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金字塔”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李广水
【摘要】“ 学习金字塔”形象显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金字塔”提供的信息,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做中学”、“教别人”、“马上应用”等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学习金字塔;地理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 李广水,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名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徐州市优秀骨干教师,曾获徐州市高中优质课评价一等奖,多次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多次在省、市举行的教学活动大赛中获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9-0053-06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使得当今地理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学常态。目前,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正在推行“学进去,讲出来”行动计划,旨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学讲计划”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埃德加·戴尔所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这一理论要求老师转变角色,扮演引导者、辅助者和合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把这种理论运用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素养就会得以提高。
一、理论依据: 1.“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是由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于1946 年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如图1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小组学习、主动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这种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是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是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或演示”的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是在金字塔塔底的学习方式——“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2.“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在平时45 分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始终保持一种状态,他们有振奋、愉悦,也有疲倦和松懈,其学习过程中兴奋中心的曲线变化如图2 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前15 分钟和第25~40 分钟的15 分钟是学生大脑活动的最佳状态,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间,课堂内容的重点应当放在这段时间里解决,如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技能等;第15~25 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上相对平衡的阶段,那么,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可知,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单纯讲授、让学生单纯阅读的方式,而应采用图片、动画、视频、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教别人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小组讨论”、“做中学”和“马上应用”、“教别人”等方式要多加应用,效果最佳。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学习内容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感知、领悟、体验、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教师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激发兴趣,唤醒主动性,调动内驱力才能实现。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1)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和开展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特点,它是班级授课制和个体学习的一种必要补充。(2)合作学习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内部要素与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合作互助。(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预设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预设目标是合作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4)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反思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适宜的合作学习环境,并参与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明确指出了合作学习的本质:任何合作都必须具备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要素。例如:我们对巴西的森林资源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呢?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样一笔财富资源该不该开发呢?
课件:热带雨林的资料
学生讨论发言:热带雨林的作用。
过渡:热带雨林有如此作用,但这片丛林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学生观看“热带雨林的破坏”视频资料。
教师补充:这片丛林正在以一分钟一个足球场的速度减少,照这样下去不出50 年,亚马孙热带雨林将在地球上消失。
课件: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原始迁移农业,伐木修路,淘金毁林”。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土著居民、开发商、环保者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热带雨林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发展热带雨林旅游业;依靠科技,引进外资,利用巴西高原独特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开发巴西高原;巴西是人口大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环保意识。
小结:感谢各位同学为巴西政府所做的贡献„„
合作学习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充分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小组整体取得成功,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它以班级教学和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改变了班级授课制机械、呆板、整齐划一的形式。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不同于传统的小组活动,它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一种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的目标导向,注重合作精神和合作态度的培养。
笔者认为,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需要他人帮助;其次,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问题,或能基本解决问题,如果合作也解决不了问题,问题设计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必要。再者,合作学习后还有一小部分问题仍需要借助其他学习小组的支持和二次合作,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和有效介入,这样的合作更有利于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使他们想合作、会合作、乐合作。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也是具有较高效率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常常使讨论流于形式。教师需要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践表明,小组捆绑式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的有效手段。
例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判别某地区采用何种工业布局、哪种产业分布最为合理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特点,初步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之后,再就某个地区的工业分布,以材料和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还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工业布局的优点、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结合课本、图册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就会懂得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感悟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堂讨论交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间相互商量、讨论,主动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从而掌握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的过程。课堂讨论交流是一种积极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目标来确定讨论的问题和时间,控制好讨论的节奏,把握好讨论的气氛,讨论的问题应该和课堂教学知识紧密相关。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指导、长期引领。除了重视课题的训练之外,我们还应树立多元发展的理念。学校学习需要合作,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合作。
三、体验式学习,学生“做中学”
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实际演练/做中学”强调的就是体验学习。体验式学习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学生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如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参与社会服务,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参观与实验,实际进行讨论或发表见解,并经由实践、体验、省思与分享,以觉察活动意义和达成目标的学习。体验学习不仅包含学习的结果——经验,也包含学习的过程——体验。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做”、“调查”、“ 实践”、“ 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重在情感激发和心灵感悟。整个体验式学习的过程都需要他们自己在行动中概括总结。这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实际应用,更是为了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体验反思、提炼升华,达到质的飞跃。不仅反思教学内容,而且反思教学过程;不仅反思主体(教师或学生的行为),而且反思客体(学习对象及方法); 1.课件模拟。
研究表明,人们获得学习信息,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现在多媒体课件已经进入课堂,它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把图片、动画、色彩、声响、文字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虚拟"的真实情境,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起到“仿真”的效果。例如讲“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时,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摆脱了以往讲好长时间也搞不清的状况。
例如:讲述“印度”时,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将印度的洪灾和旱灾的有关情境的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学生看到了印度洪水泛滥,工厂、农田、道路和房屋被毁,工农业生产陷入瘫痪,灾民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又看到印度干旱缺水,河流断流,土地龟裂,农田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有困难。这样的情境再现必然会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印度处于什么位置?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一连串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思考,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
2.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模拟特定情境下的角色,营造出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相当于让学生做一种实践演练。通过实践体验,其学习保持率可以达到75%。如: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模拟成政府官员、学生、公民、技术人员等说明如何采取具体的措施;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特点,简述设计的理由;在进行工业布局讲解时,让学生模拟成政府官员、企业经理、工程技术人员等讲述不同企业的布局,并能说出理由;模拟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和“调入区”居民的对话,交流看法等。3.课堂辩论。
辩论,不仅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协作、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如讲述分区地理“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时,可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使学生们各抒己见。“看一看到底是英国的发展条件好还是日本的发展条件好?”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都会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更多的资料作为证据,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辩论过程,也是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例如,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展开辩论: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有趣的问题。一些学生查找了有关资料,提出了不同观点: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等。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展开辩论,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各抒己见,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分析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4.课堂游戏。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适当地做一些课堂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地理知识也是极其有效的方法。
例如,讲授“我国的政区”一节课时,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省级政区的名称、位置、省级行政中心,以及各个省级 政区的简称和大致的轮廓等。面对诸多的知识点,学生一时难以掌握,有的学生甚至还会产生畏难情绪,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如果能先让学生做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游戏,使他们熟悉中国政区框架,再掌握其他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就会比较显著。
5.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兼有人文和自然两大学科的性质,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地理课与学生生活和实际联系紧密,要大力倡导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访问、观察,获取第一印象和直接经验,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情境。
⑴制作实践。
制作实践主要指通过制作地理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堂制作实践活动,可以活跃地理课堂的教学气氛,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制作实践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岩石、矿物、土壤等地理标本的采集制作; 简易地球仪、天球仪等模型制作;简易地图(校园地图、小区地图等)的绘制;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地理知识小报的编辑等。
⑵调查实践。
社会调查可以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参观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调查型地理实践可以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人口状况,环境质量,交通流量,灾害评估,经济发展等。
⑶参观实践。
与社会调查类似,参观实践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生活场景、生产部门,感受相关地理问题的真实状况,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的活动。如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研究成果,城市发展景象等,参观这些内容对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情感态度的教育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⑷实验实践。
地理的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通过PH试纸测定雨水的PH,了解酸雨的危害;通过化学实验,确定水污染的基本情况;通过用玻璃(或塑料盆)实验,验证温室效应等。
⑸观察实践。
地理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观察实践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月相》时,先让学生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的变化,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把各自的观察和记录展示出来作为教学情境,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对地理事物产生表象认识,进而奠定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地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地理兴趣与爱好、良好的合作精神与意识、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独立的人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乐当“小老师”,能够“教别人”
让学生“教别人”是检验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归纳、概括、梳理,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够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讲给别人听。“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教别人”。与其一味地采用讲授、读书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倒不如让学生把所要掌握的知识表述出来,并能传授给他人,即“学进去,讲出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合乎规律的途径教授给他人,实现“师”“生”角色互换,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师生共赢的局面,不正是我们理想的课堂追求吗?
学生“教别人”,在两周后知识保持率达90%以上。因此,设“小老师”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教师让每位学生在组内轮流担当“小老师”,把所学知识或解题思路讲给别人听,或帮助组内同伴解决疑难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只要班上有学生能解答,就交由学生解决,让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讲给全班同学听。而当“小老师”登台讲课时,台下学生一般都比较配合,因为台下的学生想看看他的小伙伴表现如何。
“小老师”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能逐步形成一定的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水平就会得到提高。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教别人”的机会,通过“教别人”不仅能解决其他学生的疑难,还能提高“小老师”自己的学习效率,使之体验到学习的一种成就感。同时,通过讲解,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调控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这是一种极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田荷珍教授说过“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讲授过程是对自己已有认识结构的补充完善或重新构建过程。”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真正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
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组6 人,每组选出两名“小老师”,每周轮流一次。习题做完后笔者及时批改并校对答案,让学生纠错,让“小老师”提前“备课”。每次习题课前一晚笔者召集“小老师”,针对疑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辅导,对重难点、易错点加以适当点拨。习题课上,笔者将本组同学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由两位“小老师”讲解,“小老师”不懂的地方大家讨论,学生讨论后仍有疑问不能解答的问题再交给老师解决。
五、当堂训练,“马上应用”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杜威也有经典的从“做中学”的理论。教材中很多结论都是直接给出的,学生被动接受感悟不深,如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课堂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练习有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两大类。口头练习适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插入进行,易于操作。书面练习检测知识的面相对比较宽,学生参与也比较广。书面的课堂练习通常放在一节课的结尾,内容也主要是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将练习放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具体操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例如:讲解“我国的人口”一节课,讲到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匀这一知识点时,一般会讲解中国的一条相当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这时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做如下课堂练习:在教材上用直尺连接黑河和腾冲两个城市。这一看似简单的课堂练习效果却不可小觑。2014 年11 月27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便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李克强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李总理提出“胡焕庸线怎么破”?一方面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留痕迹地将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来,另一方面它又强化了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这一教学重点。这种过程中的练习也属于一种教学组织调控技能。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此,学生学习新知之后必须及时当堂训练以反馈其所学情况,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的时间一般为10~15 分钟,要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方面,而不搞死记硬背。当堂训练有效提高了课堂45 分钟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全面提高其它各项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空。
“当堂训练”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做到了“节清”、“日清”、“月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切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各项素质。
总之,以上所用的方法并不是有效教学方法的全部,这些方法也不能运用到所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仍然占重要地位。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结合学生记忆规律和注意力特点,教师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刘金华)
大马董总:独中课程不符合时代要求 改革有阻力
中新网6 月8 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教育局表示,董总目前在办理统考、编写独中课程及培训独中师资等方面,都是依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式,其实这已不符合时代需求,但相关教育改革却面对阻力。董总教育主任庄俊隆在“2015 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暨教享悦教学成果发表会”开幕典礼上指出:“当前董总办理的部份独中教育业务,无论教育理念、学理运用和实务操作上,皆已渐渐不符时代需求。
第二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云安中学
李天桂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地理理教学的作用,并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课件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 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中,让学生提前进入信息世界,可随时取阅教师教案,进入各类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的摄取和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1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1.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一节《地球的运动》,若老师在课前先准备有关我们人类到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天空及地球的自转或公转等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用鼠标在屏幕上引导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运动特点,并由此引申到地球的运动特征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1.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虽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摘 要: 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在于将技术作为工具导入教学,以提高某一内容领域或跨学科情境中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学习。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在很多方面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的帮助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教学实际经验,就充分运用现代媒体营造优质的课堂资源、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方面谈了点自己的体会。另外,本文也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看法。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广阔的交流平台和更多的信息来源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绝大部分局限于个体化的劳动,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更多的时候都是在进行着简单机械化的重复劳动。信息来源更是少的可怜,不外乎《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课本》和几本《习题集》。这就导致了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授课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
那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弥补了这些不足。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课件,试题,优秀教案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和出试题的时间。同时,无形中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教师 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也可以学习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这样才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自己的课堂才能做到“永葆青春”。再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伦敦奥运会、今年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海葵、印度洋海啸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适时地引入到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情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手段主要通过“粉笔加黑板,板书加挂图”来完成的。教师在黑板上描来画去的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对地理动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科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传统教育只有效的利用了听觉效果,而忽视了视觉。而信息技术集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于一体。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类感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西双版纳》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再播放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些都有是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三、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学科思维综合能力强的课程。课本中有许多重、难点,学生如果单靠老师讲解来接受这些知识,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事实上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智力发育还不成熟,学生听起来就如坠云里雾里,到头来还是一脸迷茫。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那么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地球的公转运动,学生就能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使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觉的枯燥无味,还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在学习《区域地理——南方地区》的时候,我在网上下载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个个看的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主要指的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利用不当的话,课堂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一、课件的制作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不加修改的抄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老师的素质也提高了要求。高质量课件的制作往往需要教师收集大量的图片、影像、音频等,然后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组织起来,而个别教师为了图省事,就在网上下载课件,不加修改的利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孰不知,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自己的课堂磕磕绊绊,不能顺畅的进行下来。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得跟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情精心做好课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二、课件的制作要讲究实用,切忌花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如果在课件制作中过分强调华丽外表,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引入课堂。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三、教学过程中忌重多媒体的应用,轻教师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多媒体是作为一种先进的 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的。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僵化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就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教师的重要性始终存在,多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总之,信息技术的在教学中应用大大的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只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科学合理地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很不高。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可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课程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只是处于个别学科、探索性研究阶段,还没有全面推广。当然,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时代的地理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让它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祖春 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3、《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4、叶朝今:将CAI引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5、胡演生《中学教育学教程》
第四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村九中
云凤芝
内容提要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 ,确立了现代教学手段中的主要地位。但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的利和弊 ,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地理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地球运动、大陆漂移、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在讲解乞拉朋齐多雨的原因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性和渐变性,模拟地形雨的变化过程,加上文字的说明,箭头的运动方向,展示迎风坡湿润气流,降水多;背风坡是干燥气流,降水少。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地形雨的形成过程,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我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考虑到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上看,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此,课本上共配备了大大小小13幅图,以及地图册,但是,课本插图和地图册上的图都是平面图,而且有些图的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进行读图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所以很快就将这个重难点突破了。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教学手段十分单调:粉笔、黑板、挂图。再高明的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地图再漂亮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对地理形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而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图片制作成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地理形态的变化,既直观形象,又简单省事,而且还更受学生欢迎。例如,我在讲授《西双版纳》时,就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看得如痴如醉。因为有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而这样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例如:介绍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异常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北面的汉江和南面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水系。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猛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课件中采用加大或变化字体;变换字体颜色;设置动画等多种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也由于没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在教授《长江沿江地区》的时候,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发言。讨论完之后,我要求学生将我们的建议整理好,写成一篇调查报告。还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亲戚、朋友广泛宣传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次活动,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平时做到不乱扔乱吐。这堂课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第五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运用各种多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教学进程顺利地进行。心理学作为一门被广泛应用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能够把心理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达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各类知识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地进行学习。关键字: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心理学 可持续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必须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的基本过程应该以开放的体系展现出学科内容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正如课改标准所指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的知识恰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一、融合左右大脑功能
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是趋于单侧化的。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逻辑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对图形、方位、音乐等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但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两半球在正常情况下不仅有分工,而且互相补充或互相补偿,从而完成复杂的学习活动。
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言语、文字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也应该更多地运用图形、音乐等来改善学生的整体感知、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最佳的教学是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左右大脑进行刺激,使左右大脑之间能更加自由地交换信息,从而加深记忆,这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试着把言语文字的内容转化为图形图象,把图形图象的内容尽可能用简单、概括的言语文字表达出来,这时会发现学生学的更加容易。例如教旅游景观欣赏、文化景观、地球运动原理等内容时,不借助图形图片会使教学太枯燥、抽象。在讲解板块构造图、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洋流分布图等图时,如果不用简约概括的言语有条理地总结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话,那么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空话。可见教材中能让我们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章节是随处可见的。
二、观察学习的合理应用
观察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在处理刺激时的反映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根据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榜样、保持、复制榜样和动机过程。由于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案例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如在可持续发展的一节中教师就应该多举出真实同时他们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要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些方法都是有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获得的启示,观察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更会使教学过程的失误尽可能的减少。
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过程,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共同探索总结知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地理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会发现更多的探索方法,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是对传统讲授法有益的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索中的发展。例如教学“大洲和大洋”时,通过学生自己初步的发现,再以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交流,进行争辩,总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大洲和大洋分布规律,这样学生记得特别牢,用起来特别活。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总之,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总结知识。
四、活用情绪、情境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情绪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的信息来源,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热爱学习起榜样作用,感染学生学习记忆,另外通过角色模拟、展开讨论辩论等课堂活动,学生就会有压力、乐趣、焦虑、期望、兴奋和放松等情绪发生,最终牢记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情境记忆是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属于自传体的记忆。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布置简明、丰富的教室背景有利于加强情景记忆;课内活动、小组合作与竞赛,课外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经历、体会深深融合在知识的掌握中。捕捉生活中偶然的重大的事件,如台风前后的天气变化,由印度洋地震海啸事件引起对板块学说的内容的回忆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讲述、质疑问难、音美配合等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景记忆。
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心理学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对于地理教学的效果可以说的是很明显的,所正确应用心理学知识是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的一个措施。
参考文献:
《浅谈心理学若干原理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徐艳 《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 王雄
《教育心理学》 唐卫海 刘希平著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 孙捷 《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惠萍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 谭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