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
【概念】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是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4类;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方法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与功能化的学科。用以增加顾客的购买欲望,达到生产者的销售目的。【特质】
一、要讲求功能效用:注意用途是决定工业设计优劣的主要因素,此为与美工设计或美术设计上最大的差异处。
二、要适应人体工学:因为工业产品是为供人使用的,所以要讲求能配合人体,如适当的大小、操作的便利,与使用的舒适等。
三、要能表现材料的特质:同样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材料来制造时,应该根据其材料的特质,而赋于不同的设计造型与结构。
四、要考虑生产程序:因为工业生产讲求大量化,所以设计时对加工程序上亦应力求经济。【分类】
随着工业设计领域的日益拓宽,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设计的领域进行划分: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
1、按照艺术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
一维设计,泛指单以时间为变量的设计;
二维设计,亦称平面设计,是针对在平面上变化的对象,如图形、文字、商标、广告的设计等。
三维设计,亦称立体设计,如产品、包装、建筑与环境等; 四维设计,是三维空间伴随一维时间(即3+1的形式)的设计,如舞台设计等。
2、从人、自然与社会的对应关系出发,按照学科形成的本质含义上分类 :
人、自然、社会组成了最基本的关系圈,其分类的对应关系大致是:
◆ 产品设计:相当于狭义工业设计,是以三维设计为主的;
◆ 环境设计:包括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城市与地区规划、建筑施工计划、环境工程等;
◆ 传播设计是对以语言、文字或图形等为媒介而实现的传递活动所进行的设计。根据媒介的不同可归为两大类:以文字与图形等为媒介的视觉传播;以语言与音响为媒介的听觉传播。
3、按照工业设计概念与界定来分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设计的界限正在变得日益模糊,一些原属于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设计活动兼具了工业设计的特点,如家具设计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作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迅速扩展到商业领域的各个方面:
◆ 广告设计:包括报纸、杂志、招贴画、宣传册、商标等;
◆ 展示设计:包括铺面、橱窗、展示台、招牌、展览会、广告塔等;
◆ 包装设计:包括包装纸、容器、标签、商品外包装等;
◆ 装帧设计:包括杂志、书籍、插图、卡通与版面设计等。
即便是在自成体系的建筑领域中,工业设计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容】
1.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企业运用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工业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使产品既是企业的产品、市场中的商品,又是老百姓的用品,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
2.企业形象设计
企业识别系统由统一的企业理念、规范的企业行为及一致的视觉形象所构成。即通过CIS设计,使企业具有视觉上 的冲击力,可以鲜明地显示企业的个性,是企业力量和信心的体现。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可使消费者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发展目标。
3.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是作为沟通人与环境之间的界面语言来介入环境设计的。通过对人的不同的行为、目的和需求的认知,来赋予设计对象--种语言,使人与环境融为-体,给人以亲切方便、舒适的感觉。环境设计着重解决城市中人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面的一切问题,从而也参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设计管理
即将设计活动作为企业运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项目管理、界面管理、设计系统管理等产品系列发展的管理中,善于运用设计手段,贯彻设计导向的思维和行为,并将之与战略或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设计管理是企业迈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企业要依循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在企业开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部门进行指导,以实现设计目标,使产品增值。成功的运用设计管理,可使企业在战略策划阶段就蕴含了经营的策略,同时,策略上的优势也为产品和企业在竞争中莫定良好的基础。【价值】
设计是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一方面将生产和技术转化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一方面将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
设计理念决定了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和对于用户的承诺,而设计战略则体现了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愿景和规划。
设计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好的设计会使企业具有更好的信誉、使得企业更具有活力、成为公司发展工具
设计是建立完整的企业视觉形象的手段:企业视觉形象是公司建立品牌形象最好的外观,也就是公司一种特有的风格。【原则】
工业设计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创造性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使用者优先原则;注重安全原则;企业目标原则;易于掌握原则;美观性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第二篇:我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09测控技术与仪器(1)班0911211014李志文
我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工业设计,以前对这并不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一个工业设计专用教室,这才在我的脑子里形成了工业设计这么一个概念。那一次,我在那教室里看了很多同学的作品,有的是关于手机外壳的设计,还有是其他一些日用品的设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颜色的应用。以前我对颜色的认识知识停留在颜色有七种,有身边同学给我解释说,其实颜色有很多种,同一种颜色深度不同,其表现出的效果也大相径庭。而且也分暖色调和冷色调等。其中我见过的一副作品就是通过对颜色的调配来达到不同的效果。
看到这些,我思绪万千,收益良多。感觉自然界纷繁复杂,学问太多了。以前对知识的认识太狭隘了,常常拘泥于所学专业。现在细细想来,其实学问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用品的设计,比如脸盆衣架座椅等,无不体现着人性化和实用化的要求。现在的人往往学的很窄,我认为其实各行各业都是相通的,作为工科生地我们,不妨去多了解一些其他知识。在上了工业设计基础这门课之后,我就感觉其实这也可以应用到我们所学的专业课上来。比如在我们设计电路的时候,可以根据外壳的设计来决定电路的走向,还有在制造传感器时,可以根据传感器的用途来设计传感器的外观。
回头看看这十几年来,也是学了一些东西,但以前学的都很肤浅。现在发现其实自己以前很幼稚,那是洋洋自得于自己所取得的哪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就自以为是得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也不过如此而已。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现自己不懂的实在太多了,这个世界就如一棵长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其量是其中的一截小小的分枝。可是就这么一截小小的分枝,就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了。而且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任何一件事都包含多个领域的内容。也许学校把工业设计放在我们机电学院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接触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有助于大家扩大知识面。而且据我了解,工业设计的同学都是比较外向,开朗乐观的,大家相互交流,不仅有助于加深了解,也可以增加学术之间的交流。现在我知道了工业设计是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4类;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方法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与功能化的学科。
它有一些特质:
一、要讲求功能效用。
二、要适应人体工学:因为工业产品是为供人使用的,所以要讲求能配合人体,如适当的大小、操作的便利,与使用的舒适等。
三、要能表现材料的特质:同样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材料来制造时,应该根据其材料的特质,而赋于不同的设计造型与结构。
四、要考虑生产程序:因为工业生产讲求大量化,所以设计时对加工程序上亦应力求经济。
工业设计的设计师与一般的设计师有所不同,不仅要有美术的基础,还要对其设计产品的工艺非常了解。对设计师有很高的要求: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下笔应流畅、快而不拘谨;对制作模型的技术有一定了解;必须掌握一些专用的软件;能独立完善设计任务;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鉴赏能力,对正负空间构架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拿出的设计图样从流畅的草图到细致的刻画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有着足够的了解;在设计流程时间安排上要十分精确。
我以前对工业设计之类的一些专业存在一些偏见,其实这种偏见在中国是很普遍,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思想比较保守,认为那些都是不入流的东西,学这些没出息。我就是从农村来的,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这些,到了大学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也更广了,对一些事物能够比较理性客观地看待。其实学什么都一样,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社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共同努力,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那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我班上就有同学转到工设去的,也有从工设转到我班上的同学,这说明其实专业都是相通的,完全没必要把他们对立起来看待。
我的理解是我们工科生都习惯于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这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想想这些年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每天接触的都是数理化,而这些也确实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推理,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相对而言,学设计的更侧重于从感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多的是考虑人性化,以人为中心。这也是为什么工科的学生往往在学语言之类时感到很吃力,我认为两者都很重要,如果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工科的学生不妨多接触一些关于设计类的事物,同时设计类的学生也应涉猎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一些知识。这样,相信一定能受益匪浅的。
而且我还注意到,学工业设计需要掌握一些专用软件的应用,还要学摄影素描心理学等等,也就是说,学工业设计,必须有一个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形成广阔的知识面,利于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急需的人才。产品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环境设计,设计管理是工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工业设计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企业与市场的桥梁,一方面将生产和技术转化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将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促进企业的发展;设计理念决定了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和对于用户的承诺,而设计战略则体现了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愿景和规划;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好的设计会使企业具有更好的信誉、使得企业更具有活力、成为公司发展工具;还是建立完整的企业视觉形象的手段,企业视觉形象是公司建立品牌形象最好的外观,也就是公司一种特有的风格。工业设计创造性是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最重要的前提,简洁是好设计的重要标志,适用性是衡量产品设计另一条重要的标准,人机关系合理,人机界面和谐,产品自身语言应善于自我注释,精心处理每一个细部,注重地域民族特色,蕴含文化特征,注意生态平衡,利于保护环境,产品设计的永恒。
现在我国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乘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工业设计这门学科也在与时俱进,紧跟国内外最新发展趋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上的需要,积极学会运用最先进的理念,以提高人们认识。将理念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科学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虽然工业设计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门选修课,上的课业不多,以致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对待,上课也没怎么听,但我认为多学习一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绝对没有坏处的,我每次上课都会坐到前排,认真听了之后,感觉还是有收获的,老师上课就讲到现在我们有的设计就是那种很生硬地照搬别人的设计,比如说现在公共汽车上的座椅,参考欧美设计的同时却没有考虑到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相对于欧美,我们中国人是偏矮的,坐在按照他们的尺寸标准来设计的椅子上,我们感觉很不舒服。这就启示我们设计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否则,适得其反。
以上就是我目前对工业设计的一些认识,我深知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要不断深入学习。
第三篇:我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我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工业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设计师更多的与用户进行合作,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来实现设计的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第四篇:工业设计中的产品设计的认识
工业设计中的产品设计的认识
工业设计,大部分人听到这个名词,脑子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工业产品的设计,并把它与冰冷的机器,脏兮兮的油污,嘈杂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然而工业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工业产品,它也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同时还是一项解决“人-机-环境”之间问题,也就是人机工程学,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美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领域。
然而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伴随历史的发展,工业设计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在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传统的工业设计的产品好多不能在满足现代的人们生活,所以现代的产品设计发展空间很大。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中国的工业设计比西方国家要晚。
所谓产品设计,指的是把人们生活中需要的物品有设想,有计划,通过真实的载体以一种美好形态表达出来的产品,最后进行商业化。然而一项成功的设计,应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产品设计也有要求,一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就是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这里的需要,不仅是眼前的社会需要,而且要看到较长时期的发展需要。二是经济效应要求是为了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三是使用要求,即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便易性。四是,制造的工艺要求,也就是工厂师傅能把你想的作品做出来。符合工艺原则。
其实产品设计源于生活,在于我们在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便是我们设计的源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看,多想。设计就是要贴近生活,很多的产品设计都有人性化的一面,也就是一定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生活中失败的设计也数不胜数,无论什么产品都是为人类服务,为生活服务。用的舒服,看的顺心在人们眼中就是好产品,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设计有时候不需要有华丽的外表,超脱实际的设计灵感,需要的是贴近生活的朴实与无华,产品的设计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所以在设计产品前一定要有对生活的切实感受!这就是设计与生活。
第五篇:工业设计材料
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操作、使用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径与方式。而设计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机界面是研究人一机矛盾,适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创新分析,相对研究人—物—环境—信息关系的“设计艺术”则显得较为片面。所以探讨设计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义的。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
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觯 杓剖τ辛嗣魅返母拍钣肽勘辏 ⑺嫘畔⒌慕换ゲ 舜丛炝Α?
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对社会环境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日本设计师佐野邦雄先生曾作一图——生活的变迁与设计师的课题,将日本及世界上某些非常有影响性的事件,如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等等都进行了归纳,进而对设计有了深入的认识与感悟。
所以,要运用好设计的界面,理性的认识是首要的,其次就是创造性的,而且是有实效性的分析、处理信息。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分析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的界面同样是在人一物的信息交流中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