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永正简单语文讲座
于永正简单语文讲座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2、清人章学诚所主张的博约关系是一种以约驭博的治学思想.其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和学术背景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治学思想对其后学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同仁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其实博和约是不可分割的,都得兼顾”。学生也很想了解先生提出这个观点的时代背景,以及是如何理解博约之的辩证关系的?
章学诚所主张的博约关系是一种治学思想。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专则成家,成家则己立矣。”意思是说,做学问始乎博,终乎约。读书开始要博览广取,然后集中攻读。治学和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边的“博”和“约”,是讲的读书要广泛阅览,扼要地吸收。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这对我们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我们应该交给孩子这个方法。
3、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请于老师作答!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 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4、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5、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6、“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7、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曹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第二,作者以酒作了侧面的铺垫,华雄被斩,酒还没有凉,写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简练,写法何等绝妙。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须读书。
8、语文要“简单地教”,是否要简单地读,怎样读才能获最大的益?许多学生读了很多课外书,为什么不见成效?
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学生的确读了很多书,而且边读边想,精彩处要记忆,那么,他的语言积累会丰富的,语感会强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的,不要强迫学生看书,强迫,即使看了,也是没有用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9、简单语文对于学生把握语文学科可能很有帮助,但它会不会影响语文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美感?就像快餐一样,是简单了,但仅仅能填饱肚子,可是营养不足?
简单语文不是快餐,恰恰相反,它是慢功。它讲究的是读背写,讲究的是积累。“厚积而薄发”,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书读过了,怎么能担心没有营养呢?
10、提倡“简单语文”固然很好,但是它和考试中的出现的难、繁等怪题有否冲突呢?
书读多了,作文写好了,就不怕考试。举了例子:1996年,我带的一个班,有48位同学,我和杨晶抓的就是两件事:读和写。6年下来,学生人均背古诗文130多首(篇),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很少做练习题发下来我也不做,但是,考中学的时候,我们班在全区语文均分第一,02年高考,48位
同学,有41位考上大学,抓读书和作文,不要担心考不好,也不怕怪题和难题。因为怪题和难题不会有市场的。
11、我所理解的“简单语文”,是对当下语文课语文本体失落的回归。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教材(文本)是新娘,拓展文本是伴娘。很多语文课,伴娘花枝招展,装扮时髦,远比新娘漂亮。而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若就本教本,容易被人诟病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大量拓展,则被人说成花里胡哨,不务正业。请问于老师,您怎么看待文本拓展这个问题?如果是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那么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拓展是有效的?拓展的尺度如何把握?拓展的时机如何把握?
我认为,课堂上要“举一”,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课外一定要拓展,否则不能形成语文能力,凡是语文能力好的,都是喜欢读书的人。
12、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13、那么我们老师在简单的背后应该做些什么?请于老师从宏观(语文教学)与微观(课例的整体设计、导入、拓展等)的两个方面来手把手地教。
一线的老师特别关心微观的操作,我非常理解。宏观就是要记住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学语文,怎样教育文,就是抓住读写两个字。下面举一个课例,从微观上说一说。《翠鸟》教学实录
14、有人说语文“倡简”是针对当前纷繁的语文现状而言的,或者换个方法理解,是不是语文倡简只是一段时间里的事情或者是特定空间里的事情。还是应该把倡简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教学语文应有的类似法则的东西。想知道答案!
这是一种原则,因为它道出了学语文、教语文的规律。
第二篇: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2、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请于老师作答!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3、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4、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5、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曹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第二,作者以酒作了侧面的铺垫,华雄被斩,酒还没有凉,写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简练,写法何等绝妙。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须读书。
6、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7、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第三篇: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1、下面先来说说我对简单语文的理解,它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2、清人,章学诚所主张的博约关系是一种以约驭博的治学思想.其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和学术背景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治学思想对其后学术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同仁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其实博和约是不可分割的,都得兼顾”。学生也很想了解先生提出这个观点的时代背景,以及是如何理解博约之的辩证关系的?
章学诚所主张的博约关系是一种治学思想。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专则成家,成家则己立矣。”意思是说,做学问始乎博,终乎约。读书开始要博览广取,然后集中攻读。治学和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里边的“博”和“约”,是讲的读书要广泛阅览,扼要地吸收。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这对我们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我们应该交给孩子这个方法。
3、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
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4、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何国成先生说:“阅读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意思是说,钻研教材要有度,不必太深,更重要的是要积累语言。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
5、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
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
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6、“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当然,品味也是有度的,不能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
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7、简单语文,对各种题材的文章教学处理是否有模式?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得,必须读书。
8、语文要“简单地教”,是否要简单地读,怎样读才能获最大的益?许多学生读了很多课外书书,为什么不见成效?
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学生的确读了很多书,而且边读边想,精彩处要记忆,那么,他的语言积累会丰富的,语感会强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的,不要强迫学生看书,强迫,即使看了,也是没有用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9、简单语文对于学生把握语文学科可能很有帮助,但它会不会影响语文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美感?就像快餐一样,是简单了,但仅仅能填饱肚子,可是营养不足?
简单语文不是快餐。厚积而薄发。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书读过了,怎么能担心没有营养呢?
10、提倡“简单语文”固然很好,但是它和考试中的出现的难、繁等怪题有否冲突呢?
书读多了,作文写好了,就不怕考试。举了例子:1996年,我带的一个班,有48位同学,我和杨晶抓的就是两件事:读和写。6年下来,学生人均背古诗文130多首(篇),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很少做练习题,发下来我也不做,但是,考中学的时候,我们班在全区语文均分第一。02年高考,48位同学,有41位考上大学。抓读书和作文,不要担心考不好,也不怕怪题和难题,因为怪题和难题不会有市场的。
11、(张祖庆)我所理解的“简单语文”,是对当下语文课语文本体失落的回归。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教材(文本)是新娘,拓展文本是伴娘。很多语文课,伴娘花枝招展,装扮时髦,远比新娘漂亮。而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忘记了新娘而记住了伴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若就本教本,容易被人诟病为因循守旧,视野狭窄;大量拓展,则被人说成花里胡哨,不务正业。请问于老师,您怎么看待文本拓展这个问题?如果是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那么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拓展是有效的?拓展的尺度如何把握?拓展的时机如何把握?
关于简单语文的度的问题,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独特体验和多元理解的度,二是探究文本与拓宽延伸的“度”,三是自我“生成”与教师引导的“度”!
我认为,课堂上要“举一”,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得意得文,课内尽量不要拓展,因为时间有限。课外一定要拓展,否则不能形成语文能力,凡是语文能力好的,都是喜欢读书的人。
12、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课改要想根本解决问题,老师首先是个读书人。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13、所谓简单语文是否就是“大道至简”,所以想要简单不简单!那么我们老师在简单的背后应该做些什?请于老师从宏观(语文教学)与微观(课例的整体设计、导入、拓展等)的两个方面来手把手地教我们几招,谢谢!!
宏观就是要记住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学语文,怎样教语文,就是抓住读写两个字。下面举一个课例,从微观上说。http://www.xiexiebang.com/file_post/display/read.php?FileID=28002 这是我的一个课例的网址。
14、于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阅读您的课堂实录是一种享受,那么您平时的课堂也是这样进行的么?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你千万不要被我的课堂实录所迷惑。我的课堂实录整理的都是公开课,平时上课哪能这样。没有时间啊,没时间去精雕细刻,也没有时间去查阅资料,告诉你,课,有两种,一种是公开课,一种是常态课。公开课是盛宴,常态课是家常便饭,二者的区别在于盛宴的花色更多,菜更加精细,给客人吃的,家常便饭是自己吃的,讲究的就少了。但是,这两者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抓住读写不放松,而且常态课可能比公开课抓得还要扎实。第二:善待学生,这一点,可能公开课做得比常态课做得好得多。
老师们,千万不要把公开课当作常态课,因为我的公开课和大家的可能也没什么两样。但是,我主张,多上公开课,因为公开课对我的帮助最大,会使我的教学水平提高得更快。不要拒绝别人听课,别人听课是对你最大的督促和鞭策,再说一遍,不管什么课,要记住它是语文课,要善待学生。
(阳光男孩:公开课,是非常老师,非常学生,非常地点,非常准备下的课堂,永远不会和家常课一样!我来谈谈对公开课的看法,请于老师指正。我以为我们不要用常态课的标准来衡量公开课。因为对于公开课,听者的阅读期待与常态课不一样。听者是带着大量的“前见”与“期待”来的。若听到的都是大家都在教的东西,很多人会大呼上当,且愤懑地说,名家也不过如此。因此,上公开课的老师,心态就是“非常——非常态的;第二,上课的环境是非常的,因为在这么多的人面前,上课老师往往无形中会表现自我,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很多话也只有在公开课语境下才能说出来:再者学生大多也是承受老师、校长太多的期望,课前已经将书读得滚瓜烂熟,这时再要求公开课上成家常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以下是某人对“简单语文”的解读:
我以为,语文中的“简单”应该有这样三个指向:其一,“简单”的是最为基本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本身应该承载的东西,诸如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此类。其二,“简单”的是最为有效的。教师的教应该力求用最简单的语言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应该力求用最短少的时间读出“简单”背后的深刻。其三,“简单”的是最为和谐的。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一相情愿,更加追求教学的情趣和灵动;课堂上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魏星老师说:“‘语文倡简’的课堂就是要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刘效成老师说:“简单的实际上是最不简单的,它充盈着教师的智慧,寻求简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简单的实际上是最深刻的,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后的深入浅出,是对学生深入了解之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随即生成的正确引导。我们的简单应该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感受更深刻一些,让学习更快乐一些。”何国成先生这样认为,“语文的教学应当崇尚‘简单’的原则,应当牢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教学自然法则。正所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一堂简易的语文课应当要‘目标集中、结构简约、引导自学、情知互动、精于读写、自成习惯。’”
有了理念的肯定,接下来就是如何就理念进行的操作。袁干斌老师的一段话,他说:“我们所说的‘语文倡简’,更侧重于小学语文,侧重于扎扎实实打好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础。我们不能把语文这个概念人为地按照学段生硬地割裂开,但我们绝不能否认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对语文训练的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品悟人生、陶冶情操、睿智心灵„„进而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等,毫无例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我认为,这绝不是唯一的任务也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没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丢失了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的小语教学只能是舍本求末,好高骛远。”
其一,我们所提出的“语文倡简”应该立足于小学语文,立足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听、说、读、写,仍旧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我们要把语文的工夫花在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背诵口语交际能力等各方面。需要注重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借助于大量的实效的语文实践,要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的同时,感受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语姓小”,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越是把语文看得悬乎,搞得复杂,就越是偏离语文的正确方向,就越是让语文似是而非起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的学习就是语言文字的习得和内化,就是学会识字、写字、读书、背诵等各种能力的过程。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还曾撰文指出,“小学毕业生语文基础应达到的五条标准,一是能识2500个常用字,并能写一手规范字;二是能背200篇好文章,并能读适合程度的书报;三是能写500字左右的通顺作文;四是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五是初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如此而已。
其二,我们所提出的“语文倡简”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人说,语文的“倡简”是要把语文的学习过程简洁起来;也有人说,语文的“倡简”是要把学习语文的方法简便起来;还有人说,语文的“倡简”是要把语文的内容具体简易起来。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
我想,语文的“倡简”是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是要贯穿于师生教学语文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无论教师的教,无论学生的学,甚至语文素养形成的评价,都离不开“语文倡简”的核心与实质。那就是根据教材(文本)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身心特点,关注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无限利用“倡简”所提倡的教学情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逐步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如此而已。
什么要倡简?“倡简”实际上要运用剪枝的学问,以达化难为易、以少胜多,以约驭博的目的。简是浓缩,是提要钩玄,不是少;简需要对本体结构有清晰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
如何“倡简”?我认为“倡简”必须在整合与统筹上下工夫。四个字,两个关键词,一个“整合”,一个“统筹”,合并同类项才能简。
对于“简单”,还想重复这样几个观点:简单不是减少。对于“简单”,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误解,以为“简单”了,就“无所事事”了,就像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般。实质上,我们提出的“简单”并不是减少,并不是把需要学生经历的语文学习过程或者情感体验浓缩,甚至放弃。相反,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不仅仅不能减少,还应该适当地增加。比如学生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简单”中的重头戏。反过来说,语文中的“简单”也需要进行“剪枝”,要剪掉那些本不属于语文范畴的条条框框,要剪掉那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
关于“简单语文”还想提出一个“魂体概念”!正如很多老师问的,我们的语文要“简单”?怎么“简单”?这就是“魂”。魂如果不附体?就成了“游魂、孤魂”!所以,我今天还想在这样的空间里提出“魂体”概念!即“魂要附体”!那么“简单”究竟要依靠什么?我以为是“务本、求实”!
第四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第五篇: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
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目标意识,过关意识》
一、纪律的保证。
(于老师对纪律的要求重新提出,令人深思,说明纪律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有许多人已经不敢再提纪律,似乎一提到这个词便意味着教师为主、意味着压制个性,其实,当代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首先就是纪律问题。)
二、规范的意识。
1、该讲的就要讲,否则就是老师失职。(比如于老师自己的课对提示语和标点符号的重视,对开头空两格的提醒。)
2、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要善于组织教学。什么是最好的班级?“要乖,但要乖而不死;要活,但要活而不乱。”
三、什么是目标意识。
就是从教师这个角度,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明确学什么。语文老师要有目标意识,备课时想着它,上课时想着它,检测时想着它。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很多,目标意识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语文教学的目标。
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的练习。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做得越位,有的教师做得不到位。
五、过关意识。
“过关”即“落实”。不满足于“讲过、练过”,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过关,就是教会了。
六、阅读教学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
(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什么是亮点:学会了就是亮点,不学会就不是亮点。
(2)每课、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每课的生字必默写,单元结束后再默写,错的字写下来,贴在学生课本的扉页,让她(他)天天看。小学生一定要写好字,照着字帖写,天天写,字如其人,练字就是做人。
2、过朗读关。
(1)一切都在“读”中,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当一个人把学校学到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学历不值钱,学问不值钱,能力才值钱。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深化语言的桥梁,是理解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以读代讲。(2)朗读要过正确关、流利关、停顿关、语气自然关、初步读出感情关。(3)策略:
摒弃繁琐分析,以读代讲,以讲助读,课文不读熟不开讲。老师要敢于说“跟我来”,要示范。把阅读纳入考试。
3、过背诵关。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不过关不放过,老师一定要认真,一认真学生就背过。
4、过课外阅读关。80首古诗词,150万字课外阅读量要过关。语文能力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阅读。
策略:(1)师生共读。(2)举办读书会。
(3)“强迫”加“引导”。好些好习惯,起初都是“强迫”。
(4)抱着学写作文的目的去阅读课外书——要意文兼得。让学生学会读书,可以明白道理、丰富知识、指导行为、学习写作,最好的作文老师就是课外书。
5、要过阅读方法关。
(1)读书要做笔记、加批注。(有方法才有能力)(2)边读边想。
(3)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厚书读薄。
七、作文教学要过“四关”。
1、一、二年级要过写话关。读写结合、听写结合,天天练习。
2、三、四年级要过“部件关”。
(1)六个部件关是:动物关、植物关、人物外貌关、人物对话关、景物关、小事关。(2)过基本格式关。
(3)初步懂得一些基本段式和修辞方法关。
3、五、六年级过篇章关。
如:文章结构、段落过渡、开头结尾方法、上下文呼应、如何围绕中心写、必要的修辞方法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过“三关”:字数关、具体关、通顺关。
4、过修改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再念,再念,再念。”
总之,老师要明确目标,落实目标,为学生负责,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银高小学 刘明霞 201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