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以青州市杨集为例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人类快速进步的今天,中国出现了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返璞归真,开始关注身边的艺术文化。乡土美术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走入学校的课堂。本文试图从青州市杨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古村落等为主体的景观来阐述如何利用乡土艺术来进行农村美术教育。新课标提出:“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乡土风光;乡土人情;美术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稳步深人人心,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正逐步被重视起来。其中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探索美术课程(活动)实践逐渐成为潮流。本文把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教育课程,让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农作物作为创作的素材,结合农村学生特点,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续和补充。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广裹的齐鲁大地上, 有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名城重镇, 这就是素有海岱明珠之称的“ 东方古州” 一青州。青州是一个风光无限、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儿,有个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区,那就是杨集。
一、对杨集乡土美术文化的探寻
1.1.以山水为主的自然景观
杨集有众多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唐赛儿山寨为中心,延绵80平方公里的杨集山区,处处风光迷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镇境内还有闻名全国的“牛角岭”盘山公路,巧夺天工百米跨度无支架的张庄桥渡槽、铁佛寺、文殊寺等名胜古迹30多处。杨集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兼具,内中泉、溪、瀑、林、峰、雾、桥、洞、谷等相映成趣,素有“北方九寨沟”之称。唐赛儿、黄巢、撵军等起义大军的遗迹尚存,古村落古栈道古树木保存完好,同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庙子人民英勇奋战,形成了像长秋等数个战斗堡垒村,是红色旅游的圣地。在古村落中众多神话传说引人入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该处可与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互补充形成规模开发优势,又可自成一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1.2.以人文历史为主的古村落、山寨景观
杨集古村落。在神仙门山脚下,仁河西岸,原北富旺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古村落建于宋朝,别具一格。如今仍旧小巷幽深,台阶光滑,石栏青健,石碾、石磨、石槽、石臼完好无损,专家说是考证古村落的绝美之地,是众多艺术家写生的好去处。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以此作为大本营,扯旗聚义,攻城除贪,震惊当朝,并留下诸多历史遗迹与优美传说,后人遂称“唐赛儿寨”。唐赛儿寨由数座相连的山头组成,寨顶分东西南北四个小寨,唐赛儿寨山势险要,四周危崖绝壁,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积1.5平方公里。唐赛儿哨寨远望像高高耸立的“发髻”直插云宵,又称“髻髻寨”。寨顶有清同治二年残碑记载“唐三寨由名已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此名焉”。寨上有“跑马场、跑马夼、点将台、金銮殿、蓄水池、米臼、旗杆窝儿”。这里是实施乡土美术教学一处良好的户外教材。人文、美术、历史相结合,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二、乡土文化的无限魅力
2.1.乡土,身边的美术
城里的学生们坐拥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名胜古迹这些课程资源,可在农村小学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连水彩笔都没有。但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它们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乡土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能从熟知的乡土文化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双眼。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乡土材料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得到很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杨集当地自然资源是很好的材料,再以自然环境为创作引导,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乡土意识也随之得到加强。2.2.风土人情.纯朴乡土文化
美就在学生身边,在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到他们之中进行采风,感受到这古老的浓郁的纯正的民间文化,现场人物访谈的艺术采风教学形式可以综合在写生教学中。这种美术活动,大家对杨集的风光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接触和认识。
虽然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乡土风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就能顺利地跳出纯艺术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三、进行乡土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3.1.在乡土中寻找心目中的家园
在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有所想、所感、所悟、所好。眼下学生已对繁重的学习感到厌烦.在美术课堂中,带领学生来到杨集古村落.和小山村为一体。朴素的村庄经历时间老人风雨沧桑的洗礼.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述说着时代的变幻。面对古村,学生们会兴奋不已,古村落上那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的石板曾有多少行人匆匆而过,那清凉纯净而幽深的古井曾哺育过多少代纯真的杨集人民!可以问学生:“你们来到这里有什么感觉啊?”他们有的说“很开心”;有的说“很好玩”;有的说“好像回到了古时候”,一个小小的村落都能勾起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李白有句诗:“生平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神秘的谜,他们会插上童真的翅膀让思想在这里自由地穿梭。那绿色而细腻的苔藓,那褐色而粗糙的大宅门,那有节奏的光线和甜美的井水,都会使学生们忍不住伸手去感触和用心去感想。学生们正在寻找心目中的家园,他们正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平台上与历史对话.找回时间老人留下的点点滴滴.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他们找回了自己的精神本体。
3.2.在乡土中释放应有的热情
杨集有朴素的自然环境,以“家乡美”为美术活动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在课堂上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主要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同学对这个内容再熟悉不过。一张张的画充满着乡土特色,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或许就是艺术的源泉。有了以前的特定的场景创作,把杨集的风光拍成照片和短篇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学生们为眼前这些熟知的景物感到惊讶,这些平时看似平庸无奇的风光原来这么美。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到本村进行实地考察。有了前面引导的功效,同学们会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对本村的情况学生们比较了解,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速写记录等方法,完成这次采风。总结课时,同学们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激动的情绪,每个考察小组都踊跃发言,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风景素材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并且小组成员的讲解肯定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干枯空洞了,都很精细、绘声绘色。同学们对村子里的景物了解的细致、全面,一下子变成了新杨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美术教学也正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其“美育”的任务。
总之,农村乡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个有心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善于在生活当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本地方的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萌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发展转向更广泛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H].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炻范大学出版社 [3]鲁道夫.对美术教学的意见[H].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第二篇: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为例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这堂课选自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的陆春芳老师,是一堂高三地理复习课,主要讲述农业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在这堂课的讲述中,教师以乡土地理材料导入课堂,并以乡土地理结束本节课,从而我将以乡土地理为视角,以本堂课为案例,进而阐述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
一、课堂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教师引用乡土地理的知识“太湖平原的种植业”导入,以“苏湖熟,天下足”到现在的“消失的商品粮基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变化会对今后的无锡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随后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忆“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并依此开始一一分析。教师采用三个探究活动,分别分析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案例分别为我国东北地区、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布局、新疆地区的农业。在自然因素中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主要阐释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以昆明周边地区的农业部局为例主要阐述科技、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中以新疆地区的吐鲁番葡萄和红色产业为案例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介绍,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行了总结延伸。回到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原因何在?未来发展?引起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再以阅读资料从“无米之乡”到“鱼米之乡”完善知识体系,教师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再次回到无锡市的农业发展,讲述未来无锡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材料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在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又要求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地理知识的途径。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案例分析这一流行的教材编写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
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信心。
三、案例分析
在本堂课中教师对于乡土地理的应用案例主要是无锡市邻近的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 的原因。
1、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乡土地理材料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
课程刚开始给出太湖平原地图,以“太湖平原的种植业”导入,南宋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到现在无锡市的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面临“无米之乡”的尴尬局面,形成 “消失的商品粮基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变化会对今后的无锡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2、乡土地理材料既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在本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进行了总结延伸。回到新课导入时的问题: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到“无米之乡”,原因何在?未来发展?引起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讨论得出答案。
3、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中的实例较为典型、实用,但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那么效果较为明显。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
在最后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以阅读资料“无米之乡”到“鱼米之乡”完善知识体系,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从事农业活动时其农业区位因素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域内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活动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最后教师再次回到无锡市的农业发展,讲述今后无锡市农业发展的走向——无锡市将成为我国首个智能农业示范区,以此警戒学生“关注农业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四、结语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乡土地理素材合适的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下工夫长期积累材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第三篇:美术教学活动中体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活动中体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其目的也是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校本教材无法兼顾地方特色的不足之处,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笔者将自己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十五年以来,在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一些实践活动和传承本土文化血脉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文化
一、本土文化资源挖掘的重要性
有学者说文化之所以成其为文化,靠得是通过人们不断地积淀和传承文化精髓,不断挖掘文化遗产。否则就会衰退,一旦中断,或许再也无法恢复。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受外来文化冲击,以崇洋为荣,却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有很多宝贝。前几年,韩国即将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报导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如果成为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有志之士为此大声疾呼。从目前国家在立法的高度上确立传统节假日,全国各地热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及北京地区尝试让学生学京剧等现象,可以反映出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导入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对于挖掘和传承本文化血脉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二、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具有可行性
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俗习惯,它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被其他的形式同化。这乡土美术教育就具有联系生活实际,能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能更新教师的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以水美、岩奇、瀑多、村古而著称。这里因山水风光与田园情趣相融合,被名家誉为“天下第一江”,这里的人文景观亦相当丰富,曾有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书法家王羲之、田园诗人孟浩然、大文豪苏东坡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履迹和诗篇。此类种种为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取之不尽的题材,这些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历史文物、地方物产、当地人文、经济及社会等资源,无不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和选择余地。因此,在本地开展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结合活动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
家?l的资源丰富,作为创作的题材可塑性很强。但是要将繁杂的内容与学生的所要了解的课程形成自己的感受,并用直观可视的形式发现还是要有统筹安排和系统的进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将乡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如何表现问题。知识的习得过程需要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因素的参与。我想学生获得乡土的知识也需要有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参与才能实现。让孩子们关心自己的乡土文化,首先是体验,只有亲身体验、了解家乡文化的同时就多了份创作的题材,而且在这种过程中油然而生的乡情使得作品更能传递出对家乡的美好未来展望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创设让学生感知的过程,通过实验地调查、访问、上网查导、走访民间老人、发动家长与孩子等方式搜集民间广为流传的永嘉本土文化资源,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构建,为了让学生获得这些信息或组织学生或是让家长组织学生到各乡镇去采风写生,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既能锻炼造型的能力,又了解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悠久历史和他的地位作用,从而让学生通过活动对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的起源和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其次是“走出去”,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体会,在整个参与过程中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去观看去动手才能收效。因此,只要有适合学生们参与的活动,我们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有适合学生画的题材,就组织学生去画。从给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念童谣让学生观看与故事相关的事物、民间玩具、图画绘本,让学生们用视觉来了解并想象着故事中的情景,再让学生对独特而浓郁的家乡民间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幼小的心灵里产生萌芽,产生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产生创作的冲动,创作空间无限扩大,直到创作出来一件件具有地方性、本土特色的学生美术作品。
如作品《家乡的早香柚大又甜》是学生通过碧莲镇的早午柚节与家人共同摘的经历所画的,图中的满脸胡渣的老爷爷就是种早香柚的农民,瞧他眼睛眯成了缝,嘴角上扬乐得合不拢嘴,心里的甜全都表现在脸部,小作者将脸部夸张并占据了大幅的画面,为的就是想表达农民的辛劳和自己对他们的敬仰。
同样是体现吃的主题,这幅作品中央摆放一个大炉子,圆圆的,高高的吸引了一伙小朋友,有砸着嘴的快要等不及的模样确实可爱。穿着白色围裙的,头戴厨师帽的师傅并未受到其影响,而是不慌不忙地往外掏烧饼。画面中充满着趣味,使人不知不觉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最后要作成果展示,肯定学生的成绩。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挂上具有地方人文景观,特色风味的艺术作品、手工艺品和工具材料等等,让学生起进校园、美术室就能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视觉冲击,让他们无形中感觉艺术无处不在他们身边,喜观上美术活动,喜欢表现,以及随心所欲的画画。作品装裱展览的举动向更多的孩子介绍着家乡的特色,同时又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了洋溢着自豪。其实从展览作品不难发现学生对艺术表达形式的选择就蕴涵着学生对地方文化发自内心深入的情感,这样深层的情感就是从“集体无意识”到被美妙的神话传说激发出来的民族文化意识,就深藏于孩子的心中,不也是儿童自身就拥有的最内在的宝贵资源?
利用本土资源的开发并运用在学生美术活动中,适合各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优秀作品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且给学生和老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构建本土资源的一系列课程,既改变了同学们对本土文化的淡薄与偏见,使他们热诚地参加与活动的开展,并带动了家长们,将校园的活动扩展到社会上,让更多人参与到收集本土资源的队伍中来。在平时,美术课至少有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聊聊有关本土的绘画题材,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仅认识了各乡的多种的风俗人情,也慢慢地形成了有意识的关注本土文化,慢慢地对本土文化认识到了解到兴趣。同时,学生在更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了人文的价值,培养出对文化的热爱。只要我们多一个心眼,多一份探索的精神,在《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论平台下,我们可以大显身手,有效地探索美术课程资源,拓宽教学领域,是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本土资源实施为学生奠定了接触文化熏陶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意形成了具有地地特色,使他们在地方文化熏陶的大花园中翩翩起舞。
第四篇:乡土历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年来在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常为学生对本学科不感兴趣,教学成绩不理想而痛苦。在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传统的历史教学,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记忆,教学过程过于知识化、专业化,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成绩也不可能理想,更不用说能力的培养了。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在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我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感兴趣。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而且,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相融合、相连接,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
一、乡土历史资源是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普遍反映出了一个现象,就是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并不怎么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课本的历史距离现代比较遥远,学习之后并没有多大用处,因而感觉上历史课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历史课程,可以在教学某一历史课时,结合当地的历史情况,穿插一些本地的相关历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整个历史学科的兴趣。当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慢慢的有了感情之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就随之提升,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以及教学效率。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有感于学校周边的丰富历史的文化资源,我在教学当中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穿插一些有关家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沿革等,从而以一种家乡历史文化情怀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其自身的历史知识。如讲授秦朝的建立时,我不仅向学生交代了秦朝建立的背景、时间以及过程,更强调了我市市名的由来。又如,讲到秦朝的暴政时,除课文中的事例,我又着重强调了孟姜女哭长城,因为我市不仅有长城的源头——山海关,还有姜女庙以及秦皇求仙入海处,并且不少学生都去过,所以,学生们的兴致很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相关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再如,在讲到国民党新军阀进行中原大战,张学良入关支持蒋介石时,我告诉学生张学良是从我市九门口入关,还曾经住在老乡家。通过这样的介绍,提高了学生对家乡历史地位的认识。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我补充了:1.抗战时期,日本加紧对我国的经济掠夺,我们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所以成为日本掠夺的重点区,日军前后共在本地开凿六个井口,剥削本地居民为其挖煤。我指导学生分组调查了几个井口,采访当地老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2.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所在部队取得隆化战斗的胜利后,又在我们这里组织争夺上庄坨据点的战斗。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几百名战士长眠于这块热土,为了记住为我们带来和平的英烈,当地政府修建了几处烈士陵园,我们学校院内就有一处,可以让学生去参观,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乡土历史资源为中心内容的活动课,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场所
作为一座具有丰富历史资源的文化名城,秦皇岛丰富的人文景观,为实施乡土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与资源。
依据我校“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校本课程计划,我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利用“春游”“秋游”“野炊”等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和名人故居。学生对这些是不陌生的,但是对这些相关的历史知识头脑当中却缺乏应有的完整性,甚至是有一些模糊不清或者错误的印象。因而,为学生组织的相应参观或者是专题讲座对于丰富学生头脑当中对其的印象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破除他们头脑中对当地的名胜古迹或者历史文物的错误认识,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其知识,拓宽其眼界。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家乡历史大家谈”活动,分组设计“家乡历史名胜一日游”旅游计划。这不仅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得到了交流、提高。
地方的历史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随着历史地理的变迁、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其内容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多彩。因而,其教育教学的形式也随之灵活多样。学生在学习自己家乡的地方历史时,不仅感到熟悉,也感觉到新鲜和陌生。熟悉的是在这里生长了很久,陌生的是却对自己家乡的历史还有这么多的不懂,因而在新鲜、好奇的驱动下,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比如,在参观了长城和孟姜女庙后,有的学生就在日记当中留下了体验活动的体会: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部丰实的秦朝历史画卷,是一部生动的教材。通过参观我对秦朝有了“全”“新”的认识,秦朝之所以短命是秦朝暴政的必然结果。
三、乡土资源的科学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以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家乡历史上的感人事迹,以及名人名事,为教育学生的革命主义情怀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其中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以及科学精神都是我们当今每一名学生应该所熟知以及学习的。学生登上山海关长城,真正领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朗诵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感受家乡海天相接的壮观。与此同时,也减轻降低了学生因为升学考试而带来的心理负担以及压力,为营造一片寓教于乐的氛围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在这种氛围当中学习,不仅享受了学习的乐趣,也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于受到历史课程当中乡土历史教学的重大影响,以至于秦皇岛以及周边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课外活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与参观、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总结反思的整个活动过程,这对训练学生的创新才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家乡历史大家谈”活动中,学生已就“文物保护”“环境治理”“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们感受到历史与我们息息相关,历史与我们近在咫尺,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和见识,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第五篇: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乡土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本土的地理情况,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探析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意义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乡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5
由于各地教材与实际地理情况的差别,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考试制度的限制、地域条件的影响、教学应用流于形式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导致了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地理专业素养,并深入了解本土的地理情况与人文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本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一、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意义
地理教材中所讲述的知识往往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学生不能够直观地理解。学生理解有困难,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造成现在地理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学生在本土长大,对周围的地理情况起码有着最基本的感官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的地理知识问题,学生便能很快地直接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这样教材上抽象的术语便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易懂、明白。学生接受新知识快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也就高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实践的作用。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应多走出去,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探究的精神。学生不断地对乡土地理进行深入了解之后,便很自然地对家乡更加热爱。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不仅让学生对自己的祖国、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二、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结合的策略
(一)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直观理解地理知识
由于高中生生活所处的范围比较小,对许多地理知识或现象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了解,便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僵硬,不懂变通。因此,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地理素材作为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对本土的地理地貌、气候变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探究,这样才能在向学生讲解的时候更加清晰、更易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中有关大气环境问题时,可以举例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雾霾问题,对于有些地区的学生来说,雾霾这个词并不陌生,并在冬天能时时感受到雾霾的存在。因此教师可以雾霾天气为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探讨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能更好地加入学生的体会与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善用研究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地理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x不开科学的研究与考量,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即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尝试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应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沟通,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一般的研究过程包括考察、实验、思辨、观测、论证等步骤,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与缜密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在用研究性方法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题目进行调研。例如在讲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关于农业经济中的生态农业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去调查当地的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小组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生态农业情况,这远比在课本上学到的更加清晰、更加透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式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三)尝试实地考察方法,应用学习生活地理
学习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更应让学生走出去,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摆脱课本,回归自然,去感受实践的魅力,体会生活中地理的奥妙。很多学生虽然地理概念背诵得很熟,但是却不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本土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也让其学会了应用生活中的地理,让地理知识不再仅限于书本,而能够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地理走进生活、走到学生身边。
教师在进行实地考察前,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进行任务分配。教师应提前设计好实地调研的路线和地点,并准备好放大镜、指南针等考察工具和创可贴、纱布、消毒水等应急医疗用品。教师可选择地理地貌、土壤植被进行考察,也可以选择交通、人口等生活方面进行调研。教师在考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联系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能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与价值。学生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地理实践技能,感受到地理学习的有趣之处。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的结合符合新时代地理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同时教师引用乡土地理知识应当适度,而且也不能出错,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这既是对教育的负责,也是对学生的负责,有利于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章立中.庶谈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33.[2] 李四方,白文新.用乡土资源构建高效高中地理课堂[J/OL].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2):146-147.[3] 李春红,张学国.基于价值取向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与教学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1):40-45.[4] 屈国权.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