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永正老师的精彩讲座
于永正老师的精彩讲座 ——关于作文课的三点思考
一、要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
最关键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当孩子们愿意做的时候,就有意义了。童言无忌,不要轻易用有意义来限制孩子。1、选材有意思
情动而辞发。比如我讲植物“六月雪”的习作时。就是在经过学校植物园时,见了然后猜花名,植物师傅夸我“好眼力!”,我也如此夸学生“好眼力!”,然后叫学生排队上来看颜色,看花瓣,看个够。还有我把歇后语编成故事,你不觉得很多歇后语其实就是一个故事吗?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是怎样给鸡去拜年的呢?它想了些什么呢,怎么说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的外貌怎样?让学生想象描述,她怎样吆喝自己的西瓜?她的嘴肯定是能说会道,把“稻草”说成“金条”)2、老师要有素材意识
走到哪,哪都可以写成作文啊!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还有我把公益广告的声音,用它来写作文,这个人的衣着打扮、长相、声态,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写对话要分段,提示语要写好,要写得具体、形象,提示语的变化,可以放前,放后,放中。只要留心,处处都有写作文的素材。
二、命题要有意思 1、聪明要点化 聪明是老师点击出来的,“好题文一半”,好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在训练中练成的。要有“训”的意识。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是因为学生精彩而精彩,如果老师精彩就不对了。比如“同桌”的话题,如果关系好,就可以写《我和我的同桌》;如果关系一般,就可以写《井水不犯河水》;如果关系糟糕,就可以写《不准越过三八线》或《边界之争》。题目本身就有激情激趣的作用。2、评讲作文要激励学生
一定要把闪光点放大,通过这个告诉学生怎么写,善于倾听。要学会评改,非改不可的改,可改可不改的放过去,保护孩子。评改要有意思。
3、作文教学要放长线、钓大鱼
所谓放长线,要做好三个积累:语言积累、积累生活、积累感 受。语文课要少讲多读,熟读成诵,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好多情况下,公开课、观摩课被感动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未必理解。所以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我坚决反对做练习册,只要孩子书读得多,作文就会写得好,不怕考试。语文要少做题多读书。题目做多了没有用的,如果非做不可,可以挑选做。人人去做他该需要做的题,不要做他不需要做的题。好生可以做难的,差生就只做基本题,如看拼音写汉字,给字组词等,保住底。后面难题不做。现在作业很难因材施教,我们得思考,怎样因材施教呢?
①关键是读课外书,写日记。日记可长可短,不要批评学生。只要他记了,就是好日记。一个星期写七篇,哪怕他六篇都只一句话,但只要有一篇日记像作文,就可以。一定要有一篇像作文,不要让孩子觉得压力过大。其实小孩子很讲道理,你只要把道理跟他讲清楚,他就会听你的。要处处思考,教育是很不容易的,是很细心的。
②要积累生活,适当地搞些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孩子带进大自然,去感受生活,这是值得思考的。
③要积累感受,一个人要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必须要有感受,要感受很多,“和谐”师生,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必须要经历生活,才能有感受。老师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塑造了孩子的人格——请身正为范!
三、要千方百计让孩子获得成功
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产生真正的兴趣。真正的兴趣在取得成功的情况下取得的。这种成功需要强化。如有个差生,我的要求是没有一个错别字,不要我改,结果他写了五次,全班给他唱首歌。要不断地表扬学生,他们努力去做了,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而我的初中老师就鼓舞了我的一生。说我的作文像老舍的文章。其实不能与他相比,但老师的话极大地鼓舞了我,我在课余时间投稿,(到现在都没发表)然后奔图书馆,把老舍的所有文章都找来,“幽默、平实、但淡而有味——老舍”,用最平实的语言去表达意思,如语文有“但是”就不用“然而”。教学也应该是这样吧。记住:激励、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一定要好好用。
平平淡淡才是真 点点滴滴总关情
——听课的感想
听了贾志敏和于永正两位老师的课和讲座后,我的感想很多很深,首先是想:为什么他们能成为一代名师呢?为什么他们总是强调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呢?为什么他们的课堂丰富多彩,活力和内涵并重,趣味与知识齐生?然后我又反思自己的教学:为什么有时会觉得当一名语文老师累?为什么不能扎根普通岗位老老实实地教书育人?为什么我的课堂有时会生气、发火、死气沉沉?
当然,我也在两位大师的身上找到了答案,总结起来,就是两行字:平平淡淡才是真,点点滴滴总关情。只有内心的平淡,外在的点滴才能造就一代名师,才是教育的永恒。
对作文教学的启发,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作文教学的范围要缩小,层层递进
综合两节示范课,两位大师都是把作文的题材缩小在一个场景内,或一个范围里。比如贾志敏老师他就是把一段错乱的话排列,然后扩写。学生有内容、有素材、有针对性,所以老师好指导,学生也好操作,本来作文是一种写作能力,能力都需要练习才能操作。
于永正老师也是这样,他把一次看似荒唐的考试“耍弄”了学生一把,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内心感受,感受有了,情油然而生,自然有话要说,有话可写。我们也要学习这一点,比如单元习作是写一个人,一定要把范围缩小,让学生写老师,就写某位特点鲜明的老师,不写别的,在有针对性的指导中,才能找出差距,才能掌握技巧。然后再铺垫到写别的人,把习作层层落到实处,步步提高。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简单讲,老师就像课堂的服务者,学生就像主人,我们教师不能喧宾夺主,课堂不能变成老师展示的舞台。
怎样让“主人”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是“服务者”的智慧和能力体现。所以老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要不断吸取优秀的营养,要能对课堂调控适度,游刃有余。看似短短四十分钟,看似老师精短的几句话,其实是老师课前的几小时,几天,几个月的付出——工夫在课前。
不能限制学生太多,否则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失去生命。真正有水平的教师都是不怕学生的活跃的,他们会把学生的活跃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三、教师也应有材料意识,做生活与孩子的架桥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教师就是要拿着“剪刀”,去裁剪生活中的素材。于永正老师的“考试”,其实是一家著名公司招聘职员的考题,他也许是在报刊杂志上读到了这则故事,就动了教学素材的念头,把这场考试稍微变动一下,搬到了课堂上,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其实这个故事我也曾经读过,但怎么就没想到要把它搬入课堂呢?是因为我没有思维的那把“巧剪刀”!没有对孩子和教育那种深入生命的爱!
第二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第三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于永正
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第四篇: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
于永正老师习作教学讲座——《目标意识,过关意识》
一、纪律的保证。
(于老师对纪律的要求重新提出,令人深思,说明纪律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有许多人已经不敢再提纪律,似乎一提到这个词便意味着教师为主、意味着压制个性,其实,当代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首先就是纪律问题。)
二、规范的意识。
1、该讲的就要讲,否则就是老师失职。(比如于老师自己的课对提示语和标点符号的重视,对开头空两格的提醒。)
2、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要善于组织教学。什么是最好的班级?“要乖,但要乖而不死;要活,但要活而不乱。”
三、什么是目标意识。
就是从教师这个角度,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明确学什么。语文老师要有目标意识,备课时想着它,上课时想着它,检测时想着它。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很多,目标意识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语文教学的目标。
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的练习。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问题是,有的教师做得越位,有的教师做得不到位。
五、过关意识。
“过关”即“落实”。不满足于“讲过、练过”,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过关,就是教会了。
六、阅读教学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
(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人生是花,语文是根。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什么是亮点:学会了就是亮点,不学会就不是亮点。
(2)每课、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每课的生字必默写,单元结束后再默写,错的字写下来,贴在学生课本的扉页,让她(他)天天看。小学生一定要写好字,照着字帖写,天天写,字如其人,练字就是做人。
2、过朗读关。
(1)一切都在“读”中,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当一个人把学校学到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学历不值钱,学问不值钱,能力才值钱。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深化语言的桥梁,是理解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以读代讲。(2)朗读要过正确关、流利关、停顿关、语气自然关、初步读出感情关。(3)策略:
摒弃繁琐分析,以读代讲,以讲助读,课文不读熟不开讲。老师要敢于说“跟我来”,要示范。把阅读纳入考试。
3、过背诵关。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不过关不放过,老师一定要认真,一认真学生就背过。
4、过课外阅读关。80首古诗词,150万字课外阅读量要过关。语文能力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阅读。
策略:(1)师生共读。(2)举办读书会。
(3)“强迫”加“引导”。好些好习惯,起初都是“强迫”。
(4)抱着学写作文的目的去阅读课外书——要意文兼得。让学生学会读书,可以明白道理、丰富知识、指导行为、学习写作,最好的作文老师就是课外书。
5、要过阅读方法关。
(1)读书要做笔记、加批注。(有方法才有能力)(2)边读边想。
(3)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厚书读薄。
七、作文教学要过“四关”。
1、一、二年级要过写话关。读写结合、听写结合,天天练习。
2、三、四年级要过“部件关”。
(1)六个部件关是:动物关、植物关、人物外貌关、人物对话关、景物关、小事关。(2)过基本格式关。
(3)初步懂得一些基本段式和修辞方法关。
3、五、六年级过篇章关。
如:文章结构、段落过渡、开头结尾方法、上下文呼应、如何围绕中心写、必要的修辞方法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过“三关”:字数关、具体关、通顺关。
4、过修改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再念,再念,再念。”
总之,老师要明确目标,落实目标,为学生负责,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银高小学 刘明霞 2011、4、28
第五篇: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10月1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课于太原,亲自执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于老师在进行讲座前,提到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知识点,一定要落实。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好的组织者,课堂要管,但不能管死,要活泼,但要有度。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纪律很少放在教学中进行探讨,进行反思。对于特级教师于老师,当面对执教班级个别学生不听话,爱说话的现象时,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课堂上马上严厉地纠正,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于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对于老师的讲座进行整理,让自己在往后的习作教学中进行吸收,消化。
一、什么是目标意识?
什么是目标意识: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要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就是知道语文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目标
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习作、习惯。)
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2.小目标:即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有不到位。
三、过关意识(落实意识)
过关即是落实,不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阅读要过“五关”。1.过字、词关
(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2)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2.朗读过关
(1)意义: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b.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桥梁;c.朗读是理解的需要; d.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2)朗读要过正确关、流利关、停顿关、语气自然关、初步读出感情关。(3)策略:a.摒弃繁琐的分析,以读代讲,以讲助读,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b.“跟我读” c.把朗读纳入考试。
3.过背诵关 严格要求,严格把关,检查背诵。4.过课外阅读关 80首古诗,150万字课外阅读量要过关。策略:a.师生共读 b.举办读书会 c.“强迫”加引导 d.抱着学习写作文的目的读课外书——要意文兼得。5.过阅读方法关
(1)读书做记号、加批注(2)边读边想(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作文教学要过“四关” 1.
一、二年级过写话关
策略:读写结合、听写结合、天天练习。(如每日一句。)
2.三、四年级过“部件”关a.六个部件:动物、植物、人物外貌、人物对话、景物、小事。b.过基本格式关c.初步读懂一些基本段式和修辞方法 3.
五、六年级过篇章关 如:文章的结构,段与段间的过渡,开头结尾的方法,上下文的照应,如何围绕中心写文章,必要的修辞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字数关,具体关,通顺关。4.过修改关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方法:再念,再念,再念。——叶圣陶
明确目标,落实目标,为学生负责!教学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