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评课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等。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结果读得“有板有眼”。在背诵方面,两位老师都比较重视。而张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背,做动作试背,做游戏试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战”的形式背诵古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背诗的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是两位教师突出的共同的优点,而她们在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方面,教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例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抓重点词语教学,讲故事,做游戏等,特别是在理解诗的第一、二句意思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后面深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设计得很巧妙。大胆渗透古诗知识的教学——对仗,教师不是采用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找朋友”的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感性认识了“对仗”,学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张海云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诗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颜色词语”,共同探究诗歌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两节课如果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诗,教师上课更有激情一些,那么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第二篇:古诗教学评课稿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等。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结果读得“有板有眼”。在背诵方面,两位老师都比较重视。而张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背,做动作试背,做游戏试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战”的形式背诵古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背诗的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是两位教师突出的共同的优点,而她们在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方面,教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例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抓重点词语教学,讲故事,做游戏等,特别是在理解诗的第一、二句意思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为后面深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设计得很巧妙。大胆渗透古诗知识的教学——对仗,教师不是采用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找朋友”的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感性认识了“对仗”,学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张海云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诗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颜色词语”,共同探究诗歌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两节课如果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诗,教师上课更有激情一些,那么课堂就会更加精彩。篇二:评课稿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评 课
学校:车力乡中心校
教师:刘 丹 《乡村四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翟文坤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美景来学习。虽然
刚刚欣赏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
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对于翟老师的课
我又有了更多的领悟。
刚才大家欣赏了,整节课教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
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
生机。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亲其师 则信其道”。
首先,教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基本符合诗歌教学。教师设
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
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骤简单,突出了向
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 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
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
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
音字根据意思来读。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
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短短四十分钟,就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
读、男女生合作读。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令我欣赏的是教师巧妙地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的特
点。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如果为一二句诗作画你准备用什么
颜色”“从诗的后两句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 言表达能力。学习古诗词要在学生反复吟诵地基础上,自我感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文本对译,学生字字
句句按照老师的模式化去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地灵感。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古诗的基础上应开展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多去积累、收集类似的古诗。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 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 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
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
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 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 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 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 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 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 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 四年级数学—李桂娟
《除法的意义及读写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白佳晶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
设了帮熊猫盼盼分竹笋的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让学生根据平
均分的方法,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
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广泛进行合作交流,篇三:四年级古诗复习评课稿
《漫步诗林——古诗词复习》评课稿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
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一点建议: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篇四:《言传古诗词之妙》评课稿
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言传古诗词之妙》评课稿
五十中学 王永梅
学习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习、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
再说说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瘦了十斤的王舒老师把学生领上了古诗词赏析的“溜光大道”,值了。然而受益的又何止学生,我们全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她感动,受其触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颇有收获,产生许多新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尝试。仅以我举例,我听了王舒老师的五节课,从她板书的四次改变;
教学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的确立、突破;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逐步细化、具体、可操作等等宏观之处以及细节方面她都做得扎实而有效。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学生介绍背景、作者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作者经历明确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经历、作品的风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变化,为学生理解《相见欢》《虞美人》做足了铺垫。再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感悟,小组交流,主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位,有个别指导,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时点拨,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会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感情。个性的每个学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点知识老师呈现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词语、赏手法”三步赏析诗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学以致用,讲解《相见欢》,自学《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实处的再现。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五十中学
王永梅篇五:《古诗擂台》评课稿
《古诗擂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评析
六年级语文科组2013.10.15 十月十日早上第二节课,我们六年级语文科组全体老师都去听了廖梅英老师上的这节《古诗擂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一下课就集中评析了这节课,主要谈到下面两个方面:
一、优点
1、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例如,最后环节的“看画猜古诗”中的插图就是廖老师课前要求学生提前画出的,既美观又准确。
2、图文并茂的课件很好地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容量大,直观性强,可操作。
3、这节课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二、建议
1、攻擂时人人参与,实现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课件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都有abcd四组题目,刚好与学生组数相同,如果廖老师能够把学生举手,个别回答的方式改为先各组长抽签,然后组员集体出谋划策,最后选派代表答题或集体答题,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擂台环节可再拓展
看图猜古诗这一环节过后,如果再来一个“古诗运用”的环节,就是像这样
3、教师要时时留心学生表现
廖老师也许是紧张,因此,当学生朗诵“为有暗香来”这句诗时,学生把“为”读成第二声“wéi”,正确的应该是读第四声“wèi”。廖老师忘了纠正过来。我们六年级科组的评析完毕,说得不当之处,请廖老师多多包涵。
附:开场白(不打印)
雷秀群老师,由于我们六年级科组今天早上的早读和第一节课进行语文测试,无法到场听课,请接受我们的道歉。在此,我们科组只好就《古诗擂台》这节课谈谈粗浅的认识了。
第三篇:古诗评课稿
《漫步诗林——古诗词复习》评课稿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
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一点建议: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篇二:《古诗擂台》评课稿
《古诗擂台》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评析
六年级语文科组2013.10.15 十月十日早上第二节课,我们六年级语文科组全体老师都去听了廖梅英老师上的这节《古诗擂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们一下课就集中评析了这节课,主要谈到下面两个方面:
一、优点
1、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例如,最后环节的“看画猜古诗”中的插图就是廖老师课前要求学生提前画出的,既美观又准确。
2、图文并茂的课件很好地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容量大,直观性强,可操作。
3、这节课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二、建议
1、攻擂时人人参与,实现课标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课件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都有abcd四组题目,刚好与学生组数相同,如果廖老师能够把学生举手,个别回答的方式改为先各组长抽签,然后组员集体出谋划策,最后选派代表答题或集体答题,课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擂台环节可再拓展
看图猜古诗这一环节过后,如果再来一个“古诗运用”的环节,就是像这样 的题目——看到可爱的夏雨,我不禁吟诵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诗来。整节课就显得更有梯度,更符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运用要紧密结合。
3、教师要时时留心学生表现
廖老师也许是紧张,因此,当学生朗诵“为有暗香来”这句诗时,学生把“为”读成第二声“wéi”,正确的应该是读第四声“wèi”。廖老师忘了纠正过来。我们六年级科组的评析完毕,说得不当之处,请廖老师多多包涵。
附:开场白(不打印)
雷秀群老师,由于我们六年级科组今天早上的早读和第一节课进行语文测试,无法到场听课,请接受我们的道歉。在此,我们科组只好就《古诗擂台》这节课谈谈粗浅的认识了。篇三:《言传古诗词之妙》评课稿
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言传古诗词之妙》评课稿
五十中学 王永梅 学习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习、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再说说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瘦了十斤的王舒老师把学生领上了古诗词赏析的“溜光大道”,值了。然而受益的又何止学生,我们全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她感动,受其触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颇有收获,产生许多新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尝试。仅以我举例,我听了王舒老师的五节课,从她板书的四次改变;
教学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的确立、突破;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逐步细化、具体、可操作等等宏观之处以及细节方面她都做得扎实而有效。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学生介绍背景、作者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作者经历明确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经历、作品的风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变化,为学生理解《相见欢》《虞美人》做足了铺垫。再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感悟,小组交流,主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位,有个别指导,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时点拨,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会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感情。个性的每个学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点知识老师呈现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词语、赏手法”三步赏析诗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学以致用,讲解《相见欢》,自学《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实处的再现。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五十中学
王永梅篇四:评课稿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评 课
学校:车力乡中心校
教师:刘 丹
《乡村四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翟文坤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美景来学习。虽然
刚刚欣赏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
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对于翟老师的课
我又有了更多的领悟。
刚才大家欣赏了,整节课教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
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
生机。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亲其师 则信其道”。
首先,教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基本符合诗歌教学。教师设
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
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骤简单,突出了向
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 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
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
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
音字根据意思来读。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
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短短四十分钟,就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
读、男女生合作读。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令我欣赏的是教师巧妙地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的特
点。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如果为一二句诗作画你准备用什么
颜色”“从诗的后两句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
言表达能力。学习古诗词要在学生反复吟诵地基础上,自我感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文本对译,学生字字
句句按照老师的模式化去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地灵感。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古诗的基础上应开展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多去积累、收集类似的古诗。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 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 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
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
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 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 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 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 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 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 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 四年级数学—李桂娟
《除法的意义及读写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白佳晶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 设了帮熊猫盼盼分竹笋的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让学生根据平
均分的方法,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
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广泛进行合作交流,篇五: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第四篇:古诗评课
特点
一、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
深入浅出诵读经典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二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读中积累,预留空间”,要避免走入“两个误区”,其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其二:把讲深讲透作为有内涵的教学追求。“预留空间”是教师讲解的原则,“不求甚解”、“总体把握大意”是学生理解诗文的可行目标,也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应有这样远视的心态看待古诗文的教学,相信“广积粮”教学肯定优于“深挖洞”的教学。张老师在教学中较好地把握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有三个体现:
其一、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教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的资料丰富,而在课堂上是恰当地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譬如张老师通过直观课件和语言描述介绍了蜀洲和长安之间遥远的距离、向学生讲述古代宦游宦官这一文化现象、呈现诗人王昌龄政治际遇的文字介绍资料,这三处背景情况的介绍,精当而有效,真正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目的。其
二、运用四步学古诗的方法。随着学古诗的进程总结的“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古诗的方法,经典又实用,符合学古诗的基本规律和教学过程。
其三、实践“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悟难点”的教学方策。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淡化讲解,强化读悟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讲求从 “整体入手”,不进行逐字逐句精准地翻译解释,但又重视让学生依据注释,通过读懂关键字词感知诗意,进而浓缩到重点理解经典诗句的意境和内涵,积累经典的名句,做到了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化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比较好地处理了讲解和感悟、整体和部分、主体和主导、积累和运用这些关系。
特点
二、精心创设学诗情境
诗情画意诵读经典
诗歌是言志咏情之作,其优美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然而因年代的久远,环境的变迁,文化的差异,诗歌本身高度凝练的语言,转换跳跃的思维,严格的律韵节奏,使得诗歌的教学难度很大,它的教学首先需要情境的创设。
张老师运用音乐、图片、资料创设情境,更多的是以自己散文诗般教学语言贯穿课堂,创生了诗歌教学的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诗画同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张教师还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学生投身其中,生动着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诗情画意溢满课堂。特点
三、以生为本积极评价
兴趣盎然诵读经典 课堂中到底谁主沉浮?当然是我们的学生。以生为本,才能上出真实、扎实、厚实、朴实的课堂,古文的情就自然而然地渗入孩子的心田。这节课上张老师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自己读诗解诗、自己感受想象、展现自我个性、尝试学以致用的过程,老师重视主体的学习体验,保护诗歌想象中的多元意象,积极评价,学生学得情趣盎然,这些还积极影响着孩子们,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保持着自觉而持久的兴趣。
多多益善诵经典、深入浅出教经典、诗情画意读经典、兴趣盎然学经典应该成为众多老师课堂教学的追求。当然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在每个方面都可以努力做得更好!
老师们,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我们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储备,就不能享有像今天课堂上这样的精彩和成功。透过这些课堂,启示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要重视经典,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完成必要的文化建构,做有根的人,上有底气的课,上有效益的课
第五篇:古诗《乞巧》评课 [推荐]
古诗《乞巧》评课 ——山东省 博兴县 李秋梅
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舒老师在执教《乞巧》这首古诗时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能根据诗意巧妙的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借助画面将古诗形象化,这样安排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古诗蕴涵的情感。
纵观舒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多多,在这里我就撷取其中的几点来说一说。
一:博引开题,重在积累。
新课标理念中提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导入环节,舒老师通过以诗会友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津津有味地进行对诗。《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教师以此破题,引起学生学习该主题古诗的欲望,潜意识当中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思维,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着丰富的古诗文,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语言。
二、年级段目标凸显:
指导生字的书写。“乞与气”的比较;“横折弯钩”与“横斜钩”的对比使学生一目了然。舒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显露无遗,值得我学习。
三、深入浅出赏意境
这首诗浅显易懂,前两句诗蕴含着学生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舒老师摒弃以往的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方法,就让学生欣赏《牛郎织女的故事》。看着画面,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民间故事所描绘的美好的意境中。并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学生课前的质疑——“碧宵”、“渡河桥”。随后借助杜甫的《牛郎织女》一诗来理解“渡河桥”。
后两句诗是讲民间乞巧的习俗,舒老师这一环节的教学可谓浓墨重彩,颇具匠心。层层铺垫,浓墨重彩渲染了乞巧的强烈欲望。从而突破了“乞巧”这一教学难点;再默读想象人们如何乞巧?最后进行说话训练,我们也来向织女乞巧。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让学生在画面中朗读,在默读中想象,在意境中表达,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美好愿望的种子深深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田。这首诗的教学简单归纳为:看画面说故事,扣乞巧说习俗。教学环节清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突破了“乞巧”这一教学难点,缩短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真是随“需”潜入课,润“教”细无声。
四:以读带讲,多读多悟
古诗语句本身就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冲淡诗句的灵性,失去诗的神韵。“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本堂课,舒老师的设计以读带讲、多读多悟。特别是师生互评的形式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学生也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听众,而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在教学三、四行诗句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来体悟人们在七夕节的活动。这样一来,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然后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相机引导,直到彻底读懂。同时,舒老师还运用多种形式来诵读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并熟读成诵,去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使学生充分明确诗文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在拓展延伸,日积月累环节,舒老师还选取了多首《七夕》进行串烧的游戏。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感兴趣的,用上刚才的朗诵方法来读一读,特别是再配上学生熟悉的旋律唱读环节,每个学生都兴致高涨,于无形当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以此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当然,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中段古诗词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交给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方法。不可否认,这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一环紧扣一环,但感觉老师牵引得过多,学生自主发现显得少了,学生是三年级下册了,之前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在学习古诗之前,可以问孩子:拿到一首古诗,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学生有可能说,我先借助拼音读通顺,然后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下来,可能学生说的不全面,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板书中段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说——说意思,想——想象画面、读——美读、诵读)揭示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后学生碰到一首古诗的时候,不用老师教,他也能学会。第一步学生多种形式读完了之后,接下来可以这样问:“我们已经这样反复地读了,那你能说说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它的意思,哪些地方的意思还不懂的?来我们先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那不懂的地方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培养孩子的质疑能 力。因为学生不懂的地方一般是教学的难点。
总之,教学要基于学生的起点,展现学习的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只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暴露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疑难,这样我们才能顺学而导,因学而教。