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一、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尤其是重视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强化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是对文化的尊敬,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其次,促进学生语言领悟能力的提高。在中学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尤其是注重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其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在诵读中进行欣赏,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从而珍爱自然,热爱生活。
最后,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能够领略其中的意蕴,能够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重视诵读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技巧和策略。诵读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有效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而有感情的诵读又能够增强感染力,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感知能力。古诗词的语言一般感染力较强,而且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音律美。因此,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当前,广大教师意识到了诵读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丰富的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范读、通过多媒体观看名家范读、鼓励学生齐读、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诵读的目的是在读中理解诗词的含义,不能走形式主义。同时要加强对诗词朗读技巧的指导,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风格诗词的意境之美。
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进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是为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词的语言、形式和情境之美,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而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诗词之美在于不同意象的组合之美,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和想象的习惯,有助于挖掘诗词深层的情感和内涵,从而提高诗词学习的效果。
2.学会欣赏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规定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词的技巧,同时能够借助文本中的相关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学习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当学生学会诵读后还应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读读背背和机械记忆的方法,认为学习古诗词只要会背诵、默写即可。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古诗词的欣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学应紧紧围绕中考进行,使得古诗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语言积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诵读为基础,在指导学生读读背背的过程中了解诗词大意,并突破传统观念对诗词教学的要求,围绕某一条主线和几个能够产生联想的意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分析不同风格的诗词,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新课改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采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同时,在诵读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提升写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整体教学思想,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功效。
第二篇: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 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诵读”作为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手段。本文试结合现有理论成果及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教学要点进行全面梳理和阐述。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并推荐了部分篇目,同时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充分说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在的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益生疏,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教师也缺乏合理引导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是本文着力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广大,从而让学生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就必须诵读。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仅表达着字面意思,体现作者的情感,而且还传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耐人寻味的内在意蕴;而诵读则要求诵读者调动心、耳、口、眼、脑等感官,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古人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等等,均说明诵读在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初中古诗词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来看,“积累”层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准确背诵古诗词名篇名句;“感悟”层次要求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形之美”(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神之韵”(即语言文字所承载的诗词作者情感以及其主观情感浸染的社会人生);“运用”层次则是建立在大量的“积累”和“感悟”之上的最终目标(指学生在接受大量古诗词的熏陶后,使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乃至思想情操得到提升)。三个层次的目标都与“诵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诵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
“诵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据笔者的不完全归纳,诵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范读法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1]。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不仅给学生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同时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师生互动性。
教师在运用范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范读不等于程式化的朗读。教师范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众多的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语速、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个性化理解的原则。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范读的同时,应强调学生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不一定拘囿于老师的套路。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在评中读,如:“你觉得老师读得最好的是哪部分?哪部分的读法还可以改进?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的把诗词读出来。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等。
教师在运用朗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利用参考资料了解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与用典情况等内容,降低理解的难度;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如在朗读中要讲究停顿,以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更好的表情达意。凡是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的诗歌,停顿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的,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突显。要注意重音的处理,以此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要把握节奏,通过语速的快慢传情表意。一般说来,表现人物惊惧、紧张、喜悦或愤怒、欢欣的感情,朗读较快;表达沉思、回忆、悼念、悲痛的心情,朗读节奏较慢;表示介绍、交待、叙述的文字,朗读时运用中等速度节奏等。
(三)听读法
听读法指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化教学手段播放著名朗诵家范读的诗词。“朗诵艺术家以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成,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2] 朗诵家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朗诵技巧的熟练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也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
教师在运用听读法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听、仔细听,认真揣摩分析朗诵家对诗词文本处理的精妙之处;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边听边跟读,鼓励学生从最初对朗诵家的模仿,逐渐过渡到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处理节拍、节奏、重读、轻读,把握语调和旋律,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品读法
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发掘自己的内心视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这样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才能感情共鸣。
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其步人诗境,感受古诗词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五)演读和唱读法
初中生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读读、背背、说说、唱唱、演演,通过变换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增添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景、诗中情沟通,增强其对古诗词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和意境意象的领悟。演读法指将诗歌改编成小话剧来进行表演,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适用于故事情节较强的诗词。如笔者在讲授杜甫的《石壕吏》时,就曾尝试将其扩展为一幕古装剧,由几名同学分别饰演诗人(叙述者)、小吏、老妇、老翁等,他们的表演绘声绘色,其他同学也兴趣盎然。通过表演,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进一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唱读法指用歌曲一般的旋律来吟诵诗词,以此感受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内在韵味。诗词本身就是流动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押韵、停顿和重音等,尽显它们别具一格的音韵美。如今,已有许多经典诗词被改编为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可以拿来直接学唱。通过唱读活动,可以轻松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教师在运用演读和唱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度”的问题。演读法和唱读法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兴趣,以及对诗词内在音乐美的探索,范围也仅限于部分古诗词。因此,不必在此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忽略了诗词教学“以文本为主”的应有之义。
(六)多媒体情境导读法
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整合,将产生优化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是可以创造意境美。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其优美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的意境如果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将这种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就可用优秀摄影作品将其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二是可以感受声音美。音乐是是生命的律动,是感情的迸发,是人类内心一种无法言说的情节,更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讲授诗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歌的这种特质。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调低沉。在诵读教学时,可选用《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为诵读情境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情境导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多媒体内容要少而精,不要喧宾夺主。以免忽视诗歌教学的本来目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读书变成了“读图”;二是多媒体展示不能代替文本研读。多媒体有着直观、形象、容量大、易激发学生兴趣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容易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可能造成思维僵化的缺点。因此,运用时“浅尝辄止”即可,更深入的探讨还应通过文本的研读来完成。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125 [2]张家声.虹云.曹灿.初中生必背诗文标准范读.北京:北京普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6月
第三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载体。现代英语的词汇总量已达到200多万,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语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扩大。而词汇教学成了当今英语教学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一个难题,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究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贯穿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如果想学好英语,就必须掌握好英语词汇;好多学生之所以英语学习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因于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英语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的词汇安排和生活紧密相连,多个单词之间有很多的联系,因此在记忆词汇时,教师将所学词汇通过总结归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更加牢固地记忆词汇。
一、教师要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是借助构词法变化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构词法知识来辨认和记忆英语单词。构词法包括合成、派生、转化等方法。其中,派生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单词。派生法是通过加前缀、后缀的方式构成其他单词的方法。学生掌握此方法就可以推测出一类词的意思。例如:当学生了解了dis-,in-等前缀表示“不”的意思后,再见到disagree,dislike,incomplete,incorrect等就可以猜到这些词的含义;了解了后缀-less加在名词后可以变成词义相反的形容词,就不难猜到wireless,hopeless,homeless等词的含义。在教学中,学生还可能会碰到含多重词缀、较为复杂的词汇,例如:independence,disability,evaluation等,还要接触到一些新的缩略词,例如:smog(smoke+fog)、telecast(television+broadcast)等,如果让学生了解了它们的构词方法并学会分析,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另外,转化词也需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例如:button原是名词“纽扣”的意思,但可转化成动词,表示“扣纽扣”,cool原是形容词表示“凉爽的”,转化成动词后表示“变凉,冷却”的意思。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构词法,对学生扩大词汇量将有很大帮助,而且使学生记忆单词更便捷、更牢固。
二、教师要利用具体情景教单词
具体情景指的是实际生活情景、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等。在具体情景中教单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单词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的交际功能。比如在教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如run,jump,dance,smile,eat,drink等词时,就可以真正动起来。教师可以先示范,边动边说,再让学生做动作,同时读出该词;再如教catchacold,headache,cough,medicine等词时,我一进教室就做出身体不适状,对学生说,Idon,feelverywelltoday.Ihavegotaheadache(同时摸摸额头)andacough(发出咳嗽声).Ihavecaughtabad(打喷??).Thedoctorgavemesomemedicine(拿出已准备好的药片).Imusttakeitnow(作喝药状).边说边演(表演可适当夸张),同时板书这些生词,学生像看小品一样看着你表演,当看着他们露出会意的微笑时,我明白他们已完全听懂了我的话,并且把这些生词自然而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运用图片、实物等或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抽象的教学方法,采用具象的教学方法。如借助图片、实物等具体的东西来帮助学生进行单词记忆。例如教学“banana”一词时,教师可以把香蕉带进课堂,边拿着香蕉边提问学生“whatisthis?”学生作答“Thisisabanana”,如此反复的练习,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个单词,并且拥有了很深的印象。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为英语的词汇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把英语教材中静态的素材转化为动态的集视频、音频等为一体的动态的素材。如在教授有关车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设置出与各种车有关的动画场景,如“car、bike、bus、taxi……”,以此充分调动学生视听器官、脑的想象活动。这样,在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语言材料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对单词内涵的深刻理解。
四、教师要精心选材,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成功感
学了新的词汇一时派不上用场,常常会削弱学生学习词汇的动力;复现率低也容易造成遗忘。我们在选择阅读材料上注意到了这一点,即注重选取含有最新词汇的文章,或者编辑所选材料,这样的阅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而且也让他们巩固了所学词汇,极大满足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心理需求。英语自学能力对学生能否成功习得语言至关重要。课外阅读是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阅读英语文章的习惯。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我们如获至宝,进行了科学分类。通过促使学生精心阅读,繁杂的语法现象被重新认识,词汇在不同场合下的各种用法得到了真正领悟。
五、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复习,巩固对词汇的记忆
英语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学生需要经常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词汇才能事半功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避免遗忘的必要条件。复习词汇时还要注意词汇之间的联系。如果把单词仅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单位来学习,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忆难度大。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们可把与“看”相关的词汇归结为look,watch,gaze,glance,glare,stare,glimpse等。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及时复习,以便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单词。
总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词汇教学策略,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要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词汇教学策略,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第四篇: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2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
我国是诗词的王国,自古以来就有唐诗宋词之美称,他们以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多少国人借助这些古典诗词获得了情感寄托。古代的诗词具有想象丰富、奇特隽永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教材。那么,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深入感受古诗词在诗中的内蕴,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呢?我认为通过运用想象进行古诗词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巧配音乐,展开想象;品味鉴赏,深入想象;活用情景,拓宽想象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关键词:诗词
教学
想象
一.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在古诗词学习中,如果没有抓住关键词来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分析,则有可能会误解作者的本意,甚至歪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杜甫《春望》教学中,抓住“望”,由“望”再到“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一系列的意象,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通过反复咏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联想到战乱时叛军焚烧宫室留下的残破、草木丛生,皇城已失去了往日的锦绣豪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令人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又有凄凉婉转,离别之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脑海里再次涌出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情景,抒发了诗人在国破家亡的痛心疾首之情。这样抓住重点文字教学,学生既领会了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又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常常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使他们从深层次体会到作品情景交融之境界,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想象力也增强了。
二.巧配音乐,展开想象。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其中的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俊美的音乐容易赋予人们美妙的想象空间,进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欣赏境界。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在文中巧配音乐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独特的音乐情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日常教学中,根据古诗词内容,巧用录音机、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配乐置景。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歌曲——《水调歌头》,要求学生听完后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音乐播完后以后,同学们都能选准角度,尽情倾吐。指出这首词为那些不能够在中秋团圆的人寻求了安慰,释放了情感。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用想象和联想开拓了诗词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词人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特别是词的结尾更是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中,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进入到词中所描述的美丽境界,深刻领会到词人豁达的心胸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修辞等方面系统诱导,再配上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再结合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展开想象翅膀,进行深层次地理解× 20 = 400
文章思想感情。高效课堂友善用脑的理念就是用音乐带领学生走入作品的情景,或以音乐作背景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三.品味鉴赏,深入想象。
“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词绝非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无论是惆怅迷茫,还是恬适安闲;无论是激越慷慨,还是悲怆伤怀,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其特定的缘由。
由于诗歌艺术性强,经常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比兴、烘托、想象、象征、比喻、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意象,以充分表达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正如李商隐的《无题》,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中的独特韵味,特别是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诗人运用双关谐音,比喻更是既新奇又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因为不能团聚,自己万分痛苦,无尽无休,仿佛烛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品位鉴
赏诗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在诵读过程中,看看诗词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用得生动、形象,尤其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闲”字,乍看是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实际是与前文“家家雨”、“处处蛙”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主人久等客人不至,枯坐无聊,内心有急、有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字中流露了出来。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意,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做到魅力四射。正如苏轼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四.活用情景,拓宽想象。
拓宽想象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自由想象。有人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新课标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让学生去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在教李白《行路难》时,我抓住这首诗具有意境开拓的特点。特别是诗人面对逆境,不甘自弃,悲而不伤,积极入世。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形象上,瞬息变幻的场景中。诗人展开他幻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一会儿飞到坚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大雪弥漫的太行,一会儿飞到碧溪垂钓,一会儿又乘轻舟经过太阳旁边,一会儿又回到四顾茫茫的现实,一会儿却又乘长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在沧海之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拓展了想象,都能理解诗人那从现实到幻境,从上古到未来,从咫尺之间到天涯海角,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阔无际、壮丽多变的宇宙中恣意飞腾。因此,活用情景,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画面和内容结合起来,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复制到自己的心坎上,从而使学生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学生能领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有效激发。
总而言之,想象能力的培养要课内教学引导,课外延伸扩展,双管齐下。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是多彩的,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会创编出更多更新奇的梦幻世界。老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多激励,多启发,让他们焕发出热爱语文的神采,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想象、联想和技巧方面多下苦功,激发学生的兴趣,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深入,引领学生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 20 = 400
第五篇:浅析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浅析初中政治课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贵州省织金县第四中学 林荣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物质文明的增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机与活力。这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青少年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浓,干劲不足。因而,如何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新形势,为了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指内在效果(即教学要求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是指政治课教学的外在效益,(即政治课教学能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此外,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还表现在政治课教学的效率上(即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取最佳效果和最大效益),政治课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学校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二、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仍然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使政治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是每一位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三、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
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地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作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身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单纯地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的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
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情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附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3、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之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们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4、以人为本,科学地认识政治教学的对象,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现代中学生是中学政治课学习的主体,进行中学政治课教学,一定要重视现代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变化,尤其是思想变化及其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的形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5、通过不断完善政治课教学的内容体系,提高政治课的信度,增强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政治课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并立足国情,着眼中国特色,向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教学内容既要有严格地科学性、知识性,又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新观念、新知识以及学习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如何处事处世的相关道理,增强政治课的信度,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
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变“灌”为“导”,改“注”为“启”,导得科学,启而得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和现实的限制,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实行开放式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请进来走出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四、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