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方法

时间:2019-05-13 02:3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一篇:古诗词教学方法

新标准下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

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

第二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导入:

二、板题示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会背诵、默写。

2、理解诗句意思,并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诗词,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创作背景(解题):

2、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清字音,听准节奏。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3、出示幻灯片(标出字音、朗读节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读完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朗读,学生更正、评价。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诗词,理解诗意)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再读诗词,先弄懂关键词意,再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或者查工具书。()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翻译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测:(提问词意)谁有信心翻译得好?指名翻译。学生评价、更正、补充,教师引导。

4、强调:(或出示答案,学生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研读诗词,体悟情感)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句研读诗词,体悟情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分钟后分组竞答,看哪一组最棒!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组织自学,了解学情。

3、检测:谁最快完成了?竞答开始!学生评价、更正、补充,教师引导。

4、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贯穿始终。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背诵诗词,升华情感)

1、出示自学指导:

同学们反复朗读诗词,然后背诵,()分钟后看背诵,谁背的有准又快!

2、检测:谁有信心背得好?指名背诵,学生评价。

七、总结:

八、以一带多:

九布置作业(含小练笔):

十、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三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刘奇珍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使中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材料。(徐凡曰)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文的比重在高中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不仅每本必修课本上有,还添加了专门的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晓黎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呢?(奇珍代表15级语文组抛砖引玉)

一、教学生读诗

1、以“我”为主,激趣读诗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说作者,在课堂上,学生们自告奋勇登上“论讲坛”,将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介绍给其他同学,或介绍诗人,或解说作品,方式既有在黑板上直接板书讲解的,也有利用投影或幻灯将资料展示出来的;“我”来诵读,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晓黎曰)

2、配乐读诗,感受诗美

创设音乐情境,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老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在音乐所创造的氛围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乃至自身素质也随之提高。(徐凡曰)

3、巧读诗词,领会诗境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古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借鉴一些技巧与方法:范读法、伴读法、轮读法、自由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声调的正确、语调上的抑扬顿挫、各类型句子的读法,强化朗读中的停顿、轻重、速度、升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词,才能让诗词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诗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诗文内容、感情、特色。(龙怡曰)

教学生读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

二、教学生悟诗

1、感悟意象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它分为四类:①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②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③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④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问题: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 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贺标云)

2、感悟内容情感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的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主要包括:(1)送别抒怀诗,常见的意象是杨柳、长亭、南浦与酒等,古代习俗常有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写诗赠别等,这类诗常常抒发离愁别恨、别后思念等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2)羁旅思乡诗,常写的意象是驿道、马、船、杜鹃、鸿雁、家书、故国、梧桐、猿啼、浮萍、月等。由于过去战乱频繁、山长水阔、旧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等,所以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思乡思亲、宦游之艰等情感;(3)边塞征战诗,常写的意象是旌旗、烽火、楼兰、玉门关、长城、羌笛、琵琶、大漠、海风、瀚海、月等,常常表现边塞风光的的美丽、建功立业的报负、戍守边疆的艰苦、怀才不遇的感伤、思乡思亲的愁苦、战乱不断的控诉等,一般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4)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常用的意象是绿树、空山、柳绿、桂花、春山、竹、云、海棠、白鸥、稻香、细雨、蛙等,表达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5)怀古咏史诗,这类诗歌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常常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以及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等;(6)咏物抒怀诗,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常见的所咏之物有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这类诗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奇珍云)

3、领悟艺术技巧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1)抒情手法,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B间接抒情①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②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③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④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或典故来讽喻当朝。

(2)修辞手法,A比喻(明喻、暗喻、借喻。)B.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C.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D.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E.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F.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G.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H.对比,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I.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J.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K.用典,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L.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3)描写手法,A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B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C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D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E侧面描写(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F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4)描写角度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多是几种综合运用。方位角度主要指远、近,高、低,上、下,内、外,多是两种进行结合。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问: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触景生情,由眼前的子规鸟和杜鹃花引出愁绪,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戌春云)

三、教学生答题

1、炼字题型

(1)炼字,指锤炼词语,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诗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因此,作品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也还有其它词语,如副词、数量词、叠词等。

(2)常见题型:

①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试题变形:

④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⑤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

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⑥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⑦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 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3)常规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试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珊英云)

2、意象意境题型(1)常见题型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②诗歌刻画了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

③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④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2)答题思路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③总结形象意义。形象营造的意境或者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3)【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问题: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贺标曰)

3、内容情感题型

(1)常见题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2)答题思路:

①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②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3)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注释】

①处士: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②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③芸藿: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④东皋: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⑤刈:割。

⑥黍: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⑦萤:萤火虫。

【解析】这是一首即事感怀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的大意是:在屋北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野收割黄米归来。在今晚月圆的秋夜,恰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穿梭飞舞的萤火虫从旁助兴。【答案】诗歌描写了溶溶明月和点点流萤,衬托了静谧、安闲的山村秋夜的景象,写出了从事农事活动归来的诗人与老朋友不期而遇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得欣然自适、潇洒自得以及与老友相遇的欣喜愉快之情。(奇珍曰)

4、艺术手法题型(1)常见题型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3)答题示例: 早 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思考】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1)。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3)。(戌春曰)

总之,古诗词学习,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教学生读诗,关注标题、意象,关注作者、注释;教学生悟诗,关注意象、意境,关注情感、技巧;教学生答题,关注题干要求,慎取答题模式,让学生爱读诗,会悟诗,巧答题。(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 高中教学;古诗词;画面;空白;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105―01

相对于初中的古诗词教学要求,高中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规划设计上要更加用心。但基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古诗词学习的固定认知和简单模式,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很多困难。为了提高高中古诗词教学效率,笔者做出了以下尝试。

一、画面还原法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相对更发达,所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沿用了这一思维特点。古诗词以借景抒情诗为众,所以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幅画面。对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主张学生翻译诗词,生硬地解释诗词,而应借助课下注释先还原诗歌画面。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自然会将他对诗歌理解的重点凸显出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中的偏差做出判断,同时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例如,教授杜甫的《登高》时,诗歌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描景,后四句抒情。开头两句十四字,一笔拽出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意象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第三句承第一句而来,继续写山,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继续写长江。以上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如此景象,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未免太单薄,但鼓励学生身临其境,用心去看、去感受,学生所感知的画面会更丰富。学生在还原画面的过程中,必然对某些景物的特征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也许来自于他自身的经历和体悟,也许来自于他平常和别人或别的文学作品的交流。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新的东西生成,而这个新的东西的基点,就是学生对作品的基本解读和基本感受。

二、空白填充法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含蓄,惜字如金,出于很多考虑,诗词的字里行间留下大量空白,也给读者留下超大的想象空间。高中学生相对初中学生来说,知识框架更完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更丰富。学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空白,从而对诗词进行二度创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诗词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诗词教学课堂刚好就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了平台。同样是杜甫的《登高》,前四句的描景其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无论是结合对杜甫的了解,还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都可以将这幅画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充,使这幅画面越来越丰富。画面有山有水,也可以有船有人,有树有草等等。学生在填充空白的同时,应本着宜增不宜删的原则,填充画面多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他对诗歌的一种再创造。不单单描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更是如此。作者的含蓄里,其实有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情感交织,学生在解读的同时需要借助大量的知识点、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感知和体悟,进而完成自己在对诗歌的基?A了解上的再生成、再创造。

三、角色代入法

古代诗词中一定有一个角色,也许是诗人自己,也许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借助于对诗词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转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设身处地地感受诗词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例如,《登高》里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但作诗写景终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础,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发出胸中之情。抒什么情?作者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客居异乡,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岂不悲从中来?悲秋,是历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而杜甫这首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对于杜甫,学生是比较了解的,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缺乏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所以笔者建议学生做角色代入,将心比心,对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很多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共鸣。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再和诗歌里的情感一一作对照,疏漏的部分进行再分析,多出来的部分又何尝不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呢?在角色代入中感知可贵,观照自我,升华情感。与学生而言,这种方法可以将他们心目中的诗词从神坛上拉下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放松的心情去解读,既有利于诗歌文本的剖析,又有两者(作者和读者)合一的交流升华。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能用一种简单轻松的心态、高效实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是我们长期探讨的一个主题。

诗词教学其实是有关于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不管借助于何种方法,最终应从诗词字面深入诗歌内里,并最终超越诗词本身,从研究诗词、作者转向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和提高。诗词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个性教学,有教师的个性,也有学生的个性,在这种引导碰撞中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是真正有所教授。

编辑:马德佳

第五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 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行的“啼不住”和后行的“过万重山”紧紧联结起来,描绘出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当两岸猿声还在耳边回响,一叶轻舟却已经飞过了无数险滩,闯过了千山万岭。在这里诗人还十分巧妙地使用了衬托修辞手法,借猿声的回响深沉衬托轻舟的快捷,借万山迭让衬托长江的无限雄伟,又在“舟”字前面加上一个“轻”字,就从三个方面表现了长江水流之大之急。学生便不难想象出万里长江的雄伟气势,感受到诗人李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四、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的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教学时要注意:

1、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过“全”,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只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2、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

3、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的原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4、分析讲解不要“深”。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

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下载古诗词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词教学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执教人员放开旧有的教育模式,关注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培训和情感、意境的渗透,让学生对古诗词的......

    例谈古诗词教学方法

    例谈古诗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诗词,多是脍炙人口、清新寓意的精品。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吟诵古......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一、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意义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诗人和词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和加强古诗词教学,尤其是重视和培养学......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与建议

    2015——2016学年度(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与建议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 古诗词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诵读”作为一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有效手段。本文试结合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 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

    关于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方法讨论[大全5篇]

    关于古诗词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方法讨论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