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谈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立明
单位: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468号 邮编:050081
小灵通:0311--83915051 地理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会学地理、学会地理与学好地理。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诗词又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有的写景,有的写物;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有的写人民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国家的治乱盛衰;有的情意绵绵,有的豪迈奔放。其中,不乏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诗篇,教师上课时如能将富有情趣的诗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更利于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知识的跨学科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想必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赤道长度的时候,引用过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讲解东南亚地势与地形的时候,引用过陈毅的“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通过这些诗句的引用,不但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所学,而且对伟人文化知识的渊博肃然起敬。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⑪与中国地势有关的诗词:
①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汉乐府 《长歌行》 ..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 《虞美人》 .③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唐 李白 《赠裴十四》.④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 《赤壁怀古》.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 杨慎 《临江仙》.⑦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清 钱咏 《明日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水流流向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地势的变化。以上各 诗词中的“东”皆有“向东” 之意,江河向东流,说明东边地势低,西边地势高,从而得
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⑫与山脉有关的诗词:
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 《出塞》..②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 李白 《行路难》..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⑤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宋 岳飞 《满江红》...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宋 苏轼 《食荔枝二首》其二..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⑧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 徐霞客 不详 ..⑨ 我自横倒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 《狱中题诗》..⑩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一条条高大的山脉,绵延横亘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 的基本骨架。古时,山脉往往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屏障,许多重要战事的发生地都和山脉有关,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常把满腔的抱负寄托在青山之中;山脉常成为重要的旅游地,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人美,让游人游在其中,乐在其中,借山脉抒发一番感慨。
⑬与天气有关的诗词:
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 《春晓》..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 《春夜喜雨》.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唐 高适 《别董大》...⑤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唐 王维 《送元二使西安》.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 《江雪》.⑦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 杜甫 《水槛遣心》..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 《绝句》..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南宋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⑩ 三两杯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宋 李清照 《醉花阴》.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天气与人的心情有关。酷热 使人心情烦躁;潮湿的雨天使人心情忧郁和情绪低落,但在久雨后的晴天,则易使人心情舒畅;平均气温在21℃--23℃,略有风的天气为最理想的天气,使人的体力和情绪都保持在 良好的状态。古人多用风雨描写场景,或是抒发某种心情。
⑭与节日有关的诗词: ① 元宵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唐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② 清明节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唐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③ 端午节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南宋 陆游 《已卯重五诗》..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唐 刘禹锡 《竞渡曲》..④ 七夕节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 秦观 《鹊桥仙》..⑤ 中秋节
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 《十五夜望月》....⑥ 重阳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夕 的鞭炮、十五的花灯、清明的扫墓、端午的粽子与龙舟竞赛、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庆、举家团圆的幸福,流露着对逝者的怀念、对他乡亲人的相思。
⑮与降水有关的诗词:
①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许浑 《咸阳城东楼》..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唐 刘禹锡 《竹枝词》③ 山无一里平,天无三日晴。„„„„„„„„„„„„„谚语
降水有四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诗①描写的是地形雨,当暖湿气 流遇到山脉的阻挡,被迫抬升而形成的降水;诗②反映的是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诗③反映的是云贵高原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雨少晴。
⑯与气候影响因素有关的诗词:
① 五原春色晚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唐 张敬忠 《边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 高鼎 《村居》 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③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 观梅女仙 《题壁》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或地形等。诗①中同是二月,内蒙古五原 县春色未到,而江南却是杨柳拂堤、春机盎然,一南一北的景象所反映的气候差异是由纬度位置造成的;诗②中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由山地海拔高,气候产生了垂直变化造成的;诗③说明山坡的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所受的光照及热量存在着差异,向阳坡多,背阳坡少。
⑰与地区景观有关的诗词:
①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 《使至塞上》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 赵师秀 《约客》 诗①反映的是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景观;诗②反映的是人烟稀少、大漠狂沙的西北地 区景观;诗③反映的是江淮地区的梅雨景观。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诗词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让学生鉴赏诗词,在鉴赏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世事洞明皆学问”,诗词之中有地理,地理之中有诗词。实践证明,让作为文化瑰宝的诗词为我地理所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对地理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发展智能的直接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
第二篇: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谈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绘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效率高的优势。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确立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主要地位,尤其是图文并茂的地理学科。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诸如图片、声音、影像等,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会抹杀语言的模糊的特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本人从事基层地理教学多年,也常年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刚开始的对多媒体技术欣然接受,以至依赖,到后来的理性使用,总结出的结论是:多媒体技术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利用,让他成为教学利器,而不是羁绊。
【多媒体】
新课标; 多媒体; 地理教学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了很多的优势,具体到地理教学,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 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在高中地理选修Ⅲ,《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中,在讲述中国名山时,新教材内容对中国“三山五岳”、“四大佛教名山”、“三大道教名山”等都有文字说明,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农村,生活阅历少,仅仅凭借教师口头讲授和书面文字介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空洞无物。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到以上各名山大川的风景位图图片,指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内容一边欣赏图片,教师再辅以相关说明,如“庐山的美庐”、“自古华山一条路”、电影 《阿凡达》的主景地——武陵源峰林景观、北岳恒山的“悬空寺” 美仑美奂的“泰山日出”、“黄山四绝”。教师再有意“抛出”一些思考题:华山的“险”从何来?武陵源的砂岩峰林和云南的路南石林有何区别?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山在什么季节浏览最佳?黄山四绝中的“雾海”观赏时机为什么要在雨过天晴后?„„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死水一潭”到改进后的“积极热烈”形成对比,甚至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感叹祖国之大好河山,一堂普通的地理课更有可能成为学生奋发拼博的“充电课”。
1.2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到的辅助教具,可以这样说: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之母。换句话说,如何掌握好地图的内容、发挥它的作用,是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要把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季风的形成的内容讲解时,如果仅仅是凭借教材P53页的图2—34的描述,学生感觉对季风的形成原因理解不透,甚至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冬季风、夏季风混为一谈,云里雾里。更谈不上对形成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的冬夏季风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讲授时又要板书又来画图,一堂课下来,效率极低、力不从心。有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后,对于本堂课的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教材上的两幅图为蓝本,辅以动画,从气压中心的形成到近地面风的形成都改为可动的箭头指向,一边播放一边讲解并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自己画图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分组归纳总结两个地区的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的差别和共同点。然后老师再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检验本学课的学习效果和听课笔记的完善。在讲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热带草原气候的冬夏季风前,老师先展示热带草原的风景位图,再提供两幅全球中低纬气压带分布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合成地图,引导学生根据季风形成两大原因展开讨论,判断出该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以及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这些教学手段的尝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地理学科特点,模拟或创设各类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我在以上的教学内容中,以东亚和南亚的季风形成原理作为“情景”构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分析澳大利亚北部草原季风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
1.3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地理的试卷讲评课更细致、更有效率。高中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令老师和同学本就头疼不已,若考试后不及时加以有效评讲,学生会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尤其在高三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结束后,小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明显增多,讲评课成为中后期的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已学地理知识的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已经形成不良的审题、答题书写习惯的矫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作者想就这个题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经验 1.3.1利用多媒体培养规范书写习惯。
平时,为了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学校也要求教师强调规范书写,并定期在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后用板报展示卷面较好的学生考卷样板,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会认为,学校这么多同学,肯定有几个书写好的同学。我在周考、月考后,把每个班中好的和不好的几个卷面用扫描仪扫描成图片然后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好的卷面有:字迹娟秀工整或字体漂亮或字迹虽然有些幼稚但没有勾抹勾画的,并分点答题的;不好的卷面有字迹潦草、勾抹勾画、涂改较多;写错位置标箭头的、用草稿纸粘贴修改的、用涂改液修改的并标注:高考写错位置不得分!禁止用草稿纸粘贴修改!禁止用涂改液!!把好的和不好的几个卷面展示后,书写不规范的学生不好意思低了头,心理也有些不舒服了,心想“我们班那么多同学都能书写好,我也可以,至少可以书写工整。”。我连续做了3次这样的展示后,卷面满意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了90%以上,这是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
1.3.2更直观形象,补充拓展,提高课堂容量。
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而综合的学科,地理的知识不但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更需要图表来表达,可以是图表是地理学科的骨架。考试后发现学生对相关地图不熟悉的,我们可让学生看课本或地图,但占课堂时间比较多,而高三后阶段的复习时间非常紧,所以讲评课堂上如果我们能经常用多媒体快速展示相关的图(可以在PPT上展示书本页码,便于课后再次复习),可以更直观形象,节省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于地球运动的题目,更需要老师去画图加工,快速、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当然需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笔记和思考)。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所反映的缺漏知识,我们可以用PPT进行补充拓展,当堂针对考试中暴露的较弱的某一类型某一方面的题目进行加强针对性加强训练,也体现了讲练结合,从而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1.3.3利用多媒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表述习惯。
讲评主观题时,我们老师分析解题思路后,一般都展示参考答案,对于学生容易出现表达错误的或不全的(如半句话),我们可能用比较特殊的颜色字体凸显出来,让学生更加注意如何表述。展示参考答案之后,可以让学生看屏幕再朗读一遍,然后按“pageup”键,不再显示参考答案让某个学生或全班看屏幕中的题目、归纳总结的答题思路文字和材料信息进行当堂背诵,既可以加强语感、加强记忆,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表述习惯。
1.4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总是由地理教师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向学生描绘,而各人对事物的见解不同,表达能力及表述方法有差异,就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这时,如果我们老师能利用平时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或下载或录下网络或电视里的相关节目,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播放,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所体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按课标要求讲述完湿地的定义、类型与分布及功能后,引入下一个课题《洞庭湖湿地价值》之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频音乐《八百里洞庭我的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进入洞庭湖湿地的学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家乡生态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迫切性;在讲授完《湿地资源问题和保护湿地》理论内容后,我先将学生分成几组讨论:作为国土整治的主要相关部门,如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洞庭湖区的可持续发展?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积极的评价学生们的见解呢,我从网上找到了一段2010年元月的湖南经视《天下洞庭、天下粮仓系列报道》的片断进行播放,理论与实际相接合,无须多说,学生对自已的见解有了更客观的认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摸拟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见:课文的文字叙述比较详细,学生阅读后能够理解,但印象肯定不深。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喜闻乐见,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上优势。1.5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轻松实现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备课方式,大都是教师各自为政,在办公室或在家中独立完成,集体备课的时间的时间很少。由于地理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能力不同,同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不相同,层次上有差别。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许多高中已经配备了教师备课用的计算机机房,为教师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一年级的老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群策群力,编写教案,构建课件构架,列出课件所需的各种素材,由精通课件制作的教师负责课件的制作,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制作出来后,同一年级的老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给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手段、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然而,目前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2.1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忽视对教材重难点的钻研。
尽管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很大,恰当借助课件进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如果许多课都以课件形式开展教学,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制作一个课件,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声音、图片、录像等各种文件,然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剪辑、合成,在制作过程中还要设置许多的命令和操作,碰到一些技术性问题,还要及时请教行家里手帮助解决,整个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多次的实验操作,确保上课万无一失。在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平时的书面备课。因此,制作课件势必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大部分心思和时间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有时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精美的课件往往要对求助于或委托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士。但这样容易造成制作的课件针性差,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协调问题,如将之应用于教学中,则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2过分注重了学生的形象感受,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缺少抽象思维的训练。
当前,不少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地理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路子,开辟出一片绿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诸如图片、声音、影像等,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2.3全程照搬教材,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中的实质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应用它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更加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到的是导向作用。少数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把教材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仪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不仅会增加课件制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媒体的优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4过分信赖投影,忽略基础训练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它起到的作用成了替代板书,对技术问题讨论的很多,而对教育本身却淡化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能“满堂灌”,不能讲得天衣无缝,使学生有自学、思考的余地。而有些教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是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教师忽略了“讲、写、演、画、算”等基本功训练。
三、解决多媒体教学中认识误区的措施
3.1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
我们应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其先进的教学手段,将一些抽象的、用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表现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以形象、直观、简洁、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声音、图像、动画、文字、图表等多方面对学生的感观造成强烈的刺激,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重点,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件制作人员与课件使用人员对课件的内容缺乏沟通。却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真正的难点和重点没有深入的理解,因而制作出的教学课件缺乏对教学难点的深刻剖析,使用起来往往觉得不得心应手。而任课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却大多对计算机技术懂得的不多,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一个教学课件的制作,难以将娴熟的教学技能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出来。
多媒体技术要想在教学中取得最佳的应用效果,取决于课件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懂得专业知识,熟悉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懂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文学、美学、心理学、音乐方面等常识,有艺术修养。二者结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最佳效果。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课件的艺术性也占居了相当重要位置。因此,在透彻剖析教学难点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运用效果,主要是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艺术品位,围绕多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加工,力求使文字美观大方、图像清晰稳定、动画形象直观、音效感染有力。
3.2加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堂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
3.2.1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
3.2.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多媒体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利也有弊,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正视存在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就一定会使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效能,真正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儒德主编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策略》人民教育 2002(2)余胜泉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教育研究 2002(4)邓卫国
4、《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黑龙江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部
5、《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刘玉梅
6、《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邓卫国
7、《谈高试卷讲评课的策略中地理》宁慧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4)
8、《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的实践与思考》 耿广朋
9、《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点滴体会》 付春梅
10、谭浩强.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1、丁金叶.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09-23
12、《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
第三篇:谈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课件制作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通过我校开发和使用多个地理课件的实践,体会到多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在教育中得以应用是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同时,由于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地理教育开辟了新天地。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何分别,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哪些便利呢? 一般认为,人类学习就是指通过自身的眼、耳、舌、鼻、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分析与综上综合,从而获得知识。其中,视听所获得信息的94%,而视觉占领83%(1967年,特瑞赤拉的实验),可见视觉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并辅以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尚可叙述清楚(如地名),但对于一些难解的、抽象的概念则难以叙述清楚(如气旋、反气旋)。此时,教师难免要错助挂图及投影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其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设备的表现形式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独立的、缺乏联系的。而多媒体决不仅是几种电教仪器的组合,它实现了多媒体的一体化,并能优化信息的组织与传输方式,它所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反映,要比单一媒体(特别是老师口述)引起的反映强烈得多。这种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1.突破时空限制,逼真模拟显示。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天体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再辅以一些关键的线条、符号和文字,以层层剥开方式组织知识结构,克服了由于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2.强化信息,突出重点。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意图风格,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高中地理“天气的形成”一节,我们模拟的动态性和渐变性,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加上文字的闪动,关键信息的加强,精心配载音乐(如雷鸣、鸟语等),关键处设置暂停或重复,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象化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兴趣盎然的感受。很多时候,利用多媒体提供的色彩丰富、图象逼真的画面,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设置令人如身临其境的情景,创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了地理知识,并对地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一些操作简单的交互的应用,如自转偏向力的应用、我国水资源的储存形式等内容,通过突出声、像、图等视听效果,体现出友好的交互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海洋资源》和《我国的水资源》两课件中,还可利用卡通故事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如“小鱼的哀求”、“就地取材”、“熟视无睹”等,让学生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启而后发,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在开发地理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1.制作求精。课件的开发往往凝聚创意和创作者的大量心血和时间。应从教材中选择出最能突出主题的,解决重点、难点的部分精心创意和制作。要仔细推敲,确保科学性。正式制作前,要充分收集资料,查阅专业书籍并反复观看有关影像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必要时进行数据计算,确保准确无误。在主要内容完成制作后,应请专家或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来把关。如获省一等奖的《地球的运动》,先后有三位教师在全校高一八个班级施教,并向全市作过课件展示,开过公开课,其间几易其稿,甚至推翻重来的事屡见不鲜。实践证明,只有精益求益,才能出精品,这样的课件,才能显示出高科技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和生命力。2.画面求美。美学效果是地理课件不可或缺的要素。课件制作求精求实的同时,还要力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画面安排,要轻重均衡,比例协调,既能突出教学主题,又可给学生以良好的视觉享受。色彩组合,要求和谐统一。背景一般安排为冷色调,如淡灰色、淡蓝色等,给人感觉柔和平淡。主体安排为各种暖色,易于吸引人的注意。主画面更要考各种色彩之间匹配与对比。另外,文字的静与画面的动,或文字的动与画面的静应有机结合,达到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美学效果。3.操作求易。从实际出发,作为辅助教学课件,不可能要求软件使用者均掌握全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因此在课件制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其通用性,操作要简单,使用要方便,便于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为实现这一目的,应着力在结构全合理、层次清晰、转换流畅等方面下功夫。运用Authorware多媒体编写系统,以层次分明的树状结构来组织内容,从而实现整个课件的结构化。各个段落内,操作者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提示符有选择地操作,好可重复演示,以适应不同教师内容取舍、分列编排和施教的要求。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地理知识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大有可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提高制作水平,总结点滴经验,大胆创意,并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的结合,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云安中学
李天桂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地理理教学的作用,并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课件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 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中,让学生提前进入信息世界,可随时取阅教师教案,进入各类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的摄取和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1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1.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一节《地球的运动》,若老师在课前先准备有关我们人类到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天空及地球的自转或公转等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用鼠标在屏幕上引导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运动特点,并由此引申到地球的运动特征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1.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虽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摘 要: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在很多方面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的帮助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教学实际经验,就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营造优质的课堂资源、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谈了点自己的体会。另外,本文也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看法。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广阔的交流平台和更多的信息来源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绝大部分局限于个体化的劳动,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更多的时候都是在进行着简单机械化的重复劳动。信息来源更是少的可怜,不外乎《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课本》和几本《习题集》。这就导致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授课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
那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弥补了这些不足。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课件,试题,优秀教案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和出试题的时间。同时,无形中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教师 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也可以学习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这样才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自己的课堂才能做到“永葆青春”。再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伦敦奥运会、今年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海葵、印度洋海啸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适时地引入到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情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手段主要通过“粉笔加黑板,板书加挂图”来完成的。教师在黑板上描来画去的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对地理动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科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传统教育只有效的利用了听觉效果,而忽视了视觉。而信息技术集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于一体。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类感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西双版纳》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再播放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都有是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三、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学科思维综合能力强的课程。课本中有许多重、难点,学生如果单靠老师讲解来接受这些知识,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事实上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智力发育还不成熟,学生听起来就如坠云里雾里,到头来还是一脸迷茫。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那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就能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使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觉的枯燥无味,还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在学习《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时候,我在网上下载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个个看的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主要指的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利用不当的话,课堂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一、课件的制作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不加修改的抄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老师的素质也提高了要求。高质量课件的制作往往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图片、影像、音频等,然后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起来,而个别教师为了图省事,就在网上下载课件,不加修改的利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孰不知,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自己的课堂磕磕绊绊,不能顺畅的进行下来。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得跟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情精心做好课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二、课件的制作要讲究实用,切忌花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如果在课件制作中过分强调华丽外表,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引入课堂。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三、教学过程中忌重多媒体的应用,轻教师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多媒体是作为一种先进的 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的。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僵化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就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教师的重要性始终存在,多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总之,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应用大大的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只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科学合理地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很不高。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可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个别学科、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让它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祖春 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3、《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4、叶朝今:将CAI引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5、胡演生《中学教育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