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5《长征》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后的课文里,一定学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生:长征。师: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礴”,读。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师:说对了,1 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师:哪座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生:海拔2220米多高。乌蒙山高不高? 师:险不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师:可以,对了。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
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生:(读略)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 3 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第二篇: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堂实录】
一、导入,引出诗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
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来,一起齐读诗题。生:《七律•长征》。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音乐起)朗诵。师:想读读这首诗吗?
二、初读,读顺诗文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
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生:五岭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生:五岭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再读,理解诗文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
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把万水千山看成是只等闲。师:看来诗眼中的一个词难住了大家。哪个词难住了你? 生:“等闲”。师:“等闲”这个词语我们经常用到它,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一般。生:平常。
师: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师:都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乌蒙。
师:对,还有谁有补充?
生: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生: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
师: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生: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师:真不错,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生:我从磅礴一词看出翻越乌蒙的艰难。
师:对,你又从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呢? 生:逶迤。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高大。
师:仅仅是高大吗?这五岭可是一座连着一座,伸向远方呀!你还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 生: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 生:难!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生:高大。生:高耸入云。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生: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黄石最有名的山是什么山? 生:西塞山。
师:知道他有多高吗?海拔只有170米。乌蒙山可是有20来个西塞山的高度。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
师: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五岭的绵延,乌蒙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吗? 生:还未完全读出来,还不够难。
师:来,请你读,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的样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呀!这可是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呀!谁再来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难!
师:在红军的眼里,这还不算难。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没有吃的。
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生:天上有敌机的狂轰滥炸,地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生: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 生:很少见。师:(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生: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生:还未读出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感觉。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师:对,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无畏的战士。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师:对,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乐观的战士。来,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句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和寒”。师:你真会发现,这一暖一寒又是一组对比,(课件出示:暖和寒加点)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
生:水不断撞击云崖,磨擦生热,所以会是暖的。师:大家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师: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生: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生:心里有点痛的感觉。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生: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师: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男)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女孩子一起读。(女)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齐诵,升华诗情
师: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现在,你们就是毛泽东,把这种英雄气概、浪漫情怀朗诵出来吧!自己先自由地练练。师:同学们练得真投入。来,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满怀豪情一起朗诵《七律 长征》。师: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长征歌曲大家唱。(播放歌曲《七律 长征》)想唱的同学我们一起唱起来。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第三篇: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
窦桂梅 《长征》课堂实录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
学生:长春市双阳区实验小学六年六班。
地点:长春市双阳区影剧院。
说明:邀请课。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礴”,读。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 2 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
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 11 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课后发言:语文主体教学的构建与阐释
窦桂梅
一、理解依据:
有这么一句话评价以往语文课的教学:把聪明的教笨了,把笨的教傻了,把傻的教“死”了!针对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社会对语文的啧啧批判,我向我的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过去五年语文学习存在什么问题?
2、学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3、怎样学好语文?在给学生提供古今中外一些名师、专家一些关于学习语文的观点材料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我们共同归结为三点:
(1)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做几道习题,也不仅仅是为了能写几篇文章,更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而是为了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一言以蔽之,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又通过语文来培养健全人格,使其具有良好的现代素质的人。
(2)阅读的内容必须是公认的好文章。
(3)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己读书,靠自己作文,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学语文主要不能靠老师的讲解,而要靠自己不断积累,多读多写,自立成才。
就这样,“诵读千古关文,饱览影视精品,纵横网络时代,培养中华巨人”成了我班语文教学的口号。具体说明就是通过语文的学习,要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那么,如何实现这一任务就需要有一个体现“科学、民主、个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把小学阶段识学、阅读、写作、情感、灵性这些基础夯实。
二、模式的构建:
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我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以“积淀、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整体结构框架,意在宏观上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及各要素的内部关系。并确定了语文课堂的基本操作模式,袁在定出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可行性,从而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美好人性囚子开发出来,并不断完善自己,打好一生的精神底于。下面以《长征》为例谈一谈。
语文课堂教学中操作程序:
(一)自学交流
“自学交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这是学生语文中第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汇报整个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要在正确流利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长征》讲了什么。
2.汇报有关背景资料。力所能及地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汇报基硅知识掌握的情况,要水学生在自读时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能力解决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新词等基础知识。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及精彩之处。
由此看来,学生们进行的自读汇报不是放任自由的滥读、瞎读,而是按一定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二)点拨谤导
“点拔谤导”是教师学生自学艾流后的点拨。疑点、难点、关键之处的开窍性的指导,又是学生在第一次自学习、自悟基础上进一步的指点升发。这一环节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轮自我超越构建平台。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做以下工作:
导法:学生要进入第二次自我学、自我超越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重点,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然后教给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思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实现“自奋其力”、“自改其知”的境界。例如教学《长征》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要与作者或文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并动心、动情。最好的办法一是阅读时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二是可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教师可通过一些电化手段,促使学生能最快地达到这种境界。三是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指导不是仅这一次就没有了,而应是随时随地的去拉学生一把,助学生一臂之力。“导”应贯穿整个过程。例如导疑:学生把自读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疑难。再比如导情:教师要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唤醒、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学时首先做到“课即始,情即生”。其次“课进行,情更浓”。比如感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教师运用富有 16 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就是达到传情、激情的目的。
由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独奏者”的角度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通过动之以情,授之以法,诱之以思,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茅塞顿开,如鱼得水,变死学为活学。
(三)展现“超越”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自学交流后以及教师点拨后进行一种体悟课文的过程。即第一次超越自己的过程。它不是把课文机械化地按宇、词、句、段等进行‘‘技术化”、“复杂化”地装卸与分解,而是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受课文,或领悟主旨,‘或品味意蕴,或体会情感。是“心灵体验,激情燃烧”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长征》这篇课文单元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对学生第一次自读汇报的总结,让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即怎样体会丈中更丰富的情感后,学生调动自己各种感官及心智活动。通过品词析句,反夏朗读,联想想象,旁征博引„„与毛主席或文中的虹军战士产生感情共鸣。
当然,“展现超越”的过程决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把所体悟到的讲深、讲透。他们也可有一些模糊、朦胧的认识.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地“发酵”,以此留下空白,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可见,这一过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它不但完成了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吸收和存储,而且把学10的知识变活,转化为能力,来实现认识过程的再认识。
(四)拓展升华
“升华拓展”是在学生“自学汇报”、“点拨诱导”、“展现超越”后再一次深入体悟课文内容发在自己独到见解、实现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也是以本课为例于,辐射相关知识内容,进一步延伸课文的过程。这是前两次荦生不断超越自身体能的、智慧的、精神的极限后的第三次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作为一种运用知识、提高能力、求得发展的动态潜在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
性,有的同学跑在前面,有的同学落在后面。对于跑在前面的同学,要让他跑的更快。所以这一环节让他们在纵横交错的思维和信息交流后,思维火花互相磕撞,使之出现观点的交锋,可以发表求新、求异的独特见解。比如可以对课文提出新的感悟,也可以对文章提出批判修改意见,或者通过本课学习触及其它内容,产生进一步探求或阅读其它文章的兴趣等等。
其实,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提供与课丈内容相关的拓展练习,如扩写、练句,或是扩读与其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懂得,一片贫瘠的土地不可能长出旺盛的生伞。一篇文章即使再文质兼美,也难免挂一漏十,只有扩展教学内容广泛阅读,才使学生触类旁通,如虎添翼。如果有了孩子自身达到这样扩读兴趣,就会形成更多的写作积淀与精神积淀,这也是超越自身的培养。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试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自学、自悟实现学生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升华的过程,自我创新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是科学,但更是艺术,需要讲究融情、审美、得法。可见“模式”是不能僵化、教条的,它是一个动态变 17 化的过程。我想,不管你用什么模式,你都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定;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显现;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是否优化;是否发掘了他们智慧的潜化,展示他的生命的活力?是否显示了创造精神的萌芽,进发出创造精神的火花?
正因为语文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所以请老师就我教学中的遗憾,结合以上我提出的几个“是否”来引起你的思考,引起你的研究,那才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第四篇: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一、课前
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歌曲,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师:你都想到了什么? 生1:长征
师:你想到了长征,很好,注意把话说完整 生2:我想到了长征的艰辛。生3:我想到了长征的路很远。
生4:我想到了长征的路走得艰难,但不把它们当回事。
师: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长征。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开始上课!上课!
二、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指导正音,感知大意。
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长征的资料,把你交流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吧!生1:生读材料
师:这是长征的原因 生2:简介
生3:《金色的鱼钩》故事
生4: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故事
师:看来,同学们找的资料真多。老师也找了一点资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图片,简介长征。)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心情格外激动,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学习这首《七律·长征》板书课题。自评:这里没有对七律这种诗体的简介。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背诵前让学生自己发现律体诗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提示:自己读自己的)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下面请大家们把这首诗读给同位听,不认识地教教他。生:合作读。
师:读得真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老师合格吗?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指一生读:逶迤
磅礴
岷山
五岭
只等闲
腾细浪 师:这错误吗?
生1:磅礴读成Bang
师:自己改过来
出错的学生自己读。
生2:五岭
师:两个三声字连在一起怎么读?
出错的学生自己改过来。生3:腾细浪 rang
应该是Lang 指出错的孩子再读这个词。再找一人读这些词。
师:我们把这些词放回诗中,你还认识吗? 指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谁能像她一样读得正确流利?再加一个小要求,要注意停顿。指生读。
师:读得不错。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词是不懂的? 生:读诗。
师:谁能把你的点滴的体会来跟同学交流一下。
生:我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体会到了红军是什么困难也挡不住的。生:我知道了红军翻过了好几座,好几条河。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生:万水千山。
师:真棒!红军不怕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么你们能从诗中找一下,作者都选取了哪几座哪几河作为代表呢?
生: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订正:大渡河)、岷山 师:五岭指的是一座山吗? 生:不是,是五座山岭。
师:那么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逶迤 生:磅礴 生:只等闲
师:逶迤不是很明白。书上说:“五岭逶迤”,看这幅图,什么样子? 生: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你真会学习!五座山岭连绵起伏,用诗中的词来说,就是——逶迤。师:再看这幅图。图中的乌蒙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这座山很大。生:这座山挺陡的。
师:山这么大,这么陡,占地面积这么大,用诗中的词就是——磅礴。在字典中有两个解释,应该选取哪一个呢?(第一个)。那你们能用第二个解释组一个词吗?气势——磅礴。
师:作者选取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岷山做为代表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万水千山。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逶迤的五岭山脉。
三、学习诗文,感受红军的大无畏和豪迈乐观的革命气概。
(一)学习三四行
1、指导学习第三行。(1)指名二名学生读。(2)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在红军眼里,五岭山根本算不了什么.师:那算不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细小的波浪。师:五岭逶迤,可在红军眼里就是一些细小的波浪。你过这样的小河,会害怕吗?(不会),相反你会觉得很轻松,哪一个字能体会出来? 生:腾。因为就像腾云驾雾一样很轻松。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就是一些细小的波浪,就像腾云驾雾一样轻松自如。让我们一起读出红军的轻松。生:齐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学到的方法来体会一下这句话该怎么读呀?
2、学生自学第四行。
生: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是路上的一些小小的泥丸一样。师:可以读出来吗? 生:读。
师:谁还想再来试试。生:读。师小结: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没有阻挡住红军前进的脚步。那么来到万水,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学习五六行。
1、师:谁能先自己试着谈谈自己的体会。生:有难度。
2、指导学习第五行。
(1)“暖”字写出了什么呢?
师:出示图片,读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生:金沙江很难过。
师:是啊,金沙江很难过,很险。可红军战士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呢?请同学们读下面的故事。生:自由读。
生:红军战士很聪明。
生:红军战士不费一枪一弹,很轻松。
师:是啊,金沙江那么险,但红军战士却轻松地巧渡金沙江。所以我们说:金沙水拍——云崖暖。暖的是什么?(是人的心)指生读。
(2)自己试着理解第六行。
师:看到“寒”字,你猜发生了什么? 生:可能牺牲了很多人。
师:出示图片,底下是湍急的水流,两岸是悬崖陡壁,要想过大渡河,只能走这十三要寒光闪闪的铁链。本来桥上是有木板的,可是敌人已经提前拆除了。看到这铁链,你有什么感受?
生:红军要过大渡河太难了,只能靠这十三根铁链。生:让人看着很寒心。
师:心惊胆寒。让我们回到当时,去看看红军战士怎样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放视频。
师:你想说什么?
生:红军战士过河太难了。
生:我想对牺牲的战士说一声:谢谢!
师:谢谢。是他们用生命做代价为我们打通了北上的道路,是他们用生命做代价为我们建立了新中国。
师:当我们看到这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我们说——生读。
师:当我们看到在这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上,红军战士奋勇向前,我们说——生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
师:一寒一暖,一悲一喜,无不向我们昭示着红军战士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万水千山都是—— 生:平平常常的小事。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只等闲。
师:只等闲什么意思? 生:平平常常的小事。
师:面对着逶迤的五岭,我们说——生读。师:面对着磅礴的乌蒙山,我们说——生读。师:你体会到红军战士怎么样?
生:我体会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生:我体会到红军战士豪迈乐观的精神。师:板书。师:齐读一二行。生:齐读。
师生合作读三至六行。
(四)学习第七八行。师:红军战士穿越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就在眼前,让我们翻越最后一座茫茫雪山。出示最后两行。师:谁来读一下? 生1:读
师:谁想再读? 生2:读。
师:这句诗应该怎么读? 生3:应该读得高兴。师:为什么?
生:马上要胜利了。你读出来吧。生4:读。
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师:古代有左军、中军、右军,现在有海陆空军,我们就用三军来代表所有的军队。
师:胜利就在眼前,高兴地读出来吧。生:齐读。师:小结。
师:想不想听一下谱上曲唱出来的歌?要求是:只能听,闭上眼,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放歌曲《七律·长征》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过连绵起伏的五岭时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这战士在大渡河上面的铁索上艰难地爬行着。我想说:谢谢你们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新中国。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坐船渡过金沙江的场面,他们脸上都带着笑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你的想象,带着你最想说的话,齐读《七律长征》预备齐!
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师: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你可能选择一个去搜集资料完成。第一:在长征途中遇到了万水千山,不仅环境险恶,而且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但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对敌人却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第二个作业:继续搜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继续感受他做为诗人的情怀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下课!
第五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课前板书课题)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2.了解长征
(1)师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1:从1934年开始,1935年结束,经过了11个省。
生2:长征一共走了二万五千里。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1 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
(4)“七律”写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这一首诗歌要写的内容,中间用一个间隔号分开,大家读的时候,要在这里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再读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考考大家。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将诗中的新词语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指了两名学生,读得很准确。)
师:词语都会读了,谁愿意来读读整首诗呢?(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2.了解押韵。
示诗歌(将每一句最后一个字改变颜色,并写上拼音):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颜色不一样的字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
是呀,使我们的诗歌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更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试一试。3.课文多熟练呀,看来,同学们课前花了很多时间来预习,这个学习习惯真好。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翻开课文136页,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4.理解诗意。
好,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适时理解下列词语: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五岭:五座山岭。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三军:指红军战士。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④磅礴:气势雄伟 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5.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
6.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万水千山: A.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B.远征难: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
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我们读好前面这两个词语后,可以把后面部分读得轻松一些,这样就更能体现不怕难了。)
2.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3.学生自由读、体会。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边板画边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
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师边板画边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
4200米有多高?九峰公园旁的山最高的那一座有多高? 529米 这样一算,乌蒙山的最高峰就有7座这样的山叠起来了。
在脑子里把这七座山往上叠吧,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哇,那这座山就太高了,爬得上吗? 师:从你的感叹中让我觉得山太高了,难。生2:这座山太雄伟了。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耸人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
②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哇,看一眼就叫人害怕呀!
生2:这样的桥怎么过呀,真让人心惊胆颤啊!生3:太让人害怕了。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
⑤谈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场战斗太激烈了!生2:红军战士真勇敢啊!生3: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⑥读出感受
师: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回想起这场战斗还是心有余悸,但英勇顽强的红军还是克服困难,渡过天险,取得了胜利,读出你的感受。(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想知道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的吗?(出示课件:录音)
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想到这里,红军的心理怎么样?(高兴)你能把红军的高兴读出来吗?朗读。
⑤是啊!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读。(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1:我好象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雪,到处一片白色。生2:雪山很高,很滑。
示图,大家看,这就是终年积雪的岷山,海拔有4000多米。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我会觉得很冷。生2:雪山上很滑,很不好走。生3:雪山上还会有雪崩,非常危险。生4:山上很冷,可能会被冻死。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生1:翻过了连绵起伏的五岭。生2:翻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生3:越过了险峻的金沙江。生4: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还指什么?
(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③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板书:乐观)
④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⑤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1.读全诗。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2.积累,试背。
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3.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朗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4.你们想不想读?一起来读。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五、总结。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