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03: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中的运用

课程论在小学中的运用

带着对觅小的留恋,带着对孩子的不舍,带着那份沉甸甸的收获,我们结束了为期两周的见习。如果说第一次见习是一次试水,那么这一次的见习就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捆绑。在第一次见习时,我们要知道的仅仅是教师的职能与执行中的注意事项(在我的认识里);而这一学期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班主任工作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汉语等专业课程的开设,为我们这次见习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是带着问题与目的来参与这次的见习,相当多的专业课程都为我们这次的见习设计了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这次见习更有意义,更为深刻。怀着这种期待,抱着一种积极学习的心态,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次“旅程”收获颇丰!

觅渡桥小学是常州市最优秀的小学之一,觅渡桥之所以能够成为觅渡桥,在我们看来真的有其必然性。首先,这是一所极具历史底蕴的小学,它是革命烈士瞿秋白的母校,又与瞿秋白纪念馆仅仅一墙之隔,时时刻刻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然这也是这所小学的独特与优势,或许也是其他小学无法强求与效仿的。觅渡桥还有深厚的人文气息与科学的设计与教学管理。觅小内有自己独立的图书馆,并且藏书非常的丰富,同时教学楼的每层都有一个“漂流书吧”,每个教室也都有一个小小书库,我想这也与为什么觅小的孩子们小小年纪知识面却如此广博有深刻的联系吧。觅小还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小朋友都有一项特长,多位同学在英语、作文比赛中获得江苏省乃至全国性的大奖,还有同学小小年纪就举办了画展,小学更是每个月有主题的组织各种文艺表演与比赛,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觅渡桥课程开设丰富,时间安排合理,并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校本课程开展的也是如火如荼,有篮球、厨艺、象棋、养蚕、诸子文学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由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了民主课程的观念,当然相对应的硬件设施也非常的完备,有专门的科学室、电脑室、美术室、栽培室一应俱全。学生的自由度非常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多维才能,例如学校在校内专门建造一个地方——“红领巾商店”完全有学生自主经营,还不定期的开“跳蚤市场”,培养学生的经商头脑。

听第一节语文课,我就被震撼了。老师教学手段非常丰富到位,普通话、黑板字都非常好,上课时能够不露声色的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灵活运用,浑洒自如,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设问则是深入浅出,层层递进,适时的一句点拨,就效果就非常的明显,同学们的就能立刻找出问题的关键,课堂秩序严谨的同时课堂气氛又非常的活跃,同学们知识也是出乎意料的广博,经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能从战国时期讲到当今社会,完全没有一点怯场与小家子气,完全是侃侃而谈,气场不亚于我们大学生,“这就是我的舞台!”相信每位同学在潜意识里都这么认为。而老师那些鼓励性的话语,也触动了我“你真棒!”“***小朋友,你真会学习!”“很好,你可真有眼光!”“恩,这就是学习,我们用掌声表扬他!”“大家读得真好,可以偷偷给自己一个大拇指!”有了这样的鼓励,让学生在掌声与鲜花里进步,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是沉重的作业,学习也可以很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在陈老师这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学生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是停止思考的,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思考的印记在里面,都是有质量的。陈老师教学非常的严谨,即使读错一个字都会负责地指出来,并且会反复地认读纠错。小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上课时就需要多读多认,但小朋友们完全不会感到枯燥,因为陈老师的教学手段非常多,她会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挑喜欢的段落读,开火车读,男女分开读,所以陈老师的课堂永远那么新鲜,致趣盎然!陈老师课堂板块非常的清晰,每一个板块目标非常明确,每个版块又都有巧思特色,而课外延伸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每堂课在最后八分钟都会根据这堂课的内容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与运用,强调的更多的是学以致用和人生哲学,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学会成长!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更是细致入微,学生上专用教室,中午吃饭,放学都是由她亲自接送。我们见习的第一天,有位学生感冒了,陈老师立即为他倒开水,并及时打电话通知家长,时时处处都能看到老师的那种爱心责任心。作为班主任,班级的文化与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自己的中队名字,相应口号,特色课程,学习的班级小明星,班主任寄语都贴挂在教室门前。每个教室板报设计的也非常漂亮,既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视觉效果,又是反映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特色特长(运动会掠影、剪纸展、优秀

书法、漂亮的手抄报等)。陈老师还将班级分成五个小分队,在各项常规中进行比拼,让学生在竞争中成长!我非常喜欢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相处模式,无论作为班主任还是语文老师,她做得都非常的出色。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是学生会健康成长,老师也会随着学生不断地进步!当然陈老师只是觅小众多班主任之一,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班主任对学生都充满了爱!

在见习中,我们几乎经历了作为一个教师所要经历的所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等,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次非常高兴的是我们指导老师给了我两次上课的机会,让我在听完课后把我所有的想法有机会实践到课堂当中去!从读课文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到资料的搜集,到备课写教案,再到真正的上课,其实当中要注意的付出的真的很多,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对老师的知识面也是一种挑战,这也是老师自我调整与充实的一个过程。例如我上的语文课——《剪枝的学问》就是关于农业方面的,这就需要我在课前对这方面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会有信心对学生讲课。真正来到课堂里与备课又是不一样的了,你备的内容与学生的临场反应又是不一样的,站在那个时候就要学会应变,或者说不仅仅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第一次站上讲台讲语文课,开始时还是非常紧张的,担心自己记不住,担心学生不配合不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担心时间控制不好,担心自己读错字„„课一结束,就感觉肩上的担子卸了好多,回想上课时没有注意的一些小细节有些不满意,但至少还是把一节课完整的上了下来还是很高兴的,上课是需要经验的,相信会越上越好的!陈老师为我们的课也做了非常到位的点评,真的非常感谢她!见习结束了,但它给我们的教益还会让我们受益良久,至少我们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航标,一个榜样,让我们知道了一位优秀的教师班主任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知道如何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见习,我们又向教师这个指标靠近了一步,我们在实践中明白我们离教师之路还有多远,还需要付出多少分的努力!

第二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

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③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

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2.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 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业,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的健全;对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我认为要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以交往、对话为基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由于角色定位上存在主从性,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与学生交往,必须遵循尊重、理解、平等的原则。尊重是一种爱,只有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达到育人的目的。理解是取得胜任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由于在观念、信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反面的差异,因此,师生交往必须以理解学生为前提,要了解学生,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尺。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角色上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但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沟通。

这里不只是学生尊重教师,更强调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与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热爱、信任、关怀学生,学生要热爱、信任、尊重教师,达到情感融洽、心心相印的效果,建立起共同的思想情感基础,达到“亲其师则信其道”的效果。

2、师生要平等相处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形成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心灵相通的真挚情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一定要把握平等这个基本原则: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交往双方不能平等相待,而是居高临下,动辄训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你将失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里说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课堂资源、课堂时间占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双边的活动。

作为教师的角色,总是有一种担心: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制定的任务吗?这种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其实,师生双方都会不同程度的从另一方汲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因为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每天与学生相处,是每堂课的主体,只有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学生才会被你所吸引。学生们来到学校学习,不光是来学习知识,而是来体验人生。作为教师,不管有多么充足的理由都不能把不愉快带进课堂,因为学生的愉悦首先来自教师的愉悦。我曾有这样的感受,当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师,学生的情绪比较活跃,课堂进行得也顺利。相反,课堂气氛就比较死板,即使老师采取再好的方法,效果也不够好。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无论是衣着、神情,还是语言、动作,都应该力争做到最好。

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老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严格说已经不适合孩子们成长,学生普遍感到单调、乏味、枯燥。要能使学生得到知识、获得技能,课堂的有效教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导入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课堂上坦率、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听得清楚,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感化每个学生,让学生认为这位老师上的课太好了。这样,学生就想上老师的课,听老师的话,敢和老师交流,自然而然师生关系也就很融洽。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要教师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爆炸”时代。教师要给学生的不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因此,面对着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发现学习最好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未必走得最成功,而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在工作上的成就比较高,被称为“第十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第十名现象”呢?在追寻其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审视一下考试制度。现在的考试考查的多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在考试中都难以得到体现,而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考试考出来的“第一名”,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最强的。我们通常说的“智力”往往都是指智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它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方某,他的学习成绩好,可以说是智商高,但在实际生活中他表现出来的成功智力却比较低。所谓成功智力,是指有关生活技能、工作能力的智商,它决定着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判断、评估,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还关系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虽然不是学习中能够表现出来的,但却是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一般说来,“第十名”具有较好的智商,同时又不是死读书,在学习的空暇能够发展成功智力,所以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有幸的是,成功智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平时可以尝试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提升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力;尝试从事一些从未做过的行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一个“边界过于模糊”的研究领域,“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①。但比较教育学界内部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甚至说“比较教育学就是教育学本身,是教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其研究主题都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与影响,都不可能置身于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之外。像教育学一样,比较教育学也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主题、学科身份和知识形态,以迎接各个时代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挑战。那么,21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学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又给比较教育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笔者将通过探讨国内与国际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学论的关注与探索来尝试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

此外比较教学论研究也体现在众多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上。与英美等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热情颇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五份学术期刊共发表教学与课程方面的论文855篇,占总数的24%;从90年代中期至今,课程和教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论文达1909篇,占总论文数的28%

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比较教育学科以来,由于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一直是国外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如80年代对苏联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和合作教育学派的研究,对美国布鲁姆、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纳德等人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德国当代教学论特别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论和范畴教学论的研究,等等。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多年来尤其侧重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比较研究。[6]但是,所有这些关于教学论(或教学理论)的研究,都是比较教学论研究的可贵发端。它们对国外的教学论与教学改革经验本身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关注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文化中的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国家或不同教育文化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考察,这样才能促进比较教学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将朝什么方向继续前行?我们将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我们继续前行的方向?比较教育学作为我国教育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不能也不应该漫无边际地进行研究,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值得深思!

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根据调查,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用人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个乡镇只有两三所小学,基本上没有村小,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是很有限的。随着小学生的减少、拆校并校的进行,小学教师已经饱和,新教师进入已经很难了。但在就我们对农村小学现状及发展需求看,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育还是对小学教育专业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1.对个别学科的小学教师有一定量的需求,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小科教师,还是缺乏的。

2.新毕业生可承担农村小学学前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农村很多村镇缺少幼儿园,为补充学前教育的不足,小学大多设置学前班,而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老师几乎没有,很多小学和幼儿园都招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解决学前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

所以作为未来的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可以做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来适应市场需求。

比2007年黑河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程设置,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学前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使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和技能,同时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1)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2)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二)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1)、什么样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1.实现了预设目标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2.学生愿意学的课是有效的课。(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3.有内容学的课是有效的课(有意义的)。

(2)、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愿意学的课、有内容的课?课标指出: 1.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兴趣---需要---挑战---探索学习---成功;感受---模仿---学习---应用

2.主题内容以他们熟悉的、想象的、怪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的和导引的;

3.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4.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 5.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产生要学的需要;

6.能让学生产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优势和潜力明白了

二、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规范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行为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从系统理论出发、从全局出发、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操作程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1)、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一般来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自导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开始的陌生,经过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等环节到最后的熟悉和掌握;学习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这其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学生依赖阶段、学生参与阶段、学生主导阶段和学生自导阶段。这与格罗(G.Grow)提出的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有相似之处。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基础知识或技能以及没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多使用这一设计模式。2.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挥者。该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应当由教师来控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3.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设计模式,其理念是基于“学生主导,教师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观。这种设计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易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弥补集体教学中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等。但是,实施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前提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而且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参与者。在这种设计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处于中心的中间过渡地带,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4.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学生自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学生控制着学习的总过程,处于学习的核心地位,而教师的指导和服务则始终贯穿于学生的自学活动中。其理论基础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是一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行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前提是学生有很强的自导学习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分析目前的需求,对学习目标的设定有深刻的理解,对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心理准备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多渠道的学习资源,并作出筛选,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作出学习步调的调整。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如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生。不过,在中学临近考试时的复习阶段或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时是可以选择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

第四篇: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但哲学的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去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识记。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把俗语引入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通俗易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俗语。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题中,用一些常用俗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常用俗语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把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常用的俗语做了一下整理,盼有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教与学:

一、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可选用以下俗语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我思故我在;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取薪救火;画蛇添足;邯郸学步;郑人买履;按图索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6、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0、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1、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谋事在人;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在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中大家可使用以下俗语

1、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放之四海而皆准——讲解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时使用。

3、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来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下马观花——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以下俗语可用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中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山外青山楼外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亡齿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鱼不离水,瓜不离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5、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事情就很难办好。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事多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朝三暮四;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优柔寡断——事物的量变达到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否则就会相反。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见高山,不显平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2、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祸得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白马非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行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十个手指有长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

6、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胡子眉毛一把抓;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隔靴搔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白璧微瑕;瑕不掩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四、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可使用以下俗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引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划桨开大船。

2、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时可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4、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爱拼才会赢;卧薪尝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不是嗟来之食。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人民服务;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巧妙运用民间俗语教学,只是我的一点尝试,归纳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目的在于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五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A理想课程。B正式课程。C感知课程。D运作课程。E体验课程。课程有两层基本含义: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种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是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习进程。

2、课程表现形式:A课程改革方案。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教学材料。E课程表。3、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或发展成熟)的标志。

4、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5、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

6、教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教学就是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一定文化的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内容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三要素说: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教学的基本规律:A教和学统一辩证的规律。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规律。C传播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D知识能力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关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P25)

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知识本位。B社会本位。C学生本位。

3、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A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并存在差异的。B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C课程内容是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4、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微观角度,A连续性原则。B顺序性原则。C整合性原则。D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原则。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A强调课程内容的德育功能。B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C课程内容在稳定中求发展。D讲究课程美容的系统性。E关注课程内容的统一性。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1、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P52-P58):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P52-P58

2、我国小学课程结构:A在课程类别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以综合课程为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辅;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B在课程科类结构:以语文、数学为主,其它课程为辅。C在课程内部结构:以课文系统为主,课文辅助系统为辅。

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以分科课为主、综合课为辅,以文化教育为主,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并确保了活动课程(如班会、科技、艺术等)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A可选性加强(a本土化课程开始受到重视。B选修课比重增加。C九年一贯制整体安排课程。)B课程综合化(a加强学科课程的综合性。B开设系列综合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P65-68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两层含义:A校本课程的开发。B校本的课程开发(区别P104)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A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B促进教师专业发展。C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D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3、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整合。D课程补充。E课程拓展。F课程新编。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1、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A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B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C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2、新课改下的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4、小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A需求分析(a社会对人才的要求。B学生的个性需求)。B需求类别化。C目标筛选(a结合学科筛选。B结合环境套件筛选)。D目标分解。E目标表述。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1、国内教学模式:A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B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C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D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E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a理论基础。b教学目标。c基本操作程序。d实现条件。)P192-P195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小学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E量力性原则。F科学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F因材施教原则。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A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B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3、小学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A学科特点。B教学目标。C教学内容。D教学对象。E教学条件。F方法利弊。G教学风格。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1、小学教学工作基本环节: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上课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课程类型的划分:一是以课内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为依据,可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阅读指导课等。二是以一堂课完成任务多少为依据,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A以班为教学单位。B以课为活动单位。C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D以课堂为固定教学场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A极大提高教学效率。B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发挥集体的良好教育作用。D确保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习。E便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A难以因材施教。B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大受限制。C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辅助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辅导。B现场教学。3复式教学。(P233—P235)

5、课堂教学遵循的基本要求:A目标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组织严密。E教学效果好。P245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5篇)

    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信息化技术也不断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教学也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课堂中,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

    《课程与教学论》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探究教学的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张天亮 136330 2013下半年,我对“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是高中生物课......

    课程与教学论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把教学分成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3.......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有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进行必要整合的产物。 课......

    课程与教学论.doc

    课程与方法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的概述 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斯宾塞就认为,......

    课程与教学论

    填空15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解答题30 论述题 (要明确,有解释,3个观点结合实际 )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

    上篇 当代课程理论与改革 第一章 当代课程基本理论的变革 一、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影响课程的基本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