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内容
(一)探索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通过对古诗词教法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文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探索小学古诗课堂教学路子。
3、编写出小学古诗积累校本教材。
4、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通过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有效途径
1、选取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古诗词诵读内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2、学生背诵古诗词增加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文化素养,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三)教师摸索和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基本模式,并总结出一套小学各年级段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细则
(四)学校编写出一套古诗词诵读教材,建立一个古诗词专题学习网站,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
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1、选题、申报、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
2、分类搜集、整理、筛选有关古诗文资源。
第二阶段:逐步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2月
1、确定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摸清教学需求。
2、通过教学实践,反馈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与方法。
3、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应学生需要的古诗文积累策略和途径。
4、调查、反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比,不断改进教学,调整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10月
1、对整个实验结果加以整理、总结、论证,形成结论。
2、撰写实验报告,整理汇编有关资料(教学案例、论文、反思等)。
3、接受课题专家的结题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
2、教学实践。为了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我们组织了教研专题研讨课,执教研讨课的几名同志在教法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全组同志进行了评课、辩课,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补充。
3、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实践,我们总结了十几套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出两套高效的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原则及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学校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和现状等,进行学习。
2、问卷调查法:就学生和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掌握情况,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状况,对“古典诗词”编成歌曲的了解情况和喜爱状况,你知晓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方法等进行问卷调查,并科学分析和综合调查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策略、内容等。
3、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定期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意识,提升古典文学素养,践行古诗词教学研究行为。
4、观察分析法:观察教师、学生在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高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5、个案研究法:及时发现、收集、整理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典型的个案,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探索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优秀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6、经验总结法:及时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并加以科学分析,总结出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有益经验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实施相结合,传承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探索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普及推广研究成果。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回顾两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在共同探索学习中不断成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收获满满:
(一)摸索出的方法和经验
1、读、背、议、悟、品、拓分步走教学法。通过研究学习我们发现,所有的古诗词教法均含有读、背、议、悟、品、拓展等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会做适当的调整。诗,首先要学生准确的朗读出来。古人对朗读非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说明读对写的影响巨大。学生对诗的读要由浅入深,要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要让他们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要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议、悟这两个环节。通过议、悟,学生才能解诗情,识诗境。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表达。从古诗中学表达,积淀文学素养,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赏诗意表达的意境,学习诗人表达的方法,就需要学生去品味。教诗不能拘泥于一首诗,而要和相关的诗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以上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可以有十几种组合,如:
四步教学法:
1、读——议——悟——背
2、激趣-品读-探究-升华
3、背—读—悟—议
4、背—议—悟—品
5、读—品—解—悟
6、读—品---悟---拓
三步教学法
1、破题、介绍作者---品诗情---诵读
2、自主朗读—自学质疑---自由诵读
3、熟读---理解---背诵
五步教学法
1、读—议—唱—舞---拓展
2、读—议—品—背—拓展
这是我们通过学习总结的十一种古诗词教学方法。另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其他一些小学古诗词教法:
1、抓文眼,品诗意,展外延,促背诵
这套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研读诗词,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品读诗意,进而拓展诗意外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这套教法适合于中、高年级,效果很理想。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行的“啼不住”和后行的“过万重山”紧紧联结起来,描绘出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当两岸猿声还在耳边回响,一叶轻舟却已经飞过了无数险滩,闯过了千山万 岭。在这里诗人还十分巧妙地使用了衬托修辞手法,借猿声的回响深沉衬托轻舟 的快捷,借万山迭让衬托长江的无限雄伟,又在“舟”字前面加上一个“轻”字,就 从三个方面表现了长江水流之大之急。学生便不难想象出万里长江的雄伟气势,感受到诗人李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2、破诗题,解诗意,画诗境,演诗情,背诗句
本套教法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教师适时点拨。如章宏芳上《小儿垂钓》一课在破题时先在黑板上写好了“垂”字的象形字,然后让孩子们观察这个形状可能是课题中的哪个字,孩子们一下就猜到是“垂”。“垂”就是东西的一头向下的姿态。老师接着让孩子们看课文插图,图上哪些是垂着的呢?孩子们看到杨柳是垂着的,那就叫“垂柳”。老师将头向下低着,引导孩子们说这是“垂头”,图上的小孩钓鱼的线垂在水面,他在“垂钓”。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就明白就是小孩子钓鱼。在这个解题的过程中,教师从识字引入,结合插图让学生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而在高年级,有些题目很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但有些诗题却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去进一步领会,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猜猜看,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后放在那里,带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后再回到课题,进一步的理解。如陈文雅教《望湖楼醉书》时,学生顾名思义理解为望湖楼醉酒时写下的诗歌,但这个“醉”仅仅是醉酒吗?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逐渐明白了此醉更是醉景。因此,我们在解诗题时要灵活处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诗意图,也可在讲解的同时,教师辅之于简笔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可以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诗情。最后,督促学生当堂背诵诗句。这套教法适合低年级教学。因为低年级所选文本均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动静结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应灵活多变,才会吸引学生。
3、读为主,教为辅教学法。
读为先,教次之。先要让学生读好,然后才可解决教的问题。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让学生读好就实施教学,往往会出现许多令老师尴尬的情况。要么学生咬音不清、读不成句;要么因读得少导致思得浅,对课文无任何感触。所以要先读后教,读是教的前提和基础。“好诗不厌百遍读”,通过反复诵读,强化对文字的记忆,而且诗的形象也逐渐浸润于学生的脑海中。通过反复地诵读,层层深入,步步提升,在读中体悟,让学生渐入佳境,才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古诗平仄交错,跌宕起伏,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或低回婉转,或高亢激昂。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紧扣诗人的离情别绪和学生合作朗读。师:“故人西辞--”,生接:“黄鹤楼”。师:“烟花三月--”,生答:“下扬州”„师生交换再读。由于教师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感情朗读,做到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在接读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者的读法。在一唱一和之中,古诗语言的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和韵味就呈现出来了。
古诗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渲染意境教学法。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张玲老师讲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感悟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后,又介绍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就让学生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诗的意境美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让学生深切体验这些美方法有很多:
(1)解读诗歌创作的背景。
每一首古诗的创作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鉴于此,在学习古诗前有必要弄清古诗的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便可以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去想。此外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汇报自己了解到的资料,还可以背诵诗人的其他作品,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多媒体辅助,拉近距离。
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跨越时空,身临其境,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3)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一切景语皆情语,将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意象中,就能体验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精彩与魅力。诗歌文字有三种表现:形象、印象、意象。学生在朗读声中闭眼想象“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通过想象将凝练的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由文字到意境,然后再由意境回归到文字,生动具体的形象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走进诗歌的美好画面,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5、拓展阅读,积淀文化底蕴教学法 “常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为扩大学生记诵积累,每一周老师至少为学生推荐三首古诗,早读背诵,课前吟诵,这样经常反复学习,学生积累篇目多,而且记得牢是以课堂上所学古诗为起点,进行阅读拓展。此外,这种拓展,不能只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应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
(1)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2)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如: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描写儿童的诗等等;
(3)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尝试读诗与写诗结合,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从而更好的继承中华民族诗教的优良传统,完成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不应该被传统束缚,而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词教学,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学生发展方面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摸索出的古诗词教学方法让学生爱学古诗词,点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激情,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目前,我校学生对学习古诗热情很高,早已没有对古诗学习的畏惧心理,在古诗教学的课堂孩子感觉是一种享受。
(三)教师专业成长迅速,收获丰硕。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题组教师在多次的学习研究中,对课程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课程标准》烂熟于心,理论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老师们反映,自从参与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后,不但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及鉴赏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结合学生诵读内容,编写“诵读积累诗文集”、“古诗诵读教学设计”。与此同时,张玲撰写的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章宏芳撰写的论文《关于古诗鉴赏教学的研究》、陈明彩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刘晓军撰写的教学设计《示儿》、陈文雅撰写的教学反思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感等教学成果正在参加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在这期间,张玲、刘娟、方瑜等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她们在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示范课中,对我们的研究成果做了生动具体的诠释,对全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普及推广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六、研究反思
经过两年的学习研究,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学的有艺术化性问题;古诗词教学环节启、承、转、合的韵律结构的设计安排;此外,农村孩子较城市孩子相比,见识较少,语言较贫乏。教师如何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阅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并在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的同时,储存习作的材料,也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要进一步摸索探究,面对古诗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上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说话、写作、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表达出古诗文传递出的复杂含蓄的意思和情感!让古诗词文化真正深入人心,让古典文学的魅力发扬光大。
第二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
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二、教学实践。为了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我们组织了教研专题研讨课(四节),执教研讨课的几名同志在教法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全组同志进行了评课、辩课,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补充。
三、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实践,我们总结了十几套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出两套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我们通过学习发现,所有的古诗词教法均含有读、背、议、悟、品、拓展等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会做适当的调整。诗,首先要学生准确的朗读出来。古人对朗读非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说明读对写的影响巨大。学生对诗的读要由浅入深,要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要让他们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要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议、悟这两个环节。通过议、悟,学生才能解诗情,识诗境。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表达。从古诗中学表达,积淀文学素养,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赏诗意表达的意境,学习诗人表达的方法,就需要学生去品味。教诗不能拘泥于一首诗,而要和相关的诗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以上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可以有十几种组合:
四步教学法
1、读——议——悟——背
2、激趣-品读-探究-升华
3、背—读—悟—议
4、背—议—悟—品
5、读—品—解—悟
6、读—品---悟---拓
三步教学法
1、破题、介绍作者---品诗情---诵读
2、自主朗读—自学质疑---自由诵读
3、熟读---理解---背诵
五步教学法
1、读—议—唱—舞---拓展
2、读—议—品—背—拓展
这是我们通过学习总结的十一套古诗词教学方法。另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两套小学古诗词教法:
1.抓文眼,品诗意,展外延,促背诵
这套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研读诗词,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品读诗意,进而拓展诗意外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这套教法适合于中、高年级,效果很理想。
2.破诗题,解诗意,画诗境,演诗情,背诗句
本套教法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教师适时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诗意图,也可在讲解的同时,教师辅之于简笔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可以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诗情。最后,督促学生当堂背诵诗句。这套教法适合低年级教学。因为低年级所选文本均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动静结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应灵活多变,才会吸引学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还需要紧凑,要有艺术化。整个教学环节要设计成启、承、转、合的韵律结构。这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富于节奏。
第三篇: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一、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尤其是重视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引导学生强化对古诗词的鉴赏不仅是对文化的尊敬,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其次,促进学生语言领悟能力的提高。在中学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尤其是注重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其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
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在诵读中进行欣赏,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从而珍爱自然,热爱生活。
最后,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能够领略其中的意蕴,能够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重视诵读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技巧和策略。诵读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有效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而有感情的诵读又能够增强感染力,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感知能力。古诗词的语言一般感染力较强,而且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在诵读的过程中还能够感受到音律美。因此,在诵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当前,广大教师意识到了诵读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丰富的形式,这些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范读、通过多媒体观看名家范读、鼓励学生齐读、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等。在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诵读的目的是在读中理解诗词的含义,不能走形式主义。同时要加强对诗词朗读技巧的指导,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风格诗词的意境之美。
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进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是为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词的语言、形式和情境之美,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而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诗词之美在于不同意象的组合之美,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和想象的习惯,有助于挖掘诗词深层的情感和内涵,从而提高诗词学习的效果。
2.学会欣赏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规定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词的技巧,同时能够借助文本中的相关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学习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当学生学会诵读后还应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读读背背和机械记忆的方法,认为学习古诗词只要会背诵、默写即可。很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对古诗词的欣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学应紧紧围绕中考进行,使得古诗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语言积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诵读为基础,在指导学生读读背背的过程中了解诗词大意,并突破传统观念对诗词教学的要求,围绕某一条主线和几个能够产生联想的意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分析不同风格的诗词,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新课改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和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采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提高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同时,在诵读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提升写作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整体教学思想,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功效。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生活化探究》结题报告
佳芦镇申家湾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只要研究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改进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乐学、善学,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是指让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文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一个认识周围环境的机会,通过接触现实世界,产生对世界、生活的爱,从而获取知识。
它包括: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 验相结合。
(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 参与的生活过程。
二、研究的内容:
1、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在课题实践中,我们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 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活化教学 对学生个性化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 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
三、研究的目标:
1、旨在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此研究,达到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的目的,并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 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精品阅读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 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以达到活学乐学语文的目 的。
2、通过课题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的会读、会说、会写,让 语文这一工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从生活中取材,结合思品学科进行学科间教材的整合。运用课堂这一载体进行操作,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从学生的 实际出发,针对现有课堂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课题研究读书内容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开设语文生活化教学研讨课。该课题研究其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充分运用新课程标准的 理念,借鉴同行和专家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和主阵地,对所任教年级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
3、效果对比法: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1、读书学习: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名师魅力课堂经典解读》、《给教师的建议》等书,并结合自己教学运用。
2、研讨活动:2014年 4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3、经验总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 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 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因此,我申报并研究了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读教育论著,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相连接,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我开展了一 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 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学生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看法。[场景 1]
一年级下册《村居》一诗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草长莺飞的春景图以及孩子们在 田野里放飞风筝的情景,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学生沉醉的 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早已飞到春的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 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积累背诵的任务也就很容 易完成了。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可以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
(2)、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 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还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 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它们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因此我 采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 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 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 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 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 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 生代。
[场景 2]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识字1》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 背 4 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和一首短诗《秋天到》,课文《秋游》描写的是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 在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观察秋天大自 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二单元《走进秋天》,前三课有这样几个板块的内容:我眼中的秋色、小小气象员、栽种与收获、瓜 果大聚会;叶片、种子的收集、种子拼画、秋游盘点;剪秋叶小 制作,做小橘灯、秋色博览会。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生活课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于是我设计了这样 三个大的教学板块:走进生活,丰富体验;感悟文本,内化语言; 实践运用,创意表达。布置学生课余时间继续在生活中寻找秋天、收集秋天;搜集与秋天有关的成语、诗歌等。有兴趣做“小小气象员”的学生,组建一个“气象发布站”,从各种途径了解天气 变化情况,填写观察记录表,每天定时在班级发布气象信息,提醒同学注意防寒保暖,随时增减衣服。在学习课文《秋天》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边读边交流,边读边回味,体会秋景的美丽,秋游的快乐。学生学习这篇 课文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他们感觉就像是在读自己,读自己的生活,读自己的内心感受,读自己的切身体验,一个个全身心投入,谈得动情,读得有味。我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收集的瓜果、蔬菜、粮食等。介绍从家长处了解到的某一种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知道在生活中要节约,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进入秋季,孩子们就在开心地寻找着,惊奇地发现着,快乐地阅读着,幸福地生活着。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穷的创造。此外我还在课堂上采用歌唱、朗诵、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学习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大大增强,对知识的建构更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欲望,热爱语文学科;使学生乐于阅读与表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独立见解;培养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意识,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以期让学 生形成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并享受生活的积极的学习态度,逐步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 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 花、结果。
六、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这一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 了学生构建有自我特色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1、但在今后 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 上去充分利用生活化资源外,更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 去学习语文。克服困难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加强开展语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 机会上下功夫。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切实让语文教 学扎根在生活这片沃土中。探索还需努力,研究还需在专家学者 中的引领下向更深一步发展。
2、这一课题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收到了成效,但是,由于生活化这个概念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实验教师在执行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因此,觉得比较茫然。
第五篇: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 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诵读”作为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手段。本文试结合现有理论成果及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教学要点进行全面梳理和阐述。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 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应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并推荐了部分篇目,同时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充分说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在的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益生疏,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教师也缺乏合理引导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成效,是本文着力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广大,从而让学生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就必须诵读。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不仅表达着字面意思,体现作者的情感,而且还传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耐人寻味的内在意蕴;而诵读则要求诵读者调动心、耳、口、眼、脑等感官,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古人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等等,均说明诵读在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初中古诗词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来看,“积累”层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准确背诵古诗词名篇名句;“感悟”层次要求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形之美”(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神之韵”(即语言文字所承载的诗词作者情感以及其主观情感浸染的社会人生);“运用”层次则是建立在大量的“积累”和“感悟”之上的最终目标(指学生在接受大量古诗词的熏陶后,使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乃至思想情操得到提升)。三个层次的目标都与“诵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诵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
“诵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据笔者的不完全归纳,诵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范读法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1]。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不仅给学生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同时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师生互动性。
教师在运用范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范读不等于程式化的朗读。教师范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众多的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语速、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个性化理解的原则。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范读的同时,应强调学生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不一定拘囿于老师的套路。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在评中读,如:“你觉得老师读得最好的是哪部分?哪部分的读法还可以改进?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的把诗词读出来。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等。
教师在运用朗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利用参考资料了解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与用典情况等内容,降低理解的难度;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如在朗读中要讲究停顿,以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更好的表情达意。凡是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的诗歌,停顿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的,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突显。要注意重音的处理,以此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要把握节奏,通过语速的快慢传情表意。一般说来,表现人物惊惧、紧张、喜悦或愤怒、欢欣的感情,朗读较快;表达沉思、回忆、悼念、悲痛的心情,朗读节奏较慢;表示介绍、交待、叙述的文字,朗读时运用中等速度节奏等。
(三)听读法
听读法指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化教学手段播放著名朗诵家范读的诗词。“朗诵艺术家以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成,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2] 朗诵家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朗诵技巧的熟练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也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
教师在运用听读法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听、仔细听,认真揣摩分析朗诵家对诗词文本处理的精妙之处;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边听边跟读,鼓励学生从最初对朗诵家的模仿,逐渐过渡到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处理节拍、节奏、重读、轻读,把握语调和旋律,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品读法
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发掘自己的内心视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这样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才能感情共鸣。
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词中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其步人诗境,感受古诗词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五)演读和唱读法
初中生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读读、背背、说说、唱唱、演演,通过变换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增添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景、诗中情沟通,增强其对古诗词语言特点、情感表达和意境意象的领悟。演读法指将诗歌改编成小话剧来进行表演,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适用于故事情节较强的诗词。如笔者在讲授杜甫的《石壕吏》时,就曾尝试将其扩展为一幕古装剧,由几名同学分别饰演诗人(叙述者)、小吏、老妇、老翁等,他们的表演绘声绘色,其他同学也兴趣盎然。通过表演,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进一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唱读法指用歌曲一般的旋律来吟诵诗词,以此感受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内在韵味。诗词本身就是流动的音乐,以其特有的押韵、停顿和重音等,尽显它们别具一格的音韵美。如今,已有许多经典诗词被改编为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可以拿来直接学唱。通过唱读活动,可以轻松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教师在运用演读和唱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度”的问题。演读法和唱读法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兴趣,以及对诗词内在音乐美的探索,范围也仅限于部分古诗词。因此,不必在此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忽略了诗词教学“以文本为主”的应有之义。
(六)多媒体情境导读法
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整合,将产生优化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是可以创造意境美。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其优美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的意境如果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将这种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就可用优秀摄影作品将其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二是可以感受声音美。音乐是是生命的律动,是感情的迸发,是人类内心一种无法言说的情节,更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讲授诗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歌的这种特质。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调低沉。在诵读教学时,可选用《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为诵读情境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情境导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多媒体内容要少而精,不要喧宾夺主。以免忽视诗歌教学的本来目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读书变成了“读图”;二是多媒体展示不能代替文本研读。多媒体有着直观、形象、容量大、易激发学生兴趣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容易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可能造成思维僵化的缺点。因此,运用时“浅尝辄止”即可,更深入的探讨还应通过文本的研读来完成。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125 [2]张家声.虹云.曹灿.初中生必背诗文标准范读.北京:北京普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