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3:2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原因(Why)、经过(How)、结果(What)这六个英文单词中都含有一个“W”,加在一起就是“6W”,把它应用至企业管理和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就叫“6W”法。“6W”法是一种流程,更是一种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人们不但可以通过“6W”法来认识、把握有关内容,还可以通过这些程序回忆相关内容,“6W”法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

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重要落脚点,区域地理的知识是考查高中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成为近年高考的重点。考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初、高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大多数的学生普遍感觉:区域地理知识点太多,太繁杂,太难记忆!这一方面是由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使高中区域地理学习遇到障碍;另一方面主要是没有掌握记忆的方法,被区域地理众多知识点搞得焦头烂额。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规律、方法、技巧。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德国鲁尔区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谈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区域空间定位——地点(Where)

地点(Where)本意是:在哪儿、哪里,指的是地点场所、地域分布,是区域空间位置。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往往决定了其他地理环境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立其所在的区域空间位置。区域空间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各类地理区域试题的第一道门槛,界定空间位置是进一步做题的基础,许多学生常常由于定位错误而导致整题错误。因此,区域空间定位往往成为学生高考解题的瓶颈。区域空间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无论是地理单科高考试题还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命题都始终关注区域空间定位,体现了高考对读图能力要求的提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平时在教学中就要关注区域位置,教给学生区域定位方法。例如德国鲁尔区的地理位置是: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处于莱茵河、利伯河和鲁尔河之间。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了解区域发展阶段——时间(When)

时间(When)原意是:什么时候、时间、日期,指的是区域发展历史。任何地理事物、现象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探讨某个区域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辩证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得失,预测其发展方向,把握其发展趋势,从而为今后发展提供借鉴。例如用示意图来表示鲁尔区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三、说明区域地理特征——结果(What)

结果(What)意思是:什么、是什么、有什么,指的是地理事象及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综合地理特征。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自然资源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认识,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地理高考区域特征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考查点往往落实到区域的特征比较和区域描述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时,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需面面俱到,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所有因素,只要抓住区域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来进行分析即可。例如鲁尔传统工业区主要区域地理特征归纳,可抓住自然资源特征——煤炭资源丰富,由此进行相关地理特征主要是工业部门地理特征的归纳分析: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主,煤炭工业是基础、钢铁工业是主导,形成了联系密切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成为德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如图2所示:

四、分析区域事象成因——原因(Why)

原因(Why)含义是:为什么、理由、原因,指的是地理事象成因。区域地理的学习,往往要从地理原理入手,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探讨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区位因素分析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出现频率高,分值大,并且呈现比例上升的趋势。考查的重心有: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城市、交通、商业等区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区位要素,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二是社会经济区位要素,如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科技、政策等。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首先要有综合的观点,从自然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从时间和空间两种尺度、从有利和不利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人文地理的区位选择就是建立在权衡区位因素的基础上的,首先将影响区位选择的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各种区位因素的构成,在分析区位因素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即从中找出主要区位因素,弄清区位选择的关键,权衡利弊,作出利最大、弊最小的区位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要运用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理解区位因素,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客观的世界观、辩证的方法论和科学的发展观。

例如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的发展和辉煌离不开其优越的区位条件。那鲁尔区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呢?根据鲁尔区的区位图分析如表1:

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是环境恶化,二是传统产业的衰落。根据“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图,从分析工业部门的结构入手,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1)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2)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分析:①产业结构单一(衰退的内在原因):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③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鲁尔区工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五、指出区域发展方向——经过(How)

经过(How)大意是:怎样、怎么、如何,指的是区域发展措施。学习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地理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总结区域地理特征,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制定综合治理区域环境恶化的措施,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在将地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例如鲁尔区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传统产业衰落问题及对应的主要措施如图3: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环境问题及对应的整治措施如图4:

六、阐释区域借鉴意义——人物(Who)

人物(Who)意思是:谁、什么人、怎样的人,这里主要指的是我们(We)以及我们的体悟和借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否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的意识。引导学生贯彻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来分析比较我国传统工业区,体悟从中可借鉴哪些经验教训。纵观鲁尔区的经济由繁荣到衰落再到繁荣,其发展过程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发展中国家大都处在传统的基础工业的建设当中,为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必须创建一个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同时要注意发展科技、完善交通网、治理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以前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验,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W”法正是围绕这些要素展开的,为我们提供了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模式,既可节省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材研究发展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三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2]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配套山东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

第二篇:谈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谈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立明

单位: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468号 邮编:050081

小灵通:0311--83915051 地理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会学地理、学会地理与学好地理。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诗词又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有的写景,有的写物;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有的写人民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治乱盛衰;有的情意绵绵,有的豪迈奔放。其中,不乏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诗篇,教师上课时如能将富有情趣的诗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更利于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知识的跨学科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想必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赤道长度的时候,引用过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讲解东南亚地势与地形的时候,引用过陈毅的“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通过这些诗句的引用,不但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所学,而且对伟人文化知识的渊博肃然起敬。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⑪与中国地势有关的诗词:

①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汉乐府 《长歌行》 ..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 《虞美人》 .③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唐 李白 《赠裴十四》.④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 《赤壁怀古》.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 杨慎 《临江仙》.⑦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清 钱咏 《明日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水流流向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地势的变化。以上各 诗词中的“东”皆有“向东” 之意,江河向东流,说明东边地势低,西边地势高,从而得

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⑫与山脉有关的诗词:

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②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 李白 《行路难》..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⑤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宋 岳飞 《满江红》...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宋 苏轼 《食荔枝二首》其二..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⑧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 徐霞客 不详 ..⑨ 我自横倒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 《狱中题诗》..⑩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一条条高大的山脉,绵延横亘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 的基本骨架。古时,山脉往往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屏障,许多重要战事的发生地都和山脉有关,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常把满腔的抱负寄托在青山之中;山脉常成为重要的旅游地,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人美,让游人游在其中,乐在其中,借山脉抒发一番感慨。

⑬与天气有关的诗词:

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 《春晓》..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 《春夜喜雨》.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唐 高适 《别董大》...⑤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 《送元二使西安》.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 《江雪》.⑦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 杜甫 《水槛遣心》..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 《绝句》..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南宋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⑩ 三两杯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宋 李清照 《醉花阴》.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天气与人的心情有关。酷热 使人心情烦躁;潮湿的雨天使人心情忧郁和情绪低落,但在久雨后的晴天,则易使人心情舒畅;平均气温在21℃--23℃,略有风的天气为最理想的天气,使人的体力和情绪都保持在 良好的状态。古人多用风雨描写场景,或是抒发某种心情。

⑭与节日有关的诗词: ① 元宵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唐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② 清明节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唐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③ 端午节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南宋 陆游 《已卯重五诗》..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唐 刘禹锡 《竞渡曲》..④ 七夕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 秦观 《鹊桥仙》..⑤ 中秋节

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 《十五夜望月》....⑥ 重阳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夕 的鞭炮、十五的花灯、清明的扫墓、端午的粽子与龙舟竞赛、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举家团圆的幸福,流露着对逝者的怀念、对他乡亲人的相思。

⑮与降水有关的诗词:

①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许浑 《咸阳城东楼》..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 刘禹锡 《竹枝词》③ 山无一里平,天无三日晴。„„„„„„„„„„„„„谚语

降水有四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诗①描写的是地形雨,当暖湿气 流遇到山脉的阻挡,被迫抬升而形成的降水;诗②反映的是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诗③反映的是云贵高原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雨少晴。

⑯与气候影响因素有关的诗词:

① 五原春色晚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唐 张敬忠 《边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 高鼎 《村居》 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③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 观梅女仙 《题壁》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或地形等。诗①中同是二月,内蒙古五原 县春色未到,而江南却是杨柳拂堤、春机盎然,一南一北的景象所反映的气候差异是由纬度位置造成的;诗②中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由山地海拔高,气候产生了垂直变化造成的;诗③说明山坡的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所受的光照及热量存在着差异,向阳坡多,背阳坡少。

⑰与地区景观有关的诗词:

①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 《使至塞上》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 赵师秀 《约客》 诗①反映的是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景观;诗②反映的是人烟稀少、大漠狂沙的西北地 区景观;诗③反映的是江淮地区的梅雨景观。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诗词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让学生鉴赏诗词,在鉴赏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世事洞明皆学问”,诗词之中有地理,地理之中有诗词。实践证明,让作为文化瑰宝的诗词为我地理所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对地理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

第三篇:翻转课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实现了地理课堂的顺利翻转。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笔者给学生量身定做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了配套学习资源(微课),以便准确指导学生学习;制作了适合课堂使用的微视频,通过网上旅游、模拟旅游、激情展示、情境联想、自主探究、资料搜集等学习环节,加大了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它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所以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在认识本区域之前,学生对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已经研究了多次,其自主学习能力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渴望使用信息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地图和微视频,在活动体验中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并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过程

1.学情了解,释疑解惑

学生活动:小组长检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小组协作解决任务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成效检测。

教师活动: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情境导入,目标认读

师: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同学们对青藏地区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从“自主学习检测”来看,还不能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所带来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网上旅游”和“模拟旅游”两种方式来加深对青藏地区的了解,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3.网上旅游,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青藏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伴随《青藏高原》伴奏曲),并提示学生谈谈所见、所闻、所思。

学生活动:展示交流――根据哪些特色景观来判别青藏地区。

4.模拟旅游,合作探究

师:青藏地区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诱人的地区,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模拟高原之旅的“活动”,请同学们从自己的视角去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学生了解活动安排。

师: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范围图、水系图,以及课本上的青藏地区和成都对比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资源分布图等。探究内容如图1所示。

学生先对照地图自主探究,遇有疑问,与同桌讨论,然后小组内对照地图交流、展示。接着教师让几位学生到电子白板前对照多媒体课件,指图交流各自对不同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2所示。

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高、气候寒,热量条件只适合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牧业;个别海拔较低、热量相对丰富的河谷地带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思考青藏地区河谷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学生边观看有关“河谷农业”的微视频,边思考问题(如图3)。

师: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其水源条件也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所以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那青藏地区居民在吃、穿、住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高原色彩呢?

学生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4所示。

师: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来青藏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虽然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保护好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献计献策。

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

● 教学反思

1.我的收获

(1)任务前置,课堂高效

该课内容由课前学习任务单作引导,加上可供自学的配套的学习资源(微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信息化教学前移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常识入手,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也能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4)构建开放地理课堂

大胆放手,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认识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

(5)评价重视过程

本节课对学习的评价重视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

2.我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教材整合研究的思考

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在自学质疑后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怎样基于翻转课堂合理规划课时内容、组织教材整合,将是地理学科教研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在课程表中设置自学质疑课的思考

如何依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合理设置地理学科自学质疑课、训练展示课的课时数目及时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提升微课录制质量的思考

如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需要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指导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来实现。

(4)进一步拓展课时难点的研究的思考

课时难点的准确确定是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性化指导的前提。而课时难点的确定基础是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课时内容的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强对地理学科课标的学习,深化学生起点能力、已有知识及认知风格分析,加大教材逻辑关系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地理学科微课体系。

(5)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的思考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应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得力助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做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点 评

很明显,石颖老师受到当前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尝试在“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中,将原来课中的教学内容移到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的形式加以落实。如今的课中时间,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通过释疑解惑、模拟旅游、教师点拨、课堂检测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石颖老师对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又体现了翻转课堂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鲜活生动的教学重组。就冲这一点,我给石颖老师先点个赞。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那些相对稳定的需要重复讲解的核心概念、基本的事实与定律、基本的方法与规律、具体的过程演示与操作步骤等比较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情感性同鸣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激发灵感方面的内容,则不宜通过微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望石颖老师在准备课前教学内容时加以区分与注意。

从石颖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但强调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应用,还注重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与体验。在多元评价的设计上,既有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学点评的过程,也有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设计是完整的,也是有实际效果的。

第四篇:实践出真知──地理调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出真知──地理调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增城新塘中学 郭敬筱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所以,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以及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利用校外地理环境资源和设施,鼓励社会参与,寻找社会支持”。地理新课程中可运用的实践方法有: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考察等。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地理调查是一种最基本、更灵活、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地理调查法也称地理考察法,是指教师通过地理调查或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这一方法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综合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地理调查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调查内容

对于现实世界来讲,可供地理调查的内容很多,选择调查的内容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客观的教学环境为前提,在学生有限的地理知识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乡土地理来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地地理环境条件设计,由教师自己编纂。学生自主选题,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老师必须认真审阅,以保证选题实施的可行性。通过选题,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得到具体的、初步的培养和训练。

例如适合我校学生的调查可以是:

1.宝清自然资源的调查,列举其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事例 2.调查宝清煤矿的分布,及与煤炭有关的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3.调查宝清()公路过往车辆的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 4.调查新塘海蚀地貌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保护和利用的措施宝清县大豆、白瓜籽生产的有利条件

5.调查宝清的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探究人口变化对宝清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6.调查反映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谚语”,并用地理知识解释其科学依据

7.调查宝清某中学的垃圾排放和处理的情况

(二)准备工作

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是想做爱做,调查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需要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要注意安全,要有组织纪律,所以开展活动前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准备调查过程中需要的图文资料、影象资料、统计资料和指南针、通讯工具、文具、专用仪器等工具;为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还需要进行小组分工、联系方法、组织纪律、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的组织工作。

(三)调查的设计

地理调查毕竟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整体教学的组成部分,对其设计要遵循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调查的特殊规律。调查的设计包括:

1.目的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和内容;调查后学生需要了解、认识和理解些什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什么情感体验。

2.准备设计:调查前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考察部门及考察点的选择和联系;交通、安全、生活的安排;小组分工,工具准备等。

3.过程设计:过程设计包括调查的步骤、程序、及组织的实施;调查结果的呈现方式及结论和报告的撰写;调查后的总结和反思。

(四)地理调查的实施

1.实施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地理调查活动的实质性环节,也是学生实地探究、获取真知的平台。在这个阶段主要经过:访问、调查──合作试验──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最后学生最后的活动成果主要是以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这一过程教师要一直跟踪到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调查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资料、总结结论、撰写报告、展示成果;成果交流中同样蕴涵着非常丰富和特有的素质教育价值,绝不能走形式。交流有几个主要程序:

2.小组代表发言: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陈述论文或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自己调查、试验、分析、总结的全过程;谈谈对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突出体会,特别是如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等。

3.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小组进行集体答辩。4.教师小结。

5.在班或在校公告栏张贴。

6.组织评价标准应经集体研究统一制订,把实践和创新这两方面放在评价的首要地位,保证活动内容联系所学知识,符合地理学的科学性,具有实际利用或参考价值,且有一定的创新性,并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评价时要评出优秀的调查报告,活动积极分子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开展地理调查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调查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迁移和技能发展

例如学生通过高一地理学习,认识到气候、地形、土壤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后,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访问有关单位、实地调查、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状况(特点、优越性、灾害等)、地形和土壤的主要类型与分布状况等农业自然条件,山区水果、药材以及如何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等,分析了农业发展现状与布局,及其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相关程度,探讨如何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特色农业。这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地理调查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全体参与,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学生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用水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在合作与竞争中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4.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的联系。

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化学、数学、美术、语文等知识相联系,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水质的调查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地理调查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生通过活动,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事物和地理观念,增加地理的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使所获得的知识在实践得到应用和提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地实现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这一目的。

2013-09-04 人教网

第五篇: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绘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效率高的优势。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确立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主要地位,尤其是图文并茂的地理学科。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诸如图片、声音、影像等,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会抹杀语言的模糊的特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本人从事基层地理教学多年,也常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刚开始的对多媒体技术欣然接受,以至依赖,到后来的理性使用,总结出的结论是:多媒体技术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利用,让他成为教学利器,而不是羁绊。

【多媒体】

新课标; 多媒体; 地理教学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了很多的优势,具体到地理教学,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 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在高中地理选修Ⅲ,《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中,在讲述中国名山时,新教材内容对中国“三山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三大道教名山”等都有文字说明,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农村,生活阅历少,仅仅凭借教师口头讲授和书面文字介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空洞无物。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到以上各名山大川的风景位图图片,指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内容一边欣赏图片,教师再辅以相关说明,如“庐山的美庐”、“自古华山一条路”、电影 《阿凡达》的主景地——武陵源峰林景观、北岳恒山的“悬空寺” 美仑美奂的“泰山日出”、“黄山四绝”。教师再有意“抛出”一些思考题:华山的“险”从何来?武陵源的砂岩峰林和云南的路南石林有何区别?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山在什么季节浏览最佳?黄山四绝中的“雾海”观赏时机为什么要在雨过天晴后?„„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死水一潭”到改进后的“积极热烈”形成对比,甚至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感叹祖国之大好河山,一堂普通的地理课更有可能成为学生奋发拼博的“充电课”。

1.2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地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要把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季风的形成的内容讲解时,如果仅仅是凭借教材P53页的图2—34的描述,学生感觉对季风的形成原因理解不透,甚至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冬季风、夏季风混为一谈,云里雾里。更谈不上对形成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的冬夏季风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讲授时又要板书又来画图,一堂课下来,效率极低、力不从心。有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后,对于本堂课的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教材上的两幅图为蓝本,辅以动画,从气压中心的形成到近地面风的形成都改为可动的箭头指向,一边播放一边讲解并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自己画图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分组归纳总结两个地区的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的差别和共同点。然后老师再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检验本学课的学习效果和听课笔记的完善。在讲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热带草原气候的冬夏季风前,老师先展示热带草原的风景位图,再提供两幅全球中低纬气压带分布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合成地图,引导学生根据季风形成两大原因展开讨论,判断出该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以及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这些教学手段的尝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地理学科特点,模拟或创设各类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我在以上的教学内容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形成原理作为“情景”构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分析澳大利亚北部草原季风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1.3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地理的试卷讲评课更细致、更有效率。高中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令老师和同学本就头疼不已,若考试后不及时加以有效评讲,学生会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尤其在高三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结束后,小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明显增多,讲评课成为中后期的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已学地理知识的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已经形成不良的审题、答题书写习惯的矫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作者想就这个题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经验 1.3.1利用多媒体培养规范书写习惯。

平时,为了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学校也要求教师强调规范书写,并定期在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后用板报展示卷面较好的学生考卷样板,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会认为,学校这么多同学,肯定有几个书写好的同学。我在周考、月考后,把每个班中好的和不好的几个卷面用扫描仪扫描成图片然后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好的卷面有:字迹娟秀工整或字体漂亮或字迹虽然有些幼稚但没有勾抹勾画的,并分点答题的;不好的卷面有字迹潦草、勾抹勾画、涂改较多;写错位置标箭头的、用草稿纸粘贴修改的、用涂改液修改的并标注:高考写错位置不得分!禁止用草稿纸粘贴修改!禁止用涂改液!!把好的和不好的几个卷面展示后,书写不规范的学生不好意思低了头,心理也有些不舒服了,心想“我们班那么多同学都能书写好,我也可以,至少可以书写工整。”。我连续做了3次这样的展示后,卷面满意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了90%以上,这是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

1.3.2更直观形象,补充拓展,提高课堂容量。

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而综合的学科,地理的知识不但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更需要图表来表达,可以是图表是地理学科的骨架。考试后发现学生对相关地图不熟悉的,我们可让学生看课本或地图,但占课堂时间比较多,而高三后阶段的复习时间非常紧,所以讲评课堂上如果我们能经常用多媒体快速展示相关的图(可以在PPT上展示书本页码,便于课后再次复习),可以更直观形象,节省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于地球运动的题目,更需要老师去画图加工,快速、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当然需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笔记和思考)。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所反映的缺漏知识,我们可以用PPT进行补充拓展,当堂针对考试中暴露的较弱的某一类型某一方面的题目进行加强针对性加强训练,也体现了讲练结合,从而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1.3.3利用多媒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表述习惯。

讲评主观题时,我们老师分析解题思路后,一般都展示参考答案,对于学生容易出现表达错误的或不全的(如半句话),我们可能用比较特殊的颜色字体凸显出来,让学生更加注意如何表述。展示参考答案之后,可以让学生看屏幕再朗读一遍,然后按“pageup”键,不再显示参考答案让某个学生或全班看屏幕中的题目、归纳总结的答题思路文字和材料信息进行当堂背诵,既可以加强语感、加强记忆,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表述习惯。

1.4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总是由地理教师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向学生描绘,而各人对事物的见解不同,表达能力及表述方法有差异,就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这时,如果我们老师能利用平时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或下载或录下网络或电视里的相关节目,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播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所体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按课标要求讲述完湿地的定义、类型与分布及功能后,引入下一个课题《洞庭湖湿地价值》之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频音乐《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进入洞庭湖湿地的学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家乡生态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迫切性;在讲授完《湿地资源问题和保护湿地》理论内容后,我先将学生分成几组讨论:作为国土整治的主要相关部门,如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洞庭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积极的评价学生们的见解呢,我从网上找到了一段2010年元月的湖南经视《天下洞庭、天下粮仓系列报道》的片断进行播放,理论与实际相接合,无须多说,学生对自已的见解有了更客观的认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摸拟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课文的文字叙述比较详细,学生阅读后能够理解,但印象肯定不深。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喜闻乐见,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上优势。1.5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轻松实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备课方式,大都是教师各自为政,在办公室或在家中独立完成,集体备课的时间的时间很少。由于地理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能力不同,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不相同,层次上有差别。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已经配备了教师备课用的计算机机房,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一年级的老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群策群力,编写教案,构建课件构架,列出课件所需的各种素材,由精通课件制作的教师负责课件的制作,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制作出来后,同一年级的老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给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然而,目前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2.1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忽视对教材重难点的钻研。

尽管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很大,恰当借助课件进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如果许多课都以课件形式开展教学,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制作一个课件,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声音、图片、录像等各种文件,然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剪辑、合成,在制作过程中还要设置许多的命令和操作,碰到一些技术性问题,还要及时请教行家里手帮助解决,整个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多次的实验操作,确保上课万无一失。在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平时的书面备课。因此,制作课件势必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大部分心思和时间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有时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精美的课件往往要对求助于或委托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士。但这样容易造成制作的课件针性差,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协调问题,如将之应用于教学中,则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2过分注重了学生的形象感受,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缺少抽象思维的训练。

当前,不少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地理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路子,开辟出一片绿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诸如图片、声音、影像等,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2.3全程照搬教材,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中的实质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应用它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更加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到的是导向作用。少数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把教材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不仅会增加课件制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媒体的优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4过分信赖投影,忽略基础训练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它起到的作用成了替代板书,对技术问题讨论的很多,而对教育本身却淡化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讲得天衣无缝,使学生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是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教师忽略了“讲、写、演、画、算”等基本功训练。

三、解决多媒体教学中认识误区的措施

3.1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

我们应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其先进的教学手段,将一些抽象的、用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表现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以形象、直观、简洁、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声音、图像、动画、文字、图表等多方面对学生的感观造成强烈的刺激,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重点,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件制作人员与课件使用人员对课件的内容缺乏沟通。却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真正的难点和重点没有深入的理解,因而制作出的教学课件缺乏对教学难点的深刻剖析,使用起来往往觉得不得心应手。而任课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大多对计算机技术懂得的不多,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一个教学课件的制作,难以将娴熟的教学技能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出来。

多媒体技术要想在教学中取得最佳的应用效果,取决于课件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懂得专业知识,熟悉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懂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文学、美学、心理学、音乐方面等常识,有艺术修养。二者结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最佳效果。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课件的艺术性也占居了相当重要位置。因此,在透彻剖析教学难点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运用效果,主要是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艺术品位,围绕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加工,力求使文字美观大方、图像清晰稳定、动画形象直观、音效感染有力。

3.2加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堂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

3.2.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3.2.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多媒体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利也有弊,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就一定会使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效能,真正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儒德主编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策略》人民教育 2002(2)余胜泉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 2002(4)邓卫国

4、《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黑龙江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部

5、《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刘玉梅

6、《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邓卫国

7、《谈高试卷讲评课的策略中地理》宁慧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4)

8、《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的实践与思考》 耿广朋

9、《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点滴体会》 付春梅

10、谭浩强.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1、丁金叶.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09-23

12、《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

下载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例谈6W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课件制作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通过我校开......

    例谈分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分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达到全面发展每位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差......

    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上个星期我接到通知到咱们学校来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节课,我满怀期待。同时我又有点担忧,我是第一次来西......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区域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区域教学中的应用 齐河县鼎新中学王传良 概要:初中学生面对纷繁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知识学的越多,笔记记得越多,思维反而愈加混乱。尤其到最后复习阶段,经常出......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14-02-28 17:46?来源:未知?作者:地理教师?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学海导航 (一)《课程标准》要求 标准:1.结......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云安中学李天桂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

    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大全]

    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摘 要: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村九中云凤芝 内容提要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 ,确立了现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