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大全

时间:2019-05-13 01: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大全》。

第一篇:浅谈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大全

浅谈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是“基于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成果之一。作为课题研究总结,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路、方法以及研究成果高度概括。提出了目标教学的概念以及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的构建方法(“321N”模式),并总结出它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实用性与普适性。

关键词 目标教学 教学团队 321N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Team Framework Based on Work Process Working Goal Teaching Framework HUANG Yutian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3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one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based teaching team work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e target framework” project results.As a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background,ideas,methods and research results highly summarized.The concept of teaching goals and objectiv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teaching team to build teaching methods(”321N” mode),and summed up its systematic,logical,scientific,practical as well as universal.Key words goal teaching; teaching team; 321N; mode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本世纪初,教育部陆续发布了[2000]2号文件、[2004]1号文件、[2004]12号文件、[2006]14号文件、[2006]16号文件。提出全面开展职业教育改革;特别是[2006]16号文件,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内容和改革要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形式等。(2)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本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一项主要的建设任务,摆在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面前。(3)2009年,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已初步建成且卓有成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其实核心的问题还是体制和人。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传统的行政化的学科体系和以专业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截然不同。体现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显得矛盾很突出,或多或少会形成改革阻力。(4)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应该是以专业、以课程体系为主线的教学团队的建设,且能够与传统教学团队结构相契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课题研究的思路

(1)指导思想:以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学校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为契机,以机械制造与自动专业示范建设为抓手,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着重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专业化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组建走出一条新路。(2)研究思路: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改革为主线,抓住专业职业岗位定位、能力需求、课程体系建设,选定特色目标产品(项目任务),以本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与课程体系一致、与产品生产过程一致的专业教学团队,即基于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建构。(3)研究内容: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岗位、任务能力需求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提炼,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作对象进行分析,遴选典型工作任务(目标产品)作为载体,研究实际工作过程,确定工作岗位;对照工作过程岗位需求,确定学习过程,研究教学团队的结构,建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研究教学团队运行、激励、管理平台的建立,确立专业教学团队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4)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论证假设、实践对比的方法。对于课程体系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深入企业,通过下发调查问卷和集中座谈的方法;典型工作任务、目标产品的确定,通过总结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践教学条件特点,与校企合作单位联手,采用调查论证的方法;专业教学团队的构建管理等,主要采用实践、分析、对比、渐进的方法,不断总结和调整。课题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的架构研究与实践”概括为“321N”模式实践。具体内涵是:基于专业(职业)、基于工作过程、基于目标产品的3个基于,兼顾工作过程岗位特点、兼顾课程体系设置的2个兼顾,明确一个共同的工作(教学)目标的1个目标,组建N(多)个教学小组(团队)。

3.1 基于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确定与课程体系建立

(1)企业调研:调研共发出调查表300份,回收265份,回收率为88.3%。(2)调研数据分析结论:本专业的岗位职业是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工艺工装的设计与实施。依此可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3)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工件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包括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特种切削加工技术;机械加工设备;精密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典型精密零件工装设计;机械CAD/CAM应用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

3.2 基于工作过程的目标产品的确定

(1)企业产品调研:轴类零件24.72%;箱体类零件15.92%;齿轮类零件7.52%;套类零件7.18%;其他类零件44.66%。(2)数据分析及目标产品的确定: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首先确定的目标产品应该是以轴、箱体、齿轮为主的产品。我们确定动力变矩器减速器和汽车转向万向节为目标产品。

3.3 基于目标产品工作过程的教学团队的组建

(1)目标产品生产流程:减速器零件测绘—减速器设计—减速器及零件的工艺工装设计—减速零件工艺实施—确定项目—建立产品生产团队及运行机制。(2)兼顾工作岗位及兼顾课程体系的教学团队构建(图1)。(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各自的职责:课程项目的确定;编写课程标准;编写项目教材;

建设课程网站;实施项目教学;建立团队运行机制及团队协作机制;建立团队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团队发展和激励机制。

图 1 基于目标产品生产过程(流程)教学团队组建成果评价

(1)教学团队的“321N”构建模式符合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它摈弃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下的学科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模式。“321N”构建模式的运行条件必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岗位为基本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321N”教学团队构建模式其实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既符合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2)“321N”构建模式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使得专业的目标性更强,专业教学团队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共同工作(教育)目标,目标更明确、协调性更好、效率更高。专业教学团队是先进的教学团队模式。

(3)“321N”构建模式具有普适性的、便于操作、易于推广。从专业入手到工作岗位、到课程体系、到目标产品、到工作过程、到教学小组、到教学团队,一步步给出了团队的构成。

(4)“321N”构建模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从传统的学科体系到专业体系的转变的最大障碍是师资。以工作过程、岗位能力需求建立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更全面。“321N”构建模式的两个兼顾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岗位确定以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处理好兼顾多种因素,既要考虑与岗位的协调一致,还要考虑知识的分布、教师的知识能力特长。在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师普遍带有学科体系惯性的背景下,两个兼顾可以使改革和传统得到协调,实用性好。

(5)课题研究同时分别回答和解决了教学团队的建立、管理、运行、培训、激励和发展的诸多问题,具有开创性、建设性、实用性、可行性和易于推广特性。成果推广与进一步研究实践的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是职业教育改革中如何构建教学团队的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研究的问题:(1)专业教学团队能力的不断提升机制研究;(2)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过程实践操作平台(教学情景设计)建设研究;(3)专业教学团队共同目标与个体能力需求和谐统一等问题的研究。其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学习创新、不断改革,才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真正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团队,我们还需要继续付出努力。

第二篇: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分析与研究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分析与研究

第1章 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根据2011年的统计,全球肉制品生产总量为2.97亿吨。我国当年生产的畜产品就达到7803万吨。占世界生产总水平的26.27%。截止2012年底全球生产量则为3.02亿吨。但是近年来我国的畜产品出口并没有因为“入世”而迎来春天,反而因为金融危机的加剧而不断下行。

1.1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在我国加入WTO多年之后,国内的畜牧业出口仍然萎靡不振。这是摆在中国畜产品出口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国家的鼓励政策等诸多优势。这些优势却不能成为GDP的推动力,这其中是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深思的。近期,在我国爆发的H7N9禽流感又将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国际市场上,持续爆发的疯牛病、禽流感、蓝耳病让很多外国客商纷纷选择高价的畜产品。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畜产品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找出一套可行的模式来解决这种困局是本文的立论依据。本文从我国畜产品的生产特点入手,同国外市场需要的产品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扬长避短。将自身的优点发扬光大,使我国的畜产品依托WTO的关税优惠,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

1.2研究目的和定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找出外商不认同中国畜产品的原因,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研究出一套可行的生产方式从而解决我国畜产品的出口问题。本文在综述国际大环境后,开始研究我国畜产品的传统市场。将金融危机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系统的分析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造成现状的主要因素。通过供需求两发面来分别分析现象。然后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在具体的出口产品上进行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畜产品整体的供给、需求两大方面,在这两方面找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第一个论述重点是在供给方面。主要的现象是饲养粗放、检疫不统一、产品不合格等问题。但是根源问题是我国的畜牧业还没有做好应对出口的准备,一些的配套设施和相关的技术还是空白,所以导致畜产品出口的举步维艰。第二个论述重点是需求方面。在外需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怎样开拓新兴市场和促进产品的创新性是我关注的问题。最后就是“绿色壁垒”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以各种技术性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壁垒”从而保护本国的畜牧业的稳定。这显然是违背WTO的指导原则的。这些问题都会在第三章一一列举出来。

1.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潘国耀先生是在畜产品贸易领域的带头人,他在《我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畜产品在出口方面的短板。在文中潘国耀先生叙述了我国加入WTO后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畜产品出口的处境。又将国外的需求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我国非壁垒因素导致的不足一一做了说明,指出了我国整体的饲养加工的诟病。最后,将其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篇文章发表在 《中国畜牧业进出口年鉴2010》。

连云港出入境管理局的于维军先生在《我国畜产品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一文中阐述了动物疫病对我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这篇文章在另一个方面细致的分析了检验检疫对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本文发表在2010年《中国动物健康》第15期。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Dives V和Mart Jones在(食品工业科技)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科技手段对畜产品的出口的影响。非常推崇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本篇论文的解决方式也是参考该书。

英国检疫科学带头人Hanaoka K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动物福利”这一概念。在当代欧洲这是一种很流行的动物饲养观念。该理论发表在< Animal welfare>一书中。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1.4基本概念

1.4.1畜产品

宏观上来说畜产品是指动物在饲养、屠宰、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产品和副产品。本文中所指的畜产品,是在国际贸易中大量交易的产品。指可以供人类食用的猪、牛、羊肉。微观上是指可供给人类利用的蛋白质资源。

1.4.2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一词源于贸易壁垒,在农产品的贸易中将贸易壁垒形象的成为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其他国家进行严格的技术限制,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通过这样的绿色壁垒,出口国的价格优势会被大幅度打压,削弱了该国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 我国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

第2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支持鼓励进出口贸易,用大量低端产品换取了急需的外汇。但是,由于饲养、检疫等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造成了大量的物质与经济损失。更严峻的是随之出现了输入性动物疫病更是雪上加霜。1980年至今,从国外输入的动物疫病共达30余种。每年的损失达到200—25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农民损失35元。每年在饲养中的防治费用、饲料浪费、人工成本、品质下降等诸多方面的损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失是直接损失的3—5倍。如今我国各级主管部门正在努力的扶植本国优势产业,其中畜产品出口被列为我国重点开发、投入的项目,如今生产的畜产品无论在品质还是品牌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2.1加入WTO后对出口的作用

2.1.1政策优化

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关税总水平降至15.35%,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目前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水平为62%,其中牛肉由原来的45%降至12%、猪肉从20%降至12%、鸡肉从20%降至10%。同时还撤消了与WTO 相背的非关税措施,避免由于非技术性贸易政策给国内生产企业带来压力。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外国客商前来采购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一些发达国家以提高检疫标准来设置绿色壁垒。我国畜产品出口形势愈加严峻。坐拥巨大的产业而不能使之变为经济的推力,这促使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研究如何弥补我国与国外的不足和差距。一方面我国将原先的“商检”、“卫检”、“动植检”合并,实行“三检合一”,在制度上规范生产环节的不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WTO框架下加大力度维护本国合法生产者的权益。增加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力争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我国各大出口企业也都开始行动,不单单依靠海关的出口检验。而在生产、屠宰、流通各个领域加强了技术革新和自检自查。将客户的合理需求放在第一位,企业的国际意识大大增加。

2.1.2市场扩大

世界肉类生产、贸易、消费大类型有四种。第一种是产量和人均占有都很高的国家。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1/4,肉类产量为中国的一半还要多,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都超过100千克。第二种是专门提供肉制品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均肉类产量468千克、丹麦399 千克、加拿大137千克。第三种是肉类出口国。肉类总产量不小, 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印度产肉600万吨,人均只有5.5千克。印度尼西亚8.3千克。整个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非洲产肉1200万吨左右,人均占有量很低。他们都需要进口肉制品,对质量要求不是很高,是潜在的市场。第四种是肉类产量和人均占有都不高,又是经济发达或是购买力很强的国家,如日本人均肉类产量只有23千克、科威特32千克。但都是肉类高消费的国家,一般对质量要求还相当高当然给价也高。所以,这类国家是各生产国竞相出口的目标市场。

2.1.3逐渐摆脱壁垒

北美,特别是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地。畜产品生产和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北美最大的出口市场是亚洲,其他的重要市场有西欧和拉丁美洲。日本是美国优质畜产品的目标市场,美国最初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通过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迫使日本开放了牛肉市场。随后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韩国也成为美国的重点目标。加拿大有丰富的耕地资源,粮 食和畜牧业较为发达,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但由于气候环境的限制,加拿大在很多农产品上无法与美国竞争。

中欧贸易互补性非常强,贸易发展快。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欧盟对中国禽肉进口闭关已经10年,至今没有开关。欧盟禽肉考察团的最终报告结论非常明确,中国熟制禽肉是安全的。从中国进口熟制禽不存在传播禽流感的风险。中国食品业界有能力向欧盟供应安全 高质量的肉食品。中欧肉类贸易额下滑,说明在国际贸易中,限制别人的同时也限制 了自己。2005年,中欧农产品食品贸易额达到54.6亿美元,比2001年29亿美元增长88%。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4.6亿美元,同比增长76%。中国从欧盟进口20亿美元,增长110%。从中欧发展的趋势来看,在WTO框架下的双边或多边的磋商是未来我国摆脱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2.2加入WTO后面临的问题

2.2.1饲养环节

我国在入世之后,畜产品出口业是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但是近年来的表现不升反降。其中猪肉就是代表产品。首先,猪饲料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低廉稳定,对我国的生猪饲养业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可是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急剧上升。导致了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渐渐丧失。其次,在动物疫病方面频频爆发的动物疫情也让出口企业频频遭到退货。最后,在生产模式上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散户养不好,大户不赚钱”的尴尬境地。诸多企业还在做走街串巷的小贩从农户手中收购牲畜,这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

在牲畜成品率方面我国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下图所示:以存栏生猪为例,我国存栏生猪的产肉量仅为美国的66%、法国的60%、日本的74%。这说明我国的畜牧业科技水平不高,在未来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应该从生产的成本控制入手,降低损耗。

2.2.2检验检疫环节

在中世纪时,资本主义船队进行远洋扩张的时候,由于医学的不发达,对这方面的知识还是空白,导致中世纪的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黑死病。使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杆菌。基于这样的历史教训,国际贸易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畜产品进出口的检验检疫。二战后的60-70年代,畜产品交易还比较低迷各国没有太多的剩余畜产品用于贸易。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科技水平的提高,饲养技术也随之改进。畜产品的进出口才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贸易项目。

在国际贸易中,对畜产品及其制品有着一整套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高致病性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禽流感、新城疫、口蹄疫、猪蓝耳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转基因品种等。随着科技的介入,对动物所携带的生化指标检验检疫也是越来越快速、精确。为了保护本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防止疫病传入,一些国家建立了一套为确保动物产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并以动物疫病、动物福利、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诸多理由对进口的畜产品设置越来越严格的贸易绿色壁垒。

我国加入WTO后,在这方面开始了产业升级转型,出现了一些专门以畜产品出口的企业。2006年5月份,山东一家对日出口的企业,在一批冷冻鸭肉检测样本中查出了两例禽流感样本。5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华实施封关。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禽类制品,这突如其来的封关让国内多家企业措手不及,导致禽产品大量积压,价格急剧下降。在此期间我国发往日本的冻鸡总量在10000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人民币。这个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就是检测手段的差异导致了结果大相径庭。2008年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批产品出口前90天,出口冻鸡的企业所在地50公里之内,没有中国政府通报的重大疫情。并且该企业必须是中国政府所批准的合法动物加工企业,须持有中国兽医部门开具的“相关检疫证明”。其中重要的标准项目有(1)在饲养过程中存栏家禽无明显临床不良反应。(2)在饲养过程中使用的兽药残留率不得低于日本国内标准。(3)在屠宰处理中要清理除鸡肝、鸡心之外的一切器官,包括气管。(4)运输途中要具备完全的冷冻设施。(5)进入日本国指定仓库后,进行细菌培养和化学残留物检测,结果呈阳性则就地销毁或退货。

2.3加入WTO后外贸环境的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世界范围内畜产品在2011年的增幅是12.94%,而我国仅为9.18%。面对这样的增长性需求我国却出现了大规模贸易逆差,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3个百分点,而中国畜产品进口的增长速度(12.31%)却高出同期世界畜产品进口 的(10.86%)平均增长速度。

欧盟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偶蹄类畜产品出口地和进口地。2011年生产各类畜产品4357万吨,其中1684万吨用于出口。进口欧盟和美国畜产品的国家大多是发达国家,如俄罗斯、中东、韩国、日本等。但是这两个区域也需要大量廉价的畜产品,主要是羊肉、禽肉。欧盟和美国的羊肉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10年澳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大利亚和新西兰羊肉制品的27%销往欧美等高端需求国。

2.4国际合作

在我国对畜产品实行管理的主要部门是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在饲养方面农业部对畜药、饲料、防疫等方面进行监管,2012年初,农业部出台了《2012年国家畜牧业振兴计划》。对全国畜牧行业的存栏牲畜保育做出了详细的计划与部署。明确提出了发展地区性特色养殖,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一大批知名企业带动地区畜牧业升级转型。摆脱小农经济、散户养殖的局面,发展规模化养殖。但是,在国内普遍的生产习惯下想改变传统的放养模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检验检疫方面1000多项标准被废止,900多项得到修改。目前,中国的各项标准已达到世界标准总数的43.7%,但就日本90%以上,美、英、德80%以上的国际标准化率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在相关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更加努力,要想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出台更多的扶植政策就需要多多利用WTO框架下的多边会谈、对华机制。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标准理念。从而增进本国在畜产品品质上的提高。

第3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暴露的问题

3.1供给方面

3.1.1我国畜牧业还倾向于内贸经济

大陆专门做畜产品国际化养殖的品牌几乎为零!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企业大多还是从农户手中购买,在普通农民的饲养条件下往往没有发挥出最好的经济价值。许多农户只看重存栏牲畜的体重,而不理采牲畜的瘦肉率和品质。这造成了出口企业在做外贸订单的时候成品差异率和耗损率很高。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3.1.2 国内环境问题对出口的影响

2013年初,黄浦江、松江流域出现大量漂浮死猪。通过猪耳标的溯源体系找到了事件的源头是浙江嘉兴地区农户非法将病死生猪扔入河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深入的调查后发现,该地区土地的承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养殖业的需要,就连死猪的处理池也不能满足规模的要求。当今欧盟对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产废物的处理、屠宰的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如果仅仅产品合格而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也是不能被发达国家所接受的。

3.2加工出口方面

加工出口方面主要论述的是检验检疫对畜产品出口的影响。如今,企业总是惯性思维:“检验检疫是海关的事”。其实不然,自己对产品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怎么可能将利益最大化。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增加了企业出口的风险。

3.2.1兽药问题

在国外的检测机构中所有的兽药是均不得检出的,但是在生长期间不可能不使用兽药。国内的兽药要想完全不得检出就需要执行休药期,但是执行休药期的结果就是饲料、人工成本大大增加,这对于饲养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方面不仅需要提高养殖者的认识,也更需要政府对于兽药残留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仅仅是因为几毫克的兽药残留就被退货甚至封关,这显然是不值当的。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行政资源,更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更是对畜产品出口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无法弥补的信誉损失。

休药期:也叫消除期,是指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休药期是依据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确定的,就是按最大剂量、最长用药周期给药,停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屠宰,采集各个组织进行残留量的检测,直至在最后那个时间点采集的所有组织中均检测不出药物为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3.2.2菌落问题

在肉制品出厂前要进行72小时的排酸处理,这种生产工艺往往只被生产厂家用在出口产品中。国内的消费者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出口到日本的禽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有中国农业部指定的兽医官在场,并且签发“产品抽样检测文书”。如果没有这到程序,日方进口企业有权单方面撕毁合同。在中国现在的生产加工企业中,鲜有采用“第三方检测”的方式。仅仅是对一批次的产品、单一时间点进行抽样检验。另外在成品出口前会经海关进行检验检疫,这个节点的运输和仓储方式应该在全程恒温的冷藏状态下进行。这是对于商品能否出口的重要环节,在出厂前的抽检中胴体是合格的,如果没有全程冷链运输的支持,很多检验项目会因为运输和仓储的温度而发生改变。

在国际运输中,会用到专门的冷藏柜来装载冷冻畜产品。国际的运输设备已经很成熟,况且在国际运输中会对产品购买保险,如果是因为运输的原因造成商品品质的下降甚至完全腐坏,是可以向保险公司和船方进行索赔的。

3.3政府引导监管方面

在我国外贸进程中,由于不了解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造成的损失屡见不鲜。在畜产品出口中更是比比皆是。主要的方面就是检疫标准的不统一,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畜产品有着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品种单

一、品质参差不齐。企业要发展到成为一家国际性外贸出口商,不能摆脱的就是先从国内做起。国内没有市场、国内没有知名度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国际型选手的。但是中国百姓目前的经济水平来看,没有能力去购买品质统一、饲养考究的畜产品。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自己的农场进行生态养殖。对于欧盟的检疫标准国内企业不会100%的达到,企业也不能国内国外两个标准,更不能将本国的公民划为二等公民。所以,检验标准不能够短时间内与国际接轨。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第4章 WTO框架下中国畜产品出口问题的解决对策

4.1解决供给问题的方案

4.1.1内需、外贸同步发展

自有农场,创立国内品牌。在前面本文陈述过,畜产品出口企业想要赢得稳定的订单现需要有品质统一、供应稳定的牲畜供给。所以需要以自身的自有农场为主。“以点带面”用一个自有农场带动周边农户成为加工企业的合作农户。即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也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农户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统一的产品,面对这些不能出口的产品,在检验检疫合格的基础上供给国内的直营店或者其他经销商进行销售。这样不会增加企业的耗损率。降低了出口成本形成有效的出口价格优势,还能满足国内市场的日常需求,用国际的标准回报普通的消费者,这也是一种无形的营销策略。树立了企业在内贸的形象,也有利于出口订单的发展。

在国内需求规模化之后,积极开拓外贸市场,依托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口碑、广告覆盖等手段向外商呈现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品牌。

4.1.2企业应该承担环保责任

企业在组织生产销售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副产品或者废弃品。在企业自身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力与国际环保体系接轨。做到基本不对水土形成长期的污染。如果不能达到国际标准,也应该尽量达到国家标准。在出口洽谈的时候能够有让进口方信服的环评报告。在生产期间也应做到带动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带动合作农户提高产品出口意识。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4.2规避外商对检验检疫的质疑

4.2.1第三方屠宰检疫

企业在初期依靠政府。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类似于“肉品联合会”的第三方屠宰组织。在我国这些组织长期参与企业和个人的畜产品零售。出口企业可以借鉴类似经验,将牲畜的屠宰交给第三方进行屠宰,一样获得符合出口标准的初加工畜产品,既满足了检验检疫的要求,又对当地政府的税收做了支持。

企业在有稳定的客户订单之后,与政府合作。此时企业在国际社会有了一定的信誉,可以选择自行对牲畜进行屠宰加工。这不仅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又节约了成本。而在检验检疫方面企业可以进行自行抽检、邀请质检部门驻场检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安装摄像设备,接受质检和海关的实时监控。这样的新举措,会大大提升企业的专业水准和信誉度。做到公开透明就可以得到长期的合作订单。

4.2.2规范运输方式,控制菌落数量

生鲜畜产品的运输不同于水果、谷物等其他农产品的运输。水果运输可以通过降低温度、降低耗氧量、充氮保鲜等方法来处理。但是畜产品对温度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温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菌落的数量。有些产品在厂检验室合格的,但是到海关检测就不合格。这是因为在运输、仓储的途中温度变化较大,菌落繁殖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1)出厂前做好物理防腐措施,例如排酸、速冻、软冻等措施。(2)缩短运输时间,避免二次污染和温度变化。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跟踪产品的行车路线,以及舱内温度等实时信息。

4.3政府合理扶植,共同打破壁垒

在当今市场,谁能把握市场的需求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主动就有话语权,就能有定价权。观念要从“谁来买”转变成“卖给谁”,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把服务做得更细。仔细研究客户的实际,使我国的畜产品与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零差别。企业不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能单单的想把合格的产品销售出去就可以了,也不能一味的去追着外国人的苛刻标准跑。而是将更多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一串串数字中,将地域的特色体现在检测报告上。将外国人制定的绿色壁垒打破,创造更多的国际大品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让世界都来认同属于中国人的“国产指标”。

想树立企业或者行业内的标准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智力支持,在此之前需要契合国际相关的标准,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有了这些话语权,进行出口的企业才能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说“不”。当然,在当前中国这种条件下能够走到这一步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的多方努力将行业自身的缺点规避,不能国内国外双重标准。本来国际贸易就是将本国的剩余产品与他国交换,不能为了出口而做出口。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

中国地大物博有些地方的土地、水源、牧草、甚至纬度都可以帮助打通国际市场。在我国内蒙地区的土地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这样的地块饲养存栏动物所生产出的畜产品会大大提高产品的身价。例如神户的牛肉是在一种完全舒适的环境下饲养的,在牛的感官层面也下足了功夫,最终铸就了每年在拍卖会才能看到的神户牛肉。这不是宣导高投入就能带来高回报,而是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各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获得高的利润。在我国不一定就要全部生产这种高品质的畜产品,在某一个方面积极地突破就可以做到较高的回报。甚至可以将中草药引用在牲畜的饲养中,做到防病治病。即做到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较少也能创造更高的收益,甚至创造品牌。值得高兴的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政府的扶植力度加大。出现了很多的规模化养殖场,在品质的统一、兽药的残留、肉质的产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012年。农业部对全国畜牧行业的存栏牲畜保育做出了详细的计划与部署。鲁西黄牛、山东黑猪等一大批不受农户青睐的养殖品种,在国家的振兴计划下得到了保护。皓月、北大荒等一大批企业脱颖而出,虽然在饲养成本上有着很高的投入,但是在规模化经济的带动下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几十美元一公斤的黄牛肉,甚至堪比神户牛肉的国产牛肉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所以,在成本方面将市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检验检疫并不是我国畜产品出口不可逾越的鸿沟。何况,我国的畜产品极具价格优势。我国的猪肉出口价格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60%、牛肉为国际均价的50%、羊肉低于国际30个百分点。在这样巨大的利差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最大的竞争力就在畜产品方面。虽然我们的比较优势较高,但是档次较低。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所遗留的历史问题。相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些问题会慢慢好转。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应该结合国情实际,进一步以国家意志将畜产品标准与国际体系接轨。应该继续鼓励去通过ISO9000和ISO14000认证制度及HACCP管理体系的引入力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与国际合作。申请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农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数,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办事,从传统的“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从而突破国外TBT 的限制,打通“畜产品绿色通道”。但是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于认证制度并不积极。认为去做认证工作会对价格优势产生影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不仅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以支付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花费另一笔费用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就是这些因素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在我国,认证做得好的主要是牛奶行业。而事实证明,虽然企业的成本增大,但人们对其产品的认可度却显著提高,销售量大幅增加,品牌层次也大大提高。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检验检疫和产品生产的差别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是必经之路。在此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参与,提高生态农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政策扶植的时期加紧完成自身的经济转型,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其次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进行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是走不通的。在出现分歧的同时,通过有效的磋商平台是高效的解决办法。这方面需要社会各方的参与和努力,政府应该起到平台的建立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贸易的各方积极参与,共同应对贸易危机。

最后是吸取发达国家失败的经验,不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找出适合自身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改善畜产品出口现状的途径。创建一个完善的供需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应对市场上对产品的短暂性的影响。

总而言之,加强交流与合作深入的改变自身的不足,政府企业和农户做好良好的互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贸易这才能赢得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带领整个行业走出重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畜产品出口业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PEGGY GARVIN.World Livestock 2011-Livestock in Food Security.Rome:

FAO.2010 [2] CHRISTOPHER DELGADO,MARK ROSEGRANT,HENNING STEINFELD The Next Food Revolution.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9,3 [3] 潘耀国.中国畜产品的国际贸易与国内消费问题(下).农产品加工.2009, 5 [4] 宋树才.丹麦发展畜牧业的启示.现代畜牧兽医.2011, 3 [5] 边全乐,马光霞.中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评价分析.世界农业.2009, 7 [6] 张春江,杨君娜,乔晓玲.我国肉与肉制品标准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2012, 9 [7]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2010,07 [8] 贺燕丽.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2009,4 [9] 李学工.农产品物流框架体系构建.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7 [10] 辛贤,尹坚,蒋及华.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2010,7 [11] 张雅燕,涂少煜.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讨.经济与管理.2007,5 [12] 喻闻.农产品供应链案例研究.2009,12 [13] 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12,10 [14] 辛贤,尹坚,蒋及华.中国畜产品市场:区域供给、需求和贸易.2013,1 [15] 郭伟奇.基于畜产品成本与价值构成关系的降低成本途径探讨.现代农业.2012,5 [16] 刘学忠.中国、巴西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及启示.世界农业.2010,8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致谢辞

随着毕业设计的结束,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可以说,毕业设计是我大学四年的最后一次作业,我的毕业设计能够如此顺利的完成,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以借此之际,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董晓双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她在整个过程当中,从方案的确定到调试再到最后的写论文,她都给予我很大指导与帮助,同时也时时监督着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很多帮助的同学,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给我指出了很多错误和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商学系所有老师在这四年中对我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表示最崇敬的致意,祝您们以后的工作中一帆风顺!

第三篇:关于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顾京 陈桂梅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结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针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团队目标、团队文化、核心能力培养,团队发展的机制与体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团队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顾京(1958-),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应用研究;陈桂梅(1977-),女,山东莱阳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课程教学研究。(江苏无锡214121)

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始于2007年的国家级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根据建设主题可概括为两种主要类型:基于专业建设的教学团队、基于课程或课程群建设的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如何借助专业建设的平台,制定团队建设目标,积淀团队特有文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形成团队发展的机制与体制,达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最的目的,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国家级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数控团队”)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基于品牌专业建设的团队建设目标

团队建设目标表明了团队存在的理由.表达了团队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团队评价的标准。因此,建设团队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即找到团队成员共同的愿景。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也是团队的共同愿景。制定基于专业建设的团队总体日标,取决于专业建设的基础、水平和目标。只有通过对现有专业基础分析、团队成员能力水平分析和专业建设目标分析,结合专业发展的背景环境研究,才能制定准确的团队建设总体目标。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是我国首批举办的高职专业之一.至2006年,已成为教育部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数控团队具有良好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双师素质结构,特别是已基本形成一支由在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带头人、有教学科研特长的骨干教师、有充满活力的年青成员组成的梯队。但此时,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正面临着—个重大的转折。我国高职教育将从规模建设向内涵建设发展。学校被列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列,数控技

术专业必须作出结构调整才能完成示范性重点建设的任务,建成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高职专业。通过科学调研分析,数控团队将“基于厚实的教改成果。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依托无锡地区高精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企业集群的优势.在现有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七,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建成专业建设成果丰硕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作为全体成员为之努力奋斗的共同愿景。

2.个人目标.清晰的共同愿景也是每位成员必须责任共担的共同目标。在深刻理解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数控团队根据学校在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以及本专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以数控技术专业教研室为单位,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依据团队的总体目标、团队成员的个人特长,进行1=作任务分析,制定出各位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持续推进的阶段性教学T作目标与任务。然后。在团队带头人的组织下,每年每人按照具体的业务目标,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再通过工作量积分表、定时碰头会议、阶段小结和团队整体工作总结等方式。及时发现丁作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修订和调整不合适的阶段目标。保证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使个人的阶段成果能集成实现团队的总体目标。实践表明,团队成员的努力结果已远远超出个人目标的设立.从而使团队成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积淀相互信任、协同作战、勇于承担的团队文化

相互信任、协同作战、勇于承担的团队文化,是团队生存、发展、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团队成员产生安全感。敢于承担改革风险、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不断取得专业进步的关键所在。一种合作、信任和尊重的氛围,可以使团队成员认识到彼此的力量和需要,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与智慧。数控团队充分认识到开放性的对话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提出“分工协作。互补互信.主动沟通,行大于言。学习创新”的精神号召。在践行过程中,除了团队带头人平时的言传身教之外,还通过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团队建设项目.加强成员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助合作。如围绕专业建设,组织成员开展产业背景及人才需求调研,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研究T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点,分T协作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顶岗实习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合作研发技术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

现在,数控团队的基本文化特质“正确的行动导向、明晰的责任分工、顺畅的沟通交流、忘我的敬业精神”已成雏形.在这种文化氛嗣中。团队带头人在理解、接纳成员个性、脾气差异的同时.必须坚持“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体价值通过团队不断提升”的专业教学改革核心价值观,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要真心的聆听,充分分享成功经验.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因此,当面对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技术开发与服务等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问题时,团队总能在协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培育三大核心能力,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宗旨是:增强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资源整合三大核心能力,促成团队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其核心是以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形成物化教学成果。

1.执教能力。对专任骨干教师.要系统学习国内外先进职教经验.提高理论修养,并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条件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等突出问题,锤炼个人执教能力。再用“可进可出”机制、“阶段考核”等手段落实骨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兼职教师.首先要为每位新到岗的兼职教师配备一名专任教师作教学秘书,协助兼职教师完成教学准备、教学文件规范化等教学丁作.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是给予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同等薪酬待遇.让兼职教师有团队归属感。

2.社会服务能力.培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问题是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强化科研.提升专任教师的T程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扎实地、持续地提高骨干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二是促进转化.拓展技术服务能力。三是参加大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拓展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纳入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的核心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数控团队依托学校市场部、质控部,开展校外资源整合工作;依托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增强教研室丁作的活力;依托学校产学研分制度,推动内涵建设.鼓励骨干教师。整合的资源主要包括:依托无锡及周边地区制造类企业集群的优势资源,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进入

学校承担教学工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保障;确立“以他方需求为中心”的产学合作理念,通过校企合作。重点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学结合实习基地。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重点建设了集授课区、讨论区、训练区和信息区于一体的教学车间,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目标。学校教学车间的建设.得到了国内知名机床制造企业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五百强企业美国肯纳金属集团肯纳金属(上海)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的支持。引进企业设备充实实训基地.企业进校设置奖学金等。社会资源的不断引人,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社会性、开放性。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双方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了社会影响.校企实现了双赢。

四、构建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对人才资源要素、教学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优化配置的系统丁程.建移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对形成一个稳定的、健康发展的教学团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1.学校层面——构建校内外结合管理体制和机制.

在校内.学校学术委员会和人事处牵头组成教学团队工作管理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需要.制定教学团队管理办法:以协商式管理、集体参与式管理、团队带头人作出最后决策的方式来管理团队的工作,统筹教学团队发展日标和重点工作项目。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学校成立了面向行业企业服务的市场郝,统筹教师的技术服务与开发工作,并开展共建专业、课程、实训室等校企合作项目。同时.为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学校还成立了负责全校教育教学体系监控的质量控制部,形成从教研室、院系到学校层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增强院系、教研室的工作活力。建立产学研分制度。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高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在政策措施上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团队走出校门服务企业和引进企业专家来校执教的滚动发展长效机制。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便于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激发专兼职教师潜力、形成校企合力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如制定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校外获奖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十多个管理制度。

2.团队内部——自我管理体制和动态运作机制。数控团队采用专业带头人的AB角制。

更好地保障了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团队内部采取柔性的激励方法和创新的激励机制.使工作任务激励与人际关系激励辩证统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辩证统一、外部激励与自我激励辩证统一。同时,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的相关规定.团队一方面在坚持不断吸纳优秀人才的前提下,建立分享反思的组织学习支持系统.培养出色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成员。提供拓展国际视野的学习考察机会和提升科研水平的国内外访问学者机会;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进厂锻炼、积极向兼职教师请教;为兼职教师提供提高教学能力的培训.吸引兼职教师主动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工作。实现老中青教师都能主讲主干课程,专兼职教师都能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产品的制作或开发.使团队成员的“双师素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双师结构”队伍得到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组织教师的分流.将团队建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型组织.进而保持教学团队的合理结构和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数控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细节上的不足.如专兼职教师持续性协作、团队成员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团队内部管理网络平台建设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将逐步列入我们的研究视域.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还需要长期深入的实践摸索。

【参考文献】

【1】常忠武.丑立新.离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成人教青.201 o(6).

【2】岳慧君,高协乎.教师教育教学发展观角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0(5).

【3】顾京.陈桂梅.离职院校教学团队发展策略刍议【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4】卢乃桂.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变迁【M】戟育科学出版杜.2009.

第四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范文模版]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经济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和核心技能的。为保证装饰专业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及实践教学得到更好地落实,该课题以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平台入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从工作领域出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对以建筑装饰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101-02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专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近年来,我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及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了一支兼具“多证”“多能”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保证“职业性、零距离”专业特色的实现,满足市场对于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行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地域行业的优势,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宽阔的发展平台。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因此培养适应建筑装饰职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目前传统的建筑装饰专业课程教学大都是封闭在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如草图方案、效果图、施工图等)表达设计意图,通过对施工规范与验收标准了解装饰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但是如何把学生的设计变为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物质形象,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以工作领域任务为依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体验建筑装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但是,往往多数院校忽略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仅在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中选择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岗位能力,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授课内容没有或较少的涉及到,这也直接影响到本专业人才的顶岗能力及后期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

2.1 基于工作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作领域为依据,建立3个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包括装饰设计工作室、装饰施工管理工作室、室内装修空气质量检测工作室。(见图1)其中,从各工作室基本工作领域入手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具体要求:

(1)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搭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管理、融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育人平台,双方信息互通、人员互派、资源共享,淡化“教室―工作室”的界限,教室即是工作室,工作室亦是教室,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工作室均与一家专业企业合作,企业与“工作室”二位一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体系及完成课程内容、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也就意味着学生进入“工作室”相当于介入企业,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员工角色。这种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接触,使学生增加学习、创业与就业的兴趣,更加有效地激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学生在完成学校安排的公共基础模块、建筑装饰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通过“必修+选修”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管理目标。

(3)通过现代学徒制,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并引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改变过去师生疏离的现象,最终促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4)推进“小班化”教学,强化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将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融合于教学情景中,加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思维能力的学习,充分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5)改革考核形式和方法,采用作品展示制,将学生的作品集中展示,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提问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全面发展。

2.2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与开发

(1)开发建设课程模块。按照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典型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推行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及学分制,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出新体系的灵活度与自由度。

(2)以建筑装饰设计为例,根据设计院、装饰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见图2)

2.3 “多证”“多能”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开发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引进本专业领域中享有较高威望和知名度的“能工巧匠”、采取每年承担技术工作或企业现场顶岗实习不少于2个月、选派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一线工作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

2.4 “工作室”制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与本地区优秀的建筑装饰企业及设计院合作,成立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结合家装、工装、幕墙三大装饰系统,扩建建筑装饰材料、构造、工艺于一体的展示中心;按模拟现场的方式新建装饰装修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室;将进一步扩建建筑装饰工程信息与管理实训室、建筑装饰材料、门窗性能及室内环境检测实训室,开展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岗位能力训练,形成工学结合的完善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争取明年增设1~2家新的校外实习基地,细化顶岗实习方案,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数量,构建“理实一体”的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3)“工作室制”运行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完成“前修课程”考核合格之后均可选择进入某一工作室学习的机会。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报名参加各工作室的专业摸底考试,接受工作室的挑选。在院系领导监督管理下,各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和总体规划,包括组织编制教学大纲、教案、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安排日常教学,组织考核评估等。其中,工作室作为开放的教学空间,除了为本专业方向正常教学提供教学点,也可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场所,积极拓展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与渠道。结语

建立“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个性化发展双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引厂入校”合作建立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以课堂与工作室一体化为基础,建成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实战型”教师为主干,引进企业、行业专家和能手,建成“多能”“多证”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推进“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体系进程,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李云杰.建筑装饰专业构建工作室教学体系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28-129.[3]马磊,张福文.浅析建筑装饰校内实训基地的类型[J].大众文艺,2012(22):64-65.[4]张绮曼.中国室内装饰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五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理解与设计指误

主讲人:孙向军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设计,理解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0014-03 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按照新课程理念,“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中学历史教与学双方的手段,更是教与学,特别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这一目标的设置和理解认识,存在一些争议,目前,可能会影响和制约新课程若干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近年来,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几次新课程下的中学教师说课、授课竞赛和观摩,并拜读了一些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在这些教学设计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和设计,角度各异、提法不一,存在诸多倾向。现将所听、所见几种理解设计问题筛选归类,扼要分析如下,供同仁思考。

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这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理解上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或倾向,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其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然而,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仍然存在着问题。即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与指向含混不清,或理解为纯粹的教师行为.或在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之间游移徘徊。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等。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角度和表述的问题,其实质还是反映了教学理念问题。

案例1: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高三旧课程的新设计)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问题教学法,辅之以多媒体课件,并注重学法的指导。”这个设计,显然纯属教师“教法”的设计,基本没考虑“明清时期外交关系”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安排,未考虑怎样让学生体验、感知、学习,更未考虑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体验和感知。

案例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评价。各环节均以学主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设计主要也是在考虑老师如“何教”,“启发为主,辅之以讲授法”,明确地设计了教师的“教法”;后面的“四个环节”,似乎设计出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思路,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看不出来。后的“均以学生为主”是“过程”的特点,还是什么?不明确。“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用什么内容?训练什么方法?培养哪类“历史思维”?都显得空泛,不得要领。

二、以“能力”代替“方法”(或能力与方法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相关联的两个基本范畴。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合学科技能),如历史观察能力与历史想象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推理与创新的思维能力、综合与应用能力等。

方法,泛指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途径、程序等,在认知心理学上的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环节。狭义的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

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形成一定的能力。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关之处,但并非等同的,不能简单混为一体。

案例1:七年级“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丝绸之路的教学(教的角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对丝绸之路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也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过程与方法”,“三个通过”“三个培养”,都是指的老师。假如“三个通过”是教与学的“过程”设计,那么“三个培养”(“培养”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应该表述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会”之类为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应是能力,当然最好能进一步明确是什么样的读图识图方法、怎样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案例2:初中“大变革时代”的“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利用都江堰模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评价李冰、商鞅,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这个设计主要是要通过商鞅变法、都江堰工程等重要史实的教学过程,引导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用“两个主义”的理论引导训练学生相应的学习观察历史事物的方法,虽然显得过大些,但设计还算贴谱,然而,这里应该表述为“方法”,而不是“能力”。

在一般的课时教学目标中,按照三个维度的划分,“能力目标”应该在第一维度中结合重点“知识”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的设计处理,在这里再作设计处理,难免重复。当然笔者所见,有一部分教师的目标设计,有意无意地在第一维度中,只设计“知识目标”没有能力目标”,而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又有意无意地添加了“能力”目标。这样设计是否恰当,可以再讨论。但问题是,不能简单地以“能力目标”置换或取代“方法目标”。否则,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就在无意中被阉割和架空了。

三、方法”设计的泛化、笼统化(旧标的无效)

在“方法”目标设计中,有的设计,思考的角度、方法的设计,也还算合适,但是,“方法”不具体,可操作性欠缺,失于笼统、空泛,很难想象其能否落实和实际教学如何。

案例l:某教师在设计历史必修(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百家争鸣”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设计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显然,这个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是没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因为,这只是一种泛泛的学习方法要求,本节课究竟如何落实、如何体现,根本没有涉及。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属于无效的。另一个设计:“根据自己的探究主题,有侧重地收集关于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并加以选择和分析,构建论据,提出并阐释自己的见解。”这一设计尽管不够完善,但是它至少在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体现的比较好,因而是比较可行的,也容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2:高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 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为:“通过感性认识,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和现实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空洞设计。前一点,可以理解为是“过程”的思考与设计,后两点应该是“方法”的设计。三点都属

于“放之四海”皆可通用的“过程与方法”。姑且不论其“过程”设计是否贴切,即便将就着成立,也还有一个通过本节课学习“积累”什么重要知识,对什么主要内容“感性认识”,“理解”什么“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是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很突出的总体要求,具体在本节课中怎样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什么内容?“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都须明确设计安排。“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也须结合本课内容实际而设计实施。是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具体理论观点,分析理解本课中的哪些问题?这都需要具体明确,否则难脱空泛。顺便说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既是新课程的方法要求,也是老课程一直强调的。在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能恰当运用之,分析理解重要历史事物、历史问题,是毫无疑义的。但笔者所闻所见,在诸多教学设计上,往往 流于空洞、形式。

四、过程与方法设计上的残缺

曾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设计考虑到了过程,但方法不知所云;有的设计明确了方法及指导方法的思路,但却没有过程,看不出方法是在怎样的教学内容情境下贯彻落实的。笔者所听说课、所看教学设计,漏掉方法的有,更多的是缺失了“过程”,而孤立地思考、设计方法。

案例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情境,循循善诱,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讨论、体验感悟历史。”(强调教;有过程,方法不明确)这个设计,除去教师行为主体的痕迹之外,“过程”设计尚能看出,但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主体学习的方法残缺,前一要点基本看不出方法,后一要点的“阅读、讨论、体验”则失去“过程”的依托,“阅读、讨论、体验”的“方法”也有失笼统,缺少针对性。

只有孤立的方法目标,缺漏了必要的、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方法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法落实,无法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从心理学意义上考量,“过程与方法”理应贯穿于“知识与能力”培养、“情态价值观”渗透的整体过程中,三者是不应截然分开单独实施的。退一步而言,仅“过程与方法”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不可能只留用一个,而有意无意地 抛弃,舍掉另一个。

五、求全贪多、缺少选择

考虑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一节课能围绕主要、重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适用的学习方法,基本就可以了。有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可能适合多种方法的设计引导,但也应有所选择、择其要者,不能凡适合的,不分轻重缓急,一律拿来设计使用。

案例l:必修I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与方法”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从对‘始皇帝’和‘皇权至上’的学习中,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绘制‘中央官制’示意图,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讨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这里涉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等。或许这是由于高中新课程开始阶段的课时教学设计,需要指导、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而且也都是必要的,因而有“贪多”“求全”的倾向,也许这属于个例,尚可实施,但在一般的情况下,课时“方法”的思考设计还是以适合、适量为原则,须有所筛选,择其要者,以确保其有效贯彻落实。

【作者简介】陈光裕,男,1955年生,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下载浅谈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工作过程目标教学框架下的教学团队构架的研究与实践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上海市建平中学 廖 飞 刊载于2008年1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

    论工作目标与实现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刘国文 邵武第一中学(福建邵武邮编:354000) email :lgw@fjswyz.org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就《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单片机课程改革研究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应用相对广泛的技术,它综合了软件编程和硬件电路设计等技术,技术含量比较高,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 要课程,是技术(技能)应用型人......

    浅谈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最优化

    浅谈新课程目标教学最优化 旺苍县福庆乡乡小学校 边 江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具体条件,遵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设计......

    教学过程始终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模版)

    教学过程始终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长阳实验小学 刘小敏 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专家引领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教学过程、轻教学结果”,我们也就顺着指挥棒把教学重心进......

    基于团队实践与协同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学习型组织团队实践协同学习论文摘要:团队实戢与协同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逢径,而实行团队实践与协同学习的关键是组建学习型团队。文章分析了学习型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