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3 03: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

概论(P8-P13):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了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斯宾塞、博比特等教育家的观点。

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观点“把世间的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赫尔巴特(德国):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被学术界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其教学理论的特点是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3、杜威:对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理论总结,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具体说,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经验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教育理论的特点是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斯宾塞:(P47)19世纪中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了课程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首次从功利主义角度清晰地阐述了课程中各学科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并根据其研究整理了一份颇具说服力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课程表,颠覆了人文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价值的传统观念,真正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由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

5、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一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1、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及辨析(P33-P36)(1)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具体说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习内容及其进程进行的安排。社会需求、儿童特点及知识本身的特点影响了课程的产生与发展。(2)相关概念分析

教学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不仅解决“教什么”还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其外延小于课程的外延,教学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进程: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展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进程都属于课程的范畴。

学科: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指教学科目,即课程表里面的“语、数„„” 知识:知识内容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课程的主体。经验与课程的关系:(杜威)经验思维的三个明显缺点:它具有引出错误信念的倾向;它不能适用于新异的情境;它具有形成思维懒惰的教条主义倾向。——直接与间接经验,生活与科学知识经验等。

活动: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能认为学校里所偶的活动都是课程。如升旗仪式、课间操就不属于课程范畴。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不反对吧“课程”理解为“计划”,按并不赞同把课程的实质定性在“计划”或“方案”上,课程的实质应由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来规定。

2、了解课程的表现形式(P37-P39)

一种是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3、课程的历史发展(P41-P51),了解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现代课程的发展和特点,掌握当代各种课程类型的特点及其区别。(1)古代学校课程:

中国:(1)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影响深刻而久远的主导课程是“四书五经”和“

三、百、千、千”

(2)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为主要教材,这是我国第一套比较完整的教科书。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教材沿用了两千年

(4)“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长期以来是我国儿童实用的教材

西方:“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七艺”一直都是西方学校里教授的主要内容。到了中世纪,教会垄断了教育,神学成为学校的主导课程,《圣经》是最基本的教材,“七艺”的内容被改造成神学的附庸。特点:总体上而言受学校制度(只有小学、大学,没有中学,学校类型也比较少等)的影响,古代学校课程在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在横向上也很少有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尚未收到重视;课程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课程的学习方式也较为单一,以传授和问答为主。(2)现代学校课程:

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学校课程在“七艺”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已经初具现代课程的雏形。17——18世纪,现代课程体系则基本确定成型。

主要特征: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从课程试试看,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上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活动,教科书的编写也越来越科学合理。(3)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①按影响要素分: 知识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课程论)

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社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突出强调社会的当前需要的课程论)。

②按组成内容分:

学科课程(从各个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优点是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缺点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动课程(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不能系统的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在向学科领域更高层次发展的时候力不从心。)③按存在地位分:

隐性课程或潜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相伴相随的关系。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其在学校教育领域有一些暗自用工的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容小觑的教育作用。但它对显性课程的教育效力的影响却不一定是积极的。有时,他反而会将显性课程的教育效力抵消,使得有计划安排的正式课程无法如愿达成目的。

④按对学生的要求分: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大众化、民主化的价值取向,它是所有受教育者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保证)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了解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掌握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原则。(P74-P78)。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原则:

要素:施瓦布从宏观上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古德莱德从中观角度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还有从微观角度分解课程组织的要素为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原则: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或纵向组织、序列组织,)与水平组织(横向组织)的关系;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三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及特征与意义。(P100-P103,P106-P107),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P108-P112)。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定义: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意义:现实意义(1、它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全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质

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理论意义:

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抉择的信念。

2、他从理论上确立利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关系一条思路。同时,它也要求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们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课程决策理论,反映当前国际课程决策的各种实践。

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是广大中小学长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实验田”。

第四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学的定义与要素(P124-P127),理解与掌握教学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P132-P134)。教学:定义: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四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

五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

六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

七要素: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主要特征: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活动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第五章 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目标的定义、功能(P153-P156),简单了解西方教学目标的分类(P157),理解并掌握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清楚目前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P166-P171)教学目标:定义: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和设想。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有主观期望性和可测量性。

功能:

1、导向功能(1、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可使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不至于陷入盲目状态。

2、教学目标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而避开无异议或者不符合预定方向的事物,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频率。)

2、激励功能(激发三方面内驱力

1、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认识内驱力”;个人通过自己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的提高来赢得相应地位和自尊心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以获得长辈或集体的赞许为目的的“附属内驱力”)

3、标准功能(教学目标可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

西方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鲁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奥苏泊尔: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三种表达方式

(1)行为目标(马杰):编写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格朗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者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3)表现目标(艾斯纳):是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其编写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很难起到教学导向的作用 目前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误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视差异性 第六章 教学模式:了解教学模式的概念(P175-P176),掌握近代和当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P182-P183,P189-P19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当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教学模式):教学四个基本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赖因的五段教学法(继赫尔巴特)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杜威的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七阶段: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选题立题阶段、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的阶段、实施阶段、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展示成果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第七章 教学方法: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P196)及常见的分类(P198),掌握几种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P199-202)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分清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分类:

1、语言性: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直观性:演绎法、参观法

3、实践性: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研究性:探究法、发现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师传授——知识内化——知识运用

定义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优点(作用):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实践运用的高效性。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计划的进行。

缺点: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充分的机会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应注意的问题: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讲授的时间、讲授式的语言艺术。谈话法也称问答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优点(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形式: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话。应注意的问题:设计好问题,善于提问,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谈话法的开展过程:问题设计

1、问题类型(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分析类、评价类、创新性问题,问题无优劣,而是看其服务的不用教学目标)

2、提问应避免冗长、复杂、模棱两可在重点、难点、关键时间点设疑。发问、提问—— 等待——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等待——反馈。如何反馈:

1、回答正确:等待——肯定正确性,给予高水平的表扬。

2、回答不完整:等待——补充或具体化——必要时改述问题——提示。

3、回答不正确或含糊:等待——鼓励——澄清——改述或换一个降低难度的题目——提示——换人回答——确保所欲学生知道了正确答案。

4、没有回答:回答不正确或含糊:等待——鼓励——改述或换一个降低难度的题目——提示——换人回答——确保所欲学生知道了正确答案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P244-P245),掌握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学的辅助与特殊形式等。(P247-P252),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作一般性了解。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多样化。

班级授课制:含义: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特征: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分科教学。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弊端: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接受学习)。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去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现代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特殊性:直接教育与自动作业相结合。特点:三多两少(在同一课堂里年级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多,而直接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少数少)基本要求:要正确处理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关系,即“动”和“静”安排合理;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教师和助手的关系。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P253-260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理解与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P342-P346)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二、考试题型: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

第二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一)基本内容

一、绪论: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P001(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边缘性和理论性的学科。(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还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

2、课程(教学)目的P001 使学生学习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掌握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为顺利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成为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3、研究对象(补充):

它主要研究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体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学物理的内容和体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活动课程、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研究等。

4、课程内容:广义(补充):

(1)物理教学(概)论;(2)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研究;(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4)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等。狭义(具体P002)

研究跟物理课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应用于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对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进行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具体选编了12个专题

5、课程学习方法P002-003。

(1)思想上要认识并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0-4)

(2)学好相关科学并注意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教育心理学及物理学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教学论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德国的赫尔巴特),新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美国的教学论(杜威)。

(3)学好相关实践课程(教材分析、教学技能与实验技能训练等)、积极参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实践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纸上谈兵与纸上练兵是不够的)

(4)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先进经验,广泛收集积累资料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教学的基石。

二、物理教学目的

1、物理课程的界定(什么是物理课程,补充):

物理课程是指物理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

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补充):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P004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4、确定物理学教育目的的依据P016-017(1)物理学的性质

(2)物理素养人才的社会性需求(3)物理学习者的发展需求

5、物理教育基本目的P017-020(1)为社会培养具备合格的物理素养的人才

a.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基本功扎实的物理学研究的人 b.社会各行各业对具备基本物理素养人才的需求 c.社会对从事物理学教育人才的需求(2)促进物理学习者的发展

6、初中物理课程总目标P020(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7、初中科学课程总目标(补充):

(1)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4)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5)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

(6)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8、高中课程总目标P021(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4)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9、中学物理将基础知识分为三个层次P023

中学物理对知识的教学要求有哪三个层次(补充):知道(知识)、理解、掌握。

10、论述题:就自己试教、听课或做中学物理实验中的体会,举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或实验能力。P023-024

11、能力的分类与特征(补充):

认识能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能力。能力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渐进性等特征。

12、中学物理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补充):

(1)观察、实验能力,(2)思维能力、(3)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4)信息能力(收集、加工、交流)、(5)创新能力(意识)。

13、论述题: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具体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P029-032(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要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成功体验(3)要恰到好处地融合物理史实

(4)在物理教学中要突出人文向善意蕴

三、物理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P036-037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2、物理课程标准的构成P037-038(1)前言:引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课程设计思路等

(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

3、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2。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4、初中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补充):

(1)面向全体学生;(2)立足学生发展;(3)体现科学本质;(4)突出科学探究;(5)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5、高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P043。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化;(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四、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补充):

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有主体-学生、客体-教学内容、媒体-教师和各种教学手段等。三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四要素:加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五要素说:加上道德心理气氛如校风、班风、学风)。

2、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补充):

(1)教学的认识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的双边性;(3)教学的教育性;(4)教学的发展性。

3、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P067-072。

(1)中学物理教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a.是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b.是激发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c.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

(2)中学物理教学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中心(以前说法: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和发展能力为中心)

a.让学生掌握以概念和规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 b.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 c.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数学方法与物理模型的结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a.多数物理概念既具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

b.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人们对一定物理事物和过程的意义建构。

4、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P072-084。

(1)科学性原则P072-073: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物理教学过程要符合认识的逻辑;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教学。(2)有序性原则P073-07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握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遵循学生学习的序。(3)直观性原则P074-075: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恰当选择直观手段(三类,实验、实物、参观;模型、图片、视频;直观语言);要直观显示物理事件的内在联系、运动和发展过程;生动的直观要恰到好处地过渡到抽象的概括(这是关键与目的)。(4)积极思维原则P075-076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坚持启发教学。

(5)目标整合原则P076-078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过程;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处理问题;从三个维度来测量与评价学生学习成就。(6)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原则P078-080 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思想上重视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增加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7)突出物理学特点和加强物理实验原则P080-082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物理学知识本质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8)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原则P082-084 a.原则的内容;b.教学中如何贯彻: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的物理问题引入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合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5、论述题:举例说明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PPT

五、物理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将物理教学方法分为P087。(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方式))

*补充(不考):以上均为认知类的教学方式,与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式:示范-模仿、练习-反馈,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教学方式: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

2、讲授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88-090 主要优点:充分发挥老师主导,能使学生短时间获得大量知识信息。(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主要缺点:学生相对被动,能力不容易得到锻炼。

运用的基本要求:(1)合乎科学,用词准确,(2)合乎逻辑,严谨有序,(3)启发思维,培养能力,(4)简明具体,形象生动。详见教材

3、谈话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1-093。

主要优点:有利于唤起和保持学习兴趣和注意,便于激发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了解学生情况。

主要缺点:课堂发言容易被好学生占据,补:不利于动手能力培养。

运用的基本要求:(1)问题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2)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3)问题要切合全体学生,(4)问题要有思考价值,(5)要及时做好小结。

4、讨论法教学的优缺点及运用的基本要求P093-096。

主要优点:除具有谈论法优点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流能力。主要缺点:补:比较费时(有时要预先准备),教学过程较难控制。

运用的基本要求:(1)精选讨论问题,选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歧点,及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中的焦点或热点等问题(2)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3)适时引导讨论,(4)做好讨论小结。详见教材,(5)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它方法合用。

5、(补充)教学方法思想演进:教会---学会---会学。

6、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P100-102。

(1)发现并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7、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要遵循的五条原则P104-107。

(1)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四大理念)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2)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3)要符合学生的特点(4)要切合教师的教学素养(5)要切合其它教学条件

8、(补充)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和探究,(1)注入式——启发式——实验探讨式;(2)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9、国内外典型的教学方法及倡导者:

国外:发现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2)程序教学法(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3)掌握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范例教学法(西德教育家:瓦〃根舍);(5)发展性教学法(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6)指导学习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加涅);(7)建构主义教学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国内:(1)启发式综合教学法(苏州大学:许国梁教授);(2)目标教学法(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的掌握学习理论)。

六、物理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选择的基本依据P109-110。

(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手段特性(5)依据教学条件

2、中学物理常见的传统教学手段P93。

教科书;黑板;实物 标本 模型;报刊 图书 资料;图表 照片 挂图

3、教材分析要求P112-113。

(1)泛读物理材料,了解教材体系;(2)通读物理教材,建立总体认识(3)细读物理材料,进行整体分析;(4)精读每节教材,进行精细分析

4、教材分析基本思路(原则)P113。

脑中有课标、心是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5、板书的基本要求P116。

条理清楚、纲目明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书写工整、字体规范、板面整洁;板书须与讲解、实验等紧密配合;板书要有计划、有准备;板书后应复查。

6、物理板书的基本形式P116-118。

纲目式板书;网络式板书;列表式板书;推理式板书;图示式板书。

7、中学物理常见的现代教学手段P93。

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 录像;电视 电影;CD VCD;摄像系统

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语言实验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系统

8、电视录象教学的优点与注意点P124-126。

优点:(1)电视录像具有声、形、色并茂的特点,(2)电视录像可以按照人的意志使用各种特技手段,(3)电视录像可以直接表现自然界和实验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及变化,(4)电视录像能够弥补课堂演示的局限。注意点:(1)电视录像教学要注意选题

(2)电视录像要与实验教学相配合(3)电视录像要与讲授相配合

5、计算机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P127-128。

七、物理学习的心理分析与学习方法(补充)

1、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类型: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一种内驱力,为此他将学习动机分为(1)有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等三种。

2、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类型:

(1)直觉兴趣、(2)操作兴趣、因果认识兴趣、(4)概括认识兴趣。(学习兴趣的类型: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3、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思维障碍:

(1)思维品质不高引起物理认知上的主观片面性,其中有:⑴前概念的干扰和负迁移;⑵表面的、非本质属性困扰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⑶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造成思维混乱;⑷凭主观臆断来理解物理知识,未抓住其本质联系;⑸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心理惰性使思维受阻;⑹错误地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把思维引向岐途;⑺处理物理问题的数学化倾向。(2)非智力因素不键全所引起的物理学习障碍,其中有:⑴学习动机不明确影响物理学习兴趣的增长;⑵意志不坚定影响物理学习情感的形成;⑶不良的习惯影响物理学习素养的提高。

4、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基本方法(主要途径):

(1)教材编写要能激发学生兴趣;(2)教学语言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4)利用各种史料和佚事激发学生兴趣;(5)利用课外 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5、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物理参考书的方法,具体有:⑴划读法、⑵画读法、⑶注读法、⑷比读法、⑸做读法,⑹泛读与精读;(2)指导学生掌握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具体有:⑴记讲课提纲、⑵记解题思路、⑶记老师对某些问题所做的论据充足、连续性强的解释、说明和补充内容(或记一些实验设计);(3)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4)指导学生掌握物理量的结构要素;(5)指导学生掌握物理公式。

八、物理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P233。

分析教学需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2、中学物理备课的主要内容(补充):

(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方法、(4)备实验(教具和实验的准备)。

3、物理教学课时计划(教案)的内容P240-241:

(1)授课(教学)课题;(2)授课对象与时间;(3)课型与学时;(4)教学目标;(5)教学重点和难点;(6)教具与实验;(7)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8)板书(面)设计;(9)课后教学分析(教学反思或备注)。其中教学过程一般包括:(1)教学内容、(2)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等三个主要内容。

4、物理教学说课的内容与过程P243-244。

(1)点明课题

(2)说教材、学情、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材 说学情 说目标 说重点和难点)(3)说整体设计(4)说过程

九、中学物理教育见习与试教(补充)

1、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

(1)教学见习;(2)班主任工作见习;(3)第二课堂见习;(4)教育教学调查研究见习。

2、试讲的方式:

按试讲范围试讲方式可分为:(1)个人试讲;(2)小组试讲;(3)全班试讲。

3、试讲(教)的程序(或阶段)P183-184:

试讲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备课;(2)试讲;(3)开评议会。

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1、开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意义P299。

(1)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是深化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2、物理教学研究过程P303-311。

(1)物理教学研究选题P304-306(2)物理教学研究的文献检索P306-307(3)制订研究计划P307(4)实施研究计划P308(5)分析资料P308(6)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3、教学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与格式P309-311。

题目、前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摘要、关键词

4、教学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P309-311。

(1)草拟写作提纲(2)撰写初稿(3)修改与定稿

5、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311-318。

思辨研究、描述研究、实验研究和开发研究

十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1、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P138-141。

(1)观察法,(2)控制变量法,(3)放大法(机械放大、电放大、光放大),(4)转换法,(5)模拟法,(6)留迹法,(7)理想化方法,(8)累积法,(9)替代法,(10)外推法。

2、中物理物理实验类型P141-145。

(1)技能训练实验、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按实验知识、技能、能力等训练的目的和功能的标准来分类)

(2)常规物理实验与数字化实验(按物理实验是否要用到信息技术的标准来分类)(3)“学生实验”、“实验”、“演示”、“做一做”、“问题与练习”等(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根据它们在物理学中和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难易程度、用时长短、学校的器材条件,可分成以上几类)

(4)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课内实验又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边学边实验(或称边教边实验)

3、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P145-146与教学要求P146-148。

作用(1)利用真实主、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欲望,(2)利用演示所展示的现象和过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3)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4)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要求

1、切合课题,目的明确

(1)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演示实验就应该具有生动有趣,发人深思的特点。(2)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演示实验就应该具备实验条件明确、演示层次分明、突出本质联系的特点。

(3)如果运用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深化、巩固所学的概念、规律,演示实验应该突出其思考性和扩展性的特点。

2、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要在新、奇、险、迷上下功夫

3、现象清楚,效果明显

(1)仪器的尺寸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足够大,灵敏度要高,仪器放置高低合适,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广大手段。(2)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

(3)被观察的主体要对比强烈,易于分辨。(4)演示的过程要尽可能直观。

4、安全可靠、确保成功

4、边教边实验的教学特点P151-152和教学形式(用途)P152-153 教学注意点(补充):⑴实验仪器及过程不应太复杂、操作技术要求不高、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的危险性要小成功率要高、实验仪器易得数量足够;⑵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⑶要估计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灵活而顺利地进行教学;⑷应事先准备好足够的仪器,发动学生一起做;⑸应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

5、学生分组的教学要求P154-155。

(1)中学设置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态度。

(2)中学进行分组实验的基本要求:

a.了解基本仪器的构造和原理、能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能按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小故障;

b.能正确选择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如实验记录观察现象和数据; c.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 d.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

e.掌握实验原理,能编写合理的实验步骤,会设计记录表格;

f.能用记录测量数据,能正确运算和描绘图线,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g.学会初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理出结论; h.会写实验报告;

i.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等良好的态度品质。

6、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基本过程P155。

(1)课前准备阶段及要求:预先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预先对实验小组的器材做好检查,并准备一些备用器材;熟悉掌握仪器的操作规范,预见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课内操作阶段及其要求 a.对学生的要求(检查仪器数目,认识、熟悉所用的仪器;按照实验仪器、实验内容的要求,安装调整仪器装置;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测量和记录;记录的现象和数据经检查后,拆除整理仪器)b.对教师的要求(巡回于学生实验小组之中;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操作示范;注意引导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培养学生缌观察的习惯)(3)总结阶段及其要求

7、学生分组按编组方式可分为(补充):

(1)并进式实验(2)轮换式实验(3)复式实验

十二、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1、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重要性P168-171。

(1)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干知识P168-169(2)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P169-170(3)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过程P170(4)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P170-171

2、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教学要求P171-173。

(1)知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引入的必要性P171-172(2)经历物理概念形成和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P172(3)会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P173

3、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P173-179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概念多种多样,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另外,物理概念教学还应注意阶段性,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断深化概念。

4、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P179-187与注意点:

注意: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5、建立规律的常用方法P180-183。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a.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法 b.常用方法之二,举例法(2)经历过程,探索规律(建立规律的方法有)

a.实验归纳法 b.假设验证法 c.单逻辑演绎法 d.类比推理法(3)确切表述,理解规律

a.物理规律的表述(物理规律条件性表述、定性表述、定量表述、系数的特定意义)

b.理解物理规律

1)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

2)引导学生对规律表述关键词和物理量的推敲 3)明确物理规律适用条件

4)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规律进行分析与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联系

5)让学生将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数学公式和图象互译,加深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4)应用规律,巩固深化 a.通过习题运用规律

b.运用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

注意:

1、物理规律也有多种多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步骤和方法。

2、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物理规律。

6、物理课程导入基本方法(补充):

运用实例、温故知新、演示实验、求异联想、理论推导、列举不足、设置悬念、讲述故事。

十三、物理练习与复习的教学

1、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功能P195-196。

(1)认知的功能:是指通过练习帮助认知并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检测的功能:是指师生双方可以通过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

(3)发展的功能:主要是指通过练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2、物理习题的基本类型P206。

(1)课内练习(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课前练习与课后练习)(2)纸笔类练习与实践类练习(3)客观题和主观题(4)封闭题和开放题

(5)选择题(单一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说理题)、作图题、计算题、实验题等七大类。

3、物理解题常用策略(补充):

(1)模式识别与类比策略;(2)转化(结合)策略:数理、数形、整体隔离、坐标系、问题描述(等效、对称、割补、假设);(3)正难则反策略(逆向思维策略,也属转化);(4)以退求进策略;(5)穷举策略:穷举、凑合、特殊值、极端。

4、物理习题课的基本要求P207-209。

(1)要有目的、有计划、连贯性(2)针对不同教学层次,要求适当

(3)要精选物理练习题a.典型性 b.针对性 c.启发性 D.实际性(4)要发挥解题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5)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物理复习的意义P211-212。

(1)巩固知识,增强记忆(防止遗忘)(2)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弥补知识缺陷,解决教学遗留问题(4)学会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6、物理复习的种类P213-216。

(1)平时复习P213-214 a.引入复习b.当堂复习

c.课后复习(尝试回忆、阅读课本、整理笔记、整理知识网络、看参考书)(2)阶段复习P215(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未复习、总复习,复习课是阶段复习的主要形式)

(3)总复习P216(实质上也属阶段复习)

a.学期与学年总复习、初中总复习、高中总复习

b.三个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重点复习,抓住关键;综合复习,注意提高。

7、典型复习方法P218-221。

(1)梳理“知识结构”复习法(2)做练习复习法(3)用物理实验进行复习(4)比较复习法

8、物理复习课的教学环节P222-224。

(1)阐明复习目的和内容P222(2)梳理知识与技能网络P222-223(3)典型例题示范、查漏补缺P223(4)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P223-224(5)共同小结,交流评价P224 注意:复习课与其它课一样,虽然教学有法,但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多变。

十四、物理课外活动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P258-259。

(1)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2)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

(3)课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性(4)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开放性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作用P259-260。

(1)帮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2)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实践能力,养成创新意识(3)发挥学生特长,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3、物理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P262-265。

(1)课外参观(注意点:要明确参观的目的、选择参观的内容;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参观计划;联系好参观的时间、地点、约请向导和讲解人员;对学生进行有关纪律要求和安全教育)(2)课外阅读小组(3)课外科技小组活动(航模小组、无线电小组、实验研究小组、物理竞赛、物理晚会等)

十五、物理教学评价

1、物理教学评价的作用(补充)+P275:

⑴导向作用;⑵诊断作用;⑶激励作用;⑷甄别作用和选拔作用。

2、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涉及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平时观察;(2)平时检查:包括⑴课堂提问、⑵课内外作业、⑶小测验、⑷实验操作、⑸实验报告;(3)阶段性和总结性检查:包括⑴阶段考试、⑵总结性考试。

3、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补充):

内容: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备课、上课、科研、教学成果等)。方法:自我检查(具体涉及:⑴进度计划、⑵教学任务、⑶学生练习);被动检查(具体涉及:⑴进度计划、⑵教案、⑶上课情况、⑷学生作业、⑸学生反馈、⑹教学与科研成果)。

4、改革传统评价的思想与措施(补充):

(1)对学生评价:⑴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对教师的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12 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评价分类P278-285:。

(1)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P278-279(2)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P279-281(3)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P281-285

6、测验分类(补充):

(1)按测验的参照标准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常模参照测验、⑵目标参照测验两类,(2)若按测验的作用或功能不同可将测验分为:⑴诊断性测验、⑵形成性测验、⑶总结性测验等三类。

7、纸笔测验的一般过程P285-288+补充:

(1)确定评价(测验)的目的和目标;(2)编制测验试题:⑴确定测验的范围;⑵确定试题的形式;⑶制订编题计划(编制测验的双向细目表、包含:取样范围、行为目标、试题形式和难易程度);⑷编制试题,组合测验试卷;(3)制定测验要求;(4)实施测试;(5)批改评分;(6)结果解释。

8、物理测验评价的主要指标(补充):

⑴信度 ⑵效度 ⑶难度 ⑷区分度

9、利用表现性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般流程P288-292。

(1)确定评价目的(2)设计表现性任务(3)制定评定细则(4)客观记录探究活动的表现(5)评价与交流

10、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两种主要方法P294-295。

教学要素评价法;学生表现评价法

11、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要素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4。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来考虑。

12、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表现评价法考虑的要素P295。

一般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的质量来构建,从参与态度、参与广度、参与长度、参与深度、参与效度来考虑。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复习提纲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复习提纲

1、数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发展。数学科学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数学的研究对象: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数学的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

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变量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和现代数学时期。数学科学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作为学科的小学数学,是从数学科学中选择而形成的,但小学数学学科内容并不是将数学科学某些内容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小学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目的、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区别:第一,数学科学要对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阐述,一般从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出发,全面完整地、系统地表述某一个数学领域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数学科学对所有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论证与推导,以保证其逻辑性和严谨性。

第三,数学科学可以完全按照数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安排,尽量使内容完整、系统和科学化。

2、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1)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 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⑤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规律

⑥小学数学具体内容的分析与教学(2)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

① 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提出和思考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1、课程、课程目标的含义。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课程: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取向,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方案。

课程目标: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2、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学课程目标的共同特点:

(1)数学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2)数学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

(3)数学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模式(4)数学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问题解决

(2)注重数学应用

(3)注重数学交流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3、2001年《标准》的目标体系是什么?数学课程设置的总体方向有哪三性、三句话?总体目标从哪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每一个方面规定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是什么?具体表现出哪几个特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哪几个学段? 2001年《标准》的目标体系是:

数学课程设置的总体方向: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体目标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对总体目标进行阐述,每一个方面规定学生应达到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字、字母、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具体表现出几个特点:第一,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第二,从单一的结果性目标转变为结果性、体验性目标的融合 第三,设立过程性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第四,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第五,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三个学段(1至9年级)

第二章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含义。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是什么?《标准》将中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哪四个领域?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是:(1)数学课程目标(2)学生发展的需要

(3)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标准》将中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哪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2、课程内容结构的含义。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的含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征。课程内容结构:一个学科内容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理念:

(1)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2)学生不仅要学习结果性内容,也要学习过程性内容(3)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对选择和确定的课程内容的组合与编排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变革(P82):(1)数学课程内容组织价值取向上的变化(2)数学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征(P87):(1)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a、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b、教材内容体现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c、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样(2)呈现方式的灵活性

a、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 b、为学生留有探索空间 c、插图、文字与图表的新颖活泼(3)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3、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01年,我国经历了几次课程改革,先后颁布了几个算术(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01年,我国经历了

次课程改革,先后颁布了

算术(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习理论及学习过程

1、数学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数学学习: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2)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①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②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进行初步逻辑思训练的过程

③小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④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哪四个主要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有哪三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哪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

算阶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有三个方面的指导意义:(1)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2)必须重视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3)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

3、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哪三个阶段?举例说明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哪三个环节?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为迁移而教应注意哪些教学原则?怎样帮助学生形成与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1)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2)举例说明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哪三个环节?(感知、理解、掌握)(3)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有: a、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b、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c、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d、定势作用

e、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4)为迁移而教应注意哪些教学原则: a、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b、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c、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d、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5)怎样帮助学生形成与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a、恰当给予辅导与提示

b、减缓心理压力

c、满足成功的体验

d、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鼓励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特殊性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矛盾各有哪些?

(1)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2)教学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特殊性各表现在:

认识活动的特殊性:a、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b、学生的认识条件经验特殊性;c、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实践活动的特殊性:a、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b、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c、实践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矛盾:

基本要素:小学生、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地教学中介。主要矛盾: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

c、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含义。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主要掌握讲解法、练习法、发现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式谈话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3、什么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变革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自主学习——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从相关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方式变革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变革教师施教方式,力求施教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

(2)强调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交叉使用、互相配合,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3)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

(4)关注从现实情景和学生的直观感受、亲身体验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4、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做到哪几点?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做到几点:

(1)要熟悉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每种教学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2)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先按教学目的和任务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找出重点、难点,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逻辑上完整的几个部分,(3)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考虑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

1、班级授课的两种分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类型及结构。(1)班级授课的两种分类:

a、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b、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类型及结构: ①新授课

讲练结合型课基本结构: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尝试练习—阅读课本—独立练习

探究性课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巩固内化

②练习课:复习—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③复习课:归纳整理—重点讲述—总结—布置作业 ④讲评课

⑤考查课 ⑥实践活动课

2、备课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过程。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备课的基本要求:(1)钻研教材;(2)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3)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4)充分重视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系统理论;(2)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过程:基本内容:(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亦即教学目标设计;(2)设计教学策略,亦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设计。过程: 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和设计,而后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包括: 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思路、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并具有一定的可测性;(2)教学内容合理恰当;(3)教学方法灵活实用,具有启发性;(4)教学组织具有条理性、教师语言简洁生动,教态亲切;(5)教学效果良好。

3、小学数学作业的基本要求。课外作业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应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作业的基本要求:(1)目的要明确;(2)数量要适当,突出典型性、启发性、价值型;(3)形式要多样化。

课外作业的类型:口头作业、书面作业、阅读作业、实践作业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课外数学课、数学竞赛辅导、数学讲座、数学游戏、数学课外阅读、布置数学环境

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应注意:(1)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加强计划性;(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与教育性;(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引导工作;(4)活动规模以小型为主,不增加学生负担。

第六章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

1、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多功能教学手段有哪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哪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它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以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1)教学手段是学生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2)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多功能教学手段有: 数学彩条(奎逊耐彩色棒)、逻辑块、几何钉板、七巧板 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像和计算器)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 练习模式、个别指导模式、咨询模式、发现学习模式、游戏模式、问题求解模式、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1)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2)有利于因材施教;(3)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4)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提高管理水平。

2、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依据。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条件。

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依据:(1)小学数学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3)学生的实际情;(4)客观条件

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条件:(1)教学手段应与教科书内容协调一致;(2)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3)充分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和心理水平。

第七章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1、学生数学学习考评的目的。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考评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学生数学学习考评的目的:(1)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对数学的成就和进步进行评价;(3)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发现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不足;(4)使学生明确学习后欲达到的标准,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5)改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数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考评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日常检查、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

2、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评价的具体步骤。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改革。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评价的具体步骤:(1)听课准备;(2)听课记录;(3)填写评价表;(4)计算各项得分;(5)计算总分;(6)填写评语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改革:(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3)让学生参与评价工作;(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因人而异。

第八章 数与代数内容分析与教学研究

1、小学阶段数与代数课程的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小学数与代数课程内容的编排特点和结构特征有哪些?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课程的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2)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及其四则运算,简易方程的求解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有条理地

思考,提高代数思维水平。

(3)对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整数与负数、精确与近似、已知与未知等概念中蕴含着对立统一的思想。小学数与代数课程内容的编排特点和结构特征有: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注重亲身感受、体验(2)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的渗透和适时提升(3)精心设计应用问题,并将其渗透在代数学习的每个环节之中(4)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5)关注学生的差异,注意为有各种需要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机会

2、如何看待小学阶段的数感及其培养?(1)数感的内涵

数感:可以理解为对现实中数量的感知,是对数的理解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再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a、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b、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全面落实数学教育目标,修正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偏差 c、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d、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概念和运算的意义 e、培养学生数感应当成为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3)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a、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概念的实际含义 b、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表现之一 c、让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会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d、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一系列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举措

e、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学生的数感,加深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

3、计算教学包括些什么内容?简述“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并举例加以说明。怎样教学37+15,42-28,24×13?掌握P340-341和P373-374探索规律的例子。(1)计算教学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先考虑加法中的一个数怎样能凑成10,再将另外一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可以与第一个数凑成10,然后再用10加第二个数的另一部分。例如:求9+2=?

第一步,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已有9个球,要凑成10,还需添几个?即,9+1=10。第二步,把2分成了1和1。即,2=1+1 第三步,10个再加1个得多少个。即,10+1=11(2)怎样教学37+15,42-28,24×13?

(3)掌握P340-341和P373-374探索规律的例子

第九章

空间与图形内容分析与教学研究

1、空间与图形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与特征。空间观念的表现有哪四个层次?(1)空间与图形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

a、课程目标的内容结构已经演变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而不是局限在“欧式几何”的初步知识上。

b、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上,增加了有关“认识方位,确定位置,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内容”的课程要求。同时,对于“图形的认识”等常规内容,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强调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有关的图形,着眼于形成空间观念、集合 和初步的推理意识(或能力)。

c、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主张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在现实背景中,提出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得出结论,进而逐步实现课程目标。(2)空间与图形课程目标的特点: a、增加了有关“认识图形变换”的目标要求

b、增加了确定物体相对位置、辨认方向和描绘线路图的目标要求 c、强化了对测量的方法与过程的要求

d、降低对单纯的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要求(3)空间观念的表现四个层次分别是:

第一层次是“想象”。既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集合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与与其三视图和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第二层次是“分解”和”分析”即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第三层次是“描述”和“思考”。即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只管来思考。

2、小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心理特征(P403)。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P405)。小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心理特征:

(1)直观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性和具体性为主,所以,小学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抽象的几何概念要借助于直观的演示来理解。

(2)描述性。小学生习惯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几何概念,尚不能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刻画几何概念。(3)渐进性。小学生对同一个几何图形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逐步的、渐进形成的。(4)容易掌握明显特征。学生在认识图形时,明显的特征容易掌握,一些隐蔽的本质特征容易忽视(5)不易掌握具有相对意义和关系的概念(6)认识立体图形比较困难 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1)生活经验的再现;(2)观察活动;(3)操作活动;(4)想象活动;(5)创作活动

3、结合某一个具体的内容,分析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特点。

第十章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析与教学研究

1、统计与概率的含义、教育价值。小学统计与概率课程目标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P421):

① 学习统计与概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意识 ② 学习统计与概率有利于学生用随机的观念认识世界 ③ 学习统计与概率有助于学生发展 小学统计与概率课程目标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① 关注数据描述方法的学习,注重学生经历猜测、收集、描述和分析处理数据的全过程 ② 关注逐步形成主动获取并能读懂数据信息的意识,着眼于对统计数据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③ 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④ 体会随机观念的特点以及统计与概率的不确定性,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⑤ 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的变化(P428)。(1)增加概率的知识(2)强化统计学习的过程性(3)强化对统计的实际意义的理解(4)削弱单纯的统计计算

3、对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课程内容及其主要目标作简要分析(P432—P443)。(1)第一学段的统计 其主要内容可以划归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涉及数据信息的收集 第二类,主要包括数据的描述、分析过程 第三类,主要是简单的统计推断(2)第二学段的统计

第二学段主要涉及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类内容: 第一类,经历数据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类,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以及选择统计图表有效地表示数据 第三类,理解不同统计量的基本特征

第四类,能从生活中有意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第一学段的概率内容包括: ①初步感受不确定性

a、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b、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②感受可能性

a、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b、对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4)第二学段的概率具体的课程内容如下:

第一,体验事情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第三,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第十一章 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分析与教学研究

1、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的“实践活动”中,应经常让学生经历哪些数学实践活动?

(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a、从数学的学科性质来看,数学教育要重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b、从小学生学数学的认知过程来看,数学教育要重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c、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数学教育要重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加强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在第一学段的“实践活动”中,应经常让学生经历哪些数学实践活动?

2、能对《标准》提供的P460的案例和P465的两个案例及具体的“租船”(参见P361-362)、“买门票”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3、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选择特征。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组织形式、教学步骤。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1)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选择特征:

① 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包含的信息主要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② 发现、提出、研究问题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形式 ③ 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并重

(2)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组织形式、教学步骤(P468)(3)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①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② 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环境

③ 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密切关注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效果 ④ 要注重过程 ⑤ 要鼓励创新

第十二章 数学问题及其教学

1、问题。数学问题。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具有的特点。数学问题的分类。

(1)问题:可以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某种特定的关系状态。当主体有了认识客体的需要,但又不能达到认识状态时,就产生了问题。

(2)数学问题:是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被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目的的情景状态。(3)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具有的特点: ① 问题的解答包含着明显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② 问题能够推广或者扩充到各种情形

③ 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4)数学问题的分类: ①一般数学问题的分类:

a、按数学问题的性质分为:数学家面对的问题和数学学习者面对的问题; b、从解题方式上数学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求解题和求证题。②小学数学问题的分类

a、传统的方式将问题分为三类:计算题、文字题和应用题。

b、按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分为:算术问题、代数问题、空间与图形问题、统计与概率问题。c、按问题的条件或答案是否固定还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2、举例说明数学问题的结构(波利亚、奥加涅相)。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小学数学开放题的价值、教学模式。

(1)数学问题的结构(波利亚、奥加涅相):

波利亚认为一个问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已知数、未知数和条件。已知数——题中所给的数量

未知数——所求的数量(可以使一个具体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图形,一种关系式)条件——关于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关系的表述。例如,“作一个边长为a、b、c的三角形”。在问题中,已知数是a、b、c三条线段; 未知数是一个三角形;

条件是这个三角形是由a、b、c三条线段组成的。奥加涅相认为,一个问题包括四个要素: 初始状态——问题中的条件 最终状态——问题的结论

解——由初始状态到最终状态的转化,也就是解题的过程

解题的基础——解题的理论依据,即解题所用的原理、法则、公式等。例如,解方程:123+2x=197.这个问题是由以下要素组成的。

初始状态:已知一个加数与和,不知道第二个加数,而第二个加数是一个未知数与已知数的乘积。最终状态:确定一个x值,使方程成立。解:进行下列变换,123+2x=197

2x=197—123

2x=74

x=37 解题的基础:加法和乘法运算中,多项式之间的关系(方程的性质)。(2)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 ①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②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使学生更能体会数学的价值 ③促进各领域内容的理解与掌握。(3)小学数学开放题的价值、教学模式:

价值: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

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明确待解问题(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3)分类整理,准备小组交流(4)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5)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6)全班汇报,汇总归纳策略(7)回顾过程,总结学习方法(8)运用策略,解决其他问题

3、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1)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a、了解问题情境

b、明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

c、寻求解决方法

d、求得解题并检验

e、回顾反思

(2)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a、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b、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

c、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第四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提纲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 “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对语文有长久的训练和修养)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含义:

1、语文课程要沟通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沟通语文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语文课程应增加弹性,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想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国家或地方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中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依据:

1、教育方针

2、课程性质(人文性、工具性)

3、学生年龄心理特征、4、社会发展

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作用意义:

1、导向作用

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

4、评价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组合元素: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两个课程标准的设计:

1、义务教育阶段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高中阶段A选修课(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B、必修课(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

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

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

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

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语文教材的定义:P98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2、知识系统;

3、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

使用语文教材的要点: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内容

4.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适当调整教科书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学情、教材、教师。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P127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目标,语文师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教学目标陈述的内容要素:P132-134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P135.-137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智力的定义P135)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城市、农村)

语文教学评价根本目的:P155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 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阅读教学的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阅读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过来写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写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语感:P308 语感就是在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知能力。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讨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5.评点法 6.探究法

写作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理念(新的写作观念):

1.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注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2.鼓励自由表达,倡导个性化写作;

3.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的评价:

1.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口语交际过程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口语交际的评价: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并 12 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实践性强(在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

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教师发展

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1.传授者向学习者、引导者这转变;

2.管理者向监督者、合作者这转变;

3.教材忠实执行者向研究者、开发者转变。

语文教师主体性发展

1.先进的教育观念;

2.专业能力的提高;

3.教学研究的开展。

第五篇:学前课程论复习提纲

《学前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纲目

课程的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学科课程的优势

活动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标的来源和筛子

布卢姆目标分类法

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内容

课程综合化的方式

学前教育中潜在课程的分类,文化-心理类潜在课程

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等

幼儿园主题活动整合的类型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学前课程组织活动化原则的实施要点

由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

主题网的制作过程

幼儿园课程整合过程中主题的主要来源

西方国家早期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陈鹤琴先生学前课程思想

张雪门先生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张宗麟先生幼稚园课程思想

直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海伊斯科普课程中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是什么?学习经验的设计者是谁? High/Scope课程中的关键经验

Initiative and Social Relations

 Making and expressing choices, plans, and decisionsSolving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playTaking care of one's own needsExpressing feelings in wordsParticipating in group routinesBeing sensitive to the feelings, interests, and needs of others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 and adultsCreating and experiencing collaborative playDealing with social conflict

蒙台梭利学前课程思想

瑞吉欧教育体系

方案教学的主要思想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中教师所起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主要概念:

幼儿园课程、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隐性课程、光谱方案、课程、区域活动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学前教育课程组织、鹰架式教学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

    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

    课程与教学论.doc

    课程与方法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的概述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斯宾塞就认为,......

    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15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解答题30 论述题 (要明确,有解释,3个观点结合实际 )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上篇 当代课程理论与改革 第一章 当代课程基本理论的变革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影响课程的基本因......

    课程与教学论

    一、泰勒原理提出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泰勒原理是对其“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学习报告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 几种有代表性观点的辨析 1972年,西方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