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永正语文教学观摩心得体1范文
于永正语文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青州经济开发区高柳小学 周建梅
6月18日,我有幸听取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教学观摩课,真是收获颇多,感慨颇多。以前学习过于老的“三本”、“五重”教学观,只是书面的一种肤浅的领略,如今亲耳聆听,着实有“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一位古稀老人慈祥而又温和地忙碌于三尺讲台,本身就是一种魅力。聆听于老师的课,身临其境感受到于老师的独特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令我难忘。于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精彩的课件、刻意的表演。平实、平和、平等,且又扎实、充实、真实。他的眼里都是孩子,一切预设生成、细节处理都是为了孩子。教学中其新颖的教学设计、充沛的教学情感、睿智创新的教学智慧,让人啧啧称奇。从精彩的案例中,我深受启发。
一、教学中重视朗读指导
于永正老师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他认为:“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他常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在实际的教学中他常常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读课文,而且是让学生单个朗读,耐心聆听,及时鼓励,适时指点。他有时用真切平实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地朗读文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用“读”来理解课文,品味人物。因此,他特别注意读的教学设计。学《珍珠鸟》时,读贯穿始终。师:“蔓”读什么,(学生读)“man”师温和的纠正,读“wan”。然后告诉学生带“蔓”的词语句子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读出作者开头写的“真好”的原因(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淘气可爱的珍珠鸟你喜欢吗?喜欢就笑眯眯地读,要带着自己的表情读。)师范读,学生练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他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的能力。他不断 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读,全身心投入地读,情绪高涨地读,加进想象读,模拟表演读,孩子们读得犹如身临其境,抽象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他让学生抓住动物的外形描写,反复读,以至于背熟,为自己描写动物做准备。让学生抓住比喻句,学会想象。在课堂上也许没有动人的诀别画面也许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就凭借着他深厚的基本功,一段范读却能催人泪下。反思我平时的教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的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善于去学习,去引导,合理精心设计读的环节。我想只有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吧。
二、尊重学生,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
不管是阅读课还是作文指导课,课堂上他没有烦琐的讲解,更没有牵强的分析,只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注意引导学生去读,去感悟。尤其是学生自己创造应用的新词语,他大加赞赏,并加以鼓励,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例如:他在教学写作时,让学生以珍珠鸟的身份写作者,真是新奇。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读懂了作者。在写作中,他要求学生写作要一气呵成,又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他充分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设计新颖,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人和主导者。
总之,亲耳聆听于老的课,我收获很多。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在以后的课堂我需要更加关注每一个细节,用心上好每一堂课。
于永正语文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青州经济开发区高柳小学
周建梅
第二篇:于永正语文教学观摩心得体1
观看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王懿
2014/7/6
7月4日---7月6日,语文组观看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教学视频,有《翠鸟》《第一次抱母亲》《给予树》《水上飞机》《梅兰芳学艺》《秋天的怀念》等,真是收获颇多,感慨颇多。
从精彩的案例中,最让我受到启发的是于永正老师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教学中他强调用“读”来理解课文,品味人物。他认为:“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教学中他常常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读课文,而且是让学生单个朗读,耐心聆听,及时鼓励,适时指点。他有时用真切平实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入情地朗读文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他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的能力。他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读,全身心投入地读,情绪高涨地读,加进想象读,模拟表演读,孩子们读得犹如身临其境,抽象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他让学生抓住动物的外形描写,反复读,以至于背熟,为自己描写动物做准备,让学生抓住比喻句,学会想象„„
反思平时的教学,我觉得这一点我做的是不够的。在我的课堂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善于去学习、去引导,合理、精心设计读的环节。只有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
第三篇: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参加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暨同课异构活动,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的《七颗钻石》一课。并听了他的报告。觉得于永正老师的课用“朴实、真实、扎实”来评价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如他在报告中讲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他的课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没有矫揉造作的夸张,有的是平实和真切,有的是热情和谦逊。
谈几点观感:
一、真实的课堂。他没有掩饰课堂之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当进行到学生复述课文这个环节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如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会自己讲出来。但是,于老师没有放弃。看来,他真是有些着急了,说:“这是怎么了?三
(一)的同学们。哎!怎么没有一个举手的呀?”表现的很真实。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和启发下,学生终于复述了课文。
二、朴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书。就把课讲得很精彩。他主张多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三、扎实的课堂。他在课堂之上不放过每一个小的问题。他在进行词、句教学时,不时的提示学生,“想一想,说不出来不要紧。”并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每一个词、句。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句子,就着重指导读那个句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直到读出重音、停顿,读出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止。
现在想来,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谈几点想法:
首先,应该对“朴实”有辩证的认识。“朴实” 只是一种教学理念,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朴实”只有像于永正这样的大家,在讲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才能娴熟的运用于股掌之中。而我们这些小字辈也只有先繁而后简了,这也是成长之中的必经过程。另外,我觉得“朴实”不是不能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这么好的教学设施,就应该把现代化的教具利用起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得当会大大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感到目前“不”需要简单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是我未来的理想和目标。
其次,现在我真正“需要”的是真实、扎实的课堂。课堂之上,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学习。
最后,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差距有多大。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行。目标有了,但要达成目标,还需慢慢的积累和摸索经验。总之,教学无小事,事事要重视。
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这样的活动真是很好。让我学到了好多在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希望今后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
第四篇: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2、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请于老师作答!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3、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4、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5、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曹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第二,作者以酒作了侧面的铺垫,华雄被斩,酒还没有凉,写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简练,写法何等绝妙。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须读书。
6、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7、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第五篇: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观摩于永正《荷花》课堂实录体会
府谷县第四小学 张晓兵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语文组教师一起观摩了全国名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实录《荷花》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整堂课,于永正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精心的设问、流畅的手语表达、娴熟的现代媒体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设计、师生真挚的情感互动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需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的。感受如下:
一、以情感激发情感
于永正老师整堂课都倾注了最大的情感,以自己亲切的笑容、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个个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趁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以智慧迸发智慧
于永正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时,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为什么用的好,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于老师让学生给“冒”换个词,“换钻好不好?换长好不好?”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冒”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于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导而不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处理的非常适度。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于老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含义。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象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跟你说悄悄话。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三、以灵动生发灵动
于老师课前对此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你读懂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自己的理解。”一个个问题,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贴近新课程,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点拨学生想象,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说、抢说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感情,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次活动使我受益非浅,我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定会在专家们的引领下,继承优良的语文教学传统,踏着改革的新渠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把课上扎实,上精彩,让我们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