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3 00:2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 ——《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807556030@qq.com

(本文已发表)

摘要:整理和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经过实证研究的理论作支撑,《学习金字塔》理论就为我们点亮了路灯,指明了航向。该理论强调学习效果较好的方式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非常符合教学实际。本文在剖析《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同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们借鉴,即减少教师讲授时间,为学生的讨论、实践等高效学习预留时间;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关键词:学习金字塔,教学,应用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率的学习和教学方法,许多方法确实很有效果,而且被人们奉为经典被推广,比如“启发式教学法”就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在推广每一种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时,人们都会做大量的实证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体系支撑。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浪席卷而来,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空前的彷徨与紧张,压力感陡增,有时真是不知所措。在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中,在越来越紧张的教学生涯中,相信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用最轻松、最省时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如今学习压力很大、竞争十分激烈的学生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过目不忘、少走甚至不走重复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于是,我们有必要整理和比较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就得总结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如“遗忘曲线”提醒教师每天上新课前让学生重温一下旧知识、提醒学生不断要“温故而知新”;“启发式教学法”提醒教师要做好大量启发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准备,课堂上教师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脚步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将这许许多多的教育科研成果罗列起来,仔细分析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发现每一种教法学法均有优劣。看来我们非常有必要融合不同的教法学法,但融合的总方向指向哪里?《学习金字塔》理论就为我们点亮了路灯,指明了航向。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以语言学习为例进行举例,认为在初次学习两周后,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平均保留率有明显差异。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学习方式,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第三,用“声音、图片”学习的方式,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第四种是“示范、演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这个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非常符合教学实际。

不可否认,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时间采用的基本都是我讲学生听的方式,课前背熟教学内容就认为做好了上课准备、课堂上滔滔如流水般倾泻就以为能体现业务精练、偶尔夹杂提问学生就认为用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批改作业训斥学生就以为做到了课外辅导、做几套练习考几次试就以为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之后成天在埋怨:我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为何昏昏欲睡?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押中考题学生为何脑袋空空?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发生,关键就在于没能将有效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近年来,国家推广课程改革,目的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多省份在积极推广试用生本教学、学案教学等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讨论、实践、试当小老师等的机会。可很多教师不敢走新路,在内心深处,对新的教学方式有一些抵触,除了担心新的教学方法会影响教学成绩的提升、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外,最直接的理由是没有找到让个人折服的研究理论作支撑。而“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恰好能回答教师的这些困惑,填补教师头脑中的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理论支撑的空白。

因此,如何将“学习金字塔”和自己的教学事业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教师除了深入研究教材、课标、课改方向,从理论高度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外,教学中借鉴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对有效教学会有较好的帮助。

首先,减少教师讲授时间,为学生的讨论、实践等高效学习预留时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就必须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学生在开课二十分钟内精力还是集中的,根据这一规律,在上课的最初三五分钟内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然后再正式进入本节内容学习,假如采取讲授法传授新课,就得限制讲授的时间,最好不超过三十分钟,在知识关键点和学生疑惑点加以点拨,理清知识的系统和联系,剩余时间就要调整授课方法,多让学生自主讨论,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运用知识,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其次,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

《学习金字塔》理论明确说明,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教学方式、改变课堂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耳、眼、脑、口、手等多种器官并用,在观察、感受、思考、讨论、发言、实验、制作、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相互启发,增长才智,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提高素质。

第三,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有位先哲说过:孩子有天生展示自我价值的欲望。“小老师”做法既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教授给他人”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又可满足学生愿意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小老师”做法,一方面,通过帮助同伴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热情,让先前习得的知识技能从浅层记忆纵深到深层记忆中得以提炼巩固;另一方面,被教的学生因与“小老师”是同伴,所以彼此语言沟通、心理距离、情感交流等方面更为亲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小老师们的帮助,教师可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做指导和引领性的工作。

就上述需要借鉴的几个方面而言,“让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非常值得一试。其做法有多种,如让课代表、成绩优秀学生讲解学习内容;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内容,再由小组推荐小组长表达小组讨论结果。最简单的办法是尝试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上台讲解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只需要提前做好安排,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就会提前做大量的准备,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只要每位同学上过一次讲台,他们就会体会到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辛苦,在老师讲课时捣乱、胡言乱语、不听讲的同学就会明显减少;学生们会更加尊重老师,期盼老师去教室的时候明显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上台的气度就会有很大改观,不再畏畏缩缩,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教师会看到学生的成长、感受到课堂让学生的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的喜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缘何有好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它恰好符合“学习金字塔”中反映的学习效率最高的一项自主学习方式—“教授给他人”。从教育的长远角度看,上学阶段学生学到的许多知识不几年就忘了,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发展起来的遇事认真准备、做事严谨求实、人前落落大方、组织井井有条的能力是有利于一辈子的个人发展需求的。

一位教师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个人不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新的理念、要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学习金字塔”就给了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明确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结合“学习金字塔”的理论依据,让我们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教学改革的信念,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能力努力。

第二篇:“学习金字塔”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李广水

【摘要】“ 学习金字塔”形象显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金字塔”提供的信息,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做中学”、“教别人”、“马上应用”等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学习金字塔;地理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 李广水,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名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徐州市优秀骨干教师,曾获徐州市高中优质课评价一等奖,多次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多次在省、市举行的教学活动大赛中获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9-0053-06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使得当今地理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学常态。目前,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正在推行“学进去,讲出来”行动计划,旨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学讲计划”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埃德加·戴尔所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这一理论要求老师转变角色,扮演引导者、辅助者和合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把这种理论运用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素养就会得以提高。

一、理论依据: 1.“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是由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于1946 年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如图1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小组学习、主动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这种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是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是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或演示”的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是在金字塔塔底的学习方式——“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2.“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在平时45 分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始终保持一种状态,他们有振奋、愉悦,也有疲倦和松懈,其学习过程中兴奋中心的曲线变化如图2 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前15 分钟和第25~40 分钟的15 分钟是学生大脑活动的最佳状态,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间,课堂内容的重点应当放在这段时间里解决,如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技能等;第15~25 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上相对平衡的阶段,那么,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可知,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单纯讲授、让学生单纯阅读的方式,而应采用图片、动画、视频、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教别人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小组讨论”、“做中学”和“马上应用”、“教别人”等方式要多加应用,效果最佳。因为,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学习内容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感知、领悟、体验、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教师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激发兴趣,唤醒主动性,调动内驱力才能实现。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1)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和开展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特点,它是班级授课制和个体学习的一种必要补充。(2)合作学习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内部要素与各种社会资源之间的合作互助。(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预设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预设目标是合作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4)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反思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适宜的合作学习环境,并参与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明确指出了合作学习的本质:任何合作都必须具备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要素。例如:我们对巴西的森林资源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呢?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这样一笔财富资源该不该开发呢?

课件:热带雨林的资料

学生讨论发言:热带雨林的作用。

过渡:热带雨林有如此作用,但这片丛林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学生观看“热带雨林的破坏”视频资料。

教师补充:这片丛林正在以一分钟一个足球场的速度减少,照这样下去不出50 年,亚马孙热带雨林将在地球上消失。

课件: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原始迁移农业,伐木修路,淘金毁林”。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土著居民、开发商、环保者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热带雨林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发展热带雨林旅游业;依靠科技,引进外资,利用巴西高原独特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开发巴西高原;巴西是人口大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环保意识。

小结:感谢各位同学为巴西政府所做的贡献„„

合作学习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充分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小组整体取得成功,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它以班级教学和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改变了班级授课制机械、呆板、整齐划一的形式。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不同于传统的小组活动,它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一种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的目标导向,注重合作精神和合作态度的培养。

笔者认为,合作的前提必须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需要他人帮助;其次,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问题,或能基本解决问题,如果合作也解决不了问题,问题设计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必要。再者,合作学习后还有一小部分问题仍需要借助其他学习小组的支持和二次合作,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和有效介入,这样的合作更有利于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使他们想合作、会合作、乐合作。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也是具有较高效率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常常使讨论流于形式。教师需要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践表明,小组捆绑式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的有效手段。

例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判别某地区采用何种工业布局、哪种产业分布最为合理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特点,初步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之后,再就某个地区的工业分布,以材料和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还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工业布局的优点、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结合课本、图册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就会懂得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感悟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堂讨论交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间相互商量、讨论,主动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从而掌握地理课堂教学知识的过程。课堂讨论交流是一种积极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目标来确定讨论的问题和时间,控制好讨论的节奏,把握好讨论的气氛,讨论的问题应该和课堂教学知识紧密相关。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指导、长期引领。除了重视课题的训练之外,我们还应树立多元发展的理念。学校学习需要合作,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合作。

三、体验式学习,学生“做中学”

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实际演练/做中学”强调的就是体验学习。体验式学习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学生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观察、探究、实践或讨论,最后得出自己认同的结论。如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参与社会服务,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参观与实验,实际进行讨论或发表见解,并经由实践、体验、省思与分享,以觉察活动意义和达成目标的学习。体验学习不仅包含学习的结果——经验,也包含学习的过程——体验。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做”、“调查”、“ 实践”、“ 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重在情感激发和心灵感悟。整个体验式学习的过程都需要他们自己在行动中概括总结。这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实际应用,更是为了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体验反思、提炼升华,达到质的飞跃。不仅反思教学内容,而且反思教学过程;不仅反思主体(教师或学生的行为),而且反思客体(学习对象及方法); 1.课件模拟。

研究表明,人们获得学习信息,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现在多媒体课件已经进入课堂,它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把图片、动画、色彩、声响、文字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虚拟"的真实情境,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起到“仿真”的效果。例如讲“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时,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摆脱了以往讲好长时间也搞不清的状况。

例如:讲述“印度”时,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将印度的洪灾和旱灾的有关情境的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学生看到了印度洪水泛滥,工厂、农田、道路和房屋被毁,工农业生产陷入瘫痪,灾民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又看到印度干旱缺水,河流断流,土地龟裂,农田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有困难。这样的情境再现必然会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印度处于什么位置?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一连串的问题会激发学生思考,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

2.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模拟特定情境下的角色,营造出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相当于让学生做一种实践演练。通过实践体验,其学习保持率可以达到75%。如: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模拟成政府官员、学生、公民、技术人员等说明如何采取具体的措施;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特点,简述设计的理由;在进行工业布局讲解时,让学生模拟成政府官员、企业经理、工程技术人员等讲述不同企业的布局,并能说出理由;模拟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和“调入区”居民的对话,交流看法等。3.课堂辩论。

辩论,不仅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协作、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如讲述分区地理“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时,可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使学生们各抒己见。“看一看到底是英国的发展条件好还是日本的发展条件好?”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都会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更多的资料作为证据,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辩论过程,也是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例如,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展开辩论:一般认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灾害。然而,沙尘暴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呢?这是一个值得质疑的有趣的问题。一些学生查找了有关资料,提出了不同观点: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等。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上述观点展开辩论,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各抒己见,从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培养了用辩证分析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4.课堂游戏。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适当地做一些课堂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地理知识也是极其有效的方法。

例如,讲授“我国的政区”一节课时,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省级政区的名称、位置、省级行政中心,以及各个省级 政区的简称和大致的轮廓等。面对诸多的知识点,学生一时难以掌握,有的学生甚至还会产生畏难情绪,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如果能先让学生做中国政区图的拼图游戏,使他们熟悉中国政区框架,再掌握其他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就会比较显著。

5.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兼有人文和自然两大学科的性质,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地理课与学生生活和实际联系紧密,要大力倡导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访问、观察,获取第一印象和直接经验,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情境。

⑴制作实践。

制作实践主要指通过制作地理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堂制作实践活动,可以活跃地理课堂的教学气氛,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制作实践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岩石、矿物、土壤等地理标本的采集制作; 简易地球仪、天球仪等模型制作;简易地图(校园地图、小区地图等)的绘制;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地理知识小报的编辑等。

⑵调查实践。

社会调查可以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参观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调查型地理实践可以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人口状况,环境质量,交通流量,灾害评估,经济发展等。

⑶参观实践。

与社会调查类似,参观实践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生活场景、生产部门,感受相关地理问题的真实状况,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的活动。如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研究成果,城市发展景象等,参观这些内容对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情感态度的教育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⑷实验实践。

地理的实验活动主要是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通过PH试纸测定雨水的PH,了解酸雨的危害;通过化学实验,确定水污染的基本情况;通过用玻璃(或塑料盆)实验,验证温室效应等。

⑸观察实践。

地理教学过程中大量引用观察实践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月相》时,先让学生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的变化,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把各自的观察和记录展示出来作为教学情境,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对地理事物产生表象认识,进而奠定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地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地理兴趣与爱好、良好的合作精神与意识、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独立的人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乐当“小老师”,能够“教别人”

让学生“教别人”是检验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归纳、概括、梳理,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够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讲给别人听。“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教别人”。与其一味地采用讲授、读书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倒不如让学生把所要掌握的知识表述出来,并能传授给他人,即“学进去,讲出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合乎规律的途径教授给他人,实现“师”“生”角色互换,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师生共赢的局面,不正是我们理想的课堂追求吗?

学生“教别人”,在两周后知识保持率达90%以上。因此,设“小老师”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教师让每位学生在组内轮流担当“小老师”,把所学知识或解题思路讲给别人听,或帮助组内同伴解决疑难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只要班上有学生能解答,就交由学生解决,让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讲给全班同学听。而当“小老师”登台讲课时,台下学生一般都比较配合,因为台下的学生想看看他的小伙伴表现如何。

“小老师”在教别人的过程中,能逐步形成一定的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水平就会得到提高。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教别人”的机会,通过“教别人”不仅能解决其他学生的疑难,还能提高“小老师”自己的学习效率,使之体验到学习的一种成就感。同时,通过讲解,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调控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因此这是一种极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田荷珍教授说过“在讲台上讲过的话对自己的记忆是一种强化,讲授过程是对自己已有认识结构的补充完善或重新构建过程。”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真正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

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组6 人,每组选出两名“小老师”,每周轮流一次。习题做完后笔者及时批改并校对答案,让学生纠错,让“小老师”提前“备课”。每次习题课前一晚笔者召集“小老师”,针对疑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辅导,对重难点、易错点加以适当点拨。习题课上,笔者将本组同学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由两位“小老师”讲解,“小老师”不懂的地方大家讨论,学生讨论后仍有疑问不能解答的问题再交给老师解决。

五、当堂训练,“马上应用”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杜威也有经典的从“做中学”的理论。教材中很多结论都是直接给出的,学生被动接受感悟不深,如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不同。

课堂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练习有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两大类。口头练习适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插入进行,易于操作。书面练习检测知识的面相对比较宽,学生参与也比较广。书面的课堂练习通常放在一节课的结尾,内容也主要是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也有将练习放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具体操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例如:讲解“我国的人口”一节课,讲到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匀这一知识点时,一般会讲解中国的一条相当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这时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做如下课堂练习:在教材上用直尺连接黑河和腾冲两个城市。这一看似简单的课堂练习效果却不可小觑。2014 年11 月27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便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李克强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李总理提出“胡焕庸线怎么破”?一方面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留痕迹地将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来,另一方面它又强化了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这一教学重点。这种过程中的练习也属于一种教学组织调控技能。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此,学生学习新知之后必须及时当堂训练以反馈其所学情况,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的时间一般为10~15 分钟,要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方面,而不搞死记硬背。当堂训练有效提高了课堂45 分钟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全面提高其它各项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空。

“当堂训练”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做到了“节清”、“日清”、“月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切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发展的各项素质。

总之,以上所用的方法并不是有效教学方法的全部,这些方法也不能运用到所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中仍然占重要地位。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结合学生记忆规律和注意力特点,教师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刘金华)

大马董总:独中课程不符合时代要求 改革有阻力

中新网6 月8 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教育局表示,董总目前在办理统考、编写独中课程及培训独中师资等方面,都是依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式,其实这已不符合时代需求,但相关教育改革却面对阻力。董总教育主任庄俊隆在“2015 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讨会暨教享悦教学成果发表会”开幕典礼上指出:“当前董总办理的部份独中教育业务,无论教育理念、学理运用和实务操作上,皆已渐渐不符时代需求。

第三篇:几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庄浩川 单位:普宁华侨中学 邮编:515343

几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庄浩川 普宁华侨中学 广东 普宁 515343 摘要:传统的教学倡导的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众多教师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以本人的教学过程为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高效率

谐音记忆法 口诀记忆法

教学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无论就学生的学还是就教师的教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活动,它不应该也不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教学又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是有规律的,并且总是受一定理论指导的。这种规律经常以这样或那样的具体教学活动方法表现出来,某种活动方法经多次实践的检验和提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结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方法有的是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先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试验而后形成的,所以教学方法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方法不断地发展、革新。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与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它本身又有一定的规律。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学理论要记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生物教学的高效率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把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把知识变成便于记忆的层次清楚的简单形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方法,记住的知识才能记得扎实。

本人就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了一点探索,浅谈如下:

一.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法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法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案例一:在我讲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过程中,如果按照课本的讲课顺序的话,先讲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将会导致很多同学对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两个概念难以理解.因为这些知识是第2章第一节《减学分裂》中的内容缘故。而《减学分裂》这一节却被放到编者放到了第2章才讲到,这样知识的衔接就颠倒了。因此, 我先讲授 第2章的《减学分裂》这一课时,接着再上 第1章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时,在书写配子的基因型时,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讲这部分知识之前,先进行了“铺路”,复习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又通过挂图,讲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概念,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抓住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再给同学们举实例,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加深理解,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就比较扎实。

案例二:在讲述《细胞的增殖》时,教材中有一个难点,即“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这一个难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解释,同学们都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大家都认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于是我就把“相对表面积” 解释为:指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并把 课后 《练习》 ”选择题1”的几幅图片做为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解释, 使学生在有说服力的氛围中把问题理解、强化了。,这些课本后面<练习>的素材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的知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一: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案例二:在讲《伴性遗传》时,以英国“皇族病趣闻作为引言:“历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携带者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她有四个儿女,长子黑奥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个儿子爱德华七世健康正常,英国的皇世是由他传下的。女皇的两个女儿都是血友病的携带者。因此,她的一个外孙女与尼古拉二世结婚,其独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个外孙女嫁到西班牙也给那儿带去了血友病.从此,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维多利亚的外孙女造成了这两个家族的血友病。趣闻讲完了,教者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维多利亚的儿子有表现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会传到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这样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兴趣,产生了好的效果。讲完伴性遗传的知识,学生对前边所提的问题自己就能解释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小诗歌巧教生物

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提出有些有疑问的诗歌,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案例一:在讲授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其实,经过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15~17时。”

案例二:在讲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内容时,可运用老作家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来小结一切生物细胞共有的十大主要元素:“碳为主;氢、氧、氮副之;钾、钙、镁、铁又其次;磷和硫居后。

当然,一堂生物课,运用一二首小诗便可,切不可泛滥成灾,以免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而且诗要易诵易懂易记,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韵味性。如果小诗能与挂图、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配合起来使用,则教学效果更佳。

四.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谐音记忆法

高中生物学理论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把其变换一下形式,根据知识之间关系,进行一下加工整理。我常常这样想:从生物学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人体,如果有了骨架,再附以肌肉,外被皮肤,人体也就基本完整了。对于要学生记住的一个问题,首先是给学生一个“骨架”,再提示学生填上“肌肉”和“皮肤”。谐音记忆法就是如此.案例一: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一些知识点的整理如下:

1、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

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

无心糖(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

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子

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原核生物中有唯一的细胞器: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

3、微量元素

Zn Fe B()Cu Mo Mn 新

阿 童

木, 猛!

4、大量元素

O P C H N S P Ca Mg K 洋 人 探 亲,丹 留 人 盖 美 家

(People=人)

5、叶绿素的四种及层析的顺序: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叶?a,b也。)

案例二: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一些知识点的整理如下:

1、遗传病与优生中的各种遗传病

仙(显性致基因遗传)单(单基因)不够(佝偻病)吃软(软骨发育不全)饼(并指)

白(白化病)龙(先天性聋哑)笨(苯丙酮尿症)

青少年(糖尿病)无脑(儿)唇裂多(多基因遗传)怨(原发性高血压)啊

2.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赖氨酸

缬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假设来借一两本书)案例三: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一些知识点的整理如下:

1、生物的生长发育中各种激素缺乏或者过多时的症状区分:

A、生长激素缺失或者过多时的症状:

一头生(生长素)猪(侏儒症)不老实,将它的肢端(肢端肥大症)锯(巨人症)了去

B、胰岛素中两种细胞的作用:

阿(A)姨长得很高--即胰岛素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

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一些易混淆的知识,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样记忆快、印象深,而且学生在运用的同时也学会了自己尝试用谐音去记忆的方法,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对要了解记忆比较多的内容,我们要找出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妙用生物记忆口诀记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记得快。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样记忆快、印象深.案例一: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一些口诀的整理如下:

======植物有丝分裂====== 间: 染体复制加合成,前: 膜仁消失显两体,中: 形数清晰赤道齐,后: 点裂数增均两极,末: 膜仁重现失两体。

======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还供氢能,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A D P 变 A T 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二氧化碳气孔入,C 5 结合C 3 生,C 3 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C 5 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案例二: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一些口诀的整理如下:

=================减数分裂口诀===================== 性原细胞作准备 次母似与有丝同 染色一复胞二裂 初母细胞先联会 排板接着点裂匆 数目减半同源别 排板以后同源分 姐妹道别分极去 精质平分卵相异 从此染色不成对 再次质缢各西东 往后把题迎刃解

链螺旋结构

极性反向平行

碱基互补配对

排列顺序无穷

======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取和鉴定====== 鸡血加水细胞裂,一次过滤取滤液, 促溶解用浓盐水,加水析出D N A, 再次过滤弃滤液,D 从粘稠物中得, 再溶再用浓盐水,三次过滤除蛋白, 滤液加入冷酒精,纯后二苯胺鉴别.=========人类遗传病系谱图遗传型判断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形.隐性遗传看女病,父无女病非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父病女无非伴性.说明;原则上找有上下代的患者,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判断是否伴性.父病子病女不病为伴Y遗传,可直接判断.=

======= DNA结构特点口诀======

六.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直观手段

机辅已经成为主要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程序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师将不得不考虑这一特点。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 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我曾几个班分为: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的三类教学

进行调查和抽测,发现常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所教学生普遍对生物课感兴趣,测试成绩优良。

七.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案例一:在讲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时,我针对教材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此我在教学的某些细节上进行了如下处理:①将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组实验--“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中的“加热杀死”用下划线标记,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生疑;②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只讲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而不讲标记的方法。结果,我意料中的效果出现了: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分别提出了“S型细菌既然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死了,为什么它的DNA还起作用?”“元素这么小,怎样去标记蛋白质或者DNA呢?”。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我和其他的学生都兴奋了,我当即对这两位学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和他们一起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小结: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是创造。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唯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知识型人才和经济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主要参考文献:

1、段继扬著:《创造性教学通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林婉贞.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尝试.生动的主动的教于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1):214-218

3、《中学生物教学特辑》.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

4、姚金兰.中学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探.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 293—297

5、吴开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途径.创新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第四篇: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迁移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化学教师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发挥他的优势,避免负迁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迁移

化学教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如果说这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可靠指标。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迁移理论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语有助于学习另一种外语;学会了立体几何有助于我们学习晶体结构知识,这些都是些常见的迁移现象,在古代,孔子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最早对学习迁移的一种解释。其实迁移是课堂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直为广大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迁移也称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或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所以有人认为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此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由于迁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迁移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㈠、迁移的分类

在心理学上通常根据迁移的效能和迁移是否发生,把迁移分成两类,即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作用两种学习之所以既可能产生正迁移,又可能产生负迁移,关键在于一种学习中所概括出来的结论(如原理、概念等)向另一种学习的推广。在这种推广的过程中,如果这一结论对学习都是适合的,那就会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如果这一结论对其中某一学习是不适合的,那么这种推广对这种学习来讲就变成了一种干扰,这时就产生了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利用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就当今课堂教学境界而言,“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一个迁移的目标。

㈡迁移的作用

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而且,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是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突出表现在:第一、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第二、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三、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迁移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为迁移而教”是课堂教学的高级境界。由此出发,教师在日常的化学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概括出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要素。邵瑞珍教授在引述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时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过程,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而使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同。”因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着力于以下方面进行概括是极为必要的。对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归类概括和总结。物质的性质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理化性质。要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列举出每一种物质的性质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是徒劳无益的。但我们知道结构相似的物质之间具有类似的理化性质,对此可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某些理化性质进行分类概括,扩大知识的包摄性,促进积极迁移。例如: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如加成、氧化、聚合)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概括由不饱和双键的弹性,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可以推断或解释结构更为复杂的烯烃的化学性质。

㈠加强“双基”教学,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能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和原理就可以用来解决大量的类似或同类问题而实现迁移。例如,掌握了影响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勒沙特列原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解释已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某些性质如氯水的组成、SO2催化氧化的反应条件控制、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等,构成所谓的“逆向迁移”,而且有助于后继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学习,即构成所谓的“顺向迁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运用相似联想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共性的同时,应强化对个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具体知识或技能进行比较、辨析,促使学生树立清晰的观念,在遇到新的学习课题时,能迅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顺利、有效地得到正迁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㈡加强变式训练,增强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得到延伸和扩展,产生有效的学习迁移,必须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为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通过演练促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应付自如。在学习《氮、磷》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在标准状况下,用NH3做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若水充满烧瓶,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若水没充满烧瓶,物质的量浓度又为多少?若把NH3换成HCL,情况又怎样呢?若把NH3换成一定体积的NO2与O2或一定体积比的NO与O2,若水也能充满烧瓶,此时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渡又各为多少?等等一系列多角度的试问,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情境中变式训练的迁移效果如何并不取决于平时演练“同质”习题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把握了各种变式所共有的本质要素,能否揭示其内在的知识规律。在变式和新问题演练相融合,方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

㈢强化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所谓迁移可以看作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训练都有利于迁移。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应用于新的事例。他提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例如,在学习乙烯典型的化学性质(加成、聚合等)的同时,引导学生概括出不饱和双键的通性,并迁移至其他烯烃,推断或解释有关的化学现象。学习了乙醛的化学性质(加氢还原、被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所氧化),可以归纳概括出醛类化合物的性质,从而推断其它醛类化合物。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先入为主”的原有知识常常干扰、掩盖或替代新知识,因定势而产生消极影响,即产生负迁移。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越稳定,越清晰,产生的负迁移就越小。为了避免负迁移的产生,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消除定势干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

例如:(2006高考,重庆11)已知mX(g)+nY(g)=Qz(g)的ΔH<0,m+n>q,在恒容密闭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父子质量变小 D、增加X的物质的量,Y的转化率降低

错选A: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衡时,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以得出:在增大应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通过类比本题中加入了惰性气体使压强增大,则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m+n>q所以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故选A。那么在A选项中,对于气态反应,应强的改变之所以能引起平衡的移动,是因为浓度发生变化,否则压强的改变将无法影响平衡的移动,此处加入稀有气体时各物质的浓度没有发生改变,尽管总压强增大,平衡还是不移动,向正方。通过分析本题选B。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掌握扎实的“双基”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索的能力,都是学生的化学学习得到顺利地迁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全面考虑到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的迁移,更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3].顾文贵,岑波.归纳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20002(6)。

[4].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五篇: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在教学合一中寻找有效教学的支点 ——读《红蕾 教育文摘》有感

大约在07年的时候,很偶然的,从同事手里拿来一本书,薄薄的,掂一掂,分量不重。那么随意一翻,我就被它迷住了,它内容丰富,有名师建议、教师随笔、课改信息、读书专栏„„一篇篇生动有趣的小文章让我耳目一新。如果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真诚、深刻、丰富”(09年第一期《肖川的有效教学观》),那么把这三个词用来形容《教育文摘》也再恰当不过了,面对广大的教师读者,它是真诚的为大家服务的;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深刻;同时它以丰富的教育信息,帮助教师们提升专业素养。从此我经常借阅它,把它摆在案头,随时翻阅,只觉得受益无穷,越读越有味道,甚至于不忍释卷,甚至于读了一遍又一遍却总不嫌厌烦。

《文摘》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循循善诱,指引我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不断前进。尤其是09年的《文摘》围绕了一个主题:有效教学,这正是我这个语文教师经常苦苦思索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学合一。特别是教育大师陶行知的《教学合一》一文让我感受颇多。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中论述了教学要合一的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三个支点。

第一,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这正与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标准相吻合。陶行知先生将天底下的先生分了三类:一是只会教书的先生。二是教学生的先生,这两类先生所教都有限。有效教学只能需要第三类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教育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自己越急着告诉学生答案,对学生进行“填鸭子”式的教学,学生越学不会,相反,如果我们能明白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将学的着力点放在自主、独立的学习上,相信学生的学一定能事半功倍。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第一个支点。

第二、教法必须依据学法,我叫它“以学定教”,这样教,学生才能够乐学。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就常常运用以学定教的原则来使教学有效。比如备课,我总是从现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设计教学思路,实行备课三部曲:第一步备基础知识。找出学生字词句学习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上突出它们;第二步备语文技能。领悟课文遣词造句谋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种特点;第三步备情感态度。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态度。备课时寻找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备课,学生乐学,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上去了,成效非常显著。所以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第二个支点。

第三、先生要做到“教学合一”。即边教边学,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才不至于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在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学而不厌”了,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这就是教师的“教学合一”。看一看教育界的名师无一不是好学的典范,他们尤其喜欢读书。我也喜欢读书,内容涉及科普、文学、教育等,出公开课、发表论文、参加优质课比赛、教学成绩提高等都得益于读书;除读书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以提升自己的素养,所有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学生爱学,我也感受到教育的无限乐趣!

综上所述,何谓有效教学,从《教育文摘》里,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根据学情学法进行教学,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下载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学习金字塔》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模版]

    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的四个班级的120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为教学对象,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

    拼音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拼音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 吴 桂 花 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感觉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很快。在学习中,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脑中积累的词汇不断......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 读刘汉洪《快乐改变命运》有感近来我阅读了由刘汉洪先生所著写的《快乐改变命运》一书,从中受益非浅。在人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无奈、烦恼、挫折、不幸,......

    有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最终5篇)

    有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在中学教学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

    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

    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 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心得 1 阅读完韩立福教授的《有效教学法》一书后,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一、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

    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周红杰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而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教学上......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第四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参赛作品 征文类别:A类 标题: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姓名:成利华 单位: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 通信地址: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中......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黑龙江省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培训班(第一期)讲稿 从教学案例看融合路径和方法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主讲人: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晓林2013.4.20 8:00-10:00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