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03: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一篇: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方案

一、背景分析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推动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转变,成为普及和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均已取得了可喜成绩。总体看来,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从重视教育教学转向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重视应用建设;更加重视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取得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建设以及从业人员信息化素质的提高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面应用时期,东莞市各镇街都积极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全面推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科学化的建设进程。

(二)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硬件建设基本完成。我镇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9年,1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投入,目前,全镇公办中小学(包括职中)拥有计算机教室43间、计算机3900余台、多媒体网络教室375间、校园网16个。据统计我镇公办中小学(包括职中)的生机比为7∶1。全镇公民办中小学(30所)信息技术开课率达到100%。“校校通”工程的高质高效的实施保障了我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城域网基本完成。我镇公办中小学接入市教育城域网起步于2001年年底。2005年底全镇中小学校园网全部接入市教育城域网。2007年镇教育网建成,链接于某某镇政府网。2001至2010年,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了,完成了各应用系统的平移,积累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全镇公办15所中小学、职中1所,民办14所中小学分别通过光纤或ADSL方式接入市镇教育网。

3、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意识已经提高。多年来,通过不断开展集体备课、网上教学、网上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选、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等活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使教与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现时,每月就有10万多人次浏览某某教育网。某某教育网在全市、全镇网站点击率名列前茅。教学环境的变化,促使教师信息化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0年根据需要将投入5万元改 2

版“某某镇教育信息网”和新建“某某镇教育博客”、“某某镇教科研网”、“某某镇同步课堂网”。

(三)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某某镇教育信息化仍然处在爬坡阶段。“十二五”时期是我镇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应用”的关键时期,是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攻坚阶段,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水平不高,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中长期建设机制。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政策、制度尚不健全。

2、重硬件、轻软件,重工程、轻应用。全镇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配备2003年已经全部到位,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使得现有的网络建设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城域网,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在整个建设中只重视工程实施,不重视实际应用。

3、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孤岛”严重。现时,各校校园网已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全部接入某某教育网。但各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部分学校在建校园网时购臵了一些的资源库系统和管理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系统、校讯通系统等 3

等,但是各校各系统之间孤立运行,缺少有效整合。

4、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我镇《关于进一步推进某某镇数字化的若干意见》(朗府„2009‟49号)精神,紧紧围绕某某教育发展规划的工作重点,树立服务于全镇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着力提高全镇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面向全镇教育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动我镇教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设备闲臵。

2、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而且还包括教育信息资源、课程、人员队伍等多方面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统一思想,分步实施,量力而行,4

坚持稳步发展、全面推进,才能有效推进我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3、应用为主、示范带动。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目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以试点学校带动全镇的工作思路,扎实有效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4、经济有效,先进便捷。具体建设和项目实施中,在性能价格比方面,充分体现系统的实用性,既要采用先进技术,又要尽可能节省经费。各项技术参数应综合考虑、合理配臵,避免出现瓶颈和投资浪费。

三、发展目标

某某镇“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和服务某某镇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总目标,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方针,以教育城域网络优化改造为基础,以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核心,以规章制度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全镇教育信息化进程,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依托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建设目标。

1、优化一个专用网络;

2、建立一个数据中心;

3、开发一个应用平台;

4、培养一支人才队伍;

5、建立一套规章 5

制度。

四、主要目标

根据某某镇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某某镇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任务为基础建设、应用平台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设备优化升级改造和教育数据中心的建立;应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发一个集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学生教师管理、教学资源、资产设备管理、网站集群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基础建设

1、教育信息化设备优化和升级改造。对本镇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学校的当前网络性能、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指导和配合服务商完成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优化。现有网络基础建设水平不能完全支撑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要求,对其从硬件设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改进、升级和完善。

2、某某镇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某某镇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将其建设为教育资源中心、信息中心、数据中心以及网络管理中心。肩负本地区的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实现本地区的资源共享。对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规划,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作为全镇教育信息化各业务系统搭建的基 6

础,避免信息的隔离、冗余和不一致。

(二)应用建设

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围绕全镇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的主体业务,加快开发各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互动、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具体包括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教师培训管理系统、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监控安防系统等应用系统和软件平台,使信息技术及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

(三)软环境建设

1、队伍建设。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第一支队伍是管理层面的队伍,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挖掘教育信息化的功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第二支队伍是技术层面的队伍,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充分保障教育城域网和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第三支队伍是应用层面的队伍,通过对应用人员的培训,不断深化城域网的应用,不断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上的作用。

2、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以“保障运行、推进应用”为着眼点,制订和完善一系列操作性强、约束力大、规范具体的制度,7

建立符合本镇特点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和评估考核体系,为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行与深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实施步骤与计划

根据“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共同建设,分步实施,以用促建”的指导思想,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分四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实施(2010年)

主要任务:优化改造教育信息化设备;构建数据中心,装载学籍信息和教师信息数据;开始教师档案管理系统,网站集群管理系统开发的调研准备工作;协助完成监控安防建设;组织召开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论坛;第一期师资培训(技术队伍)。

第二阶段:重点推进阶段(2011-2012年)

主要任务:完成教师档案管理系统、网站集群、教师研修平台开发;教学资源系统、电子图书系统开发;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开发;完成第二期师资培训(管理队伍)。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2014年)

主要任务:全镇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开发;第三期师资培训(应用队伍)。

第四阶段:完善推广阶段(2015年)

主要任务:逐步完善前三阶段工程内容,并组织召开教育信息 8

化工作总结会,总结整理某某镇教育信息化成果和经验。

七、政策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教育办、镇信息办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处室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领导、相关专家参加的某某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各类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总体规划工作。

镇教育办、镇信息办及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镇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管理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本镇重大教育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组织镇教育信息化专家小组研究本镇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协调制定有关共性技术和应用标准,起草、制订我镇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计划、技术方案、管理办法等。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相应领导机构,按照总体规划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并指定负责实施单位;各中小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并有专人负责。

(二)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镇教师培训中心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逐步在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 9 的考核力度。加强调查研究,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项目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为重点,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流通顺畅、规范、有序。建立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注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为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先进教育信息化理念和前沿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

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政策,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开发利用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同时重视高素质的维护、管理人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配备标准,努力创造条件,为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在青少年中加强信息安全法规教育与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信息安全意识。

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全镇将全面展开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100%的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力争到2012年,每所学校至少具有2名专业专职的信息技术人才。

(四)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检查和指导,10

并建立评估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建立教育信息化规划实施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适时交流、调整和指导。通过现场交流、经验总结等形式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建立激励机制,抓好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示范、实验、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开展积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解读《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4月27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规划》编制的背景

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开始之初就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此,部综合规划司组织有关部门,依托前期工作研究,历时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期间广泛征求了部有关司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典型交通信息化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基础上开展编制的。“十一五”是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较好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坚持了“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理念,以强化管理与服务绩效为重要衡量标准,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为保障,切实加强了部省联动、共建共享,部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仅加大了对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更加强了对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实效。总之,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有了较大提高,领导重视,业务人员支持,并且已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在部分领域已基本形成了三级信息化队伍。通过采集、整合、共享等技术的应用,行业动态信息采集能力明显提升,大多省厅已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省厅的信息化工作获得了当地人民政府的高度肯定,这些有力地支撑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也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向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行业属地化管理与交通运输流动性、网络化特征给行业监管和服务带来的困扰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导致信息化在各业务领域、各地域间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交通信息化建

设已覆盖了主要业务领域,但业务流程不规范、不统一,导致应用系统生命周期短;行业数据库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标准不统一,共享度不高,总体上,交通信息化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另外,目前行业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针对信息服务类和电子商务类系统建设,市场驱动力量仍显不足,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 《规划》在体现服务现代交通运输业方面有哪些调整

交通运输行业的分散、流动性特征,要求在行业的监管和公众服务方面要实现全国一盘棋,而信息化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其中的关键是必须能够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行业性应用,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最大化体现信息化应用的效益。我们在推进全行业应用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也再次证明,部应当亦必须在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推进覆盖全行业的重大应用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重的责任,这是国家赋予我们使命,行业对我们的要求,公众对我们的期望。

针对当前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本次规划以解决或缓解“十二五”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作为“十二五”行业重大信息化的建设主题,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信息化成果,通过整合共享、部省联动,以跨区域、跨部门重大信息化工程为牵引,力求全面推动行业管理与服务协同机制的建立,改变以往分散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行业信息化发展合力,凸显信息化建设整体效果和规模效益。这也是不同于以往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

为此,我们在规划中提出由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四个重大工程建设,并在综合运输、区域物流、城市客运等三个领域开展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探索发展路径,由此带动公路水路管理与服务领域业务应用的深化与完善。

 《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及意义

四个重大工程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建设内容,其意义可归纳为“坚持三个面向,提升三个能力”,即面向行业管理部门,提升管理协同能力;面向行业决策部门,提升科学决策能力;面向社会公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其建设重点是以综合应用需求为导向,通过统一标准和技术要求,一是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监测与采集,二是以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力争形成较完备的行业数据资源体系,三是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享机制和综合应用系统建设。

信息化发展环境是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使全行业高度重视,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列入了“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重点。

 相比“十一五”,在“十二五”期间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

在“十二五”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我们突出强调更加重视应用效能,围绕“十二五”行业发展战略目标,以服务公众为出发点,以解决行业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落脚点,深入开展需求分析,合理规划信息资源,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制定统一标准,科学量化效能目标,强化部门间、部省间分工合作,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此,在保障措施部分特别强调,必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执行力度,注重新技术应用,有序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并通过建立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强化建设效能,必将全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 《规划》的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本次规划充分借鉴其他部委组织开展“金字工程”的建设经验,结合行业的实际特点,提出按照“三统三分一加强”的原则全面推进“十二五”信息化建设。

“三统”就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筹协调。统一规划,基于顶层设计的思想,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技术指南、标准指南、管理办法,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本地区工程建设方案。统一标准,由部统一制订重大工程的数据标准和采集标准、部省信息交换标准、部级数据库标准,部省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程建设,并通过工程建设完善标准。统筹协调,由部统筹全局,协调部省间、部门间和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合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三分”就是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分级建设,部统一组织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并负责部级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各省在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负责本省范围内的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部对省级项目的支持,将根据规划确定的“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不同类型,区别对待,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将按统一标准给予资金补贴。分步实施,根据工程特点、项目划分和建设基础,采用分期分批或先试点、再推广等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分类指导,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部与省、政府与市场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政企互动方式,推进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一加强”,就是加强管理。所有项目应严格遵循国家发改委2007年55号文《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需求分析制度,加强建设过程管理,实施工程效能评价。

 下一步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后续工作

为加快推进规划的实施,部规划司组织有关力量正抓紧编制《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建设推进方案》,推进方案编制将基于顶层设计思想,根据部门业务职能,梳理业务关系,相应划分工程建设项目,明确各项目间关系,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阶段性目标,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序列。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保障工程实施的推进策略和组织管理模式。

为做好“十二五”部省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对接工作,部将组织开展“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建设方案的培训和宣贯工作,以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

同时,部规划司将协同各有关司局,组织力量抓紧开展相关建设指南和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以指导工程的建设实施,并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第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所有工程项目的启动工作。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惠民县石庙镇第二中学

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 摘要 】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正成为营造新型学校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学校教育飞速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 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突出应用 逐步完善 ”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

一、指导思想

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楼层、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

2、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

3、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形成师生共建,具备校本特色,为广大师生青睐的资源网站。优化组合学校现有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储存,争取和学校教育平台整合,为师生提供快速查询下载的服务。

4、在完善更新学校网站、信息科技学习网站的同时,再建设几个主题学习网站和班级主页、个人网页的链接(以市、县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学科网站)。为改善目前学校网站信息更新慢的状况,尝试在年

级和学科中培养一批老师及学生在信息中心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对网站相关模块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频率。

5、建设网站管理平台,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利用网站后台管理,及时发布、更新学校各类管理信息,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初步实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提高协作效率。

6、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师网站“我的空间”,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网上存储、网上交流平台(网络公文包),使课件管理、文件传输、师生交流的网络化变为现实,提高教育效益。

7、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三、学校近期基本目标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园网,更新添置计算机。

2、加强软件建设。丰富改进学校主页并定期更新,使学校网站形成较为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库。

3、加强应用,服务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

4、加强校园网建设。

(1)宣传了解。

让教师了解校园网的功能及其对学科教学、认真工作、课件制作与传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受其“诱惑”,享其“便捷”。

(2)加强管理。

制订校园网管理制度,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做到定期维护、不断完善。(如软件的升级等),确保校园网畅通。

四、学校中、远期计划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教师全员培训

只有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懂得校园网络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校园网络的价值。对教师的培训要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应做到:

(1)应先易后难。由于教师一般都没有计算机基础,按照先易后难,以初级为重点,逐步加深分层次的原则,初级班可开设 Windows xp、Word、IE、电子邮件的使用等课程;提高班可开设 Excel、FrontPage、PowerPoint ;课件制作班可进行 Authorware、flash等的学习;

(2)培训要有计划分期分批,保证重点。

(3)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1、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投影仪、实物投影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丰富并加强现代教育手段。

2、利用购买和学校自建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丰富以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主的学校教学资源库,充分挖掘和延续学校无价的教学资源财富。教师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出现教师集体开发课件,共享课件的好现象。

3、积极倡导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

五、网络管理

1、加强对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

2、学校经常对师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确保校园网网络运行高效、有序。

六、开展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活动,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

开展具有学校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学校的任何活动,其实都是部门间相互协作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独立的分支,任何一个活动都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信息室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2008年9月12日

第四篇: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攻坚时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是我省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发展基础。

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9554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81家,完成增加值8182.8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税2860.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钢铁、装备制造、石化、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医药等7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8.1%、22.0%、8.1%、13.7%、16.2%、13.9%和12.6%。钢材产量达到16757.2万吨,持续10年保持全国产量第一;水泥产量达到12594.3万吨,比2005年增长42.4%;维生素B12、维生素C、咖啡因、青霉素工业盐等原料药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焦炭、纯碱等基础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万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8%,年均增长28.2%,其中技术改造投资8823亿元,年均增长25.3%。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钢铁、装备制造、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7.4%提高到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3%提高到9.8%。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河北钢铁、冀中能源、晶龙实业、天威保变、长城汽车、冀东发展等一批龙头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39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6.5%。具有聚集特征的工业园区204个,入区企业1.84万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4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0.4%。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钢材板带比达到57.8%,高档轿车板实现了零的突破,形成了大型输变电成套设备、风电设备、高速动车组、乘用车、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太阳能光伏和索具等一批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品。

3、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示范工程,截至2010年底,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0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8家,其中国家级6家;突破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平坦化、药物缓释控释技术、半导体照明、高速列车、风光储输等一批重大技术,累计开发新技术1.5万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项,申请专利4.8万件。蓝鸟家具、华日家具、安平丝网、梅花味精、长城干红、今麦郎方便面、老白干香型酒、露露饮料等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中国驰名商标达到94个,中国名牌产品达到49项,省名牌产品达到814项。全省19.4%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科技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1家。

4、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双三十”工程,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2.733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累计淘汰炼铁3696万吨、炼钢1888万吨、玻璃5622万重量箱、水泥6139万吨、焦化796万吨、造纸205万吨、酒精15万吨、印染3亿米、制革650万标张等落后生产能力。全省钢铁连铸比连续多年保持100%,居全国领先地位。优质产能比例快速提高,水泥新型干法工艺比重达到85%,玻璃浮法工艺比重达到78%,分别比2005年提高55个和45个百分点。

5、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到45.6万公里,电话用户数达到5604.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9.7%;全省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00万户,网民达到2197万人,居全国第6位;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667万户。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建立了整合12个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网和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和人口与人力资源等5大基础数据库。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扩大。“中国搜丝网”、“中国大营皮毛网”等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成为我省电子商务应用的亮点。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远程教育、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文化信息共享、城市社区信息化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唐山暨曹妃甸列为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之一。河北钢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工程,近3.5万家中小企业应用了“信息魅力”服务平台。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偏重,缺乏投资回报率高、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步伐缓慢;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度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过度依赖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短缺,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大。

(三)面临环境。

从国际看,气候问题、资源问题已演变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资源的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启动,发达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生物、信息等领域正在酝酿新的技术突破,并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再工业化”,意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产业竞争模式呈现新变化,精益生产、精准化管理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绿色壁垒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减少40%至45%,我省目前占比较高的“两高一资”类产品将逐步失去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等战略部署,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省内看,“四个一”战略成为我省工业快速发展的引擎,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的“四个一”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集群经济、链状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集团经济的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调控形成的倒逼压力,促使我省传统的以资源能源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内循环发展模式加快转变;《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我省工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深化和拓展“对标行动”,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节能减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战略布局,加快工业由过多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变,由过分追求量的扩张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完善城镇化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聚集的平台,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加速农业现代化,通过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发展。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促其做大做强。

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保持工业合理的增长速度,进一步扩大高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规模,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业规模;推进循环经济,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资源和环境等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壮大科研力量,建立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坚持沿海开发与内地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我省沿海地区资源、港口优势,推进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依托冀中南和环首都原有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推进沿海与内陆地区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开放性工业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主动承接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及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鼓励我省优势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省外投资办企业或兼并重组省外企业,充分利用省外资源,积极拓展市场空间。

(三)发展目标。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达到1.5万亿元以上。5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万亿元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7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重点企业达到3%以上,拥有科技机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40家、400家以上,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10家、200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以上。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普遍得到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前10位的钢铁企业产能占全省钢铁产能的75%以上。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5%和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的比重提高到38%以上。

产业聚集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园区)达到65个以上,其中超千亿元10个以上,形成5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十二五”末,工业聚集区完成工业增加值95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创建50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光纤网络覆盖到全部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普遍建立环境监测和污染监控信息系统。党政机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网上行政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淘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专栏1:“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经济

运行工业增加值(亿元)81831500013%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5351250018%预期性技术改造投资(亿元)2205820030%预期性技术

创新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551[0.45]预期性拥有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19.425[5.6]预期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2740[13]预期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223400[177]预期性类别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产业

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9.820[10.2]预期性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8.225[6.8]预期性石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2.115[2.9]预期性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比重(%)26.538[11.5]预期性信息化

水平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85预期性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0预期性可持续 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约束性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约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约束性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约束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约束性注:[]为五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指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首要任务,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企业装备升级换代,产品提档升级,提高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千亿元基地、百亿元园区和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变强、上档升级。

(一)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关键技术突破,鼓励重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导产业从单台产品向成套设备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创新效益转型,着力推动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按照“资源节约、生产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推动企业聚集,形成车辆装备、工程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产业集群,重点扶持1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装备制造基地。

车辆装备。加快长城汽车乘用车和河北长安微型车等小排量乘用车发展,巩固我省微型车、SUV(运动型多功能越野车)、皮卡车国内产销量领先地位,加快保定长客轻型车建设,提高中高档汽车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工程车、旅居车、高速公路检修车、新型环卫车等高附加值专用车。加快开发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高效节能柴油机、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

工程装备。依托宣工、秦冶重工、唐山住友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高驱动液力传动履带推土机、高吨位液压挖掘机、轮式装载机、盾构机、大型轮廓自动成型掘进机、物探式掘进机、旋挖钻机等整机和相关配套产品,提高技术水平。支持张家口煤机、石家庄煤机、河北天择、冀凯等企业发展新型大功率采掘、提升、洗选设备,做强煤矿装备和油气开采储运装备。

专用设备。依托潮白河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冶金成套设备、电机和传动装置等,依托中钢邢机冶金轧辊、唐山先隆轧辊等企业发展高效连铸机、连续式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冶金设备,依托唐山盾石水泥发展立磨、辊压机、日产5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装备主机设备、新型节能水泥设备等,依托太行机械厂加快发展纺织机械设备。

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针对远洋运输和海洋开发需求,发挥我省沿海优势,做大修船,做强造船,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加快山海关修造船基地、曹妃甸修造船基地、曹妃甸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山海关船舶配套产业园等基地、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多用途散货船、油轮、化学品船、海洋风车安装船等船型的维修制造。

基础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发展大型模锻件和铸锻件、高效电机、金属索具、大型精密模具和轴承、高精齿轮传动装置、高性能刀具、高强度紧固件、液压元器件、橡塑密封件等产品。推进巨力集团索具、博深工具切削工具等扩能改造。抓好滦平北方链条、临西轴承、泊头数控机床等基地建设。

专栏2: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园区 1.保定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年产轿车和SUV越野车200万辆、微型车66万辆、CNG客车26万辆、专用车7万辆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

2.潮白河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电机和传动装置、新能源汽车、转炉设备、高炉炉顶设备、连铸机、扇型段棒线材轧机成套设备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

3.沧州管道装备基地。重点发展无缝钢管、螺旋钢管、保温管、防腐耐磨管、弯头等。到2015年,管道装备制造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

4.张家口市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井工煤矿成套输送设备、工业链条及吊索具、露天煤矿破碎站系统及洗选环保设备、大型带式成套输送设备、风机整机及关键部件、大马力推土机和小型挖掘机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5.邯郸专用车生产基地。以利达、思达、新兴重机、宇康、恒天为龙头,重点发展罐式半挂车、高压气体长管半挂车、中压罐式半挂车、旅居车、沥青车、轻型卡车、中重型卡车等。到2015年,年生产能力达到31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6.唐山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以住友建机、住友重机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液压式挖掘机、减速机、冶金设备、矿山设备、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油田开采设备等优势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

7.永年县高强度紧固件基地。依托永年紧固件规模优势,生产各种高强度紧固件。到2015年,年生产能力达到75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40%上升到6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

8.邢台汽车基地。依托长征、红星、金后盾、御捷马等企业,重点发展各种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6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

9.戴卡汽车配套产业园。依托中信戴卡,加快技术升级,进一步扩大产能。到2015年,形成年产1000万只轻量化铝合金车轮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0.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加快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制造、德龙重工修船、冀东水泥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冀东日彰节能风机制造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组、节能风机、船舶修造、卸船机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1.山海关船舶修造和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巩固国内修船领先地位,大力发展船舶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

12.邢台冶金装备制造及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端精品冶金轧辊、大型连铸连轧设备、重型冶金装备、干熄焦设备以及风电、水电、热电设备用大型铸锻件等。到2015年,年产冶金轧辊35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13.徐水索具工业园。以巨力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软索具、钢丝绳索具、链条索具、梁式吊具、钢拉杆、索具设备、索具连接件等系列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二)做优做强钢铁工业。按照“淘汰落后一批,沿海搬迁一批,就地提升一批,整合重组一批”的思路,以减量、提档、整合为重点,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技术改造,推动设备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高技术化,实现由规模扩张向结构调整转变,实现内陆存量压减并向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促进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支持优势企业瞄准高端,做精做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高档板带材、棒线材、管材、型材、特种钢等精品钢材系列,支持钢材深加工,重点发展满足我省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发展需要的造船板、桥梁板、压力容器板、涂镀层板、高档轿车面板、电工钢、管线钢、冷轧不锈钢板材等高附加值产品。推进钒钛深加工,发展钒钛制品、钒钛金属、钒合金产品、钒电池、钒钢材深加工等。

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加强和完善废钢铁综合利用,积极开发适合我省特点的选矿新技术。落实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决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

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支持全省各类钢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上下游产业链重组,打造重组整合新优势、新途径、新模式,推动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支持河北钢铁、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省内外钢铁企业,形成规模超过5000万吨、3000万吨的2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培育3至5家具有较强实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全省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整合到15家左右,力争省内生产规模前10位的钢铁企业占全省总产能的比重达到75%以上。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办厂(场),积极开拓海外、省外铁矿石、焦煤等原料供应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和生产基地。

重点建设曹妃甸精品钢、京唐港造船船用钢、黄骅港优特钢3大临港基地和承德钒钛制品基地,推进实施唐钢优质板材升级、邯钢优质板材升级、宣钢优质建筑材和钢结构用材系列化、滦县500万吨钢铁、石钢搬迁等一批重大项目。

专栏3:钢铁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渤海新区千万吨优特钢基地。大力发展机械、船舶、汽车等行业用钢,积极开发高速重载铁路和石油开采油井管用钢。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

2.曹妃甸精品钢基地。结合淘汰唐山地区的落后产能,加快京唐钢铁公司二期工程。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

3.乐亭千万吨造船用钢基地。结合唐山地区钢铁企业整合和淘汰落后,依托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中厚板公司,在乐亭联合建设千万吨造船用钢基地,产品以中(宽)厚板级造船用型钢为主。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4.渤海钢铁集团沿海钢铁基地。以唐山渤海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为基础,在唐山丰南沿海地区建设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重点发展板材和异型材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5.承钢千万吨钒钛制品基地。整合承德钒钛资源,建设国内最大的钒钛制品基地,重点发展含钒钢材、钒渣、高钛渣、钛制品、系列钒产品、钒电池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0亿元。

6.邯郸特种管材基地。推进钢铁材料先进技术的研发和高端无缝钢管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形成年产30万吨双金属复合管和高端无缝钢管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

7.承德市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持续推动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循环经济链条并逐步延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三)推动石化工业循环发展。

按照“扩大规模、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思路,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产品深加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石化循环经济园区、基地,推进石化工业链状发展、循环发展、聚集发展。建成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任丘石化基地等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基地、园区,其中超千亿元2家。

石油化工。继续抓好石家庄、唐山、沧州临港和任丘4大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加快中石化石家庄炼化、中石油华北石化两个千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石化曹妃甸大型炼化一体化、中海油中捷石化大型炼化一体化、中石油华北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中石化沧州炼化500万吨炼油改扩建、石家庄及沧州旭阳化工40万吨己内酰胺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合理、技术先进、上下游产品关联配套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省原油年加工能力力争达到4000万吨。

煤化工。以邢台、唐山、邯郸、沧州、张家口等设区市为重点,以冀中能源、开滦集团、旭阳化工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冀中南和冀东煤化工基地,围绕煤气化、煤液化、煤焦化三条主线,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发展循环经济,谋划建设煤制气中心、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甲醇制烯烃项目,支持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氢精制等项目建设。

盐化工。加快纯碱、烧碱、PVC(聚氯乙烯树脂)等传统优势产品升级改造步伐,延伸氯碱上下游产业链。依托三友集团、金牛化工、沧州大化集团等优势企业现有产品,加快形成氯碱—TDI—PVC循环经济产品链。鼓励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唐山三友集团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推进宁晋矿盐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河北盛华北方氯碱基地、宁晋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精细化工。加快发展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性产品和原料、面向汽车机械产业的结构性材料和产品、面向轻纺产业的差别化和专用化产品与原料,重点发展涂料、染料、塑料加工助剂、橡胶制品及医药中间体、信息用化学品等。推进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工、橡塑产品、化工机械等产业协调发展。坚决淘汰氮肥、农药、氯碱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快邯郸新型化工园区建设,支持奥华化工、建新化工等优势企业发展。

专栏4:石化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三化合一”的循环经济,完善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炼油、己内酰胺、环己酮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2.任丘石化基地。实施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炼油质量升级和100万吨联合芳烃等项目。到2015年,形成1000万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万吨乙烯裂解、40万吨聚乙烯、60万吨乙二醇、100万吨三苯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3.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中海油中捷石化千万吨炼油、PVC、TDI、MDI、己内酰胺、二甲苯等项目。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4.邢台煤化工基地。依托旭阳集团、建滔集团、恒源化工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烯烃、异丙苯等产品,加快推进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5.唐山石化基地。打造曹妃甸“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三位一体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加快开滦集团京唐港、曹妃甸煤化工基地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6.衡水工程橡胶基地。重点发展盆式橡胶支座、板式橡胶支座、桥梁伸缩装置、桥梁支座、橡胶止水带、橡胶水袋等。到2015年,打造成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的工程橡胶生产、技术研发和物流配送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

7.冀衡循环经济园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10万吨高效消毒剂系列产品和500万吨基础及延伸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

8.邯郸新型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燃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

9.宁晋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200万吨井矿盐及100万吨纯碱、40万吨离子膜烧碱、40万吨合成氨、10万吨有机硅单体等系列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0.张家口市望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盛华化工北方循环经济氯碱基地建设,重点生产聚氯乙烯树脂、烧碱、片碱、液氯、氧气等。到2015年,形成年产100万吨树脂、1亿块节能环保型蒸压粉煤灰砖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四)改造提升建材工业。

按照“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整合重组、低碳发展”的思路,推进建材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附加值高的新型建材,加快建材工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水泥。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大力推广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线,鼓励壮大下游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等产业链,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的、高品质的水泥构件等深加工产品。支持冀东发展集团在国内外整合重组水泥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全省水泥熟料企业由目前的400家整合到150家左右,力争省内生产规模前3位水泥熟料企业的水泥产量占全省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31.4%提高到60%以上。支持企业联合重组,通过等量置换落后产能建设新线,推动淘汰落后工作。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水泥散装率达到70%。

玻璃。严格控制平板玻璃产能,遵循调整结构、淘汰落后、市场导向、兼并重组、合理布局的原则,发展高档用途及深加工玻璃。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节能玻璃、电子平板显示玻璃、汽车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等新型玻璃产业,以及超白、超薄、Low-E玻璃等优质浮法玻璃以及玻璃深加工产品。推广“浮法玻璃在线表面改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平板玻璃生产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整合省内玻璃企业,推进沙玻集团、耀华玻璃等企业的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玻璃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冀东发展集团、三友集团等企业相机主导重组玻璃企业。到2015年,全省玻璃企业由目前的76家整合到30家左右,力争省内生产规模前3位企业的玻璃产量占全省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37%提高到70%以上,浮法玻璃产量占玻璃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其中优质浮法玻璃产量比重达80%以上,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

陶瓷。依托惠达陶瓷集团、唐山陶瓷集团等骨干企业,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加强建筑卫生陶瓷品牌建设。加大工业技术研发力度,发展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工业设计,建立各种类型的产业联盟。鼓励陶瓷行业采用大吨位球磨机和大型喷雾干燥塔,推广使用大型辊道窖技术、低温快烧和一次烧成工艺及卫生陶瓷高压注浆工艺改造现有生产线,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专栏5:建筑材料业重点基地、园区

1.沙河优质玻璃基地。重点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高硼硅耐热玻璃、建筑装饰微晶板材、高铝基板玻璃、新能源玻璃、离线LOW-E镀膜玻璃、电子信息用玻璃基片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

2.武安新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建设节能低碳资源循环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3.广平新型建材基地。建设年产20万吨交通运输工业铝型材生产线,10万吨建筑铝型材生产线;新增40条铝合金型材挤出生产线、44条浇注式隔热铝型材生产线。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

(五)调整优化轻工业。

按照“绿色生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轻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霸州钢木家具等8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基地建设。

皮革。积极推广环保型皮革化学材料应用,提升皮革、毛皮的深加工能力,提高终端产品比重。延伸皮革产业链,发展高档多功能鞋面革、沙发革、服装革、汽车座垫革,加快发展皮鞋、皮革毛皮服装、箱包等高中档皮革制品,高档、中档产品比重分别达到20%和50%。淘汰皮革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辛集等皮革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辛集东明皮革、肃宁华斯裘革、辛集梅花皮业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

造纸。调整造纸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档办公用纸、高档文化用纸、工业特种用纸、包装纸及中高档生活用纸产品、彩色新闻纸等,加快低档印刷书写纸、包装纸及纸板等产品的升级换代,中高档产品比重由60%提高到80%。采用深度脱木素技术、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全自动控制系统等改造制浆造纸生产线。推广非木浆碱回收、白泥回用、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技术。提高废纸的回收利用率,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和非木纤维原料开发。淘汰落后造纸生产能力。塑料。重点发展农用塑料、新型工程塑料、功能性塑料、新型塑料制品和汽车、医疗等产业用塑料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广长寿命功能性农用薄膜、特种管材、新型环保阻燃塑料制品、新型免喷涂塑料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快对塑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完善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综合水平。加快沧州明珠、邯郸力尔型材、宝硕股份、华夏实业、亚大塑料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五金制品。开发厨房用品、电动工具、装饰五金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性能、高质量新产品开发速度。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改造钳、刀具、节水喷头、可调套筒、燃气用具、锁具等传统加工工艺和加工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加快虎牌集团、英凯膜金属网等优势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家具。依托香河国家家具质检中心加快建立国家级家具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设计水平。推广使用新型材料和高品质、高性能的家具五金件,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建立健全家具环保达标检测机制,加强对原辅材料及成品的检测,推动家具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家具产品升级。加快蓝鸟、华日、富沃德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日用玻璃和陶瓷制品。加快玻璃瓶罐轻量化进程,提高中高档玻璃器皿和工艺玻璃比重,推进玻璃瓶罐原料标准化、配料自动化、窑炉大型节能化、生产规模化,重点发展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瓶、轻量模制瓶。陶瓷产业重点发展骨质瓷、高石英瓷、强化瓷等,开发航空、化工、电子信息、电力等领域使用的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特种陶瓷等高技术陶瓷,推进陶瓷生产清洁化、标准化,促进节能减排。

加快培育太阳能家用产品、新型节能家电、节能照明电器、新型电池、绿色日用化学品等新兴潜力型轻工产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6:轻工行业重点基地、园区

1.霸州钢木家具基地。重点发展各种中高档钢木家具,加强品牌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

2.安平丝网基地。重点发展铜、铁、不锈钢丝网和聚酯网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

3.邯郸美的集团空调系列产品基地。重点建设总装线、制冷设备备件及电子元件生产线和研发中心等。到2015年,形成年产350万套空调、200台冰箱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4.香河家具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各种中高档家具的生产、销售和物流配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

5.辛集皮革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服装革、皮鞋革、沙发革和皮革制品、服装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

6.白沟箱包产业基地。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发展各种中高档箱包。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7.唐山“北方瓷都”陶瓷生产基地。依托惠达集团、唐山陶瓷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日用陶瓷、卫生陶瓷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8.肃宁裘皮基地。重点发展裘皮加工和交易,形成“养殖、原料市场、初加工、裘皮制品深加工、成品市场”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六)改造升级纺织工业。

按照“优化结构、强化创新、产业聚集、名牌带动”的思路,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纺织,做精做专纤维,整合提升印染业,培育壮大产业用纺织品、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终端产品比重提高到35%,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75%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常山纺织等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基地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差异化、功能化纤维混纺、交织面料,高档色纺纱线及面料,新型纤维面料和多组分纤维面料,加速生态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纺织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淘汰棉纺织行业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高级土工布、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和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加快发展多功能、差别化涤纶、粘胶、氨纶等纤维,超仿真和高仿真仿棉、仿毛纤维,以及碳纤维、芳纶、高强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万吨级竹浆、速生林材浆及纤维、医用生物特种材料等。加快发展高档、舒适、休闲、健康、功能、定制等服装,打造自主服装品牌,支持开发生产具有环保、智能、防火阻燃、抗菌、抗紫外线等特殊功能的功能性家纺产品,以及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家纺产品,着力培育一批服装家纺技术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创意中心。加快常山纺织、唐山三友、邯郸纺织、河北宁纺、河北宏润等骨干企业发展,抓好石家庄常山纺织整体搬迁改造、三友集团40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邯郸海盛威搬迁改造、保定恒天纤维素短纤维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印染合理布局,加快印染工业园区建设。鼓励采用先进工艺设备进行前处理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监测与控制工艺技术,支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印染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淘汰落后印染工艺技术装备。

专栏7:纺织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正定纺织服装基地。重点发展棉纺织、服装、家纺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2.高阳纺织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毛巾、毛毯、棉纺、印染。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3.宁晋织染服装基地。重点发展棉纺织、服装加工、印染。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

4.清河羊绒基地。重点发展羊绒制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5.容城服装基地。重点发展西装、休闲装、棉服、衬衫、内衣、童装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6.邯郸纺织服装工业园。重点发展家纺、服装和印染。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七)发展特色食品工业。按照“质量安全、精深加工、清洁生产、聚集发展”的思路,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调整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建设京东食品加工基地等7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基地。

重点巩固粮油加工、方便食品制造、乳制品、肉(禽)类屠宰及加工等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食品添加剂、休闲小食品等特色行业,引导食品工业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高压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静电杀菌技术、速冻升华技术、新型包装技术等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加快食品工业向营养、安全、方便化、功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快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食物资源高效利用,提高食品加工副产物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推进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超50亿元、超百亿元骨干大型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乳制品、葡萄酒、白酒等行业重组整合。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以及畜牧、水产业的紧密结合,抓好优质奶源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的建设。依托河北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品物流业,鼓励大型专业化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重点建立集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及配送等功能为一体冷链物流体系。

支持京东食品加工、大名县面业、赵县淀粉、衡水现代食品加工等基地建设。推进昌黎葡萄酒、怀涿葡萄酒、隆尧方便食品、沧州小枣、太行红枣及核桃制品、兴隆山楂、唐山板栗和张杂谷等地域品牌向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延伸,增强品牌整体竞争力。加快秦皇岛金海粮油、三河汇福、邢台今麦郎、石家庄君乐宝、衡水老白干、秦皇岛骊骅淀粉、石家庄洛杉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

专栏8:食品工业重点基地、园区

1.京东食品加工基地。以三河汇福粮油、三河福成五丰、大厂福华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牲畜屠宰及深加工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2.隆尧方便食品基地。以今麦郎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各种方便食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3.遵化食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板栗加工、蔬菜加工、果汁生产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4.大名县面业产业基地。以五得利面粉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小麦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深度,建设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生产和配送基地。到2015年,形成年产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亿元。

5.赵县淀粉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淀粉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和加工深度。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6.抚昌卢—怀涿葡萄酒基地。到2015年,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形成年产70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7.衡水现代食品基地。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方便食品和饮料制造。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为实现我省产业结构根本改变的重要举措,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等三大优势产业,力争打造成为我省的后续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产业,力争在部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一)新一代信息产业。

按照“依托优势,做大做强、技术创新、合资合作”的思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条完善、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行业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建设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廊坊市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园区,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通信网络设备。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卫星通信系统、应急通信指挥控制系统、多媒体通信系统、工业监控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元器件等配套行业集群式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的合作,继续做大通信系统配套产品。支持54所发展卫星导航产业,立足北斗与其它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应用,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形成百万套导航终端生产能力。

平板显示。进一步完善液晶显示产业链条,重点支持TFT-LCD液晶材料、液晶模块、液晶屏生产线扩能升级,发展液晶屏生产设备和玻璃基板产业,引进有机电致发光屏和等离子显示屏等项目。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发展激光光源模组、光电器件、显示终端等产业。推进曹妃甸中视中科激光光源产业化和激光电视显示屏幕国产化。抓好旭新玻璃基板、乐凯膜材料等项目建设,巩固现有竞争优势。

半导体照明。加快形成半导体照明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支持外延材料、芯片制造企业完善关键生产工艺和技术,突破大功率管芯的封装技术,推进半导体照明向通用照明、背光源、汽车照明等新的应用领域发展,重点开发白光、高亮度及功率发光二极管光源、城市照明及景观光源、铁路和公路信号显示系统以及高档、智能、大型美化装饰显示系统。支持半导体照明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支持石家庄和保定市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扩大市场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同辉电子、鹏远电子、鑫谷光电、冀州雄邦、华威凯德等企业,加快大功率、高亮度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封装、光源模块及相关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

应用电子。支持网络、医疗、安防、汽车、电力等领域应用电子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培育发展新奥博为核磁共振、介入手术导航系统和秦皇岛康泰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测仪等高端医疗设备,支持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海湾安防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加快发展。

电子专用设备。培育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智能测控设备仪表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晶龙实业集团的单晶炉、石英坩埚,13所、45所清洗、切割、外延炉等生产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扶持东旭玻璃基板生产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加强工业智能控制测试设备仪表的研发生产。

物联网。搭建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重点加快RFID(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中电科河北物联网、廊坊物联网服务、秦皇岛数据产业、唐山物联网技术应用、邯郸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等5个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海量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基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润泽信息港建设,在环首都地区建设为政府机关、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提供服务的大型信息存储产业园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应用软件,支持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积极拓展软件服务外包,大力推进主机托管、数据中心、内容服务、运行与维护等外包服务。大力推进石家庄、廊坊市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鼓励软件服务企业进行CMM(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和承接外包业务的能力。突出抓好秦皇岛康泰数字健康网络服务平台、廊坊信和服务外包基地、保定中石油地球物理科技园等基地和正一电子软件数码动漫、新禾网络储存系统等项目建设。

(二)生物医药产业。

按照“调整结构、技术创新、清洁生产、聚集发展”的思路,加速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与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新版GMP改造升级,加快2个主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医药基地建设,推进3个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培育全国领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创新医药品种,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到2015年,化学原料药与制剂比由6∶4调整到4∶6,中药比重由26%提高到30%。

生物制药。大力开发免疫抑制剂类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多肽类药物,以及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药物,加快基因重组人血蛋白、丁苯肽等产品的产业化。

化学创新药。重点推进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创新药物、首仿药产业化。推广应用膜分离、手性合成、新型结晶、生物转化等原料药新技术,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质量、产率,促进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现代中药。重点推进中药材种植生产规范化,加快传统中成药的二次研究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研发生产。培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推广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快中药现代化。

重点建设石家庄、安国两大医药基地,抓好华药工业园、石药制药园区、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等基地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发展物流等相关服务业,提高综合竞争力。重点扶持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石家庄四药、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三)新能源产业。

按照“整机装备成套化、高端产品规模化、关键技术自主化”的思路,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成套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占领产业部分领域制高点。

光伏发电。进一步提高硅材料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做大做强单晶硅、多晶硅电池,积极开发非晶硅、微晶硅、非硅等薄膜太阳能电池,加快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自动跟踪装置、储能装置等关键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抓好保定、邢台市等国家级光伏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保定英利集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晶龙实业集团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天威集团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奥集团薄膜太阳能电池及薄膜电池生产线技术改造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风电。重点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为其配套的风电齿轮箱、叶片、风力发电机、液压控制系统、变流器、刹车制动器,以及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和主轴轴承等。加快保定天威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中航惠腾叶片、国电联合动力风力发电机、冀东发展集团兆瓦级直驱风力发电机、中钢邢机风电主轴等技术改造步伐,扩大风电产品规模,提升产品水平和质量。

核电。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核岛补水器和热交换器、管道管件等装备,以及压力容器锻件、主管道锻件、主管道、核级泵、核级阀等配套产品。支持秦皇岛哈电公司核电主设备、石家庄阀门一厂核电阀门、渤海重工和宏润重工核电管道、唐山中冶京唐核电阀门铸件等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成套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网络化和规模化,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重点发展高压大型输变电设备,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轨道交通设备,通用飞机及航空配套装备,自动化系统成套生产装置及工业机器人等。依托保定天威重点发展超高压直流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提高输变电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建设,提高动车整车设计、总装和配套能力。加快石家庄通用航空、张家口直升机等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唐车公司高速动车组国产化和扩能改造、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搬迁、石飞公司搬迁扩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中冶京唐公司大型多向模锻件及重型装备自主化、新奥博为柔性加工机器人、廊坊大型医疗检测设备等项目建设。

(五)节能环保产业。

抓住建设“两型社会”和“两型企业”发展的机遇,加强技术攻关和市场开发,大力发展大型节能环保产品和节能技术服务,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基地、园区,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加快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产业发展,大力推广高效机电设备、环境检测设备、节电节水器具、电袋除尘设备、烟气脱硫脱硝、工业“三废”和有毒有害物质处理、二次资源利用等技术和装备。加快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制造、再利用产业发展,着力抓好承德国家级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航工业再生战略金属及合金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尾矿资源、冶金渣、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脱硫石膏等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废旧资源再制造、再利用示范基地。大力培育节能服务产业,重点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和合同污染防治服务产业。加快邯郸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保定节能环保制造业基地、沙城生态工业园、唐山国华高效洁净煤技术大型设备制造基地等基地、园区建设。

(六)新材料产业。

以高性能材料为重点,发展壮大现有优势高性能材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培育新兴材料,继续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材料,促进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档焊接材料、工程塑料等材料,鼓励承德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积极研发氟材料、微晶玻璃等新型非金属材料,加快硅材料、钒钛材料、高速钢、非晶带材等基础性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推进河北硅谷年产1200吨碳纤维、河北天元碳硅钛导电陶瓷、河冶科技高速工具钢、中钢研科技集团非晶带材、唐山天赫钛业海绵及钛材料、诚志永华TFT液晶材料、邯郸力尔PVC型材、永诚焊接新材料等项目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产业发展制高点。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电池、充电装置、电控系统等研发生产,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重点支持长城汽车、廊坊中华、秦皇岛金程等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海天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风帆AGM(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和动力锂电池、平泉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神州巨电聚合物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电池发展。推动曹妃甸电动汽车、唐山亿威电动车驱动总成、保定宇能电气充电装备等扩能升级。加强与上汽等大公司的合作。鼓励唐山、保定等市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优先在公交、出租等领域应用省产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

(八)海洋产业。

科学规划海洋产业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

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区海水淡化基地建设和发展,鼓励临海电力生产企业利用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生产,实现余热的回收再利用。加强海水化学元素提取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钙盐、镁盐、钾盐和溴素系列产品加工。推动海藻蛋白类、多糖类、维生素类活性物质规模化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加强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产业化,重点开发抗肿瘤、抗病毒和治疗心脑血管病、老年性疾病等海洋药物。综合开发利用藻类、贝类、棘皮类海产品,加快开发海洋保健食品和化妆品。

专栏9: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基地、园区

1.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重点建设高速动车组、特种车及相关配套产业生产、科技研发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形成年产1600辆动车组、800辆城市轨道客车、1200辆碳钢车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

2.保定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天威集团、英利、风帆、国电动力为龙头,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及配套产业、电力电子、汽车电子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

3.邢台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单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太阳能光电、光热产品和太阳能装备。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4.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化学创新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制造业,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提升医药研发、孵化、检测、咨询专业化服务能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5.廊坊信息产业基地(含燕郊)。重点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通信网络产品、新型元器件和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6.廊坊物联网服务产业基地。以云计算、数据加工与处理、网络服务为主体,加快推进润泽国际信息港、信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和产业聚集能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7.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列车制造、检修、轨道运输装备配件及汽车整车和通用飞机等。到2015年,形成年产9万辆CNG运输车、LNG运输车、自卸车等汽车,8—10架高档公务机,160—200架各类通用飞机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8.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传感器设备、微电子和光电子产品、网络接入设备、数字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设备、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应用软件、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平台。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9.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陶瓷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新材料、有机光导鼓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10.张家口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及硅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显示关键零部件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11.安国中药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中药饮片加工业、中药材深加工业、现代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材商贸流通服务业等。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12.秦皇岛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安防电子、医疗电子和平板显示等。着力打造“中国数谷”和“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集数据传输与服务、软件与技术研发、数据产品生产于一体的数据产业集群。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五、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我省“十二五”规划确立实施的“四个一”战略,加快构建环首都绿色新兴产业、沿海地区重化工业和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明确11个设区市的产业发展定位,提高中心城市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突出发展集群经济、特色经济和集团经济,打造一批重点基地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千亿元企业集团,以产业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升级,加速优化我省产业战略布局。

(一)加快环首都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建设环首都14县(市、区)绿色经济圈。按照“面向高端、协作配套、产业互补、绿色发展”的思路,积极参与北京都市型工业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首都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智力资源,以及高端产业溢出效应,加快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建设,提升环首都圈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带。抓住北京第二机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机遇,招商引资,谋划发展临空高新技术产业。面向首都市场,扩大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生产规模。

打造怀来-涿鹿、涿州、燕郊3个对接北京桥头堡。怀来-涿鹿,主要对接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与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依托涿鹿科技园区和沙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产业等,打造环首都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涿州,主要对接北京市永定河经济发展带、中关村(丰台)科技园、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窦店工业开发区、大兴生物产业基地,依托涿州经济开发区和松林店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及其应用产业、特种材料等,打造京南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燕郊,主要对接北京市东部临空经济创新服务中心,依托燕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打造京津塘高科技产业带的高端制造基地。加快京津周边其他县(市)电子产品制造、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与京津配套产业和服务京津产业的发展。

提升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4个中心城市工业发展水平。廊坊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服务外包、食品等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数据云存储基地、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核心区。保定市重点做大做强能源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业,大力培育应用电子和软件、高端设备和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建成我国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基地和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汽车制造基地。张家口市重点壮大装备制造,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承德市重点巩固钒钛钢铁优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扩大食品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智能仪器仪表、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钒钛制品基地。

(二)推进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

打造沿海11县9区经济隆起带。充分发挥沿海地区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强力推进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互动,建设冀东北、冀中南工业聚集区,吸引京津和国内外资源加速向我省沿海地区聚集;引导省内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推动钢铁、石化、建材和重型装备向沿海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

着力发展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和北戴河新区3个新增长极。曹妃甸新区加快培育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我国重要的大型钢铁基地、化工基地、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渤海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特种钢铁产业,着力培育煤化、石化、盐化、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五位一体”的化工产业集群,逐步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化工产业基地和特种钢生产基地。北戴河新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产业,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加快秦皇岛、唐山和沧州3组团经济转型。秦皇岛组团,依托秦皇岛经济开发区、北戴河经济开发区,加快市区装备制造、数据产业、电子信息、服务外包、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建设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壮大周边县汽车铸件、粮油加工、葡萄酒酿造等特色产业。唐山组团,重点依托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丰润装备制造园、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园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冶金矿山装备、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系统、节能环保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沿海重化工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支持水泥、陶瓷,以及迁安钢铁与冶金矿山装备、迁西钢铁深加工、滦县食品、玉田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发展。沧州组团,依托沧州经济开发区和沧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石油钻采装备、塑料加工等现代工业,提升市区工业发展水平。

(三)加速冀中南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

加强对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4市的规划协调,推动其与环京津城市群、沿海经济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有利条件,发挥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石家庄市东部新城、邯郸市冀南新区、衡水市滨湖新区、邢台市新区4个产业基地为重点,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

建设太行山前先进制造业产业带。突出石家庄、邢台、邯郸3个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动周边县(市)产业升级。石家庄市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医药、装备、化工和纺织服装5大产业基地,加快东部产业新城和南部工业区发展,加大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软件、高端装备、循环化工、新型高档纺织品和高档面料等产业扶持力度,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卫星导航、通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业基地,带动冀中南先进制造业发展。邢台市重点建设旭阳煤化工园区、光伏光热工业聚集区、汽车产业聚集区、玻璃产业基地、内丘清修岗工业聚集区等节点基地园区,打造太行山前工业隆起带,发展重型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太阳能光伏、煤盐化工、玻璃深加工制造、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等,建成国家级太阳能光伏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和玻璃深加工基地。邯郸市重点建设冀南新区、邯钢工业区、邯郸经济开发区等3大产业平台,发展精品板材、钢材深加工、重型装备、家电制造、新型建材、新材料等,建成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京九铁路、大广高速沿线现代轻工业发展。重点发展衡水市现代轻工产业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邢台市东部纺织产业群、方便食品产业群和邯郸市东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衡水市现代轻工产业群整合市区路北工业聚集区、桃城工业聚集区和武邑循环经济园区,统一规划布局,全力打造以衡水市区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平台,重点发展橡塑制品、玻璃钢制品、精细化工、日用化工、五金机电等,形成带动周边县(市)轻工业发展的增长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邢台市东部产业群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方便食品、小家电、自行车、汽摩配件等。邯郸市东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林木板材等。

(四)打造一批大基地园区、企业与链状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一批超千亿元产业基地园区。突出集聚发展、协调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促进产业、知识技术、人才和服务向优势园区集聚,形成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的良好态势。“十二五”期间,继续支持石家庄、保定、唐山、燕郊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廊坊、秦皇岛、临港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壮大,向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迈进,尽快把渤海新区千万吨优特钢、唐山(丰润)中国动车城、保定能源装备、邢台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廊坊信息产业、保定汽车及零部件、潮白河装备、沧州管道装备、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任丘石化等11家基地、园区打造成千亿基地园区,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引力,构建河北省集聚国内外优势发展要素、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扶持省级工业聚集区加快发展,尽快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一批超千亿元企业。重点支持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2家超千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培育开滦集团、长城汽车集团、新兴铸管集团、邢台晶龙、旭阳化工、保定英利、中石油华北石化公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新奥、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等10家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抓好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推进精深加工、延伸完善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资源等为纽带,加快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形成立足全球市场、具备参与全球产业竞争能力、体现产业发展方向、行业领先、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树立河北产业标志,打造企业“旗舰”,充分发挥其产业发展核心支撑和领军作用。

一批超千亿元链状产业。加快推进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大力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链状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形成小麦粉、方便食品、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白酒、葡萄酒、饮料等;化学药及制剂产业链,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辅料、制剂等;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光伏玻璃、电池、单晶硅设备等,以及输变电成套设备、风电设备、汽车、高速动车、现代通信、石油化工、煤化工、优特钢等。

一批超百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扶持邢台清河羊绒、高阳纺织、晋州纺织、容城服装、白沟箱包、肃宁裘皮服装、辛集皮革服装、大营皮毛加工等一批纺织服装产业群,卢台和平乡自行车零部件、临西轴承、永年高强度紧固件、沧州孟村和盐山管道、昌黎缝纫机零配件、河间和宁晋电缆、东光包装机械、南皮五金机电等一批装备产业群;香河家具、霸州金属玻璃家具、永清玻璃制品、文安和邢台县板材、曲阳雕刻、安平丝网、武邑金属柜、武强饶阳乐器、枣强玻璃钢等一批轻工产业群,赵县淀粉、张家口坝上马铃薯、怀涿葡萄酒、丰润乳制品、邢台隆尧方便食品、曲周色素、涉县核桃加工、平泉红山绿色食品、昌黎干红葡萄酒、大名粮油等一批食品产业群,沙河玻璃、广平新型建材等建材产业集群,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0个以上。

专栏10:千亿元工业企业

1.河北钢铁集团。推动企业向沿海转移,重点实施唐钢司家营铁矿二期和南区采选、邯钢精品板材工业区、承钢钒钛制品基地建设、石钢搬迁、涞源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

2.冀中能源集团。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推进实施华北制药集团非粮发酵生物丁醇、新型头孢、新型头孢原料药系列产品、培养基级白蛋白等项目,以及峰峰集团煤焦化、聚苯硫醚和金牛化工PVC等项目建设,实施石煤机搬迁改造。

3.开滦集团。加快区域开发和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曹妃甸、京唐港、新疆和内蒙4大煤化工园区和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

4.长城汽车集团。推进中、高档轿车和混合动力、纯电动车型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和产业化,完善轿车和SUV系列产品,开发中高档皮卡车,建成国际领先的汽车技术中心,形成200万辆生产能力。

5.新兴铸管集团。加快高端装备材料产业园、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新兴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双金属复合管、煤气联合循环发电专用设备、精密无缝钢管等大项目建设,形成年产450万吨管道、1300万吨钢、30万吨铸锻件、8万吨钢格板的生产能力。

6.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结合淘汰唐山地区的落后产能,积极开展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形成年产钢1000万吨的能力。

7.新奥集团。发展和延伸能源产业链,提高清洁能源分销运营信息化水平,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装备,拓展生物化工、高端医疗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年产500兆瓦非(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微藻生物质综合利用、地下采煤技术产业化、数字医疗设备等项目。

8.中石油华北石化公司。推进炼油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实施炼油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技术改造、乙烯及下游加工等重点项目,形成炼油综合能力1000万吨、乙烯80万吨的生产能力。

9.晶龙实业集团。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加强产业链优势和各种技术优势,提高集团综合竞争力。形成年产单晶硅棒2.1万吨、单晶硅片12亿片、电池7300MW、组件3000MW的生产能力。

10.英利集团。重点发展光伏、电子级硅材料等产品,建设年产1.8万吨多晶硅材料、15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5万台大容量储能飞轮项目,形成年产多晶硅2.4万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6500兆瓦、飞轮储能装置45万套的生产能力。

11.旭阳化工集团。重点发展焦化深加工,构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快邢台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针状焦、炭黑等项目,定州煤焦、生物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PBS降解塑料、异戊橡胶等项目,唐山产业园碳纤维、环氧氯丙烷等项目,沧州产业园己内酰胺、环己酮等项目建设。

12.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推进炼油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实施炼油质量升级与安全环保技术改造、年产40万吨己内酰胺等重点项目,形成炼油综合能力1000万吨、己内酰胺40万吨的生产能力。

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务求实效,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益。

(一)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工艺改造、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提升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应用,鼓励企业将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等高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各环节。深化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完善产业链网络化协同设计手段,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推广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加快普及集散控制(DCS)、制造执行(MES)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装备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成套化,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强轻工、纺织、医药、食品等行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重点企业基本普及综合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统。加快在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调度优化。加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与分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推动食品、医药行业建立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逐步完善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继续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水平。推广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决策支持(DSS)等信息应用系统,推进无线射频、全球定位、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全球协同的研发设计、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系统,建立从咨询诊断到实施、运维的全程服务体系。推广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及服务(SaaS)模式,减少中小企业用于硬件、软件、人员的投资。加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财务、人力、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在线培训,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营销推广,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积极发展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强化信息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食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平台集成发展。实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工程,支持下一代移动通信、3S(GNSS、GIS、RS)、机器到机器(M2M)、射频识别(RFID)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物流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发挥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商贸、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模式,提升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网络,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发挥各类网络和传输方式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网络统筹和共建共享,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宽带化、泛在化和综合化宽带网建设,提高3G网络覆盖率。加快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改造,构建双向互动综合多媒体信息网。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先导性应用,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强化电子政务应用。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交换共享和网络信息安全三大基础支撑体系,实施党政机关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工程、网上行政服务工程、京津冀信息畅通工程等。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按照集约化、一体化、协同化的原则,加强面向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宏观经济、金融、税收、法人、教育、文化、地理、人口、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管理社会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实施社会保障业务领域全程信息化,推广社会保障卡,将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先期纳入发卡范围,逐步实现对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的全覆盖。积极发展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和国民数字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不断夯实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救治和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的基础。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终端设备普及,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建立成人在线学习远程学历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网上教学与实训平台。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模式,构建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加快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进程。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精准、智能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积极推广智能控制、自动检测、视频监控等技术在优良品种培育、种植养殖生产、疫病防控、节水灌溉、测土施肥、饲料配比、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完善河北农业网站群,整合12136三农服务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方面资源,构建全省农业服务中心,壮大农业专家技术咨询队伍。走低成本、广受益的信息技术普及推广路子,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巩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可靠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强化对农村就业、土地流转、计划生育、治安防控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推动与各类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

(四)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的分析、研究、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建立信息安全检查监督技术规范和标准,建设信息安全检查数据库和检查信息系统,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和通报机制。加强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电子认证,落实等级保护制度。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制定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规范,完善风险评估相关的配套规范和工具,积极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广泛开展信息安全测评,强化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建立网络信任体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专栏11:信息化重大工程

1.传统优势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工程。结合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从关键环节到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每年重点支持100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

2.节能减排信息化工程。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方面的应用。3.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全面推进电网、交通、水利等战略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4.数字旅游工程。建立以主要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涵盖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要素的一体化数字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业竞争力。5.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工程。重点推进面向企业、行业、产业聚集区和区域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全面应用,加强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集成,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6.农业产业化助推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方面的应用,打造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城乡农业信息服务无差异,促进高效农业、精准农业、订单农业的发展。

7.产业聚集区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提高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园区数字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园区服务功能和水平,促进产业聚集,为实施我省十二五“一圈、一带、一区、一批”的战略重点提供支撑。

8.网上行政服务工程。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力推行网上行政服务,紧跟下一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网站功能,全面提升网站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9.机关办公公共服务平台工程。围绕效能型政府建设,组织开展网上办公,积极推进视频会议、电子公文交换、网上辅助办公等应用,开展移动电子政务研究和应用试点,提高政府机关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10.社会综合治理数字化工程。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急联动、公共安全、司法管理等系统应用,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11.经济运行信息监测工程。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建设和完善经济运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监控系统,提高政府经济调节能力和水平。

12.党政机关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工程。构建省、市两级信息交换共享体系和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食品药品追溯、综合治税及各部门监管信息共享与再开发、再利用。

13.教育资源信息化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全省教育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14.居民健康档案数字化工程。建立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主题数据库,积极开展全省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规范公共卫生管理,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

15.民生保障一卡通工程。以社会保障卡为基础,依托我省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立民生保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省民生保障一卡通,为百姓提供便捷的保障服务。

16.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工程。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立河北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17.智能城市与物联网应用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空间规划、公共服务、应急处置、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应用,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18.数字社区工程。建设标准统一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开展智能社区试点,鼓励建设数字家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19.京津冀信息畅通工程。按照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纪要确定的九大领域,开展信息共享研究和对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合作试点,分重点、分阶段务实推进。

20.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构筑河北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我省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七、实施九大工程

(一)技术改造工程。实施千项技改工程,围绕钢铁、装备、石化、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11个重点产业,延伸与完善32个产业链条,重点实施创新能力提高、“两化”深度融合、重点企业壮大、产业聚集升级、产品结构优化、节能减排增效、安全生产提升等7大专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着力解决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重、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的瓶颈问题。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二)技术创新工程。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通过合作开发、兼并收购等方式快速提升技术水平,突出抓好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幅提高大中型骨干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中心等专业化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在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园区)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每年研究开发1000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尤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省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

(三)对标超越工程。深化和拓展对标行动,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产业、企业向高端发展。完善对标指标体系,围绕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机制等关键环节开展对标行动。积极打造对标培训交流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完善对标指标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对标交流咨询服务。建立对标政策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督导考核机制,定期评估对标成效。开展“六个一”对标示范工程,每年创建示范企业、标杆班组各100个,评选标杆工人、优秀推进个人各100个,优秀推进单位、示范产业集群各10个。分行业制定对标技术路线图,开展对标、达标、超标、制标,支持企业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使更多的企业产品、技术、管理成为行业“第一”或“唯一”,对标行动覆盖面到“十二五”末达到95%以上。

(四)产业聚集工程。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聚集,建设一批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连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园区。以工业聚集区为载体,扶持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企业“退城进郊”步伐。鼓励企业实施异地搬迁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50个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10个以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工程。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原则,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大型工业企业积极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环保、制造业服务化、科技咨询、管理咨询、检测认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支持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十大知名品牌会展,培育10个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培育50个工业设计示范企业,建设100个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个总部经济集聚基地,培育20个集成承包示范企业,提升服务能力。

(六)品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品牌战略,鼓励企业瞄准主攻方向,在“精、深、专、特”上下功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和特色县域经济品牌。深入推进质量振兴战略,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夯实创建名牌的质量基础。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力争更多的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兼并重组相关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一批知名度、美誉度高的世界知名、中国名牌和河北名牌产品,优势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到2015年,中国名牌产品由49项增加到100项,中国驰名商标由94项增加到150项。

(七)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在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节水工艺及设备,在工业各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和有偿使用,促进排污权有序流转,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00个“两型”示范企业,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00个节能、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工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中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示范试点工作,改造一批符合循环发展要求的工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抓好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石家庄市循环化工示范基地、承德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的建设。

(八)军民融合工程。围绕军工电子、航天航空、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发挥科技先行的优势,打造一批军工民用产业基地,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把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制造基地、保定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定州长安汽车工业基地、凌云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山海关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邯郸派瑞科技产业园、邯郸汉光办公自动化耗材产业园等8大基地打造成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园区);加快培育唐山曹妃甸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涿州航天科技产业园2个军民融合园区。到2015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九)管理提升工程。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我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转变,深入实施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和企业精细化管理,用5年时间,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轮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为我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建立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1000家以上,总结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及时向全省企业推广。

八、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按规定提请修订完善《河北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研究制定《河北省信息化条例(草案)》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扩大产能。落实省政府关于技术改造、民营经济发展、工业聚集区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向沿海转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引导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我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骨干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并在资金、土地等要素上给予优先支持。

(二)加大财税扶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其中预算内安排不低于5亿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适度增加,激励性省级财政返还各设区市、县(市)省级工业聚集区的资金中,30%要用于支持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省级产业发展资金、科技经费等要加大对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在省产业发展资金中分项设立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建立淘汰落后产能补助机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国内外各类银行、金融组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扩大信贷投放。鼓励企业通过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上市、风险投资、信托、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资。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适时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争取信贷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重组、互相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多元化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以参股、获取红利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鼓励以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参与项目的建设。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全省再担保体系,开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

(四)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常态化招商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重点扩大与世界500强、央企和国内大型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全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主动承接京津地区重化工产业战略转移。积极承接国内产业的转移。充分发挥廊坊“5·18”经洽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的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和专业展览会,支持企业开展网上国际贸易,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鼓励钢铁、建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服装、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来我省建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推进兼并重组。以产业链完善与延伸为纽带,以钢铁、水泥、玻璃、煤炭、医药、食品等行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支持省内企业通过合并、股权和资产收购等方式,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到我省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境外实体企业、知名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支持冀东发展集团整合我省水泥资源。以沙玻集团、耀华玻璃等为主体,推进我省玻璃行业的兼并重组。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尽快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骨干企业。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500至1000亿元、100至500亿元企业,力争分别达到10家、15家、35家以上。

(六)加强项目管理。按照新开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建立重大项目库,加大协调力度,完善各项条件,促进项目按进度达产达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实施重点项目审核、征地、环评绿色通道,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完成评审审批。建立技术改造投资统计体系,开展预测预警。建立省重点项目领导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评估考核机制,对组织合理、成效显著的项目单位进行表彰。落实国家准入条件,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对国家限制类项目严禁新建和通过技改扩大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七)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引进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实现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环境留才。加快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在创业启动资金、工作场所、住宅公寓和商业担保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员工培训的投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抓紧培养一支以中高级技工为骨干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0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100家人才培养示范企业。充分发挥各类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技术学院等自身优势,培育高水平技术工人。加大对企业核心技术开发有突出贡献、起关键作用的人才激励力度,实施高薪、期权期股、技术入股等政策,使大企业的研究开发岗位能够吸引人才、稳住人才。

(八)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省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加快完善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适时开展实施后评估工作,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的考核和奖惩。各设区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等的衔接。省有关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积极参与规划实施。

第五篇: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部省联动、共建共享,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与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一)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系统建设,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高风险水域、重要航段和公路客货运输枢纽、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深化了路网、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20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监控,路网监控与信息采集设备布设逐步加密,部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实现了全程监控。

——28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开通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车道数约为1300个,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约为15%,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50万,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降低了油耗,有效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

——开发了1∶25万全要素全国公路电子地图、1∶5万全国农村公路电子地图、257幅电子海图和2068幅港口电子平面图,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

——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428个,间歇式交通量观测站22778个,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逐年提高。

——各地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等系统,部分省市实现了省内检测站点治超管理信息联网,车辆超载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在治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初步建设了52个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所辖水域内船舶的跟踪监控;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开发的船闸过坝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合理编队,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

——“数字航道”示范工程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开展,航道管理模式从现场管理向远程管理转变,提高了航道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

(二)加强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公路水路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内容逐步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服务覆盖范围愈加广泛。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网站提供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在全国23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共享了交通

运输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统计数据电子图书馆和统计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28个省(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27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航线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运用船舶自动识别、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救卫星、高频、甚高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30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

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包括132座基站和22个中心,实现了300总吨以上船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52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个雷达站;沿海重要港口进港航道、重点码头和内河重点航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立;整合了雷达、船舶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海岸电台和卫星通信等监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成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中国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工程建设,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海事卫星通信建设成效显著,在海上遇险救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范相继出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行业专网联通了部与41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多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9个省(区、市)制定并实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90%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合理性有所改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订了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颁布了交通基础数据元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

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一)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畅通、高效,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提供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将接近11万公里,沿海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3万公里,民用车辆和营运船舶总数将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已形成的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畅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出行信息服务。

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重要变革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将全面进入机动化社会,预计民用车辆保有量将超过1.5亿辆。交通出行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际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公共客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压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相适应,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三)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

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充分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协调专业和社会力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必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决策分析,优化配置应急保障资源,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必须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要求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新时期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十二五”期,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业务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五)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求准确把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况,深化行业综合运行分析。

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对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部门必须借助信息监测、采集、统计、预测预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和科学决策,改变以往决策中以定性和经验分析为主的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指导性,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六)构建绿色交通,要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运行组织模式和流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交通运输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降低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减少排放是实现国家“两型社会”重大战略目标和履行国家承诺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实现运输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驶,减少资源消

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畅通高效运行,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监测监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切实提升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 覆盖全局,深化应用

以信息化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监测、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融合,加速推进深化应用,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 共享资源,业务协同

基于信息化环境优化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发展,提高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以构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资源体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全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下大力气扭转原有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实现建设整体效果。

● 注重实效,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重大信息化工程为推手,以支撑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宗旨,以需求、效果并重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建立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使交通信息服务惠及全民。

● 示范引领,分类指导

继续以“行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动模式,围绕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深入实践和深度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及示范、试点项目。分别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的推进方式,加强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采用差别化投资政策,促进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具体目标:

1.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依托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输枢纽、重点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枢纽的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与灾害实现动态监测。

——完成8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站点建设;完成全国所有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和省级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部、省、站三级超限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实现对“两客一危”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

2.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部省两级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核心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100%建成。

——加快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部、省、市三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市,重点建设城市公交、出租、轨道交通、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全面改善数据质量,数据更新及时率满足应用需求。

——鼓励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

3.推进行业重大应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行业业务协同、科学决策和信息服务能力,对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面向公众服务: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

——形成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70%以上。

——依托全国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若干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建成若干有较好应用实效,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适时开展全国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系统建设。

面向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等领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应用。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并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事件的及时接报和处置信息的分发处理。

——基本建成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市场的运行状态、发展态势等的综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分析为重要支撑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4.创新信息化管理机制,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保障环境基本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标准框架体系中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在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务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重点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等四项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跨地区、跨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1.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效缓解收费站拥堵、提高通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节约用地。

——建设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完善对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重点监控目标运行状态、气象条件等的监测、监控,强化预测预警及评估,加强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养护、收费、路政、治超、交通情况调查等管理系统的联网应用,统筹安排养护计划,及时发布路况、气象、交通管制和疏导分流信息,为路网区域协调管理、保通抢通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

——完善船舶交通管理、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沿海港口重点水域及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环境、航道变迁、港航设施、水域污染、水文气象等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整合现有各种交通动态监控资源,合理调度船舶安全通过风险水域,防止航道阻塞,及时发布航行通(警)告、航道通告(通电)等信息,避免船舶交通事故发生,并为水上人命救助、通航水域清障、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消防等应急抢险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跟踪监测“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建立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全程联网监管系统,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打击非法营运,实现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

——建设多网联动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实现信息接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辅助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管理、异地会商、统计分析等功能,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加强行业内外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重点物资和抢险物资紧急运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跨区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换共享。依托路网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强化路况、养护施工、交通管制、气象等实时信息服务,并在完善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短信平台等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路上固定和移动式可变情报板、服务区显示终端、车载终端等服务手段,为公路出行者提供覆盖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普通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务。引导开展省域、跨省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以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长途客运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引导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网络,为驾车出行者提供救援信息服务。

——建设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依托海事、航道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强化航道状况、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气象等信息服务,并利用网站、呼叫中心、航行广播、短信平台等多种服务方式在内河干线和重要水网地区为通航船舶提供航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重点水域引导开展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开展动态车载导航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试点。鼓励开展汽车租赁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提供有机衔接的多种服务手段,并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3.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普及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建设公路水运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系统,构建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监管、征集、发布和奖罚机制,实现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责任主体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公开、共享,规范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

——建设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深化完善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职业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进部省水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广普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船舶船员“一卡通”、船舶电子签证等系统;引导汽车、船舶维修及配件质量追溯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覆盖市县的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

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信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动态更新。依托部级系统建设,实现公路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换和共享。及时发布交通运输行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从业企业、人员的资质和资格认证及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4.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与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完善交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依托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统计数据从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有效获取,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建设部省两级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构建动态运行监测信息指标体系及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预警。结合国际和国内、国家和区域经济运行动态,面向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行业发展态势的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按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情况。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引导行业投资者、运营者进行合理决策。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形势要求,围绕行业管理新职能,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三个领域开展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领域信息化发展路径,带动信息化全面发展。

1.综合运输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实现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处置,提供枢纽内外旅客出行、换乘及交通诱导信息服务,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响应能力建设,提高客流快速组织和应急疏散效率。

——示范开展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于港航电子数据交换(EDI),依托沿海和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实现港口集装箱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单证信息共享和通关一体化服务,提高集装箱整体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事业的发展,提升港口竞争力。

2.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政企联合试点推进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整合物流领域政企相关信息资源,提供货运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和资格认证、信用等政府公共信息,物流采购招投标、物流设施设备供求、车货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订舱等物流交易信息,卫星定位与货物追踪、车船维修救援等物流保障信息,金融、保险等增值信息,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系统托管等服务。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平台运作模式,加强跨区域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改善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甩挂运输车辆智能车载终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甩挂运输智能运营调度管理、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等功能,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新改造出租汽车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整合建设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和监控指挥中心,实现电召服务、监控调度、市场监管、运行分析等功能,提升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缓解道路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并适时在地市级以上城市逐步推广应用。

——推广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示范建设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普及城市公交“一卡通”,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市域公交“一卡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三)继续深化信息化业务系统应用。

1.深化各业务领域的管理应用,完善发展基础。

——加大路面、桥梁预防性养护以及状况评价的信息化应用,深化完善公路收费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管理、交通情况调查等系统,并加强联网管理。

——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与推广应用。

——重点开展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大运河、长三角、珠三角等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发布和应用内河电子航道图;加强航标遥测遥控、船闸联合调度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港航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系统建设;深化港口设施安全和保安系统建设。

——深化水上重点物资跟踪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船舶不停靠报港系统;引导

建设完善全国港口信息服务网络,统一发布港口有关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生产动态信息。

——完善并建设海事综合业务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省市运政、港政、航政、海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救助打捞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公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重点水域、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信息系统建设。

——推广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推进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子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部、省两级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实现跨行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各级交通远程教育与培训信息系统。

——积极推进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安全、船舶航行、交通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公路运输和公众出行等领域的民用化应用建设。

2.深化各业务领域的服务应用,增强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深化行政许可在线办理平台建设,简化和理顺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开通省级交通政务服务热线,完善各级交通政务网站建设,重点解决社会上针对交通行业投诉和建议的接收和处理,提高交通政务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引导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开展港口船舶电子结关、查验、危险品申报、港政管理、运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许可的“一站式”服务,并实现与国家电子口岸对接,为港口生产部门、船舶、船东、货主等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建设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港口、企业、海事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

1.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通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

——完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建设,统筹考虑行业通信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管道资源,组建连接部省的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全面提升通信信息网络的支撑能力;鼓励各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开展行业专网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充分利用并整合海事卫星、甚小孔径卫星地球站(VSAT)、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海岸电台、公共通信等手段,建立应急联合通信保障机制,提升交通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

2.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

加快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共享规则、标准和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有效避免数据重复和无效采集。完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结合重大工程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公路、港口、航道、车辆、船舶、14 从业人员、经营业户、建设项目等行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1∶50000交通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基础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交换平台,满足行业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和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

3.构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为行业提供统一安全认证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建立部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4.完善行业信息标准框架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协同能力。

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础性关键标准,按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合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的建设,及时提炼和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组织建设标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检测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标准的贯彻执行。

(五)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建设重点,将进一步凝聚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合力,显著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全面加强信息化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重大交通危险源的智能监控能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发布和快速响应水平明显提升,缓解交通拥堵,确保路网、水网运行畅通,预防交通运输事故发生,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服务承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全面改善出行质量,提升出行安全、便捷与可靠程度,有力支撑交通运输人文和谐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协同监管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交通建设市场工程质量和运输市场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健康有序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全面加强,进一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服务,推进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发展现代物流,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继续深化,全面加强业务协同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机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创新高效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采集和分析进一步强化,全面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

警,改变政府决策缺乏有效数据支持的状况,保障决策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依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在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工作。应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检查工作,探索建立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体系。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建设实施。明确部和地方在推进行业重大工程的事权关系,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

强化项目管理,制订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相关办法,注重对重大工程技术规范和要求的总结,提炼形成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培训活动,开展阶段性考核评比工作。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已成为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工作任务,应从燃油税返还中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并向财政部门申请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交通运输部将对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试点及推广工程给予资金补助,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各地应保障配套资金的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差异化的资金政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

应紧密跟踪现代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感知识别、网络传输、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关键环节,开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攻关。在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实施中,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我国第

二代卫星导航、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一体化应用研究,力争在拓展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模式、提升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提升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信息化技术管理办法,完善技术管控体系建设。建立交通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制度,明确数据来源、质量标准以及信息交换的责任和义务。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政策,推动形成市场导向、规模经营、专业分工、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

组织制定《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为规划的实施、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研究设立信息化后评价专项资金,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

及时总结和大力推广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各地区要加强对行业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应用能力。要以培训和引进相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加强信息化人才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通过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能力。

下载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 ........................................................................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文章来源:网络添加人:56885 添加时间:2011-5-17 10:52:00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

    抚州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

    根据省、市“十二五” 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现就全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及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信息化......

    庙塘镇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庙塘镇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 发展规划为了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达到三个转变,即:转变学校管理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

    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精选五篇)

    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5篇材料)

    工业规划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以及富民强镇、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总目标,精神再振奋、目标再加......

    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 1.2012年我校迁入了新校址,校园网也相应建成,并且实现了“班班通”建设。 2. 老师办公室都配备和可以连接网络的电脑,专任教师达到......

    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