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课(5篇)

时间:2019-05-13 03: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上好一节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上好一节课》。

第一篇: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才算一堂好课?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一堂好课,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无论从哪种标准来衡量,我认为都离不开一点,那就是学习者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表现来看,应该是听得专心,认真思考,互动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莫过于自己讲课时有学生昏昏欲睡。那么,要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上好一堂课呢?本组归纳为以下三个重点:

一、教师语言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是否听得专心,取决于教师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昏昏欲睡的“催眠曲”。那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2、简洁性:语言精练,不讲废话;

3、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4、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5、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要使语言有趣意,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二、提出的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也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提出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的情况下,还应考虑“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也让他们“够得着”。第二,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题“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

学生积极有效的动口、动手,是课堂活跃的主要标志,要使学生积极的动口、动手,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有得说、有得做、会说、会做。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之外,教师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

当然,上好一堂好课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准备,例如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后作业批改及课后辅导;课后及时反思总结等等,我们要讲好课,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时刻不忘学习,不忘读书,以广博知识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以执着的信念引导人,在完成教育教学使命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每天让学生改变一点点。最后我以一句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作为今天发言的结束语,与在座的同事们共勉: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讨论组成员:李文杰,韦晴溪,吴宝熠,黄艳梅,谢珍玲

2018/5/7

第二篇: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

——教师培训讲稿

胡小明

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也是我们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怎样上好一节课?其实,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二是怎样做才能上好一节课。

怎样的课才能算一堂好课呢?实际上,这是教学评价的问题。

所谓好课,其实质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成效,那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素质教育只能成为幻影。有时教师讲得很多,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独立解题的心理水平,阻碍了学生成功体验的形成,这种课不可能成为一堂好课。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传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堂信息大,能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授课教师的语调、语速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并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教师专业化形象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谈上海培训:新基础教育实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她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1)有意义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好课实惠)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发的学生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变化,表现在知识的量的累积;能力的变化,表现在能力水平的提升(思维的敏捷、深刻、缜密);情感的变化,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受到赏识的愉悦,战胜困难的快慰,收获成功的欣喜等),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心向的变化,表现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兴趣更浓厚,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坚定,投身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主动,正所谓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如果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得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益面的大小,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确保课堂上没有学生是“局外人”,没有学生被“边缘化”;二是效率的高低。即学生得益的多少,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力争所有学生受益达到最大化。

(好课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树立全面的效率观、公平的效率观。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基本依据。这节课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好课”一定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原有的学科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差异,学生的强势、弱势智慧有侧重,一个班级内又有优秀生(尖子生)、中间生(边缘生)、后进生(学困生、待优生),即使是在同一类的学生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如何使一堂课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如何使一堂课对于所有学生的意义最大化,这是每个老师必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去思考、探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等都应立足于“实惠”,都要着眼于“高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学生各自已有的经验和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展开。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3)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好课鲜活)一堂课,相对于一个教学活动的单位来说,肯定有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得课前预设的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一一达成。然而,课堂的价值和魅力远不止于此。因为,一堂课不应也无法完全是预设内容的再现。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能力的投入,有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有思维的碰撞,有心灵的沟通,有智慧的启迪。这样的课上,教学内容在保持相对确定的同时,却有着更多的变数,有时是教师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时则是学生无意的“节外生枝”。就在这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问题显露,新的认知矛盾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自然会既有计划内的收获,又有计划外的得益;课堂教学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4)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好课本色)在叶澜教授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目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解决好“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更为重要。

那么“为什么教”?为孩子的发展而教,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教,为若干家庭的希望不致破灭而教,当然,也是在为教师自己的生命之树常绿、生命之花灿烂而教。

基于以上的认识,“好课”应该是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的课。似清水芙蓉,质朴无华;拒绝花拳秀腿,无须标新立异。不要刻意求新,不要一味求活,首先要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发展需求)出发,精心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讲授、提问、讨论、质疑、小组合作、个别点拨等等),寻求学生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得益。有人听课或无人听课,提前通知听课或推门听课,你的课该怎样上,就应怎样上。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5)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好课唯真)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几多“瑕疵”,不是上课老师追求的结果,而是事物的必然。课堂教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留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缺憾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惟有真实的课才配称得上“好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基本功,基本文化素养,对教材、学生的了解程度,驾驭课堂的能力等都将影响着教师的上课质量。

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必须要了解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些主要原因。如:上课不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踩着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这样的课很难有效果;学科功力不够,自己都不懂或懂得不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教学能力差,肚子里东西倒不出,课堂管不住,教学自然无效果;一节课的内容太难,学生接受不了;内容太易,学生本来就懂或者不讲就懂;内容太少,学生受益不多;内容太多,食多不化。总之,内容不当,教学效果一定打折扣。其他如教学目标不切实际;老师无魅力,学生学习无兴趣;作业布置没有针对性;事后补救不及时,辅导没跟上等等。都可能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呢?也就是说上好每一节课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称为备课。如:熟悉材料,研究新课标,收集材料,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情,准备教具,课前实验,选择教法、学法、设计习题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备课是加强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预习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

教师备课时不能仅仅关心本节课上什么内容,怎样上课。还应关注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难点是什么?也就是说这节课你要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备课时就要想办法在课堂上如何用显见、易懂的事例或简明的语言,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关注不同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关注在上课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关注可能的教学效果。事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是互相制约的,如果老师有良好的学科功底,就可以对课堂的发生的情况随时进行修正。从这一点上说良好的学科功底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没有对所教学科的全面理解和对各个细节的了然于胸,很难始终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虽然课堂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素质随之变得不重要,反而现在对于老师素质的要求比以前更为重要了。也就是说,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得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1、课堂驾御能力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应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课堂驾御能力不仅仅是管好学生的课堂纪律。而是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课堂节奏的调节,抑扬顿挫的声调等手段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科学习的氛围中去。

2、组织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可贯穿于一堂课始末,要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适当改换教学方式刺激学生,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和新鲜感,以便生动活泼地进行有效教学。

3、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精练、简明、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同样的内容和语言从不同老师嘴中发出,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饱满的激情容易引起共鸣和呼应,昏昏欲睡是不会有课堂效果的。

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 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

4、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技术支持。教师不仅要学会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也要善于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以便充实课堂的信息量。在一堂好课的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是必须运用上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能力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5、板书和多媒体同样重要。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很少。授教主要依靠板书和语言来表达,语言有时比较快,学生一听就过去了,而板书却可以以停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作为老师,对板书应该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决不要乱划乱写,也不要什么都不写。应该写什么,什么时候写,写在什么地方,怎么突出重点、要点,这些都要考虑。甚至什么时候擦黑板,擦哪部分,保留哪部分,都应在备课时设计好。不见得每节课都有很多板书或者需要多媒体,但写得一手好字,设计一个好的多媒体,也能为一节课增色。尤其是好的板书,应是教师的一个基本功。

三、良好的教学能力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证 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需要反复的摸索,探求,反思和积累。

1、提高课堂提问质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

学生积极思考也是好课的一个标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

第二,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提“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2、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

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是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创造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

3、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满堂灌是一种很沉旧地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才是当今倡导的课堂。上好一节课,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上课时所引发的学生的喜怒哀乐,一低头,一皱眉,或沉思,或雀跃,这是互动。学生对老师教学内容的认同和呼应,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共识和探讨,也是互动。老师出色的讲述给学生留下的思考和回味,这也是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应体现在师生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和谐共振。

4、注重作业批改及课后辅导。

很多新教师认为,把课讲好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真正把课堂落到实处,课后还有很多工作要求我们去做,比如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根据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找学生谈话,把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掉。通过多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地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优化自己的课堂。这些都是我们新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其实它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学困生,他们不是不学,也不是学不好,是他们的态度不端正,他们从心理上不重视该科学习,所以对他们做工作关键是从心态上纠正他们,让他们知道该科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沟通,相信一定会取得一些积极的效果。

5、做好课后的反思、总结。作为一个教师,绝对不会为了上一节好课而上好一节课,而是尽心尽力地上好每一节课。所以课后的反思、总结,也是一堂好课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堂好课的保证。课后反思、总结可以积累经验。一堂课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下一节课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改进。这有利于以后的教学越来越有经验,从而达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四、知识的积累更新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

1、坚持听评课,让自己快速成长。

对一个新教师来说,通过听评课,能够扬长补短,优化课堂。

那么,新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怎样听呢?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新教师来说,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新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⑴课的结构。⑵重点与难点的突破。⑶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⑷课堂气氛。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在听课时,新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⑴审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

⑵参与者。新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2、重视学校每周的集体备课的学习。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合作备课,集体备课确实有许多好处,比如它可以分享智慧,可以增进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对新教师来说,利用好集体备课优化自己的课堂尤为必要。大家集思广益,研讨教材、教法,补充鲜活的事例,会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与大家一块讨论重点难点疑点,某些知识点的处理方法,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更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

3、多闻多问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学无止境,虽已成为教师,但在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自己仍需要学习充电。“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要求早已经跟不上教育的发展了,教师应有源源不断的溪水。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需要问的问题特别多,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成为学生的崇拜者,做个学生问不“倒”的教师。

另外,我们要讲好课,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材只是工具,只有当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时,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广泛涉猎知识,可以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等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再讲授给孩子们听。一桶水如果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时刻不忘学习,不忘读书,以广博的知识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以执着的信念引导人,同时在完成教育教学使命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浅谈怎样上好一节课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受授业解惑也”,所以教授知识便是我们作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我们教授知识的主要渠道便是课堂,所以把课上好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准备一节好课呢?

经过我这些年的经验总结,个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我们教授学生知识,自己便需要丰富的知识来铺垫,如果自身知识匮乏,那么仅能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学生稍有疑问,我们就很可能被问住了。相反如果我们知识储备很丰富,便可以举一反三,学生就会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知识丰富,才能更好地研究教材,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的重难点,为精心备课打下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毕竟学科间知识是相互渗透的。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才能称为是优秀的教师,此言不虚。

其次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和学是同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施教的对象有一个深入地了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有时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往往会就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试上,课堂效果却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因为学生不一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我认为只有课前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教学。

最后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大脑时常会一片空白,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教案是我们预设的,但是课堂却是生成的,如果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乱了阵脚,缺乏应变的能力,这自然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希望不吝赐教!

第四篇: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

一、备课重在深度

1、教参是指南。

有些老师备课不喜欢看教学参考书,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种资料,我很不赞成,因为这样做难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编者的真正意图。前段时间武穴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讲课比赛。其中有5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确定起跑线。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这种几个人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叫做同课异构。“确定起跑线”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参上写得很清楚是让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全长”之差,也可计算“周长”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线应该相差的距离,两条相邻跑道的差实际是2.5π。但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钻研教参,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计算各个跑道的长,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收获非常小。因为整节课就在枯燥的计算中过去的,没有把握好重点。作为新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教参作为教学的必备教学资料,最好在备课前,把教参关于那节的内容通读一遍,再来开始设计教案。我们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争论的教学问题,最后以什么为准?只有教参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教学除开体育课,都有教材。那么怎样使用教材呢?我认为是尊重教材但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就只有一种,而我们的学生实际又可不相同。我们应该灵活地处理。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有一个9+几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小学生开运动会。运来一些饮料分给运动员,问还有多少盒?箱子里装9盒,旁边有4盒。情境图上呈现了三种算法:把一盒放进去,就是十盒,还有三盒,10+3=13盒,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点数法,一个一个地数。还有接着数数法。从9往后数,10、11、12、13.那么我们怎样来应用教材呢?就是要记住教材只是呈现知识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们有的老师再讲到这节内容时,问学生9+4=13是怎么想时,学生就想到了凑十法,非常简单。但是老师为了按照教材来讲,他反复地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来启发去,学生终于知道了点数法和接着数数法。我们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有作用吗?我们提出计算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有学生这样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较低层次的方法,我们何必要纠缠不清呢。因为学习数学就是要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简便,从而逐渐认可并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师是榜样。

名师是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那么,怎么样向这些名师学习呢?我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第一是:网上搜索名师课堂实录。因为实录把师生的交流非常完整地写出来了,我们在看得时候就能够知道老师是怎样处理各个教学问题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课,你在百度搜索上输出贾志敏作文教学实录,就会有很多课例可让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级教师的名字,你也可以直接输入特级教师作文教学实录。比如数学课上《因数和倍数》,你就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特级教师讲因数和倍数的课堂实录,相关信息任你选择。第二是观看课堂视频。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们可以在新浪UC的空中课堂中参加听课,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有特级教师讲课。你们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我们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学名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喜欢抄名师的教案,这是非常不好的。打个比方:大家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是别人带坐车去,那么过了一些日子后,你还能够找到原址吗?而如果是你自己通过问路或者按照地图去找的,一定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抄写别人的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教学设计,一定不能成就一节好课。所以说名师教学是榜样,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复制品。

二、讲课贵在灵活

怎样把我们好的教学预案用好,还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应变能力。

1、变化语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吸引他们。丰富生动的语音语调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苦练。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方式。生问生答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很新鲜,而且学生在讲的时候容易暴露他们的错误,我们就可以真好利用错误资源来讲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师问生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关于发言的方式。我们老师一般都是点举手的同学来发言。但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单纯的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势必会让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认为自己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他发言,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如何进行改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点名和举手相结合的发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就用座位点名和随机点名、开火车发言方法,这样既能给每个同学均等的发言机会,又能够促使每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个点名的将会是谁。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可以采取举手发言的形式,举手提问题,使问题能够更集中。

3、有效启发

我们现在采取的教学一般都是启发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然要启发教师就要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学校每年进新老师,让他们面试时,都要让他们上一节课。大凡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都是会提问的老师,而一些不会启发或者乱用启发教学的老师总是让课堂显得尴尬和无奈。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上《司马光砸缸》这节课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司马光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司马光临危不惧。可是学生怎么答呢?一位学生说:他可能是从书上看到了这种方法。这一说不打紧,整个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是他爸爸妈妈告诉他的,那个时候书上肯定没有写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搅合,这课可怎么收场?这不怪学生,他们又不是老师肚子的蛔虫,怎么知道老师想让他们说什么?要怪就怪老师自己的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如果这样问:司马光救人后,赶过来的大人们会怎样夸奖他呢?这时学生肯定就会说:司马光你好聪明哪,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不简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的。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又问:我说的是我们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接着学生回答时,老师无语。你们猜这位可爱的学生说什么?他说,上面是白云。怎么办?教师这样启发,就是不能把学生导到那儿去。其实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老师对启发式的误解,认为什么知识需要去启发。你认识天空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说天空上有什么,不就完了吗?何必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4、语言幽默

我曾经在学生中作了一次“你最喜欢怎样的老师?”的调查活动。结果发现,学生们都选择讲课生动形象、妙语连珠的幽默老师类型。他们的理由是:上课挺有趣的,学习起来也就比较轻松。我认为做一名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很重要。因为幽默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表现。它以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与艺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1)、常开故事会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自己班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我上一年级上册的加减混合内容时。我以诙谐的语气对同学们说:“今天上学时,王钊奶奶给了王钊十六颗糖。结果他在路上跳呀跳呀,不小心掉了九颗,他着急啊,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能掉了呢?(学生们都在笑)于是,他又往回找。嘿,结果他找回了6颗糖,你们说一说,王钊的口袋里现在有多少颗糖?”因为故事很吸引学生,他们都睁大了眼睛,听得非常地认真,很快都算出来了。这时,我不忙说出正确答案,叫王钊上来,让他把口袋里的糖给大家看(我事先放在他的口袋里)。同学们看到自己算正确了,都欢呼雀跃起来。我再选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并且让王钊把糖送给最优秀的“小老师”。整节课气氛活跃,学习目标轻松完成。

(2)、善于打比方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打比方的办法可以把生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化难为易。如学《退位减法》时,像“100-37=”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7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叔叔”,“十叔叔”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7„„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懂了。(3)、巧纠小错误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错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时常反复。怎么样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可以用“夸大其辞”、“小题大做”的办法来纠正小错误。如在练习长度单位时,我出了一题:“妈妈的身高为1.65()”。一位学生抢答:“厘米!”这是同学们平常爱犯的错误。我故意瞪圆眼睛,“怒”道:“妈妈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都为你的妈妈生气了!”那位马虎的同学脸唰得红了。那天做作业时,带错单位的现象几乎没有。

(4)、妙语化尴尬

在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件,老师要善于用玩笑话来调节气氛,有时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精彩,化意外为微笑的效果。,我用一幅挂图讲《位置》内容。突然,挂图“啪”的一声掉了下来,这时恰好响起了下课铃,我不失时机,幽默地说:“看来挂图也想休息了,下课!

5、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两种现象:第一,评价就是表扬。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于是同学们就一起拍着整齐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在低年级学生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第二,对学生的错误不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学生错误回答,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好”,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教师的评价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非常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一定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介绍。用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还有的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够好,如果你说:你看刘芳坐得多好啊,我喜欢她。马上其他同学就会坐好了。尤其在幼儿园和低年级,评价中树立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三、批改强调高效

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讲授,还要特别特别重视作业练习,因为作业是巩固知识和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最好方式。我发现一般老师对待学生的作业就是采取让学生完成后再集中批改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些缺点: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信息反馈越是及时恰当,学生的

学习效果就越好。作业训练尤其如此。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这样也可以避免因错误在学生脑子里停留时间过长而打下“烙印”,以致造成纠错的反复性与艰巨性。多年来,我在语文和数学教学中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主要归功于我的作业四部曲:回顾点拨——分级练习——走动批改——重点突破。

1、回顾点拨:打好“预防针”

每次做作业之前,我一般要进行5分钟的预热活动,主要是做什么呢?两个方面:

1、把今天练习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提高练习的准确率。

2、把学生可能会卡壳的练习题,换一种表述方式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比较困难的题目上耽误太多的时间,教给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设计理念:以巩固知识点为核心,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准确率,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

2、分级练习:做好“营养餐”

打好“预防针”后,马上就进入练习阶段。因为一般的作业设计都是一刀切的形式,为了兼顾大部分学生,练习题目主要是考虑中等生。对于这样的作业,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好。调配适合学生个体需要的营养套餐,才能做到真正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我设计的练习是由A题(基础)+B题(综合)+C题(拓展)组成。我按照学生学习情况,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达标组和达优组。达标组必须完成A题+B题,达优组必须完成B题+C题,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凡是应用题,我都不要求学生抄题,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在开学初时,我选择达优组为15人,其他为达标组。在课堂反馈练习中,如果达标组学生一个月作业评比中,有15次作业被评为优,可以晋级为达优组。如果达优组的学生在月评比中,有10次作业不能评为优秀,则降级为达标组。经过实践,我发现有了这样适合自己口味的“营养套餐”,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般到期末时,达优组能达到25人左右。设计理念:通过分级练习,落实培优帮差。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给每位学生梯级进步的机会。

3、走动批改:当好“巡逻兵”

传统的面批面改是:教师坐着,学生做完作业排队,轮流让老师改。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及时反馈作业情况,但是浪费了不少学生的时间,因为他们要等着老师一个一个地改完,另外非要一部分学生做完了才能改,那么做作业的时候,教师可能就会失去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最佳机会。于是我选择的是走动批改。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就拿着红笔,走到第一组第一个同学面前改作业,他做多少题我就改多少,然后轮流往后面改。就这样,我从一组走到四组后,一半学生的作业已经做完。这样批改的方式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碰到个别错误,我会当面给学生指出来。如果是普遍问题,留着集中评讲。在这个环节上,我为学困生所投入的时间也是最多。第二,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作业习惯。很多学生做作业时不讲究格式,字迹潦草等等,我在巡视批改的时候,发现这样的问题,及时纠正,在源头上杜绝了这类情况的发生,保证了作业的质量。设计理念:宁愿辛苦自己,但是要尽量发挥每一分钟的时间的效率,尽量多给学困生一些帮助。

4、重点突破——抓好“钉子户” 改完一圈后,我的头脑就非常清楚了,哪些题目学生最容易做错,哪些题目学生理解上存在偏差。我迅速在黑板旁边出一些类似的题目。(一般都是换数字,换名称,防止学生直接抄答案)让所有学生放下笔,集中精力攻下这些“钉子户”,(即使不是自己做得题目范围之内,也要求他们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杜微防渐,避免了有些学生还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己把错误纠正过来。这类题目我一般都是着重讲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题目交流自己的看法。设计理念:找出突出问题、普遍错误,进行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节约了老师一个个单独讲解的时间,大面积提高作业辅导效率。

讲完后,让学生继续改错题。我再深入到学生中去改作业,把改好的作业当时就收上来。如果有些学生还有错题,我就挑选作业全对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等到下课铃声一响,学生的作业几乎都改完了。我这个当老师的也很高兴,因为可以甩手去干些其他的工作了。

第五篇:怎样上好一节课

怎样上好一节课,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要适应这个过程,教师的着力点应有以下改变:

一、注重备课内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 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

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本人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到了几点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一堂课的教学要求。一堂课的教学要求,订得明确具体,而又恰到好处,就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小数乘法”在学生具备“积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在乘法里,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保证新知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新知识,要努力改变教学中不分主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精心地安排和剪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

1、在各个教学上,保证新知教学。

在安排这些教学环节时,要以新知为中心,如开始的复习内容要和新知密切相关,复习时间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巩固新知,每堂课一般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知独立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

2、新授课突出重点和难点。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出来的第一个数和另一个加数凑成1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作业大部分在课内完成,只留少量的家庭作业,真正做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呢?针对以上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

二、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并突出重点呢,我结合实践做如下的分析 :

上课时常常感到要讲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用。其实,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不多的,因为新知大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关键要善于抓住新知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例如:“和是11的加法”涉及到的知识有:①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②10以内的加法;③3个数连加(如7+3+4);④计算法则:“凑10法”。其中①②③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已掌握的,只有“凑10法”是新知识,在新知识中,按“凑10法”的需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应把主要精力用来解决“怎样把这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分解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引导深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上面的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终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在我的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评价。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表现,实行“突破满分”。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激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课中,课尾的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下载怎样上好一节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上好一节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上好一节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郭军芳 要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尽管教......

    怎样上好一节课(精选五篇)

    怎样上好一节课?其实,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二是怎么样教才算上好了一节课。 怎样的课才能算一堂好课呢?实际上,这是教学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

    怎样上好一节课(合集5篇)

    怎样上好一节课 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也是我们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怎样上好一节课?其实,这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二是怎样做才能上......

    怎样上好一节课学习心得范文合集

    怎样上好一节课 ——学习心得体会刘奎华 2012年3月28日与4月25日我校通过分别对中国教育研修网的“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价一堂课”和仇翠欣老师的“如何......

    教师怎样上好每一节课

    如何上好一节课 教师的任务,首先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知识的传授又多数是通过每日的课堂......

    怎样上好一节课(小编推荐)

    怎样上好一节课 上好一节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自主探究,......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郑素娟 周广胜 添加时间:2006-6-28 10:52:00 很多学生说他们喜欢某个教师,“盼”着上他的课,也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怕”或......

    如何上好一节课

    如何上好一节课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还要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下苦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