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时间:2019-05-15 06:5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第一篇: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口泉第一小学 张美容

(任教学科年级 小学语文四年级)

每一个汉字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所以说,小学的识字教学应该将汉字的这些魅力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趣味中,在文化背景中学习、应用汉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小学识字教学目标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我根据小学生识字方面的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多小学生在教师的识字教学后并未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将识字、写字视为一种负担。而且,学生对所学生字的巩固率不高,在各类语言书写应用活动中错别字的出现屡见不鲜,多数学生也未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同时,根据我对教师的调查问卷《识字方法应用调查表》统计,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机械地应用“拆解部件法”或“熟字带生字”的方法占78%,“形声字识字法”占12%,“猜谜语识字法”占5%,其他“汉字故事识字法”“形、音、义识字法”“字源、字理识字法”等识字方法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从中发现大多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意识淡薄,没能抓住汉字特殊的构造方式和结构特征,把握汉字的文化功能与价值。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游戏创设等形式简单重复出现所学汉字,强化对汉字的机械记忆。这就说明多数教师对新课标中识字教学任务不能领会到位,因而识字教学缺乏良好的识字环境和文化浸润。从而在教学生识字时,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毫无趣味。久而久之,学生对原本充满文化意味的识字、写字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反感也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的出现,也引起了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教授的重视,他在研究了众多小学语文教材后在《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指出:“汉字教学内容安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这表明,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对不同课程汉字教学任务和目标认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当然深层原因还是编者对文字学教学内容把握得不好。”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识字教学方法、策略上加以调整,还应该把提高个人的文字素养及各方面素养放在首位。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从汉字溯源、演变,汉字的结体规律,以及汉字故事入手教授汉字,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认识几个汉字,而是传承了一种文化,了解汉字与历史、汉字与传统道德观的难以割裂的关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热爱我们伟大的汉字文化,自然学习汉字的热情就被点燃了,这样也就真正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识字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教材的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的“汉字真有趣”中的“即”和“既”时,就根据汉字文化进行了识字拓展:“即”字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跪坐的人在饭锅旁准备用餐的场景。而“既”则是描写一个人吃完饭准备离开的景象。因此,“即”是准备用餐,而“既”是已经用完餐准备离开,两者呈现出有趣之对应。同时,“即”的部首“ㄗ”表示的是一个跪坐或跪拜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含义来认识和理解与其相关的一些汉字。比如:“叩”字就是表示跪坐着的奴仆向主人叩头的意思,在这里,“口”字为声符;“印”字表示一只手按压在跪坐着的奴隶身上的烙印;“卿”字表示右边的人邀请左边的人跪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古代的国君为了表达对贤能人士的尊敬,常常邀请他们一起共食,以听取他们的高见。)“卯”字的古字为两个面对面跪坐着的人,表示两个即将“分离”或刚“会面”的两个人。我们现在读一些古典名著时会接触到“卯时”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所谓“卯时”指的是清晨五点到七点,正是“日月交替”的时刻,日与月相会之后又分离,故称为“卯时”。卯时也是古代官员们彼此“会面”的时辰。古代宫廷在“卯时”对前来上朝的官员一一点名,称之为“点卯”,官员回应则称为“应卯”。由“卯”衍生出来的“柳”字,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两个即将分离的人,在一株柳树下惜别的情景。如此情景,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看到。

“字里乾坤大”,我们在一个字中,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正如萧启宏所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字的文学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孟”字时,根据其会意,让学生知道“孟”表示在盆子里洗澡的孩子。中国历代的王位继承主要采用嫡长子方式,因此,长子具有较多的特权。例如,长子具有祭祀的代表权,祭祀前要更衣沐浴。先民住在较缺水的北方,所以对于水资源异常珍惜,不常洗澡,如果有机会能在大盆子里洗澡,那真是奢侈的享受,但这似乎是长子的特权。古人以孟、仲、季来表示三兄弟或每一季之月份排序。例如,孔子的哥哥排行老大,故名“孟皮”,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叫“仲尼”。“季”字在孩子的头上添加了一株幼小的禾苗,代表最年幼的儿子。由此,“季”引申为最年轻、最末。若为四兄弟,则以伯、仲、叔、季排序,但无论如何,季都代表最后一个。“兄”字上面是个“口”,下面是“儿”,意思是一个有“说话”权的“人”。《弟子规》中的 “首孝悌”,说明古人兄长在弟弟面前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这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有关,同时,兄长还有对弟妹们教诲的责任,正所谓“长兄如父”。在学习“册”字时,我先引用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孔子》一课中的一个典故“韦编三绝”开篇,然后依循“册”字从竹简图像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册”字在学生的心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最后和学生一起在字典中寻找含有“册”这个声符的其他汉字,这样,不同部首的表意功能自然让学生对这一类含有“册”的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一个基本字符,自己主动利用字典认识相关的形声字,达到了“由点到线”的学习效果,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也常常被我作为识字的切入点,在学习“戟”字时,著名的“三英战吕布”故事便作为识字教学的开篇了,我告诉学生此“戟”就是三国名将吕布所用的方天画戟,并就他们各自使用的兵器做了介绍。这样的抛砖引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男孩子的阅读热情更高,他们因着对兵器的喜欢而主动去读《三国演义》,从而无痕得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并在大量阅读中使所学“生字”变成“熟字”,达到了巩固识字的目的。

我在识字教学中,常常不拘泥于课本,引导学生将识字渗透到生活中。比如,我在做自我介绍时,就从汉字学的角度加以解释。我从自己名字中的“美”字入手去揭示汉字蕴含的文化。“美”字表示身披羊皮大衣的人。古人为何认为身披羊皮大衣即为“美”呢?因为羊不仅种极其温顺的动物,而且羊羔跪乳,又说明其感恩,于是,古人认为一个完全服从上天旨意的人,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当然,“姓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我还从学生的姓氏入手进行识字教学,引导学生从姓氏文化中看到社会制度的变革。“姓”本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女尊男卑,女性掌握着部族大权,地位显赫,那时,只有妇女才有姓。史料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多数从“女”,有:姜、姬、姚、妫、……这就说明西周之前的母系社会非常鼎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姓氏也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有的姓氏是以图腾崇拜有关的,有:马、熊、龙……有的姓氏取自先祖的爵位或谥号,有:王、候、文、武……有的姓氏就是古代的职业,有:史、卜、巫……总之,中国人的姓氏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和历史痕迹。学生经过我的这番讲解,对中国的姓氏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天天盼着老师赶快讲到自己的姓氏,好多迫不及待的学生还自己在“百度”上查找更多的姓氏文化知识。

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丰富的,这样的课堂展示出的汉字不再是一个个抽象、冰冷的符号,而是富有生机的、有故事、有灵魂的生命体。这样的文化渗透下的识字教学,岂不让教师摆脱以往的枯燥乏味,岂不使课堂“余音绕梁”? 这样的文化渗透下的识字教学,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不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领略到了汉字文化内涵和其独特的生命气息。

第二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责编 田彩霞)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中要逐步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渗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意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意于培养世界意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意识到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忽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干扰。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只注重讲解语法,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导致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因此而不够得体、恰当。外国人一般都能容忍我们所犯的语法或语音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常常耿耿于怀,因为这些错误不符合他们的交际习惯,在习俗上不能接受。

因此,新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根据这一新的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把握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而完全地获得英语知识和交际英语能力。

所以,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及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科技等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一)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中国学生习惯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李秘书”、“方护士”称为Secretary Li,Nurse F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所以,我让学生叫我Miss Yuan.2.感谢和答谢

在英语中thank you 除了用来表示感谢,还可以纯粹地表示礼貌,如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时,老师要谢谢学生,在通电话结束时,双方会互相说“谢谢”。一般说来,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我们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

4.饮食

同中国一样,英美国家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早上7:30到8:30,午餐为中午12:00到2:00,晚餐为7:00到9:00。美国人没有喝午茶的习惯,而英国人则非在下午4、5点钟喝午茶不可。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英汉词语。这主要涉及到动植物名称、颜色等。不同文化中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英美国家,白色表示纯洁、高贵。故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就意味着“死亡”、“疾病”。此外,在西方国家中许多表示颜色的单词也可以是姓,如:表示W hite怀特(白色)、布朗Brown(棕色)、格林Green(绿色),还有习语也与颜色有关:black tea(红茶)、blue films(黄色电影)、a white man(忠实可靠的)、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脸色不好)。

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o take horse吹牛

a lion on the way拦路虎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语言意义出发作出主观评价。

6.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一种非言语性交际手段,是英美人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含义。适时恰当的手势语言具有含蓄、简单的特征,既形象直观,又避免了因不方便说或说不清带来的麻烦,可谓口头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常见的有:

1,耸肩,双臂下垂,手心向外-表示不知道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2,朝对方张开手臂-表示欢迎

3,高举双手或伸出一手,食指和中指张成开“V ”形-表示胜利。

4,握拳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同意。

5,大拇指与食指组成圆,其余三指伸直-表示满意。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手势语言,肯定对学生理解、习得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宗教知识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所以在学英语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以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在交际或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例如,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见到the End of the World,我们肯定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基督教中,人们却认为是伸张正义的时刻。所以,当西方人说“the End of the World”时,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8.隐私

我们中国人喜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结婚了吗、去哪儿等,可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样问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大部分外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 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目前的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阅读材料中含有纯真的、地道的英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相当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渗透,善于设置文化语境,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在日常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文化渗透的方法

文化渗透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牛津版的7A,里面涉及的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多,这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多方位文化渗透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兴趣小组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教师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

第四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我国的识字教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有多少学者来研究它的教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拼音识字,部件识字,循环识字等。这固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如何给识字教学以更广阔的天地,增强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呢?笔美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数的效果。

美国当代美学家h.c.布洛克在他的《美学新解》中谈到:“事实上,世间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一件审美对象,或者说都可以对其作审美的观照。只要有一种审美的态度,任何事物(不管是一棵树,一个用轮胎或一只墨水瓶)中包含的审美性质都被人感受到。”

对,只要我们对识字教学采取积极的审美态度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字都有它透着的、蕴含着的美。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历史最悠久、充满生机的、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汉字从图形表意到符号表意,再到音、形、意为一体的表意文字的历史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提示其美的因素,让学生欣赏汉字的优美造型,领略字形结构之美和蕴含的意义。如最具创造力的形声字,教师通过读其声、绘其形、写其意,使学生认读和书写时体会其独特的美质。

那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认好字、写好字,是儿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今天的汉字形美、音美、意美,积聚着我国文字美的魅力。要想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又可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古代美与现代美。笔者在教学“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如教学“日”时,在黑板上出示彩色画片:

1于是便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教学“日”,先画一个太阳如图(1)。提问:这是个怎么样的太阳?(圆圆的太阳)古时候我们就根据太阳的模样,创造出了表示太阳的这个字。起初就是这么写的,如图(1)。后来慢慢地

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日”字了。如图所示。然后再教学“日”的读音及笔顺。教学“月、水、火”三个汉字也用同样方法。这样教汉字,表形、表意的特点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的情境地中减小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形美、意美。汉字外在的形态,使其具备了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意味,即字形美。汉字内在的字义,可以引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即意美。如看见“日”字便可想像太阳,它的光与热。

当然每个汉字的读音又有独特的情态,可以组成高低回旋的韵律,如毛泽东七律诗《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支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双句押韵,各句用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交错,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律美,使诗句读起来朗朗爽口,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于语调中的那种特有的韵味的欣赏,还往往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从而产生联想和想像,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更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字组成的语言的音韵美。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汉字的形美、音美、意美三者相结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感受和认识到汉字既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集形态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于一身的文字系统。

二、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身边到处都是美

识字教学中渗透美教育,这更促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朝着美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情趣,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

1、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

自然界的事物纵有万千情态,它的美总让人陶醉。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使他们真正去体会自然界的美。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大部分指称的是自然界的具体事物,特别是象形字更是“画成其形,随体诘屈”直接以自身的形体概括而抽象地描绘自然界的景物。笔者认为教师可针对汉字的这一个特点,大胆地去尝试。在识字教学中有意制造汉字与学生脑海中有的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进而体会自然界的美。

如笔者在教学“山”时,围绕“山”这一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或出示有关图片。使“山”这个字具体到雄伟壮阔的泰山,高大挺拔的黄山,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以把它具体到延绵不断地群山,此起彼伏的山陵,让学生感受到山的淋漓酣畅通、活泼跳宕的情态;或者可以具体化为高低不平的丘陵,农家大小不一的土堆,体验到山的清纯活泼。在这样的细致品味中,自然界山的万种情态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山”字。来感受到强烈的自然之美,从而掌握“山”字。

2、学生感到社会之美

自然美通过具体的自然界景物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为形式美。而中国的汉字也有一大部分所内含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在识字教学中的美育,是要让学生看到某个汉字,脑中反映的有仅有它的字表意义,还有它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即审美价值。如“松”作为一种树的指称;但是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它内在的审美价值:(1)可以想到松树的挺拔与遒劲;(2)生活环境的恶劣;(3)生命力强;(4)具有奉行精神……等等。又如“鸟”本是一种天空中飞翔的动物,但是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就可使学生想到轻快灵捷、春天、欢乐等。这样,一方面汉字的意义清爽透彻,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把握自己的意愿、情感。这就要让学生通过识字美育,来体会整个社会带给的美。

三、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之艺术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它所选定的基调,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轻柔的;是幽默讽刺的,还是赞美歌颂的。都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都有它所存在的艺术美。如《司马光砸缸》中的纯朴美;“低头思帮乡”中的思情美等等。但是这些蕴含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去体会,必须理解字、词的含义。那就有必要加强识字教学的力度。

把识字教学融入在具体的环境中,既能识字又能解字,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来感受课文所体现的艺术美。如笔者在教学《爸爸回来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冬冬、毛毛、亮亮三位小朋友看见爸爸回来了,都……(学生自己说)。有谁上来做“迎”这个动作?

(请一位小朋友面对大家做“见到妈妈回来了”,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他的动作、表情。)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位小朋友的面部表情?

生:非常开心,满面笑容……

师:你是怎样理解“迎”的?

生:看见爸爸回来了非常高兴,就扑上去……

师:客人来了要“欢迎”

生:谁要来,我们去“迎接”。

……

这样,把认字、理解字放在实践表演中,使学生对“迎”的意思理解得丰富细致,印象深刻,还感受到“迎”的动态之美。体现课文中冬冬、毛毛、亮亮见到爸爸时表现出来的喜悦美。

在实践表演中以情促知,推动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兴味盎然地学习。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大有帮助。这样创设识字教学的情境美,不仅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地中掌握、理解更多的生字,而且能体会到课文呈现出来的艺术美,以便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及陶冶自身美的情操。

四、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识字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文字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文字美的陶冶,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文字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文字美和创造美文字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说话的过程,应该是再现文字美的过程。学生再现文字美的要求,则来源于对文字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体验。因此,这个实践不是枯燥乏味地认读生字,强记字形,而是令学生倾心、愉悦的趣味活动。如教学了《鹅》这首古诗,就让学生自己配乐读,看图读,画画读等,这就是让学生用口头表现文字美的极好形式。又如教师在教“远方”这个词中生字时,指导启发学生造一句句子,有学生这样造“远方的小树穿起了碧绿的衣裳。”多美的句子。又如教学“爸爸、妈妈、我”这些词中生字时,让学生串起来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分角色有情味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再现文字美的实际活动中,拓展想象力,丰富领悟内容,完善对美的感受,使获得的美感得到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创造性思维是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字教学应该有天真烂漫的异想天开。

总之,汉字作为表意符号系统除了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记载着大量的表意信息外,还涵有丰富的审美信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如果教师能够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那汉字的美会在学生面前显示的淋漓尽致。心理学认为,如果对事物的整体感受越长久,事物在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也就越牢固,保持得也越长久,而以审美的方式去掌握客观事物,正是着眼于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学生如果能自觉对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加以体会和感受,充分把握了汉字各方面的特性,对汉字的认识和掌握也是就越准确越深刻。

参考资料: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著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徐汝智主编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

第五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德育目的,要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016年9月,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使用了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又是初次接触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要求,结合我平时的识字、写字教学,浅谈我以下的几种做法。

一、通过生字结构渗透德育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有限,在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识字、写字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生字的结构,记住字形,教师则可以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引。如:认识“人”字,笔顺很简单,一撇一捺,书写时要注意撇和捺要舒展,生字保持直立,指导学生懂得做人要顶天立地。再如:“林”、“森”、“从”、“众”,在识字时,指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力量大。在写字“林”时,左边的“木”字,最后一捺书写时要变成点,这样右边的“木”字才有位置书写,也更加美观,就好比做人要学会谦让,才能更好的与人相处。类似的生字有很多,如:“双”、“好”、“和”、“对”等。

二、通过生字部首渗透德育

在《小青蛙》一课的“青字族”识字教学中,渗透了形声字规律,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在识字写字中,“青”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合变成新字,蕴含的意思也不同。“青”字加上“三点水”变成“清”,有水的地方就是清澈的,教育学生身上的任何污渍都可以用水洗去,要保持个人卫生的干净。“青”字加上“竖心旁”变成“情”,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感情,真挚的感情要发自内心,真心待人。“青”字加上“言字旁”变成“请”,当需要别人帮助时要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大方,有礼貌。类似的生字有很多,如:“您”、“忘”、“思”、“送”、“呼”等。

三、通过生字的组词渗透德育

在《操场上》一课中学习“打”字的教学,在学习字音、分析字形后,让学生给生字组词,学生积极举手,一人组词“打人”,紧接着“打死”、“打架”、“打骂”、“打倒”,这时我会立刻终止类似的词语,告诉学生们这些词语不好,我们平时能打架、打人、打骂吗?学生接着会说不能,然后再随机指导学生还能组出其他的带有“打”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引导下,学生就会组出“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在朗读生字中渗透德育

部编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借鉴了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收到滋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语文是承担学校德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钻研、探索,从语文教材中提取更加丰富的德育因素,选好切入点,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形象感染、感情熏陶、潜移默化等多种方法,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下载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始发站、奠基石,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新......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共五则范文)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浙江省奉化中学吴碧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

    小学识字教学

    方溪小学: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列举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大约有二三十种之多。其中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和汉字标音识字等,侧重从......

    小学识字教学

    浅淡小学识字教学方法 江西省南昌县银河学校 陈燕 摘 要:小学生识字枯燥被动,容易忘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教授方法,培养学生主......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全文5篇]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我国的识字教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有多少学者来研究它的教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拼音识字,部件识字,循环识字等。这固然取得了很好的效......

    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62-02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是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和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因此......

    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解读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交流的主题是:《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是阅......

    小学识字教学体会

    小学识字教学体会 一、识字方法的培养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学生识字如何、养成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