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课题4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方案

时间:2019-05-13 03:1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小课题4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小课题4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方案》。

第一篇:语文小课题4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方案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就是说,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课本教育,更应该树立远大的语文教育观——即更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

但是,我们许多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经常在课堂中会碰到许多的困惑,中小学生无论在语文学习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家乡俚语、熟语、俗语等等俗文化,不是一知半解,甚至于很难理解。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花费许多时间进行讲解,更有甚者,在与人际交往中,往往与社会传统很难吻合,对长辈的教育,不是充耳不闻,就是一知半解,甚至于背道而驰,把长辈的教育当作耳旁风,或者当作笑料拿到人前去炫耀而沾沾自喜,却不料自己已经成为了别人的笑料。以上种种事实表明,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把课本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地联合起来,更何况,语文课本中的大量的课文都涉及到了乡土民情。因此,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关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创新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社会同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对课本文化内容的理解。基于此,本课题组以为,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接受、消化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理论假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即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法,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但是我们认为,相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尤其重要。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价值意义的培养,教会学生为什么要生存——即生存的目的是什么。然而语文不像其他的课程,他可以立竿见影,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他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隐性,它必须通过人们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消化、运用、也即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形成自我的良好素养,英国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形象:一个绅士要靠三代人来培养。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语文学习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先阶段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看韩国电视连续剧,表面看来是因为这里边美女如云,很养眼,其实终其原因,大人之所以喜欢看,特别是老人,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小孩喜欢看,是因为他们有一股新鲜感,却不料,此种新鲜其实并不新鲜,韩剧充其量是把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为它所用,相反我们自己都已经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

同时,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名家名篇中,也同样包含着作家固有的那份深深的俗文化的情绪。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开展适当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研究的过程

一项研究,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打算,否则无论怎样好的想法也终将成为泡影,故本课题作如下方案设计:

目标内容:通过调查、搜集本地区使用频率较高的,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关的俚语、俗语、谚语、熟语等,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力求做到人手一册,开设相应的课程,根据教材实际,与语文课本相互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语文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语文的大语文观。

调查方式: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收集等方式,比较全面地掌握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然后通过分析、取舍、加工选出适合各学生,便于学生理解的相关知识、传统,给予归纳、整理,特别注意对本地区濒临失传的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谚与农事节气、日常生活(2)俗语、俚语与为人处世(3)民俗风情与修身养性(4)民间传统与伦理道德(5)旅游资源与人际交往

五、研究的重点

调查本地区相关的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俗文化,包括流传于本地区的口语、地区戏曲、及其他文艺方式。

六、阶段安排

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组织学生开展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全面调查,并对相关的原始资料进行集中收集。

主要任务:完成方案的制订,并进行前期论证。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主要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摸排、整理,对比分析,制订相应的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教育:

主要任务: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实际,编写教学教案,全面实施教学计划。

第二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继续搜集完善教学资料和教案撰写,深化教育教学,对本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主要任务: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七、预期的效果

通过一年的收集、实践、研究,努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合格的公民。

八、课题组织与管理

1、课题负责处室

教导处,负责指导、过程监督、评估

2、课题负责人,负责组织学生收集、实践、总结

第二篇:乡土文化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在多年前,韩国崔溥后裔在我乡越溪小学校园内建起了“崔溥漂海纪念碑,”学校参与了这次揭碑仪式。后来,宁海人民政府与韩国崔溥后裔进行了多次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我们乡学校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崔溥漂海的事迹,在师生间广为流传,人们深深地为崔溥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崔溥身上体现了我国的儒家思想,所以研究崔溥,学习

崔溥的品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在“缅怀崔溥”的征文活动中,情绪高涨,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文章,我们展出了部分师生的优秀习作,受到各界人士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从这些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家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教育能量,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一、地方文化的教育优势

地方文化的教育优势突出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区域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教育主题的多样性上。地方文化的巨大教育能量首先来自于地方文化的区域的地方性,它与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是其它教育资源所不曾具有的;地方文化范围宽泛,越溪乡的地方文化教育也不应该仅局限于崔溥漂海这一事件。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所存在的各类有教育意义的事物等;地方文化蕴含的教育主题具有多元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这对教师人格的全面提升,陶冶他们的情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地方文化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优化教育环境来看,地方文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人是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文化渗透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的各种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地方文化教育正是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将那些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优秀地方文化,来感染教育教师,来全面塑造教师。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工会结合学校进行《挖掘乡土文化新资源 开创师德建设新途径》这一课题研究,以期探索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文化是指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累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所系,它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是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每处一个地方,都有地方所特有的特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人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生长点,研究如何开展地方文化教育,这对各校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地方文化教育是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它是采用综合活动的教育形式进行的,强调实践,在实践中加以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它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是富于创造性教育形式。把握新的课程理念,探索地方文化教育新模式,是富有开拓性意义的。

从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现状来看,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教学,轻师德”的现象。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尽人意。开展地方文化教育,为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注入了新活力。这种教育形式不仅在于内容的扩展,更是改变了以往空洞说教,强加灌输的德育方法,让教师参与搜集,经历研究过程,接受文化熏陶,化被动为主动,是一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相对于以往来说,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高。因此加强地方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是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新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实践价值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一切向分数看的现象。分数成了衡量学校发展的唯一尺度,分数也成了教师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学校很少关心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精神上的滋养。导致教师面临“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恶性循环。

开发当地文化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让教师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不仅能陶冶教师的情操,丰富教师的情感,也有利于教师的文化积淀的加深,特别是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发展。

更可以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师的开发课程的能力。

二、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的涵义和理论依据

1、课题涵义

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地方所创造、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精神财富,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所存在的各类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即包括人文积淀的物、人文色彩的事以及人格魅力的人等。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是指学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利用搜集成果开展校内外教育活动。地方文化教育不仅要让教师了解掌握地方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地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增加教师的文化积淀,陶冶情操。

第三篇:语文小课题5转别人的文章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

报悉文欣先生随笔“珍视地方文化特色”,说蕉城2005年春节期间充分展示了„曲艺之乡‟雄厚实力,线狮等民间艺术大放风彩。蕉城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都是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亲近、去体验,在碧水蓝天、丽岛银滩中,在莺歌燕舞的音韵里,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诱使他们把这一切表达出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资源的存在是构成课程的必需条件。文化是人得以成长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生长于斯的人们耳濡目染地感受这些文化,并在其影响下茁壮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闽东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既有自然的、社会的,也有人文性的、科学性的,有德育美育的,还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山川钟秀,历史人才辈出,因此民间传说极为丰富,并与文化关系密切。“朱熹与讲堂”反映了这位大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戚继光的传说”体现人们对明朝这位抗倭名将的崇敬之情。最为突出的“林聪的传说”,有称赞林聪少儿时代天资聪慧的,有说林聪为国为民壮举而名垂青史,有颂林聪斗智斗勇、以智取胜以及表现其坚决与不妥协的精神,有赞赏林聪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乐助乡亲。现代英烈人物蔡威、恽代英等故事也广为流传,具有教育的意义。

多山,特有的自然环境。“山峰的传说”成为流传最广的传说题材,它主要讲述山的由来,或由宝物开山或物化成山,常借神仙、名人以示山的不平凡,并将战胜邪恶、克服困难与山的来历结合起来。

宗教分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道教东汉时就传入,支提山亦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佛教三国时就传入,五代时寺院增加六十所,寺、庙、观、塔的文物保存完整。摩崖石刻、碑文经幢、诗词楹联、稀世佛像,各类佛塔,凝缩着象征性故事(寺、庙、观、塔的来历与功能)或人物造型各臻其妙、自相纷呈,体现当时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丰富艺术魅力。今支提山华严寺仍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物。如明万历二十五年锡铸的吡卢遮那佛像,御锡金冠紫衣,明永乐年间的千圣天冠菩萨像,《永乐北藏》等。《华严经》记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并云支提山为天冠菩萨说法处,一直成为历代僧人云游之地。

故事既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又概括反映现实社会里善良普遍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同时并和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生活相结合,情节浪漫,艺术想象力丰富。《巧媳妇和呆女婿》《田螺姑娘》《人心不足蛇吞相》《白蛇与青蛇》《女涡补天》《水牛和黄牛》《捕猎舞的由来》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地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特别是与人们性格有关的故事传说谚语,应证了当地人讲实际、崇尚“吃饱做事,不管闲事”,认为信口开河结局必然不好的文化心理。“三年饥荒,不断人客顾;三顿无食,不断乞丐米。”这是勤勉笃厚、热情好客闽东人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还有谚语也反映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如“针前鼓后”指做事说话应思考清楚,“拉屎看风势”指做事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眠床下踢毽平平高”对压抑人才现象不满。“猪宰白讲价”不主张冒险、不愿干没把握的事。“三十晚上练拳头,正月初一早使”“未食三天菜,就想上西天”,斥敢想敢干,一步到位。

这里的建筑艺术以民居为主,虽然入口门楼形式与福州相近,但由灰砖空斗墙构成的古巷与福州白粉墙古巷的气势迥然不同。民居入口取门廓形式的居多,两侧伸出的虎头墙上装饰精致,强调入口中轴线。特别是众多塔的造型各有特点,有八角楼阁式、六角五层实心结构、八角九层顶层置神龛内壁等等,结构精巧,雕刻精美。

畲族是一个古老民族,也是福建省少数民族的主体,已有千余年历史。宁德的畲族人民至今都完整地保留了畲族文化习俗。特别是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凤凰装”红头绳包扎头髻,高高盘在头上,衣裳、围裙刺绣各种彩色花边,镶锈金丝银线;后腰别金黄色腰带……。民间文学绚丽多彩,内容简单却又朴素优美,民间流传着“畲族祖宗的传说”“高辛和龙王”“三公主的凤冠”等故事。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唱时无需伴奏,并有对唱、盘唱、歌节歌会对歌等多种形式。著名音乐家邓小瑛1958年发现山歌“二声部重唱”唱法(双音)称为“稀有的明珠”。传统舞蹈与祭祀活动、婚丧节庆、生产劳动关系密切,由习俗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发展演变而来。独有的节日有“三月三”“封龙节”“会亲节”。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得天独厚的课程,对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独特的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蕉城乡土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铸起中华民族的魂,应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也具有广阔的空间与极大的可能。随处可见的历史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时时可感的浓浓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文化资源。

然而这些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源,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要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能力必须经过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进行转化,即探寻有可能进入课程,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因此,要做到:1.选择符合教育学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资源,2.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在价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必须与国家课程目标相一致,同时又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和特殊价值。

为此,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主题,开展专题研究,参与社会实践,亲历社会生活,获得在书本和课堂上得不到得收获。组织学生采访名人,调查生态环境,领略艺术造型,感悟乡土文化,考察摩崖石刻画的历史沧桑、饮食文化,研究千年民族风云传奇,林聪、戚继光、陆游、蔡威等伶仃遗恨,探索“山峰的传说”“罗隐的传说”“女涡补天”,评析建筑特色……。学生的活动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研究的专题超越历史与现实,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突破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寻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源头活水。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培养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的风光与秀美,更要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也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达到“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

“为谁辛苦上支提”今央视《走遍中国.宁德.线狮的奥秘》摄制组在为宣传、继承我们古代文化,并让之长盛不衰不辞辛苦着,更何况,生于斯的语文教师呢?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的确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样道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这也体现了我们对民族乡土文化的美的追求达到一种必须仰望的高度

第四篇:语文小课题

指导学生欣赏与修改,变学生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一、课题的提出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2.《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3.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4.“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2.

实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9月—11月)交流研究,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2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0年1月—2010年2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张店金山学校语文教师

侯梅菊

2009 年3月

第五篇:语文课题方案

《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教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上花费了大部分时间,而对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材本身每学期也只明确了七次大作文训练。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要想克服当前的弊端,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必须引导学生做好习作小练笔工作。

三、课题界定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所谓“习作小练笔”就是指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中和日常生活中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小练笔,要着力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内习作练笔。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二是课外习作练笔。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当见识广了,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能够乐于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

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

五、研修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中和日常生活中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小练笔,要着力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内习作练笔。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二是课外习作练笔。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当见识广了,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2)研究内容:

1、探究课内小练笔策略:

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1)捕捉课文的空白点补写(2)捕捉范文的特点仿写

(3)捕捉情节的发散点续写(4)捕捉文体的特点改写

2、探究课外小练笔策略:

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向“周围世界”不断扩展,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1)指导学生读好课外书,写好读书笔记

(2)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进行习作练笔。(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逐步探索出小学生习作小练笔的有效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实验研究法。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课题实施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平时自己坚持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4、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5、经验交流法。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习作心得

6、成果展示法。把学生习作结集成册,向全校展示。

四、实施步骤、课题的实验步骤:

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5年9月-2016年8月)

1、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9月—11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习作水平调查与分析,精选购买相关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初步探索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5月)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

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各种材料。

3、创新升华阶段(2015年6月)总结习作小练笔的有效策略,撰写相关论文。

4、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7月)对课题研究全面总结,汇总研究成果,申请结题。结集成册,向全年级展示。

七、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论文一篇。

2、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学生作品集

八、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围绕确立的研究专题“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备课。

2、上课:在上课中力求体现专题“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专题。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做好对学生补缺补差的工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好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二)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学实效。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课题的理论知识和资料,把握准年段教学目标和训练点。

2、主要通过观看观摩优秀课例、分析读写结合点,研究读写结合的方法和过程,从中汲取好的设计与方法。

3、研修组活动:围绕确立的专题进行各个环节的交流与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听课:组内教师的专题研讨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

(三)同伴互助

教师间互相结对子,进行“一对一,近距离”的帮扶和互学活动,争取共同提高。

《以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我校确定了小课题——“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的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总结汇报:

一、背景与意义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普遍有“无病生吟、无米之炊”的现象。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叫难、学生恐惧的事,有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无表达欲望,一写起作文来,学生总感到脑子空空的,无话可写,或者是有话不知怎么表达。写出的文章也大多数是流水账一样,内容空洞,思想匮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要么是《少年文萃》《优秀作文选》的翻版,尽是些套路套话,没有一丝生气,毫无一点活力。为了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往往要花大量时间去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感悟的能力,用以拓展学生的习作资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写出语言优美、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的融进“小练笔”训练,并坚持长期坚持训练,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

书平。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课堂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此课题,希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状态,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之目的。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灵活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培养学生倾诉表达的兴趣,注重真情实感流露,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思想、知识、能力),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研究日记的指导、赏析、评价策略,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4、探索《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模式,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丰富生活化作文研究成果。

三、理论依据

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训练。小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强有力措施。随着新课程改革这一股春风,我们欣喜的发现,小练笔以其短小、灵活、速效的优势迅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它给语文习作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使我们大家耳目一新。近几年来,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 小练笔。于是,各种赛课、公开课中,小练笔成了必要的点缀,各种各样的小练笔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形式写作”。在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食物的认识和感想。”在第二学段提出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为此,我们首先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把好关。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学校根据师资的实际情况,从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师中选取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并进行了广泛的论证,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确定了“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课题研究思路,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研究水平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自身理论素养

学校订阅了《当代教育科学》《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等杂志,同时为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了一份教学杂志,引导老师们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阅读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

2、组织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为提高教师认识,提升研究水平,学校教科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对小学生写日记兴趣和习惯培养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并由学校业务校长对所有实验教师进行了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以课堂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写作,真实地表达。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集体研究,探讨研究策略与方法

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安排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组内老师进行 “以课堂小练笔为载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专题研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

(三)加强研究,提炼研究成果

1、教师自主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实践与反思,将自己的困惑、顿悟、灵感、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形成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既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

2、教研组专题研究,不同学段各有侧重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各有侧重的课题研究活动:如一二年级侧重于课堂一句话的研究,分别进行了《我说你说大家说》《我说新闻》活动;三四年级侧重于课堂一段话的研究,有系统地进行了扩写、续写、改写训练;五六年级侧重于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写人记事作文、写景状物作文、想象作文、给材料作文的训练,从各个角度对作文版日记进行探讨研究。

3、学科阶段性研讨,梳理提炼研究成果

在组内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各学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课题组成员现场总结评议,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

向。同时学校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4、借助上级活动开展研究,推广汇总成果:

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托上级组织的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公开课展示、优质课比赛、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展示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征求领导及兄弟课题单位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资料,分析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结集以及准备新一轮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五、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课题小练笔的形式有:

(一)、延伸性小练笔

有些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阅读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一段话。如教完《春联》后,我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的读写题:请你课后搜集奇联、趣联,写一篇关于对联的研究性文章。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春联对仗的特点及其一些特殊的用途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想象性的小练笔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课后练习设计了一道这样写话题目: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人们得到火种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我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人们刚

见到火种时怎样?了解火的作用后又怎样?会用火做些什么事?人们会对普罗米修斯说些什么?普罗米修斯心里又会怎样想?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写,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三)、迁移性小练笔

文本的语言比较规范,一些语句优美,富有表现力。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就能使学生在迁移性的练笔中,感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如《秋天》一文,选取了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我在教完这首诗后,让学生做回小诗人,写自己熟悉的另外一个季节。我提醒学生要选取这个季节里最具典型的事物,模仿诗的写法写一两段话。

有个学生模仿第二小节这样写道:春风在田野里奔跑,春风在小路上漫步;春风抓一把野花的香气,把冬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

(四)、连续性小练笔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如果能让学生变换一下叙述人称,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珍珠鸟》一文,从“我”的角度叙述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教完这课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如下小练笔:请你以“珍珠鸟“的视角,叙述与主人亲近、信赖的过程。不少学生细腻地刻画了珍珠鸟的心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当然,小练笔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表达性小练笔,理解性小练笔,等等。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找出读写结合点,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大有好处。

六、成果的突破体现

1、通过一年来的实验,学生课堂小练笔兴趣逐渐提高,课堂上小练笔的习惯已基本形成。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明显提高。

2、教师研究氛围空前浓厚起来。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老师们按照“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提炼升华——实践创新”的思路,在教学中创新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还分阶段进行了习作教学案例和“课堂小练笔”征集,引导老师们将实践中发生的有价值的故事和自己的创新做法记录下来,认真反思和感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3、初步探索出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通过课题实验,我校探索出“一句话日记——一段话日记——作文版日记”的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如何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等,有待于我们以后继续深化研究探讨。

下载语文小课题4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小课题4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题方案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方案 大科什旦小学 语英教研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然而......

    乡土文化课题结题

    《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与校本课程构建与设置的研究》(省教研室) 暨《萍乡乡土文化信息技术资源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省电教馆) 课题结题工作分工安排课题研究总负责: 周......

    语文小课题小结[范文]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会品味与修改,有利于 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小课题研究小结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批改都是......

    语文小课题总结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课题总结 初二语文韦海燕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

    语文课题

    语文课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走向生活”的探索与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一)研究的背景1.基于我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大约占80%。留守儿童家庭相对富裕......

    五年级语文课题方案

    五年级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修专题:学生习作小练笔策略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小课题6乡土文化让语文教学异彩纷呈结题报告

    乡土文化让语文教学异彩纷呈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总结 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

    五年级语文小课题实验方案01

    《通过完成思路图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新建路小学五年级语文组小课题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