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课题3乡土文化现状思考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2: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小课题3乡土文化现状思考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小课题3乡土文化现状思考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语文小课题3乡土文化现状思考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乡土文化现状思考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每个人都会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总是对家乡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轶闻趣事、名土特产有着特殊的情感。而且随着高考分省自主命题,乡土文化的内容已经进入了高考语文试卷。2004年的北京卷要求考生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2004年的广东卷要求就所给的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为岭南佳果”写下联,内容也涉及到乡土文化。而2005年的湖北卷则要求考生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内容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等。又如2006年北京卷25题是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不清楚当地的风景名胜,风物特产、方言熟语等民俗风情,要做好这些题目恐怕非常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而我们的面对的学生乡土文化知识现状却是令人非常着急的局面面笔者就来谈谈乡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

在《祝福》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郭镇一带的“童养媳”习俗。“童养媳”是当时普通流传的一种陋习。在郭镇“童养媳”方言是“新妇儿”,江南一带有首歌谣: 廿岁大姐十岁郎,夜夜闹觉抢上床。

说他头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

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这首歌谣语言朴实平淡,但字字含泪含血,深刻地揭露了“童养媳”的悲惨命运。祥林嫂就是这样的童养媳,她嫁给比她小十来岁的丈夫,但当她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的十五六岁的丈夫就死了,她成了寡妇。通过这首歌谣,我们就更好地了解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中的乡土资源,不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向学生介绍乡土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肯定有很大帮助。

如岳阳方言有比较完善的语音体系。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普通话有一定缺陷。普通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古汉语三十六母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及其他一些方言中已被全盘清化,但也有一些方言依旧得到保留

柳永《雨霖铃》的上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阕一、三句和二、四句都用仄声韵。温州话“歇、噎”和“发、阔”都读入声,且都押韵。但普通话“歇”读xie1,“噎”读ye1,两字都成了平声,而“发”读fa1,平声。“阔”读kuo4,去声。两字也不押韵。

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三句: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诗这三句为仄声韵。“急、泣、湿”温州话分别读jai213、qai213、sai213。均为入声。但普通话分别读ji2、qi4、shi1,“急”成了阳平,“湿”成了阴平。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选择用郭镇话来放声朗读,给人以朗朗上口之感;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去年韩国要将端午节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消息,让很多中国人震惊,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被联合国认定成别国的文化遗产。这件事至少让人们认识到,平时不经意的一些节日民俗,其实也是无价之宝,甚至可以作为文化品牌拿到世界上去为民族争光。

作为语文教师,传播传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在课本中有很多反映屈原的文章。在平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投江之后,人们为了寻找他的尸体,就纷纷划船前去,为了使他的遗体不被鱼吃掉,便向河里投粽子,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风俗。我们岳阳地区的端午节也是相当热闹。在遇到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我们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学生理解这个文化名人,特别是“求索”精髓是很有帮助的。

如端午节划龙舟,在岳阳广为流行,代代相传,历史上曾有许多记载:宋·叶适诗曰:“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清赵钧《过束语》“本岁闰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虹,游人更盛。”

四、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乡土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地理人文和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只是向我们介绍了胡同的有关情况。其实,我国传统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数不胜数,有陕北的窑洞、湖南湘西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云南傣家的竹楼以及朝鲜族人的大屋顶民居等。在我们岳阳也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自豪的张谷英古村落文化。

我们郭镇本地的麻布山更是与历史挂上的钩。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传说。如其来历、关羽磨刀。国民党官兵在麻布山、新墙河一带阻止日军南下进攻长沙的战斗等。

特别是八百里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更应是我们的骄傲,李白、杜甫等著名作家,乃至神话中的湘妃竹、柳毅井、八仙传说等,就让每个人神往不已。

我们的乡土资源内容丰富,趣味盎然,虽编写者难以顾及各类乡土文化现象,但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我们可以预见,乡土文化进入课堂,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自豪感,更主要的让他们融入到最深厚的文化中,熏陶成我们期待的道德品质。

第二篇:语文小课题4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方案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每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就是说,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课本教育,更应该树立远大的语文教育观——即更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

但是,我们许多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经常在课堂中会碰到许多的困惑,中小学生无论在语文学习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家乡俚语、熟语、俗语等等俗文化,不是一知半解,甚至于很难理解。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花费许多时间进行讲解,更有甚者,在与人际交往中,往往与社会传统很难吻合,对长辈的教育,不是充耳不闻,就是一知半解,甚至于背道而驰,把长辈的教育当作耳旁风,或者当作笑料拿到人前去炫耀而沾沾自喜,却不料自己已经成为了别人的笑料。以上种种事实表明,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把课本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地联合起来,更何况,语文课本中的大量的课文都涉及到了乡土民情。因此,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关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创新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社会同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对课本文化内容的理解。基于此,本课题组以为,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接受、消化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理论假设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即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法,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但是我们认为,相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尤其重要。因为他关注的是人的价值意义的培养,教会学生为什么要生存——即生存的目的是什么。然而语文不像其他的课程,他可以立竿见影,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他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隐性,它必须通过人们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消化、运用、也即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形成自我的良好素养,英国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形象:一个绅士要靠三代人来培养。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语文学习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先阶段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看韩国电视连续剧,表面看来是因为这里边美女如云,很养眼,其实终其原因,大人之所以喜欢看,特别是老人,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小孩喜欢看,是因为他们有一股新鲜感,却不料,此种新鲜其实并不新鲜,韩剧充其量是把我们老祖宗传统文化为它所用,相反我们自己都已经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

同时,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名家名篇中,也同样包含着作家固有的那份深深的俗文化的情绪。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开展适当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研究的过程

一项研究,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打算,否则无论怎样好的想法也终将成为泡影,故本课题作如下方案设计:

目标内容:通过调查、搜集本地区使用频率较高的,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关的俚语、俗语、谚语、熟语等,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力求做到人手一册,开设相应的课程,根据教材实际,与语文课本相互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语文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语文的大语文观。

调查方式:通过查阅资料,采访收集等方式,比较全面地掌握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然后通过分析、取舍、加工选出适合各学生,便于学生理解的相关知识、传统,给予归纳、整理,特别注意对本地区濒临失传的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谚与农事节气、日常生活(2)俗语、俚语与为人处世(3)民俗风情与修身养性(4)民间传统与伦理道德(5)旅游资源与人际交往

五、研究的重点

调查本地区相关的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俗文化,包括流传于本地区的口语、地区戏曲、及其他文艺方式。

六、阶段安排

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组织学生开展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全面调查,并对相关的原始资料进行集中收集。

主要任务:完成方案的制订,并进行前期论证。

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主要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摸排、整理,对比分析,制订相应的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教育:

主要任务: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根据课程实际,编写教学教案,全面实施教学计划。

第二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继续搜集完善教学资料和教案撰写,深化教育教学,对本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主要任务: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七、预期的效果

通过一年的收集、实践、研究,努力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合格的公民。

八、课题组织与管理

1、课题负责处室

教导处,负责指导、过程监督、评估

2、课题负责人,负责组织学生收集、实践、总结

第三篇:语文小课题5转别人的文章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

报悉文欣先生随笔“珍视地方文化特色”,说蕉城2005年春节期间充分展示了„曲艺之乡‟雄厚实力,线狮等民间艺术大放风彩。蕉城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都是因地制宜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亲近、去体验,在碧水蓝天、丽岛银滩中,在莺歌燕舞的音韵里,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诱使他们把这一切表达出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资源的存在是构成课程的必需条件。文化是人得以成长的核心因素,各地在自身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生长于斯的人们耳濡目染地感受这些文化,并在其影响下茁壮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闽东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极为丰富。既有自然的、社会的,也有人文性的、科学性的,有德育美育的,还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由于山川钟秀,历史人才辈出,因此民间传说极为丰富,并与文化关系密切。“朱熹与讲堂”反映了这位大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戚继光的传说”体现人们对明朝这位抗倭名将的崇敬之情。最为突出的“林聪的传说”,有称赞林聪少儿时代天资聪慧的,有说林聪为国为民壮举而名垂青史,有颂林聪斗智斗勇、以智取胜以及表现其坚决与不妥协的精神,有赞赏林聪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乐助乡亲。现代英烈人物蔡威、恽代英等故事也广为流传,具有教育的意义。

多山,特有的自然环境。“山峰的传说”成为流传最广的传说题材,它主要讲述山的由来,或由宝物开山或物化成山,常借神仙、名人以示山的不平凡,并将战胜邪恶、克服困难与山的来历结合起来。

宗教分道教、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道教东汉时就传入,支提山亦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佛教三国时就传入,五代时寺院增加六十所,寺、庙、观、塔的文物保存完整。摩崖石刻、碑文经幢、诗词楹联、稀世佛像,各类佛塔,凝缩着象征性故事(寺、庙、观、塔的来历与功能)或人物造型各臻其妙、自相纷呈,体现当时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丰富艺术魅力。今支提山华严寺仍保存着丰富的佛教文物。如明万历二十五年锡铸的吡卢遮那佛像,御锡金冠紫衣,明永乐年间的千圣天冠菩萨像,《永乐北藏》等。《华严经》记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并云支提山为天冠菩萨说法处,一直成为历代僧人云游之地。

故事既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又概括反映现实社会里善良普遍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同时并和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生活相结合,情节浪漫,艺术想象力丰富。《巧媳妇和呆女婿》《田螺姑娘》《人心不足蛇吞相》《白蛇与青蛇》《女涡补天》《水牛和黄牛》《捕猎舞的由来》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地形成的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特别是与人们性格有关的故事传说谚语,应证了当地人讲实际、崇尚“吃饱做事,不管闲事”,认为信口开河结局必然不好的文化心理。“三年饥荒,不断人客顾;三顿无食,不断乞丐米。”这是勤勉笃厚、热情好客闽东人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还有谚语也反映当地人们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如“针前鼓后”指做事说话应思考清楚,“拉屎看风势”指做事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眠床下踢毽平平高”对压抑人才现象不满。“猪宰白讲价”不主张冒险、不愿干没把握的事。“三十晚上练拳头,正月初一早使”“未食三天菜,就想上西天”,斥敢想敢干,一步到位。

这里的建筑艺术以民居为主,虽然入口门楼形式与福州相近,但由灰砖空斗墙构成的古巷与福州白粉墙古巷的气势迥然不同。民居入口取门廓形式的居多,两侧伸出的虎头墙上装饰精致,强调入口中轴线。特别是众多塔的造型各有特点,有八角楼阁式、六角五层实心结构、八角九层顶层置神龛内壁等等,结构精巧,雕刻精美。

畲族是一个古老民族,也是福建省少数民族的主体,已有千余年历史。宁德的畲族人民至今都完整地保留了畲族文化习俗。特别是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凤凰装”红头绳包扎头髻,高高盘在头上,衣裳、围裙刺绣各种彩色花边,镶锈金丝银线;后腰别金黄色腰带……。民间文学绚丽多彩,内容简单却又朴素优美,民间流传着“畲族祖宗的传说”“高辛和龙王”“三公主的凤冠”等故事。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唱时无需伴奏,并有对唱、盘唱、歌节歌会对歌等多种形式。著名音乐家邓小瑛1958年发现山歌“二声部重唱”唱法(双音)称为“稀有的明珠”。传统舞蹈与祭祀活动、婚丧节庆、生产劳动关系密切,由习俗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发展演变而来。独有的节日有“三月三”“封龙节”“会亲节”。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得天独厚的课程,对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一代具有重要、独特的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蕉城乡土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此影响、教育青少年一代,让他们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铸起中华民族的魂,应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同时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也具有广阔的空间与极大的可能。随处可见的历史名胜和自然、人文景观,时时可感的浓浓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文化资源。

然而这些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源,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要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能力必须经过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进行转化,即探寻有可能进入课程,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因此,要做到:1.选择符合教育学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资源,2.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在价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必须与国家课程目标相一致,同时又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和特殊价值。

为此,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主题,开展专题研究,参与社会实践,亲历社会生活,获得在书本和课堂上得不到得收获。组织学生采访名人,调查生态环境,领略艺术造型,感悟乡土文化,考察摩崖石刻画的历史沧桑、饮食文化,研究千年民族风云传奇,林聪、戚继光、陆游、蔡威等伶仃遗恨,探索“山峰的传说”“罗隐的传说”“女涡补天”,评析建筑特色……。学生的活动领域延伸到自然、社会的广阔空间,研究的专题超越历史与现实,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突破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寻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源头活水。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培养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的风光与秀美,更要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美;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名人对话,在对话沟通中,扩大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也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达到“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

“为谁辛苦上支提”今央视《走遍中国.宁德.线狮的奥秘》摄制组在为宣传、继承我们古代文化,并让之长盛不衰不辞辛苦着,更何况,生于斯的语文教师呢?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的确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样道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这也体现了我们对民族乡土文化的美的追求达到一种必须仰望的高度

第四篇: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以青州市杨集为例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人类快速进步的今天,中国出现了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返璞归真,开始关注身边的艺术文化。乡土美术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走入学校的课堂。本文试图从青州市杨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古村落等为主体的景观来阐述如何利用乡土艺术来进行农村美术教育。新课标提出:“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乡土风光;乡土人情;美术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稳步深人人心,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正逐步被重视起来。其中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探索美术课程(活动)实践逐渐成为潮流。本文把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教育课程,让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农作物作为创作的素材,结合农村学生特点,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续和补充。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广裹的齐鲁大地上, 有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名城重镇, 这就是素有海岱明珠之称的“ 东方古州” 一青州。青州是一个风光无限、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儿,有个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区,那就是杨集。

一、对杨集乡土美术文化的探寻

1.1.以山水为主的自然景观

杨集有众多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唐赛儿山寨为中心,延绵80平方公里的杨集山区,处处风光迷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镇境内还有闻名全国的“牛角岭”盘山公路,巧夺天工百米跨度无支架的张庄桥渡槽、铁佛寺、文殊寺等名胜古迹30多处。杨集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兼具,内中泉、溪、瀑、林、峰、雾、桥、洞、谷等相映成趣,素有“北方九寨沟”之称。唐赛儿、黄巢、撵军等起义大军的遗迹尚存,古村落古栈道古树木保存完好,同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庙子人民英勇奋战,形成了像长秋等数个战斗堡垒村,是红色旅游的圣地。在古村落中众多神话传说引人入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该处可与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互补充形成规模开发优势,又可自成一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1.2.以人文历史为主的古村落、山寨景观

杨集古村落。在神仙门山脚下,仁河西岸,原北富旺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古村落建于宋朝,别具一格。如今仍旧小巷幽深,台阶光滑,石栏青健,石碾、石磨、石槽、石臼完好无损,专家说是考证古村落的绝美之地,是众多艺术家写生的好去处。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以此作为大本营,扯旗聚义,攻城除贪,震惊当朝,并留下诸多历史遗迹与优美传说,后人遂称“唐赛儿寨”。唐赛儿寨由数座相连的山头组成,寨顶分东西南北四个小寨,唐赛儿寨山势险要,四周危崖绝壁,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积1.5平方公里。唐赛儿哨寨远望像高高耸立的“发髻”直插云宵,又称“髻髻寨”。寨顶有清同治二年残碑记载“唐三寨由名已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此名焉”。寨上有“跑马场、跑马夼、点将台、金銮殿、蓄水池、米臼、旗杆窝儿”。这里是实施乡土美术教学一处良好的户外教材。人文、美术、历史相结合,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二、乡土文化的无限魅力

2.1.乡土,身边的美术

城里的学生们坐拥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名胜古迹这些课程资源,可在农村小学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连水彩笔都没有。但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它们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乡土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能从熟知的乡土文化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双眼。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乡土材料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得到很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杨集当地自然资源是很好的材料,再以自然环境为创作引导,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乡土意识也随之得到加强。2.2.风土人情.纯朴乡土文化

美就在学生身边,在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到他们之中进行采风,感受到这古老的浓郁的纯正的民间文化,现场人物访谈的艺术采风教学形式可以综合在写生教学中。这种美术活动,大家对杨集的风光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接触和认识。

虽然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乡土风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就能顺利地跳出纯艺术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三、进行乡土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3.1.在乡土中寻找心目中的家园

在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有所想、所感、所悟、所好。眼下学生已对繁重的学习感到厌烦.在美术课堂中,带领学生来到杨集古村落.和小山村为一体。朴素的村庄经历时间老人风雨沧桑的洗礼.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述说着时代的变幻。面对古村,学生们会兴奋不已,古村落上那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的石板曾有多少行人匆匆而过,那清凉纯净而幽深的古井曾哺育过多少代纯真的杨集人民!可以问学生:“你们来到这里有什么感觉啊?”他们有的说“很开心”;有的说“很好玩”;有的说“好像回到了古时候”,一个小小的村落都能勾起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李白有句诗:“生平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神秘的谜,他们会插上童真的翅膀让思想在这里自由地穿梭。那绿色而细腻的苔藓,那褐色而粗糙的大宅门,那有节奏的光线和甜美的井水,都会使学生们忍不住伸手去感触和用心去感想。学生们正在寻找心目中的家园,他们正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平台上与历史对话.找回时间老人留下的点点滴滴.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他们找回了自己的精神本体。

3.2.在乡土中释放应有的热情

杨集有朴素的自然环境,以“家乡美”为美术活动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在课堂上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主要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同学对这个内容再熟悉不过。一张张的画充满着乡土特色,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或许就是艺术的源泉。有了以前的特定的场景创作,把杨集的风光拍成照片和短篇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学生们为眼前这些熟知的景物感到惊讶,这些平时看似平庸无奇的风光原来这么美。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到本村进行实地考察。有了前面引导的功效,同学们会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对本村的情况学生们比较了解,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速写记录等方法,完成这次采风。总结课时,同学们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激动的情绪,每个考察小组都踊跃发言,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风景素材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并且小组成员的讲解肯定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干枯空洞了,都很精细、绘声绘色。同学们对村子里的景物了解的细致、全面,一下子变成了新杨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美术教学也正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其“美育”的任务。

总之,农村乡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个有心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善于在生活当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本地方的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萌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发展转向更广泛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H].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炻范大学出版社 [3]鲁道夫.对美术教学的意见[H].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第五篇:语文小课题6乡土文化让语文教学异彩纷呈结题报告

乡土文化让语文教学异彩纷呈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总结 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浸润着乡土文化,使之愈加丰实醇厚。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呼应,相交相融,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精神的天空。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我按照课题方案,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大胆尝试在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内涵,灵活渗透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的“渗透”——

首先,在课文教学中渗透。无论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它们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比如,在学习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时,我让学生列举本地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月亮带风圈儿,一连刮三天儿”“老鼠上街蛇过道,一场大雨就来到”“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东一阵风,云彩向西披蓑衣”……嗬,学生知道的还真不少,这些民间流传的谚语,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是知识,更是文化。下课了,学生的兴趣还很浓,我就让他们回村后搜集整理各个方面的谚语,用信纸抄写好,专门出一期墙报,进行展览交流。学生的积极性都挺高,每人搜集了几十条,有反映农业收成的,如“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有关于气候的,如“九月里冷,十月里温,十一月里小阳春”;有告诫后人的,如“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有劝人上进的,如“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等等,真是丰富多彩。这些谚语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和影响,比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又如,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水浒传》时,有学生质疑,说武松喝得那十八碗应该是米酒,他听爷爷说过,旧时人们喝得多是自家酿制的米酒,那种酒度数不高,浑浊而醇香,一般人都能喝上几大碗。我及时肯定了这种推测,并告诉学生,《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大约也是米酒。由此,我联想到小时候听说的“李二打虎”的故事,就讲给学生听:李二酒后进山砍柴,忽然遇到一只斑斓猛虎,李二吓得屁滚尿流,就近攀到松树上,趴在横生的枝条上哆嗦成一团,老虎兜着圈子一次次耸身猛扑,眼看就要扑到李二,松枝突然断了,李二摔到地上,老虎却扑得太猛,被松枝的断茬划烂裆部,疼痛而死,李二捡了便宜,吹嘘老虎是他打死的,从此,他成了村民景仰的英雄。学生听后哄堂大笑,我趁机让学生比较武松和李二这两个人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武松形象的认识和有关描写的印象,课堂活而有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欲望得到有效调动。

其次,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头疼;很多老师苦于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抱怨学生作文空洞,苍白,牵强附会。其实,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宝藏。说明文写作是学生最讨厌的事情,尽管老师就说明的语言、方法、结构等讲得很多,学生还是感到枯燥无味,难以下笔。我决定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衣食住行入手,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加以说明。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村贾家是有名的煎饼专业户,一天从外省来了亲戚,所带礼品中有个纸箱特别眼熟,原来正是他家加工的煎饼。学生笑过后,我说:煎饼是泰安人祖祖辈辈的主要食品,农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摊煎饼,同学们也是吃着煎饼长大的,那么,谁能说说煎饼是怎样摊成的?它的原料有哪些?从原料到成品需要哪些工序?煎饼作为一种食品其特点有哪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煎饼的身价发生了哪些变化?……课堂立时热闹起来,连比较内向的学生也争着发言。因为这些问题学生太熟悉了,他们不用搜肠刮肚,张口就能道来。回答和争论结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题目“家乡煎饼”,让学生写篇说明文。这次作文很成功,多数学生达到了优等。以此为契机,我告诉学生:家乡的土特产、风俗民情、日常生活,都蕴藏着知识和文化,平时多观察、多探究,都能成为我们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乡土文化的催化下,学生的作文兴趣越来越浓厚。我还鼓励学生多参加婚丧嫁娶等活动,留意场面的气氛变化,观察人物的举止情态,记录到素材本上,养成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促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再次,在综合实践中渗透。社会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里面有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隐含在乡土文化之中,如果好好利用,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星期天或者节假日,指导学生以小组、个体等方式,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放松身心,亲近乡土文化,会有很大收获的。比如,寒假时我让学生利用拜年、走亲访友的机会,欣赏千家万户的春联,觉得好的就抄在随身的小本上,开学后同学之间交流,老师择优品评。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过年的氛围,又让学生开阔眼界,积累词汇,丰富文化底蕴,可谓一举多得。又如,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自己村庄的演变及村名的来历,班会时间讲给同学听。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并从中感悟历史和文化的神韵。暑假比较长,我就要求学生考察本地的名胜古迹,或者神话传说,写成考察报告,比较优秀的,老师帮助修改,并在班内展览。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知识和快乐。比如有位同学听人说麻布山有磨刀坑,就和几个小伙伴星期天去山上找,结果真的找到了那两块石头,中间一条缝,仿佛是刀劈一样。老人家说,是关羽在这里磨过刀,所以这个地方叫着磨刀坑,现在谐音为磨刀康。关羽磨刀后,想试试刀快不快,就从旁边搬来一声石头,用力劈下去。现在那条有缝的石头上还有关羽的五个手指印呢!学生了解这个情况后,非常高兴,在班里向同学们讲演这个故事,满是自豪感和幸福感。并将这个故事写成了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虽然没有多少科学含量,但其文化价值还是明显的。

乡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合理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姿态万千,异彩纷呈。

2009.1

下载语文小课题3乡土文化现状思考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小课题3乡土文化现状思考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安全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思考

    关于安全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思考 安全文化是指人们为了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对形......

    语文教学乡土文化中杨时文化的渗透(范文模版)

    语文教学乡土文化中杨时文化的渗透 将乐实验小学徐秀梅 语文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它和传统文化共生,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语文教学是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成熟的,在大的文化背景下......

    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定稿(范文模版)

    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富有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有人文性、知识性和伦......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小编整理)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提要: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是一个趋势,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能增强课文的感染力,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

    浅谈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大全

    浅谈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在国际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汉语的魅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接受,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加......

    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和体悟。学国学,体悟现代企业管理之道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

    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并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

    辩论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辩论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二(1) 王金枝 辩论,作为语文课本必修四“表达交流”中的一个知识介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能只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很少组织相关辩论活动。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