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执教人员放开旧有的教育模式,关注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培训和情感、意境的渗透,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美学特色有所领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创新教学方式的支持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这将会为我国古诗词教学成果的深化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真挚的情感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千古流传,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应达到的标准。但是古诗词的产生时代久远,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理解障碍,再加上学生生活阅历与认知水平的局限,要让学生深入领悟其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不易的。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不够重视,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时候只让学生背名句,因此,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的教师很具体地讲解了古诗词,只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结果学生片面地理解了大意,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这些因素使得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体会。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推行之下,素质教育虽然深入人心,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及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在实际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采用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却不知在该种教学观念下,只会将教育的本质扭曲,令学生形成畸形的价值观。一方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往往会采用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被不断重复的诗词背诵与诗词默写所充斥,这种盲目追求分数的教学方式不仅完全忽视了诗词内涵,破坏了诗词本身的意境,同时也极易使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在教学中采取消极态度。另一方面,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被教师置于被动地位,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师授课,极少出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古诗词深层含义的画面,更多的则是教师在台上将课程重点直白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台下不加思考地抄写记忆。在该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化,对所学古诗词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教学内容上,既无法掌握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思想感情,也无法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使诗词失去原有的魅力。
2.未发掘出古诗词朗诵的深层意义。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朗诵意义常常为教师所忽略,而学生也由于不了解朗诵的必要性,在进行诗词朗诵时不是缺乏感情,就是?Z调呆板,更有甚者为尽快结束朗诵,一味加快朗诵速度,结束后却连诗词讲了何种内容都无法说清。殊不知,朗诵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在朗诵过程中,学生可无意识地在脑海中形成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并在潜意识里体会古诗词中包含的深意与意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朗诵往往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朗诵质量好坏与否皆可对诗词学习效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审美是与诗词创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故而要提高审美能力,就必须增加朗诵次数,通过多次朗诵,逐渐体会作者情感,并从中领悟到隐藏在诗词当中的深层含义。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1.重视阅读积累,进行反复诵读。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应该无条件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独立作诗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堂开始之前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作诗,第一次可以让教师为同学进行示范,使得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诗歌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中的古诗词。这样,当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之后,就会拥有不少的古诗词知识。为了更好地进行诗歌的背诵,每天的晨读时间应该让学生进行相互背诵以巩固知识。教师也可以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抽查全体学生的背诵情况,让学生在学习新诗歌的同时巩固旧诗歌,以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提升古诗词的学习效果。
2.加强知识理解,进行日常积累。
理解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步骤,是学生进行古诗词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如果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的背诵,一方面不容易记忆,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在默写的时候容易产生错别字。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进行默写。诗文阅读和词义识记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学生掌握的古汉语的词汇较少,必然会难以完成古诗词的顺利阅读。在学习的过程中,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词汇出现的次数不够,往往在大脑中产生的印象不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除了课文之外,教师还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的古诗词来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词义的识记。
3.详细介绍作者情况,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语文教师在进行作者介绍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是空洞地介绍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更应该关注写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一些创作风格、作者的个人经历。教师可以将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作者,融入到作者通过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最终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学习古诗词。
4.对知识进行梳理,注重学习的系统性。
文言字词积累掌握,是从分散到集中,是从不自觉到有意识地进行知识归纳和梳理的过程。只有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水平才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也”这个字,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字的用法进行集中的理解与归纳,如“余闻之也久”和“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但具体在应用中表示何种语气,在句子中该怎样进行翻译以及如何翻译好,则应该根据句子的形式和“也”字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同样,对于一些实词,也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以及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深入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诗词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龚高旗.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3(3).[2] 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2011(2).
第二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 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让中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就要实现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向指导,感受古诗词的美;注重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联系生活,运用所学古诗词。
【关键词】教师;古诗词;教学方法引言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感兴趣初中生比较少见。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回归本色,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下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教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上缺乏新意,只是按部就班,没有对古诗词进行充分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必定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紧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自身的教学技能却没有进行相应培训,这同样会影响到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水平。
2.2 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
“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古诗词的教学停留在字词的串讲和简单的支离破碎翻译,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诠释和深入思考,不注重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和鉴赏,从而失去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无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想象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流露,往往导致处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3 教学急功近利
当前,我国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讲解时,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没有从古诗词鉴赏角度来进行,而是试卷上考什么,教师就讲解什么。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偏向于古诗词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教授,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为了考试而讲解,学生不能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如下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
3.1 多向指导,感受古诗词的美
3.1.1 朗读古诗词,感受韵律美
古代经典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明显的特色在于其韵律。古人作诗时注重字的揣摩,注重炼字、炼意,并注重诗歌整体的节奏感和音律感。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所具备的优美韵律,值得后人探究和发扬,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音律美,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3.1.2 体味古诗词,感受意境美
如果说诗歌韵律是古典诗歌的第一重境界,那么很显然,诗歌意境则是古典诗词的第二重境界。凭借诗歌韵律走进诗歌之门,诗歌意境则是品诗者的一种内心享受。在品味古典诗歌时,需要学生们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进行充分的联想。
3.1.3 感悟古诗词,感受意蕴美
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让学生感受那种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几首同类古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
3.2 注重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形式美不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主要的特点,也是成功的中国诗词的一种境界追求,形式之美相辅相成于诗词承载的具体内容,有基于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讲授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和核心的环节就是诵读。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诗词从意境上进行认真的感悟,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古诗词,在体会到语言美的同时,凝聚一种形象的美和形式的美。《行路难》,作为李白其中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虽然被划分在了“诵读欣赏”之中,但是对于初中生进行相关的背诵和欣赏工作来说,仍然是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基于此,笔者觉得,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引导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开展反复的诵读,在充分的诵读之后,对于诗歌的深层意蕴进行理解,体会复杂的诗人心境。
3.3 联系生活,运用所学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某学生考试失意时,可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等等。
参考文献:
[1] 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2011(2).
第三篇:古诗词教学方法
新标准下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
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
第四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导入:
二、板题示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会背诵、默写。
2、理解诗句意思,并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诗词,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解题):
2、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清字音,听准节奏。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出示幻灯片(标出字音、朗读节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读完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朗读,学生更正、评价。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诗词,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再读诗词,先弄懂关键词意,再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或者查工具书。()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翻译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测:(提问词意)谁有信心翻译得好?指名翻译。学生评价、更正、补充,教师引导。
4、强调:(或出示答案,学生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研读诗词,体悟情感)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研读诗词,体悟情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分钟后分组竞答,看哪一组最棒!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组织自学,了解学情。
3、检测:谁最快完成了?竞答开始!学生评价、更正、补充,教师引导。
4、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贯穿始终。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背诵诗词,升华情感)
1、出示自学指导:
同学们反复朗读诗词,然后背诵,()分钟后看背诵,谁背的有准又快!
2、检测:谁有信心背得好?指名背诵,学生评价。
七、总结:
八、以一带多:
九布置作业(含小练笔):
十、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五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刘奇珍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使中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材料。(徐凡曰)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文的比重在高中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不仅每本必修课本上有,还添加了专门的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晓黎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呢?(奇珍代表15级语文组抛砖引玉)
一、教学生读诗
1、以“我”为主,激趣读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说作者,在课堂上,学生们自告奋勇登上“论讲坛”,将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介绍给其他同学,或介绍诗人,或解说作品,方式既有在黑板上直接板书讲解的,也有利用投影或幻灯将资料展示出来的;“我”来诵读,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晓黎曰)
2、配乐读诗,感受诗美
创设音乐情境,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老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在音乐所创造的氛围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乃至自身素质也随之提高。(徐凡曰)
3、巧读诗词,领会诗境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古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借鉴一些技巧与方法:范读法、伴读法、轮读法、自由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声调的正确、语调上的抑扬顿挫、各类型句子的读法,强化朗读中的停顿、轻重、速度、升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词,才能让诗词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诗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诗文内容、感情、特色。(龙怡曰)
教学生读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
二、教学生悟诗
1、感悟意象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它分为四类:①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②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③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④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问题: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 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贺标云)
2、感悟内容情感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的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主要包括:(1)送别抒怀诗,常见的意象是杨柳、长亭、南浦与酒等,古代习俗常有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写诗赠别等,这类诗常常抒发离愁别恨、别后思念等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2)羁旅思乡诗,常写的意象是驿道、马、船、杜鹃、鸿雁、家书、故国、梧桐、猿啼、浮萍、月等。由于过去战乱频繁、山长水阔、旧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等,所以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思乡思亲、宦游之艰等情感;(3)边塞征战诗,常写的意象是旌旗、烽火、楼兰、玉门关、长城、羌笛、琵琶、大漠、海风、瀚海、月等,常常表现边塞风光的的美丽、建功立业的报负、戍守边疆的艰苦、怀才不遇的感伤、思乡思亲的愁苦、战乱不断的控诉等,一般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4)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常用的意象是绿树、空山、柳绿、桂花、春山、竹、云、海棠、白鸥、稻香、细雨、蛙等,表达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5)怀古咏史诗,这类诗歌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常常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以及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等;(6)咏物抒怀诗,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常见的所咏之物有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这类诗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奇珍云)
3、领悟艺术技巧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1)抒情手法,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B间接抒情①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②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③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④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或典故来讽喻当朝。
(2)修辞手法,A比喻(明喻、暗喻、借喻。)B.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C.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D.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E.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F.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G.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H.对比,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I.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J.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K.用典,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L.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3)描写手法,A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B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C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D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E侧面描写(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F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4)描写角度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是几种综合运用。方位角度主要指远、近,高、低,上、下,内、外,多是两种进行结合。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问: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触景生情,由眼前的子规鸟和杜鹃花引出愁绪,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戌春云)
三、教学生答题
1、炼字题型
(1)炼字,指锤炼词语,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诗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也还有其它词语,如副词、数量词、叠词等。
(2)常见题型:
①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试题变形:
④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⑤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
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⑥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⑦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 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3)常规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试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珊英云)
2、意象意境题型(1)常见题型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②诗歌刻画了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
③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④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2)答题思路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③总结形象意义。形象营造的意境或者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3)【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问题: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贺标曰)
3、内容情感题型
(1)常见题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答题思路:
①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②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3)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注释】
①处士: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②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③芸藿: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④东皋: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⑤刈:割。
⑥黍: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⑦萤:萤火虫。
【解析】这是一首即事感怀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的大意是:在屋北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野收割黄米归来。在今晚月圆的秋夜,恰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穿梭飞舞的萤火虫从旁助兴。【答案】诗歌描写了溶溶明月和点点流萤,衬托了静谧、安闲的山村秋夜的景象,写出了从事农事活动归来的诗人与老朋友不期而遇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得欣然自适、潇洒自得以及与老友相遇的欣喜愉快之情。(奇珍曰)
4、艺术手法题型(1)常见题型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答题示例: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思考】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1)。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3)。(戌春曰)
总之,古诗词学习,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教学生读诗,关注标题、意象,关注作者、注释;教学生悟诗,关注意象、意境,关注情感、技巧;教学生答题,关注题干要求,慎取答题模式,让学生爱读诗,会悟诗,巧答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