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后感舌尖上的清华
研后感舌尖上的清华
去年在北京清华园,我参加了广州市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班。这是我市实施“走出去”人才培训战略的具体行动。清华大学为本次培训安排了10天的课程,15名业内知名的学者、教授及职教行政主管官员从不同的观察和思考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经验,从心理到身体进行专题培训教学,内容丰富,兼顾周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给我们提供了一场提升职教干部综合能力的盛宴,色、香、味俱全,回味悠长。
菜式
1.前菜
《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的讲座用于“开胃”。这一篇章正是承载百年清华最独特的个性和特质、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清华所传承的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以来,共培养了近11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清华园营造了独特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2.主菜
“热菜”、“大菜”,正是在这里呈现出的品质与精彩,让味蕾的感觉逐步达到顶峰。我们聆听的16场讲座可分为三个面向:
第一个面向,仰望天空,开阔职业教育宏观视野。7场讲座,包括职业能力建设回瞻与展望、现代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产业转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和专家对最新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最权威的解读和诠释,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技工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
第二个面向,脚踏实地,提升技工教育管理业务能力。5个专题个个精彩纷呈:如何训练思维方式,提升领导能力;如何讲究教学艺术,让课堂充满激情;如何管理好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特别有感于陈李翔教授《产业系的新思考》专题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分组进行无主题辩论,充分实现了“以学员为主体,教授为引导”,对产业系建设中需要厘清的几个关键点,包括认识学校、认识企业、认识学生,以及面对产业变化、技工院校的使命和根本任务等等问题,步步递进,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员的兴趣、主动性和探究性,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个面向,经验交流,三种形式。包括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对世界技能大赛的前沿观察,《职业》杂志社社长对技工院校品牌建设的思考,对清华大学基础训练中心及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实地考察。深有感触的是,如此清华,仍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如车、钳、铣等基础技能相关专业的学生皆需掌握,并在教学管理配套上,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技能训练,及产品设计、制作的时间、空间和场所,为学生从技能的新手到熟手、从产品研发的模仿到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3.点心
主菜结束后,清华为我们奉上美味的小点――给予身心的关爱。《阳光心态与压力管理》正是如此。辅导教授张渝鸿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关注、释放压力,学习压力管理的路径与方法。通过课堂现场体验,我们舒展身心、享受关爱、开怀大笑,真切感受到提升爱人、互爱、幸福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我们五十多名同学在清晨荷塘边淡淡的雾霭中,伴随悠扬的古典器乐,以太极八卦的基础站姿舒缓地抬起手臂,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时,清华老师沉静、贴心、亲和的大师风范显露无遗,润物细无声。
4.水果
时间短,内容多,吃下去是否能消化?餐后水果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学习刚结束,培训班立即开展心得交流,每个小组精彩的总结博得大家阵阵会心的笑;半个月后,局领导再次组织研讨会,进一步尝试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回味
这场清华盛宴,外则环环相扣,内则富含营养精华。进餐时让人酣畅淋漓,直呼过瘾。餐后漫步荷塘边,分析、反思,则余味绕梁,久久发酵,随时间积淀,愈加醇厚。这场盛宴于我,尤为感动的是清华老师的学问与精神。本次《让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谈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讲授者张学政教授,为清华机械专业学科带头人,文理兼修,风趣幽默,出口成章,一言一行皆为学生楷模。
清华能培养出国之大家、国之栋梁,正在于她拥有一大批名师、大家,他们的人格魅力、学术风范是育人与传承的关键――
梅贻琦,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其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陈寅恪,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集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被认为是中国最博学之人,其核心理念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顾毓?L、陈岱孙、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近代中国最优秀的老师?我想,除了学富五车,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信仰,那就是在国恨家仇的痛苦中时刻不忘救国的重任,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民族复兴尽最大的力量!这样的精神信仰使他们拥有了教育的信仰,使他们在风云变换、艰难困苦的时代,成为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身影虽渐行渐远,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仍对我们具有参照和启迪。期待清华园的浸润能让我们追随清华精神,拥有教育信仰,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生的大爱与幸福。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第二篇:观《舌尖上的中国》后感
观《舌尖上的中国》后感
上周思修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集《舌尖上的中国》,感觉不错,回去后趁着兴趣又接着看了下去。看完后果然感觉片子不同凡响,它带给我的是更深的关于自然的和辛苦劳作人民的感触。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和心头上的乡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当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是应该的,一部以食物为基础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然而,我想说的却不仅仅是吃的方面的,还有更多。
几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不仅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而且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这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然而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我都会静心的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每看到一个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接近的美食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妈妈,为了让我们小时候身体长得壮壮的,而总是设法为我们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小时候因为生活不是那么的富裕,地里的粮食不够吃,于是白面里总是掺杂一些玉米面。做发面饼子的时候,妈妈总是把做饼子的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或者是鱼或者是小兔子,以激发我们吃饭的兴趣。看到了在介绍用萝卜干配鱼炒菜的时候,马上想到了小时候妈妈给我们炒的萝卜干菜,那种味道似乎很遥远了……
我们这代人,或者有很少人都有过去田间地头劳作的经历,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我们的下一代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第三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五集看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五集看后感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里的第五集我觉得这一集确实是一集优秀的影视作品。
首先,从内容上看,舌尖上的中国在内容的排版上做的很严谨,针对性很强。《厨房的秘密》作为标题,我们就会想厨房会有什么秘密?这就引起了我们的胃口,让我们有兴趣接着往下看。厨房的秘密先从陶瓷用具入手,讲了香格拉里的一位黑陶的匠人说起,系统介绍了黑陶的制作过程,黑陶在厨房的作用以及人们用黑陶团圆是的那种快乐,温馨。说完黑陶的秘密后就这一句“在中国,美食常常和感恩联系在一起,是对劳动者的奖赏。”自然的过渡到了乡村村宴的,并介绍了在顺德均安镇里的村宴厨师欧阳,从欧阳在厨房里制作村宴的过程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厨房里让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介绍完黑陶村宴,接着就是人人皆知的厨房里每个厨师必备技能“刀工”,在厨房里面,刀工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好的刀工就做不出好的菜肴,从一位伟大的厨师周赛群的事例,她教他的学生的事例,让更能体验的那种在厨房里的神秘的乐趣以及对刀发的重视,咸鸭蛋也能成为厨房的秘密,国际名厨董振祥误打误撞的从咸鸭蛋入手,把咸鸭蛋做成了一种厨房里的另一道风景。
其实,厨房里每一个厨师就想看到的就是一群人的团聚,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汤就是个见证。香港婆婆 梁以瑚一身从是公益事业,他帮助更多的老人,无法与家人团聚的老人,给他们送羹汤,这种温馨的场面让人温暖。我想厨房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能让更多的人尝到美味的菜肴和大家一起团聚的温馨的画面,就是厨房的使命把。最后的一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可谓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系统的点明了前面的中心思想。
第四篇:保研建议(清华)
我参加过清华和同济的保研面试,提点建议:
1、尽量保证本科的学习成绩排名靠前,切记,一定要在大三下学期联系中科院那边的导师,比如先通过邮箱广泛联系,对你有意向的进一步电话或见面联系,一定要在暑假开始前搞定。
2、你可以关注中科院的研究生院网站信息(如果想去面试其他单位,就去相应的研究生院网站),一般接受外校保研的通知信息会在8、9月份披露,里面有申请材料的要求和递交的截止时间,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就行了。
3、之后其网站上会产生面试的事项和名单(或直接电话通知你),就面试而言,清华这边面试在大四开学后的九月末、同济是十月初,具体中科院应该也在这个时间段。
4、在关注对方研究生院网站的同时,也要关注本学校的研究生院的网站(上面就保外的学生也有相应的要求)。
5、记住可以多面试几个学校或科研院所(只要面试时间不重叠),之后等待消息,一般会先以电话或通知的形式通知你初步录取了,如果几个学校同事录取你,那恭喜了,选择其中一个回复并按照相应的要求(网站或信函形式)进行填写或完成。
6、在大四结束时寄去全部的成绩单(有的单位要求),它会寄来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第五篇:六年级研学旅行感后感
研学旅行观后感
(陈紫彤)
5月10日,同学们一直期待的研学旅行终于来了。我们全体五席坊师生游览了半坡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就让我把参观到的精彩画面给大家讲一讲吧。
上午8点多,我们乘着大巴车去博物馆的路上,我们一边唱着歌,一边想象博物馆的风采,大巴车快要停的时候,同学们满怀期待和崇敬。大巴车停了,同学们秩序井然的下了车。刚到博物馆门口,同学们兴奋不已,进入博物馆以后,一位神色庄重的女士站在哪儿等
我们,原来他是我们的讲解员,一开始,我们看到了人面鱼纹,听讲解员的描述。
然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大圆圈,一开始我们不懂,听讲解员一讲,我懂了。原来是半坡人的住宅,盖房子都是圆形的,我们看到了半坡人储存粮食的地方,半坡人在地下挖了一个坑,把吃的东西全部放在那里面,我非常惊讶,为什么要把吃的东西放进坑里那,真是让人疑惑不解啊。接着,我们又看到了满是玻璃柜的地方,柜子中都是动物标本还半坡人做的东西,我们看见了一个和我们现代的铲子很像的东西,讲解员说,这是半坡人挖坑用的器具,我心想,这跟我们的铲子有什么不同呢,原来是做法不同,半坡人会找来一些锋利的石头和结实的木头捆绑在一起,就做成了铲子。
到了中午,我们开饭了,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美食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我们沉寂在美食中,吃完午饭,导游跟我们做游戏,我们玩得很开心。
接着,又要去下一个我们所期待的地方,---自然博物馆。我们又程着大巴车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一进门,一位和善的男士走过了,这是我们新的讲解员,他使一个没有轮子的小汽车跑了起来,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小小科学家馆,那个人竟用气将一个小球吹飞了,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又来到了一个用玻璃做的栈道,同学们小心翼翼的走过去。走完玻璃栈道,我们又看到了许多昆虫标本,好看级了,我们还看到了做煤的过程,还看了人体器官,还走了镜子迷宫,真是有趣。
不知不觉,一天的参观就结束了,真是难忘的一天啊。玻璃栈道、半坡人的器具、漂亮的昆虫标本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子了、心里,尤其是关于人面鱼纹的秘密,我相信,有一天这个秘密一定会破解的,一定会公布于世的。
游半坡遗址博物馆有感
(牛雨蝶)
2018年5月10日,带着几分崇敬,怀着诸多好奇,藏着些许内疚,我与同学们一起来到半坡遗址博物馆研学旅行。
半坡遗址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当半坡村北。,1957年在半坡遗址上建成,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大门造型引人注目,它是仿照史前建筑闻名的门楼建筑大门,横竖交叉搭建成型稳定的三角形。
首先我们进去看见了一位姑娘拿着那个年代的挑水器,我问了一下讲解员,讲解员说她叫半坡姑娘。
我们走进第一个展厅进去看见了半坡人面鱼文彩陶盆,人面鱼中间圆圆的像个人脸,头上有两个角,两边有两条像小鱼一样,我们把它叫做人面鱼。我们走进第二陈列厅,红器欲夺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仿佛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双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制造着如此完美的艺术品。他们真的太不可思议了!那些 陶器上有很多图案,较多的一种就是鱼纹了。由于半坡人居住在浐河沿岸,渔业自然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对鱼也就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他们想记录下来,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就只有通过在陶器上的纹饰来表现了。这里并不是说半坡人以鱼为图腾,只是鱼已经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鱼纹也随之产生了,这也是半坡人对美的追求。半坡遗址它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临浐河距今约五千至六千年,当是新石器时,中期了,作为时间宅文化遗址,半坡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我打开历史这扇大门,我走进了半坡时代,又从那里走了出来,我得到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认识了几块陶片和这里的生活吗?不,我们要接受历史,还要去思索历史,要不断地去探索,去轻轻揭开克里奥女神的那层面纱,让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
我学了很多知识,它既累又充实,成为我的美好回忆,这一路上我忘不了我的小伙伴更忘不了不辞劳苦陪伴我们的老师。
游半坡遗址博物馆记
(刘美)
期待已久的研学旅行终于到来了,今年,我们参观了半坡遗址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半坡遗址博物馆,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参观过程和感想。
到达博物馆,你会看到门口有着一个三角形架子,架子顶上还有一幅人面鱼纹图案。我好奇地想:“半坡人是不是要天天都吃鱼呢?”
博物馆院子里非常幽静古朴,那里有争鲜斗艳的花朵。有玉玉婷婷的干叶玫、紫槿花、优雅的玉兰花,充满了勃勃生机。
我们班来到了第一展厅。听讲解员阿姨说:“那时是由女的说了算,所以都听女的,距今已有6000多年。”我骄傲地想:“我们女的多有本事啊!”第一展厅里有石铲、石锄、陶刀、石刀••解说员阿姨告诉我们:“石铲是用来播种、翻地的。陶刀、石刀是用来收割的,用时绑在手上。”半坡人在烧煮食物的基础上利用陶甑,增添获取熟食的新方法。我最感兴趣的是尖底瓶,等它灌一半水后能直立,倒水时非常方便。那时的人们真聪明,都能应用现代物理学为自己服务了。
接下来去的是第二展室,那里的特色是陶器制造和装饰品。半坡人做陶器是先做器底,后做器身。我最感兴趣的是大陶瓮,它口大底小,用来装粮食。还有人面鱼纹,它的样子是一个人嘴巴张着哈哈大笑,眼睛笑成一条缝,两边各有一条横着的鱼。最后我们到了半坡遗址模拟厅,他们的房屋非常有趣,有的房屋是半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
出了博物馆大门,我想:“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