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
桂林市榕湖小学 邹琳
内容摘要: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活用教材内容,渗透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
(三)融入节日文化,体验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能单纯的进行语言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实践证明,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
化意识的渗透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黑板报可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介绍日常英语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通过饱含着智慧的名人名言,弘扬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英语广播营造浓厚的英语环境。班级还可以创设双语班风,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营造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使学生感悟多元文化。在教室的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如麦当劳的快餐广告画,动画人物Micky Mouse,《Daily life》的海报„„时常更换这些图片,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播放孩子们喜爱的英语歌曲,创造模拟英语真实情景的口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创编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结合教材,渗透文化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得体的传递和接受信息,从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文化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真正了解其内涵。如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
熟;“blue”一词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2)在课文教学中渗透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询问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女士年龄时,她们会婉转地回答道:“Sorry, it’s a secrect.”因为在西方,人们很注重隐私。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愿意以这些内容为话题的。在学习了“food”后,我让学生表演Go to the KFC,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西方食品展与“品尝“。让学生理解由于西方人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快餐盛行,和中国人观念中的‘民以食为天’截然不同。又如我在教学Happy Birthday时,让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模拟购买生日礼物:“Can I help you?Yes, I want a toy car for my friends.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 Good.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之后一起到小寿星“家”过生日,大家齐唱“Happy Birthday”,欢度生日派对!
“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去参与、体验西方文化,如祝贺、写信、去医院、讲故事、旅游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观看录影碟,让他们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咀嚼其中的文化知识。迪斯尼英语动画碟“Magic English”深受学生欢迎,孩子们乐于模仿,个个跃跃欲试!学生还可以自编短剧进行表演,表演时,学生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打电话、日常交流(谈论天气)、西餐用餐礼仪(刀叉用法,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3)在歌声中渗透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挑选有趣的儿歌,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例如教授童谣“I’ve got a dog.You’ve got a cat.He’s got a duck.There in the lake.”,我让学生分组轮唱,并改编歌词,节奏逐渐加快,同学们唱得开心,玩得愉快。还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在学习关于London一课时,我让学生演唱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描写伦敦大桥正在倒下,人们奔走相告的情景,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何乐而不为?
(三)对比中西节日,体验文化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Day,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 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我在教学一些西方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Easter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来历、节日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活动等。最后由我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寻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西方国家,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万圣节Halloween(即西方的鬼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
每年12月,我校都开展以“Happy English!Happy Christmas!”为主题的口语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文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如选择Christmas的同学,编排了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送圣诞卡片和圣诞礼物,吃火鸡、唱圣诞歌的场景;选择spring Festival的同学编排了全家包饺子,放烟花,收压岁钱的场景。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精心编排设计,惟妙惟肖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活了他们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和运用,只有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才能使学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第二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靖江市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周锐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学习餐具时引入西餐的餐具摆放,在教学食物单词时,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等。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反映。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对语言文化差异的体会和理解,致使学生不知道在何种场合下该说什么话,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具体为: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加强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主意渗透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3B Unit7 At a snack bar中,教学内容为食品类单词(rice、fish、beef、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饭分别吃什么。最后,由教师进行个人小结: I’m Chinese.I’d like some rice, some 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I’m English.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 chicken and juice.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 dessert.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dessert? 教师回答:It’s something sweet,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 cream.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C部分的语言文化内容融入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4B Unit9 Breakfast B部分的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3B学过的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如: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The fork is on the left.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Wu Yang is from China.He can use chopsticks.Mike is from America.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找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西方人欢度圣诞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圣诞节的有关风俗和习惯,并布置教师,还在上课时带来一棵圣诞树(Christmas tree)和一些小礼物(gifts),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边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边将小礼物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制的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送给其他同学,同时播放Merry Christmas,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圣诞老人”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
三、深入挖掘语言素材,开展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联系和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方面,语言更有明显的文化积淀的内涵。我们平时常常忽略,如单词、句子结构、语法构成等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thank you.若不想要,只要说声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
又如学生们都知道teacher一词翻译为中文是老师的意思,于是相应地把“周老师”称为“Teacher Zhou”。其实,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职一种职业,但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一词已不仅仅指一种职业,更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正式由于存在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片面的解释:周老师= Teacher Zhou。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的称呼“王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因此教师从第一节课起就要让学生逐渐改变中文式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主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将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的能力。
2.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有些内容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仕清.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原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3).3.孙春玲、冯国平.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误区及对策.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6).4.焦新荣.设计制作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英语周报,2004(31).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 内容提要: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探寻与传授。
关键词:二者关系 中西文化差异 背景中探寻并传授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在交际活动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不仅表示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和经济等知识文化上,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则等交际文化的相异更会产生交际中的文化障碍。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试举例如下:
1.交际场合中通常用的称呼语、打招呼、称赞和致谢等用语,在中英两种语言的使用上存在不少差别 英美人的名字结构跟汉语名字相反,其形式是名+姓,如Bob+White, Bob是名,White是姓,可称呼Bob或Mr White, 不叫White或Mr Bob。Sir(先生)和Lady(女士)一词不跟姓使用,直接用于称呼,香港人常说的Huang Sir, Li Sir等其实也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称谓的。有学生称教师为“Teacher Li ”,事实上在英语里teacher一词是职业(occupation),而不是称呼,正如汉语中不称“李工人”、“胡农民”一样。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或 Mr /Mrs/Miss„,在日常生活中,关系比较密切的还可以直呼其名。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我们还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 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 grandfather”,而“ grandmother” 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 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 英文中的“ un-cle” 和“ aunt”。对应于中文的“ 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 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表示同辈的“ cousin” 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除“ dad,mum,grandpa,aunt,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 Mrs.”男子统称“ Mr.”,称已婚女士“ Mrs.” 未婚女士“ Miss”。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比较喜欢问“吃饭了吗?”“去那里?”“上班呀?”如果缺乏招呼语方面的知识,常会以英语套出这样的句子:“Have you eaten?” “ 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work?”„„这样的问句往往会令外国人尴尬。在他们看来,这种问话是希望得到对方真实的回答,而不是客套的招呼。尤其是问吃饭与否,常表示间接邀请一同进餐,有时还意味着希望交异性朋友。英语国家人士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便问,见面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所以他们总是说:Hi /Hi,hello!/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night!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 Very well,thanks.What about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yes,it’s a lovely day.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方民族的反应互不相同,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逊。曾有这样的例子,外国人称赞一位中国朋友:“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你的英语很好。)这位朋友很谦虚,忙说:“No,I don’t think s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没有,我的英语很差)。外国朋友听了心里很不愉快,交际无以继续。其实,对此类恭维和称赞,尽可以放心接受,大可不必自贬:“啊,还不行,做得不好„„”,回答一句“Thank you.”“Thanks.”“Thanks a lot.”便可以了。
2.“礼貌”的语言不礼貌
有些结构完全正确,在汉语体系中非常得体礼貌的用语,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却是很不得体的,甚是无礼,会引起对方误解或反感的,比如:吃饭离席时我们常对同桌的人说:“慢用,慢用”,这是很文明、礼貌的用语。但如果对英美人说“Eat slowly, eat slowly”,他们会以为你是在暗示他吃得太快,要放慢速度而感到恼火。当别人为我们的帮忙道谢时,我们常会客气地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如直译为“No, thanks.It’s my duty”或“I ought to do that.” 对你的感激便会大打折扣,别人以为我们的帮忙并不是出于本意。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要离开时向别人告别时,你只需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I think I should go now.有些话语不一定会伤害感情,引人恼怒,但不符合使用习惯,例如一些电话用语:“你好!是陈先生吗?我是小李。”,但在英文里不直说:“Hello!Are you Mr.Chen ? I’m Xiao Li.”,而要说:“Hello!Is that Mr.Chen? Xiao Li’s here”或“Xiao Li is speaking.My name is Xiao Li.”。在交际时,把本族语直套进外语中使用,有时会闹出笑话来。
3.禁忌内容不同
中国人在交际中常会就家庭、孩子、收入等问题进行交谈,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谈话往往能产生一种亲切的气氛,达到增进了解和加深友谊的目的,而英美人士一般认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包括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都属于个人隐私(privacy),在西方国家,“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与尊重,认为打听别人的事是很不得体的行为。就如英语的一句谚语所说: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意思是:一个人的家即是他的城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人并不了解:“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部分都住在乡村,少数住在小城市,他们聚族而居,经常见面彼此关照,几乎无话不谈。而这些现象在西方的工业社会里却很少见,人们独立意识强,互不干涉、很注重隐私。不管是城市里还是在农村,都是 “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篱笆创造出好邻居。)”因此,当与英美人进行交谈时,要选择适当的话题,避免问一些诸如:“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earn?”、“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How much is your watch?”、“ Where did you buy your shoes?”等问题,但可以就工作情况、住房问题、天气情况、兴趣爱好、体育活动、赞美家乡、节日与旅行等话题进行谈论。
4.同一种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意思会有不同的表达;同一种表达方式会传递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内涵。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神圣、伟大、尊贵和强大的化身,帝王独霸“龙”字,如“龙体”、“龙袍”、“龙身”等,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龙)” 的含义被引申为“fierce、shy、treacherous person(凶恶、残忍、狡诈或虚伪的人)”,难怪外国人对“the descendant of dragon(龙的传人)”大惑不解了。把人喻为“狗”在汉语中来说是很具有侮辱性的话语,但英美人说到“dog(狗)”有时是带有喜爱、亲昵的感情。如:“You’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类似这样的表达完全没有恶意的。
有这样一个交际误会:中国导游带美国的客人参观古迹。她用英语详细介绍。正到精彩处,被一位年轻美国朋友打断:“You don’t say so.” 导游很尴尬。以为讲得不好,只好停下来不讲。后来经过解释,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你不要这样说了”,而是“你讲的是真的吗?”,“是这样的吗?”有惊讶、赞许之意。可见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词语或话语有时会代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含义或思想感情,望文生义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5、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请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典型的英语客套话是: 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这肉鲜嫩可口。)主人: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的不想吃。英美人第二次的问法经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吗?一点也不麻烦的。”)注意,这可是最后一请,如果你再客气,只好去喝西北风了。此外,英美人认为菜吃不完留在盘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 this is delicious.”(“哦,这真好吃啊。”)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的菜,会感到很高兴。
三、中西文化背景中探寻知识和信息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1.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庄重地对待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有时还可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例如:英美人最忌讳“13”这个数字,如果逢13又赶上星期五,则更是“诸事不宜”的日子。据说,13被认为不吉利,会给人们带来不幸的说法和《圣经》故事有关。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一起吃饭,其中一个门徒犹大为了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耶稣因此被捕并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为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个人,所以英美人将“13”视为不幸的象征。在英美,没有13层(因为13层被标为14层),剧院没有13排和13号,宴会不能13人一桌,菜也不会上13道。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应随时给予简单介绍,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又如:breakfast的词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 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break”在英语中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2.从生活入手,渗透文化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国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机介绍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学校开展运动会时,可让学生收集体育活动的单词:Oympic Games(奥运会),tennis(网球),football(足球),basketball(蓝球)volleyball(排球)、swimming(游泳)、jump high(跳高)、ballet(芭蕾)契机向学生介绍国际性的体育运动包括球类、游泳Athletics田径、mountain-climbing登山, skating滑冰, weight lifting举重,.wrestling摔跤, Cycling race自行车赛„又如夏天学生喜欢买冷饮、饮料,可让学生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Pepsicola(百事可乐)ice-cream(冰淇淋), pizza(比萨饼)coffee(咖啡),hamburger(汉堡),sandwich(三明治),hot-dog(热狗)French fries(炸薯条)、ice cream(冰淇淋)rice、fish、beef、„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教授What would you like? 中,教学内容为食品类单词(rice、fish、beef、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dinner?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用餐食品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餐分别吃什么。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I’m Chinese.I’d like some rice, some 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I’m English.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 chicken and juice.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 dessert(甜品).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the dessert? 教师回答:It’s something sweet, 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cream.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语言文化内容融入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他们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在教授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先让学生说说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如: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The fork is on the left.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Wu Yifan is from China.He can use chopsticks.Mike is from America.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从单词和课堂表演入手,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渗透文化意识。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有些来自成语典故,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来自文化著作,再好的词典也难以囊括所有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那些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英汉词语。单词的教学往往是:教得枯燥,学得乏味。那么我们为何不尝试给学生加点“西餐”,使“饭菜”更诱人呢?如在学颜色类系列单词时,我比较了“white”在中西方人心目中的不同含义:白色在西方代表圣洁、高贵,而在中国就意味着疾病、死亡。此外,我还列举了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如White怀特(白色)Black布莱克(黑色)布郎Brown(棕色)Green格林(绿色)等。最后我还补充了一些有趣的习俗:black tea红茶,the White House白宫,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green-eyed(嫉妒的),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的)。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既可博得孩子们一笑,也可让他们多少掌握一点颜色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理解错误。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中很有必要弄清中西文化习俗上的差异。这很有利于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和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际.1、A foreigner’s full name is John Henry Brown.We usually call him _______..A.Mr.John
B.Mr.Henry
C.Mr.Brown D.Mr.John Brown 析:英语中的姓名排列语序与汉语的排列语序不同。e.g.Zhou Xiaoyan(周晓艳)(Zhou→ family name, Xiao →first name, yan →second name, Xiaoyan →given names)
John Henry Brown(John →first name, Henry →middle name, John Henry →given names,Brown →family name)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D。
2、When you leave your friends home at midnight, you had better say __________..A.Good midnight
B.good evening
C.good night
D.good-bye 析:外国人一般把晚上6点至10点称evening,10点以后称night。晚上10点以后与亲友告辞,均说good night, 表示晚安的意思。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3、When you write a letter to your father in English, you had better call“________
Father”.A.Respectable B.Beloved
C.Dear
D.Loving 析:用英语给长辈、同辈或晚辈写信均用Dear so and so。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用英语写信,称呼之后用逗号“,”,不用冒号“:”,年、月、日写在信的右上角。)
4、________ can have a kiss.A.Sweet-hearts
B.Friends
C.Colleagues(同事)D.Husband and wife 析:外国人与关系不同的人见面时吻的部位不同。只对夫妻恋人才能互相接吻,一般朋友的吻脸;长辈对晚辈吻脑门;对女士贵夫人吻手背。(中国人见面往往是握手。)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D。
5、When you want to talk with a foreigner, you had better begin it wih________.A.his name, age, salary, family B.his going C.weather
D.current events(时事)析:外国人与别人初次面谈,不喜欢别人问起姓名、年龄、工资及家事等。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私事(private things),不管你的事(It’s none of business.)以谈论天气或时事是对外国人开始谈话的最好话题。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D。
6、When someone is in hospital, you had better_________
A.do nothing
B.send him a bunch of flowers C.see him very often
D.do something for him 析:外国人住院需要安静,不喜欢别人送礼或去看望。他们视这些是对他们病情的干扰,妨碍他们休息和早日康复。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7、When you are invited to dinner party at 6:00, you had better arrive at__________
A.5:30
B.6:00 C.5:45 D.6:10 析:外国人赴宴非常准点。早到晚到都是不礼貌。早到主妇要花时间招待。晚到或不能到均要事先电话通知主人。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
8、When you have dinner at your friend’s home, you had better eat ________ with ________.A.little politely, sticks
B.much noisily, knives C.best dishes happily, hands only D.up all the dishes without noise,forks and knives 析:外国人待客很真诚。他们希望客人把桌上东西吃光,才高兴,主人才认为他们的菜做得可口。外国人无论喝汤,嚼食都不宜发出声音。碗盘不可端到嘴边。常用刀叉用餐。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
9、When you see a friend of yours,you haven’t seen for years, you had better say you look________.A.very old
B.much older
C.very young
D.the same as ever 析:外国人最不愿别人说自己老了,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喜欢听到别人讲自己年轻漂亮。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10、On the wedding day , people send all the presents to____ home and the bride(新娘)is in ______.A.bridegroom’s(新郎)red
B.bride’s white
C.their parents’, green
D.their new, yellow 析:外国人崇尚白色,新娘穿白衣,所送的礼也要用白纸包好,并系以白绸带。双方的礼品均送往新娘的家里去。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
11、There are lots of dishes on the table.They are delicious.But you say to the foreigners.“Sorry, there aren’t many dishes.They are not nice.” When the foreigners hear this, they will feel________.A.happy B.angry C.strange
D.unhappy 析:中国人请别人吃饭,分明一桌子菜,硬说没有菜,而且说菜不好吃,在中国已成习惯,主客互相客气了事。而外国人听了会觉得奇怪,他们会认为是一种侮辱,因为既然是不好吃的菜,为什么要请他们来吃呢?还有,菜够多了,偏要说少,岂非虚伪?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12、______is the happiest festival(节日)for the Westerners every year.A.Thanks Giving(感恩节)
B.Easter(复活节)
C.Christmas
D.New Year’s Day 析:西方人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是圣诞节,因在圣诞节他们可以在教堂领到奖品,举行圣诞晚会等。而元旦却很少有人庆祝。故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13、_________
teachers can sit on the desk having their teaching work.A.British
B.Chinese C.American
D.Japanese 析:(美国教师坐在讲台上讲课,是为了减少课堂的紧张气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是一种不拘礼节的表示。故此题正确选项为C。)
14、Chinese people like to say “Have you eaten?” when they meet, This shows they ________
have enough to eat before liberation.British people like to say :Nice day, i sn't it?
yes, isn't.it when they meet.This shows the British.weather is
.A.didn't , fine
B.didn't, changeable C, did, fine
D.did, changeable 析:(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过饭没有?”因为解放前,中国人常没饭吃,所以,见面问“吃了没有”以示关心;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英国一天如四季,天气变化异常,所以他们见面谈天气已习以为常。故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15、The first dish for American and British people is ____________
A.soup
B.fish C.meat
D.potato and tomato 析:(英美人的餐桌上第一道菜往往是汤。中国往往是最后一道菜上汤。故此题的正确赞项为A。)
老师们可参看网页 中西文化习俗差异120题。http://
第四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语言正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必要性
《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以及面对考试的压力,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侧重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机械教授与练习,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识的渗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这种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取得很高的分数,但是却导致他们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学的是“哑巴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进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正如托马斯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被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说话者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对待。如果一个能够讲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往往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或是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为语言知识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由此看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不可能了解太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他们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是会被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为他们创造语言的运用环境,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三、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我们在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是,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随时进行文化渗透。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话题,就会让学生了解到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年级一开始接触英语,学生就要学习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课前,我会让学生说说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说些什么,学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语言有:“你吃了吗?”“你干吗去?”等等。当问一个西方人“你干吗去?”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时候会说:“Hello!/How are you?”等。又如询问他人的年龄,在课上我们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也会反复地询问:“How old are you?”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这很正常,然而这在西方人的眼里询问他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西方,询问他人的年龄、体重或是工资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了解这些后,学生今后在用英语交际的时候就会避免谈论涉及他人的隐私或是容易引起误会的话题。我们所使用教材中会话的插图,也常常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对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敏感地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2.巧借多媒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制作课件或Flash动画时,充分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种情景中去,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
3.自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来,我们不断地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案,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思维,我充分地利用英语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开设“相关知识链接”或“背景知识”介绍专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在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学案的设计中,我在相关知识链接部分向学生介绍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关差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知识链接,了解了中国请客的相关礼仪知识以及西方人请客的戒条六则。在课堂上,小组展示――创设情境表演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道具的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邀请英语国家的客人时,为他们准备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请中国客人的时候,为客人准备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虽然这仅仅是课堂上的展示,但也说明了学生在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4.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教育家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与生活贴近的实际情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例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情景一:Mike和John来到中国,到好朋友吴一凡家做客,吴一凡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期间,吴一凡和他妈妈该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陈洁去美国交流学习,她被安排到美国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体验一段时间。Sarah及其家人为陈洁准备了她到美国的第一顿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两个情境,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知识,避免“中文思维交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
(责编 田彩霞)
第五篇: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这一点在目前已成为共识。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在外语教育教学领域中,尤其是在偏远的教学岗位上,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致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写不成一篇像样的英语,说不成一口地道的英语。究其原因,发现主要还是缺乏语言环境,对英语这个陌生的语言缺乏必备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素养。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硕果,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特色,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1.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如: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
2.教材改革推动了英语文化意识的学习
2003年高一英语教学开始启用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它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如旅游,体育,高科技,环境保护,交友,文学艺术,影视等。这些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文学类题材占了很大的篇幅,有涉及西方餐桌礼仪的,有关于女权运动的,有对西方人权意识宣传的,更为经典的是在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人教版英语教科书中收录了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莎士比亚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就像鲁迅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可悲的是有的高中生竟然不知莎士比亚为何许人也,这不可不说是英语教学的悲哀。因为教英语不应只教语法,而应更多的介绍英语文化文学。可喜的是,从教材改革中就可看出英语教学的一大意识突破。教师可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斯》、《奥赛罗》,可作为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引导在话剧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去欣赏,从而真正做到从课内到课外。而课本选择《威尼斯商人》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接触了中文翻译版的《威尼斯商人》,故而看到原版原著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心理上不会产生畏惧感,可见语文和英语教学是有相互推动作用的。这也就体现了英语文化教学的一个技巧,从易入难,从熟悉到陌生,逐渐培养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地去比较英国戏剧和中国戏剧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对英国文学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真正归宿。?
3.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A代表age,R 代表religion,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从而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
4.结束语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成为语言界和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质的培养。?
学英语要学活的英语,然而,活的英语并非都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它更应该是在人的心灵上活跃的语言。同时,我们培养的人才的每一种方式都应该是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英语学习也不例外。如果把英语学习仅仅理解为学习用语言去交际,则是一种狭隘的实用主义哲学。我们相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提高,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文学意识这个问题。
?收稿日期:201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