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黄潮海 342100 内容提要:
1、地理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2、地理故事启发学生思维
3、地理故事培养探索精神
故事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因而形成中国人特定的故事情结。而许多故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只要善于挖掘,地理故事就可以成为地理教学中活泼而高效的教学元素。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留意地理故事并特意购买了由宿磊和罗婷婷编著的《地理故事》一书。只要有恰当的地理故事,就会应用到课堂上来,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一、地理故事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高效的课堂往往从课堂导入开始,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必修二第二单元农业生活活动时,可以用西北放羊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大西北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有一天一个记者遇到了一个放羊娃。
记者问放羊娃:干嘛呢? 放羊娃:放羊。
问:放羊干嘛? 答:放羊赚钱。
问:赚钱干嘛? 答:赚钱盖房。
问:盖房干嘛? 答:盖房娶妻。
问:娶妻干嘛? 答:娶妻生娃。
问:生娃干嘛? 答:生娃放羊。如果有学生知道这个故事,笔者就会与学生分别来扮演放羊娃和记者。之后,笔者就会一般这样导入:“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感觉到了好笑,对吗?听完后,我还要问你们几个问题:其实放羊娃的话里蕴涵着丰富地理知识,其中就有人口再生产问题。请问西北放羊娃从事何种生产活动?在这种生产活动中西北放羊娃要投入哪些要素?产出有哪些?”随后整节课就围绕这个故事来展开。学生兴趣都会比较浓。
再如,在讲述大气热力环流时,可以选择以下故事来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和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的。”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
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个个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是谁。带着疑问同学们十分渴望学习本章节内容,可以想象此节课的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二、地理故事穿插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学以致用是地理教学的主旨。在地理课堂中穿插地理故事,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能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在增长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不断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
比如,在讲述洋流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穿插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故事。“哥伦布曾两次到达过美洲,但所选择的航线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从巴罗斯港出发,向西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寻找通往印度的航线以掠夺东方的财富。经过37天的漫长航行,他到达了今天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一块新大陆——美洲。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但这次他却没有按原来路向西航行,而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可意外的是,这次比上次多绕一个大圈,但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为什么?”
之后,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一步既达到了巩固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名称的地理知识,又用生活实例证实了洋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再如,在讲述日期划分和日界线时,可以穿插以下这个故事加深对日界线的理解。“有个孕妇乘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时,先诞下一个女婴甲,其时是2000年1月1日12时5分,当船只越过日界线5分钟后不久又诞下一个女婴乙(让学生计算时间女婴乙的出生时间:1999年12月31日12时10分)。”请问到底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为什么?通过讨论争论,答案是我们生活中理解的“妹妹”的年龄就比姐姐大一岁了,更有趣的是,她们根本就出生在不同的两个世纪!通过这个故事,加深了对日界线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
三、课后阅读地理故事,开启探索精神
大自然是美丽的,更是神秘的,甚至是莫测的。当然人类从未停止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思考。大自然中有千奇百怪的地理奇观,也有几千年来地理大发现,更有至今为止困惑世界的重大不解之谜。笔者经常把涉及这些方面的地理故事张贴到教室里去,把地理故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帮助学生丰富课外学习生活,享受博学多才、陶冶性情的乐趣。同时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比如上述两个故事还可以分别补充这些地理故事,《承诺下的发现——白令海峡》《达伽马的壮举——印度航线的开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也与洋流有关;《死而复活的中奖彩票》《神秘丢失的一天》《80天环游地球》都与日期和日界线有关。
又如,可以让学生延伸阅读《神秘莫测的鄱阳湖》《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不解之谜,并以此引导学生去揭秘神秘北纬三十度。
再如,《塞特斯岛的诞生记》《火山喷冰怪事》《海岛玩捉迷藏》等地理奇观,引导学生去探索火山的奥秘。
当然,地理故事还有不可或缺的教育功效。地理教师能应用地理故事于教育教学中也可增加几分魅力。如中国第四纪的冰川发现者——李四光、大陆漂移假说的意外发现者——魏格纳、日心说的捍卫者——哥白尼、太阳黑子周期发现者——施瓦布。
此外,如果能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地理故事,那对地理教学的帮助更是十分有意义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地理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从而提高了地理科的教学质量。
第二篇: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转)
首次分享者:又 已被分享12次 评论(0)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删除
许多故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元素,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一、在课堂引入时运用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案例一:学习东亚季风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三国故事中借东风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应允借东风相助。
引入问题:火烧曹军为什么需要东风?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就能更有兴趣去学习季风的相关内容,并掌握重点内容东亚季风的风向。
案例二:讲解海陆风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我先给学生讲了个侦探故事。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和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的。”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
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个个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是谁,所以马上开始热烈讨论并很快掌握了海陆风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在练习课中运用地理故事设问,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案例一: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特混舰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了成功。在这次行动中,时间选择在冬季的一个周日;线路选择了从择捉岛单冠湾至珍珠港的北部航线。
考察知识:(1)冬季地处西风带的洋面,多大雾天气,海况恶劣,利于舰队隐蔽;(2)与西风、北太平洋暖流同向,顺风顺船速快且可节省燃料。
案例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
考察知识:英吉利海峡位于40°N~60°N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风大浪急,多大雾,不利于渡海作战。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地理故事作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历时60多年的阿以冲突至今仍未和平解决,水源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南部多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水,还在被占领的土地上抽取地下水。
研究要点:西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的成因以及西亚地区的淡水资源状况。
案例二:1941年,德军的铁蹄逼近了莫斯科近郊。从纳粹手中的望远镜里,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上的红星了。谁知一觉醒来,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冻结的汽油让汽车、坦克、装甲车动弹不得,后勤供应断了,士兵又冷又饿,几乎被冻僵了。希特勒战而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
研究要点:寒潮的成因、利弊以及预防措施。
相关的地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巧妙地运用地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原本平淡、枯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了,学生更喜欢学习地理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地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了。
第三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村九中
云凤芝
内容提要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 ,确立了现代教学手段中的主要地位。但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的利和弊 ,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地理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地球运动、大陆漂移、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在讲解乞拉朋齐多雨的原因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性和渐变性,模拟地形雨的变化过程,加上文字的说明,箭头的运动方向,展示迎风坡湿润气流,降水多;背风坡是干燥气流,降水少。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地形雨的形成过程,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我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考虑到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上看,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此,课本上共配备了大大小小13幅图,以及地图册,但是,课本插图和地图册上的图都是平面图,而且有些图的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进行读图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所以很快就将这个重难点突破了。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教学手段十分单调:粉笔、黑板、挂图。再高明的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地图再漂亮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对地理形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而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图片制作成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地理形态的变化,既直观形象,又简单省事,而且还更受学生欢迎。例如,我在讲授《西双版纳》时,就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看得如痴如醉。因为有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而这样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例如:介绍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异常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北面的汉江和南面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水系。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猛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课件中采用加大或变化字体;变换字体颜色;设置动画等多种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也由于没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在教授《长江沿江地区》的时候,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发言。讨论完之后,我要求学生将我们的建议整理好,写成一篇调查报告。还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亲戚、朋友广泛宣传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次活动,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平时做到不乱扔乱吐。这堂课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第四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云安中学
李天桂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地理理教学的作用,并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课件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 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中,让学生提前进入信息世界,可随时取阅教师教案,进入各类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的摄取和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1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1.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一节《地球的运动》,若老师在课前先准备有关我们人类到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天空及地球的自转或公转等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用鼠标在屏幕上引导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运动特点,并由此引申到地球的运动特征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1.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虽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运用各种多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教学进程顺利地进行。心理学作为一门被广泛应用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能够把心理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达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各类知识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地进行学习。关键字: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心理学 可持续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必须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的基本过程应该以开放的体系展现出学科内容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正如课改标准所指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的知识恰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一、融合左右大脑功能
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是趋于单侧化的。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逻辑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对图形、方位、音乐等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但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两半球在正常情况下不仅有分工,而且互相补充或互相补偿,从而完成复杂的学习活动。
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言语、文字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也应该更多地运用图形、音乐等来改善学生的整体感知、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最佳的教学是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左右大脑进行刺激,使左右大脑之间能更加自由地交换信息,从而加深记忆,这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试着把言语文字的内容转化为图形图象,把图形图象的内容尽可能用简单、概括的言语文字表达出来,这时会发现学生学的更加容易。例如教旅游景观欣赏、文化景观、地球运动原理等内容时,不借助图形图片会使教学太枯燥、抽象。在讲解板块构造图、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洋流分布图等图时,如果不用简约概括的言语有条理地总结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话,那么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空话。可见教材中能让我们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章节是随处可见的。
二、观察学习的合理应用
观察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在处理刺激时的反映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根据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榜样、保持、复制榜样和动机过程。由于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案例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如在可持续发展的一节中教师就应该多举出真实同时他们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要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些方法都是有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获得的启示,观察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更会使教学过程的失误尽可能的减少。
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过程,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共同探索总结知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地理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会发现更多的探索方法,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是对传统讲授法有益的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索中的发展。例如教学“大洲和大洋”时,通过学生自己初步的发现,再以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交流,进行争辩,总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大洲和大洋分布规律,这样学生记得特别牢,用起来特别活。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总之,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总结知识。
四、活用情绪、情境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情绪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的信息来源,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热爱学习起榜样作用,感染学生学习记忆,另外通过角色模拟、展开讨论辩论等课堂活动,学生就会有压力、乐趣、焦虑、期望、兴奋和放松等情绪发生,最终牢记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情境记忆是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属于自传体的记忆。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布置简明、丰富的教室背景有利于加强情景记忆;课内活动、小组合作与竞赛,课外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经历、体会深深融合在知识的掌握中。捕捉生活中偶然的重大的事件,如台风前后的天气变化,由印度洋地震海啸事件引起对板块学说的内容的回忆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讲述、质疑问难、音美配合等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景记忆。
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心理学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对于地理教学的效果可以说的是很明显的,所正确应用心理学知识是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的一个措施。
参考文献:
《浅谈心理学若干原理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徐艳 《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 王雄
《教育心理学》 唐卫海 刘希平著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 孙捷 《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惠萍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 谭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