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学习论文

时间:2019-05-13 03: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修学习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修学习论文》。

第一篇:研修学习论文

用阳光亲吻乌云

— —读华应龙老师“„解决(连乘)问题‟教学案例”有感

第一次听说华应龙的名字,是读了他的一本名为《我就是数学》的教育随笔,感觉华老师是一位十分用心钻,很生活化,善于思考的名师,他的融错教育理念让我感触很深。最近,又在宋校长的推荐下,拜读了华老师“解决(连乘)问题”的教学案例,觉得又一次认识了这位名师,感触颇深。

首先,华老师对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我在教学“解决(连乘)问题”时,在课前预设了生活中的情境,如“解决整个年级共多少人?全校共就有多少人?”我把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信息都呈现给了学生,学生只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就能解决出这些问题。相比之下华老师的做法就很智慧,他的高明之处是把问题抛给学生,把收集必要的信息也留给学生去处理,这样学生就能在自主构建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可我是在教学中让几个思维好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再让其他学生跟着一起重述,着眼的是几个优生。华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激发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会更好。“理想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如何去利用课堂教学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是我以后教学中所需要思索的!

细读华老师“解决(连乘)问题”的教学案例,我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了他“融错教育”理念的真谛。华老师在执教“解决(连乘)问题”这一内容时,所面对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不是那么扎实,一会儿这里出点错,一会那里出点错。例如:在列竖式计算26×50时,板演的同学计算出了3000的错误得数,大部分的学生都喊“错了,错了。”这时,华老师并没否定他的做法,也没重新叫一个学生来订正,而是满脸笑容地安慰他:“错了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错在哪吧。”当这个孩子思考后发现自己少算了时,有的孩子却喊“多算了。”华老师没制止这些不同的声音,而是将不同的声音作为融错的一种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华老师是这样智慧地化解的:“多算有多算的道理,少算有少算的道理。说多算了,是结果多了;说少算了,是过程少了,到底的什么,再细心算一算。”学生在听了这一番话之后又进一步推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得数。对于学生计算的错误就这样机智地处理了,这体现了华老师的融错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又如:在竖式计算24×50时,学生中出现了简便竖式的写法,把5和24的个位对齐,许多孩子竟然认为这个竖式的数位没对齐,是错的。这堂课是要讲“解决问题”,讲寻找条件,讲解题思路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如果我上课,平时完全不会在这些琐碎的问题上停留,华老师却以“没想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一句话,不露痕迹地包容了那些只会一般竖式不会简便竖式的孩子,对于那些完全算错的孩子,华老师不但没责怪和不满,而是如此包容如此安慰:“学习就是这样,正因为自己有不会,才需要学习;要是都会了,我们也就不需要学习了。”整堂公开课,学生出现了计算出错的问题,出现了书写格式的问题,出现了小括号作用不明的问题,出现了得数后面写什么单位的问题。华老师都能以阳光的心态一一包容这些孩子们的错误,用他的智慧引领着这些孩子一起去“融化”这些差错,并和孩子们一起为差错这笔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荣。如果是我,我会几句话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不会让时间停留在这些差错资源上,面对课堂上孩子的错误,表现出或者束手无策,或者一味压制,回想我们的课堂就真的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了。

泰戈尔曾说过:“当乌云被阳光亲吻时,它们就变成了天空中的花朵。”学生的差错就如同课堂上空的片片乌云,当我们直面现实,以阳光的心态来关照差错所蕴含的发展价值,当我们评价对错之时,那些差错就会幻化成了课堂上的朵朵奇葩。不去执著于自己的课前预设,保持一颗开放而宽容的心,向学生敞开。那么,我们就会走向自由与自在,除去乌云,拥抱阳光。

走进智慧百合,感受激情课堂

什么是教学艺术?众说纷纭,我以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唤起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强烈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喜爱所学的学科„„教学艺术是唤起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学习需要的艺术;教学艺术是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以教育智慧、教学机智进行教学劳动的再创造的艺术。因此,只有当教学不仅与科学,而且与哲学、艺术融为一体时,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吴正宪

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憧憬。课堂教学的风采凸显出她无限的人格魅力。为什么吴老师得到这么多孩子和家长的喜欢?那是因为吴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吴老走进智慧百合,感受激情课堂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任何艺术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学艺术更不例外。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滚动着澎湃的激情,也汇集着期待的深情,还荡漾着师生情感交融的真情。而这一切都是从读懂学生、走进孩子心灵开始的。在吴正宪老师的课上,永远看不到她对孩子的否定,更没有批评。她总是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她总是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她不但关注成功的孩子,更关注时出现问题的孩子,给他们的是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大家的课不是上给研究者的,也不是上给评委的,而是上给儿童的”。吴正宪教师用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被誉为“美丽的百合”,使自己的资源不断的传播延展,直到春色满园。

[经典案例一]

在《商不变性质》课上,一开始她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经典案例二]

学习“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时,吴正宪老师充满激情地配乐朗诵:“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算得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的道路,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激动了,眼睛里充满了对探求知识的渴望,坚定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

吴正宪老师还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故事或游戏,做到以情导知,以知促情。

合上书本,我痴痴地想,我要是能成为她的学生,那才叫一种享受„„嗯,目前的现实是,我如何才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会学数学?好好努力吧,我对自己说。

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有感(网络资源)

发布者:张艳 发布时间:2013-04-27 16:31修改时间:2013-07-05 10:42

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小学数学卷》一书后,感慨很深。这本书,主要从“好课标准”、“问诊课堂”、“数学之道”、“观课品课”四大版块阐述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书中汇集了许多数学专家、学者对于小学数学一些现状的思考、分析、感悟,许多的观点引人深思,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诸多名师对课堂教学的感言,领略到名师对课堂教学的独特理解及其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感叹于名师挥洒自如的课堂风范和教学艺术,自问名师的课堂何以如此精彩,是课前灵动的预设?还是师生默契的交流?是师生彭湃的语言?还是名师诗意的语言?是学习材料的引进?还是精美的课件? 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与这二十五位名师进行了一次对话,感觉是他们把知识教给了我、是他们给了我课堂教学的建议……

如果你也读这本书,你也会象我一样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与名师们的差距居然是——对于课堂的观察!

一、好课的标准

这一版块教你评判什么是一节好课,让你了解名师是如何理解“什么是一节好课”。请看书中的一些经典摘录:

张奇华《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好课,应该是数学教师全部数学素养在某个特定课堂情境中的自然挥洒。正如我所坚持的,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与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

他所讲到的“全部数学素养”也就是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养,讲得更广泛一些,也可理解为教师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数学教学的境界,应从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做起,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黄爱华《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让我明白了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喜欢、充满思维活力、促进心灵成长的理想课堂环境,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2、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境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3、应变——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4、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5、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进入真正创造性思维的境界。

6、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问诊课堂

这一版块教你如何寻找教学设计的不足,引导你走出教学误区。读完这一版块我才明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个能用数学思考的头脑。

在“问诊课堂”版块,名师提出很多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了解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如何让错误价值最大化等问题。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一文中,徐斌老师将“情境创设为哪般”、“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生活味>数学味”、“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吗?”、“算法多样化还是形式化”、“活动越多越好吗?”等我们老师日常“崇拜”并“争议”着的问题,从具体案例入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论述,使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逐渐趋于清晰。

三、数学之道

这一版块有众多的优秀数学教师带领你从“什么是数学”、“数学文化”等角度认识和理解数学,告诉你这就是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夏青峰老师说: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观相结合……

华应龙老师说: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生成智慧。朱德江老师说:我愿用我的一生,去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去追逐智慧教学之梦。

贲友林老师说:行动、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多了激情,多了智慧,多了艺术,多了创造。反思,连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使我们成为关注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读了这些名师的精辟话语,我才明白,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是否幸福,而是一味的将成人化的东西塞给学生。

四、观课品课

在“观课品课”版块中,我再一次阅读了张兴华老师的《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文章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学生心理规律、心理特征之间的一些关联,以及如何根据心理学知识设计和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这就是我们日常“观课品课”中应该着眼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烂漫的童真时,我感觉任重而道远。这本书中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做为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通过这次阅读,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如何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读书,真的会使我们的人生收获一份真实而奇妙的美丽。

数学评课看什么

网上资源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学生面部表情是一张“晴雨表”。其次,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第三,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第四,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实行了因材施教。

一、评课内容 1.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定:全面、具体、适宜制订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导向性。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确定

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2)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

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精心组织、处理教材: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3.评教学程序(1)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2)看课堂结构安排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4.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恰当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要看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要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要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没有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要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要看优、中、后进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后进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

(5)计算非教学时间,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5.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6.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7.评学法指导

(1)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8.评能力培养

评价教师在课题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平时,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9.评师生关系

(1)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2)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10.评教学效果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都能达成。

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教学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在评课时也不应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为了能够得高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因为听课的教师仿佛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都想鸡蛋里挑骨头,以在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这些意见固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同时又有多少是应景之作呢?或者简直可以说有很多是废话,因为如果听了每个人的发言才来备课、上课,根本没办法上公开课。道理很简单,一节课40分钟,能把大家的观点都整合吗?

我认为应更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我以为叶澜教授的“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的见解,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意义。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叶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叶教授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叶教授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如何评一堂数学课?既看学生,又看老师。看学生:

①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②看学生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过程。③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什么。

④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看老师:

①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得到和谐时学生愉悦的学习交流。

②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

③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④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

小学数学怎样评课

网上资源

评课作为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开展。然而我们平时较多地关注“上课”、“说课”——讨论“好课”的标准、“好课”的设计与落实,较少把我们的视点聚焦于“评课”方面。

底气造就了大气

“大气”的评课犹如一篇宏伟的文章,从大处入手,从理念思考,有理有力地阐述。“大气”是优秀评课者的追求,然而“大气”是需要“底气”作后盾的,这份“底气”来自于评课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与理解;来自于评课者对的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与反思;来自于评课者对课程教材的思考与挖掘„„

归纳成就了提升 优秀的“评课”决不等同于面面俱到的评课,需要突出重点、归纳共同点、揭示令人深思之处„„这一切都需要运用到“归纳”,而良好的“归纳”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就如曹培英老师介绍的那样,找准评课的视角,视角可以不同、但观点需要精辟,以点带面、以一破十,最重要的是,“归纳”的过程需要评课者注重平时对理论的积累,同样需要评课者对众多的视角进行整合,选取最有价值的一点或几点展开,历经这样的过程,对评课者而言同样是一种业务的提高。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能否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和多样性,以便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

把握公开课的评价角度

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宏观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规模的公开课教学,开展评价活动,使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确实是推进新课程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在这样的活动中,除遵循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外,针对不同的授课目的、把握不同的评价角度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如对授课人的教学评价或者对一个教研群体的评估。

1.初试课。执教初试课的主要是实习教师和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刚从事该学段教学工作的教师,公开课的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从教能力。因此,评课的立意不要过高,要注重基础。在组织对初试课评价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授课人目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尽量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其进取心。第二,由于这部分教师一般具有可塑性,接受新生事物快、反应灵活,因此,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各方面还要从严要求,评说中从严把握,使他们明确要求,找出差距,继续努力。第三,根据大家评说的意见,主持人应归纳值得肯定的一面,重点指出今后改进的措施和执行的过程要求,确保他们的提高能够落实。

2.研究课。研究课重点研究教学问题,因此,无论授课、评课,都要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评价研究课时,应在主持人的正确引导下开展研讨,并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听课之前明确交代该研究课侧重研究什么问题以及该项研究的意义,使评课人在听课时有重点,评课时有核心。第二,要创设一种探讨、切磋问题的氛围。既然是探讨,就应允许各抒己见,既然是切磋,就应提倡互相商讨,主持人在引导发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过早下结论,因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性或影响性,就可能导致不同意见者欲说又罢,使问题的探讨无法深入,直接影响评课的效果。第三,主持人要对研究和评价情况作简洁的归纳,包括对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收获和进展、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主要有几种、认为哪一种有代表性或比较合理、对此类问题的教学建议等,目的在于肯定研究课的价值所在。第四,研究课对授课的教师来说具有风险性,因此,不管效果如何,都应在评课现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以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研究。

3.评优课。评优课的要求、范围、形式各有不同,但归根到底是要评出高低优差来。根据目前开展的各级评优课来看,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绝对评优,即不限定名额,严格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或评价方案评出优秀课或分出等级,这类评优就要求每一位评价者细致考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理有据的价值评判,然后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结果,所评出的优秀课应是出类拔萃、独具特色的,否则不如空缺,以确保评优的严肃性。第二种是相对评优,即根据参评课的情况按一定的比例评出相应的等级,这类评优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意见不一致而引起导向失误等情况,因此需要谨防以偏概全和置评价标准于不顾,草率分类。

课堂教学评价评的虽说是课,但教师作为讲课人实际上也处在被评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评课人与讲课人形成了评与被评的一对矛盾,运用好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处理评与被评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研工作热情,展示教师的教研工作才能。

1.唤醒“胜任内驱力”。一般来说,人们对胜任的工作会越做越感兴趣,越干越好,尤其是在工作中时常得到同行的赞誉、认可和鼓励,就会引发强烈的胜任内驱力,从而不断进取。评课时要以“优点谈够,缺点谈透”为原则。优点谈够,就是要能合情合理地满足人的受赞誉需要,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增强做好工作的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评课人善意的指点;再加上缺点谈透,自然让人心悦诚服,评与被评双方就会实现较为理想的沟通。当然,有时会遇到优点极少而缺点甚多的课,评价时可以将优点拆大为小分开评,连同表扬其认真的态度和做出的努力,总之,是先让其得到适当程度的认可。缺点多,可归类抓主要的说,或点出缺点的根源,或进行鼓励式的探讨,使讲课人感觉到评在点子上,谈在情理中。

2.激发“创新内驱力”。当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并引起他人特别关注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甚至是自豪感,这种良好的感觉可以激发起强烈的创新内驱力,使其树立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追求更好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评课人都注意“评出特色”、“点出创新”,较好的教师、较好的课一般都有与众不同的优点、特色。评出优点,可以对教师产生特殊的激励作用;点出特色,可以培养他的成就动机,还可唤起其他听课人对特色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第二篇:浅谈语文主题学习研修论文

浅谈语文主题学习

【内容摘要】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单纯的几课变成了不可分割的主题单元。它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下,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

【关键词】海量阅读 优化模式 发展能力

榆阳区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历经三个春秋,现在已经得到普及发展,课堂教学成效显著。对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及其实施略有些思考,与单篇教学相比,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促进海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依据语文学习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实现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语文主题学习”需要配套相关的《语文主题丛书》,《丛书》的编排很有特点,它是以教材中某一单元主题或其中一篇课文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其“例子”作用,从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做相关、相近、相反、相对的延展链接,构建新的课程资源。这样结合课文的积累,再加之《丛书》的阅读,势必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视野开拓,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介,将课文作为例子与出发点,推广开来,通过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参读,进而在比较、揣摩中领悟其得失优劣及所以然。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

我校每学期组织了教师都要组织教学沙龙活动,全校语文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结合我校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知识技能特点,特别制定了“1+X+Y”的教学模式,其中“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Y”,指的《主项目编号: 指导老师:张建芳 作者:陶清华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 语文教师 题学习丛书》的教学。在整合单元教材内容来组织学生学习,按照“单元备课、模块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这一教学法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来完成本单元教学。这五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过关课、“1+X+Y”单元主题教学课、综合实践课、主题写作课。五课渐进,单元整合,重点突出,能够有效落实语文主题学习。

在运用教学模式的同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不可少。主题学习的核心是“主题”,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我以为最大的转变是:单篇教学更多是老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接受文本;主题教学则更多是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对解决自己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感悟。它真正的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课堂中老师准确把握课文重点,设计最合理的问题,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在课堂上少讲,精讲,充分让学生读书与交流心得。

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分别按要求进行阅读,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主题”引领下进行海量阅读,生动有趣地进行大量的识字认字,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章热爱的情感。中年级学生在“主题”引领下,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增强积累,初步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品形象与作者情感。而到高年级,则尝试围绕“主题”开展探究性“主题阅读”,“主题写作”、“主题综合性活动”。这样为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也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开展多种活动,全面发展能力

1、配合“小陶子读书”,开展多种活动,巩固主题学习效果。定期开展学生的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语文素养展示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予以奖励。

2、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表扬鼓励读书积极分子。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背诵一个片段、可以是有感情朗读一段,可以说一说读后感等。

3、多种课型的灵活运用,提高学习的实际效率。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导学优化设计引领的方法,指导学生拓宽学习内容,加大阅读量,另一方面也重视典型文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针对选文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优美语言。

项目编号: 指导老师:张建芳 作者:陶清华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 语文教师

4、课内课外多措并举,培养阅读情趣。在研究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构建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活动课尽享读书之乐。师生共读,乐在其中。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目前为止,我只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就已经感受到语文主题学习的魅力。我要用心坚持,用心去做,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课改新天地。总之,为了让主题阅读学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我们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摸索、发现、总结、反思。

四、以书为媒,初识“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又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其中的“主题”依托教材单元主题,或者说,是教材单元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则以教材中某一单元主题或其中一篇课文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其“例子”作用,从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做相关、相近、相反、相对的延展链接,构建新的课程资源。比如教材中有一篇关于“童年”主题的课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即围绕这个主题选择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相连续的甚至相对、相反的文章。这些文章既要照顾到古今中外,还要注意到文言的、白话的搭配;既要兼顾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又要照顾到不同的年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单元主题进行扩展和延伸,展现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使单元主题更加丰富、多元,同时强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介,将课文作为例子与出发点,推广开来,通过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参读,进而在比较、揣摩中领悟其得失优劣及所以然。

五、专家传经,精研“语文主题学习”。

课程标准在改变,教学理念在转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更多地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分析,而忽视个性化的阅读指导。一篇课文往往要教2到3天,一个学期主要学习一本语文书,也就二十几篇课文。每一篇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作为一种母语的学习,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能项目编号: 指导老师:张建芳 作者:陶清华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 语文教师 力?阅读了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一些文章,也让我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为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道路。

今年放假,区教育局专门组织全区语文教师进行了“语文主题学习”的专题培训,通过河南株洲的几位教育专家的传经,使我对“语文主题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向课堂要时间,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课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丛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尽量少讲,“简简单单学语文”,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直奔主题,没有华丽的词句去美化课堂,没有精彩的导入去细化课堂,而是把课堂中最宝贵的时间完全留给了学生进行阅读,还不强求学生达到同一标准。如此教学,看似“不求甚解”,其实,教学容量大,学生获益多,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

六、坚定信念,实践“语文主题学习”。

虽然一些教师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还是颇有顾虑,怕搞实验影响考试成绩,怕制造更多的差生……针对这些现象,我校及时组织召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通过交流学习感受,传达教学理念,教师们思想渐渐统一:大量阅读能为学习语文奠定基础,学生积累多了,考试就不成问题了。“腹有诗书”的孩子也就有了“下笔如有神”的“功夫”了,“语文主题学习”造福了学生,也幸福了教师。学期初,我校及时拿出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模式,因为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来编排的。所以,我整合单元教材内容来组织学生学习,基本按照“单元备课、模块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这一教学法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来完成本单元教学。这五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过关课、“1+X”精读课、自由阅读课、综合训练课。五课渐进,单元整合,重点突出,能够有效落实丛书阅读。随着实验的推进,我对“语文主题学习”也越来越熟悉,也更有信心了。【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10年《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窦桂梅著

2、《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3、《让语文焕发生命的光彩——特级教师毕英春的教学世界》由毕英春编项目编号: 指导老师:张建芳 作者:陶清华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 语文教师 著

项目编号: 指导老师:张建芳作者:陶清华5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 语文教师

第三篇:甘肃省网上学习研修论文

关于加强教师培训的一些思考

加强教师培训, 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教师培训模式过于单一和陈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满足高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教师培训学校是高校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培训平台,是符合各高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师培训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本人就通过培训中对教师培训的理解以及个人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教师培训, 又是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教师培训的现状

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培训的政策措施, 但由于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 而且开展的仅仅是共性的教育培训, 没有针对高校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培训体系, 培训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

三、改进的措施

1、教师培训学校的管理和组织形式。培训学校校长由高校校长担任

由校人事处负责培训学校的组织工作。每一期培训班都有相关工作人员担任班主任,具体负责培训课程的组织,以及对学员的管理和考核。真正像一所学校,有完善的管理和组织体系。

每一期培训班的学员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打破专业和学院界限,让不同专业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可以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互相 交流,增进了解。在每次培训课后,安排一定时间的小组讨论,在相互探讨的气氛中,分享培训的心得和感悟,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保证更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课程结束后,经考核合格,可获得结业证书和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可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一项参考条件。

2、教师培训学校的培训内容,要根据教师特点和需求来制定

高校教师群体从层次上可划分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从学科专业可划分为文科教师、理科教师、基础学科教师。通过向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和汇总教师的 培训需求。同时每年由教务处、各院系针对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提出培训需求,教师培训学校在对各方面培训需求综合分析基础上系统设计、安排培训课程。

培训内容可涉及高校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培训、学科专业建设骨干培训、新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和执教艺术培训、师德教育、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申报、职业生涯规划等。

3、教师培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专门的培训师资队伍,培训质量难以保证。教师培训学校要组建师资培训专家库,专家库成员来自学校内、外各个领域,包括师范院 校、综合性大学、企业或科研机构、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师培训的需要。

4、培训形式和手段灵活多样

打破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和学科专业的教师,定期组织主题培训班,以系列培训讲座的方式为主体。同时定期组织每一期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到国内外办学有特色的大学及知名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建立教师培训学校网站,将每一期培训课程的视频资料、电子课件上传到网站上,供全校教师学习参考,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培训范围 ,满足更多教师的培训需要。教师还可以在线留言和交流,对培训内容提出建议和要求。

5、考核方式规范

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有些虎头蛇尾,考核方式单一,不能有效的检验教师培训的效果,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们往往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教师培训学校每一期培训班的结业成绩由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培训考勤情况;小组答辩成绩;结业论文成绩。

具体来说,首先强化培训管理,考勤不达标,取消参加结业考核资格,不能获得结业证书和继续教育学时,需参加后续的培训。

其次在培训课程结束后,举行小组答 辩会。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培训内容向评审专家汇报学习收获与心得,同时回答专家提问。由评审专家评定小组答辩成绩。小组成员需要相互分工合作,完成小组答辩,同一小组的成员获得相同的小组答辩成绩。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最后要每一名学员要提交一篇结业论文,学员结业论文由两名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评审,综合评定结业论文成绩,并提出修改意见。优秀论文可在修改的基础上集辑出版。

通过实行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改变了过去对学校培训的认识,对于教师培训不再流 于形式,应付了事。而是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真正做到了身心投入,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对高校而言,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教师培训工作为高校建设、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和可靠的质量保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观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同时进一步搞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培训学校是高校教师培训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培训平台。可以将高校各类教师培训纳入其中,集中资源和力量将教师 培训工作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使高校教师在不断获得成长的源泉与动力,实现能动、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教育改革。

第四篇:研修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神木七小

刘厚林

前一段时间准备写的“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虽迟迟没有动手,但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个事。从我在学校听到的课的情况来看,每每在听课过程中都能感觉到我们的课堂离有效教学还差很远,甚至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用两节课来上。我总是在说这可能就是专家们说的“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吧。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主要问题有来自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问题,有来自学生对数学书的阅读问题,有课堂上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的把握问题,有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问题……

一、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与情感体验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能力不强,把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清,在教学中出现降低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轻视或忽略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对称”一课时,在开课2分钟内,由学生观察几幅对称图形,教师就把“对称与对称轴”的意义揭示了,而不是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在大量的形象、具体的感知后,再揭示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再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一课,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通过一个乘法算式“2×6=12”,就揭示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了找一个数“18”的因数是什么,就要归纳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与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是什么。而没有让学生大量感知多个的数的因数后,再归纳总结得出。这就会出现课堂上教师注重让学生记结论,在交流中也只是交流这个结论是什么,而不是交流思考的过程与方法。

二、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貌合神离

新课程把计算教学溶于问题解决中,有其一定的意义。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中,容易出现往往是以问题解决引课,但在列出算式后,就在再和问题联系了,只注重如何解决计算的问题,好似问题解决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使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出示了题目后,列出算式,教学算理,归纳算法后,就开始大量的计算练习,偶尔解决问题解决中的题目,也不注重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出现学生看见题目中的两个数,不用审题“直接乘没错”。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实现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其次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长时算理。比如在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先引导学生用口算来做,再引导学生用估算来解决,最后为了得到准确值,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前两步全省略了,只是直接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什么口算,什么估算,全不相甘。

三、学生对教材相当陌生

每到一个教室听课,我首先就是问学生“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你们学到哪儿了?”对这些问题学生往往是一脸的茫然,或者是说“不知道”,或者说个大概内容。

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次数学书都没有打开,更何况让学生读数学书,理解数学书。有的学生对数学题目读都读不通顺,更何况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争论了。

我想学生阅读数学书的能力与对数学书上质疑应该是学生会预习的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教师在备课时也是对数学书认真阅读、思考,而学生听到的到教师对数学书上的知识或方法理解后的吐纳,如果让学生自已看一看、想一想,是否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对知识理解的更深。

四、教师对课堂生成把握欠佳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能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键是学生在思考后,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主导地位的集中体现。我们的课堂往往是在交流汇报时,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较多,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较少。交流主体的元性仍是空中楼阁,全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虚。

其次,教师对走教案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不到位。或者是跟着学生跑,偏离教学教学目标,或者是死守教案,不管学生的想法。

再者,教师对课堂总结的认识不够,或者运用不够。课堂上或者不总结,或者由老师替代。在总结中教师提升不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学生在课前参与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出现过于浅显,考查学生的记忆较多,而没有变一种方式来提,来考查学生的理解的运用。

五、练习课、复习课中的题海大战

在上练习课或者复习课时,出现题海大战。教师对单元知识的系统化、归纳能力还欠佳。对单元整体把握不了,所以教师只能以题目的形式来复习,缺少适当的总结与归纳、提升。出现复习时,书上有什么教师问什么,问题相当浅显。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若干问题剖析与对策

神木七小

刘厚林

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既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又要给予学生静静思考和学习时间,不断完善数学思维,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然而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发现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违背数学课改的理念。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小组合作交流中的“顺其自然”,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耐心倾听是现代人良好素养的表现,也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品质,倾听习惯的形成使人终身受益,学习气氛异常的活跃,回答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教室里嗡嗡响,每个人都在呱呱叫,彼此听不见。学具摆得有模有样,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玩弄上,真正悟到数学道理的人不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受到了冲击。现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了,有的学生为所欲为,而有的教师怕限制学生,就让学生“顺其自然”,这样下去,几年后学生将发展成怎样?这就违背课改的初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氛围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顺其自然”、“热闹非凡”的环境中,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能有什么发展?

对策:(1)正确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理念,现在,我们需要一些能适应新理念、新教学,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理性质疑、自主思考、认真倾听、合作交流等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新理念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

(2)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理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再是依据空话,而应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进而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因为这时候学生思维正处于激烈搏击的阶段,原有的数学经验、新的数学问题、问题解决策略等正在杂乱无序中,惟有历经静静的思考而豁然贯穿为一体,历经“顿悟”,学生都会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心智随之得到提升,过早的启发与引领,只会适得其反。

二、探索过程中的“人云亦云”——不利于学生系统构建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操作实践活动,教师一般先让学生主动探索、再汇报交流,其实最好再增加一个“回顾活动过程,说说体会”的环节,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推导公式”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生:已学过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后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探究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学生也就理所当然地探究出了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这是真的探究吗?“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这好像是顺理成章,因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这是怎么想到的?学生茫然,在他们的认知过程中也就存在了一个空白,我们的探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已具有了丰富的经验,在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已具有了推导面积公式的基础。因此,在探究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与比较中学生也能自主地认识到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推导的道理,这将使探究过程具有实际意义。

对策:(1)深入理解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的数学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它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

(2)深入了解学生。如果说深入理解教材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深入了解学生就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教材的细节进行推敲,还要对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都要进行仔细的推敲: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内容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这样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

三、创设情境中的“五彩缤纷”,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思维的发展

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越来越得到了教师的重视。虽然情境创设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桥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开课,要与众不同,要有创意。情境创设越来越“五彩缤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

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导入。(课件播放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用时3-4分钟左右。)师:从超市摆放的物品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即利用买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物品的标价引出认识人民币。但值得探讨的是: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欣赏超市里的物品,这对数学的学习有多少价值?学习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真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物品的标价与认识人民币?

对策:(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析,然后自问: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2)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都是有效的情境。不用绚丽多姿的画面,直接用简单的图画,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来创设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进入情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善于“卖关子”,而让学生先行深入思考,即要有意识帮助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课堂中的沉默,恰如书法艺术中的布白,有时是一贴思想清醒剂,在静静的思索中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

既要数学课堂“活”起来,又要课堂“静”下来,因为静静的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它内涵丰富,足以让我们每一个学生收获多多,智慧在寂静中酝酿,在阐述中闪烁,在争辩中凝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数学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思与探讨。

第五篇:精准扶贫研修论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结合世情国情和贫困地区区情,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深刻阐释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以及对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延伸,是伟大中国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一、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关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和与国际减贫合作并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方略。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一)新时期世情和国情的变动,是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这就要从世情国情的变动看,而今天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着力反贫困则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从世情变动看,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继而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东北非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在依赖出口的拉美国家收入来源的途径日渐凋零,贫困重新抬头;在美国首先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受到冲击;对中国出口受到影响,经济增长趋缓压力加大。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分配更加不公、贫富差距一再拉大、人民生活贫困,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从国情变动看,“两个一百年”目标,伟大“中国梦”的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逼,不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口;反腐败、促民生,“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即迫在眉睫。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时代提出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是统一思想,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上来,继而提出并形成了包括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治国理政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缩小贫富悬殊、克服粗放扶贫,这是新时期我们扶贫开发的客观需要。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10个国家虽然没有中国,但是中国已经快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9年—2015年,中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90、0.481、0.477、0.474、0.473、0.469、0.462。这是基尼系数自2009年来连续第七年下降,尽管如此,仍然超越0.4的警戒线这一数值。我国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扶贫开发,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普贫”转向“特贫”、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等多方面原因,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一句话,就是扶贫的粗放问题突出。对面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需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倒逼,为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小康,难在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扶贫重点县和片区县摘帽是全面小康的底线目标,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然而与过去相比,贫困面虽然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却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全面小康必须补扶贫开发这块“短板”,这就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超常举措加以解决。任务越是艰巨,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精髓的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特别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理论条件。邓小平强调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来,他又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共同富裕是中国梦的核心所在。

(五)党领导的扶贫开发活动以及经济社会特征等现实状况,是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条件。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近百年史,可以说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党的一大纲领就明确提出,“社会阶级区分消除”,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建国初来的前30年,我国农村扶贫主要是救助式扶贫。改革开放特别是以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农村扶贫进入了开发式扶贫的新阶段。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实施了一大批扶贫工程和扶贫项目,有7亿多农村贫困居民实现了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30来年的努力,我国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到加快脱贫致富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扶贫开发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

为民情怀、精准扶贫、求真务实是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全面把握、辩证运用。

(一)为民情怀的思想。总书记说:“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度。”这也就是为民情怀,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就是就是突出“群众的感受”。他强调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出身在家世显赫的革命家庭,受到了为民情怀的良好熏陶。他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一呆就是7年。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延安插队到正定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进一步培育了他的为民情怀。他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还说,“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时间长短。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精神永存。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他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直以来,他总是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至今年初,总书记15次考察农村扶贫工作,从天寒地冻的太行山区,到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从巍峨险峭的大山深处,到透风漏雨的棚户陋室。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带感情、看真贫、访最贫。总之,总书记对贫困群众情浓于水的为民情怀,是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基石,更是我们特别是扶贫人需要学习的根本。

(二)人民中心的思想。总书记胸中装着的是肯定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民共享的坚定理念。在新一届常委见面会上,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讲话中,他引用了《道德经》“以百姓心为心”的话;在2015新年贺词中,他又说“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同年10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书记的这些经典语录,亲切质朴、深得民心,也说明了人民对于执政党的分量。他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爱、对加快扶贫开发的急切,溢于言表。他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他说“要坚持以民为本,民有所想所求,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他始终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关心贫困百姓生活、始终牵系扶贫工作的推进。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一切为民、人民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

(三)精准扶贫的思想。总书记始终坚持、积极倡导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2013年11月,他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5年6月,他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提出著名的“六个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并强调“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做到“四个要”:一是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二是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三是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四是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我们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

(四)求真务实的思想。“近所当近,平其不平”,大家可能知道,这是总书记的座右铭;可是还有“自豪不自满,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这也是他的又一座右铭。总书记始终坚持、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他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说:“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勉强搞一些东西,一定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在在湖南考察时,他强调,“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地区去,多到贫困地区去,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他明确指出“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这个事,不能搞数字游戏。”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五)统筹全局的思想。总书记以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思考扶贫开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他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他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个不能”: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这些重要论述,把扶贫开发提升到了“五个事关”,即“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六)勇于担当的思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峰,以勇于担当的崇高境界引导全党,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他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他强调“三个肩负”,我们肩负着对民族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肩负着对人民的责任,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肩负着对党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论述,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对民族的责任、人民的责任、党的责任,有机地统一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之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七)主体作用的思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他还说“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他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八)减贫合作的思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中国的减贫事业,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他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不仅给中国的减贫工作开创新局面,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和指导作用,减贫已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他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减贫的根本途径是发展。他指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国际社会要以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他强调:“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未来15年,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推进共同公正发展,尽快实现全球脱贫,他提出减贫合作的“四个着力”:“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和“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和倡议,以开创减贫合作新境界。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通过减贫建立起来的合作平台也将越来越大,世界减贫需要中国新贡献,同时也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为此,他指出:“要审时度势,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九)综合治贫的思想。总书记以全面细致的理论谋划,指导全党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联动,采取“一套政策组合拳”方式综合治理贫困问题。

1.在扶贫开发地位作用上,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他强调“两重中之重”,他说“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

2.在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上,他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

3.在扶贫开发实施路径上,他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4.在扶贫开发改革创新上,他强调,党和国家要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5.在扶贫开发方式转变上,他强调“要把减少扶贫对象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信心,找准路子,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实行精准扶贫。”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他要求: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6.在扶贫开发根本之策上,他突出强调教育扶贫,“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受到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扶贫必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7.在扶贫开发突出位置上,他一再强调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8.在扶贫开发医疗救助上,他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他要求“领导干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因病致贫、因病返病是多年来农村扶贫的大敌,因病致贫的占五分之二以上,因此,他提出要“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此外,总书记还对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扶贫开发政策、财政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驻村扶贫工作队、社会扶贫、新农村建设和人口较少民族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农村扶贫开发事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减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习近平扶贫战略思想是指导农村扶贫开发活动的基本观点。包括对农村扶贫的准备和实施以及能力建设和运用等完整的观点。是制定扶贫政策、方针、原则和实施过程的理论基础。它随着扶贫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参考资料:

下载研修学习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修学习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准扶贫研修论文

    2016精准扶贫研修论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结合世情国情和贫困地区区情,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

    校本研修论文[5篇范文]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012校本研修心得体会 佳县第一中学 郭丙华 2012省级校本研修一个月来,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

    校本研修论文5则范文

    让英语点缀校园文化生活 呼图壁县第二中学 周丽 天地间,最引人的春色乃桃李;日月下,极耀眼的地方数学校。近年来,二中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美的育人环境、过硬的教师队伍和自......

    校本研修论文2

    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培养双石铺中学:赵同军 【摘要】: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

    校本研修论文5篇

    把握校本研修核心,立足专业自主成长 瓦房店第三十四初级中学 姜明辰 把握校本研修核心,立足专业自主成长 为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教师综合素......

    校长研修论文(大全五篇)

    浅谈校长如何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 卡子镇中心学校 陈磊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的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的大些,他关系国家与......

    校本研修面对面培训学习论文(共5篇)

    《校本研修面对面》培训学习论文李先明近来看了陈大伟教授的《校本研修面对面》这本书,让我从思想上对校本研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作为追求和体现自己理想的一种实践,本书努力......

    研修学习自我鉴定

    远程研修培训学习自我鉴定一、我的学习情况: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省中小学教师(校长)远程研修培训学习。在学习前,我认真地回顾我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