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乡土文化中杨时文化的渗透(范文模版)
语文教学乡土文化中杨时文化的渗透
将乐实验小学
徐秀梅
语文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它和传统文化共生,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语文教学是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成熟的,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谈到具体的文化都会带有地域性,它们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乡土文化。而杨时文化不仅是我国几百年积淀的优秀文化,更符合本地文化特色,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共性。
《 语义课程标准》 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而杨时文化是将乐县的文化资源,也是故乡的风土人情,语文教学中渗透杨时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本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既有中华文化的特质,而又不失地方特色呢?
1、利用课本渗透杨时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自己家乡的地理人文资源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如讲到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时,告诉学生本地区历史上曾出现的名人轶事,比如表现杨时勤奋好学、尊重老师的《程门立雪》,表现关心百姓、勇敢拼博的《李寄斩蛇》;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时,也让学生了解将乐的擂茶、龙池砚、西山纸、茶道和南词„ „ 教 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调动学生采用实地参观,图书阅览,视频欣赏等有效手段,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资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领略民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作文展现乡土文化、杨时文化
每所学校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于是学校教育也就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乡土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在作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作文教学就能够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
杨时文化是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社会和家乡的时事和变化,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都可纳入乡土作文素材库中。有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魅力将乐行”等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等。让学生不断丰富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农村学生虽然没有城市学生课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但是农村有和睦的乡邻,淳朴的民风,丰富的民谣农谚,而且田野广阔,树木茂盛,学生可以锄草栽花,摸负摘果,放羊喂兔„„这一切富有乡土特色的生活体验无不给农村孩子带来美的熏陶与感染。只要认真观察,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莫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当然,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介绍家乡,赞美家乡,写出他们熟悉的人、事、景,使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同时走出农村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瓶颈。采访搜集杨时文化
杨时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利用课堂进行,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到民间去采集。将乐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称,众多的文物古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程门立雪”的典故代代相传,《李寄斩蛇》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还有冯梦得,余重谟,邱长康,杨锡光,廖翔鹏,郑忠华……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号称将乐“三绝”,至今还保留有被称为“文化孑遗”的茶道和南词。民俗文化底蕴丰富,涉及民风、岁时节俗、民间花会、民间音乐、舞蹈、歌谣、戏剧等众多方面,这些就在我们同学的身边。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布置学生分成实践活动小组,深入社会,搜集整理这些文化碎片。在学生搜集的墓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取精华去糟粕,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更好地获取当地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杨时文化既可补充统编教材的不足,又不影响教材的权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魂。传承优秀文化,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红色乡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下面我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红色教育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兴趣的作用。我们的班级是雨来中队,中队名称是学生自己选的,我提供了很多小英雄的故事,给学生们自由阅读。通过开展读书会、故事会,让学生把故事讲给大家听。给学生喜欢的故事让他们读,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知道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最终同学们被雨来的勇敢、聪明和机灵所吸引,并确定中队为雨来中队。这些小英雄的感人事迹学生很感兴趣,我适时引导学生搜集更多雨来的资料,搜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搜集更多革命英雄的故事来分享、阅读,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二、在启发、讨论中学习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我抛给学生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合作的过程中找寻答案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在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时,我问学生“为何行人欲断魂?你能带着你的疑问读一读这首诗吗?”小组内讨论讨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读这首诗时,你的心中思念着哪位革命烈士?带着你对革命烈士的敬佩和怀念,读一读或者背一背这首诗。”“清明就快到了,你想对你思念的革命烈士说些什么?动手写下来。”
三、从语文教材、教学方法进行红色渗透
1.用语文教材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榜样对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介绍革命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如:朱德、毛泽东从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老一辈红军战士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终于建设起来了新中国。一例例事迹都能向学生生动地介绍红色教育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这样做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红色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思考,感悟、学习王二小的勇敢和智慧,知道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镇静,要用智慧战胜困难。
四、沟通课堂内外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课堂上的时间更是有限的,而书籍的海洋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教会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徜徉?我想红色教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语文阅读主题活动来进行红色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红色电影,学生可以从影片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我们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写观后感、进行演讲比赛,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红色教育。
五、言传身教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红色教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不轻言放弃学困生,而是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整体,要共同进退。”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行,从而整个班级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红色教育重在经常性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要整合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的德育力量,这样有利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乡土文化
学乡土文化 建精神家园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 张忠先
摘 要: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乡土文化 人文素质 课程改革 精神家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浸润着乡土文化,使之愈加丰实醇厚。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呼应,相交相融,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如我们家乡处于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曾子故里,宗圣曾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课堂上可以寻找有关材料,让学生与古代对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嘉祥《麒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由传说衍化为一种文化。《麒麟的传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学生亲身经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是吉祥、团圆的象征;寒食节(清明节)、十月一俗称鬼节,是对已故家人的怀念;七月七是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期盼等等,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里面不乏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却都负载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学中,不断地把乡土间的人文故事贯穿于课堂,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嘉祥地处孔孟之乡,是孔、孟、颜、曾四大古代圣人之一的曾子的诞生地。让学生游览曾子故里,能体验与感受到曾子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情操。曾子以孝著称,特别是在行动上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体现在: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取悦父母、思念父母四个方面。结合嘉祥县打造中国孝城这一主题,深深挖掘曾子的孝道文化。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曾子的行孝故事中去体会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把我们的“百事孝为先”的理念贯彻的更彻底、更完善。嘉祥是远近著名的唢呐之乡,嘉祥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唢呐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4年,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上,千人唢呐合奏《麒麟呈祥》,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给人力量,令人振奋,创造了群体唢呐合奏的新纪录,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2月,嘉祥唢呐入选文化部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祥是石雕之乡,自古嘉祥“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千年以来,嘉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嘉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以一直屹立在中国石雕文化的巅峰。2008年6月,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祥是鲁锦之乡,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组成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而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倾心倾力,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
新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
比如“不怕天旱,就怕人懒”,“地不翻不长,苗缺水不旺”,“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春种一颗籽,秋收万颗粮”,“光犁不耙,枉把力下”,“麦熟八成收十成,麦熟十成收八成”,“随收随犁有三好,肥田灭虫又除草”,“人靠米养,田靠水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这些农事谚语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是知识,更是文化。又如“身正不怕影子斜”,“人怕伤心,树怕伤根”,“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能在人前作揖,不在人后磕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怕人老,就怕心老”等这些思想品德谚语既是学生做人的标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和影响,比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乡间流传的谚语、俗语并适当引用这些谚语、俗语,既活跃了课堂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增加了学生语言材料。
乡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教师应努力开发与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
总之,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乡土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郭瑞林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2007年3月
江心悦 《心灵的启迪》 2007年3月 江新民等《亲近传统文化》 2007年8月
第四篇:乡土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孩子拥有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但是农村小孩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美术课不被受重视,从而导致他们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农村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他们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农村拥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是历史的见证,它能为农村美术教育者提供丰富而有形象的史料。因此,作为21世界新型的农村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乡土文化,优化农村美术的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美,从而创作美。研究乡土文化到研究乡土美术,让同学们知道农村也有宝贵的资源和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自己的家园,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历史中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各个地区仍存有大量的名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灿烂的乡土文化。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当地乡土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群众创作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这些在美术教育中都发挥着很大作用,作为美术教育者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自身所处的良好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等。美术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对当地学生审美认识、家乡情感和思维活动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三、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发
乡土文化对发展、传承自身名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例如,安徽凤阳的民间剪纸、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等等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同时在挖掘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开拓、探索。
动手又动脑,是美术课的一大特点,也区其他学科优势所在。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的同时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给学生自我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的个性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
作为美术教育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范画,说尽作画的要求何创作思路。在这种方法下,虽然学生作业整齐划一,也体现了一种水平,但是这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水品,极大的压制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挥。美术教学过程,不应该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的扩展,而更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扩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21世纪的现代农村美术教育应该结合所处的地理优势,灵活运用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来的劳动成果,积极的运用到美术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农村美术课堂也能统一起来,能够使乡土文化特色能够更贴近现在美术教育课程。例如:作为安徽凤阳农村的美术教育者,应该分析该地所拥有的地理优势,把这些特有的文化特色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们主动去学习。美术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的民间剪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性。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各地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3)、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农村学生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中,由于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加上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在教学方法上多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听了反应漠然,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在欣赏课中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而把乡土文化与美术欣赏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并创设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五篇: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针对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予以分析,为其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乡土文化、职高政治、教学
乡土文化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中不仅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又人文性、知识性和伦理性。新大纲中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人文性教育的要求,通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熏染,培养学生对家乡上虞和的热爱,唤起国家的政治自豪感。乡土文化实际也是职高政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
一、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1)上虞传统文化的继承
我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之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是中华孝德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孝贤辈出。乡土文化与职高政治教学的有机结合,实际是对上虞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对上虞传统的语言文化、乡土的亲和感,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和价值。
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同时,接触自然、历史、艺术等等方面,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发扬乡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展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实现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双赢。
(2)职高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职高学生是由中学毕业后上职高。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双差生,成绩和品行较差。政治课堂教学往往单一地依赖于教材,忽略乡土文化,偏离实际,学生久而久之会有厌学、叛逆情绪。政治科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上虞乡土文化中孝德文化渗透到教育中,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学生带有家乡文化中灵气与“地气”,对家乡产生的热爱之情和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3)塑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的契机
学生生活在“德孝“的文化之乡,通过乡土文化和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乡土对学生“近、熟、亲”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对家乡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使学生培养关注家乡、周围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进一步政治教学目标中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采访,加强学校、学生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开拓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在调查、采访中,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经验都是书本、教材中的理论获取不到的。
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1)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家乡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将更富有亲切感和趣味性。在传授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中。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和好奇心往往是求知欲的开始。在课堂教学前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古迹来历或古老歌谣讲起,能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展课堂小活动,如讲述上虞的的轶事、古迹,或者让学生唱一首上虞民歌等等。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的乡土文化,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2)开展乡土文化课外活动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慢慢认识到课外活动实际也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精华,既是新课改的精神,又对构建开放性政治课堂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探索。职高学生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一事一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这类走出校园的课外活动。在快乐中开阔视野,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继承和弘扬家乡文化。
“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教师可以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用自身行动行孝,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和父母长辈谈心,崇尚孝德,践行孝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上虞历史名胜古迹,了解“孝德”的历史传说,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生活知识或采访调查乡土自然生态环境,或研究上虞的饮食文化等等。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灿烂辉煌,写出心得体会。此外,在课外活动结束后,教师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歌舞表演、调查结论分析、演讲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家乡历史、政治的认识。
当然,开展课外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讲究活动的开放性,也要以当地的环境条件为参考,以实际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从物质文化条件出发,在活动中突出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3)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
北大教授钱理群呼吁“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正是认识家乡、爱家乡的情感中升华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家、爱家乡、爱祖国这是政治教学的目的。上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孝德”文化,自虞舜以来,孝德文化代代相传,孝贤人物群星璀璨。上虞有文献史料记载的孝贤名人就有50多位。民间流传“一帝三娥”故事在海内外美誉度都很高。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心,引导学生研究家乡历史和文化。上虞的历史名人身上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伟人贤圣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也很大。
引导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用乡土文化培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不仅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了解家乡的大自然和历史,还使学生在研究的上虞文化的同时培养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联系当今政治经济感受时代变迁,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无形中加强自我的道德政治素养。
(4)多手段多角度展现乡土文化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无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式。乡土文化也不是单一的历史,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家乡的地理地形、风俗节日、生产生活经验。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我们就生活在乡土
文化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家乡,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环境谈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更为容易接受,学到的知识很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阶段,上虞地区的教学设备水平普遍有多媒体平台,特别是电子教材和多媒体影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平台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乡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多媒体平台可以带学生感受远古上虞文化的发源,拉进时空的距离,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会更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在利用这一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多元的上虞乡土文化风情,打破政治课堂教学沉闷、死板的理论的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来,了解家乡、国家的政治文化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的课堂展现多彩的乡土文化,分享家乡、社会、国家的最新讯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自己正确的政治信仰。
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每个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乡土文化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同理。源远流长并一直变化的“乡土大世界”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和活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更应长远地立足乡土文化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是德育的形象化,克服空洞的理论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校园,走进家乡、社会大课堂,探索新型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康喜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政治教育实效[J].甘肃教育,2014(9).[2] 徐水群.融入乡土文化 激活课堂教学[J].福建教学研究,2013(7).[3] 郭子龙.积极运用乡土文化服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J].师道:教研,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