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8:1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论文题目: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 王俊霞 张俊红 赵荣国

工作单位:衡水市景县北留智镇赵桥中心完小

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鼓励 教学 审美 参与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实施鼓励教学方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我们应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通过鼓励学生,不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希望我们的学生个个是“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观,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来看艺术作品,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一年级美术《动物,植物欣赏》课时,我仅仅引导孩子们看相关图片,自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等学生看完后,我要求同学们找到树叶,毛线,树枝,干草,干花,胶水等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感受制作的快乐,经过多次对材料的尝试接触,从而掌握材料与美术技能的相关。特别在这节课里,我不要求学生依照规范的画样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要学生自己琢磨,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他们自己发现和理解。教育有时是一种探险,因为它感触着人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培养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随时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以升华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现在虽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但我们培养他们的艺术意识没有前后区分。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在给低年级学生教画海豚的课上,孩子们在画好主体海豚之后,我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海豚玩球的场景,同时引导学生丰富画面,发挥想象力加上一些其他海底生物和海豚一起玩。全班三十个孩子画了三十幅不同创意的作品。最后作品展示时孩子们都惊叹同学们的想象力。

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鼓励教学法在农村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鼓励教学法在农村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淳化县润镇中学

于治群

鼓励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应用此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年的实践结果让笔者体会到,这是一种体现“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精神,符合“二期课改” 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助于改变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

鼓励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基本生活需求——安全感——归属感——地位与尊重——自我实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渴望自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得到实现。托尔斯泰也曾就此形象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虽然性格处于敏感的叛逆期,但他们同样也渴望着得到老师对自我的认可与赏识,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从人本关怀的角度讲,在教学中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是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运用鼓励教学法,也是增强农村中学历史课吸引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不容否认的是,农村中学历史教育目前面临着一种困境。即大部分学生对这门功课不够重视,缺乏起码的学习兴趣。一方面,目前农村学生依然把能否升学视为自己能否跳出农村的一条捷径,他们认为历史是副科、小科,成绩好坏对升学考试没有影响,所以不愿花精力去学习历史课;另一方面,历史学科缺乏具有鲜活性特点的知识体系,且具有较高的识记性学习要求,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态,从而对历史课敬而远之。但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促使学生重视历史课的学习,教条的说教或冰冷的批评,事实已证明难以奏效。相反,通过不断地鼓励,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喜欢历史课,却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地好办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多当众表扬,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鼓励其开动脑筋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这些鼓励方式的实行,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少批评,多肯定,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而批评则有损学生自信心的树立,进而缺乏学习的兴趣。正如上文所述,历史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历史事件线索多,又稍显枯燥,多数学生普遍感到历史课不好学,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信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很少去批评学生做的不好,而是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进步的地方(哪怕是不起眼的一点小进步)。通过抓“闪光点”,暗示他们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学好历史课,从而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出学习的乐趣与激情。一位男生原来历史成绩很差,历史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逐渐对历史课有了兴趣,开始认真学习。二个月后,他的历史考试成绩居然及格了,这个学生高兴地跳了起来:“原来我也可以学好历史课,真是太棒了!”这就是教师鼓励的魅力所在,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这种学习观念的转变,也将对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多当众表扬,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为了给学生创造一种自我实现的环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非常注意利用课堂提问的机会,当众表扬学生。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学生成绩优异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回答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比如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涉及到的主要历史人物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我会选择学习程度较差一些的学生回答。而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这类较难的问题,则会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我毫不吝啬地予以当堂表扬;回答不正确的,也不批评,而是引导其认真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并对其勇于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在提问时,我还注意口气要亲切,表扬要诚恳,发自内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提问的难度也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学生通过思考能回答为宜。使他们既不觉得老师是特意挑选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又使他们通过回答提问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更进一步地爱上历史课。

因应“二期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笔者以为,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育要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辨证分析问题和对待未来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达到培养和造就一批迎接2l世纪挑战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人才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对于某一历史问题的讨论,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要求大家都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虽然学生的发言或观点不尽成熟,却也会出现一些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一家之言。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课时,我把学生们分成三个大组,让学生分别阅读有关抵抗派、妥协派和英国侵略者的资料,然后每个大组分别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陈述各自派别的主张,看谁讲得最好,最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各自表演陈述后,我又围绕各派提出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鸦片战争爆发,它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为什么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的爆发给我们以什么样的现实启示等。通过学生陈述及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而且还学会了正确地看待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与命运。课后学生纷纷反映效果非常好,大家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此种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把没有生命力的教材知识变的鲜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来,培养了其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提升了其主动思考的创新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法是一种真正闪耀着“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它不仅符合“二期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够在实践中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难题,使笔者获益菲浅。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法

浅谈小学生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教学法

在课间闲聊时,和我同教一班的搭档老师总好问我:“我们的学生怎么都那么爱上你的美术课呢?且上过美术课,做好作业都象着了魔似的,连课间也舍不得休息,坐在那里入神的画呀,描呀,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那入迷劲让人嫉妒,你是不是对他们施了魔法?”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其实我哪会施什么魔法呀,只不过我上课时想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美术课感兴趣,并且我在教学课程中不好批评学生,和他们和睦相处,常点每个学生的优点,多鼓励,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但让他们喜欢老师,也让他们喜欢画画。设想一下如果学生看见某课老师不烦就怕,哪会有心思学习这门功课呢?

在巡视作画和作业评论时,我都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幅作品,和学生一起找不足然后表扬优点,说出作品若怎样画,效果会更好,更适合,等等,学生听了,心里很高兴,很踏实,然后会积极地,也很服气的把画修改好。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多用鼓励的教学方法,那么怎样实施呢?下面我认浅谈的方法,说一说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鼓励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怎样才能做到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呢?我认为鼓励审美个性,不但但鼓励学生能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而且能学会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因为我曾经记得一位美学家说过:“有一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对于某同一个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者不同,审美者的心境不同,审美者的学识经历和情感个性不同,不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审美观点,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美术材料,由于学生各异,每个学生审美情趣不一样,学习美术的功底也不同,就不应该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他们现有的审美能力下,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效果,使学生各自的审美想象力自然得到发展。如在欣赏著名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图时,我首先介绍了作者和作品的情况,其次,学生自由看画,并思考几个问题:①作品画的是什么?②怎么画的?③笔法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到效果好,有美感?最后,我再让同学们小组内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说出各自的想法和看法,并作全体总结,说出每个同学的优点,鼓励他们的审美个性,进而启发学生们对审美意境的理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自己有了主见,不依服别人观点,有了自我激发的上进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意识。

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每次上美术课,我总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手接触材料,动手试一试他们对材料反复接触和多次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及有关作画制作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制作课上,我从不一步步让学生跟着我做,而是让学生先熟悉材,反复接触和琢磨,并讲解材料的特点,讲解不同的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创作,制作过程中,小组可以合作交流,互相探讨,最好要求每个人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当然,学生在制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败挫折,这在巡视过程中要随时鼓励他们反复练习,并加以指点,让他们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从而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体验制作时快乐和制作成功的快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和自我参与意识。

记得有一次手工艺美术课上,我首先展示了我的工艺作品模型,其次讲解了这节课工艺作品制作的技法,着色过程,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以及可相饰的一些条纹等,最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调一调,设计出自己独有的作品,要求他们不要受范画作品的限制,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了设计和制作,给学生营造一个跃跃欲试动手制作的氛围,让学生都能提起笔,大胆的画一画,构一构,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绘画能力。当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常有挫折和失败,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和指点,鼓励他们及时改正,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这样学生们在失败和修改的反复练习中,终于都制作出自己“得意”的作品,结果和老师的范画作比较时,有好多学生的作品比老师的范画设计的还好,色调搭配更合理,造型安排更丰富多彩,并且每幅作品都是各有个性,互不相仿,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看到这样的结果,难到你不认为鼓励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和亲自动手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推广吗?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学生发挥了主角的作用,老师发挥了指挥的作用,师生配合融洽,学生能自信轻松地接受知识,大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很好地创作出各自的优秀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和课后效果都很好,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第四篇:“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案例教学法” 在中高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背景:

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文化问题上已达成基本共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文化。众多学者都曾提出: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

虽然明确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大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文化内容多依附于语言教学之中,没有必要,也很难从语言教学中剥离出来。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有必要开设文化专题课了,而过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多以“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虽也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首先,从教师教学的难易度来分析,文化因素小像语言点那样容易讲清楚。其次,从学生接受度来分析,学生而对的是完全小同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异质文化,仅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因而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在中高级阶段的文化专题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文化专题与提高语言技能巧妙融介,希望以此来开拓、丰富中高级阶段文化专题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 方法。

二、概念梳理: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这场教法的改革仍在持续。众多学者如Lawrence, Lang,Kowalski,Shulman等纷纷著书立

说讨论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时至今日,哈佛商学院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基于各种理论和相关实践,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各有侧重。柯瓦斯基(Kowalski)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f21它除了可以用来传授资讯、概念以及理论外,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问题解决的技巧。舒尔曼(Shulman)定义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做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3]曼莎斯(Merseth)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包括大班级及小团体的讨论、案例里的角色扮演、或案例撰写。[4]哈佛工商学院也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而国内的《教育大辞典》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而在教育学中,人们又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以往的应试教育使用的是脱离实际的教条式的学科教材,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敌人的考试方法。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条件下的信息传输主体单一化的格局(教材+黑板+粉笔)已经被打破,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传播主体,而且也不再拥有惟一的信息话语主导权,变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三、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阶段文化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实践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真实的案例素材,学生需要进入案例所叙述的真实情境中去体味、感悟,进而让学生进行仿真的实践操作。因此有人曾简明地概括案例教学的特征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去”。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与中高级文化课的要求小谋而介。从某种程度来说,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课并小是单纯的输入性活动,而应是一种师生基于实际情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讨。从这个角度分析,案例教学的实践性与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要求是相吻介的。

2.从互动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奉献并获得。因此,案例教学提倡“四个自由开放”,即自由设疑开放、自由思维开放、自由讨论开放、自由选择开放。这样就会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在案例讨阶段,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平等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案例”这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非常适介于针对中高级留学生的文化专题课。因为本课程针对的是处于异文化圈的留学生,文化课的目的并小是简单的单项灌输,而是在与其本国文化的对比讨论中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从这一点来说,案例教学法所营造的平等、互动的讨论氛围,正可以为文化专题课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从适用对象来分析

分析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强调在交流中学习,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如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会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是初级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案例小能较好地理解,那么也就无从讨论,案例教学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在中高级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对于初级阶段有所提高,可以进行有效的讨论,因此引入案例教学是可行的。

四、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优势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案例教学法主要以讨论为基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参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角色,使之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只是文化课程的学习者。

(三)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可以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并进。

五、案例教学法现存的弊病及其发展方向

尽管案例教学法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具备了诸多优点。但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彻底贯彻的难点。有下几个方面

在教师中有些人认为案例教学仅仅是以案例为媒介,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把案例看作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和补充,将其本质看作是简单的归纳法而不是发现法,自然就不能从案例中发现一般性的假说,更谈不上对假说的实证分析,这样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此外,案例教学加重教学者负担,教师要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目前,适用于相关学科的经典案例有限,主持案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和引领案例研讨的经验和技巧更是一大挑战。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 引领能力,而不是只能喋喋不休向学生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

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由于案例教学过分侧重于分析案例,学生主要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准备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会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陷人困境。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事先做出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沉默寡言或发言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亦或是出现完全相反的局面,发言内容过于分散影响其教学的主题。而且,案例教学课堂对班级人数也要有所考虑,人数过多不利于案例讨论。可现状是大多数的教学课堂人数较多是普遍现象。所以说案例教学法的成效可能因学生背景、学科类型及班级人数而异,中等程度以下的学习者不十分适于参加这样的课堂教学。

综合上述分析,从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史,人们给予的各有侧重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应该可以确定,该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实践。我们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其要旨,另一方面也要明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更要为如何解决目前能够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缺乏,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足,考评学生困难等问题找到解决办法。21世纪教育的中心必须由知识的系统积累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之所以有一定的空间能在教学中运用,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必须经过学习者的主动接受,积极反思内化而得。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利用自身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在教,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学习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经验,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和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而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达到启发式讲解、赏识性引导、活动中学习、情境中感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下载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鼓励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鼓励教学在专科教学中的应用5篇

    鼓励教学法在专科教学中的应用 刘丽霞 (德州学院 农学系,山东 德州 253023) 摘要:专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专科教育过程中很多不利因素造成专科生个人发展......

    鼓励式教学在美术课上应用论文:鼓励式教学在美术课上的应用

    鼓励式教学在美术课上应用论文:鼓励式教学在美术课上的应用 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同样对于小学生学......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中迷失了方向,而且其思维被禁锢在了单纯的知识层面上,大部......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论 文 题 目 论文分类号:G424.1 密级:无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姓 名:李 婷 学 校:吉林省东辽县东辽一高中 2013年6月18日 摘 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素......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科教研组柯玉会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流行甚久的“先教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它能够把我们的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其中。教师因地制宜根据需要可以创编游戏,也可以鼓励学生大......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遂川职业中学 朱光明 [摘要]:英语教育改革犹如一股飓风涤荡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催生着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