“直接支付法”,实施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制度。

二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必须要接受财政监督和检查。财政预算的执行离开了财政监督,不但难以“保证”其执行质量,浪费财政资金,而且还容易滋生暗箱操作或腐败行为,从而丧失财政预算的编制效果。因而必须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规范各有关预算执行机构的行为。

首先,对收入征收机关执行收入预算的情况要进行监督,以督促他们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地征收预算收入,特别是是否存在擅自减征、免征,甚至于不征收入的行为;是否擅自乱征、超征,收取过头税等行为;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延压财政资金行为;是否存在混淆预算级次入库,以及有无违规退库等行为,凡存在这些行为或苗头的,必须要限期整改到位。

其次,对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主要查看支出是否按照财经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是否扩大财政支出范围,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擅自提高开支标准、虚报冒领,是否巧立名目铺张浪费,是否变相扩大支出项目等等,一经发现,必须要立即给予纠正和整改。

再次,要对预算执行中的调整问题实施监督,凡无事前监督报告的,均不予调整。凡预算在执行之中需要进一步调整的,其调整的前提条件必须符合《预算法》中的规定条件,否则不予调整,对确实需要调整的预算事项,不但需要严格按法定的调整程序办理,而且,在事前必须要由财政监督机构对原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以对追加预算的调整事项提出可行性认证,供有关方面进行决策,而不能仅凭预算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的“一面之词”就调整预算,预算调整必须要体现出监督与牵制关系。

四、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的“工作建议”

=、要从提高监督检查机构“执法地位”的角度上去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我们知道,所谓的“制衡”关系,其实质就是既相互分离独立,又相互牵制联系,在相互监督的环境中独立行使各自的职能,其核心手段就是“监督”,为此,要使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职能能够相互“制衡”,就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督职能,让监督职能渗透到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各个细微环节中去,通过事前监督、事中跟踪与事后检查去制约他们之间的职能关系。而在实际工作中,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机构之间都是相互“平级”的内设机构,这就导致监督机构要想主动行使这种“闹人”或“得罪人”的监督职能,就显得有点为难,有时还“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丧失主动监督的信心。为此,要使财政职能能够很好地发挥,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手段或措施,切实加大监督制约力度,而我们认为,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提升监督职能机构的执法“地位”,让他们的“地位”上升“半级”,如有的县,其监督检查机构的级别是“副科级”,而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管理机构则是“股级”,同样,一些地(市)级财政机构是“副处级”,而其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机构则是“科级”。这样对监督机构的执法“地位”进行科学地“定位”,就能保证监督职能能够主动有效地去行使其职能了,从而就能“制约”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行为了。

=、要从培养财政干部“摇篮”的角度上去健全财政监督体系。从实质上讲,研究如何增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就是要找出牵制和制约这些职能行使的环节,说穿了就是要增强他们之间监督工作力度,这就需要让财政监督职能能够“渗透”到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方方面面。而财政监督职能则又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其工作人员不但要有全面的财经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有一种爱岗敬业的良好作风,敢于得罪人,勇于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而在当今的社会里,谁都不想去闹人,谁也都想去做好人,因此,一个合格、称职的财政监督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内在的基本素质以外,更离不开外部的培养、激励,而这其中最有效的举措就是要将财政监督岗位作为培养财政干部的“摇篮”,或作为锻炼“基地”,凡选拔、任用干部必须要优先考虑财政监督岗位上的同志,凡想提拔、晋级的同志必须要到财政监督岗位上去锻炼等等,只有这样树立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有人去真心搞监督。

=、要从财政干部“依法行政”的角度上完善财政监督体系。我们在强调用激励等措施搞好财政职能之间制衡关系的同时,也并不排斥用法制手段去规范财政行为,依法治财是我们财政工作的目的和宗旨,凡不能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实施财政行政行为的,或搞暗箱操作,甚至于蜕化变质的财政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照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财政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根本要求严肃处理到位,只有依法治财才能增强财政职能特别是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牵制力度,才能协调发挥财政职能的整体工作合力。

第三篇: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以皮亚杰的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强调语言意义源自于人类涉身体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所以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应以意义为核心。在认知语言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价值,Langacker(2008)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语言意义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体验性,并从识解的角度探讨词语及语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意义的百科性指的是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百科知识,词汇sports所激活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体育项目,如badminton,cycling,swimming,football,squash等,还有其相关的百科知识,如运动的分类,anaerobicexercises和aerobicexercises,以及运动对身体的影响:tokeep fit,tomakeyour musclesstrong,tomakeyourbodyflexible,toimproveyour bloodcirculation 等等。

在认知视角下,语言学习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范例学习体系,所以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讲,语言学习的首要因素就是能否接触到真实有意义、体现语言意义的概念性和百科性的目标语文本语料输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外语学习者构建自己中介语词汇概念框架或知识域,丰富他们的络知识。

三、语言意义的“涉身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能力是内嵌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之中,语言知识的形成基于语言的使用和人与外界世界的涉身体验,任何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都是源于人类与各种物理和社会涉身体验中的认知产物。Langacker指出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认知同一事物或事件,Langacker将人类的这种能力定义为识解能力。也就是说,认知的视角和方式不同决定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上。

Langacke从概念的识解角度,以运动路径方式,重新构建介词所表征空间意像图式:

(1)Heranacrossthefield.(2)Heranthroughthefield.在这两个句子中,介词的不同使用对英语学习者,即便是高级语言学习者来讲也是最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不同介词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和意义,其难点就在于介词是如何被用来表征由空间关系隐喻映射出的概念与相关运动之间的抽象关系。Lan-gacker(1987)指出,across假设是以一种俯瞰的视角观察整个行动过程;through 则把穿过的空间视为一个具有潜在阻力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通过。在教学中,Holme(2010)尝试让学生手放平,手心向下从书桌一侧移向另一侧,来体会across的语义;并让学生双手做用力向前推的动作来体会through的语义,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介词背后的意象图式结构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介词的各种拓展意义。所以,对学习者来讲就不难理解通过介词through的概念隐喻来识解抽象的运动。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外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习者追溯语言形式及其所表达意义的空间意象和动作起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语言形式、意义及功能之间建立起匹配关系。

四、语法的意义

语法意义像词汇意义一样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范畴,它记录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认知某个情境的方式。如在英语中,由于对事件描述的主观角度不同,说话者通过语义相同名词和动词的不同使用来进行表征。

(3)Thekingfell frompower

(4)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5)Thefall of theKingfrompower plunged thecountryintochaos

句(3)中的动词“fell”体现的是顺序扫面,传递的是一个逐渐展现在观察者眼前的动态场景;而句(4)中的名词“fall”的使用仿佛是从高处来把握整个事件,感知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界限。可见,正是由于名词“fall”的运用,才使得我们可以把事件看成一个整体,一个能够引发其他行为的现象,正如例句(5)所体现的:国王的下台导致了国家的混乱。为了传递特定的交际意图,我们有时会把某一特定情境感知为动态的,有时会感知为静态的,从而决定了我们不同的识解方式和角度:是运用动词来扫描一个过程,还是使用名词把它界定为一个整体事件,从而决定了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和使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对二语学习而言,绝不是拿二语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形式去套学习者用母语表达的意义,而是去掌握二语中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语言知识网络体系。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学习是受输入驱动的,语言体系是在语言具体使用过程中形成、涌现的。学习一门外语就要重新构建一个语言体系。当把语言建构与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结合起来,那么学习某种语言就不再是学习规则,而是要逐渐掌握成千上万的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抽象出以频率为导向的语言规律。学习者掌握的词汇知识到语法知识是一个连续体,从高度固化,规约化的程式语词项,到高度多产的图式化构式。因此,语言学习者必须接触丰富真实的目标语语料输入和大量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使用和体验机会,在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共同作用下,通过在具体语言环境反复使用,有意识地分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意义的范畴化,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表征,实现中介语系统意义与形式的构建。

第四篇: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分析与研究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分析与研究

第1章 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根据2011年的统计,全球肉制品生产总量为2.97亿吨。我国当年生产的畜产品就达到7803万吨。占世界生产总水平的26.27%。截止2012年底全球生产量则为3.02亿吨。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畜产品出口并没有因为“入世”而迎来春天,反而因为金融危机的加剧而不断下行。

1.1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在我国加入WTO多年之后,国内的畜牧业出口仍然萎靡不振。这是摆在中国畜产品出口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国家的鼓励政策等诸多优势。这些优势却不能成为GDP的推动力,这其中是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深思的。近期,在我国爆发的H7N9禽流感又将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际市场上,持续爆发的疯牛病、禽流感、蓝耳病让很多外国客商纷纷选择高价的畜产品。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畜产品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找出一套可行的模式来解决这种困局是本文的立论依据。本文从我国畜产品的生产特点入手,同国外市场需要的产品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扬长避短。将自身的优点发扬光大,使我国的畜产品依托WTO的关税优惠,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

1.2研究目的和定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找出外商不认同中国畜产品的原因,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研究出一套可行的生产方式从而解决我国畜产品的出口问题。本文在综述国际大环境后,开始研究我国畜产品的传统市场。将金融危机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系统的分析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造成现状的主要因素。通过供需求两发面来分别分析现象。然后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在具体的出口产品上进行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畜产品整体的供给、需求两大方面,在这两方面找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第一个论述重点是在供给方面。主要的现象是饲养粗放、检疫不统一、产品不合格等问题。但是根源问题是我国的畜牧业还没有做好应对出口的准备,一些的配套设施和相关的技术还是空白,所以导致畜产品出口的举步维艰。第二个论述重点是需求方面。在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怎样开拓新兴市场和促进产品的创新性是我关注的问题。最后就是“绿色壁垒”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技术性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壁垒”从而保护本国的畜牧业的稳定。这显然是违背WTO的指导原则的。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三章一一列举出来。

1.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潘国耀先生是在畜产品贸易领域的带头人,他在《我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畜产品在出口方面的短板。在文中潘国耀先生叙述了我国加入WTO后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畜产品出口的处境。又将国外的需求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我国非壁垒因素导致的不足一一做了说明,指出了我国整体的饲养加工的诟病。最后,将其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篇文章发表在 《中国畜牧业进出口年鉴2010》。

连云港出入境管理局的于维军先生在《我国畜产品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一文中阐述了动物疫病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这篇文章在另一个方面细致的分析了检验检疫对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本文发表在2010年《中国动物健康》第15期。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Dives V和Mart Jones在(食品工业科技)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科技手段对畜产品的出口的影响。非常推崇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本篇论文的解决方式也是参考该书。

英国检疫科学带头人Hanaoka K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动物福利”这一概念。在当代欧洲这是一种很流行的动物饲养观念。该理论发表在< Animal welfare>一书中。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1.4基本概念

1.4.1畜产品

宏观上来说畜产品是指动物在饲养、屠宰、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品和副产品。本文中所指的畜产品,是在国际贸易中大量交易的产品。指可以供人类食用的猪、牛、羊肉。微观上是指可供给人类利用的蛋白质资源。

1.4.2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一词源于贸易壁垒,在农产品的贸易中将贸易壁垒形象的成为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其他国家进行严格的技术限制,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通过这样的绿色壁垒,出口国的价格优势会被大幅度打压,削弱了该国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 我国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

第2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支持鼓励进出口贸易,用大量低端产品换取了急需的外汇。但是,由于饲养、检疫等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造成了大量的物质与经济损失。更严峻的是随之出现了输入性动物疫病更是雪上加霜。1980年至今,从国外输入的动物疫病共达30余种。每年的损失达到200—25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农民损失35元。每年在饲养中的防治费用、饲料浪费、人工成本、品质下降等诸多方面的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失是直接损失的3—5倍。如今我国各级主管部门正在努力的扶植本国优势产业,其中畜产品出口被列为我国重点开发、投入的项目,如今生产的畜产品无论在品质还是品牌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2.1加入WTO后对出口的作用

2.1.1政策优化

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关税总水平降至15.35%,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其中牛肉由原来的45%降至12%、猪肉从20%降至12%、鸡肉从20%降至10%。同时还撤消了与WTO 相背的非关税措施,避免由于非技术性贸易政策给国内生产企业带来压力。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外国客商前来采购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一些发达国家以提高检疫标准来设置绿色壁垒。我国畜产品出口形势愈加严峻。坐拥巨大的产业而不能使之变为经济的推力,这促使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研究如何弥补我国与国外的不足和差距。一方面我国将原先的“商检”、“卫检”、“动植检”合并,实行“三检合一”,在制度上规范生产环节的不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WTO框架下加大力度维护本国合法生产者的权益。增加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力争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我国各大出口企业也都开始行动,不单单依靠海关的出口检验。而在生产、屠宰、流通各个领域加强了技术革新和自检自查。将客户的合理需求放在第一位,企业的国际意识大大增加。

2.1.2市场扩大

世界肉类生产、贸易、消费大类型有四种。第一种是产量和人均占有都很高的国家。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4,肉类产量为中国的一半还要多,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都超过100千克。第二种是专门提供肉制品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均肉类产量468千克、丹麦399 千克、加拿大137千克。第三种是肉类出口国。肉类总产量不小, 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印度产肉600万吨,人均只有5.5千克。印度尼西亚8.3千克。整个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非洲产肉1200万吨左右,人均占有量很低。他们都需要进口肉制品,对质量要求不是很高,是潜在的市场。第四种是肉类产量和人均占有都不高,又是经济发达或是购买力很强的国家,如日本人均肉类产量只有23千克、科威特32千克。但都是肉类高消费的国家,一般对质量要求还相当高当然给价也高。所以,这类国家是各生产国竞相出口的目标市场。

2.1.3逐渐摆脱壁垒

北美,特别是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地。畜产品生产和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北美最大的出口市场是亚洲,其他的重要市场有西欧和拉丁美洲。日本是美国优质畜产品的目标市场,美国最初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通过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迫使日本开放了牛肉市场。随后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韩国也成为美国的重点目标。加拿大有丰富的耕地资源,粮 食和畜牧业较为发达,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但由于气候环境的限制,加拿大在很多农产品上无法与美国竞争。

中欧贸易互补性非常强,贸易发展快。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欧盟对中国禽肉进口闭关已经10年,至今没有开关。欧盟禽肉考察团的最终报告结论非常明确,中国熟制禽肉是安全的。从中国进口熟制禽不存在传播禽流感的风险。中国食品业界有能力向欧盟供应安全 高质量的肉食品。中欧肉类贸易额下滑,说明在国际贸易中,限制别人的同时也限制 了自己。2005年,中欧农产品食品贸易额达到54.6亿美元,比2001年29亿美元增长88%。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4.6亿美元,同比增长76%。中国从欧盟进口20亿美元,增长110%。从中欧发展的趋势来看,在WTO框架下的双边或多边的磋商是未来我国摆脱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2.2加入WTO后面临的问题

2.2.1饲养环节

我国在入世之后,畜产品出口业是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但是近年来的表现不升反降。其中猪肉就是代表产品。首先,猪饲料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低廉稳定,对我国的生猪饲养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可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急剧上升。导致了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渐渐丧失。其次,在动物疫病方面频频爆发的动物疫情也让出口企业频频遭到退货。最后,在生产模式上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散户养不好,大户不赚钱”的尴尬境地。诸多企业还在做走街串巷的小贩从农户手中收购牲畜,这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

在牲畜成品率方面我国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下图所示:以存栏生猪为例,我国存栏生猪的产肉量仅为美国的66%、法国的60%、日本的74%。这说明我国的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在未来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应该从生产的成本控制入手,降低损耗。

2.2.2检验检疫环节

在中世纪时,资本主义船队进行远洋扩张的时候,由于医学的不发达,对这方面的知识还是空白,导致中世纪的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黑死病。使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杆菌。基于这样的历史教训,国际贸易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畜产品进出口的检验检疫。二战后的60-70年代,畜产品交易还比较低迷各国没有太多的剩余畜产品用于贸易。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科技水平的提高,饲养技术也随之改进。畜产品的进出口才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贸易项目。

在国际贸易中,对畜产品及其制品有着一整套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高致病性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猪蓝耳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转基因品种等。随着科技的介入,对动物所携带的生化指标检验检疫也是越来越快速、精确。为了保护本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防止疫病传入,一些国家建立了一套为确保动物产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以动物疫病、动物福利、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诸多理由对进口的畜产品设置越来越严格的贸易绿色壁垒。

我国加入WTO后,在这方面开始了产业升级转型,出现了一些专门以畜产品出口的企业。2006年5月份,山东一家对日出口的企业,在一批冷冻鸭肉检测样本中查出了两例禽流感样本。5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华实施封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禽类制品,这突如其来的封关让国内多家企业措手不及,导致禽产品大量积压,价格急剧下降。在此期间我国发往日本的冻鸡总量在10000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人民币。这个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就是检测手段的差异导致了结果大相径庭。2008年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批产品出口前90天,出口冻鸡的企业所在地50公里之内,没有中国政府通报的重大疫情。并且该企业必须是中国政府所批准的合法动物加工企业,须持有中国兽医部门开具的“相关检疫证明”。其中重要的标准项目有(1)在饲养过程中存栏家禽无明显临床不良反应。(2)在饲养过程中使用的兽药残留率不得低于日本国内标准。(3)在屠宰处理中要清理除鸡肝、鸡心之外的一切器官,包括气管。(4)运输途中要具备完全的冷冻设施。(5)进入日本国指定仓库后,进行细菌培养和化学残留物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就地销毁或退货。

2.3加入WTO后外贸环境的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世界范围内畜产品在2011年的增幅是12.94%,而我国仅为9.18%。面对这样的增长性需求我国却出现了大规模贸易逆差,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3个百分点,而中国畜产品进口的增长速度(12.31%)却高出同期世界畜产品进口 的(10.86%)平均增长速度。

欧盟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偶蹄类畜产品出口地和进口地。2011年生产各类畜产品4357万吨,其中1684万吨用于出口。进口欧盟和美国畜产品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如俄罗斯、中东、韩国、日本等。但是这两个区域也需要大量廉价的畜产品,主要是羊肉、禽肉。欧盟和美国的羊肉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10年澳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大利亚和新西兰羊肉制品的27%销往欧美等高端需求国。

2.4国际合作

在我国对畜产品实行管理的主要部门是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在饲养方面农业部对畜药、饲料、防疫等方面进行监管,2012年初,农业部出台了《2012年国家畜牧业振兴计划》。对全国畜牧行业的存栏牲畜保育做出了详细的计划与部署。明确提出了发展地区性特色养殖,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一大批知名企业带动地区畜牧业升级转型。摆脱小农经济、散户养殖的局面,发展规模化养殖。但是,在国内普遍的生产习惯下想改变传统的放养模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检验检疫方面1000多项标准被废止,900多项得到修改。目前,中国的各项标准已达到世界标准总数的43.7%,但就日本90%以上,美、英、德80%以上的国际标准化率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在相关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要想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出台更多的扶植政策就需要多多利用WTO框架下的多边会谈、对华机制。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标准理念。从而增进本国在畜产品品质上的提高。

第3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暴露的问题

3.1供给方面

3.1.1我国畜牧业还倾向于内贸经济

大陆专门做畜产品国际化养殖的品牌几乎为零!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还是从农户手中购买,在普通农民的饲养条件下往往没有发挥出最好的经济价值。许多农户只看重存栏牲畜的体重,而不理采牲畜的瘦肉率和品质。这造成了出口企业在做外贸订单的时候成品差异率和耗损率很高。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3.1.2 国内环境问题对出口的影响

2013年初,黄浦江、松江流域出现大量漂浮死猪。通过猪耳标的溯源体系找到了事件的源头是浙江嘉兴地区农户非法将病死生猪扔入河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深入的调查后发现,该地区土地的承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养殖业的需要,就连死猪的处理池也不能满足规模的要求。当今欧盟对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产废物的处理、屠宰的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如果仅仅产品合格而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也是不能被发达国家所接受的。

3.2加工出口方面

加工出口方面主要论述的是检验检疫对畜产品出口的影响。如今,企业总是惯性思维:“检验检疫是海关的事”。其实不然,自己对产品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怎么可能将利益最大化。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增加了企业出口的风险。

3.2.1兽药问题

在国外的检测机构中所有的兽药是均不得检出的,但是在生长期间不可能不使用兽药。国内的兽药要想完全不得检出就需要执行休药期,但是执行休药期的结果就是饲料、人工成本大大增加,这对于饲养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方面不仅需要提高养殖者的认识,也更需要政府对于兽药残留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仅仅是因为几毫克的兽药残留就被退货甚至封关,这显然是不值当的。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行政资源,更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更是对畜产品出口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弥补的信誉损失。

休药期:也叫消除期,是指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休药期是依据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确定的,就是按最大剂量、最长用药周期给药,停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屠宰,采集各个组织进行残留量的检测,直至在最后那个时间点采集的所有组织中均检测不出药物为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3.2.2菌落问题

在肉制品出厂前要进行72小时的排酸处理,这种生产工艺往往只被生产厂家用在出口产品中。国内的消费者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出口到日本的禽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有中国农业部指定的兽医官在场,并且签发“产品抽样检测文书”。如果没有这到程序,日方进口企业有权单方面撕毁合同。在中国现在的生产加工企业中,鲜有采用“第三方检测”的方式。仅仅是对一批次的产品、单一时间点进行抽样检验。另外在成品出口前会经海关进行检验检疫,这个节点的运输和仓储方式应该在全程恒温的冷藏状态下进行。这是对于商品能否出口的重要环节,在出厂前的抽检中胴体是合格的,如果没有全程冷链运输的支持,很多检验项目会因为运输和仓储的温度而发生改变。

在国际运输中,会用到专门的冷藏柜来装载冷冻畜产品。国际的运输设备已经很成熟,况且在国际运输中会对产品购买保险,如果是因为运输的原因造成商品品质的下降甚至完全腐坏,是可以向保险公司和船方进行索赔的。

3.3政府引导监管方面

在我国外贸进程中,由于不了解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造成的损失屡见不鲜。在畜产品出口中更是比比皆是。主要的方面就是检疫标准的不统一,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畜产品有着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品种单

一、品质参差不齐。企业要发展到成为一家国际性外贸出口商,不能摆脱的就是先从国内做起。国内没有市场、国内没有知名度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国际型选手的。但是中国百姓目前的经济水平来看,没有能力去购买品质统一、饲养考究的畜产品。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自己的农场进行生态养殖。对于欧盟的检疫标准国内企业不会100%的达到,企业也不能国内国外两个标准,更不能将本国的公民划为二等公民。所以,检验标准不能够短时间内与国际接轨。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第4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的解决对策

4.1解决供给问题的方案

4.1.1内需、外贸同步发展

自有农场,创立国内品牌。在前面本文陈述过,畜产品出口企业想要赢得稳定的订单现需要有品质统一、供应稳定的牲畜供给。所以需要以自身的自有农场为主。“以点带面”用一个自有农场带动周边农户成为加工企业的合作农户。即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农户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统一的产品,面对这些不能出口的产品,在检验检疫合格的基础上供给国内的直营店或者其他经销商进行销售。这样不会增加企业的耗损率。降低了出口成本形成有效的出口价格优势,还能满足国内市场的日常需求,用国际的标准回报普通的消费者,这也是一种无形的营销策略。树立了企业在内贸的形象,也有利于出口订单的发展。

在国内需求规模化之后,积极开拓外贸市场,依托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口碑、广告覆盖等手段向外商呈现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品牌。

4.1.2企业应该承担环保责任

企业在组织生产销售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副产品或者废弃品。在企业自身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力与国际环保体系接轨。做到基本不对水土形成长期的污染。如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也应该尽量达到国家标准。在出口洽谈的时候能够有让进口方信服的环评报告。在生产期间也应做到带动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合作农户提高产品出口意识。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4.2规避外商对检验检疫的质疑

4.2.1第三方屠宰检疫

企业在初期依靠政府。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类似于“肉品联合会”的第三方屠宰组织。在我国这些组织长期参与企业和个人的畜产品零售。出口企业可以借鉴类似经验,将牲畜的屠宰交给第三方进行屠宰,一样获得符合出口标准的初加工畜产品,既满足了检验检疫的要求,又对当地政府的税收做了支持。

企业在有稳定的客户订单之后,与政府合作。此时企业在国际社会有了一定的信誉,可以选择自行对牲畜进行屠宰加工。这不仅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又节约了成本。而在检验检疫方面企业可以进行自行抽检、邀请质检部门驻场检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安装摄像设备,接受质检和海关的实时监控。这样的新举措,会大大提升企业的专业水准和信誉度。做到公开透明就可以得到长期的合作订单。

4.2.2规范运输方式,控制菌落数量

生鲜畜产品的运输不同于水果、谷物等其他农产品的运输。水果运输可以通过降低温度、降低耗氧量、充氮保鲜等方法来处理。但是畜产品对温度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温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菌落的数量。有些产品在厂检验室合格的,但是到海关检测就不合格。这是因为在运输、仓储的途中温度变化较大,菌落繁殖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1)出厂前做好物理防腐措施,例如排酸、速冻、软冻等措施。(2)缩短运输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和温度变化。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跟踪产品的行车路线,以及舱内温度等实时信息。

4.3政府合理扶植,共同打破壁垒

在当今市场,谁能把握市场的需求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主动就有话语权,就能有定价权。观念要从“谁来买”转变成“卖给谁”,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把服务做得更细。仔细研究客户的实际,使我国的畜产品与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零差别。企业不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能单单的想把合格的产品销售出去就可以了,也不能一味的去追着外国人的苛刻标准跑。而是将更多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一串串数字中,将地域的特色体现在检测报告上。将外国人制定的绿色壁垒打破,创造更多的国际大品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让世界都来认同属于中国人的“国产指标”。

想树立企业或者行业内的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智力支持,在此之前需要契合国际相关的标准,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有了这些话语权,进行出口的企业才能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说“不”。当然,在当前中国这种条件下能够走到这一步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的多方努力将行业自身的缺点规避,不能国内国外双重标准。本来国际贸易就是将本国的剩余产品与他国交换,不能为了出口而做出口。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

中国地大物博有些地方的土地、水源、牧草、甚至纬度都可以帮助打通国际市场。在我国内蒙地区的土地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这样的地块饲养存栏动物所生产出的畜产品会大大提高产品的身价。例如神户的牛肉是在一种完全舒适的环境下饲养的,在牛的感官层面也下足了功夫,最终铸就了每年在拍卖会才能看到的神户牛肉。这不是宣导高投入就能带来高回报,而是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各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获得高的利润。在我国不一定就要全部生产这种高品质的畜产品,在某一个方面积极地突破就可以做到较高的回报。甚至可以将中草药引用在牲畜的饲养中,做到防病治病。即做到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较少也能创造更高的收益,甚至创造品牌。值得高兴的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政府的扶植力度加大。出现了很多的规模化养殖场,在品质的统一、兽药的残留、肉质的产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2年。农业部对全国畜牧行业的存栏牲畜保育做出了详细的计划与部署。鲁西黄牛、山东黑猪等一大批不受农户青睐的养殖品种,在国家的振兴计划下得到了保护。皓月、北大荒等一大批企业脱颖而出,虽然在饲养成本上有着很高的投入,但是在规模化经济的带动下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几十美元一公斤的黄牛肉,甚至堪比神户牛肉的国产牛肉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所以,在成本方面将市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检验检疫并不是我国畜产品出口不可逾越的鸿沟。何况,我国的畜产品极具价格优势。我国的猪肉出口价格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60%、牛肉为国际均价的50%、羊肉低于国际30个百分点。在这样巨大的利差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最大的竞争力就在畜产品方面。虽然我们的比较优势较高,但是档次较低。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历史问题。相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会慢慢好转。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应该结合国情实际,进一步以国家意志将畜产品标准与国际体系接轨。应该继续鼓励去通过ISO9000和ISO14000认证制度及HACCP管理体系的引入力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与国际合作。申请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农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数,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办事,从传统的“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从而突破国外TBT 的限制,打通“畜产品绿色通道”。但是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于认证制度并不积极。认为去做认证工作会对价格优势产生影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不仅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以支付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花费另一笔费用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就是这些因素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在我国,认证做得好的主要是牛奶行业。而事实证明,虽然企业的成本增大,但人们对其产品的认可度却显著提高,销售量大幅增加,品牌层次也大大提高。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检验检疫和产品生产的差别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是必经之路。在此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参与,提高生态农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政策扶植的时期加紧完成自身的经济转型,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其次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进行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是走不通的。在出现分歧的同时,通过有效的磋商平台是高效的解决办法。这方面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努力,政府应该起到平台的建立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贸易的各方积极参与,共同应对贸易危机。

最后是吸取发达国家失败的经验,不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找出适合自身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改善畜产品出口现状的途径。创建一个完善的供需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应对市场上对产品的短暂性的影响。

总而言之,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入的改变自身的不足,政府企业和农户做好良好的互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贸易这才能赢得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带领整个行业走出重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业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PEGGY GARVIN.World Livestock 2011-Livestock in Food Security.Rome:

FAO.2010 [2] CHRISTOPHER DELGADO,MARK ROSEGRANT,HENNING STEINFELD The Next Food Revolution.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9,3 [3] 潘耀国.中国畜产品的国际贸易与国内消费问题(下).农产品加工.2009, 5 [4] 宋树才.丹麦发展畜牧业的启示.现代畜牧兽医.2011, 3 [5] 边全乐,马光霞.中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评价分析.世界农业.2009, 7 [6] 张春江,杨君娜,乔晓玲.我国肉与肉制品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2012, 9 [7]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2010,07 [8] 贺燕丽.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2009,4 [9] 李学工.农产品物流框架体系构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7 [10] 辛贤,尹坚,蒋及华.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2010,7 [11] 张雅燕,涂少煜.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讨.经济与管理.2007,5 [12] 喻闻.农产品供应链案例研究.2009,12 [13] 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2,10 [14] 辛贤,尹坚,蒋及华.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2013,1 [15] 郭伟奇.基于畜产品成本与价值构成关系的降低成本途径探讨.现代农业.2012,5 [16] 刘学忠.中国、巴西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启示.世界农业.2010,8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致谢辞

随着毕业设计的结束,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可以说,毕业设计是我大学四年的最后一次作业,我的毕业设计能够如此顺利的完成,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借此之际,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董晓双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她在整个过程当中,从方案的确定到调试再到最后的写论文,她都给予我很大指导与帮助,同时也时时监督着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很多帮助的同学,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给我指出了很多错误和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商学系所有老师在这四年中对我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表示最崇敬的致意,祝您们以后的工作中一帆风顺!

第五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的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摘要】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正式公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尝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动因、会计准则变迁的方式进行尝试性解释,并探讨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变迁趋势。【关键词】会计准则 制度 变迁 回顾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相适应,会计准则在保持其相对稳定的同时进行了一些变更和改进。它构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新制度经济学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解为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本文拟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来认识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分析其变迁的方式和影响其变迁的因素,探讨会计准则未来的变迁趋势。

一、制度、制度变迁的概念及“会计准则的制度观”

(一)制度、制度变迁的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理性人总是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序或少序的经济环境必将加剧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提高交易费用。而制度提供一系列的规则约束规范了行为人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确立竞争或合作的经济秩序,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服务,从而减少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保护产权,促进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制度和制度变迁是由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冲突的解决过程和方式决定的,制度变迁是行为主体为了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寻求动态的制度均衡的过程。

(二)“会计准则的制度观”

根据上述的概念,我们可以把会计准则理解为一项制度安排。从规则的起源角度看,制度分为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会计准则属于外在制度的一种,所以研究制度的理论同样适合会计准则的研究。谢德仁在分析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时,提出了“会计准则的性质是一份公共合约”的新观点。他认为,会计准则作为计量、记录、报告微观经济活动进而评价剩余控制权经营绩效以及计量剩余索取权的信息生成机制,在指示资源利用效率,引导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准则这一公共契约规范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制度和微观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制度体系。会计准则制度观涵盖了会计准则的一般属性,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审视了会计准则的制度内涵以及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作用。

可以说,会计准则变迁是会计准则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会计准则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会计准则对另一种会计准则的替代过程,即更有效会计准则的产生过程。从深层上讲,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变迁就是各相关利益主体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二、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

由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并且在一定阶段准则和制度并行,还存在其他一些会计规范。所以对会计准则变迁历程的认识就不能脱离这些制度,规范。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历了并将继续进行一场历史上罕见的伟大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即从传统的行政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性改革不仅涉及基本的制度结构,也涉及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其中就包括会计制度的变迁。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以其重大历史事件为分界点,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1978年-1992 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前)。这一阶段,首先恢复了十年**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并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如财政部 1980 年修订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81年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为适应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现代企业改革的进程,1985年和1992 年分别制定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85 年颁布《会计法》填补了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中的空白,在构建会计法律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阶段的会计准则变迁,尚未从根本上触及计划经济模式的会计制度。

(二)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1992 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至20世纪末)。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以计划经济模式为特征的会计制度的弊端日益凸现。1992 年11 月《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迁。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基本会计准则,它为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框架。该准则规定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的企业,从而打通了不同行业与所有制企业会计规则的人为界限。随后,突破传统会计制度制定模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的特点是,我国会计制度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开始探索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三)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这一时期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其间,还经历了我国加入WTO这一历史性事件。WTO 正在从国际贸易规则发展成一套国际竞争规则,这对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改变都产生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迫使我国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0年末,财政部在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发布了《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财政部作出全面构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决策,2006年2月公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的特点是,试图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下载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