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指导探析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指导探析
摘要: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表现。在现代文苑中,写作基础理论堪称琳琅满目,但语文教师仍然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棘手。造成这一老大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以至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了针对性或有序性。本人认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走进生活,获取大量信息,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培养学生的积极意识和创新能力;作文评改方法,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素材 兴趣 创新 评改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现将本人几年来摸索的一些作文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觉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经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致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阅读的范围同样很广,总体上包括课内外阅读。课内阅读主要指课本等教材。它们文质兼美,是经典之作,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课外阅读应有所选择,选择一些优秀的期刊、报纸、优秀的影视作品来看,每册课后规定的名著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还有,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学生阅览室,里面所放的报刊书籍都是适合学生阅览的,学校图书室里外借的图书也是值得阅读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多看一些优秀的作品。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性情,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还能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还可以每学期统一发给学生一本阅读笔记,让学生把阅读时见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摘下来,记一记,背一背,也可以评一评、析一析,写一写心得,以便在日后的写作中派上用场。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写心中之有,抒心中之情,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生活中的人、事、景、物都是观察的对象。大至社会生活中的反复方方面面,小至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校园生活中的你言我语,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平时的实践内容也不例外。尤其是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平时接触社会较多,实践生活也较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观察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录,如写观察日记,以便更好地为日后的写作服务。
二、指导学生撰写文章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心中也有了写作的内容,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必要条件。接下来就是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谋篇
布局,如何让过渡衔接,如何遣词造句等问题了。关于这些写作理论,老师肯定在平时的课堂上讲得多了,学生似乎也明白了,但落实到写作一篇具体的文章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尤其是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作文的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庖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
1、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
同一体裁思考问题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
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2、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提高其辩证分析能力 青少年学生很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3、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意识和创新能力
1、重视培养成功感,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一个人被肯定,受到别人的赏识,其心情是不可言喻的。学
生一旦有了成功的愉悦,就更容易发挥主体性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激励性原则,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功感,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适当的表扬、竞赛,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信心,产生写作冲动。如让作文最佳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或在校刊、班刊发表。这样,一方面,这位同学培养了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写作中,另一方面,其他的同学也进一步被诱发了写作的积极性,纷纷提笔作文,争取有一个表现的机会,与发表作文的同学切磋技艺,形成一种互帮互学的热烈气氛。
2、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①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③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④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3、加强思维训练,不断拓展创新思维
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向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比如指导学生以“门”为话题的写作:“门”很常见,我们处处、时时与“门”打交道,由“门”所引发的思维是多向性 的:可以写世间各种各样的门,由此想到各个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的生活;可以写某一家门里门外的事情;可以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可写走后门的社会现象。多向联系思维时,我们要注意知识间的关联关系、事物逻辑联系、相似联系等。教师多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开拓写作内容、形式上的设计空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便极具“创新”性。
四、作文评改方法,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一)师评
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
出修改意见。对于快速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批改。对于成批交上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二)自评自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绝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是引导和指点。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作文,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三)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
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陈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9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 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 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入新课《阿里山纪行》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的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做法。(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只需对学生提出 的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作讲解。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做到层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层要求、分层设问、分层练习,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观察水平,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电脑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逼真、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认识电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利用媒体教学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求新鲜刺激而利用,而要摆正它作为教学手段的地位,让它切实为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一、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
二、推广合作学习的方式;
三、设计读记形式的积累;
四、重视典型习题的回顾;
五、强化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六、坚持课文的话题性评写;
七、激发赶超别人的兴趣。初中语文适应课改的几点看法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首先,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 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1 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 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1.2 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 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1.3 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2.1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 10 高效率。当然,如何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余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
(一)启发式,它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通过巧妙启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了他们求知、探索的精神。
(二)串讲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及时对要点加以概括,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有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适时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受文章的“人情物理”,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并获得美的感受,思维水平也不断提升。
(四)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如在讲授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时,根据佳作的意境,将小鸟娇巧可爱的姿态与清脆宛转的鸣叫展现在课堂上,很快能使作家爱鸟的情思变得真切动人,从而正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在短时间里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等,都要灵活穿插,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共同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复习不可遗漏,温故知新。这就是说,通过一两道重点习题的演练,使学生对文章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度概括、归纳和梳理,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达到短时间内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
第四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南丰中学 钱绿瑜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量少,词语积累基础差,自小又缺乏适时适当的观察体验训练,因而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我认为要想在初中三年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须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水平设计一些具体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文字表达
写作习惯
认知能力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难度莫过于学生怕作文,厌作文,学生觉得写作太难,咬半天笔头,才蹦出百来个字,要凑够要求字数,那已经是“白头搔更短”了。教师又总觉得学生写出的文章幼稚,不堪入目,评改时就简单随便。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学生不想写,教师也不悉心指导帮助的恶性循环。经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作文教学进行尝试。
一、降低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单凭讲过一两遍写作的方法,就要求学生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一篇文章得写那么多字,花的时间又多,他们往往会缺乏写下去的耐心,而跑去看电视或玩手机了。因此在小升初的开始阶段,不妨对他们作文要求降低些,凡是能流畅地表达,能有详有略,较为完整的叙述一件事,就应该得到高分,提出表扬。这个很重要,多次的表扬与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钱梦龙认为: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要在作文训练中区分开来。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降低作文要求,多通过表扬与肯定,使他们能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写作的欲望与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兴趣使得学生能主动的写作,甚至主动找老师请求指导评析,这个时候教师再对他们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这样就进入到一个学生乐意写,教师喜欢教的良性的教学循环中。现在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常有学生在课间或是放学后来找我点评他们的习作,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之余,还自觉进行课外练笔,他们会在教室里一起分享阅读体验,一起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切得益于他们内心对写作真正的喜爱。
二、日记式片段习作,养成学生写作习惯
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周记进行习作训练,无疑这是一个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作文要多写多练才能得到提高,单纯依靠每一单元的一篇大作文训练是不够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是两篇等同于大作文的周记占去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在周末苦苦构思写作,很多学生并没有能按时完成周记,即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常常抱怨,要写好两篇周记已是绞尽脑汁,黔驴技穷。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厌恶其实就源自于写作要求篇幅长,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个刚好是初中学生最缺少的。因此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我主张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片段,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片段式习作训练字数要求200字左右,内容要求自由,可叙事,可抒情,可写景,可议论,还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比如我会在初一上半学期选5-6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写景为主,教会他们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我会带着同学们走进自然,到操场、生物园、学校荷花池,让他们感受自然,领略美景,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身边的美好事物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训练非常有效,如今我两个班的学生作文景物描写往往是亮点,为整篇作文增色不少。而当学生进入到初二,有了初步判断的能力,我会在上半学期选取4-5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评议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就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小事,或社会上的某些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说理议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有利于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叶圣陶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但凡做一件事,形成了习惯,即事半功倍,离成功不远了。学生在片段习作中,慢慢摸索到了写作的方法,习惯于每天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习惯于把每天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点滴,把每一天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使写作变成了自己每天必须做、不做不舒服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用愁学生作文写不好了。
三、自改自评,互改互评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都是学生交上来,教师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意见与点评,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学生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乎作文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怎么改?这样教师的评改所起的作用就不大了。因此教师可作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在完成习作后,要求学生自己先作出点评,对自己的习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也可以同学间互相写评语。可能有些老师会质疑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评?我们要信任学生,把好文章的标准告诉学生,比如好文章是要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于是就要求学生在自评或互评时要留意这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是否详尽细致,又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我相信这些学生是能做到的。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审阅自己的习作。我刚开始施行自改自评,互改互评的时候,也听到了学生的抱怨:不会改,写都不会,怎么改?正因为不会,才学。我鼓励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给的方法去评阅,你也能品评自己的或别人的文章。我开始的要求是学生不写自评或互评的,老师就不对你的文章进行点评,逼着学生去学会自己审阅自己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写的自评或互评相对简单,但一个学期下来,不用我要求,他们写好作文后都会自己写下点评意见,或叫同学帮忙写上互评意见。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我检视写作的目的与态度以及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他会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同学间互改交流不仅能扩大学生写作的角度与视野,还形成班级良好的写作氛围,这些都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致与水平。
作文教学虽然难度大,但只要能注重方式方法,多从学生实际情况,包括语文知识基础,个体接受能力水平等出发,关注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多鼓励,少责备,循序渐进,悉心教导,我相信我们能在初中三年里,能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稳步地有效地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①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②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五篇:初中语文作文指导
初中作文指导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呢?我认为,关键是指导学生在审题构思、选材取料、写作角度、修改润色上下功夫。
1.审准题眼好下笔——指导学生从审题与构思入手作文
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就是用敏锐的眼睛,精深的思想,仔细分析,推敲辨析给定的作文题目,从而正确地理解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或怎么写。审题不清,往往可能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会大打折扣。而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就要掌握一些审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顺利成文打好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性词语(即“题眼”),审准题目,确定好中心及立意,选择好材料及写作角度,安排好文章结构。同时,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或引言,领会其内涵,并看清楚题目在字数、体裁等方面有哪些要求,有哪些附加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克服题目都未看清、要求都未弄明白就仓促动笔写作的毛病。
同时,在审题时还要做到“三定”。
一是定体裁。
审题要思考这个题目适宜哪种文体、本人长于哪些文体、材料宜于哪种文体,从这三者中去寻找相一致的、最善于表现文章思想内容的文体。
二是定立意。
作文要“意在笔先”,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确定了中心后,写作时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三是定人称。
审题时,必须弄清人称,否则,文章的语气、角度和内容,就有可能出现混乱。在审题中一旦确定了人称,作文时,就要按照一定的人称去写,做到前后一致,文章才能角度一致,前后连贯。
2.匠心独具选好材——指导学生慧眼选取写作材料
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因此,每次的作文练习,都应该注重作文选材的指导,引导同学们善于独立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表达,鼓励他们从小养成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纯净的童心、天真的语言来描绘心中的世界。而在写作中,不少学生存在选材单
一、范围狭窄的弊端。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只限于学校生活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突破校园樊篱,自觉走出校园这个圈子,深入到社会中去,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写社会上的人,叙社会上的事,让作文的内容鲜活起来。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并指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平凡之中看出它的不平凡,使之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即使是写自己十分熟悉的学校生活,也要学会选择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典型画面,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美。
学生的写作材料大多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积累材料方面的指导。一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如何观察人物、动物、静物,如何确定观察的角度,如何撰写观察记录等等。此外,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观察方面的训练。如让学生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训练要求进行观察,以积累写作素材。二是要教育学生注意收集。如组织学生根据写作训练的要求,到图书室、网上查找、筛选、分析材料,并制成卡片,使收集的材料为己所用。三是要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积累材料。如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课外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动态,关注人的生命与人生的价值,并就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提炼,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和写作素材。
3.立象以尽意——指导学生找准写作角度和情感倾向
在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写作角度的指导,引导他们在精心选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选好、找准写作角度,安排好写作结构,做到写作角度新颖独特,结构形式有所创新。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有两个要点:
一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
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
二是要符合“小”和“新”两个要求。
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角度要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
4.文章不怕改——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润色习作的技巧
俗话常说:“文章不厌百遍改。”指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润色,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端正修改的态度。
老师经常向学生介绍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作品与草稿的差别就在于——作品是反复修改之作。
二是提供修改的范例。
学生完成试写后,就指名学生朗读习作,师生倾听。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教师指出不妥的地方及原因,提出修改的意见,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进行修改,久而久之,使学生明白怎样修改文章。
三是提供修改要求。
作文修改是作文修改的一把尺子,即文章的一般要求和各次习作的要求。要以此对照各自所写的文章,使修改后的文章努力达到感情真挚、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表达正确、没有错别字的好文章。四是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默读,修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轻读,修改文章的词句;朗读,全面修改提高。自读自听,发现拗口、不自在的地方,就得考虑修改,这叫三读三改。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