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小学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
第二篇: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 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行的“啼不住”和后行的“过万重山”紧紧联结起来,描绘出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当两岸猿声还在耳边回响,一叶轻舟却已经飞过了无数险滩,闯过了千山万岭。在这里诗人还十分巧妙地使用了衬托修辞手法,借猿声的回响深沉衬托轻舟的快捷,借万山迭让衬托长江的无限雄伟,又在“舟”字前面加上一个“轻”字,就从三个方面表现了长江水流之大之急。学生便不难想象出万里长江的雄伟气势,感受到诗人李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
四、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的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教学时要注意:
1、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过“全”,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只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2、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
3、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的原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4、分析讲解不要“深”。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
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第三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偏重教师的传授,学生机械的接受和记忆;存在着偏重背诵和默写,忽视对内容的感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小学 情感培养 方法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呈现的古诗更是其中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诸多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本文试着对古诗词的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
1、枯燥单一的“演讲式”,课堂缺少活跃
“演讲式”俗称“填鸭式”,也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分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机械化,使原本内容丰富,意味深远的营养大餐被做成毫无新意的小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无情的摧残殆尽,课堂上缺乏美感,缺少情感的迸发。
2、学诗方法单一,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老是紧盯着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采取一问一答,学生们只知道回答,并未理解问题到底与诗词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进而无法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3、关注角度狭隘,学诗兴趣下降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对于古诗文的篇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也偏重对学生古诗词的“量”的积累,让学生大量的机械的抄写,背诵,默写。同时采取一板一眼的翻译,学生在枯燥的抄写和背诵中记住古诗词。这样容易对古诗词产生厌恶。慢慢地,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便下降,甚至丧失。
二、古诗词教学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当代的学生拥有的独特的个性。如富于展现,敢于行动,接受新事物的时间快等等。这些值得我们肯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古诗词少之又少。同时,对于古诗词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冷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一句说的很形象,每天早读课,全国的中小学生几乎都在读英语背单词。
2、教育方式的制约
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教育方式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教材编排的方式。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文中的比例占很少的部分,各部分缺少有机的联系,不利于背诵和理解。另一方面,在选材上面存在着偏重文学性较强或者反映劳苦大众的诗词,很少涉及到个人的道德情操。这不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二,教学方法的呆板。由于在实际的教学中,偏重于成绩的选拔,教师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方法,重内容轻意境;重传授轻领悟;重背诵轻朗读,学生也就适应这种方式,逐渐失去兴趣。
三、培养策略的探讨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同时又指出:“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沉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词的教学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爱上古诗词。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古诗词不仅仅限于书上的内容,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描写生活场景的古诗词,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诗词,诗词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让学生理解这是写春雨的诗句。接着找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扩宽自己的古诗词知识面,然后与大家分享,日积月累,不仅能学到众多的古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教古诗词时,所选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虽是同一人所写,但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这样一对比,学生在情感上就有所触动,就很容易掌握不同古诗词的中心主旨。正如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朗读,在诵中感悟
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诗”是一条最可行最基础的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词都押韵,句式大致工整,语言精练,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朗读上乘传统教育经验,下接新课标重视小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乐趣。正如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1)吟诵古诗。
古诗词自古以来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告诉我们语言是需要去感悟的。这种意境最好的途径就是诵读。教学有远大抱负的诗句时,让学生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将激昂的情绪带入古诗词,读出诗词的感情。教师也可以配以合适的音乐,更能使学生较快、较容易的与诗人产生情感的碰撞,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教授比较情绪低沉的诗句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伤心的事,这样就更容易和诗人产生情感的交流。
(2)学唱古诗。
现在小学生大都喜欢唱歌,还喜欢用自己的风格来唱,而古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学生熟读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来唱读古诗词。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词是很有趣的,在唱读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
3、多种感官表达古诗。
(1)表演古诗。
古诗词语言凝练,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往往浪费时间,还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厌恶。因而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诗句中的情形。如在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与之对应的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敲”字好呢,还是“推”字好呢?自古以来,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我认为,无所谓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个人的体会。我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分别扮演风尘仆仆的僧人,在活动中感受到底哪个字好,从而体会诗人炼字的不易,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境。
(2)画出古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简单的说,就是王维的诗句里有画,话里也有诗。其实苏轼只说对一半,并非只有王维的诗歌具有这样的美感。每一篇古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有配图,这就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画出古诗中的画面。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古诗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做小诗人。
儿童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大的,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的。他们天生就是伟大的诗人。教学古诗词时,试着放手让学生先模仿诗句,接着改写诗句,最后自己创作诗句。同时不需要学生写得有多优秀,只要写出来,就值得我们去赞美。让学生在这样的创作中,感受学生的乐趣,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加深学诗的感情,增强学诗的兴趣。
5、做诗人的朋友。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们内心的倾诉,向我们讲述他们独特的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们当时的背景,学诗是相当困难的。课前应让学生搜集诗人的生活背景,他人的评价等等。全面的了解诗人,知人论诗,不但解决当前的教学古诗词的任务。同时在以后学习此诗人的诗词时,就能更容易的掌握诗词所表达的内涵。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闪闪发光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词,更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去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总之,“教无定法”,教授古诗词的方法千千万万,以上的几种方法,只是我个人的薄见,希望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课标为准绳,与时俱进,在各自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第四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 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让中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就要实现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向指导,感受古诗词的美;注重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联系生活,运用所学古诗词。
【关键词】教师;古诗词;教学方法引言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感兴趣初中生比较少见。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回归本色,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下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教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上缺乏新意,只是按部就班,没有对古诗词进行充分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必定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紧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自身的教学技能却没有进行相应培训,这同样会影响到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水平。
2.2 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
“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古诗词的教学停留在字词的串讲和简单的支离破碎翻译,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诠释和深入思考,不注重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和鉴赏,从而失去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无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想象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流露,往往导致处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3 教学急功近利
当前,我国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讲解时,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没有从古诗词鉴赏角度来进行,而是试卷上考什么,教师就讲解什么。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偏向于古诗词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教授,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为了考试而讲解,学生不能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如下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
3.1 多向指导,感受古诗词的美
3.1.1 朗读古诗词,感受韵律美
古代经典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明显的特色在于其韵律。古人作诗时注重字的揣摩,注重炼字、炼意,并注重诗歌整体的节奏感和音律感。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所具备的优美韵律,值得后人探究和发扬,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音律美,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3.1.2 体味古诗词,感受意境美
如果说诗歌韵律是古典诗歌的第一重境界,那么很显然,诗歌意境则是古典诗词的第二重境界。凭借诗歌韵律走进诗歌之门,诗歌意境则是品诗者的一种内心享受。在品味古典诗歌时,需要学生们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进行充分的联想。
3.1.3 感悟古诗词,感受意蕴美
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让学生感受那种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几首同类古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
3.2 注重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形式美不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主要的特点,也是成功的中国诗词的一种境界追求,形式之美相辅相成于诗词承载的具体内容,有基于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讲授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和核心的环节就是诵读。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诗词从意境上进行认真的感悟,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古诗词,在体会到语言美的同时,凝聚一种形象的美和形式的美。《行路难》,作为李白其中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虽然被划分在了“诵读欣赏”之中,但是对于初中生进行相关的背诵和欣赏工作来说,仍然是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基于此,笔者觉得,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引导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开展反复的诵读,在充分的诵读之后,对于诗歌的深层意蕴进行理解,体会复杂的诗人心境。
3.3 联系生活,运用所学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某学生考试失意时,可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等等。
参考文献:
[1] 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2011(2).
第五篇:古诗词教学方法
新标准下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
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